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縣貧困村建設問題的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3W

按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邊學習、邊調研”的工作要求和縣委關於縣級領導學習實踐活動調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牽頭組織農發辦等部門對我縣貧困村建設問題進行了調研。

關於我縣貧困村建設問題的調研報告

一、我縣貧困村基本情況及成因分析

我縣總人口45.27萬人,農業人口39.98萬人,耕地116.37萬畝,水田3.27萬畝,水澆地0.27萬畝,水平梯地45.57萬畝,80%以上屬中低產田,人均耕地1.6畝。目前,全縣未通過上級驗收的貧困村尚有119個,貧困人口8.15萬人。這些貧困村大多位於邊遠山區,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條件、人居環境、醫療衞生條件差,文化落後,精神生活貧乏。貧困村致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落後,開發難度大。我縣貧困村主要分佈在大巴山區和秦嶺山系的邊遠山區,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自然條件惡劣。由於這些地區通路、通水、通電、通訊、上學、就醫等設施改善投資大、成本高、難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會發展邊緣化。致使這些地區信息閉塞、文化落後、觀念保守、與外界交往溝通難,謀生髮展能力低,脱貧致富無門路、無條件、無能力。據對關口鎮乾溝村的調查:該村有68户230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雖有耕地400餘畝,10畝以上聯片耕地幾乎沒有,大部分是幾分或是幾畝分散在一溝兩岸的山坡上;雖然修通了簡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溝而上,到了夏季洪水沖刷便沒有公路,農用物資還是靠肩挑背馱;九十年代,農户集資拉通了兩相照明電,由於線路老化,年久失修,線路損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頭上電燈,桌上油燈”。

二是人口素質低,文化觀念落後,發展步伐太慢。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經濟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願守着土地受窮,也不願冒險出外經營工商業;許多農民聽天由命,消極悲觀,缺乏信心和勇氣,把希望寄於“老天爺”風調雨順;依靠國家支持,救濟的“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視吃救濟、拿補貼為理所當然;觀念保守,不願接受新技術,甘願受窮。根據貧困户建檔立卡資料表明,全縣貧困户勞動力受教育面很小,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數佔勞動力總數的27.6%,由於勞動力素質低,只能從事簡單或低收入的生產活動,收入水平低,難以脱貧。

三是自然災害頻繁,低收入人口返貧率高,脱貧難度大。我縣處於秦巴山區,氣候多變,災害頻繁,特別是高山貧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態環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凍、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不僅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無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時刻受到威脅。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來形容自然災害對農民的危害程度。據20XX年對25個貧困村3407户的調查,因自然災害致貧達312户,佔調查總農户數的9.2%。

四是疾病、傷殘、弱智、子女上學成為貧困的重要原因。我縣農民大部分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剩下的那一少部分正好是貧困户。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生病無錢醫治,不管不問的貧困户在農村比較常見。特別是貧困户看病治病,都是自己負擔,一年中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病稍大一點,一般農民的家庭都承受不起,貧困家庭更是承受不起。據20XX年對25個貧困村3407户的調查,因疾病、弱智致貧達439户和376户,分別佔調查總農户數的12.9%、11.3%。自90年代以來,農村家庭子女上學已成為家庭貧困的又一因素,大多數農村家庭對子女考上大學既喜又憂,喜的是隻要孩子考上大學,就能擺脱貧困,憂的是考上大學學費高卻供不起,要想上大學,只有依靠借債,借債又導致這些家庭步入貧困行列。   

二、近年來我縣扶貧開發的主要措施

多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扶貧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以扶貧開發總攬農村工作全局,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温飽問題和貧困人口收入增長為目標,以扶貧重點村建設為主戰場,以產業扶貧和職業技能培訓為兩翼的扶貧開發戰略,積極落實移民扶貧、信貸扶貧、科技扶貧、社會扶貧等綜合措施,切實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加快貧困人口脱貧致富步伐,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堅實基礎。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夯實扶貧責任。我縣堅持把扶貧開發成效作為考核各鄉鎮黨政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依據,把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以推動扶貧開發工作作為關鍵環節來抓。縣委、縣政府將扶貧開發列入農村工作重點,全面落實了縣級領導掛聯鄉鎮和扶貧重點村(特困村),縣直部門包扶重點村,鄉鎮幹部狠抓落實,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縣扶貧領導小組每年至少召開3次以上會議,專題研究扶貧開發工作。各鄉鎮定期召開專題會議,從宣傳政策入手,積極引導和組織幹部羣眾投身於扶貧開發,紮紮實實搞好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

二是堅持政府統籌,實施資源整合。我縣對列入計劃的貧困村建設,逐村規劃,集中投資,先難後易,分批實施,力求從根本上改變貧困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一方面堅持“政府統籌、項目捆綁、部門聯動、羣眾參與、綜合開發、整村推進”的原則,突出主導產業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治理、技能培訓四大重點,做到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五到村。各相關部門以重點村為平台,依照立項銜接計劃的要求,科學編制貧困村建設規劃,逐項落實扶貧資金。另一方面由縣扶貧辦牽頭,農業、水利、林業、交通等部門共同參與,把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和重點村項目建設的扶貧專項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水利資金、國績資金、交通補助資金、退耕還林資金、農電資金、教育普及資金、衞生補助資金以及幫建單位的幫扶資金等集中捆綁使用,從而形成了共同支持貧困村建設的強大合力,確保啟動一個、建成一個、脱貧一個、驗收一個、出列一個。

三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各地以整村推進為契機,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烤煙、蠶桑、林果、中藥材、勞務等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在良種引進、推廣先進技術、培訓技術人員、扶持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培育農民經紀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據統計,166個整村推進扶貧重點村產業建園17餘萬畝,人均達到1畝以上經濟園。呂河鎮冬青村發展獅頭柑1160畝,僅此一項每年户均收入過萬元,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產業化格局。貧困村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脱貧步伐。
四是創新扶貧機制,注重扶貧效果。在嚴格執行省市有關政策和《旬陽縣扶貧資金管理辦法》、《旬陽縣財政扶貧資金直通車管理辦法》、《旬陽縣重點村和移民搬遷管理辦法》、《旬陽縣重點村和移民搬遷建設驗收辦法》等文件規定的基礎上。我縣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機制。實行了縣級領導包抓扶貧村落實“三個一”制度,聯繫扶貧村的縣級領導每年召開一次項目建設辦公會,每季度到村察看一次項目建設,每月過問一次項目進展情況;對規劃內新啟動的扶貧重點村實行公開招投標制度,要求參與竟標村各類捆綁資金不得低於150萬元,並結合村級班子情況、村民意願和投入能力情況、鄉鎮過去已啟動重點村規劃項目完成情況、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和項目實施效果情況,進行綜合評議確定下年度的重點村;充分發揮人民羣眾的主體作用,貧困羣眾全面參與扶貧項目選定和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工作,項目實施嚴格堅持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扶貧資金、項目和貧困户名單在村內張榜公佈、公示,接受羣眾監督,不斷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五是強化督導考核,確保任務落實。今年,縣上將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工作作為縣對鄉鎮年終績效考評的重要內容。縣扶貧辦制定了詳細的縣對鄉鎮扶貧開發考核細則,明確了每一項工作的階段目標和完成時間。縣扶貧辦內部也制定了崗位目標責任考評辦法,嚴格實行幹部職工連片包鄉制和績效考核獎懲制,將扶貧工作同個人業務一起納入績效考核範疇。


三、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據20XX年統計調查,農民人均純收入在925元以下的貧困村165個村(不包含20XX年確定的25個特困村)、佔全縣34.8%,貧困人口14.1萬人(不包括五保救濟户),佔農業總人口的35.36%。其中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6.59萬人,佔農業總人口的16.5%;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625-865元之間的低收入貧困人口有7.51萬人,佔農業總人口的18.8%。20XX年以來,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縣域經濟社會突破發展這個中心,以穩定解決貧困人口脱貧為目標,克難奮進,積極探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農村貧困人口從20XX年的14.1萬下降到20XX年的8.15萬。截止目前,在規劃的165個扶貧重點村中,全縣共啟動建設扶貧重點村166個(含20XX年新規劃的25個特困村),已通過省、市驗收71個,在建95個。累計投入各類資金44379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4875萬元,部門捆綁資金19447萬元,羣眾自籌(含投工投勞拆款)20XX6萬元。

一是貧困村建設態勢良好,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我縣各級各部門以實施整村推進為平台,緊緊圍繞修路、引水、通電等與羣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際問題,不斷加大扶持投入力度。據統計,啟動建設的166個貧困村,新修、改造村組道路1422.1公里,硬化村組公路605.8公里,完成農網改造942.4杆公里,建成人飲工程826.6公里,新修水窖9084口,使貧困村羣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二是產業扶貧初顯成效,貧困人口逐年減少。多年來,我縣堅持以產業開發貫穿扶貧工作始終,走出了一條“因村制宜選產業,項目配套促產業,信貸扶貧扶產業,完善機制保產業”的產業扶貧路子,各村堅持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煙、桑、畜、礦、姜等主導產業,人均達到1畝以上經濟園,拓寬了農民增收來源,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增收問題,貧困户整體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貧困人口數量逐年減少。我縣的做法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20XX年全省百萬貧困户增收工程現場會推廣了我縣貧困村產業建設的經驗。

三是技能培訓得到加強,貧困户素質有所提高。工作中,我縣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扶貧先扶智的理念,本着“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緊緊圍繞不同區域、不同主導產業,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加大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使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主導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在啟動實施的重點村中,80%以上的貧困户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輸出6600餘人,穩定並擴大了就業人數和就業渠道。達到了培訓一人、輸出一人、就業一人、穩定一人、脱貧一户的預期目的。

四是貧困村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觀。啟動建設的貧困村能夠以“四改三建兩通一推廣”為抓手,狠抓以改灶、改廁、改圈、改院為主的舊房改造,“圈、廁、沼”三位一體的沼氣建設。啟動建設“四改三建”示範户1.5萬户,新建沼氣池3846口。使原來重點村的“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人居環境大為改觀。據調查,紅軍鄉魚塘、中灣、豐積、莊院、紅軍、周家6個貧困村,四改三建示範户建家800多户,佔6個村總農户數的70%以上,成為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起到典型示範帶動作用。

五是貧困村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修繕、新建校舍37所7173平方米,為貧困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夯實了基礎。新建村級醫療室75個4500平方米,普及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解決了貧困人口的就醫難問題。新建村級活動室123個7458平方米,為村級兩委提供了活動場所,促進了村級自治能力。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和社會救助體系,這些都為貧困村加速脱貧創造了條件。  

四、貧困村建設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增加扶貧重點村的數量,提高扶貧重點村財政扶持資金。我縣十年規劃有165個扶貧重點村,當時全縣有行政村373個,沒有列入規劃的村208個,這些村仍有相當多的貧困院落和貧困户,他們也需要相應的投入扶持,建議縣上向中省爭取,將這些村列入扶貧計劃。“十五”期間,我縣實施行政村合併,合併後的行政村人口大部分都在1500人左右,一個行政村面積一般在15平方公里以上,加之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差,建設任務十分堅巨。目前中省下達每個重點村20-30萬元的財政扶貧資金,不足修一條几公里的村組簡易公路。多年來實踐證明,一個貧困村建設需要投入至少200萬元左右,建議縣上向上爭取,提高扶貧重點村財政扶持資金。

二是繼續加大項目資金捆綁力度。扶貧重點村大多處於高山區,基礎條件惡劣,羣眾收入不高,缺乏建設資金,雖然縣上落實了“整村推進,資金捆綁”的資金投入機制,但貧困村多,項目資金有限,在整村推進扶貧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資金捆綁難的問題。各部門由於各種原因限制,項目資金捆綁難,落實更難,單靠扶貧部門給每個重點村25-30萬元的財政扶貧資金,很難解決貧困村的突出問題。

三是加大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貧困村貧困的主要根源是貧困人口勞動力素質底,沒有一技之長。多年實踐證明,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是扶貧治本之策,是提高貧困人口勞動技能、充分開發利用貧困村勞動力資源、提高勞務輸出質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徑。因此,要進一步擴大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規模,轉變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