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最新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4W

寫無窮之路紀錄片的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領會到這個紀錄片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含義,你i知道關於無窮之路紀錄片的觀後感可以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最新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最新三篇

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最新1

“家常菜”中的“酸味”,滲透出扶貧幹部工作的辛酸。“哎呀,為啥子他屋頭享受了易地扶貧搬遷、危舊房改造政策,我為啥子一樣都沒有享受啊,我不管反正我也要享受。”這樣的情景扶貧幹部已經司空見慣,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要應對一線的扶貧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政策的剛性約束往往會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有時候為了把一個政策給老百姓講懂、講通,可能會多次上門解釋還得不到理解,“心酸”勁頓時湧上心頭。他們還要面對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長自己卻沒有時間照顧,心中的辛酸苦楚可想而知。

“家常菜”中的“甜味”,浸潤出扶貧幹部工作的甘甜。“同志,謝謝你的幫扶,今年我養了幾十桶蜂蜜,種植了幾十畝中藥材,收成都還不錯,我沒啥送的,送你幾斤蜂蜜”。看到這樣的情景,每一位扶貧幹部都很激動,有的甚至喜極而泣,自己的幫扶工作終於有了成效,頓時所有的辛酸都拋擲腦後。扶貧幹部在走訪幫扶過程中,與貧困羣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同勞作、拉家常、謀產業、談未來,這是多麼和諧的“一家人”,試問會有誰覺得扶貧工作辛苦?蜂蜜雖甜,但最甜的不過人心。

“家常菜”中的“苦味”,折射出扶貧幹部工作的艱辛。“你看,鎮扶貧幹部又來我家了,我家不通公路,只能靠走路,路雖然遠,但他們每個月都堅持來一兩次”“你們要找哪位同志,最好是晚上來找他,白天他都在村裏”,諸如類似的情景不勝枚舉。脱貧攻堅工作苦不苦——苦,最苦的莫過於扶貧幹部,夏天走在37度的田間地頭,在蚊蟲肆掠的林中穿梭;冬天在零下幾度的河水中赤腳過河,在冰天雪地中徒步前行;晚上不到12點以後絕不休息,餓了就吃方便麪,只為讓貧困户的信息精準,再精準;通宵達旦的開會研究解決貧困户的困難的方式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脱貧攻堅不獲全勝,絕不收兵”。脱貧攻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消除貧困的戰爭,奮鬥在基層一線的扶貧幹部舍小家為大家,有的甚至奉獻了寶貴的生命,但他們仍然堅信勝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家常菜”中的“辣味”,品嚐出扶貧幹部工作的責任。“你們倆先別吵了,大家都是為了扶貧工作,你這樣做有道理,他那樣做也沒有錯。”“請你把這份責任書籤一下。”這樣的場景在開會的時候經常出現,不是因為兩個扶貧幹部的關係不好,爭吵的目的都是為了早點給困難羣眾解決問題,有時候會為了一個解決方案爭得面紅耳赤,火藥味十足。為了將責任壓力層層傳導,向下層層壓實責任,簽訂責任書是落實各項工作的必要之舉,特別是遇到棘手的問題,更是有不少扶貧幹部簽訂“辣味”十足的責任書,勢要迎難而上。

“家常菜”中的“鹹味”,掂量出扶貧幹部工作的分量。一道菜的好壞不在於菜品有多麼華麗,而在於是否合口味。在脱貧攻堅過程中,有的扶貧幹部沒掂量扶貧工作的分量,隨意添加“佐料”,導致“家常菜”無人落筷。“你今天必須把這個算賬明細表給我簽了,你不籤也得籤,籤也得籤”。這樣的情景出現的機率應該很低,有的扶貧幹部在基層開展工作不注重方式方法,缺乏和老百姓打交道的經驗方法,一味的講求工作效率;殊不知這樣會適得其反,不僅工作開展不了,還可能有損黨員幹部形象。扶貧工作需要“掌勺人”掌握好鹽的分量,還需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才能炒出合幹部羣眾口味的“家常菜”,才能得到百姓的認可、贊同。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相信經過成千上萬扶貧幹部的不懈努力,貧困羣眾將摘掉“貧困”帽子,在2020年同全國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會。最後用一句詩送給所有奮鬥在基層一線的扶貧工作者——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最新2

“歐洲的脱貧方法是,若你的工資少於最低工資,便去社會福利部領取補助金,中國的脱貧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計劃,帶領民眾走出貧窮,同時為他們創造一個未來,這是一種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參考。”

在昨晚(6日)播出的TVB扶貧紀錄片《無窮之路》中,廣西乍洞村扶貧幹部的“洋助理”Nico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國扶貧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這一集也是《無窮之路》的最後一集,談及本次拍攝過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陳貝兒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沒有預料到,在扶貧如此大的國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懸崖村遇到的小夥很高興地説,現在終於不用走2000多級天梯了,天敵變成樓梯了……這次旅程我們探訪了很多貧困人口,我看到他們臉上都是很快樂、很滿足的笑容。”

《無窮之路》 共12集,此前,陳貝兒已經“帶領”觀眾細緻地看到了各種脱貧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後一集中,攝製組來到了河池市劉三姐鎮乍洞村。

乍洞村處於大石山石漠化地區,土壤貧瘠,可耕種的土地十分稀少。於此同時,由於連綿起伏的羣山,乍洞村的交通狀況堪憂,2016年,屯和屯之間幾乎沒有像樣的道路,全村182户中,有101户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户,但到了2020年,這裏已經順利實現脱貧。

今年3月,乍洞村脱貧攻堅過程中一名“特別”人物經央視報道後曾引發熱議,他就是駐村幹部謝萬舉得力的“洋助理”——來自盧森堡的Nico,Nico原本是盧森堡的一名警察,從2018年開始成為了廣西乍洞村脱貧攻堅戰的志願者。

面對央視的鏡頭,Nico曾呼籲全球各地人來中國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種印象,中國都是大都市,中國特別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體説,中國人民非常貧窮,中國政府才擁有一切。我説來吧,來看看中國政府為貧困人民付出了多少,親眼看一看,你就會明白。”

談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謝萬舉和Nico都記憶猶新。謝萬舉記得,第一次走到羣眾家去,他們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裏面下小雨,看他們穿的衣服,好像都10幾天沒有洗一樣,生活、生產都是靠肩挑、馬馱,“看到他們的生活,才讓我更加努力,要改變他們的現狀。”

Nico來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盧森堡大公國,他説,“(當時有人)告訴我中國政府有一個扶貧工程,我不懂什麼是貧困,但當我走進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當主持人追問其看到了什麼時,他説“Nothing(什麼都沒有)”。

乍洞村原本種植玉米等經濟效益較低的農作物,謝萬舉記得“(大家)種的玉米都不夠山上的猴子吃”,後來決定帶領大家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經歷兩年的耕耘,2018年,百香果終於有了收成,就是在這一年,“最佳拍檔”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協官網也發佈過兩人合作的動人故事: 從2018年到2020年的兩年間,謝萬舉與Nico一起走訪貧困户、幫助村民採收成熟的農產品,幹得有模有樣,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羣眾的生活中。Nico發現當地村民還在使用鐮刀割草、鐵鍬挖坑,還自掏腰包1.2萬元購買割草機、鑽孔機。

面對TVB的鏡頭,謝萬舉還講述了兩人更為艱辛的一段合作經歷。乍洞村100多户分佈在14個屯居住,屯與屯之間沒有路,國家給這裏的人提供了易地搬遷安置房,但總有一些人不願意搬走,而他們只能通過挑着農產品走7、8里路出村售賣的方式來維持日常生活。

在這幾個屯之間修路,初步估計要花費40萬。謝萬舉和Nico二人就去參加那種“公益跑”賺錢,加上民眾自籌,Nico的家人也捐了錢,終於籌夠了錢。後來,為了節約成本,他們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憶這段經歷,謝萬舉只是説,“想要給剩下的村民‘殺’出一條血路”。

陳貝兒透露,自己來到這裏之前也聽過Nico的故事,“起初聽他們説,這裏有一個外國人在扶貧的時候,以為是劇情,來到這裏認識了Nico之後,有一天遇到大雨,(攝製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護器材,Nico説,‘不知道婆婆的菜怎麼樣了’,當時,能感受到他是真心為村民擔心,這一點事令人感動。”

為什麼會選擇廣西來扶貧呢?Nico直言,中國的脱貧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計劃,帶領民眾走出貧窮,同時為他們創造一個未來,這是一種模式,值得其他國家參考。他同時表示,這裏給了他很大的滿足感,讓他很快樂。

從無路到有路、從種植玉米到種植百香果並非乍洞村脱貧攻堅的全貌,攝製組還帶領大家瞭解了這裏養殖業的變化,謝萬舉在帶領大家搞完農業後,也帶領大家搞起了牧場——養牛,這種方式又幫助了幾十户人脱貧。大家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留在村裏的養蠶户介紹,“以前養蠶都得挑出去賣,現在有了路,他們可以進來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乍洞村順利脱貧。

講述到這裏,乍洞村的故事講完了,紀錄片拍攝的時候,謝萬舉正好要調離乍洞村,回到縣城工作,當主持人陳貝兒再次問及其幾年間的感受時,他不禁眼睛紅了,“這片土地花費了我太多太多的經歷”,而他覺得唯一的虧欠是自己的孩子。

當謝萬舉説完這些話,鏡頭一轉,是這樣一段話,“精準扶貧8年,全國有300多萬像謝萬舉這樣的扶貧書記,駐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還付上了生命,據統計,全國有1800位扶貧幹部、書記,因為天災、意外或者勞疾死亡。”

配合着這句話,是一個個年輕的身影隻身走向貧困地區的畫面,他們步履不停,從未放棄。

在這些的畫面中,《無窮之路》收官,談及拍攝過程中的感受,陳貝兒表示,“我事前真的沒有預料到,在扶貧如此大的國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懸崖村遇到的小夥很高興地説,現在終於不用走2000多級天梯了,天敵變成樓梯了,四層便可以了,他還説,以前上學走山路要走3、4個小時,現在女兒走三四分鐘到村口便可以上學了,這次旅程我們探訪了很多少數民族,很多貧困人口,我看到他們現在臉上都是很快樂、很滿足的笑容。”

此前,陳貝兒曾表示,自己未來想帶自己的朋友組一個“無窮之旅旅行團”,來內地旅遊,她也希望香港觀眾看完節目後能親身去探尋,這條“無窮之路”應該由港人自己去感受和認識。

無窮之路紀錄片觀後感最新3

俗話説得好“打江山易,守江山難”。如何在當前攻營拔寨階段,徹底根除窮根,杜絕“春風吹又生”上,筆者認為還需要做到心沉基層,不僅要在房前屋後、在街節後巷做好“宣、掃、拆”,更要在百姓心裏面,思想上做好“宣、掃、拆”。

宣傳黨的政策,杜絕懶漢思想。一事一議的光伏路燈,是百姓脱貧方向的指引燈,“村村通”“組組通”的水泥硬化路是百姓奔小康的康莊大道,扶貧教育幫扶是逃離貧窮的的汽車,醫療幫扶更是防止“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安全員。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一針一線、一分一角都是需要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所得。當懶漢只會讓美好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宣傳黨的政策,不僅是讓百姓懂政策感黨恩,更是要讓百姓明白富裕是靠勞動靠努力來的,絕不是不勞而獲的。

掃好村前寨後環境,也要掃除百姓“等、靠、要”思想。從門前屋後到街前巷後再到村前寨後,衞生保潔員辛勤勞動,給大家換來了乾淨衞生的環境,讓村寨新天換舊貌。但這掃,不僅要掃看的見“垃圾”,還要掃出看不見的“垃圾”,要掃到百姓的思想裏、心坎上,要掃除“我是貧困户我光榮、我窮我光榮”、掃除“我領低保我光榮”的思想垃圾,更要掃除不願勞動、一心“等、靠、要”的思想垃圾。只有掃除“等、靠、要”的錯誤思想,明白“等、靠、要”沒出路,勤奮努力方是出路。

拆除老、破房屋,更要拆掉“懶”也能“得”的思想。當前拆除老、舊等一些不安全、不具備居住條件房屋的工作一直在如火如荼的開展,拆除這些在生產生活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建築物,不僅降低農村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更加展現了新農村的風貌。但要認識到,僅拆除老、破房屋只是“拆”工作的一分部,另一部分還要“拆”掉“等、靠、要”、“我是貧困户我光榮”“懶能得”的“危險建築物”。只有拆除這些“危險建築物”,要讓百姓明白等是靠不住的、等是要不到的、貧困不是光榮的、當懶漢更是什麼都得不到的。從老百姓心底裏、思想上拆掉這些“不安全的想法”,在思想的根基裏紮緊勤勞才能脱貧的“鋼筋”,澆灌跟黨走方能致富的“水泥”,才能讓脱貧奔小康的高樓拔地而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