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一、指導思想

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計劃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新精神相結合。我們要鼓勵學生以自

己獨有的觸角去搜尋知識與生活的結合點,活動的主題應生成於學生生活,與他的興趣愛好、年齡特徵、知識水平相適應,在觀察、思考、活動、操作中有機生成。以自我為圓心,以能力為半徑,去劃定自己所要探索的領域,去探究其中的奧妙。在活動中,渴求個性的健全發展,珍視人生的價值體現。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她)有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們應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幫助每一個學生確定自己的課題,運用體現其個性特徵的方式展開全方位探究,從中獲得獨有的理解。要讓學生真正發揮主人翁精神,在活動中充分展示個性和才華,“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中去。讓每一個孩子都能醉心於此,樂此不疲。體驗成功,感受幸福,創造快樂。

二、活動目標

1、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溝通課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教學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優化校本資源,培養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能力;挖掘家庭、社會資源,加強國小生綜合性學習實踐;開發自然資源,拓展國小生綜合性學習空間。

2、通過活動,要着重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種形式的達能力;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綜合能力。

3、通過活動,讓學生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激發學生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生態環境、關心地球、關心可持續發展,積極參與社會,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和義務的信心,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自我發展意識。

三、內容安排

根據學校實際結合國中學生特點,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目標要求如下:

1、認識自我,做生活的小能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學會與人相處,養成理解、關心、幫助他人的良好品質。

3、通過學習,瞭解改革開放給我國帶來的巨大成就。

4、滲透環保意識,知道環保應從自己身邊做起,讓學生關注地球,關注宇宙。

5、繼續研究生活中的小科技問題,瞭解它們的基本原理,並進行小發明、小創造,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6、學會有關網絡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利用網絡收集、整理、應用信息。

7、通過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表演,讓學生感受藝術美,創造藝術美。

8、認識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

1、與學科教學相結合

每一門學科都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都互相滲透。在學科教學中,學生會由本學科生成許多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時,教師要具有敏鋭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提煉加工使之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課題,每一個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培養自己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素材的意識,使學科教學深入、徹底,更使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的選擇具有廣泛性。

如結合語文的閲讀教學可開展閲讀實踐活動,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開展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從而培養學生對各類讀物和閲讀活動的強烈興趣,使之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形成優良的閲讀品質,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評價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還可以與音樂、繪畫、體育等學科結合起來,如“剪紙”等,引導學生充分關注我國的民間藝術,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2、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熟視無睹,豐富多彩的生活對他們來説是平淡無奇的。積極開發學生周圍的有效資源,如美術館、博物館、翁同?紀念館等環境空間和文化背景,拓寬學生活動空間和範圍。

參與和熱愛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參觀校史陳列室、沉浸書香閲覽室、圖書館,學校網絡,充分了解學校的歷史和發展,開展“今天我以實小為榮,明天實小以我為榮”等活動,培養學生愛校的情感,激發他們參與學校各種活動,使學生獲得對傳統文化的體驗,獲得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

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事,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認識身邊的小事,提高思維的品質和研究習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使命。如開展賞識活動課:即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賞識活動課,可以幫助學生學會正確賞識自己、賞識別人、賞識自我,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進而關注個人專長、能力、樹立自信心,賞識別人,讓孩子發現別人長處,學會與別人合作,發展學生合作過程中的人際溝通能力。

3、與社會熱點問題相結合

現在的學生不再是隻會讀書的機器了,他們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的焦點問題。對一些公眾現象,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們渴望被大人們認同,希望得到和大人們一樣的成就。我們把社會熱點問題引入校園,指導他們採用具有個性化的方式展開深度探究,從而獲得自己獨創性的理解。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旨所在。如通過對自然界觀察、參觀、飼養、調查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懂得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珍愛生命,讓學生從人文景觀、自然景觀中獲得美的體驗。

4、與傳統節日相結合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泱泱大國,在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精髓是學生學習的極佳資源,為了讓學生記住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結合傳統的節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如由中秋節、重陽節引申開來的以敬老愛老為主題系列活動。

5、與學校工作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課程,雖然沒有固定的教材,但並不是沒有目標。而這些目標和要求往往也是學校德育工作要達到的。因此,我們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校德育、少先隊活動和校本課程的開發結合起來,互相借鑑、互相滲透,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如可結合金秋書市等活動。

結合學校德育處重點實施的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培養責任心的教育作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程,使滲透德育的綜合實踐活動有教材依託。

五、活動評價

1、注重過程:即時評語,建立我的小檔案:我的感想、我的發現、我的行動。

2、尊重多元: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教師,學生,家長,社會機構等都是評價的主體,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檔案袋評價,展示性評價,研討式評價。

3、注意反思:自我反思性評價的關鍵是設計出合適的反思性問題.例:小組行為的反思性問題:

(1)你們能提供什麼證據表明你們小組成功地對該活動作出了貢獻。

(2)陳述你們遇到的任何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解釋組員是如何幫助小組渡過困難時期和作出決定的。

(3)你所在的小組發現最有挑戰性的是什麼,你所在的小組成功地達到目標了嗎 ?為什麼?

(4)本次活動你最大收穫是什麼?

六、實施步驟

一個完整的綜合實踐活動一般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活動準備階段

這一階段的基本任務是:

1.提出問題,確定活動主題;

2.組建活動小組;

3.制定活動方案以及準備必要的工具和條件。(活動方案包括的內容主要有:活動的主題或課題、活動的內容、活動的具體目的和任務、方法、活動的具體過程、任務分工、保證條件等)

這一階段的活動流程一般是:

(1)激發興趣,產生主題

(2)圍繞主題展開討論,生成子課題研究的內容並歸納指導。

(3)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小課題研究方案

(4)交流課題方案,指導完善。

A.小組介紹自己的課題研究方案;

B.其他小組成員評價並提建議;

C.小組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5)實踐活動方法的指導

(6)強調注意事項

這一階段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主題的選擇:主題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宜過大,要小、近、實,具有可操作性。

2.計劃的制定: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指導學生製作可操作性強的方案或計劃。

第二階段:活動的實施階段

這一階段的基本任務:按着制定好的活動方案,運用一定的方法(調查、考察、收集資料、討論、服務、宣傳、公益活動、生活實踐、勞動、技術設計、製作),蒐集文獻資料和第一手資料,進行具體的活動操作,獲得實際的實踐體驗。這是整個課程實施中最核心、最活躍、同時也是最艱難的階段。

這一階段的活動流程一般是:

(1)以小組為單位邀請指導老師或家長一起收集有關資料、採訪有關人員,也可個人實踐。

(2)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階段性的資料整理和交流

(3)實踐過程的指導

(4)交流階段成果,指導完善

這一階段要注意以下問題:

1.跟蹤指導

2.關注進程

3.指導方法

4.隨時調整

5.注意安全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評價階段

這一階段的基本任務:整理活動過程中獲得的資料、經驗、結果和感受,形成對問題的基本看法、問題解決的基本經驗,發展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這一階段的活動流程一般是:

(1)教師小結前階段小課題研究情況導入新課。

(2)各小組展示課題成果。

A、分小組以各自的形式展示本小組的課題成果。

B、課題互動提問、答辯、建議。

C、活動總結與評價(包括自評、互評和教師評)。

(3)主題活動的拓展延伸

這一階段要注意的問題有:

1.總結交流的內容要全面:如活動的過程與方法、結論、收穫、經驗等。

2.成果的表達方式應多樣:口頭材料、實物、圖片、音像製品、簡單的書面材料。

3.交流的方式應多樣化:如辯論、研討、展覽、牆報、刊物、網頁、小報等。

關於成果的表達方式要注意以下同三點:

1.既可以有靜態的交流方式也可以有動態的交流方式

動態的交流如:一次討論會、答辯、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個節目、一場比賽、演示操作過程或談心得體會。

靜態的交流如:一幅繪畫作品、一份調查報告、一小件製作等。

2.不同主題選擇不同交流方式

(1)主題探究的展示可以有實驗展示、寫調查報告、小討論等形式。

(2)項目與應用設計應以展示作品(模型、小件作品、小發明、設計圖)及自己的探究過程展開辯論為主。

(3)參觀與考察的展示可以辦攝影展、放影象、開討論會、演講、調查報告的展示為主。

(4)社會調查與社區服務主題的展示,可以讓學生展示資料集、寫體驗日記、文藝演出、寫建議書、開交流會、辦板報。

3.依據實際情況選擇交流方式

(1)尋求與學生情況相符合的結果表達方式。

(2)尋求與學校條件相符合的結果表達方式。

(3)尋求與活動實際相符合的結果表達方式。

七、活動評價

(一)學生評價

1.評價原則

過程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應特別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還應揭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而不應侷限在對學生所得出結論的評價,允許失誤。

多元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肯定學生與社會交往的多元方式。不僅允許對問題的解決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現自己所學的形式也可以豐富多樣,反對簡單的量化手段劃分等級。

整體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求在評價中把課程、教學和評價進行統整,使它們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貫徹到活動中去。一方面,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和活動產品如研究報告、模型作品、主題演講等作為評價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另一方面,注重把評價作為師生共同學習的機會,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的成長。

綜合性原則:綜合實踐活動本身是由四大指定領域組成,而各部分的教學目標又包含各自的認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評價的內容、要求、過程和結論都應是綜合而全面的。

2.評價內容與方法

評價是對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態度、情感體驗及獲得的知識、技能等成果進行評價。評價應採用學生評價(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重點應放在過程評價上,從而體現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改進功能。

學生評價重點在參與態度、情感和過程體驗方面;教師評價側重於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實踐成果上。

評價結論一般有兩種形式,即過程性評價結論和終結性評價結論。過程性評價結論是指對學生平時的活動進行表揚、表彰,對研究得到的結論與成果在班內、校內或更大的範圍進行交流,並把這些內容以圖文聲並茂的適當形式在校內外公開場所宣傳、展出等。終結性評價結論是指學生學年評價結論,是由教師根據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三項評價的綜合結論。終結性評價結論採用等第制,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和待提高四個等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