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4W

想讓調查的影響力更大,調查報告的寫作是不能忽視的,為了讓我們在寫調查報告的時候有清晰的思路,一定要認真回顧調查情況,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7篇,感謝您的參閲。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7篇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1

一、勞動力整體狀況

全市總人口106萬,農村勞動力43萬,其中農村富餘勞動力20餘萬,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8畝,是重慶轄區的勞務輸出大縣(市)之一,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14.9萬人,每年帶回的經濟收入總額在4億元以上。農村富餘勞動力有效轉移,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農民外出經商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來7年內建設成為大城市,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這其中,首先是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必須通過多種措施吸納這部分人就業。

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勞動力佔68%,30—40歲佔27%,40歲以上佔5%。農村勞動力特別中40歲以下的人將是轉向城鎮的主要人口,他們的轉移情況、務工收入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市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二、富餘勞動力轉移現狀

去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在永川範圍內轉移4萬人,在重慶市區轉移2萬人,重慶市外轉移12萬人,境外轉移累計人數1498人(次)。重慶市外轉移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福建、廈門、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雲南等邊遠地區,境外轉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遷、日本北海道等十幾個國家從事漁業捕撈。外出人員中,86%的人員從事第二產業,從事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各佔7%。永川範圍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在城區、集鎮從事運輸、建築、餐飲、服務業,重慶市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從事建築、服務、經商業。

經過近年的努力,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輸出已經呈現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規格的綜合服務大廳和交易大廳,成功與重慶市勞動力市場聯網,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框架。二是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據調查瞭解,我市先後建立了勞動技能培訓基地26個,建立了農村富餘勞動儲備基地3個,勞務輸出基地5個。同時,對各類外出民工分別進行登記造冊,促進民工有序流動。僅去年,就幫助民工追收工資96萬元,清退保證金1.8萬元,督促用工單位替民工參加社會保險850人,處理民工工資爭議案件156件。三是職工技能鑑定和就業准入制度進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中,我市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制度和預備制度的同時,規範和發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18家,職業技能鑑定機構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對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場調查中瞭解到:三大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癥結”:一是自發外出,無序流動。有關資料顯示,除境外勞務輸出通過勞動部門外,我市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依靠親朋好友或自發外出。由於不規範的勞務輸出,這部分民工的勞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極易造成用人單位拖欠民工工資、發生勞動爭議等侵權行為。二是文化層次低。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48%為國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國小文化或文盲人員高達20%,大專文化以上僅佔2%。文化偏低,使他們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往往在低層次的產業中競爭,工資收入低,生活工作條件差,勞動福利待遇得不到較好保障,處於劣勢求生狀況。據市農調隊和勞動部門抽樣調查統計,我市民工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民工高達86%。這些低水平務工結構,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三是開發難度達。我市二、三產業發展滯後,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而外出務工,又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年性轉移人數尚需鞏固:進一步增加外出人數,又因為有的地方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量富餘勞動力難以轉移。

四、方向

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近期看是實現農民增收,遠看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根本途徑。有關人士認為,要實現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大轉移,必須“六架馬車”拉動。一是以經濟增長拉動勞動力轉移。堅定不移地在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努力保持區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不斷創造和開闢新的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二是以結構調整帶動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的主要途徑。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旅遊、商貿和飲食服務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商貿優勢企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驅動勞動力轉移。認真貫徹落實有關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在城市自主創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其它適宜農民進城就業的項目,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四是以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我市應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准入制度和勞動預備制度,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力度,以培訓學校或者中心為基礎,建立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基地,凡申請辦理《職業資格證》,必須培訓合格後有職業培訓中心向技能鑑定部門申請鑑定。努力提高農民工勞動者隊伍素質,增強其就業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其劣勢地位。五是以就業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我市作為全國100個流動就業重點監控點的特有優勢,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職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職業培訓、勞動力儲蓄、勞務輸出、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四大勞務輸出基地的建設,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招工用工行為,督促指導各類用人單位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形成穩定的勞動關係。六是以小城鎮建設拉動勞動力轉移。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2

12月6日,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佈《中國勞動力動態調查:xx年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有收入的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為30197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實際增長速度達到9.1%。而工作時間上,從2012年到2014年,全國勞動力的工作時間總體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時數從約50小時降到約45小時,其中超過60%的加班僱員是“自願加班”,外資合資企業加班人數比例最高,僱員平均加班時長達41.5個小時。

勞動力人均受教育年限為9.28年

?報告》發現,到2014年,青年型勞動力為主的年齡結構已不復存在,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9.28年,參加過職業技術培訓及曾經獲得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即執業資格)的比例不高;大部分勞動年齡人口有工作經歷,未工作的比例不及兩成;超過四分之一(26.77%)的農村勞動力有外出務工經歷,並且,超過四成(40.62%)還準備外出務工。

僅1/4農村務工人員會網購火車票

?報告》得出,中國勞動力閲讀報刊、用手機發短信、寫信、銀行atm取款完全沒問題的比例皆超過一半,僅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務工人員在使用網上銀行、網上購買火車票方面完全沒問題。

去年全國勞動力工資平均3萬元

?報告》發現, 2014年全國有收入的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為30197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實際增長速度9.1%;在東中西地區,勞動者的工資平均數分別為33624元、26960元和28246元;與2012年相比,年均實際增長速度分別為10.5%、7.7%和8.4%。

家庭收入兩端差距高達21倍

以往網友感歎自己“拖後腿”,往往是由於收入差距造成。據統計,全國平均總收入最高的20%家庭,收入達到153546元,而最低的20%家庭,平均總收入只有7155元,差距達到21倍。城市和農村內部的差距也非常大,城市最高收入組家庭平均總收入是最低組的約12倍,農村的差距則高達27倍。

所有類別男性收入遠高女性

從不同性別收入狀況分析,總的來説,不管是在全國層面,還是城市鄉村,無論是工資收入還是經營性收入,有收入的男性勞動者平均收入都高於女性勞動者,有的甚至高出一倍。全國男性勞動者平均收入為33697元,女性僅為23288元。農村男性平均工資為28991元,女性為19567元;城市男性平均工資為40152元,女性僅為28704元。

東部大專學歷老闆收入最高

老闆和農民的收入差距有多大?調查顯示,東部僱主的經營性收入平均最高,達到105253元,西部農民的平均收入最低,僅為8829元。

學歷水平和收入水平有多大關係?總的來説,學歷越高,平均收入越高,本科及以上學歷總平均收入最高,達到58875元,而且收入增加幅度最大。具體來説,從未上過學的人做生意收入最低,平均僅有9747元,大專學歷者做生意最厲害,平均收入達到68285元,超過了本科及以上學歷者。

工作時間最短是負責人和技術人員

從2012年到2014年,全國勞動力的工作時間經歷了總體性下降,一般周工作小時數從約50小時降到約45小時(-11.28%)。

數據顯示,2014年勞動力平均工作時間最長的職業類型是個體户,最短的則是負責人和專業技術人員。

外資合資企業加班比例最高

調研發現,加班僱員的加班時長和加班有償時間比都有較大上升,然而加班工資增長的幅度卻並沒有跟上;超過60%的加班僱員是“自願加班”,過半數加班僱員“自願加班”的原因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經濟回報,其次是表達對企業或組織的歸屬和忠誠(近20%),只有很小部分的僱員加班是考慮其職業發展以及自我實現。

加班人數比例最高的前三類工作單位分別是外資合資企業(52.66%),國營企業(39.39%),黨政機關(37.52%)。其中外資合資企業加班僱員的平均加班時長達41.5個小時。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提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現代教育應當重視的重點,對於社會主義接班人、建設者的培養十分重要,因此教育建設應當做到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時期下,現代大學生往往缺乏勞動意識,其原因在於現代大學教育側重於理論知識,忽略了勞動精神的培養,同時受家庭教育影響,很多家長從小溺愛孩子,大學生自小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這種習慣也許會隨着年歲增長淡化,但很難完全消失,代表大學生缺乏勞動精神。5月1日-5月4日對系部教師及17級、18級、19級學生分別開展勞動教育相關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一、目前大學生勞動觀念現狀

當前我校大學生均為95後學生,大部分學生處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狀態中,從國小到大學,勞動對大部分學生來説比較陌生。另外,目前我們的德育工作中也缺乏此類教育環節。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勞動以及社會實踐的學時數比例遠遠低於在校總學時數。在學生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習慣:

1、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不尊重校內保潔及勤工儉學學生勞動成果。在學校中隨處可見教室牆壁、書桌上的腳印和亂塗亂畫的痕跡。隨處可見的紙屑、垃圾,食堂裏剩飯剩菜成堆。很多學生無視父母辛苦,在消費上大手大腳,鋪張浪費,互相攀比。

2、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淡薄。很多大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勞動活動中偷懶耍滑,一些必要的勞動比如個人清潔衞生也不願意做,有的甚至在校期間沒有打掃過寢室教室衞生,很少清洗自己的衣服和被褥,假期回家不願意幫助家人分擔家務,勞動意識淡漠,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好逸惡勞,曠課違紀甚至考試時弄虛作假。

二、原因分析

1、從家庭層面來看,獨生子女政策及學業競爭壓力,導致勞動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視,學生在家裏基本不參與家務勞動,家長也不主張孩子參與勞動鍛鍊。家長往往只關心孩子的學業成績,只要努力學習,什麼都不用幹。

2、從學校層面來看,沒有開設勞動教育相關課程,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培養較少。

3、從社會層面來看,學生在社會大環境影響下放鬆了對自身的要求,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部分學生受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影響。一部分學生認為混張文憑只需拿到好分數,不需要有積極的勞動意識。學生之間的競爭也只是分數的競爭,沒有人會對勞動的積極性進行競爭。同時受某些不勞而獲錯誤思想的影響,導致出現看不起體力勞動、輕視勞動人民的現象。

三、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意義的認識

通過調查,學生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時代背景、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有所瞭解但瞭解不深入。學生普遍認為勞動教育有利於培養一個人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感恩意識,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對於參與社會競爭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對於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的建議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小事入手,認真對待日常生活中水滴石穿的養成教育,入情入理地達到教育目的,幫助自我管理能力差、艱苦奮鬥精神淡薄的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樹立克勤克儉、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嚴謹踏實的艱苦奮鬥作風。倡導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

2、加強勞動方面的教育。首先,加強勞動觀念教育。勞動觀念作為人們對勞動的根本看法和態度,是人們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通過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為弘揚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優良傳統,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進行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勞動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 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最直接創造者。國和民是密不可分的,愛國必愛民,愛民必愛國,這是愛國主義的基本涵義。再次,進行勞動技能教育。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勞動技能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勞動技能教育不僅要通過勞動理論課教育,而且要參加適當的勞動,使大學生學會各種勞動的實際操作規程,以保證勞動的安全和勞動的質量。

3、積極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艱苦奮鬥的意志和品格

勞動教育應符合學生髮展特點,激發學生勞動熱情。開展形式應多樣化,通過社區義務勞動、三下鄉活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軍訓、勤工助學等活動,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認識社會,在實踐中培養勞動觀念和熱愛勞動人民的真正感情,培養全面人才,使大學生具有艱苦奮鬥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質,鍛鍊大學生堅韌不拔、艱苦奮鬥的意志品格。例如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發明創造,實踐操作,裝扮校園,利用學校資源,開展結合社區義診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衞生保潔和綠化美化,普及校園種植。開闢專門區域種植花草樹木或農作物,讓班級、學生認領綠植或“責任田”,予以精心呵護。大力開展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俱樂部活動,進行手工製作、班務整理、室內裝飾、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廣泛組織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團隊會、勞模報告會、手工技能展示,提高學生勞動意識。重視每一次勞動成果,可在班級舉行成果展示,激發大家勞動熱情、創造火花,體驗活動樂趣。

4、完善勞動教育體制

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體制,使其更加規範化,日常化和習慣化。學校根據勞動教育需求,制定勞動教育計劃,依照計劃有序進行引導、實踐教學,針對未能完成分配勞動事務或工作質量較低的學生,需要進行批評或處罰。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4

主題詞:

勞動意識、勞動技能

組長:

高立祥

副組長:

趙廷榮劉文國

成員:

六年級學生

分工:

趙廷榮負總責,劉文國負責發放回收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結果,高立祥負責彙總,整理成文。

執筆:

四川省西昌市川興國小高立祥

調查時間:

20xx年9月5日--11月25日

調查地點:

四川省西昌市川興國小

調查對象:

川興國小學前班至六年級學生、學校部分教師、部分學生家長

調查方法:

問卷法、訪問法、觀察法、文獻法相結合

調查結論:

百分之八十的同學勞動意識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學缺乏起碼的勞動技能

一、前言:

為了瞭解現在農村國小勞動教育的的真實狀況,西昌市川興國小農村國小勞動教育調查組在學校從學前班到六年級隨機抽樣調查了120名同學,走訪了32名學生家長,和學校12名老師交換了意見。此次調查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勞動意識;二、勞動技能。結果讓調查組觸目驚心,百分之八十的同學勞動意識淡漠,百分之六十五的同學缺乏起碼的勞動技能。

二、調查過程:

(一)、發放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調查問卷分學生、家長兩種。

1、學生調查問卷

題目如下:

(1)、是否掌握洗衣服、掃地、做飯等家務勞動的技能?

(2)、是否掌握最基本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能?

(3)、是否主動或在父母安排指導下進行家務勞動和簡單的農業生產勞動?

(4)、在學校是否自覺參加並完成自己的勞動任務?

2、家長調查問卷

題目如下:

(1)、是否安排子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簡單的農業生產勞動?

(2)、是否教給子女必要的勞動技能?

調查結果:此次發放學生調查問卷325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317份;發放家長調查問卷100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95份。結果,263名學生表示從未想到主動參加勞動,190名學生表示不會做家務勞動,沒有掌握農業生產的相關技能。90名學生家長表示從未安排子女做家務勞動,更不會安排子女參加農業生產,也沒有傳授相關的勞動技能給子女。

(二)、調查走訪

調查組從學前班到六年級隨機抽樣調查了120名同學,走訪了32名學生家長,和學校12名老師交換了意見,情況也不容樂觀,與調查問卷的結果驚人的相似。

(三)、網上查詢

調查組怕以偏概全,上網搜查,發現我國現階段勞動教育地位低下,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學校、學生、家長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忽視勞動、輕視勞動,從而導致學生勞動意識淡漠,缺乏起碼的勞動技能。

三、成因分析

按理説,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勞動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眾所周知,人之所以成為“人”,正是勞動進化的結果。如果沒有勞動,就不會有人類。正是基於上述樸素的唯物史觀,古今中外的眾多有識之士都高度關注對下一代進行勞動教育,視培養下一代的勞動技能,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視為己任。高爾基説:“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盧梭語);“勞動永遠是人類生活的基礎”(馬卡連柯語)……由此不難看出,勞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點,是黨和政府始終堅持不懈的教育方針。《中國教育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加強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統化。

客觀公正地説,黨和政府對勞動教育是高度重視的。我國的勞動教育,理應不是目前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如此令人不容樂觀的現狀。追根溯源,筆者認為制約勞動教育的因素是應試教育、校園安全和家庭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主要就是看學生的考試分數,只要考試分數高的學生,就是優生,就是人才;學校怕學生髮生安全事故,不敢也不願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更不敢組織學生進行勞動;還有不得不説的是,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每個家庭只有一至二個孩子,家長極易產生溺愛情節,視子女為“小公主”、“小皇帝”。

正是由於學校、社會、家庭都不同程度地漠視對學生的勞動教育,才造成了下一代勞動意識的嚴重扭曲和勞動技能的嚴重匱乏。但是,作為一個社會的“人”,沒有正確的勞動意識,未能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勢必會被社會淘汰。推而廣之,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都是如此無能,作為成人社會的我們必定會感到臉紅心跳,失去希望。

四、解決方法、對策

基於上述原因,調查組一致認為,家長、學校應該齊心協力,家校聯動,讓孩子從小樹立勞動意識,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

怎樣才能實現上述目的呢?

(一)、從學校層面來説,應該做好如下工作:

1、讓學生從小樹立勞動意識

學校要利用班隊會、升旗儀式等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讓勞動最光榮的理念深入人心。

2、建立合理的勞動技術課程體系

開展勞動技術教育,在課程結構的安排上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情況和從學校實踐基地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愛好和興趣,形成合理的勞技課程體系,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

3、從實際出發建設實踐基地

勞動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要有一定時間從事勞動實踐活動,這就要求各學校要根據所開設的勞技課程,按標準建設配套的勞動技術專用實驗室和勞技教育實踐基地。

4、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建立一支學科齊全,素質較高,一專多能,相對穩定的專兼職的勞技課師資隊伍,是提高勞技課教學質量的關鍵。師資隊伍的來源,一是讓一部分具有一定專長的文化課教師專教勞技課,二是選派部分老師參加課相關科目的培訓學習後,兼職擔任勞技課程。只有加強勞技課的師資隊伍建設,才能保證勞技課的教學質量。

5、加強勞技教學管理工作

要提高勞技課的教學質量,學校必須形成完善的管理體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業務上有人管,主要要提高勞技老師的思想認識水平。勞技老師必須杜絕沒有安排實踐課的“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在實踐課中要改變單純的“老師講,學生聽”和“老師做,學生看”的`教學模式。為保證勞技課的教學效果,要形成行之有效的勞技教育考核手段,考核的內容要包括勞動觀點、勞動習慣、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四個方面的考核,同時要注重平時表現、動手能力、掌握基礎內容作為考核的原則。

(二)從家長層面來説,應該做好如下工作:

1、家長要重視勞動教育

家長要以身作則,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讓孩子從小樹立勞動意識。千萬不能溺愛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以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發展歷史、家庭社會實例等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偉大,不愛勞動的人是沒有出息的。

2、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

勞動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家長要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程序、操作要領、方法和技巧。家長在孩子勞動的過程中要給予指導,在孩子取得進步時,哪怕這個進步是非常微小的,家長也要給予鼓勵,讓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3、注重實踐鍛鍊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如果家長平時沒有參加具體的勞動,那麼,孩子是不可能愛好勞動的。因此,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參加勞動實踐,千萬不能心疼孩子。當然,勞動的內容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過渡,切不可一開始就讓孩子做難度比較大的勞動,挫傷孩子的勞動積極性。

4、尊重孩子的勞動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需要家長進行一定的強化。但是,家長必須注意不要單純地把孩子當作勞動力來使喚,不要把勞動當作懲罰孩子的手段,也不要過分用物質和金錢來強化孩子的勞動,而是應通過表揚、鼓勵等方法來強化;在孩子勞動的過程中多做具體的指導,多鼓勵,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讓孩子從勞動中得到快樂,從而讓孩子牢固樹立勞動意識,強化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5、利用方法,“強迫”孩子勞動

當孩子不願意勞動時,家長決不能姑息遷就,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參加勞動。家長應該明白,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都必須勞動。一個不會勞動的人,會不斷萎縮,直到失去自我,這樣的孩子註定是不會幸福的。

綜上所述,調查組認為:我們只有堅持家校聯動,切實踐行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才能最大化地讓孩子從小樹立勞動意識,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我們的社會才會有希望。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5

xx區是一個農業大區,也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區。目前,全區共有農村勞動力24萬,佔總人口的46%,農村勞動力16萬人,佔農村人口的67%。據區就業局統計,現我區農村的富餘勞動力共有7.3萬人,佔勞動力總數的45%,已轉移就業3.6萬人,佔49.3%,每年新增勞動力0.4萬人。2007年全區外出務工人員達3.9萬人。2007年前三季度全區農民人均勞務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5.7元,增長39.85%。其中,農民人均在本鄉地域內勞務收入112.7元,同比增長14.07%;農民人均外出從業收入780.7元,同比增長46.94%。勞務經濟已成為我區經濟新的增長點和一項新興產業。xx區發展勞務經濟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認識,形成戰略決策。xx區經濟基礎薄弱,工業發展相對滯後,幫助農民脱貧致富是全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展勞務經濟是解決農民脱貧致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途徑和必然選擇。2003年以來,區委、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意見》,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動,市場主導,農民自主流動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機制,努力形成內部大轉移,城鎮大吸收,向外大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格局,確立了用15年時間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年均轉移6000人的戰略目標。在每年召開的全區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將勞務轉移培訓任務以責任狀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檢查,把檢查結果作為考核鎮班子幹部實績和獎懲的重要依據,形成了全區上下自覺層層抓落實的良好態勢。

二、搭建機構平台,形成工作網絡。為了實現全區勞務經濟大發展、大提高,xx區狠抓了勞務輸出工作機構建設,形成區、鄉(鎮)、村三級工作網絡,為促進勞務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證。

一是成立了以區委、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常務副組長,區級四大班子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公安、工商、税務、財政、就業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導小組,定期召開協調會,分析工作新動向,研究解決新問題,推進全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2006年,為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成立了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每鎮配備1名專職副書記,擇優6名選調工作人員,專抓農村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為促進全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和幹部力量。

二是建立了鄉鎮、辦事處勞動保障平台。按照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制度和工作“六到位”的標準,在全區各鎮、辦事處建立了勞動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統一裝備了計算機、打印機、傳真機等現代辦公設施,配備專兼職工作人員100名,負責做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各鎮在開展勞動力資源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資源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資料信息庫,並錄入微機,實行動態管理。各村聘請了勞務輸出信息員,負責用工信息的傳送和外出務工人員的組織。同時,我們還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了業務培訓,使他們熟悉政策,掌握操作程序。目前全區形成了區有勞動市場,鎮有勞動保障事務所,村有勞務輸出信息員的三級勞務輸出服務體系。

三、開闢多種渠道,拓展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空間。以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產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結合,集中有序轉移與自發分散轉移相結合,穩定性長期轉移與臨時性季節轉移相結合,疏通轉移渠道,增強各類載體的吸納功能。

一是組織勞務輸出。採取各級政府統一組織,各類中介組織、經紀人介紹、本地在外經商辦實業的能人帶動等多種途徑,開闢外地勞動力就業市場,大規模組織勞務輸出。幾年來,全區已集中組織勞務輸出1.2萬人。

二是大力發展城鎮經濟。通過招商引資,建大企業、上大項目,採取積極鼓勵、放手發展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導個體私營經濟由單一流通型向多元型經濟發展,城鎮經濟快速發展,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幾年來,全區共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5項,千萬元以上89項,新上改擴建項目241 項,娃哈哈、小肥羊等 13 家國內知名企業落户臨河,截止20年末,全區擁有各類工商企業和個體私營業户1.5萬户,吸納農村勞動力1.6萬人。

三是加快城鎮建設。通過配套中心集鎮水、電、路、通訊的基礎設施,大力實施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城鎮的集聚功能明顯增強。目前,全區有1.1萬名農民從土地中分離出來,進入城鎮務工經商,興辦實業。

四是開發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地培育一村一業、一鄉一業,通過資源的深度開發,吸納農村勞動力。幾年來,全區已培育成畜牧養殖、肉羊育肥、水產養殖、蔬菜生產加工、糧食加工等各類專業村組110多個,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民1.7萬人。臨河新華鎮新豐村615户有520户搞韭菜種植,從業人員1300多人,20xx年全村韭菜總收入達3400萬元,人均收入達12400元。

四、強化管理引導,形成服務體系。一是加強信息服務。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一方面加強區勞動力市場建設,與區外蘇州華碩、廣東東莞光鼎、蘇州精華、蘇州飛利浦、呼市漢鼎5家勞動力轉移基地常年進行用工信息溝通和聯繫,與本地維信、春雪等100多家企業建立了企業用工信息庫,為本地和外出務工人員提供用工信息、政策諮詢、求職登記等一條龍免費服務;另一方面發揮駐外辦事處的作用,廣泛收集用工信息。20xx年以來,共收集用工信息1.2萬條,近5萬個工作崗位。二是強化技能培訓。我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相對偏低,農村勞動力中國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佔88.2%,且普遍缺少一技之長,制約了勞務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區委、政府將臨河一職中(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和農廣校確定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發揮職業學校的教學優勢,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臨河一職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要及新形勢下企業對勞動力的需要,通過創新“三技六能”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掌握了創新思維方法,擁有了創造開發技能,獲取了創業實踐本領,滿足企業的需要,又為農村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與春雪集團聯合舉辦的紡織培訓,理論課由一職講解,實踐課到春雪集團,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現場講解。使培訓農民既提前得到了崗位鍛鍊,又提前認識了企業,熟悉了環境。

目前,我區培訓專業有計算機、汽駕、機修、烹飪、美容美髮、家政服務等15個。截止20xx年底,共培訓勞動力2150人,其中,為廣東東莞、蘇州等地開展“訂單”培訓輸出勞動力500多人。同時,各鎮結合實際,採取集中辦班、以會代培、印發資料、諮詢服務、召開現場招聘會等形式,組織開展了以轉變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引導性培訓,參培人數達到1.2萬人次。全區初步形成先培訓、後輸出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制度。在抓好培訓的同時,我們採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嚴格項目資金管理,使“陽光工程”培訓和扶貧培訓經費全部用於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為我區勞務經濟發展提供了資金保證。三是組織有序流動。近年來,我們充分發揮政府在勞務輸出上誠信度高、組織力強、行政推動、建立勞務協作關係、維護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穩妥地組織開展有序輸出工作,採取補貼職介費,代買火車票、宣傳勞務輸出政策和勞動就業法規、發佈用工信息等形式,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廣泛服務。每年春節前,組織返鄉過節的務工人員召開座談會,交流思想,溝通信息,增進感情。春節後,組織召開外出務工人員歡送會,為外出務工人員佩帶紅花,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區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增強外出務工人員的信心。四是加強輸出後的跟蹤回訪,保障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我們先後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北京、天津、蘇州、廣東、西安、xx市等城市設立了勞務輸出辦事處等專門服務機構,負責考察用人單位,收集用工信息,安置外出就業人員。

駐外辦事處與當地企業不僅建立了穩固的勞動力供求關係,還為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各種維權服務。2003年以來,先後為打工人員提供各類諮詢服務1.2 萬人(次),調解勞資糾紛27起,為務工人員追回工資2萬元。

五、規範工作程序,優化工作模式。在勞務輸出工作中,我們注重對勞務輸出規律的探索,經過幾年的實踐,基本形成了“一考二訓三輸出”的工作程序。“一考”,即考察用工企業。在選擇用工企業時,先組織人員到輸入地有關部門和企業考察,經考察合格後再組織輸出;“二訓”即:嚴格進行輸出前培訓。用工企業考察合格後,根據用人單位的要求,依託培訓基地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輸出的質量;“三輸出”即加強輸出管理。在輸送人員過程中,始終把人員的安全放在首位,每一次輸出都派專人全程護送。

為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確保輸出人員留得住,我們初步形成三種勞務輸出工作模式。一是能人帶動模式。以親情、鄉情為紅線,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做到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二是幹部帶動模式。由鎮幹部領頭帶隊,組織農民外出承包工程。三是基地輸出模式。在培訓基地培訓後,集中安置在勞務輸出基地。

xx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有的農民思想觀念陳舊保守,缺乏敢闖敢幹精神,“小富即安”思想嚴重,不願外出務工;有的用工單位工資水平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民有後顧之憂;培訓基地的專業設置與農民意願不相符;參訓農民選擇專業存在盲目性,一哄而上,造成個別專業過熱,有的專業過冷;資金補助不充足,難以開展時間較長,技術密集型的培訓專業等等,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按照國家和自治區的要求,圍繞統籌城鄉發展,推進“三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大力發展城鄉經濟,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一是繼續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吸引、鼓勵更多的農民自覺自願主動的參與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上來,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力度。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投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數量與質量,實現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轉變,轉移就業人員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市場就業競爭力。

三是進一步推進“三化”進程。圍繞構建“一市三區”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增強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提升城市帶動能力。大力實施工業立區戰略,加快培育壯大五大主導產業,提升產業層次,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工業整體水平和效益,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產業支撐。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壯大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6

勞動與社會保障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了保障國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建立的一種保障制度。

一、實踐目的:

作為新聞專業的學生,我認為不僅要學習基礎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既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能夠提升自己,增長見識和技能。實踐和理論相結合至少不會讓自己感到空虛和迷茫,而是更加增進了我對自己專業的情感,支持並繼續進行下去。

二、實踐時間:

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

三、實踐單位:

勞動和社會保障??

四、實踐主要內容:

出於專業因素,於報到當日我被安排到了宣傳科,作為科長文祕的助理。負責整理文字資料,採寫宣傳文稿,協助策劃外演。

我的工作特點是需要細密,認真,閲讀大量文稿,和外演活動採寫。同時也必須有一定的工作原則,必須準時準點,信息傳遞量大,必須要有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對文字報道要有高度的準確性,做到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當然,還要遵守紀律,嚴格辦公。外出宣傳活動要考慮周到,果斷解決問題,手腳勤快,勤思勤想。

五、實踐體會:

通過為期兩週的實踐,儘管時間較短,但我仍是學到了不少特別的東西。首先進入宣傳科裏做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寫作能力,閲讀諸多材料增強了我的思維邏輯能力。把學過的知識應用於行政辦公絕非向老師交課堂作業那樣簡單,更加認真,更加周密,還有想不到的漏洞和失誤,不斷改錯與出錯,我想這些也算得上我的進步。除此之外,讓我在行政辦公方面有了更多的認識,對於一些辦事程序有了清晰的理解,而且適應了快節奏,高效率的工作方式。還有,在虛心求教與相互探討方面身邊的人給了我諸多幫助和指導,再次感謝他們。我也再次知道團結的力量和合作的快樂。我的道路還很漫長,要學的東西還很多……

五一勞動的調查報告篇7

題目

愛心向前走

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俗話説,時間如白馬過隙,轉眼即逝。真的,回首自進入大學的那段美好時光,尤其作為一名青年志願者所經歷的歲月,點滴刻在腦海之中!

大學開學之初,那份對大學的無限崇拜與熱情,以及對志願者的崇高與嚮往,於是我加入了圖書館志願者的行列,隨後在學院又加入了青年志願者的隊伍中。曾誓言:“我願意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者。我承諾:盡己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踐行志願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建設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此時,我感到心裏極大地滿足與自豪,因為我也是一名青年志願者啦!有一種生活,你不曾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信念,你不曾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不曾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是的,在我看來,志願者名字不是一種榮耀,而是一種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是一種熱血沸騰、滿懷理想的年輕人在用青春為社會描繪愛心的色彩。它意味着志願者要用理想和信念燃燒青春的熱情,用知識和技能來報答祖國的培養,以奉獻和付出實現着人生的價值。作為一個普通的大學生,我總學得缺少一點什麼,總是呆在風平浪靜的象牙塔做着最天真的事。今天,作為武漢科技大學一名青年志願者,我有幸跟隨大家前往武昌區徐家棚中心敬老院,心中起伏不斷,有點顧慮會不會又是千篇一律活動,形式一下,然而整個上午的感覺,卻把這種無知的顧慮衝擊得雲消霧散,這確實是一次愛心之旅,更是對人心的洗禮。20xx年x月x日,為了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懷揣着自己的美好憧憬,我開始了暑假的時間安排。最初是計劃留校,因為我希望能在學校附近找到一個打工賺錢的地方,以此來實現我的社會實踐。但事與願違,由於有一學期沒回家了,父母都十分的掛念,都不允許我留校,於是我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

回到家後,見到家鄉的公路很久未經休整,路面上的石頭沒有了,露出泥土路基。公路一般修在地勢相對低窪之處,而今恰逢雨季,雨水很多,下雨時,山水滿山片野沖積下來,保護公路的排水溝由於沒有暢通,由於路不暢通,嚴重影響救援,危及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可以説公路的作用已經嚴重退化。見到此情此景,心中好不是滋味,但卻無能為力。因此,我就生產隊的隊長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溝通,向他提出了點建議,並表示趁着這兩天農閒時節你可以組織一下我們可以一起將我們生產隊的這長達3公里多的鄉村公路進行修整。

實踐目的與意義:

七月流火,酷暑難耐。正是這樣的盛夏時節,一年一度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正在熱火朝天地舉行……

社會主義高校辦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達到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和方法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因此,各高校紛紛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以期望通過開展此項活動達到在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服務社會的目的。在親身經歷了大一,大二兩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後,我不由的要對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和體會!

在當前和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基層工作是很多畢業學員所必須經歷的經歷,學員如何能儘快適應其工作環境,儘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轉換,開展好工作是每一個在校的大學生所必須面臨的課題。

親身經歷和增長知識是假期社會實踐的重點,對於每個大學生的前途和發展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他可以提高我們對多變複雜的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使我們以後有一個較好的好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現在國家的某些地區位置偏遠,經濟發展不夠充分,這些決定了在基層工作的艱苦。我所在的家鄉處於雲南省昭通巧家縣大的一個偏僻的山村地區,位置偏遠,交通不夠發達,和某些邊境地區的發展狀況有很多相似之處。在雲南省農村參與勞動社會實踐,感受勞動的辛苦,認識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對於堅持和發揚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具有促進作用,在勞動過程中發揚不拍苦,不怕累的精神,鍛鍊個人意志,對於以後完成各項艱難苦險任務打下良好的精神動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