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市委黨校2019年秋季主體班上的專題黨課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7W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在主題教育學習過程中,我本人收穫很大,尤其在理論學習方面,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了更深、更系統的理解。在加強理論學習的同時,結合齊齊哈爾實際,積極深入基層調研,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思考。借今天這個機會,把我對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跟大家做一個交流,也請各位批評指正。

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市委黨校2019年秋季主體班上的專題黨課

今天交流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實質;
第二,在調研基礎上,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系統歸納;
第三,對當前我市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進行梳理;
第四,在學習、理解、調研基礎上,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策,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

從三個方面重温一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

(一)十九大報告當中的重要論述。報告第五部分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明確強調:“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這段原文對我們當前如何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主要體現出這幾個方面的思想觀念。一是主線。必須突出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這條主線。二是路徑。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路徑就是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三是關鍵。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生產、銷售、消費的過程中,都需要市場化配置優質資源,這也是要素提高的問題。四是現代產業體系框架。核心是實體經濟,和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是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這些共同構建了現代化產業體系。五是經濟體制的建設目標。提出了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通過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讓我們對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有了進一步理解和認識。

(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要論述。在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研究部署2018年經濟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高質量發展,並系統闡述了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從供給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現代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這種需求又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的變化,供給變革又不斷催生新的需求。從投入產出看,高質量發展應該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從分配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並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場評價的貢獻。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和空間佈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更明確地説,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對於以上高質量發展的論述,我個人的理解概括起來就是:首先,要堅持新發展理念,這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重要遵循。第二,要堅持穩中求進。不能像以往的盲目規模性擴張,粗放式的擴張發展。第三,從供給上看,供給產品質量要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好,還是高質量發展也好,這是我們審視國情的基本判斷。從消費角度看,因為我們有些產品質量影響了供給力,供給力不足帶來了大量的消費外溢。前些年有人去日本買馬桶蓋,去德國買小菜刀,就是因為國內供給質量不行,核心問題還是產品質量不行。宏觀看也是經濟發展質量不優的表現。第四,從需求上看,既要滿足需求,也要引領需求。第五,從產出上看,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是檢驗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第六,從分配上看,要反映出貢獻。無論是對投資主體、對員工,還是對政府、對社會都有貢獻。我們只有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進一步完善發展思路,提高發展標準,優化發展路徑,強化發展措施。

(三)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中的重要論述。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深入齊齊哈爾考察,並在瀋陽召開了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對新一輪東北振興發展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我們感覺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提出了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這一發展目標,從發展角度來講還是高質量發展。所以,我們把新一輪東北振興歸納起來,就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

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對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六個方面的要求,我們再重温一下。一是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要堅定改革信心,在謀劃地區改革發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決突出矛盾問題上下功夫,在激發基層改革創新活力上下功夫。要重點從有利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有利於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有利於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羣眾積極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實改革舉措,釋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要多方面採取措施,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讓各類人才安心、安身、安業。二是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要依靠創新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堅持鳳凰涅槃,騰籠換鳥,積極扶持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儘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科學統籌,精準施策,構建協調發展新格局。要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合作,形成東北地區協同開放合力。要以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對口合作為依託,深入推進東北振興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的對接和交流合作,使南北互動起來。四是更好地支持生態建設和糧食生產,鞏固提升綠色發展優勢。要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和深化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生態環境監管,國家公園生態補償等生態文明改革舉措,加快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的治理,使東北地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要充分利用東北地區獨特資源和優勢,推進寒地冰雪經濟加快發展。五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建設開放合作的高地。要加快落實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重點任務,完善重點邊境口岸基礎設施,發展優勢產業羣,實現多邊合作,多方共贏。六是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羣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要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確保按時完成脱貧任務,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好城鄉生活困難人員的基本生活。要加大東北地區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力度,支持東北地區軌道交通、集中供熱、網絡寬帶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這六個方面要求,是我們一年多來,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力推進齊齊哈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當中努力踐行的。

一是要把深化改革作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首要任務。總書記提出這個要求是非常符合我市實際的。從體制機制看,我市進入市場經濟最晚,在市場經濟體系、市場化程度等方面問題突出,這在東北地區也是共性問題,所以體制機制問題需要改革。從思想觀念看,總書記提出首先要解放思想,就是説東北地區的幹部羣眾在思想觀念上的市場化意識、金融化理念、互聯網化思維等方面還是比較落後,導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內生動力不足。我們必須切實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從營商環境看,深化改革最終的集中體現就是營商環境。省裏這次政府機構改革,專門把營商環境局作為政府組成部門,又出台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最近國務院也出台了這方面的條例,而且從去年開始全面對東北地區的營商環境按國際標準在試評價,目的還是在對標找問題。所以深化改革,尤其是解放思想,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優化營商環境上,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

二是要把增強創新能力作為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從齊齊哈爾的實踐情況看也是如此,包括縣域經濟,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在全國比還有很大的特點,但由於我們好多產業,好多企業,甚至好多產品,十年一貫制,包括工藝都沒有變化,帶來的就是產業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強,產品競爭力不強。從實體經濟本身看,創新是第一動力。東北振興更需要體現創新能力,總書記把它定位到是東北振興的根本途徑。要通過創新去加快結構調整,培育新動能,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一方面,要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新技術的推廣,新產品的湧出,以此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要加快業態模式創新。當前是新一輪的產業革命,最大的特點是互聯網,或者是互聯網+物聯網,這種趨勢帶來的最大變化,從現象上看是跨界融合,可以跨出企業和企業之間領域,在產品服務上融合;
可以把產業跨出一二三產的領域,實現產業融合。最典型的電商就是跨界融合的產物。互聯網思維就是融合思維,在這種動力的催生下,現在的產業業態和生產經營服務模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有些企業已經區分不出來到底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的主體,在經濟基本單元中,自身已經充分融合。所以,新業態新模式也是一個創新。

三是要把開放合作作為重要抓手,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合作的中心樞紐。開放合作也是我們東北地區發展的巨大短板。從國內區域看,東北地區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協同性不夠,區域對外開放程度不夠。從國際合作看,我們的對外合作也不夠。即便有對俄和東北亞的地域優勢,但是我們對俄和對東北亞的合作,佔國內經濟合作或者國際進出口總量的比重還是很低。產業的外向度、企業的外向度都不高,這是開放理念弱的體現,也是經濟開放度低的體現。沒有開放就沒有合作,面對經濟全球化,東北地區也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一定要加強開放合作。

四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決打好脱貧攻堅,解決好社保、就業等重點民生問題。經濟發展最後的落腳點就是保障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共同富裕。

所以,我們將首要任務、根本途徑、重要抓手和振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幾方面把握好,就能夠更好地結合自身實際,推動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

二、全市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通過抓住新一輪東北振興政策系列機遇,全面深入推進全市12個重點產業和百萬千倍增計劃,縣域經濟基礎地位得到鞏固。齊齊哈爾區域經濟的兩翼,主要是指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這兩大板塊。城區經濟在工業上的龍頭地位比較突出,在第三產業中的輻射帶動地位也比較突出,這是城區經濟的產業特點。縣域經濟的特點是第一產業的要素優勢比較明顯,二產、三產在逐步與一產融合狀態下發展。所以,城區經濟在全域經濟中處於引領地位,縣域經濟是基礎地位。2018年縣域經濟gdp達到685億,佔全市的gdp的總量51%,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80億,佔全市的47.2%,基本保持“半壁江山”的一個狀態。主要特點有三個方面:

一是縣域資源要素優勢進一步凸顯。土地、人口、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和農副產品資源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縣域。縣域經濟在全市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九縣的土地面積佔到89%,人口占到75%。耕地3150萬畝,佔到全市耕地面積近90%。糧食的產能超過200億斤,佔到全市5/6、全省的1/5、全國的1/50。奶牛存欄20萬頭,肉牛飼養量110萬頭,生豬600萬頭。

二是縣域主導產業初步確立。九縣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分別確立了玉米深加工、水稻深加工為代表的糧食,還有乳製品和肉加工的主導產業。2016年到2018年,縣域累計推進主導產業項目37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3億。目前,9個縣域主導產業規模超過5億元,其中有7個超過了10億元、4個超過了20億元。比較典型的還是飛鶴乳業,在四個縣形成的主導產業銷售額達到115億元。2019年九縣重點推進的5億以上的產業項目33個,其中還有幾個突破100億元。

三是縣域經濟融合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加快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5155個,股份制合作社168個,一體化合作社130個。農業示範公司52個,家庭農場394個,種植大户2446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達95%。農業產業化龍頭髮展到233個,兩牛一豬標準化規模養殖達到244個。生豬養殖規模將突破1000萬頭,包括在建的5個百萬頭豬場。以飛鶴為代表的14户乳品加工企業發展勢頭迅猛,2018年實現產值176億元,佔全市工業比重達到24%,接近全市裝備製造業產值。從今年前幾個月看,裝備製造業發展勢頭比較迅猛,佔工業比重回升到30%左右。但是規上工業中裝備製造業接近百户企業,而乳業只有14户企業。四川鴻展、益海嘉裏、龍江元盛、甘南嘉一香、河南牧原、四川天兆、上海東方希望、北京大北農等一批農業龍頭項目建設,提升了農業畜牧業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園區承載力進一步提升,九縣開發區累計入駐企業175户。縣域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92户,佔全市比重的50%以上。農產品電商企業發展到300多個,上行銷售額增速這幾年都保持在30%以上。

從總體看,這些年縣域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在進一步的突出,主導產業在進一步的確立,融合發展的格局在進一步的形成。

三、我市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地區存在的“三偏”和“四個短板”問題,在我市縣域經濟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一些表現。

第一,總量不大。九縣gdp的總量,大部分在50到100億元之間,最低的縣gdp接近50億元,2018年最高的縣gdp是114億元。接近50億元gdp的縣在全省63個縣當中是倒數幾位,最高的縣在全省也只處於中游。從縣域單體經濟總量上看,達到100億元以上的只有訥河和龍江,與全國百強縣gdp總量排名第一的崑山(3875億元)比,只是個零頭;
與全國百強縣排名最後的縣比,也是訥河的4倍,達到400多億元。從全省十強縣看,2018年排名第一的五常和排名第十的巴彥沒進到全國百強縣,而五常是415億元,巴彥是181億元,也是訥河3倍多和近1倍。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上看,我市最高的是富裕,人均gdp2.5萬元,在全省63個縣當中排在40位;
最低的是依安,人均gdp1.4萬元,在全省63個縣當中倒數第五。而全國百強縣排名第一的崑山人均gdp20萬元,我們與其相差的倍數就更大了。從縣域經濟要素比重看,全要素生產率很低,發展不充分問題非常明顯。

第二,速度不快。近年來我市縣域gdp的增幅基本呈現放緩的狀態。從gdp增速看,2017年除克東縣達11%外,其他各縣都是5%到6%,還有三個縣是負增長,最低的-5.8%。2018年除克東14.5%、甘南8.7%外,其餘7個縣最高增幅6.1%,最低的-1.4%。從規上工業增加值看,2017年九縣中僅克東增幅為19%,其餘大多是一位數增長,有三個縣是負增長。2018年,除龍江、克東、泰來增長較快外,分別是26.9%、26.5%、10.7%,其他六個縣都是負增長。

第三,結構不優。我市大部分的縣域產業結構為“一三二”,就是一產佔的比重大,基本維持在35%到50%之間,最多的縣一產已經佔到gdp的接近50%,最低的縣克東也佔到了30%。佔比最小的是工業,最小比例達到14%,剔除克東特例51%以外,最高的30%,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原字號問題突出,也就是一產的要素資源沒有轉化成二產的優勢,農副產品深加工沒有轉化出來。狹義的角度理解,就是縣域工業化進程極慢。第三產業和一產和二產之間是有關聯的,尤其生產性服務業。因為縣域人口有限,生活性服務業規模基本是常態,再加上一產和二產的發展速度不快,特別是二產佔比小,所以生產性服務業也上不來。表面看三產排在第二,有的縣達到了40%,但並不是説明縣域經濟結構優的體現,是因為一產、二產較弱,尤其是二產太小造成的三產佔比大,這種結構明顯體現出發展滯後的問題。

產生上述問題的根源是多方面的,有思想上的,有機制上的,還有產業體系上的,也有要素協同上的。簡單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思想觀念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夠,對新發展理念理解不夠,堅持不夠;
計劃經濟思維還是很明顯,尤其在抓經濟工作的時候行政化思維突出;
抓縣域產業的發展還沒有形成整體效應,抓經濟、抓產業上項目的合力不強;
創新意識還是不強,習慣於墨守成規,小富即安,一些體制機制上的束縛還很明顯。

二是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不完善。抓經濟必須抓產業,抓產業必須抓項目。再明晰一點,就是抓產業必須抓市場主體。再深一點,就是抓規模化主體就是抓企業。所以,在政府體系當中,如果抓經濟只停留在口號上,不抓市場主體培育,就不叫抓經濟。抓市場主體的目的還是要抓產業,那麼產業體系就很關鍵。主導產業不突出,發育比較慢。首先,主導產業在經濟總量當中具有突出地位,在產業發展當中起帶動作用,無論對於強縣還是富民都有較明顯作用,才是主導產業。第二,必須是要素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的表現。雖然能夠無中生有,但是有要素優勢會更有生命力。第三,再具體點説,主導產業必須有龍頭。所謂的龍頭,大企業是龍頭,適度規模的、同質化的產業集羣也是龍頭。如果沒有龍頭帶動,主導產業是不可能形成的。只有龍頭還不行,主導產業還需要有產業鏈,俗話講叫上下吃配。必須有吃配形成的產業鏈,前端有原料,後面還得有配套。舉個例子説,玉米深加工,蘇氨酸、賴氨酸可能是現階段主導產品,但還可以往下做,最典型的是做大型飼料企業,用的原料可能就是蘇氨酸、賴氨酸,如果現在再配玉米油加工,那就把副產品又消耗掉了。龍頭企業加上吃配,才能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鏈,才能聚集一定規模的就業,才能形成一個主導產業。龍頭企業量少體弱,產業引領帶動力不突出。現有147户縣域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當中,主營業務收入1億元以上的35户,佔比23%;
5億元以上的11户,佔比7.5%;
10億元以上的6户,佔比4%。前一時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關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要求到2022年,縣域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規模達到10億元。工業經濟發展滯後,三次產業融合不暢。縣域工業的先導作用不突出,帶動一產助推三產的作用不明顯。要推進一二三產融合,路徑是工業突破。只有在中間突破,才能形成真正的一二三產融合。通俗來講,就是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把加工業做強,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產業佈局不優,鄉村經濟處於自然發展狀態。這是在調研當中感悟最深的。最近兩年我一直在關注和研究縣域經濟。當前,縣域經濟空間佈局上巨大的短板在鄉村經濟。我們大部分的鄉鎮處於以社會治理為核心任務、鄉村經濟處於自然發展的狀態,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體現不充分。鄉村經濟市場主體佔有數量少,經濟總量小,即便有一些市場主體都是小微狀態,屬於農機修理、烘乾塔、催芽車間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不繫統、不完全、低水平的市場主體。鄉村幹部抓鄉村經濟的積極性、內生動力不強,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的目標任務不突出,認為抓種地、抓養殖就叫抓經濟。這主要是體制機制造成的,現在鄉鎮財政體制多數實行報賬制,每年的工資和經費定額下撥,鄉村經濟發展好壞、税收形成多少都沒關係。縣域園區固然是產業聚集的重要部分,但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適合放在那裏,即便龍頭企業放到園區當中,前面的配套也不一定能夠放進去。所以,主導產業發育慢,龍頭企業不突出,引領作用不強,工業滯後,產業佈局不優,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三是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足。項目質量不高,產業的支撐能力還不足。缺乏有就業、有税收、有市場、有投資、有產業帶動的高質量項目。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推進產業項目建設力度比較大,工作氛圍已經形成,但效果尚未完全體現。從落地的項目看,當然需要有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明年可能會更好一些。從縣裏層面抓項目看,項目質量還不算太高,盲目抓項目現象依然存在,單純為完成任務而抓項目。項目建設是培育市場主體的重要途徑。如果不圍繞主導產業上項目,質量就不會高,就沒有生命力,新動能也很難形成。有的項目是竣工之日就是停工之時,簽約之日就是丟掉之時。所以,抓項目不能滿地下夾子、夾到誰算誰。市場主體偏少,經濟活躍度不夠。我市每千人市場主體的户數是44.5户,每千人企業户數是5.9户。縣域每千人市場主體是35户,低於全市近10户,每千人企業户數3.7户,低於全市2.2户。據統計,縣域市場主體每年的退出比例還比較高。2018年退出1815户。開工運行率不高、虧損面逐年增加。2018年縣域規上工業企業停產減產102户,企業虧損額4.8億元,都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這些方面也體現着企業運營不好,主導產業質量不高,活躍度也不強。科技創新緩慢,對縣域實體經濟發展支撐不強。創新孵化平台還是偏少,實際運行情況也不好。我們九縣目前國家級高新企業4户,佔全市的8%。縣域科技型中小企業45户,佔全市39%,説明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較低。

四是構建縣域高質量發展產業體系要素協同還不夠。金融服務縣域經濟能力較弱。從市場主體上看,有些財務管理不規範、信用不高,信貸風險還是很大。從金融機構上看,對縣域市場主體風險評判過度,惜貸、斷貸、抽貸現象時有發生,而且縣域金融產品單一,很多新產品不敢在縣裏落地,導致縣域市場主體融資難問題突出。縣域存貸比低於全市10個百分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已經成為縣域市場主體和主導產業發展的瓶頸。人才匱乏現象比較突出。縣域人口流失還是比較嚴重,創業類的人才少,真正想創業的人能力還不高;
技術類人才、技能性人才還是少。前些年縣域發展困難的時候,總把勞務輸出作為解決眼前問題的辦法,導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的比重還是很大,但歸根結底還是市場主體規模和縣域經濟規模的問題。營商環境還需持續改善。縣域數字政務形式化問題還很突出,存在“面上落實、實際沒落實”現象,“最後一公里”到鄉鎮還沒有完全打通。親商扶商的意識還不太強,在當前整治作風、高壓反腐的態勢下,還有公職人員該吃吃、該喝喝、該拿拿、該要要;
有的雖然不再吃拿卡要,但是擔當作為的勁頭不足,懶政怠政。這些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堅持問題導向,將問題梳理清楚,制定整改措施,彌補各方面短板,為縣域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和環境。

四、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在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協同發展上匯聚合力,加快構建適應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打造縣域現代產業體系,沒有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就是一句空話。

第一,築牢新發展理念,理清縣域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路。需要我們對標對錶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重新理清思路,優化完善措施。一是把握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新發展理念為指揮棒和紅綠燈,把創新擺在第一動力位置上,把協調成為內生特點,把綠色作為普遍形態。如果上項目不考慮污染因素,那就不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成項目變成污染源,企業就生存不下去;
如果能耗過高,那也不是綠色發展,項目也生存不下去。開放發展是必由之路。在縣級的開放,不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來講對國際開放的問題,而是指縣域經濟對域外的開放,這種開放是產業之間的開放,是資本之間的開放,更明顯的是體現在合作上,讓共享成為根本目的。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把握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八字方針主線。中央提出的經濟工作八字方針,這是引領未來經濟發展的新要求。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
着力抓好百萬千產業倍增計劃實施,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
着力抓好創新驅動,提升產業鏈水平;
暢通現代經濟體系的循環。我理解,鞏固還是供給側改革需要鞏固的問題;
增強是把抓經濟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到市場主體上去,想盡辦法培育好市場主體,增強活力;
提升主要體現在產業鏈上,重點抓好金融和人力資源的協同;
暢通既有要素之間的暢通問題,還有產業之間、經濟和社會之間的暢通問題。三是把握綠色食品和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的產業方向。九個縣資源要素基本都是農業資源,優勢就是種植業、養殖業,所以主導產業方向就是發展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各縣都要依託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要素優勢,圍繞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做大做強做優縣域主導產業,按照不同的品種和類別去打造加工業,做大二產,帶動一產,促進三產。四是把握城鄉協調、三產融合、全產業鏈的產業佈局。統籌推進縣域經濟和鄉村經濟;
鼓勵龍頭企業率先發展,引導中小企業搞好協作配套;
以縣域工業化為突破,促進三產融合,優化結構,擴大規模,提升速度。五是把握培育市場主體的重要抓手。圍繞產業方向和產業佈局,通過釋放潛量、盤活閒量、做優存量、引進增量,鼓勵生成更多高質量的市場主體。做優存量,現有的市場主體都是存量,主要是不優問題,要把改造升級作為存量的主要出路。盤活閒量,現在各縣都有許多停產半停產的企業,也叫殭屍企業,這些資產處於無效狀態,需要盤活起來。以富拉爾基區為例,縣裏也可參考借鑑。富拉爾基近些年在培育產業龍頭上效果是很明顯的。一重今年產值將突破200億元,預計達到260多億元;
建龍北鋼今年產值將達到70億元,預計明年超過100億元;
紫金礦業已經投產,今年產量將實現2萬多噸,明年滿產15萬噸,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富拉爾基目前主要做的就是配套。引進河北一家企業投資的銅杆項目,就是租用原鑄造廠廠房,一年房租180萬元,然後購置1000萬元的生產設備,產品主要是把銅板融化製造銅杆,預計年產10萬噸,銷售收入50億元。這個項目的意義在於,一方面是把紫金銅業的產品往下延伸了,更重要的是把閒量資產盤活了。盤活閒量資產的出路是很多的,依法和市場化的方式都是盤活途徑。比如,資產沒有抵押的,就可以把資產租出去形成收入,否則每年還得交土地使用税;
有資產抵押的,負債率過高的走破產清算程序,徹底把債權關係解除掉。引進增量,實際就是上項目,生成引進更多規模化的高質量市場主體,推動縣域經濟擴量提質。六是把握產業項目這個關鍵。突出龍頭打造、產業配套和園區集約發展。既要大上有牽動力的戰略性大項目,也要立足鄉村多上興業富民的適度規模項目,實行兩手抓。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高質量產業項目建設,就是指有就業、有税收、有市場、有投資、有產業帶動的項目,否則就不是高質量項目。

第二,深入解放思想,優化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佈局。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堅決打破思想束縛,促進產業佈局優化升級,做大做強做優縣域主導產業。一是突出主導產業發展。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既抓好環境保護、脱貧攻堅、社會治理等硬任務,同時也要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向經濟建設投放,始終圍繞縣域資源謀劃,推進主導產業,實現聚集發展,儘快形成規模。二是推動鄉村經濟振興。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主導產業和項目向園區和重點產業鎮佈局。縣域經濟現在發展的重點,一個是城關鎮,這是傳統趨勢;
還有個別有產業基礎的、可能逐漸發展成產業重鎮的鄉鎮。現在各縣除了城關鎮,都有一兩個產業重鎮,其他大部分屬於市場主體比較少、經濟欠發達的鄉鎮。要堅持區域協調發展,推動主導產業向鄉村佈局。發展鄉村經濟,無論對縣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是人口戰略實施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前關於農民有兩個問題需要關注解決,一個是富餘勞動力,一個是富餘勞動時間,實際上就是再就業的問題。第一就業空間是種植養殖,第二就業空間是出去打工,第三就業空間是離土不離鄉,也就是在本區域內實現新就業,這是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和勞動力富餘時間的重要途徑。如果這兩個問題不解決,農村十年以後的人口規模可想而知,到時候再想發展經濟,勞動力要素就會成為最大制約問題。鼓勵引導鄉村充分與市場對接,加快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發展鄉村經濟,從產業上看,一產要加大規模化,培育農業新型市場主體,進一步促進優質高效農業發展;
二產要加快突破,大力發展規模適度的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形成產業集羣;
三產要提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系統化、產業化水平。三是加快三次產業融合。堅持融合發展的模式,突出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主線,將發展要素資源向工業聚集,在糧食、蔬菜、乳品、肉類等領域實現突破,進一步壯大工業總量,以此帶動一產,助推三產。四是提升全產業鏈的水平。堅持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抓手,既要鼓勵龍頭企業率先發展,形成支撐引領,又要強化產業配套協作,鼓勵引導中小企業向龍頭企業聚集。產業鏈是保持市場主體生命力的重要方面。形成產業鏈,首先是產品上下游之間有關聯,還有要素協同的問題,好多要素可以互為利用。通俗來講,就是能夠保持穩定的供銷關係,市場就會比較穩定,隨着龍頭企業產品升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會很快跟進,龍頭企業在活躍期,產業鏈總體都在活躍期。近年來我們大力培育創新型產業聯盟,實際是在推動產業鏈的形成,尤其是推動產業鏈中市場主體形成聚集。

第三,深化改革,改善縣域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營商環境。堅持市場化法治化的方向,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努力打造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有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是市場化法治化。在推動經濟發展當中,在服務行政審批當中,必須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才能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實現資源要素的最有效最集約配置。最佳的營商環境就應該是政府服務最高效最便捷、市場環境公平有序。一是要推動政府改革向縣鄉延伸。市級數字政務體系已經基本建成,正在模板化的向縣裏推,縣裏不用再創新和設計,往裏裝數據就行。縣區級建完後,窗口向街道、鄉鎮、村屯、社區前移,完全通過互聯網手段,把受理窗口前移,儘量應用自助方式,通過網上傳送,避免人為代辦。當前正在推進數字政務服務轉型,由原先實體服務向線上線下一體化過渡,最終實現線上服務這個模式,全市實現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一口辦,中心城區還要實現同城辦,目的就是創造一個良好的政務服務環境。二是要完善產業發展推進機制。完善這種機制,目的是壓實經濟責任,優化考核評價體系,把抓產業上項目納入到縣域部門,尤其是鄉鎮的目標考核當中,並且突出出來。要在最短時間內全面建立鄉鎮財政體制。現在泰來等個別縣還存在鄉鎮財政體制,其他地區沒有,實行的都是報賬制。報賬制主要弊端在於:第一,培育市場主體抓經濟形成的一些財力跟鄉鎮財政沒關係,所以內生動力不足。第二,鄉鎮花錢的時候不集約節約,因為錢不是自己掙的,是向縣裏要下來的。第三,創造了不公平的環境,誰多到縣爭取,誰就能多要錢。沒有激發整個羣體推動經濟發展的活力。市財政部門正在搞調研,然後儘快出台政策。鄉鎮沒有市場主體、零税收照樣可以建立一級鄉鎮財政體制。建立鄉鎮財政體制,首先是確定轉移支付基數,第二是利益分成。當前沒有税收的轉移支付基數大,但是保基本以外的費用就少,這些缺口更多的靠分成來解決;
如果財力好的,肯定是分成佔主體。這樣不會帶來混亂,因為鄉級財政是中央財政保障體制下的,有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不會開不出工資。國家實行轉移支付,每個鄉鎮省裏還拿100萬元保障經費,這就造成了鄉鎮大鍋飯體制。三是要持續轉變工作作風。深化作風整頓,堅決克服和防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鼓勵引導幹部敢擔當、真作為。四是要加快縣域國有企業改革。現在縣域國有企業很大一部分屬於殭屍企業。歷史遺留問題沒解決,改革最後沒有完結。還有一些後來成立的,或者正在經營的國有企業,也有問題,就是市場化,體制上也需要改革。

第四,強化創新驅動,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一是以項目建設注入新動能。要圍繞着主導產業上項目,要瞄準有實力的企業上項目,要通過各種方式引進項目落地,然後搞好項目服務,這是新動能、新增量當中的重要部分,當前至關重要。二是以技術創新激發新動能。農業技術創新,要在原來公共技術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把一些新技術新品種儘快推廣出來。工業當中更是如此,上項目工藝起點不能低,否則市場競爭力就不會高。現在“兩牛一豬”的規模化標準化飼養,飼養方式已經是一種革命性的變化,基本都是單元式的,10萬頭以上一個單元,然後配備兩三萬畝地,糞污直接處理還田,有機種植、飼料種植和養殖又是一個良性循環。未來農業發展最大的環境風險,就是農村養殖業的糞污處理問題。所以實施標準化規模養殖,形成有一定產業層次的飼養方式,是培育新動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在業態模式上進一步創新。總體上看還是要發展一二三產融合模式,這在我們地域當中是有生命力的。通過三產融合能把市場做好,加工的產品能適應多元化的要求,工藝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以這種業態模式為核心,優勢就會更明顯。近些年一直抓的農業示範公司,實際上也是這個目的。

第五,注重協同發展,強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要着力破解金融和人力資源的瓶頸問題。一是強化金融支撐。當前金融瓶頸最大的問題是非優質客户貸款難。銀行所指的非優質客户,多數是中小微企業。不用過多考慮優質客户融資問題,銀行會主動上門服務。針對中小微企業貸款難貸款貴的突出問題,需要研究制定一些解決措施。首先,要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創新,主要是推動創新創業類的金融產品在縣域落地;
儘快推動供應鏈金融在縣域落地;
加快金融科技和社會類的科技金融產品落地。金融科技類產品是指銀行通過提高信息化水平所做的信貸產品。科技金融就是互聯網公司所做的信貸產品,比如螞蟻金服、某某網貸等,這個方面要注重把一些規範的公司引進來。當然更要鼓勵域內的銀行做金融科技的產品儘快落地,因為銀行對風險的判斷更準一點,對信貸後的監管能夠更細緻一點。第二,要強化金融機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提高效率,提高便捷度。通過將政府數據庫當中的一些個性數據向金融機構開放,讓數據積累的更多,讓金融機構做起來更快,掌握的更全。第三,要通過金融生態基金的方式,推動銀政企保的聯動,打造一個新的金融生態。通俗來講,就是把保險和擔保,植入到信貸的鏈條當中去。當前確實有些企業差那麼一點信用評價上不去、資產抵押不了。對這樣的企業,通過保險和擔保去增信,打造一個新的金融生態環境,讓金融機構願貸和敢貸。通過建立完善考評機制,把縣域經濟貸款規模的增長作為一個重要考核指標,加大金融對縣域經濟的支持。二是強化人力資源支撐。第一,要培育創業型人才。這是至關重要的人才。加強企業家的培養,這屬於已經創業的人,也屬於創業人才,如果企業經營管理者缺乏企業家精神和能力,這樣的企業就很難辦好。要培養更多的人有創業能力去領辦企業,建立“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機制,發揮好各縣域孵化基地和培訓基地作用。通過建立長效機制,把企業家和創業人才逐漸培養起來。第二,要培育技術類人才。要實施引進和培養相結合、引人和引智相結合,滿足和支撐我們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也需要加大力度,重點要依靠產教結合這種新模式,用訂單式、雙元制、師徒制方式進行培育。最近正在研究出台改革方案,成立全市技師類的產業教育機構,不只是學校辦學,還有企業加入,共同打造產教融合的技師培養新模式。此外,在縣域人力資源的開發當中還有勞務人員,一方面要通過培訓提高素質,逐漸轉變成技能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規模化推進勞務人員就業問題。如果不規模化推進,最後縣裏留下的都是老年人,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地,這也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總而言之,縣域經濟發展是全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縣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通過這次主題教育,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準新要求,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措施,全面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