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最新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3W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的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幫助到你。 
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範文最新
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1
 
根據縣人大會2015年工作要點安排及主任會議要求,10月13至21日,縣人大會副主任周學彪副主任率會部分委員、縣直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教工委相關同志組建調研組,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通過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實地察看等形式深入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和思唐、許家壩、塘頭、板橋、孫家壩、大河壩6個鄉鎮進行了重點調研,其他鄉鎮委託鄉鎮人大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綜合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成績
 
近些年來,縣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三貼近”為目標,下大力氣抓農村文化工作,農村文化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健全
 
一是文化設施明顯改善。目前,全縣有博物館(紀念館、陳列室)5個點,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個、村級點488個,農家書屋66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點26個,全民健身站點31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20支,鄉村旅遊“農家樂”30個。新建的1550㎡的“兩館”投入使用, 21個鄉鎮文化站綜合業務用房相繼建成。縣圖書館199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首批國家三級公共圖書館,現圖書總藏量達
 
5.2萬冊。
 
二是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目前我縣有歌舞娛樂場所4家,音像製品經營單位19家,網絡、遊戲經營單位44家,基本形成了發展速度快,檔次品位高,場所分佈廣,門類品種全,集欣賞娛樂、健身休閒為一體的文化娛樂產業。
 
三是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雖然我縣特殊的地理環境,給廣播電視覆蓋帶來不少困難。近年來隨着風帽巖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投入使用和“村村通”的實施,把農村廣播電視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目前,農村衞星地面接收設施近7萬餘座,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為85%,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90%;全縣20户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惠及農户3.8萬餘户。完成了城區有線電視網絡升級改造與省網聯網、數字化整體平移,有線電視網絡數字化城鄉聯網工作可望近期實施。
 
(二)羣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近幾年來,我縣羣眾文化活動在縣人民政府及文化部門的努力下,按照“二為”方向,堅持 “雙百”方針、“三貼近”原則,突出廣場文化、社區文化、農村文化重點,積極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羣眾文化活動,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
 
一是民間文化開闢新天地。思南的文化底藴非常深厚,長期以來,花燈、儺戲、高台戲、金錢杆等民間文化活動活躍在我縣的村村寨寨。雖然受電影、電視等新型文化傳播媒體的影響,花燈始終是思南父老鄉親喜聞樂見的劇種,特別是農民羣眾朋友對花燈的喜愛無法言説。思唐鎮、塘頭、天橋等鄉鎮根據農民朋友的需求與新農村建設、“一事一議”和“感恩教育”等活動有機結合,編排了許多貼近生活、貼近政策的節目,使一些民間文化在農村開闢新天地。據統計, 2015年以來,各團隊每年為農民朋友送戲,巡迴演出80場以上。此外,每年還利用紅白喜事在農村進行的經營性演出300場以上。與此同時,各團隊還注重挖掘、整理、移植、創新劇目,培養花燈新人。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有民間文化團隊35支,業餘演員420餘人,成型演出劇目300多個。
 
二是電影工作呈現新景象。隨着中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優惠政策的出台,我縣及時充實農村數字電影放映隊,使一度被“擱淺”的電影事業漸漸走出困境,呈現一片新的景象。一方面,為推進農村電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紀初、全國農村一村一月保證看一場電影”)的實施,我縣組建20支放映隊,每年進村入户放映故事片、科教片5200場以上。放映隊在抓好公益電影放映的同時,還承擔黨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和縣鄉中心工作的部署,服務農村的效果較為明顯。另一方面,縣電影放映隊充分利用電影院、人民會場的場地和設備優勢,積極引進外地劇團演出,極大地豐富了羣眾生活。
 
三是文藝創作取得新成就。縣文化館在文藝創作方面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湧現出一批文藝精品和優秀人才。據統計,近年來,該館在國、省、地書報雜誌發表、出版、展覽、演播的各類文藝作品130餘件,獲獎45件,任志平、張潤寬等同志的美術、攝影、書法和音樂作品等在思南文藝界聲名鵲起。《紅包藏情》、《農家情話》、《思南姑娘大腳板》、《花燈姑娘》、《土家情歌對唱》、《荊竹蒿幹三丈三》等文藝作品,提升了思南文化的影響力。
 
四是鄉鎮文化活動煥發新生機。近年來,各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在縣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指導下,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民間藝術表演等。思唐鎮除認真完成黨委、政府安排巡迴演出外,還結合“六進村”、新農村建設的實施,適時開展了“農家書屋閲讀演講賽”、“新農村籃球友誼賽”。有 “花燈之鄉”之稱的許家壩鎮羣眾文化活動開展異常踴躍,該鎮有老年花燈隊2支60多人,獅子表演隊1支,龍燈隊8支,從藝人員250多人。該鎮黨委、政府對文化工作比較重視,文化服務中心每年都要利用節假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羣眾文化活動。板橋鄉積極創造條件讓“花燈進校園、進村寨”,排練成型的節目有10多個。大河壩的“鵝溪花燈隊”還走到了湄潭、印江。總之,活躍在我縣村村寨寨的龍燈、花燈表演、羣眾文體活動、文藝晚會,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羣眾的文化生活,鄉鎮文化活動煥發了新生機。
 
(三)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重視和加強
 
思南的文化遺產比較豐富,已經發掘的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56個(其中國家級1個)。縣財政每年都安排有一定的文物保護經費,縣文物所採取有效措施,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我縣也是省內民族民間文化最豐富、最活躍的縣之一,花燈、儺戲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為弘揚地方文化,搶救文化遺產,我縣制定了文化遺產保護方案,建立了文物安全預警機制和隱患排除制度。針對我縣許多民間藝人逐漸老去,地方文化青黃不接,甚至瀕臨絕種的危險,2015年以來縣文化館組織專門隊伍,走訪60多位民間老藝人,積累30萬字的珍貴文獻資料。2015年,我縣“上元沙洲”、“花燭”等3件物品被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劉勝揚等3人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劉芳、秦治鳳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稱號。
 
二、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我縣的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但調研中我們也發現,我縣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公共文化設施陳舊落後。我縣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人民羣眾的實際需求反差較大。目前縣城沒有一個像樣的文化活動場所。現有的文化設施建設年代早且面積狹窄,平時羣眾文化活動的聚集點大多在“三場”,即:人民會場、燈光球場和中和廣場。縣人民會場歷經了半世紀的風雨,場內座椅破爛,屋頂滲水,牆體開裂,舞台燈光、音響配置不全,效果不佳。燈光球場面積狹窄,開展活動時往往“人滿為患”,治安維穩壓力大。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羣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區修建體育活動中心,成為廣大市民的一大期待。
 
(二)文化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調研中我們發現,我縣文化人才隊伍結構不盡合理,人才結構斷層,優秀人才斷檔現象比較嚴重。目前縣文藝創作人才缺乏,縣裏編劇、導演處於“上台老了,退休早了”的尷尬境地。鄉鎮文化工作“有人抓”和“有能人抓”的問題形勢嚴峻。如板橋、大河壩鄉文化服務中心成為“一人站”,絕大部分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有限的人員均要承擔“包村掛片”等中心工作,專職不“鑽”、兼職不“精”的現象客觀存在。個別鄉鎮雖然“編滿人足”,但專業文藝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匱乏,大多隻能“爬爬杆子”、“釘釘釘子”,抓文化工作力不從心。因此,加強我縣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農村文化活動開展舉步維艱。 近年來,我縣雖相繼實施“村村通”、“農家書屋”、“文化共享工程”,但由於缺乏管理資金和管理人才,“農家書屋”的運行和“共享工程”的使用極不正常,設備閒置現象特別嚴重。加之部分設備質量差,返修率高週期長。如“村村通”返修率各鄉鎮均在20%以上,返修時間在3個月以上。因此,羣眾“看電視難”、“看書難”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另外,除縣文工團外,我縣的文化活動羣體基本來自“自發”和“民間”。一方面由於知識水平和年齡等方面的限制,他們
 
排練的節目往往因為觀賞水平不夠,導致生存空間窄,發展或深入發展的壓力大。另一方面他們必要的經費大多來自贊助或“以演養隊”,由於缺乏必要的扶持,隊員的熱情和現實出現反差,導致人心浮動,隊伍穩定難。
 
(四)文化市場管理乏力。我縣文化市場發展迅速,門類齊全,分佈廣泛。可以肯定我縣文化部門在履行文化市場監管職能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效果,但總的來説還是剛性不足,特別是對網吧的整治、農村文化市場管理乏力。未成年人上網、閲讀不健康書刊現象還比較嚴重。原因之一:我縣文化市場發展迅速,種類繁多,僅網吧就有34家,其中縣城19家,鄉鎮15家,我縣文化市場稽查隊僅有8人,真正管好,分身乏術。原因之二:辦案經費不足。據瞭解,我縣文化稽查隊辦案經費主要來源於執收執罰收入上交財政之後的返回比例部分,這樣勢必造成對違規網吧的處理無法到位,容易形成惡性循環,讓網吧業主誤認為違規經營罰款就可了事,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治標不治本”。原因之三:鄉鎮文化隊伍人員少,且無執法權。導致一些不健康的光碟、書刊在農村氾濫成為可能。
 
(五)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任重道遠。縣文物所是古文物發掘和保護單位,縣文化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保護單位,但是由於經費原因,無力全面開展工作。就文物保護工作而言,一般羣眾對其重要性認識不夠,不僅不會主動參與保護,甚至還會隨意損毀,就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保護而言,如花燈、儺戲這些民間藝術,對已接受現代文明的年輕一代來説,缺乏吸引力,學習傳承發展的人會越來越少,失傳的危險性很大。
 
三、對我縣農村文化工作的幾點建議
 
針對我縣公共文化設施陳舊落後的現狀以及文化工作人員面臨的處境,我們建議:
 
(一)要高度重視農村文化工作。文化是綜合實力的展示,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工作對推動經濟發展,提高民眾素質,促進社會穩定,建設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必須重視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要重視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切實做好“四個納入”: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目標管理考核,納入財政預算。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文化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要將文化工作所需經費要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根據本地財政增長比例逐年增加文化經費。縣、鄉兩級要拿出配套資金加強和完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基層文化活動正常開展。要加大公益文化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儘快落實縣城文化場館的建設問題,使我縣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我縣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要儘快實施“村村響”工程,在農村強勢推進宣傳文化工作,讓先進文化和黨的聲音家喻户曉。
 
(三)要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基層文化工作者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直接創造者,是黨和政府與廣大人民血肉關係的重要紐帶,是傳播先進文化的最強的力量。要及時充實鄉鎮文化隊伍,用好的待遇吸納優秀人才進入農村文化工作隊伍。要關心農村文化工作人員的成長,對基層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才要給予特殊政策。要為文化人才的流通打開“綠燈”,開通人才流動“綠色通道”。用新的人才理念和用人機制激勵農村文化工作者安心工作,盡力工作。
 
(四)要建立文化指導員制度。要形成專職人員為主導、文藝骨幹為主體的文化隊伍架構。從我縣熱心公益事業的藝術家和各界人士當中,選聘文化指導員,對農村民間業餘團隊進行必要的扶持和引導,千方百計解決各團隊的困難問題,竭盡全力提高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讓各鄉鎮、村組形成一批業務嫻熟、隊伍穩定的基層文化隊伍,為豐富全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穩定奠定基礎。
 
(五)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當今社會,現代文化已滲透到各行各業。政府應鼓勵文化事業單位在做好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地發展以純文化產業為主體的兼容各行業的產業,以彌補資金的不足,達到“以文養文”、“以文補文”的效果。要發動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文明的文化產業或是捐資興建公共文化設施,以彌補縣級財政不足,滿足羣眾的文化需要。
 
(六)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快文化體育、廣電網絡等重大公益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建立長效機制,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社
 
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五大工程”。抓好基層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做到設施配套、功能完善、便利於民。
 
(七)要部門聯動,下大力氣整頓治理網吧。網吧的出現滿足了互聯網時代人們多樣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但網吧違法經營,接納未成年人上網,嚴重地危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羣眾反應相當強烈。縣鄉人大代表在歷次人代會上,曾多次聯名提出了“整治網吧”的議案。但網吧的整治僅靠文化部門一家是無濟於事的,文化、工商、公安、電信、教育等部門應嚴格按照省地相關文件精神,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力度,落實責任,把網吧的管理和文化市場的整治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和保護未成年人成長的希望工程,切實抓緊抓好。
 
(八)要珍視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要加強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在城市規劃與拆遷改造中要注重文化保留,並搞好挖掘和合理利用。要加強對古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培養羣眾的文物意識,壯大文物保護的羣眾基礎。要加強對民間手工藝,地方小戲,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特別是做好代表傳承人的保護工作,鼓勵有興趣、有愛好的年輕人學習傳承,大力弘揚地方文化。
 
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調研報告2
 
根據市人大會2015年監督工作計劃,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於農村文化建設專項工作報告被列入市二屆人大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議程。為此,市人大會組成專項工作調研組,先後在會主任焦光華、副主任劉國安等的帶領下,分別赴遂昌、景寧、慶元、縉雲和蓮都等五縣(區)組織開展了農村文化建設專題調研,召集了市文廣出版局等市直相關單位進行座談,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掌握了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情況。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日益重視農村文化建設,並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共浙江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和《中共麗水關於加快綠谷文化建設的決定》部署,關注農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務,農村文化建設氛圍逐漸濃厚,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文明風尚有所提升,農村文化建設總體成效明顯。
 
(一)公共文化資源逐步增加,農民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我市各級政府努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逐年增加,各縣(市、區)用於文化建設的經費從2015年的990萬元,增加到2015年的5799萬元,增長率為486%,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保障有了較大突破。政府及有關部門連續十多年組織開展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全市送戲下鄉1312場,送圖書下鄉20萬冊次,送電影下鄉11437場次。市本級於2015年啟動了“綠穀風——文化大篷車”送戲下鄉行動,每年赴全市農村演出100場;各縣(市、區)每年也都至少組織一次大規模的文化下鄉活動,還組織開展鄉鎮文藝匯演。這些“送文化”活動初步緩解了農民看戲難、看圖書難、看電影難的問題。我市自1998年以來先後組織實施了三輪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到2015年5月底,鄉鎮廣播電視聯網率達到 100 %、行政村達到87.8%,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廣播電視率達到86.5%,從而基本解決了大部分農民看電視難的問題。看電視已成為農村羣眾最主要最經常性的文化生活。此外,文體部門連續三年實施體育下鄉,為農村送體育器材,對農民進行健身指導,推動了農村文體活動的開展。
 
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得到了改觀。目前全市有縣級文化館9個,其中建築面積達到國家二級館標準(即1500平方米以上)的有蓮都、雲和、慶元、青田四個館,雲和文化館達到了國家一級館標準(即2500平方米以上);有縣級圖書館8個,其中建築面積達到國家二級圖書館標準(即1500平方米以上)的有云和、遂昌、松陽、縉雲、青田五個館,雲和、松陽兩縣圖書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準(即2500平方米以上)。此外,龍泉、慶元、松陽、縉雲、青田已建有博物館,景寧投資6000多萬元建設“三館合一”文化中心也即將落成。全市現有183個鄉鎮(街道),建有163個文化站,已有52個鄉鎮文化站達到省定的最低標準(即500平方米以上)。全市現有行政村3480個,建有文化活動室1555個,達到省定最低標準(即100平方米以上)的有429個。使部分農村羣眾學習娛樂有場所,開展文體活動有陣地。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從麗水山區居住分散、集體經濟薄弱等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注重整合資源,將村黨支部活動室、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老年協會、閒置的校舍及舊祠堂等資源進行整合用於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提高了農村公共資源共享率和農村文化活動的集聚力。
 
(二)品牌文化建設步伐加快,綠谷特色文化得到弘揚
 
品牌和特色文化建設是近年來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亮點。各縣(市、區)政府充分發揮區域傳統文化優勢,進一步挖掘、整理、保護和提升特色文化,建設文化品牌,樹立文化形象,提高文化效益,形成文化引力和氛圍。一是文化與節慶相結合,打造品牌。各地十分重視以節慶打造品牌文化,如遂昌湯顯祖文化節、縉雲黃帝祭典、景寧畲族文化節、慶元香菇文化節、龍泉劍瓷文化節、雲和木製玩具節、松陽開茶節等。二是文化與旅遊相結合,展現特色。各地在旅遊項目開發中,注重文化內涵建設,以山水吸引人,以人文留住人,如縉雲仙都黃帝文化遊、青田“三鄉”文化遊、遂昌金礦和攝影文化遊、蓮都古堰畫鄉文化遊等,都充分體現了文化特色。三是文化活動與品牌創建相結合,體現優勢。各縣(市、區)重視農民羣眾文化活動的品牌建設,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構建載體,如蓮都的“鄉村文化藝術節”、景寧的“文藝演出直通車”、松陽的“文化輕騎”等,影響越來越大。至今全市已創建省級“東海明珠”文化鄉鎮23個,市級 “山花文化鄉鎮”77個。
 
(三)文化遺產保護進程加快,良好文化生態逐漸形成
 
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是加快農村文化建設重要而獨特的寶貴資源。我市自2004年以來,在全市開展了民族民間藝術資源普查,共收集整理民間藝術558件,其中造型藝術類190件、表演藝術類317件、民俗類51件。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龍泉青瓷燒製技藝、龍泉寶劍鍛造技藝和民間美術類的青田雕刻以及傳統戲劇類的松陽高腔等4項被列入2015年6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今我市共有11個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27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近30人被確定為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傳承人。市政府公佈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去年底開始,全市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現在各地正在認真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的申報工作。根據統一部署,我市從去年起,用三年時間開展文物普查,以進一步挖掘、整理、保護、開發文化遺產,建設文化生態。
 
(四)農民文化主體作用得到發揮,農村文化活動有效開展
 
在“送文化”的同時我市各級政府還十分重視“種文化”工作。利用傳統和重大節日及集市、廟會等,開展花燈、龍舟、舞龍、舞獅、腰鼓等民間藝術和民俗活動。據統計,全市有村業餘文化團隊2408支,活躍在廣大農村偏遠地區,如縉雲縣16支農民婺劇演出團,不僅經常為當地農民羣眾演出,還到周邊50多個縣(市)表演。全市有3000多名文藝工作者下農村,幫助創建了一批文化示範户,開展了文化名村評選,有效地帶動了農村文化活動。隨着羣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一些健身活動在農村開始興起。
 
二、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總體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局面,但與農民羣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與農民羣眾文化素質的提升不相適應的問題還較為突出,基礎還較為薄弱,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夠豐富,城鄉文化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一)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政策體系不夠完善
 
一是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設上經濟與文化、城市與農村、工程項目建設與文化活動的關係擺得不正,沒有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到應有的位置;一些地方未能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民生工程來抓,對“文化低保”、“文化民生”關注不夠;有的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比較模糊,沒有把滿足需求、“以文化人”列入主要發展目標,文化浮躁、文化失偏、文化失衡、文化失範問題還有存在,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村文化建設進程。
 
二是缺乏較為完善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農村文化建設發展的戰略、步驟、重點、項目、保障尚無系統和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目標要求,其發展有一定的隨意性、無序性。部分縣的文化發展規劃沒有真正將農村文化發展進行細化、量化,缺乏規劃的指導性、嚴肅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市及大部分縣(市、區)對農村文化缺乏考核機制,或在綜合考核中農村文化建設所佔分值極低,“軟任務”現象比較普遍,責任落實不夠到位。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公共文化產品相對匱乏
 
一是經費投入不足。作為公益事業,農村文化建設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近年來,各地文化事業經費雖然有所增加,但數額十分有限。全市用於縣級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活動經費2015年是580萬元,2015年是1320萬元,2015年是3694萬元;用於鄉鎮、村文化設施及活動的經費2015年為360多萬元,2015年為518萬元,2015年也僅1581萬元。以2015年經費投入計算,我市農民年人均文化經費僅7.6元。上述經費近一半是源於省專項補助。有的縣級財政在文化建設上只能採取“保工資,保重點”,未能將文化活動、文化下鄉等經費列入年初預算,有的即使有預算,但經費也難以到位。據瞭解,全市縣級文化館每年經費一般在2萬元左右。至今市本級及4個縣(市)未設立農村文化專項基金,農村文化事業 “貧血”嚴重。部分縣(市、區)強烈要求市財政建立經費補助或扶持制度。蓮都區建議市政府對“古堰畫鄉”文化區塊及其產業發展予以土地政策和資金支持。
 
二是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按省十一五規劃要求,欠發達地區到2015年必須實現縣縣有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館、圖書館,鄉鄉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文化站,三分之一以上的行政村有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動室。目前全市仍有4個縣級文化館不達標,其中2個縣館有館無舍;全市還有4個縣級圖書館未達標,1個縣沒有圖書館。全市183個鄉鎮(街道)中建有文化站的163個,其中站舍達標為52個,佔28%;111個站舍未達標,佔60%;20個無站無舍,佔12%。全市3480個行政村,有1925個未建文化活動室,佔55.3%;已建成的1555個文化室有72%未達標。“無文化陣地,有陣地無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陳舊”的狀況還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任務十分繁重。同時有不少地方設施缺乏與資源浪費現象並存。如縣館的輻射作用尚未很好地發揮,“東海明珠”、“山花鄉鎮”工程的創建,存在為創建而創建、創建後資源閒置的情況。
 
三是公共文化產品相對匱乏。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民在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上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而我市大部分農村因受場地、經費、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動手段簡單、形式陳舊、內容缺乏創新,不能滿足羣眾文化需求,羣眾參與率低。每年各地有關部門組織的送戲、送圖書、送電影下鄉等活動覆蓋率低,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羣眾的需求。鄉鎮文化站藏書達3000冊以上的不足30%,一些鄉鎮文化場所的活動顯得十分冷清,農村廣播電視入户率只有40%左右,尤其是偏遠山區農民很難享受到政府的“送文化”服務,這些地方多數村民極少有積極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一些人還參與到賭博、封建迷信或不健康活動當中。農民看電影、看圖書、看戲難的現象普遍存在,少數偏僻自然村的農民收看不到電視,還處在“早上聽雞叫,中午聽鳥叫,晚上聽狗叫,聽到鞭炮鑼鼓聲,就是紅白喜事到”的文化生活零狀態之中。另外,一些地方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對“留守”的老年人、婦女和兒童如何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值得研究。
 
(三)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嚴重滯後,管理機制亟待改進
 
據瞭解,自2015年開始實行鄉鎮綜合改革之後,大部分鄉鎮把文化員納入了鄉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管理。鄉鎮文化員由所在鄉鎮政府考核聘用,並享受相應待遇,因而大部分文化員主要精力是用於鄉鎮佈置的各項“中心工作”,文化員隊伍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專幹不專”的現象較為普遍。農村文化工作成了鄉鎮文化員的副業。有的地方文化員只出不進,人數逐年減少,部分縣每個鄉鎮平均不到一個文化員。文化員隊伍年齡結構偏大,全市283名鄉鎮文化員35週歲以下人數只佔19.1%,縣級502名文化管理及從業人員35週歲以下僅佔12%。
 
農村文化隊伍業務培訓工作急需加強。鄉鎮文化員培訓工作比較薄弱。一些文化示範户因為缺少培訓指導,示範作用發揮不夠好。對農村民間文化團隊的組織、指導、扶持需加強,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骨幹、藝人、傳承人的管理、保護、傳承和發揮作用還沒有完善的措施。另外,隨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文藝骨幹流失嚴重,農村文化隊伍素質下降,專業人才青黃不接,民間文化傳承後繼乏人的問題已經非常突出,農村文化的管理服務處於邊緣化。
 
(四)生態文化建設較為薄弱,思路不夠明晰
 
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是自然生態、民族民間文化、鄉土環境、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的統一體。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必要的學習、教育和培訓,未能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和自覺,思想認識比較模糊,生態文化的理念沒有充分確立;生態文化建設重點不明確,思路不夠清晰,生態文化建設佈局安排、相關措施還未到位,尤其是對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的統一保護、開發、利用、傳承還剛剛起步。
 
三、加強我市農村文化建設的建議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緊迫的、長期的、艱鉅的而又常抓常新的任務,既要有重點地階段性推進,更要有計劃地進行遠期性建設,既要加強基礎性工作,又要堅持日常性管理服務。根據中央、省的有關要求,針對我市農村文化基礎差、建設難、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的實際,當前需努力做好幾方面的重點工作。
 
(一)明確目標,加強引導在我市新的經濟發展階段,要切實將文化建設擺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同等地位,實現全面發展,共同進步,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突破口來認識,作為解決農民羣眾切身利益問題來落實,認真解決農民文化低保、關注農民文化民生,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視,行動上更加自覺。從麗水實際出發,進一步明確現階段農村文化建設目標: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不斷豐富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農民羣眾基本文化權益;以文化人,努力提高農民羣眾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建設文化陣地,引導農民羣眾文化需求;發掘、保護、開發優秀的文化遺產;不斷壯大農村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
 
切實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指導。市本級要抓緊制定和實施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規劃,進一步明確我市農村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同時,要指導縣(市、區)運用“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實施中期評價的契機,對鄉鎮、村的文化發展進行分析總結,根據新的要求和經濟社會集聚發展的趨勢,對規劃佈局、重點文化建設、文化活動項目及其實施進行必要的調整和細化、量化。根據中央、國務院、、省政府文件及綠谷文化、生態文化建設的部署,結合農村文化建設規劃,制定相應的政策或實施意見,確保管理服務、建設項目、保障措施等落到實處。文化主管部門要在規劃和政策措施的指導下,細化具體指標,明確階段性主要任務,加強組織、管理、督查,加快工作進程。
 
(二)增加投入,強化基礎
 
農村文化建設政府是主導,投入是關鍵。切實加大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力度,財政部門要統籌安排,建立農村文化活動經費正常增長保障機制,努力擴大公共財政覆蓋範圍,不斷提高文化經費用於鄉鎮、村的比例。市、縣(市、區)政府應設立農村文化發展基金,用於發展農村文化。市財政要採取以獎代補或專項補助的方式,對縣(市、區)重點文化項目和活動進行適當支持。要創新投融資機制,多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和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要認真梳理國家、省、市有關文化扶持和優惠政策,使其落實到位。
 
文化設施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是農村活動的陣地,各級政府應把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費投入主要方向,在爭取省專項補助的同時落實好配套資金,力爭在2015年完成達標的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設,徹底轉變我市文化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三) 理順機制,建設隊伍
 
加快農村文化建設,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村文化工作水平,迫切需要提高農村文化隊伍素質。要深入總結研究鄉鎮綜合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政府職權範圍內,深化改革,創新農村文化隊伍管理制度。理順鄉鎮文化站及其人員的崗位職責、日常管理、機構編制、工資福利等方面關係和機制,合理解決文化員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基本待遇問題,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從根本上解決無人幹事的局面,確保農村文化工作的正常開展。
 
搞好培訓,提高農村文化工作者素質。分級制定農村文化幹部隊伍以及從業的培訓計劃,採取辦培訓班、選送深造、骨幹示範、專幹下鄉等多種形式,為農村文化幹部及從業人員提供學習機會,提高他們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要積極培養農民文化骨幹,充分發揮民間藝術團體、民間藝人、文化能人以及文化示範村、示範户的作用,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他們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組織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對作出貢獻的農村文化單位和優秀農村文化工作者,各級政府要予以表彰和鼓勵,不斷夯實農村文化工作的基礎。
 
(四)嚴格考核,改進管理
 
文化設施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是農村活動的陣地,各級政府應把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經費投入主要方向,在爭取省專項補助的同時落實好配套資金,力爭在2015年完成達標的縣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及村文化室建設,徹底轉變我市文化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的局面。在此基礎上,逐步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行有效、惠及人民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轉變管理方式,改變文化建設軟性指標、柔性管理、疏於問責的現狀。按照中央、國務院、、省政府的要求,市政府要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專項考核評價機制,將文化投入、設施建設、活動開展、農民受惠及文化遺產保護、隊伍建設等具體指標列入考核問責內容,加大力度,嚴明獎罰,定期督查,以增強各級領導幹部的緊迫感、責任感。同時要把農村文化建設列入創建文化先進縣(市、區)、鄉鎮和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等評價體系,增加考核分值,形成良好的社會文化自覺。縣(市、區)政府應建立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考核機制,把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的情況作為文化單位的主要考核內容,充分調動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的積極性。
 
(五)加快農村生態文化建設步伐
 
要以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生態價值觀為重點,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生態文化意識和建設農村生態文化的責任感、緊迫感,樹立尊重自然、關愛環境的文化理念,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思想精神支撐。
 
保護與繼承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加大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力度,特別是保護、弘揚、扶植具有生態道德特色的民間文化。加強自然遺蹟、人文遺蹟、風景名勝包括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
 
大力開發文化旅遊,努力提升生態文化建設與生態旅遊業發展的關聯度。同時,要結合綠谷文化建設的特點和人文特色,精心組織,系統謀劃生態文化藝術活動,編制生態文化發展項目,開發生態文化產業,使我市的生態文化建設在價值理念、文化傳統、文化建設開發與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健康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