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合集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7W
《復興之路》講述的是中國艱難曲折的名族振興之路和最終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生長在如此繁榮的社會裏,看完紀錄片,你有什麼想法呢?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關於《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合集,以供參考。
關於《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合集

關於《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

《復興之路》給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細緻、深沉、雄渾、大氣。

首先,《復興之路》以夾敍夾議的敍述手法,簡練、直白、概括性強並帶有詩意的旁白娓娓道來,再加以中外學者觀點鮮明的點評,讓觀者很容易理解並引起共鳴。

同時,《復興之路》富有衝擊力的畫面,實地拍攝+電腦特效+影視劇畫面節選,不僅真實地還原了一個多世紀前的世界面貌,很好地用視聽效果配合瞭解説詞,而且讓觀眾大開眼界、增長知識。

此外,《復興之路》還有別於以往政論片論點有餘而論據不足的缺陷,而是積攢了大量有説服力的實例,並非常注意突出細節。比如,第一集《千年局變》一開篇,先是從福建馬尾造船廠建廠140年講起,很自然地帶出:改變中國命運的第一、二次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都是“從海上而來的危機”。

《復興之路》不僅關注歷史事件發生的背景、發展的軌跡與最後的影響,還着大量筆墨在歷史人物的命運之上。林則徐、魏源、康有為、孫中山……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振聾發聵的名字,正是他們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交織,才串起了中華民族的整部歷史。

關於《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

《復興之路》這是一部能夠讓我們真正深入的瞭解中國艱難曲折的民族振興之路和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巨片。看完後,我洶湧澎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中國曆經風雨滄桑,歷經時事變故;有過盛唐的自豪,也有過清末的傷感;體會到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也體會到圓明園被燒的恥辱……有着五千年文明歷史飽經風雨滄桑的中華大地,終於在今天迎來了春暖花開的日子……

為了一個民族的夢想,我們從1840年的海面出發;為了一個不變的追求,我們在歲月深處寫下光榮。全球視野下展現中國道路之抉擇;全景歷史中濃縮民族復興之歷程。

曾幾何時,中華大地文學之盛,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唐詩宋詞爭相誦讀;曾幾何時,中華大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崇尚儒家思想的炎黃子孫重禮儀,講誠信;曾幾何時,中華軍力之強,元朝鐵騎進入歐洲,明朝寶船下達西洋……

然而,當國人還兀自沉浸在四大發明的光環之中是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還自以為中華地大物博,還堅信天圓地方時……在歐洲,許多西方國家卻在悄然中慢慢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很快的超越了東方文明。當其本國資源不能滿足發展需求時,便把目光瞄向了資源豐富的東方亞洲國家。於是,英皇派出使者到當時還很強盛的大清朝,請求與其通商。然而,乾隆皇帝卻以‘天朝物產豐盈’為由一口拒絕了。中國與世界給予的第一次機會失之交臂。

當中國的大門被打開時,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堅船利炮之下,中國的災難降臨了……在列強的武力威脅、打擊之下,當時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國辱權的不平等條約,使本就落後的華夏大地的現狀雪上加霜,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狀態……

“國破家何在?”當中華大地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時,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前赴後繼的為了解放中華的事業而奮鬥。

中國的革命道路可謂是曲折而艱難,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同樣遭遇了失敗,就其原因是沒有從太平天國運動汲取失敗的教訓,總結經驗。因而重蹈了以前的覆轍。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終取得了勝利。他們積極的從前人那裏總結經驗,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並能勇敢地從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奮勇前進!

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多次磨難。98洪水氾濫,非典入侵,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視着中國。災難中最高領導人出現在最前線,鼓舞我們要有戰勝一切磨難的勇氣和信心。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眾志成城、萬眾一心,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品質和精神,足以讓國人自豪,叫世界震驚。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讓人民失望,沒有讓世界當成笑柄,抗擊了洪水的肆虐,抵制了非典的橫行。生活秩序又迴歸正常,從這裏,我看到了不屈,學會了堅強。

如今中國正在變得強大而富有。在世界驚歎之餘,我們更不能有片刻鬆懈。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要懂得居安思危,不要安於現狀的享受,要充分發揮自己現在的創造精神。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奠定民族自立的基石,為了中國在世界上的穩固的地位,我們一起開拓!

中國作為最璀璨耀眼之星在東方冉冉升起,光輝照耀世界的每個角落,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像登上珠穆朗瑪峯一樣踏上強國之巔!通過學習,我進一步認識到要辨明歷史的正確走向,就必須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的,是祖國賦予我們的,要想她永葆青春活力,就要不斷的有新鮮血液輸入,同時還要向外疏通,讓世界認可。

我們的復興之路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做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我們肩上的擔子是很重的。

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多少的滄桑歲月,才得來今朝幸福生活。

看完《復興之路》,我們在震撼之餘,最重要的是要繼往開來,沿着前輩們在復興之路上留下的足跡,更成功的走好復興之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現階段,作為大學生我們要加強和提高我們的思想政治水平,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立志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

《復興之路》提出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復興”。圍繞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辛之路,該片不斷地提問、求證、論述直至最後得出結論,從中可以看出該片製作者嚴謹的態度和由衷的責任,這正是電視精品誕生的根本所在。

關於《復興之路》觀後感範文

《復興之路》的切入點是十分廣闊的,它向我展現了中國從鴉片戰爭到現今改革開放取得重大成果的近現代史的廣闊畫面。而它的切入點側重於講述在各個歷史關鍵分化點上道路的選擇問題,也就暗合了這部紀錄片的主題“復興”。能夠説是一部想要為觀眾展現一幅歷史大畫卷的大型歷史記錄片,同時也期望觀眾能夠從中獲得對於國家復興的些許感觸。

可是,在看完整部歷史記錄片後,給我的感覺是一種失望,讓我提不起一點精神。整部片子幾乎就是對於高中中國近現代史教材的原文照搬,所具有的新意可謂是少之又少,我想我就算不看這部片子所能夠寫出的歷史觀點應當也不比此刻所能寫出的要糟糕。我想整部片子令人感覺如此乏味,其原因主要有以下這些:

1、意識形態宣傳的痕跡太過於明顯。整部片子雖然着眼於整個中國的近代史範疇,可是對於除開中國共產黨在復興上的作為之外的部分太過於單薄。其實對於其他非中國共產黨團體對於我國近代化進程所做的努力實在不小。這些東西其實也值得用更多的筆墨去書寫

2、史觀過於陳舊。整個紀錄片的史觀基調依然停留在高中課改之前的中國近現代史水準上,對於晚晴志士們的評價依舊是在一個很陳舊的層面上進行的,這顯然對於一個追求新的史觀的大學生是不能理解的。

3、整個紀錄片的涵蓋範圍過於龐大,沒有很好地駕馭整個紀錄片。拿《燃燒的黃龍旗》作為比較,《復興之路》顯得極為死板,沒有一種將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還原的躍然紙上的感覺。這種缺陷也許就是因為它所涉及的範圍太過於龐大而造成的。

儘管有這些許多令我不爽的情景的出現,我還是堅持將這系列的紀錄片看完了,期望能夠在裏面找到一些對我的歷史知識有提高的地方。看完之後,我也不怎樣清楚這種新鮮知識對我的影響是怎樣的,也許是潛移默化的吧。

以下是我對於中國復興的過程的一些粗略的看法和見解:

1、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維多利亞時期的維多利亞女王和同時期的慈禧太后對於種種現實所表現出來的種種反應,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説明中國已經在經濟、制度各個層面上落後於西方的先進社會。改革,或者説,社會變革已經是大勢所趨。各個階層都在做出各自的努力,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已經最終中國共產黨的努力,這些努力,無論其最初動機如何,客觀上確實都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以及中國從封建社會的擺脱。也許從反帝國主義這個層面上來説,他們或多或少存在所謂不夠徹底的問題,可是既然是從近代化的角度來講,那就不應當忽略。由於政治獨立是經濟發展乃至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前提,所以,晚清志士們的努力最終失敗是一種必然。

2、反過來説,中國共產黨最終完成了政治獨立的目標並開始進行經濟建設也是一種歷史選擇,一種人民的選擇的結果。所以,至少在當時,乃至當前,中國共產黨都能夠算作是一個有活力、卓有成效的政黨,這些歷史功績和作為是永遠無法從歷史的功勞簿上抹殺。的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3、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構成的各種錯誤或者説極“左”的思想和作為,儘管給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但不如把它看作是中國革命歷史中的波折,也許百年以後,歷史學者會把這一系列事件認為是社會主義制度真正建立起來之前的挫折。一如法國大革命,從熱月政變到巴黎公社之後君主制度在法國的徹底消失所經歷的70餘年的歷史。再者,對於一個當時執政經歷尚且淺薄的政黨,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上的錯誤情有可原。又比如英國從光榮革命到19世紀40年代真正確立廣泛的普選制度——政治體制的真正完善,所經歷的長時間,是一個道理。所以,或許我們還是有理由相信,今後所見的中國共產黨,會有一些出色的提高。

4、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矚目,一些與經濟建設和經濟制度採用所相關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構建也有不錯的成就。這點,哪怕是一個極端的反社會主義者也不會否認。可是政治方面的改革可謂是捉襟見肘,建國前的新政協所訂立的一些政治原則和制度依然沿用至今。這個現象一方面説明了當時訂立的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當前中國政治制度存在着某種程度上的落後。按照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的觀點,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的發展是具有反作用的。落後的政治制度必然對於經濟建設存在阻力,或許此刻這種阻力在中國還不明顯,可是今後會是個什麼情景,是否樂觀,沒人能夠預測。如果非要等到經濟基礎自我去決定一種新的上層建築,那手段將會是激烈的而非平靜的那種。所以,我認為,中國今後的改革方向,還應當更加註重政治制度的層面。否則,所謂走向復興就是一張空頭支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