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是對中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德魯克的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是對中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一、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的鼻祖德魯克在美國倍受指責

  1.戴明稱目標管理是對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
瑞法爾•阿克雅(Rafael Aguayo)在他的《戴明博士(Dr. Deming)》一書中寫道:
  “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著名的管理學者,管理諮詢專家,十分積極的倡導一個績效考核系統,該系統被德魯克稱為:‘目標管理(MBO –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其他一些管理學者,那些在現實世界中把公司做倒了的管理專家們,也積極地推動了目標管理。目標管理的概念是如此整潔,使美國的經理們舒適滿意地感到: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是必要的,會使員工們更好更努力的工作,進而可以提高公司的生產效率和利潤。
  但是,戴明在1980年代十分明確的告誡:績效考核、不管稱它為控制管理或什麼其它名字,包括目標管理在內,是唯一對今日美國管理最具有破壞性的力量。美國可以出口任何東西,就是不能出口美國現在的管理方法,至少不能出口到友好的國家。”

  2.彼得•斯科爾特斯稱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為夢想清單
  彼得•斯科爾特斯(Peter R. Scholtes)在他的《戴明領導手冊(The Leader’s Handbooks)》一書中寫道:“目標管理法多少隻能算是‘心想事成’的夢想清單,無異於我們兒時聖誕節前或生日時的祝願。‘我有些心願,’老闆這麼説,‘現在你要負責將它們實現。’
  這樣一點都不費腦筋。它不叫領導力,而只表示不想用心思考,並且放棄領導。”在彼得•斯科爾特斯看來:
  (1)績效考核行不通。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研究證實,某組織實施績效考核,狀況就會更好,更多看到的是,一個企業花費資金和精力在諮詢公司的幫助下,建立了績效考核系統,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就會發現由此產生的弊端和問題,在沒有見到績效考核的效果之前,就已經讓企業領導焦頭爛額,承認自己曾努力推動的績效考核管理的失敗,自然是一件很多企業領導不願承認的現實。
  績效考核成功嗎?根據蒂莫西•謝爾哈特(Timothy Schellhardt)在《華爾街日報》(1996年11約9日)的報告:九成以上的績效考核制並不成功。彼得•斯科爾特斯(Peter Scholtes)懷疑實際上比這更糟。
  (2)績效考核與領導力和團隊協作不相容。
  績效考核使每一個員工與其主管之間,都有個別績效期望與評審之關係,決定了員工的個人利益,在團隊成員之間形成了競爭的關係,相互幫助就會使自己績效下降;而團隊成員與團隊之間,則有期望及互依關係,有時候,員工必須面對主管期望與團隊期望相沖突,從而必須有所選擇的窘境,究竟要以主管還是以團隊為重呢?通常是遷就主管而捨棄團隊。
領導的政策和做法,可以表示出對人是信任或不信任、對人忠誠或不忠誠。績效考核反映出領導對員工的態度,會促使一個團隊的分裂和漠不關心,使組織失去温暖,喜歡怪罪別人,員工士氣低落。
  (3)績效考核使系統失去不斷改進的機會
  儘管績效考核的正式目的也許是為了改進,然而卻長流於評定及判斷,反而少於改進有關,多淪為對受評者個人的掌握,而改進系統和過程需要的是反饋而不是判斷。
  績效考核的焦點絕大多數放在個人身上,有時放在小組上,而大多數問題與在於改進系統和過程本身,不在個人或小組上。改進有兩種不同的方法,一種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改進系統及找出問題的系統成因正確方法,另一種是想改進個別員工並找出罪犯的方法,績效考核就是以找罪犯為主的解決方式,它其實鼓勵表面化,鼓動人們問“誰?”而不是“為什麼?”。忽略了系統會有偏差,絕大多數問題是由系統本身引起的事實,從而失去了不斷改進系統和過程的機會。

  3.日本(戴明)式和美國(目標)式管理在1980年代已決出了勝負
  1940年代,戴明等人對美國戰爭產業教授統計過程控制學(SPC –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1950年代,統計過程控制學及其人羣關係運動在美國消失。美國採用目標管理(MBO –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績效考核(Performance Appraisal)。戴明給日本產業領袖授課,日本開始進行全面質量控制(TQC – Total Quality Control),日本設立戴明獎(日本最高質量管理獎)。
  1960-1970年代,美國繼續採用目標管理。戴明繼續給日本產業領袖諮詢和授課。日本經濟繁榮。美國漸失市場。
  1980年代,在汽車、家電、鋼鐵等所有日本產業參與競爭的行業,美國企業不是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就是被迫退出了行業競爭。戴明管理式公司和目標管理式公司在市場上決出了勝負。美國人開始反省,NBC紀錄片《日本能,為和美國不能?》使戴明在美國一夜成名,美國產業界普遍認為:“戴明是日本經濟奇蹟背後的驅動力。”戴明管理哲學和統計過程控制學在美國成為時尚,美國開始採取全面質量管理(TQM –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美國設立鮑丁格獎(美國最高質量管理獎),開始批評並放棄目標管理。
  1990年代,日本經濟蕭條。目標管理在美國消失,美國產業仍重視質量管理,強調領導力企業文化,以及從豐田管理體系(Toyota System)改進而來的精益化製造/工程管理(Lean Manufacturing / Engineering),美國工業重新站了起來。

  二、20年前危害美國的目標管理會對中國有好處嗎?

  1.1980年代美國銀行目標管理的結果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曾一度制定了全美國最有雄心的目標績效考核激勵獎罰制度,以發放貸款的數額決定貸款員的表現,表現最佳者可獲得超過中等表現者50%收入的獎勵,結果美國銀行得到了他們想要,也該得到的東西:大批的壞賬,雖然實現了管理目標,但隨後銀行卻因此遭受了巨大損失。只看貸款數額,而不去考慮表面看不到的更重要的貸款質量、風險、客户忠誠等因素。只知道要求僱員110%地努力工作,隨後再加10%的目標要求,如此年復一年是非常愚蠢的管理方法。

  2.1980年代美國紐約交通警察局目標管理的結果
  紐約交通警察局(NYTPD – New York Transportation Police Department)有一段時間持續出現錯誤和非法逮捕事件,無辜的人被指控犯有重罪,其中絕大多數是黑人和墨西哥裔人。事件曝光以後發現一個分局的4個警察要對這些錯誤和非法逮捕事件負主要責任,這4個警察全部被停職,並接受審查。奇怪的是,調查結果顯示:這4個警察是該分局表現最佳的警察,原來這個分局實行的是目標管理法,警察的工作成績、表彰、提升是靠逮捕數量,尤其是對重罪和性騷擾罪逮捕數量決定的。警察中的白人種族主義分子,乘機濫用權力,一舉兩得,用非法殘忍的手段迫害少數族裔,還得到了分局的認可獎賞,但他們對社會和警察局造成了巨大的損害,民眾尤其是少數族裔對警察和執法人員失去了信心,抗議活動造成了族羣對立和社會動盪。

  3.1980年代美國國際電話電信公司目標管理的興衰
  美國國際電話電信公司(ITT),前首席執行官、總裁海洛德•吉尼恩(Harold Geneen)在他的一本名叫《管理(Management)》書中寫道:“一個3句話的企業管理課程:你看書是從開頭開始看,你管理一個企業正好相反,先從結局開始,然後你做一切必需的事為達成結局而努力。”這就是在美國被稱為“反向式管理(Backward management)”的東西。
  吉尼恩是財務教育工作背景,他最重視的是財務結果,他認為管理是簡單和直接的,他堅持ITT每年要達到增加利潤15%的目標,不斷升高生產銷售目標,不斷要求減少開支,每個人必須完成或超過自己的定額指標,優勝者獎,落後者罰,老完不成指標者就走人。
  當吉尼恩成為ITT總裁後不久,財務報告顯示利潤持續增加,公司股票升值快速,投資分析師認為 ITT是一個經營很好的公司,加以推崇。ITT公司股票價格升高大大超過了別的上市公司,使ITT有了兼併別的股票表現不太好公司的能力,ITT藉此增加了每股盈利,因而增加了股票價值。如此效仿,ITT又在新購買的子公司實行“管理魔術 – 目標管理”,使ITT的股票進一步升值。
  在1961年,吉尼恩掌管ITT兩年時,ITT銷售額是7.566億美元,盈利0.29億美元,在1977年,吉尼恩下台時,ITT銷售額是167億美元,盈利5.62億美元,吉尼恩掌管ITT的16年中,ITT在80個國家兼併了350個公司,頂峯時是美國500強第九名。
  隨後ITT就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崩潰了。首先是主要分公司出現了問題,ITT就開始出售這些問題分公司, 法國等國堅持要從ITT買回自己受人尊敬的電話公司,很快ITT縮小到了比他最初還要小的公司。讓人們吃驚和懷疑的是ITT曾經和與福特汽車、通用汽車、IBM、通用電氣同屬一列。
ITT的問題是質量,ITT電話系統不工作,產品和服務質量低劣。當財務報告顯示公司仍大筆賺錢時,沒有人曾指責ITT的質量問題,當質量問題成為有目共睹的事實時,ITT失去了它所有的魅力,但質量是硬道理,客户是公司存在的基礎,吉尼恩 16年的目標管理實現了,也正是他為ITT挖好了墳墓。
在60-70年代,ITT令人印象深刻的財務結果愚弄了許多人,包括許多投資人,整個國家都認為ITT的經理們懂得如何管理,數百的ITT經理們被高薪聘走成為其它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希望他們帶來ITT的管理模式,ITT管理模式被稱為成功管理的榜樣。
  有一個沒有被愚弄得人就是戴明,還有那些正聽戴明講課,並忠實實施的日本人。

  4.2002年北京一家著名房地產企業目標管理的後果
  在2001年,北京一家著名的房地產企業由於工期要求很緊,就制定了非常強烈的獎罰激勵制度,公司從上到下層層實行目標管理,要求必須按時完工,所有人在強大的壓力下,日夜加班加點,總算按時完成了這棟大樓的建設,成功的實現了公司制定的目標管理計劃,成了公司成功目標管理的典範。
但是好景不長,半年以後該樓房一側地基下沉了30釐米,樓體出現了大量裂縫,經技術鑑定是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