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中國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處置經驗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8W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險和危機隨之高發,各種重大突發事件的發生給國家、社會和企業本身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2021新中國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處置經驗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你的閲讀。 
2021新中國應對重特大突發事件處置經驗
 
我國是個災害多發的國家。20世紀下半葉以來,各類“黑天鵝”“灰犀牛”事件交織疊加,通過原生、次生、衍生機制,形成複雜的災害鏈條。回顧總結新中國70多年處置各種規模的突發事件挑戰我們發現,每一次中華民族都能浴火重生、更上層樓,充分顯示出我們黨“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的能力。
 
黨的統一領導,集中力量辦大事
 
突發事件處置需要資源集中、行動高效,只有堅持黨的統一領導,才能做到全局謀劃、“全國一盤棋”,充分發揮黨政軍民各方力量。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珠江全國南北全流域洪水,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先後投入30餘萬兵力,出動成千上萬的飛機、車輛、舟艇等裝備,民兵預備役部隊投入500多萬人,動員各地羣眾8000多萬人投入抗洪搶險鬥爭。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黨中央統一決策,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各地區各部門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19個省份對口支援湖北各地,保衞大武漢、保衞湖北省、保衞全中國。基層黨組織發揮堅強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幹部彰顯先鋒模範作用,帶領廣大醫護人員、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社區工作者、公安幹警、基層幹部、下沉幹部、志願者等各方力量,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堅持安全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堅持安全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是抵禦各類重大風險挑戰的基本保障。新中國70多年來形成的完備經濟體系、全鏈條產業能力,是處置突發事件的物質基礎。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自然災害防治的“九大工程”建設目標,這是工程防災和非工程防災相統一、軟件和硬件建設相結合、防災救災減災防治相融合的重要舉措,為應急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我國憑藉豐富的物資儲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物流體系,擺脱了曾經物資匱乏或運送不及時的窘境,避免了由此產生的次生災害。
 
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
 
“居安思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風險認知的世界觀。突發事件應對中,寧肯想得嚴重些,堅持最高標準、最嚴要求,做到“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寧肯一時揹負誤解,也要堅持高度責任心、使命感,做到“寧可事前聽罵聲、不願事後聽百姓哭聲”。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前期,做出武漢封城決定,正是底線思維理念的具體體現,得到了人民羣眾的理解和支持。
 
堅持人民中心,決勝人民戰爭
 
無論在經濟困難時期的1960年解救山西平陸中毒事件中的“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還是經濟實力相對雄厚時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調集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價救人,都反映了突發事件應對中的以人民為中心、以生命為至上的理念。這一理念還體現在事件處置中發動羣眾、決勝人民戰爭的戰略方針上。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偉大斗爭中,全民動員、眾志成城,黨政軍民學羣防羣控、聯防聯控,東西南北中對口支援、全國協作,開展了一場世所罕見的全地域、全人力、全物力總動員的突發事件處置的人民戰爭。
 
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制度優化
 
2003年非典凸顯了公共衞生應急、應急管理體制的一些弊端,之後出台了《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條例》,完善了應急管理體系,建立了政府應急管理機構。同時,突發事件信息公開程度逐步提高,2008年制定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將政府信息公開規定為一般原則。20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後,國家制定了《食品衞生法》,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廢除了食品免檢制度,並對66項技術標準進行了修訂,基本建立了食品、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認證認可體系。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對過程中凸顯的短板和弱項,我國加快了《生物安全法》立法進程,啟動《突發事件應對法》修訂工作,各地也開始着手完善有關地方性法規制度。
 
促進國際合作,共建命運共同體
 
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保護生命是國際政治的“最大公約數”。伴隨着改革開放的進程,新中國突發事件處置的國際合作不斷擴大。以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為標誌,中國開始了全面的應急管理國際合作進程。一方面,國內災害救援開始接受國際援助;另一方面,我國也開始提供救災對外援助,在原有的物資、資金、援建等“經援外交”基礎上,針對國際災害突發事件開展“救援外交”。2003年,阿爾及利亞發生6.9級地震,中國首次派出專業救援隊伍,趕赴地震災區開展救援。後來的巴基斯坦洪水、印度尼西亞海嘯、日本大地震等重大災害現場,都能看到中國救援隊伍的身影。今年的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向180多個國家伸出了援手,並在醫療人員、物資、技術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