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調研報告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調研報告是針對某一種現象或事情而產生的有針對性的文件,不同種類的調研報告,其報告組成和寫法總體上差不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農業發展調研報告8篇,感謝您的參閲。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8篇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1

今年以來,全縣圍繞農民增收主題,堅持以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指針,將建設現代農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貫穿於種植業工作始終,進一步發揮職能作用,創新工作思路,強化為農服務,狠抓措施到位,全力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為增創現代農業新優勢、促進現代農業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現將我縣發展現代農業有關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現狀

20××年全縣高效農業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全縣高效種植業種植面積15.8萬畝,比上年新增2萬畝,形成了高效農業規模基地15個,其中設施蔬菜規模基地8個。建成“一村一品”專業村12個。全縣高效農業工作特點是:

1、設施高效農業發展速度快。以設施蔬菜為代表的高效農業種植基地新建7個,分別為公興鎮大棚西瓜基地,楊集鎮大棚西瓜、冬瓜基地,益林鎮大棚蔬菜基地,陳集鎮大棚蔬菜基地,羅橋鎮大棚蔬菜基地,東溝鎮大棚番茄基地,板湖鎮大棚西芹基地。大棚蔬菜基地新增面積達畝。

2、高效規模基地建設規模大。新建的高效規模農業基地連片面積超1000畝以上有10個,分別是公興、楊集、羅橋鎮的荷藕基地,板湖鎮的西芹基地,古河鎮的西蘭花基地,三灶、合利鎮的芡實基地,公興、羅橋、益林鎮的大棚蔬菜基地等。

3、高效規模基地種植效益高。全縣高效規模基地平均種植純效益3525元/畝,其中設施蔬菜基地平均純效益5145元/畝。

二、存在問題

1、設施農業所佔比重偏低。全縣大棚蔬菜實際種植面積1.03萬畝,僅佔耕地總面積的0.79%。反觀外地,壽光常年固定蔬菜面積為40.05萬畝,其中各種蔬菜大棚達34.95萬畝。鹽城最高的東台大棚蔬菜面積達39萬畝次,設施蔬菜發展勢頭強勁,幾乎每個村都能看到百畝以上的規模基地。

2、產業結構調整較為滯後。種植業仍以糧棉油為主,糧食麪積171.37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1.1%,而蔬菜和特經作物種植面積不到11.7%。稻麥輪作居多,畝收益在700元左右,遠遠低於20xx元的高效農業標準。糧棉油佔我縣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78.6%,但卻佔有了五分之四的土地資源。

3、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目前,全縣從事糧、棉、油等傳統農產品加工企業佔絕大多數,銷售收入超千萬元的大型龍頭企業大都是從事糧、棉、油加工的。這些企業還僅停留在農產品初級加工上,產品附加值不高,和農民增收的關聯度不高,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能力不強。我縣蔬菜產業加工龍頭企業數量雖然較多,但規模偏小,與高效農業基地規模發展還不能配套,加之銷售體系不健全,許多蔬菜品種的種植規模一但發展到較大規模時,就會造成產品的過剩。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嚴重製約了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

4、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組織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縣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還處於始發階段,規範化程度低,發展會員少,聯結較為鬆散,組織的實力和帶動力不強。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吸收入社農民3萬多人,相對於我縣眾多的農業人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覆蓋率還比較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優勢,制約着高效農業規模化的發展。

三、制約因素

1、來自現行土地政策的制約。土地流轉難度大,往往有一些農民自己不願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也不願意把土地流轉給其他投資主體開發,即使願意流轉,流轉費用也很高,一般每畝流轉費700元左右。農民不肯流轉和高額的土地流轉費嚴重製約了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

2、來自務農勞動者素質的束縛。現代農業技術含量高,對生產者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對產品的定位、市場信息的瞭解等要求較高。近年來,全縣農村勞動力尤其是有文化知識的中青年農民大規模的外出打工,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數是那些年紀大、文化低的中老年和婦女。目前,絕大多數本地農村青年已經不再務農,農業從業者大多勞動技能單一,半數以上的人只會種植糧油,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比較陌生,往往對新生事物帶有牴觸心理。此外,在家種田的老年人和婦女,要他們發展現代農業難上加難。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xx縣(區)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期,也正處在加快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十二五”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們必須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引領,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進一步強化“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跨越,推動xx縣(區)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一、xx縣(區)農業農村工作發展現狀

xx縣(區)現有涉農辦事處x個,共x個村委x個村民小組,農户數x户,農業人口x人,耕地面積xx畝,林地面積xx畝,佔土地總面xx%,活立木總蓄積xx立方米。轄區內有xx座水庫,蔬菜基地xx個,超級稻高產示範基地xx個,間套種示範基地xx個,香蕉防風栽培技術示範基地xx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xx家。近年來,xx縣(區)上下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業農村工作始終堅持上級黨委、政府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廣特色產業種植,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深入實施移民扶貧開發,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創業增收,農業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較好增長勢頭,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

1、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題,引導羣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節水設施農業,形成了以xx、xx、xx為主的三大特色產業。如x年糧食產量xx噸,種植業總產值xx萬元,農民人均收入xx元。以xx、xx、xx等為主的的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到xx畝。其中xx村委現有常年蔬菜基地x個,主要種植葉菜類蔬菜,面積xx多畝,年產量xx多噸,年產值約xx萬元。xx蔬菜種植以xx、xx、xx等瓜類為主,面積xx畝,年產量xx噸,年產值xx萬元;現有大棚xx畝,年產量xx萬斤,年產值xx萬元。xx村轄區有獨立成園的果園,園內種植xx畝、xx畝,計劃種植xx畝,果園特色明顯。xx村是xx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之一,羣眾廣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xx菜種植,種植面積xx畝,年總產達xx噸,年產值xx多萬元。

2、農業產業標準化體系日漸完善。以基地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着力培育和發展大場大户,推動區域內主導產業的優化升級,以xx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產業經營模式生產,帶動了周邊xx多農户發展現代農業,直接解決了xx多人的就業問題。xx年引進水稻新品種“超級稻xx、xx”等優良品種在xx村建立高產示範基地,目前基地面積xx畝。

3、城鄉一體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堅持高起點定位,以建設佈局合理、設施配套、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為目標,以項目為抓手,農户參與為主體,社會幫扶為補充,以整組推進為主要形式,以xx試點鄉村為突破,全面創新農業和農村經濟體制機制,推動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道路鋪築,農村危舊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斷改善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4、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推進。緊緊圍繞實施“生態立縣(區)”發展戰略,紮實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實施,狠抓措施落實,組織實施了林業特色產業、重點生態公益林、新農村綠化美化等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全縣(區)林業生態建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近年來,我縣(區)重點抓xx示範基地建設與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發展xx產業,xx產業成為全縣(區)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全縣(區)名貴xx種植面積已達xx多畝,其中xx畝,連片種植的xx畝。

5、扶貧開發工作成效凸顯。搶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貧開發項目實施的機遇,動員組織廣大移民羣眾全力開展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呈現出統籌協調推進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級下達給我縣(區)第x批基礎設施財政扶貧資金xx萬元,新建xx村路硬化屯路x條xx公里;中央財政扶貧資金(機動資金)xx萬元,維修xx村xx路項目xx公里,今年,申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xx萬元,用於新建xx村硬化屯路xx公里。

6、農民科技培訓紮實有效。結合特色產業發展,按照“引進一批優良品種,示範一批先進實用技術,創建一批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培訓一批科技示範户,總結一批先進典型”的總體思路,抽調技術部門專業人員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業生產。一是狠抓農業技術培訓。圍繞三大特色產業,細化完善培訓內容,廣泛開展科技宣講,全面普及立體種植、節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測土配方施肥、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病蟲害防治、品種改良、設施精養等實用技術。二是突出移民管理教育。在提高移民素質、轉變思想觀念、促進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狠下功夫,廣泛開展政策法律宣傳和農業技術培訓,引導移民認識自身差距和不足,在抓好常規性耕作制度、種植方式培訓指導的基礎上,引導移民採取種植綠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改造耕地土壤屬性,提高土地生產質量和產出效益。三是強化勞務技能培訓。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增強廣大農民的務工創收能力。堅持就近就地與向外輸轉相結合的方式,積極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二、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縣(區)農村人口約佔常住人口的x分之x,農業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十分匱乏,儘管近幾年全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周邊縣區相比,還有差距,農業本身還存在一些障礙性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1、結構因素。農業內部,種植業比重相對偏大;蔬菜、畜牧產業鏈條仍不夠完善,加工龍頭企業數量偏少、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較弱,而有的加工企業與基地聯繫不夠緊密,尤其是畜牧業生產還缺乏能夠帶動產業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

2、市場因素。現有的縣(區)內農產品銷售渠道還不暢,農產品在市場開發上還沒有完全走出去,農業標準化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仍然滯後,優質不優價的問題較為明顯。

3、機制因素。在當前的雙層經營體制上,土地過於分散,土地集約規模經營短期內還難以破題;農村合作組織與農户之間的關係較為鬆散,與農户、與基地銜接不夠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仍不夠完善,難以滿足農民對資金、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的需求。

4、資金因素。信貸政策不寬鬆,擔保條件比較苛刻,貸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額還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資金需要。同時,能夠爭取上級扶持的農業項目較少,進入農業領域的社會資金和工商資本也比較少。

5、客觀因素。近兩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繼出台,在給農業和農村經濟帶來積極影響的同時,一些現實的問題也隨之凸現出來。表現在部分幹部的方法和思維方式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新的變化,沿襲着傳統的抓法,缺乏研究產品流通、研究市場、研究技術服務的`本領;鄉村組織原有職能在逐漸弱化,對農民的約束力較差,組織難度較大。

三、建議和對策

1、突出產業規模效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按照集中連片、節水示範、特色高效的要求,圍繞xx、xx、xx等x大特色產業,在充分尊重羣眾意願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引領、利益驅動、政府扶持、項目支撐、部門服務、龍頭帶動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廣以xx、xx、xx等為主的,因地制宜引導農民優化種植結構,積極擴種高效經濟作物和開發綠色農產品,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2、強化科技示範引領,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從人、財、物方面逐步加大對西甜瓜、花卉、設施蔬菜基地的支持力度,重點推廣農業高效新品種、新技術,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充分發揮高效農業的示範帶動作用。拓寬信息流通渠道,逐步開展專家諮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質量監控、資源共享、產品交易等工作,推動農業萌生新的亮點、新的發展空間,逐步形成以xx、xx、xx為主的強勢品牌。

3、抓好節水示範工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以水定產業、量水促發展的原則,在抓好田間工程配套建設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基礎上,以高效設施農業為支撐,大力推廣以膜下滴灌、壟膜溝灌、全膜覆蓋為主的農田節水技術,將工程節水、農藝節水、管理節水有機結合,發展高效經濟作物、特色優勢作物、優質林果等節水設施農業,不斷提升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農業節水工作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持續推進扶貧開發,着力改善發展環境。按照項目做支撐、政策做保障、產業做龍頭、基礎做鋪墊的要求,採取適當集中、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的模式,集中財力物力扶貧攻堅,把覆蓋移民鄉村、增加移民收入的產業開發和區域性特色產業發展結合起來,通過項目帶動,推進移民鄉村土地改良、基礎設施建設、移民科技文化素質提升等重點工作,着力提高扶貧開發效益。

5、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全速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資源稟賦和區域比較優勢,創新建立以政府為引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統籌投入、集中建設的新農村模式,加大農業和農村資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連線成片的居民點改造精品亮點。實現農村人口向集鎮、城鎮的逐步轉移。規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擴大“訂單農業”面積,提高農民應對市場風險能力。

6、強化務工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大力推進人才強農、科技興農戰略,多渠道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經營主體,依託“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和“陽光工程”,強化農民農業科技培訓,全面開展綠色證書、專業技術和鄉土人才等培訓和開發,着力培育科技種養業能手、產業帶頭人和大場大户。一是整合縣(區)內技術力量和培訓場所,系統開展村組幹部、專業合作社、大場大户及種養能手培訓,真正把村組幹部培訓成科技能人和“土專家”。二是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訓,充分利用各類會議、培訓等多種形式,促使移民牢固樹立加快生產發展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移民羣眾的科技文化素質。三是樹立勞務品牌意識,按照“短期務工促增收,常年務工促就業”的思路,()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培訓。

7、加快農村體制改革,推動農業經濟轉型。深刻認識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改革作為掃除障礙、激發活力、推動發展的有效手段,不斷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步伐,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轉型跨越。一是進一步完善配套田間工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節水水平。二是依託土地流轉政策,健全土地流轉程序,規範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轉作價評估、流轉補償、合同簽證等管理制度,積極動員農民採取轉讓、轉包、租賃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步伐,引進經營能力強、資金實力厚的種養大户根據當地發展要求進行產業開發,實行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經營,通過土地流轉,由大場大户、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速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三是鼓勵和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投資建設生產基地,就近吸納部分富餘勞動力,變農民為工人,實現農民的就地轉移。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3

金秋九月,你們不辭辛勞,蒞臨我鎮調研指導工作,這充分體現了縣委政府和各級領導高度重視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為此,受唐書記、魏鎮長的委託,我謹代表洛澤河鎮黨委政府及全鎮農民朋友向各位領導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按照會議安排,現就我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彙報如下,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洛澤河鎮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洛澤河鎮是一個集乾熱河谷、二半山、高寒山區為一體的農業大鎮,屬中深山深切割山地地貌,境內山高谷深,溝壑縱橫。幅員面積296.4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780米(全縣最高點),最低海拔850米,相對高差1930米,立體性氣候突出。全鎮有耕地6.29萬畝,人均佔有耕地僅1.03畝,平壩面積不足2%,林地22.3萬畝,森林覆蓋率24.8%,是耕地面積的3.5倍。轄13個村29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055人,其中農業人口58341人,佔全鎮總人口的95.5%,20xx年末,全鎮農民人均有糧216公斤,人均純收入2424元。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一產調結構,二產抓服務,三產建平台”的目標定位,在堅持穩定糧食生產不放鬆的基礎上,積極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支柱產業,積極發展生核桃、花椒、烤煙、魔芋、蔬菜

等特色產業種植和生豬、土雞養殖。初步構建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新體系,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林產業初具優勢規模。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靠山吃山”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工作思路,堅持把核桃、花椒作為農民增收支柱產業加以培植,20xx以來,全鎮規劃完成核桃種植7個村73個村民小組11.3萬畝,花椒種植5村43個村民小組2.95萬畝,漆樹種植2村20個村民小組1.05萬畝,20xx年,僅退耕還林種植的3000畝花椒,收入就超過1500萬元,農民人均可增收257.1元。同樣,2年後,10多萬畝核桃將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塊狀日益明顯。

(二)畜牧產業不斷壯大。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圍繞產業化發展,把全鎮13個村劃分為“河谷果蔬區、二半山糧林區、高寒畜牧區、糧煙綜合示範區、工礦經濟區”五大發展區域。在虎丘、大寨、龍潭、太坪四個村上半村和筍葉村高寒畜牧區,重點抓好土雞、能繁母豬、商品豬示範小區建設。近年來,全鎮已建生豬養殖小區3個,扶持規模養殖大户6户,規模養殖户生豬出欄佔全鎮比重的15%。沿螞懷線和貓謝線建立毛坪灣灣灘、虎丘朝門“現代養豬項目”各一個,扶持養殖户100户;在虎丘村三寨、小苗、朝門新建“退耕還林後續養豬項目”一個,帶動扶持養殖户148户。建立虎丘蘆茅、小苗、三寨萬隻土雞養殖示範點,示範點有上千只4至5斤土雞已上市。目前土雞養殖初見成效,為農民帶來不錯的收益。

(三)其它產業得到有力鞏固。20xx年,規劃完成蔬菜種植15600畝,其中核心樣板840畝;完成魔芋種植6600畝,核心樣板1600畝,根據目前市場價,預計魔芋一項收入將達1400多萬元,農民人均可增收200多元;烤煙規劃種植5700畝,市級樣板1000畝,7月份如沒有遭受大雨冰雹災害,烤煙將是我鎮獻雞、簸以、倉盈三村煙區農民的經濟支柱產業。

(四)農業生產組織更加完善。為了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和新產品開發,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促進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增加產業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自20xx年以來,洛澤河鎮相繼成立了洛澤河鎮花椒協會、虎村核桃產業協會、向家蔬菜協會等農業產業化新經濟組織。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組織,規範產業協會,明確協會職能,進一步建好產業發展的服務保障機制,真正做到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經濟、技術保障。

二、下步發展計劃

為加快洛澤河鎮農業產業化發展,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科學制定產業發展規劃。科學規劃是產業良性發展的前提,要做大做強各項農業產業,必須進一步搞好發展規劃。一要注重產業規劃的科學性。按照“功能分區、佈局合理、資源集約、生態環保”的總體要求,降低開發建設成本,加速產業集聚發展。二要注重產業規劃的前瞻性。根據全鎮不同的資源條件、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開發潛力,緊密結合長遠發展需求,科學佈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努力完善配套設施,有效避免低水平產業結構,確保農業產業可持續長足發展。三要注重產業規劃的嚴肅性。嚴格執行建設規劃,杜絕農户無序發展,促進核桃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加大產業建設投入。要建好各項農業產業,必須加大投入。一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抓住產業發展政策機遇,有重點的增加產業建設資金投入,不斷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礎條件,積極拓展各項產業發展空間。二要堅持集約利用土地。規範實施地上栽核桃,樹下種牧草的複合型開發模式,輻射帶動畜牧產業的發展,集約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單位產出率和資源環境容量。

三是營造良好發展環境。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立足村情、社情,建立科學、合理、完善的產業管理機構,使產業管理機構的職能職責制度化,為產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確保產業發展上檔次、上水平。二要建立精簡高效的服務保障機制。按照農村經濟專業和經濟組織的要求,發展專業合作組織,依託產業優勢,爭取扶貧項目資金,規範扶貧互助合作社,為產業發展提供經濟保障。三要打造配套和諧的產業發展環境。按照實地、實際、實效的原則,通過會議、舉辦科技培訓班,現場培訓等方式,加強對廣大農户進行實用技術培訓。邀請知名專家舉辦科技講座,對鎮、村、社幹部進行培訓,推廣普及產業技術,提高管理水平,營造配套和諧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環境。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4

盛夏,陽光燦爛,xx秋瑾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小陽春”但是來得早,幾十“職業農民。在田間挖掘、開溝、播種、育苗,各司其職。

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黃瓜苗在濕潤的土壤中展開枝葉,茁壯成長,綠色的桑園生機盎然。

反彈琵琶:大宗蔬菜產業應該大有可為

沒有糧食,沒有蔬菜,沒有山,沒有習俗,沒有季節。段,土生土長的農民,彈起了琵琶,奏起了現代農業的新樂章。“300畝早春蘿蔔賣了100萬。”這就是散裝蔬菜的無窮魅力。

農業產業也像金字塔。段曾從事高山蔬菜的購銷和特色農產品的經營考察。“3000人,每天都要擺上枱面的蘿蔔白菜,藴藏着巨大的商機。”他選擇了正確的taki ”追求。

白菜,蘿蔔,豇豆,白菜,早春,盛夏,秋延,越冬,周而復始,他種的蔬菜總能瞄準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壩蔬菜的空地,贏得最好的商機。

“不要低估這幾天和十天價格幾倍十倍的懸殊。”段坦言,只要能避免季節性、錯位競爭、提高複種指數,低山區的散裝蔬菜產業就大有可為。

多年來,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各地一直重視“特殊”light “pu ”。回望市場,權衡“數量”“效果”能否在抓住特色產業的同時,更多關注惠及百姓餐桌和農民的大型農業產業?

困難:工業形成的道路有多遠

xx年以來,秋瑾農業從一個只有幾十畝基地,啟動資金只有一萬元的大種植園主,成長為一個擁有500萬元資產,1000多畝基地,近千家萬户的重要龍頭企業。

今年短短几個月,蘿蔔就種了幾百萬。段沒有了常人所期望的那種喜悦,反而顯得憂心忡忡。因為今年春天下雨,蔬菜產量普遍下降,每公斤蘿蔔賣到1.8元,相當於正常年份價格的4到5倍。“只要簡單醃製存放兩三個月,每公斤可以賣到1.2元。”

“為什麼不這樣做?”段告訴記者,建設一個500噸的氣調保鮮倉庫需要200多萬元,可以使時令蔬菜保鮮半年。由於市場需求大,在處理大宗蔬菜時,資金週轉速度極快。基地投入很大,沒有辦法貸款。段只能看着行情而發愁。

資金瓶頸一直是困擾貧困地區中小企業特別是涉農企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應該是各級政府和金融業亟待研究的課題。

打個比方:現代農業能開拓新的視野嗎

20世紀80年代以來,傳統的單一家庭農業經營模式解決了農民的生計問題。隨着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和農村的繁榮成為新的時代問題。“過去,一畝地產生產400公斤糧食,全家人可以畫一幅畫& lsquo腹部是圓的。現在還有人在外打工,收入過萬。死了的農場只能永遠受窮。”大河鎮山木堂村留守農民張欣明顯感受到了生產生活的壓力。

怎樣才能緩解這種壓力?農業企業無疑是生產和市場中最有效的“傳動軸”。

xx縣農民有30年種植桑樹和養蠶的歷史。由於缺少“在短暫中成長。在市場衝擊波的影響下,大部分桑園被毀。近年來,老鄉依託秋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蠶桑產業..通過訂單生產方式,在桑園種植冬春蔬菜,與武漢市場對接,不僅實現了“桑椹和蔬菜相輔相成。並且可以規避單一行業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三季蠶收入xx元,兩季菜收入3000元。農民對桑養蠶的熱情空前高漲,三年間增長到6000多畝,帶動了3000多農民。

“只有把糧食、蔬菜等農產品作為商品,把山野和農村作為作坊,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才能惠及每一個農民,開闢現代農業的新天地。”縣裏的有關領導説。

事業有成就是有錢。走大宗產品產銷之路是根本解決之道。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5

[內容摘要] 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一個老課題,也是農業經濟發展的永恆主題,是促進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加快羣眾增收步伐的重要保證。額爾古納市在全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具有代表性,並且尤其獨特特點。本文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做了詳細瞭解,分析了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農牧場、企業、政府、政策

額爾古納市是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的一個縣級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大興安嶺西北麓,呼倫貝爾草原北端,額爾古納河右岸。地理座標北緯50°01′~53°26′、東經119°07′~121°49′,是內蒙古自治區緯度最高的市,也是中國最北的邊境城市。總面積2.8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萬人。

額爾古納市境內下轄6個農牧場:上庫力農場、拉布大林農場、三河馬場、蘇沁農場、恩和農場、室韋農場。農副土特產豐富,盛產大麥、小麥、油菜等,養殖牛、羊、馬、豬、雞、鴨、鵝等,是全國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

一、額爾古納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一)發展現狀

據調研,目前額爾古納市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第三產業規模較小,輻射帶動能力不強。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弱及產品單一、管理粗放等問題。由於企業規模小,經濟實力弱,對農業和職工的輻射面狹窄,帶動能力不強,呼倫貝爾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收購額爾古納市內農副產品總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1%。

2、經費投入不足,技術創新能力低。農產品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企業必須在農產品收穫季節購進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購的流動資金量大。且農產品加工業屬微利行業,企業自身積累少,資金來源渠道主要靠銀行貸款,而銀行信貸權限上收和現行的信用評級制度,加上一些企業誠信度較低的影響和金融機構營銷意識方面的問題,造成企業很難得到貸款的支持。許多產品質量好,發展前景大的企業,難以擴大生產。如綠寶等企業因資金問題而不能再進行第三產業生產。由於生產資金緊缺,企業在新產品、新技術上的研發投入甚微,多數企業缺乏適應農產品加工發展的技術儲備和技術支撐,特別是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3、企業無穩定原料基地,產業鏈條難以延伸。目前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大的少、小的多,未建有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絕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所需原料大都來自市場,種植者生產無計劃,銷售無方向,加工者原料無保障,供貨時間難以落實,且同行業在原料收購上惡性競爭,產品質量不保,訂單合約履行率低,以致種植者和加工經營者的產銷利益關係不穩定。由於加工與產地原料生產脱節,產品質量無保證,產業鏈難以延伸,加工企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難以發揮出來。

4、人才缺乏,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仍沿用“家族式”、“作坊式”生產管理方式,產權單一,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經營理念滯後,特別是外向型企業的管理和對外業務交往人才奇缺。部分企業滿足現狀,依賴政府的思想嚴重,大流通、大市場觀念不強,機制不靈活,管理不科學的問題普遍存在。

5、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外部環境仍然欠優。農產品加工企業投入大、風險大、回報低,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政策的扶持。雖然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發展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但還缺乏系統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落實起來比較困難。政府一些部門職責不清,調控、權力和服務責任的職能都不到位。

(二)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還存在着一些阻力和制約因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主要體現在“一低三滯後”:一是農場與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度低。農場與企業之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還不夠健全,農企合作方式單一,大多數農場與加工企業的聯結仍然只限於鬆散的利益合作關係,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獲益還有較大侷限性,共擔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沒有真正形成。二是特色原料基地規模滯後。加工型企業在一個地方投資建廠,首先需要的就是有特色的原料保障,而額爾古納市由於特色種植業起步發展晚,可供加工的特色農產品基地規模偏少偏小,加之所種植的作物品種雜、生長期短,短時期內還不能達到精深加工要求。三是農產品加工水平滯後。全市除春蕾麥芽廠基本能夠加工生產一些基礎產品外,在經濟作物加工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個精深加工企業,談不上核心競爭力和科技水平。要引進真正有實力、有信譽的龍頭企業非常困難,而培育當地農業經紀人又需要很長時間。四是產品品牌培育滯後。由於市場開拓力度不夠,當前額爾古納市還沒有一個在外面叫得響的農業品牌,市場競爭力較弱。

(三)對策與建議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加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確定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重點,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加速科技創新進程,推進額爾古納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是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發展思路。一是政府要充分認識農產品加工在全市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地位作用,繼續加大必要的行政推廣力度。二是在全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思路上,建議實施三大戰略、實現三個轉變。三大戰略:科技創新戰略、精品名牌戰略、質量安全戰略;三個轉變:農產品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加工工藝向採用先進適用技術轉變,由小批量加工向適度規模生產轉變。

2、加快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提升龍頭帶動能力。一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與優勢產業帶、特色產業片、特色產業鄉鎮建設結合起來,通過農墾企業的加工轉化,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農業增效、居民增收。按照基地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產品商品化、加工配套化的思路,調整和優化全市農業結構。二是理順產加關係,規範訂單行為。在訂單過程中,村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應做為訂單生產的組織者,形成居委會或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農場生產、企業加工的生產經營模式。三是鼓勵、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直接建設經營自己的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四是加強農業生產技術服務,加快標準化生產進程,完善質量監測體系,加強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的管理和監督,大力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

3、落實優惠政策,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做強做大。為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發展,一是政府要為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社會環境、輿論環境和法制環境,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跳躍式發展,並使之逐步向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方向轉變。二是為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強做大,政府每年都要增加投入,對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納入政府的宏觀調控範圍,在人力、物力等生產要素的配製上給予大力扶持,爭取產品達到國際出口標準,尋求承攬外商訂單,出口創匯,提高產品附加值。扶持方式可實行貸款貼息,也可實行以獎代拔,設立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台階獎,對農產品加工、產值、上交税收首次超過一定額度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三是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和爭創名牌產品,對農產品深加工科技項目要優先立項,並重點安排科研經費。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項目的關鍵技術科研攻關給予適當補貼。

4、採取多種方式,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一是建立擴大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風險投資擔保基金和企業信用制度,進一步融洽企業與金融機構的關係,組建中小企業擔保公司,企業要以好信用、好項目吸引銀行貸款。二是通過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團企業等措施,籌措擴改資金和技術創新資金,有效地吸引民間投資,加快企業發展。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6

農業大市,也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上下主動適應新常態,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創新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改革發展換擋升級,對開展“三農”工作,助農增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以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來,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着力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63個,其中,種植業類合作社128個,養殖業類合作社118個,農資農機類合作社9個,社會化綜合服務類合作社3個,其它類型合作社5個。玉林市供銷社農民合作社具備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良好基礎和比較優勢:

一是數量眾多,佔全市農民合作社總數的7.54%,佔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總數的46.5%,是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數量較多的一種主體;

二是輻射範圍廣,覆蓋了全市100%以上的基層社和2/1行政村近1/4的農户;

三是總體來看已有一定的實力,20__年銷售總額達2 .1億元。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發展農民合作社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法和成效主要有四點:

(一)推動合作社開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優化經營體系結構,提升農業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生產體系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1、創新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流轉託管創效益。玉林市供銷社大力創新農民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向規模生產要效率,向合作經營要效益。20__年以來,玉林市供銷社專業合作社與系統外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簡稱農合聯),為聯合社的各個成員社和入社農民提供技術、信息、農資、產品銷售等系列服務,目前全市系統已建成“農合聯”19個,通過 “農合聯”引領專業合作社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已流轉和託管土地面積7373畝,建立了糧食、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牧水產、林業等一大批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如陸川縣米場供銷社牽頭組織米場新英食用菌、米場歎可養殖、陸川縣一品養殖等專業合作社共同組建成立的合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開展服務型土地託管和承租型土地託管,通過發展田螺養殖基地400多畝和食用菌種植基地85多畝,百香果種植基地520畝,返聘農民承包種、養,為農民提供一系列託管服務,20__年就為農民實現增收800多萬元;同時,該“農合聯”還租用山地1200多畝,種植火龍果建設休閒農莊,發展健康養生產業,目前該項目已投資300多萬元,果園、道路等設施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建成投產後,預計每年將實現助農增收500萬元。

2、鼓勵合作社流轉農民承包地解決系列問題。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合作社成員通過轉包、服務、出租、互換、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擴大生產經營面積,解決土地碎片化和產出能力低下等問題。支持合作社通過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實現統種統收、統防統治,帶動單個小農户參與規模經營。如北流市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開展的無人機植保飛防服務,為農民、種植大户提供水稻、水果防治病蟲害、施肥等服務,通過在城區建立飛防服務中心,在鄉鎮建立飛防服務站,已簽訂和意向簽訂土地託管面積2、3萬畝,創出了服務“三農”向社會化、系列化、規模化的新模式,為實現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的“農民進城打工,供銷社為農民打工”目標走出了新路子,預計此項業務每年可增銷售收入20__多萬元。興業供銷社通過農民專業合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玉林客家商會已達成,開展土地託管服務合作意向,目前,已在山心鎮葵峯山託管土地7000多畝,預計將大幅增加農民的收入。

3、大力發展以合作社為主導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引導合作社為成員提供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社會化服務,把過去一味追求高產、過多追加要素投入、超過合理邊界的一塊投入降下來,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收益。目前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系列服務、一是產前舉辦技術培訓班,聘請農技人員免費培訓社員,傳授科學用肥用藥知識和標準化生產管理知識。二是聘請農業技術人員指導田間管理,科學防治病蟲,確保韭菜環保、安全,品質好。三是提供銷售信息,收購韭菜統一外銷玉林、南寧、廣州、深圳、貴陽等城市。四是打造品牌,韭菜經包裝後進入了玉林、南寧等城市的超市,降低了成本,實現了農超對接,增加產品附加值,既幫助會員解決了資金緊缺、技術缺乏、銷售難的問題也降低了生產和銷售的成本。20__年,全市供銷系統農機合作社為早稻、晚稻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等農機服務和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等。

(二)鼓勵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改善庫存結構。玉林優勢特色農產品豐富,有着“南方藥都”“三黃雞之鄉”等稱號,也是南菜北運菜籃子基地、亞熱帶水果重要產區和廣西糧食主產區,但產業鏈、價值鏈是短板。着眼補齊這個短板,玉林市供銷社引導農民合作社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就地初級加工和優勢區域精深加工,促進加工轉化,加強倉儲物流,從源頭上改善庫存結構。

1、扶持合作社加工生產能力,解決“賣難”問題。推動合作社從單一種植向綜合型發展轉型,玉林市供銷社加大扶持有條件的合作社開展農產品加工和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着力提升合作社的加工生產能力,大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以加工的途徑解決初級農產品因“賣難”而引發庫存問題。目前,全市系統共有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合作社23個,涉及水果、糧食、中藥材等產業。

2、推行合作社產業化經營模式,解決庫存壓力。玉林市供銷社鼓勵在大宗農產品優勢產區的合作社建立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發展訂單生產和訂單加工,推行合作社“基地產+加”帶動農户進入產業化經營的模式,緩解單家獨户小農經營的庫存壓力。目前,全市供銷社系統農民專業合作社共建立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183個,農產品加工基地3個,訂單帶動農户8萬户。

3、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解決流通問題。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建設冷庫和開展冷鏈物流,加快發展倉儲物流,全面提升農產品倉儲和流通能力。目前,全市供銷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有倉庫80個,其中冷庫7個。大力發展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合作社直接進入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參與大宗農產品流通,玉林銀豐中藥港是全國第三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玉林宏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已成為年銷售額超百億元的桂東南大宗農產品重要集散中心。

(三)引導合作社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品質品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促進生產端和需求端的有機銜接,使生產切實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由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升級。結合市場需求的升級和供給改革的需要,玉林市供銷社以農民合作社為重要載體,多措並舉發展品質優質、質量安全的優勢品牌農產品。

1、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編制水稻、中藥材、水果等10多項地方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動合作社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發展生產或組織訂單農户開展種養,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率先試點示範。全市合作社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7個,標準化生產率達80%以上。

2、支持合作社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引導合作社重視品牌建設,積極註冊商標,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誌農產品基地及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生產更多優質、高端農產品,滿足日益增長的高端農產品市場需求。全市系統合作社註冊商標86個,建設“三品一標”基地25個,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產品26個。陸川縣珊羅供銷社富農韭菜專業合作社在通過“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後,以“珊羅”為註冊商標註冊了該合作社種植的韭菜,並按照國家級無公害蔬菜標準,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打響了“珊羅韭菜”無公害品牌,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每公斤銷售價格比市場價格高出4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保證。

3、鼓勵合作社創新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支持合作社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通過合作經營、統一管理的生產經營模式優勢,從生產環節開始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田頭到餐桌的“舌尖上的安全”。20__年,玉林全市供銷社系統例行監測合作社蔬菜、水果樣品10多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達100%以上。

(四)支持合作社開拓新興業態,促進產業融合。當前,工業化、信息化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工業新理念、信息新技術等湧向農村,越來越多的資源要素向農業滲透融合,現代農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迎來了多樣化的發展需求。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十分注重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產業間融合發展,更好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

1、推行合作社“互聯網+”行動。玉林市供銷社以合作社為主力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大數據”等先進理念、“農業雲”等先進技術,讓農業、農村、農產品更好地搭上電子商務“無形之網”,連上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建設“網上供銷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系統在全市合作社中已開展電子商務的社有企業6家,註冊成立電子商務公司5家,還有2家正在申請註冊中,電子商務業務也逐步開展。20__以來,全市已實現網上購銷金額120多萬元。

2、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玉林市供銷社引導合作社在特色種養的基礎上,整合資源特色,發揮抱團優勢,包裝打造集生產、休閒、觀光、體驗等於一體的休閒觀光農業,把農業生產與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帶動農民更多地參與到農業價值鏈之中分享增值收益。在合作社引領帶動下,玉林市休閒觀光農業蓬勃發展,創建生態農業旅遊觀光等各類農家樂350個,休閒農業從業人員7、1萬人,總收入超12億元。

二、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玉林從農業大市走向農業強市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玉林補齊“四化同步”短板、實現“兩個建成”目標的關鍵之舉、決勝之策、攻堅之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玉林市供銷社進一步發揮農民合作社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一條主線”,着力“兩個重點方向”,實施“四大抓手工程”。

“一條主線”: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通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有效性,推動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增強農業資源在市場中的配置,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兩個重點方向:即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發展綜合型合作社。

1、着力構建區域全產業鏈。玉林市供銷社一方面以合作社為橋樑紐帶,上接市場下聯農户,推進農業上下游產業、前後環節銜接,促進區域內產業間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區域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產業鏈延長和價值鏈延伸。另一方面加快探索發展系統內外合作社聯合社,整合資源,集聚要素,圍繞產業,突出優勢,推進縣域化、品牌化發展,實現同產業合作社抱團經營或區域內一二三產業合作社聯合發展,_合作社單打獨鬥競爭力不足的難題和產業鏈價值鏈不長的困境。

2、積極發展綜合型合作社。玉林市供銷社推動農民合作社由生產合作向土地合作拓展,由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拓展,由專業合作向綜合性合作拓展,引導、支持有一定基礎和實力的合作社由單一生產功能向產前、產後功能延伸,向加工、銷售功能拓展,發展綜合型合作社。加強農業項目庫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力量扶持建設一批產業梯次合理、分工精細、合作有序的重點合作社。力爭到20__年,全市供銷社系統集產加銷於一體的綜合型合作社達50家;農民合作社整體實力明顯增強,輻射帶動農户達75%以上。

四大抓手工程:即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創建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品牌農業。

1、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玉林市供銷社系統立足優勢特色產業,力助全市加快建設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優化產業結構,增強產業優勢。推動合作社進入示範區發展,以示範區為平台集聚資源要素、整合優化產業,增強合作社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綜合實力。力爭到20__年,全市系統有超7個合作社成為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的建設主體。

2、大力創建農民合作社示範社。重點扶持一批有一定基礎實力的合作社發展壯大,着力培育成為有規範的章程、良好的運行機制、嚴謹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利益分配辦法、較強的服務帶動能力的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力爭到20__年,全國總社示範社達7家,自治區供銷社示範社達15家,市級示範社達200家。

3、着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依託廣西玉林職業農民學院,和市供銷社與廣西豐兄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創辦的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已於20__年8月份掛牌成立),對全市系統合作社示範社領辦人或帶頭人進行大輪訓,培育一批有文化、知政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業ceo。加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推動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進入合作社參與經營,成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生力量。力爭到20__年,全市系統合作社管理人員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新型職業農民比例達80%以上。同時計劃年將培訓農民5000餘人。

4、創新發展品牌農業。鼓勵供銷社系統合作社通過文化內涵與關聯產業的融合,藉助文化創意塑造品牌農業和進行品牌營銷,利用品牌溢價效應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業的附加值;力爭到20__年,每個產業整合推出2—3個品牌基地和知名品牌,每家自治區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培育出1—2個知名品牌產品。推動合作社大力發展“三品一標”農產品,建設標準化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品質品牌;力爭到20__年,全市市級及以上合作社示範社均有“三品一標”基地或產品。在合作社中率先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體會

(一)要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認清“三農”工作在整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定位和作用。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農業穩則基礎牢。玉林市供銷社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支持作用,先後運用好《中共玉林市委員會 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玉發〔20__〕10號)、《玉林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農民合作社的實施意見》(玉政發〔20__〕8號)、《玉林市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揮主力軍作用,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市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託底支撐。

(二)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當前,農業發展普遍存在生產與需求錯位、生產與市場脱節的現象。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發揮好市場的導向作用,用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來推動農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玉林市供銷社充分發揮合作社在市場經濟中的新型經營主體作用,帶動農户抱團闖市場,實現了市場需求與農業生產的有機銜接。同時,通過產業鏈、價值鏈的導向和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促進產業向提質增效調整,更多的資源要素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更多的工商資本進入現代農業開發,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三)要發揮好農民的主體作用。農民是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最大主體,同樣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直接受益者。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了市場進行導航,還須農民進行把舵。傳統的小農經濟單家獨户生產經營,經濟實力差、市場能力弱、創新能力不足、發展後勁有限,難以支撐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合作社既是一種經濟組織、市場經營主體,又是一種農民合作組織,是農民之間最為緊密的利益聯結體。玉林市供銷社把準農民合作社的這種特殊地位,在農民合作社中率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好地發揮了農民的主體作用,贏得了羣眾的廣泛支持,凝聚了強大的改革動力。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7

一、鐵門鎮基本情況

鐵門鎮位於洛陽市西40公里,全鎮轄33個行政村,6.5萬農業人口,耕地面積6.5萬畝,屬淺山區、丘陵區,是一個農業大鎮。鎮域內工業發達,交通十分便利,市屬企業、縣屬企業及民營企業星落棋佈,隴海鐵路、連霍高速、310國道橫貫東西,又是一個工業強鎮。

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概況

鐵門鎮作為一個工業強鎮,鎮域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工業總產值直線上升,財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而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惡劣環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佔總人口三分之二的南嶺北山,傳統的小農意識禁錮着人們思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僅靠幾畝薄地,艱難的維持着生計,農業成了制約鐵門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何擺脱農業、農村、農民的貧困落後面貌,帶領全鎮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已成為歷屆黨委政府首要共識。走“工業強鎮、產業富民”之道路,圍繞這一指導思想,如何充分發揮地區的區位優勢、自然優勢、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讓廣大農民從傳統的封建小農意識中解放出來,已成為發展的必然,一個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規劃應運而生。南山以發展旱作農業為主,以鐵磁路、鐵鹽路為經濟發展帶,兩側各500米種植朝天椒和煙葉,北山以養殖和特色林果種植為主,川區以蔬菜種植為主,形成種、養、加工為一體的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基地。

三、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果

鐵門鎮的農業產業發展走過了艱難曲折的歷程。xx年通過考察論證,鎮政府決定在鐵磁路、鐵鹽路經濟種植帶發展朝天椒種植500畝。萬事開頭難,為了保證朝天椒種植成功,鎮政府成立了專門組織,黨委書記、鎮長親自抓,主抓副職專職抓,並抽調15名機關幹部成立專門工作組深入南嶺各村的農家院户、田間地頭,幫助農户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自覺接受統一規劃,讓出土地種植朝天椒,對自覺自願接受統一規劃種植朝天椒的農户,政府在育苗、耕作、施肥、蓋膜、栽植等方面予以資金扶持,調動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對不願接受政府統一規劃,拒不種植朝天椒的,政府採取必要的干預措施。一分耕耘,一份收穫,辣椒種植成功了,然而市場銷售不暢,政府按當時承諾的保護價全部收購。鎮政府積極與外地客商聯繫,組織辣椒供需洽談會,一年又一年努力,市場銷售暢通了,椒農從中得到了實惠,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轉變,政府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地位也改變,由過去的政府提倡、政府扶持、強行干預變成了現在的政策指導、重點扶持、區域種植、規模化經營,變主導為服務,廣大農民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地位也變了,由過去的被動變主動,積極性空前高漲,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歷經八年的艱辛努力,朝天椒種植從最初植的幾百畝發展到現在的16000畝,種植區域由原來的產業帶周邊的7個行政村,輻射帶動全鎮二十二個行政村,朝天椒種植農户由原來的1200户發展到現在的6000餘户,種植面積超千畝的村達10個。xx年僅朝天辣椒總產值達6400萬元,户均純收入達5000元。

為了規範朝天椒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朝天椒種植產業。xx年,鐵門鎮朝天椒種植協會在各級的關心下應運而生,辣椒生產規程、技術服務、市場營銷有章可循。為了適應市場規律拉大產業鏈條,辣椒協會於xx年4月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了“鐵豐”牌商標,隨着產業基地的不斷擴大,於xx年6月成立辣椒農民專業合作社。xx年4月,鐵門鎮種植的朝天椒相繼獲得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證書。xx年5月,鐵門鎮鎮被推薦為河南省名優辣椒鎮。xx年3月,鐵門鎮與洛陽農科所合作的“朝天椒引進無公害栽培技術研究與運用”項目獲洛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了叫響“鐵豐牌”朝天椒品牌,實施品牌戰略,種植協會在擴大對外宣傳的同時,為了規範產銷渠道,杜絕無序經營和價格競爭,保護朝天椒品牌和質量(!)。xx 年縣、鎮投資250萬元在鐵門鎮陳村村建成新安縣辣椒專業交易市場,統一市場收購、統一市場銷售、統一品牌包裝,切實維護了椒農和客商的利益,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服務。每到收穫季節,辣椒收購紅紅火火,全國各地客商慕名而來,最多達120餘家。更讓人振奮的是,鐵門鎮朝天椒除內銷外,由客商經廈門、貴州等地遠銷日本、韓國。

由於辣椒產業的不斷壯大,還帶動第三產業迅速發展。一是出現了一大批的以經銷辣椒為業的本地經紀人,湧現出一批靠經銷辣椒迅速致富的典型;二是辣椒收購、分級、包裝等環節,帶動了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三是帶動了餐飲、商業、運輸等產業的發展,椒農在獲得生產利潤的同時,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環節的利潤,以辣椒生產為龍頭的產業鏈條得到長足發展。

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產業煙葉生產和蔬菜種植,也經歷了朝天椒種植過程的同樣經歷,從羣眾不認可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政府引導到市場引導,種植規模不斷壯大。至xx年煙葉集中連片種植面積達5000畝,蔬菜種植面積達6000畝,煙葉生產創產值175萬元,蔬菜生產創產值320萬元。

鐵門鎮農業產業化主導產業面積共計27000畝,佔耕地面積的40%,而所創造的經濟價值佔農業總產值的50%,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經濟注入了巨大活力,農民收入明顯提高,新房、樓房蓋起來了,三輪車、摩托車、小手扶幾乎家家都有,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的農村幾乎和城市沒有差別,到處呈現出和諧、文明、向上新風尚。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為了進一步落實國家產業政策、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做大做強產業規模,拉大拉長產業鏈條,我們將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引導農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培植支柱產業和名牌農產品建設特色農業,建設龍頭企業,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產品市場網絡,形成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把千家萬户的生產與大市場相鏈接,使廣大農民在獲得生產環節利潤的同時,分享到流通和加工環節利潤,提高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產業化向專業化、市場化、集約化、現代化轉變。1、xx年底前完成朝天椒綠色食品申報工作;2、完成辣椒深加工項目論證工作,投資1000萬元,xx年底建成辣椒深加工廠一個;3、新上蔬菜加工項目一個;4、進一步完善辣椒市場功能,在原有市場功能的基礎上,拉大市場框架,硬化市場8萬㎡,建交易廳、棚及倉庫9000㎡,購置辣椒檢測及化驗設備一套,並完成市場配套設施1000㎡。

五、鐵門鎮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幾點做法

回顧鐵門鎮幾年來農業產業化發展歷程,幾多艱辛,幾多收穫,經驗做法概括以下幾個方面: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農業產業化成為歷屆黨委政府的共識,不因政府人事變動更改,一張藍圖繪到底,把認準的路子走到底;2、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產業化初期,政府唱主角,大力提倡、政策扶持,行政干預、利益導向,通過各種行政手段,真正炒熱幹羣思想,使廣大羣眾有感性認識變為理性認識,自覺的從小農意識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順應市場發展規律,自覺調整種植結構,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3、產業基地形成後,政府的作用由主角變為配角,主要引導農民成立民間協調組織和協會,靠民間組織規範生產行為,靠技術章程規範生產環節。以市場信息為依託,引導農民及時調整種植結構,以民間組織為依託,做好產前、產中、產後培訓服務工作;4、敢當紅娘,為企業牽線搭橋,引導發展龍頭企業,促進農業產業化,走貿、工、農一體化發展道路。

農業發展調研報告篇8

為促進轉型跨越發展,全面落實全省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提升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的層次和水平, 按照xx市農業局要求,於xx月xx日對我市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農業科技發展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堅持以“抓產業,建基地、上龍頭、求高效、重生態、保安全”的發展理念,實施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全力推進科技興農戰略,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糧食生產能力持續增強,特色產品規模化生產趨勢凸顯。

我們活用國家惠農政策,加大良種推廣力度,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強化機械作業等關鍵技術措施,使全市糧食總產穩步增長。同時,加快推進了農業種植業優勢區域發展,現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東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雜糧混合種植的糧食生產優勢板塊,連續三年實施了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和糧油高產創建示範田建設,提升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和水平。

特色農業也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營、新安等為主的食用菌種植;以平安鎮為主的綠色水稻種植;以溪河、白旗為主的肉雞養殖;以法特、亮甲山為主的生豬養殖;以朝陽、舒郊、二道等為主的綠色蔬菜種植等等一批特色農業專業村、示範村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現在,我市本着早認識、早部署、早準備、早安排、早行動、早落實、早出成果七個方面,在行動上堅持認識到位、組織到位、宣傳到位、培訓到位、服務到位、督導到位、落實到位,堅持農業科技攻關不動搖、堅持農業技術推廣能力不動搖、堅持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不動搖、堅持紮實農民科技培訓不動搖、堅持農業農村經濟持續不動搖、堅持千方百計推動農民增收不動搖、堅持惠農政策農民致富不動搖。在工作上重點完成七項工作: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工程、“雙通”工程、安全飲水工程、環境整治工程、農村文化建設工程、農村科技創新工程。

(三)農業科技推廣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示範輻射效應正在逐步擴大。

近年來,我市農業新技術推廣步伐不斷加快,立體間作套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xxxx玉米良種推廣,優質玉米地膜覆蓋,玉米新品種種植示範,土地深鬆旱作農業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新品種得到重點應用,農業產出效益明顯增加,特別是我市今年取得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績: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產糧大縣。

二、當前xx市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優勢與存在問題

我市農業科技發展已經邁開了可喜一步,部分資源優勢、人文優勢、政策優勢得到了發揮,但仍藴藏的巨大可挖掘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地理優勢得天獨厚

我市幅員遼闊,光照充足,氣候温和,適宜於水稻、玉米、小雜糧、藥材等多種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動

市委政府“xx”期間提出實施“五大戰略”的宏偉構想,其中在農業富民戰略中對今後全市現代農業發展,特色農業提升提出了明確的思路和目標,為加快農業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了良好契機。

(三)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為先導引領,政策為主導推動,利益為根本驅動的前提下,全市xx個鄉鎮都具有產業基礎,且初具“一村一品”雛形的特色產業顯露端倪,為發展現代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四)農業新技術運用與推廣勢頭強勁

到目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已從體制上、規劃上有了較好基礎,開局良好,廣大農民羣眾已經認知,產業發展中科技貢獻份額逐年加大,為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然而我市農業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現代農業發展與先進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經營着眼點和立足點沒有完全找準,農業部門協調配合需要更加統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對“三農”十分重視,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科技、興農方面沒有制定出完整的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投入只偏重基礎建設開發,各鄉鎮對本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和目標不夠清晰,涉農部門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和配合,資金難以整合,各自為戰突出,因此在農業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統一規劃目標,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

(二)農業產業化發展投入不足,舉步維艱,基礎脆弱,難以抵禦市場風險。

我縣農業項目長期以來重基礎建設,輕產業發展,重傳統產業生產,輕科技提升,使農業產業化規模層次不高,規模不大,基礎薄弱,加之各類服務組織和服務體系不夠健全。難以增收增效。全縣xx萬畝溝壩地,可謂旱澇保收,但種植單一,傳統耕作方式占主導地位,產業發展滯後,難以產生經濟效益,龍頭企業只能維持現狀,擴大再生產能力較弱,小型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技術設備落後,生存困難。

(三)農業生產組織經營程度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不盡人意。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層次較低,目前我縣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以生產資料的採購服務和組織農產品統一銷售等初級合作為主,而入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農民企盼的,對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開展的較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運作還很不規範,建立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內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進行會計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力度不夠,各級財政對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資金較少,有關部門對合作社的扶持沒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農技推廣體系與服務水平不高,農業科技人才嚴重缺乏。

在鄉鎮機構改革後,鄉鎮農技推广部門,被“轉、並、撤”,鄉級農技推廣“網破線斷”狀態,農業科技人才流失嚴重,沒有形成新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不能充分發揮科技對農業的貢獻作用,縣直涉農部門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短缺乏、老化、青黃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勵機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五)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不完善,門檻高,農業企業和農民融資困難。

小額貸款公司少,農民創業缺乏啟動資金,商業貸款程序繁,利息高,擔保困難,不能適應農業季節性所需的企業資金需求。二是門檻高,貸款數額少,由於農業企業多數為民營企業,土地使用權證、房產證等不完善。企業經營管理條件不能滿足貸款要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