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7W

  要切實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力度;要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高水平文化經營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勵機制。本站小編為此收錄了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三篇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一】

  一、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和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來,我市文化產業得到迅猛的發展,截止到20xx年3月我市文化經營單位達609家。其中:印刷行業經營單位307家(包裝裝潢印刷173家,其他印刷品37家,打字複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電子遊戲經營單位7家,藝術培訓經營單位2家,歌舞演出場所經營單位12家,歌舞娛樂經營單位59家,音像製品經營單位72家,網吧63家;書報刊經營單位90家。從文化市場結構分析,我市印刷業十分發達,已成為我市文化產業中的主導產業,2004年產值達17.1億元,比20xx年遞增19%,職工達8783人,發展勢頭和規模都在浙江省印刷行業中名列前茅。

  但是必須看到,文化產業(不包含印刷行業)作為一項新型產業,在我市第三產業結構中,所佔比重不高,無論是產業的總量規模還是技術層次都還停留在小規模、低層次上,我市文化產業的總體發展還比較滯後,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

  1、對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不夠開闊,辦法不多。

  2、文化體制改革進展緩慢,改革步履艱難,缺乏競爭力,文化產業發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環境。

  3、現行投融資體制不利於產業資本擴張,特別是社會性投資渠道不暢,缺少吸引外資、民資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

  4、文化產業及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和技術品級不高,新產品開發明顯較弱。

  5、市場對文化資源的調配能力不強,導致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對我市的特色文化資源---“潮文化”、“燈文化”、“名人文化”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

  7、文化產業人才緊缺,成為直接影響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

  二、解決辦法

  ⒈切實提高對發展文化產業的認識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領導必須把思想統一到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上來,深刻認識文化產業在城市全面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產業發展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一起部署、一起實施、一起督查。

  ⒉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政策

  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加強和改進文化產業工作精神以及文化產業政策,完善文化產業政策;規範和拓寬投資、融資渠道,為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制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降低准入門檻,引導公平有序競爭;多方吸收社會資金投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力求在打破行業壟斷、擴大市場準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明析文化企業產權關係等方面有所突破。

  ⒊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機制,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關健所在。要加快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文化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體制步伐。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切實轉變經營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勵機制。要借鑑國內外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加快建立起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要創新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建立和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宏觀調控的文化市場管理體系。要優化文化市場資源配置,引入市場化運作方式,鼓勵社會力量辦文化產業。

  ⒋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

  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努力創造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重視正面引導,堅持文化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的方向;認真貫徹執行國家有關文化管理法規,依法行政,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淨化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⒌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要切實重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力度;要多層次、多渠道培養和引進高水平文化經營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勵機制,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積極創造有利於文化人才脱穎而出的社會環境;要研究制定文化技術、創作成果等要素,參與分配和獎勵的辦法,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大力培養和引進複合人才、各類文化專業人才、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要通過委託、定向培養等多渠道,輸送一批優秀苗子進行學習深造,提高專業技術和綜合素質水平。

  三、近期規劃和今後發展方向

  1、進一步規範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嚴格依法行政,在加大執法監管的同時,加強市場發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場結構和資源配置更加合理、競爭發展更加有序、管理法規更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產經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文化生產要素的集聚和擴散中的調節作用,積極引導文化消費,使人均文化消費支出不低於經濟發達兄弟縣市水平。

  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場龍頭企業,大力扶持文化旅遊、演出娛樂、體育健身、教育培訓、節慶會展等產業,形成以文化重點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初步建立起與海寧產業結構調整相銜接的文化產業化發展新格局,文化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文化生產和能力顯著提高,創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增加值在我市GDP中的比例要有較大的增長,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持產業之一。

  2、加快發展重點文化產業

  (1)積極拓展節慶會展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節慶會展等綜合場館的功能作用,在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的同時,引入市場機制,促進節慶會展產業化。積極承辦全國性、國際性重大會議、商貿展覽及文化活動。利用我市特色產業優勢,創新辦會方式,打造精品會展。

  (2)引導和規範發展演藝娛樂業。積極打造具有一定規模、高水準、高品位文化主陣地,大力發展羣眾文化,培育演藝娛樂業;要充分發揮名角、名團、名劇的品牌效應,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文藝演出業,推進演藝娛樂業的發展;要加強對文化娛樂業的宏觀調控,使之佈局合理,總量平衡;要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興建、改造各類新興娛樂項目,建成1—2家大型高檔綜合性娛樂場所;要採取合資、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現有電影放映業,新建海寧市影視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電子遊戲機房,提高書刊銷售和音像製品經營單位的資格標準。

  (3)培育發展藝術品業。建立多種所有制的藝術品生產經營企業,大力發展燈綵、皮貼畫、布藝畫、皮影戲、剪紙、書畫以及現代藝術品的生產經營。建立藝術品經紀人制度,規範藝術品交易行為。大力發展藝術品展示、收藏、拍賣、銷售市場,激活藝術品的生產和流通。在法律允許範圍內和有利於文物保護的前提下,逐步開放藝術品銷售和交易市場,建立合法的進出口渠道。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羣眾的文化素養和欣賞審美水準,培育買方市場。

  (4)加快發展傳媒信息業。要以信息化、城市化為契機,將全市的單向有線電視網絡改造為寬頻數碼互動有線電視網絡,發展廣播電視增值業務,走產業化經營之路;要加快信息產業升級步伐,利用各種網絡優勢,開發市政、交通運輸、社保、醫療、社區服務、文化娛樂等社會公共信息資源,為公眾提供查詢服務,促進網絡經濟發展。

  (5)扶持發展體育產業。搞活體育市場,引導體育消費,加快體育產業發展,要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體育市場開發,積極引進國內外資金、技術、管理;要充分利用體育中心及社會體育健身設施,開辦普及型體育經營項目;要積極培育體育健身娛樂市場、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體育彩票銷售市場;要發展體育經紀組織,擴大經紀人隊伍。

  3、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

  (1)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文化產業自身發展規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政府職能,要加快從“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要加強對文化發展的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快文體管理體制改革步伐;要通過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發佈文化信息,對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實施宏觀調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統計指標體系和統計制度;要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環境,規範產業行為;要對文化產品生產單位佈局結構進行調整和重組建設,優化資源,確保重點;要建立文化資產經營公司,加強對文化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

  (2)推進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以推進國有文化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經營性文化企業單位要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為重點進行改革。

  (3)發展民營文化企業。進一步放開放活,突破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瓶頸”,打開文化產業發展的閘門,搶佔文化產業發展的潮頭,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要放寬准入領域,在國家政策允許範圍內,進一步降低門檻,允許引資進入,同時允許民營經濟進入,積極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經營,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文藝團體的轉制改造以及文化產品的印刷、發行及流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的開發建設等。要制訂和落實完善文化產業政策,把已經制定的文化經濟政策落到實處,並研究制訂扶持民營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要繼續改革審批制度,減少環節,簡化手續,提高效率,切實幫助民營文化企業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大力發展民營文化企業的良好氛圍。

  (4)培育和規範文化市場。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培育產品、服務、人才、技術等各類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合理流動。現有文化企業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真正成為政企分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對各類重大節慶文化活動,要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市場運作。借鑑經濟領域改革經驗,推動文化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建立現代流通體制,積極發展連鎖經營。鼓勵發展文化中介,全面推進文化經紀人資質證書制度,建立文化經紀人資質標準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在歸口管理、分級管理、屬地管理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責任制度,實現管理規範化、制度化。加快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建設,加強執法機構和執法隊伍建設,嚴厲打擊各種擾亂文化市場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場羣眾監督和舉報獎勵制度。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二】

  “文化產業”是21世紀國際公認的最有發展前途的“朝陽產業”或“未來取向產業”,是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具有環境污染少、資源消耗低等特點,符合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的要求,對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國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0xx年10月,“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在黨中央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出現,這是“文化產業”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建議提出了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加強文化市場建設和管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任務和要求。20xx年11月,發展文化產業又被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進了黨的十六大報告,報告同時對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發展目標和手段、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係做了全面論述。自此,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黨的十七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羣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為文化產業發展明確了方向。

  近年來,根據浙江省委十屆三次會議提出的“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和XX市委建設“海洋文化名城”的要求,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文化產業已逐漸成為推動舟山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滿足人民羣眾文化需求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了全面瞭解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XX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XX市統計局聯合開展了一次文化產業發展調研活動,以發現問題,認清形勢,尋找對策,推動我市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基本情況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目的意義

  目前,XX市文化產業正面臨着良好的發展形勢,發展文化產業,特別是海洋文化產業,對於加快我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適時開展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工作,將有利於:

  1、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包括髮展規模、發展水平及其在我市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發現不足,尋找對策,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2、提高文化產業在信息收集和分析方面的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為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及各文化行業間的同度量對比分析,提供統計數據和分析資料。

  通過全面調查分析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情況,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文化產業宏觀管理方面準確、客觀的政策依據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建議。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基本情況。

  1、關於“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和範圍的劃分。

  關於“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和範圍的劃分,學術界觀點眾多。黨的十六大召開之前,習慣於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20xx年9月,文化部制定下發了《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xx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 “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在文化產業範圍的劃定方面,20xx年9月,文化部《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將演藝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絡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九大行業門類納入文化產業的管理範圍。20xx年3月29日,國家統計局下發《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範圍分為“核心層”、“外圍層”和“相關層”。“核心層”包括新聞、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電影、文藝表演、文化演出場館、文物及文化保護、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羣眾文化服務、文化研究、文化社團及其他文化等;“外圍層”包括互聯網、旅行社服務、旅遊景點文化服務、室內娛樂、遊樂園、休閒健身娛樂、網吧、文化中介代理、文化產品租賃和拍賣、廣告、會展服務等;“相關層”包括文具、照相器材、樂器、玩具、遊藝器材、紙張、膠片膠捲、磁帶、光盤、印刷設備、廣播電視設備、家用視聽設備、工藝品的生產和銷售等。

  2、關於文化產業發展調研的概況。

  此次調研中,我們根據國家統計局對文化產業的行業劃分和統計範圍,制定了《XX市文化產業調查實施方案》,以統一的範圍、統計口徑,規範數據來源渠道,保證統計信息收集和分析的科學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為了能正確反映文化產業發展狀況,此次調查統計的時間跨度設定為三年,即2004至20xx年,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軌跡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並從財務狀況、業務活動、就業人員和補充指標等4個方面對文化產業進行描述:

  (1)財務狀況指標:主要反映文化產業的資產、收支和經營狀況,包括文化產品生產企業指標、文化產品流通企業指標、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文化服務企業指標、執行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文化單位指標。

  (2)業務活動指標:主要反映文化產業主要業務活動的狀況和規模。

  (3)就業人員指標:主要反映文化產業就業人員的數量、結構等情況。

  (4)補充指標:主要反映居民文化消費支出情況。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近年來,XX市文化產業得到了較快速度地發展,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人數增加,其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的貢獻也進一步顯現,創造的增加值較快增長。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單位共有3232家,文化產業總產出22.42億元,從業人數2.52萬人,資產總規模16.84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9.47 億元,文化產業税收(不包括旅遊景點門票收入,下同)5707萬元。到了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30.64億元,從業人員2.66萬人,資產總規模18.54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13.00億元,文化產業税收7844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長32.4%、5.4%、10.1%、33.0%和 37.4%,年均增速分別為15.1%、2.7%、4.9%、15.3%和17.2%。

  20xx-20xx年XX市文化產業分層情況表

  年份

  核心層

  外圍層

  相關層

  從業人員(人)

  資產(億元)

  增加值(億元)

  從業人員(人)

  資產(億元)

  增加值(億元)

  從業人員(人)

  資產(億元)

  增加值(億元)

  2004

  3371

  6.69

  1.27

  5210

  6.96

  5.49

  16623

  3.19

  2.71

  2005

  3430

  6.99

  1.46

  5428

  7.27

  6.55

  17054

  3.37

  3.23

  20xx

  3497

  7.40

  1.69

  5667

  7.65

  7.59

  17406

  3.49

  3.72

  然而,文化產業總體情況與XX市經濟取得的輝煌成績相比,仍顯落後。近年來,我市以海洋經濟為龍頭,經濟實現了跨越發展,突出“二、三、一”產業發展導向,以船舶工業為代表的臨港工業實現了迅猛發展,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全市gdp在第二產業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取得了驕人成績。在這種情況下,文化產業儘管有較快發展,但在全市gdp中所佔的份額卻略有下降,20xx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4.10%,20xx年佔4.01%,20xx 年為3.88%。文化產業發展的潛力高有得到充分挖掘,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餘地。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

  1、分層次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文化產業的三個層次看,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核心層總產出4.40億元,從業人數0.35萬人,總資產7.40億元,增加值1.6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14.35%、13.16%、39.90%和12.97%;文化產業外圍層總產出12.45億元,從業人數0.57萬人,總資產7.65 億元,增加值7.59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0.61%、21.33%、41.25%和58.39%;文化產業相關層總產出13.80億元,從業人數1.74萬人,總資產3.49億元,增加值3.72億元,佔全部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45.04%、65.51%、18.85%和28.64%。文化產業外圍層在全市文化產業中佔居份額,文化產業相關層次之,文化產業核心層所佔份額最小,與20xx年相比,三個層所佔份額結構基本保持穩定。

  2、分行業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增加值來看,文化休閒娛樂服務中的風景名勝區管理業所佔份額,20xx年風景名勝區管理業實現增加值6.04億元,所佔比重為46.45%;第二位是玩具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38億元,所佔比重為10.59%;第三位是工藝美術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24億元,所佔比重為9.51%;第四位是室內娛樂業,實現增加值0.59億元,所佔比重為4.55%;第五位是電視業,實現增加值0.45億元,所佔比重為3.46%。與20xx年比較,前五位行業沒有變化,但從總體發展趨勢看,除工藝美術製造業所佔份額比20xx年略有下降,其餘四個行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均比20xx年有所上升,風景名勝區管理業上升0.2個百分點,玩具製造業上升0.92個百分點,室內娛樂業上升0.31個百分點,電視業上升0.05個百分點。

  3、分註冊類型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從企事業單位(包括風景名勝管理區)註冊類型看,國有單位佔居絕對優勢。20xx年國有單位實現增加值6.93億元,所佔比重為70.62%,比2004 年提高0.3個百分點;私人有限責任公司位居第二位,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0.74億元,所佔比重為7.58%,與20xx年比發展最快,份額提升最多,兩年所佔份額提高0.51個百分點;第三位為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實現增加值0.65億元,所佔份額為6.58%,比20xx年提高0.32個百分點;第四位為港澳台合資經營企業,實現增加值0.38億元,所佔份額3.89%,比20xx年下降0.1個百分點。

  4、分具體行業看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

  核心層中印刷業總產出為16072.23萬元,從業人數796人,總資產為8143.25萬元,實現增加值2755.6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 34.1%、2.4%、16.4%、36.3%;圖書零售業總產出為4251.26萬元,從業人數237人,總資產為4687.07萬元,實現增加值 1491.80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33.8%、4.4%、9.9%、35.7%;專業社團總產出為2223.46萬元,從業人數361人,總資產為1955.65萬元,實現增加值1495.9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25.4%、4.0%、3.6%、26.6%;羣文活動單位總產出為 1772.74萬元,從業人數235人,總資產為1145.63萬元,實現增加值1150.39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10.3%、0.4%、 2.0%、10.7%。

  外圍層中室內娛樂業總產出為13128.91萬元,從業人數1955人,總資產為9527.63萬元,實現增加值5920.22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43.9%、14.5%、12.9%、47.3%;旅行社總產出為30980.9萬元,從業人數1023人,總資產為19477.21萬元,實現增加值 3412.2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42.1%、10.5%、10.0%、44.6%;廣告業總產出為7803.72萬元,從業人數710人,總資產為5558.79萬元,實現增加值2507.69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58.1%、12.3%、21.6%、59.7%;計算機服務業總產出為 3247.06萬元,從業人數439人,總資產為3220.80萬元,實現增加值1542.00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14.3%、0.2%、 0.9%、14.9%。

  相關層中玩具生產總產出為83093.38萬元,從業人數3355人,總資產為10307.42萬元,實現增加值13761.02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42.1%、10.0%、14.5%、50.4%;工藝品生產總產出為16162.68萬元,從業人數9804人,總資產為125.27萬元,實現增加值12355.48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29.3%、2.4%、6.3%、32.0%;文化家用電器零售總產出為14846.89萬元,從業人數 943人,總資產為9539.09萬元,實現增加值3188.89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36.3%、4.0%、8.5%、35.4%;工藝品零售總產出為2816.08萬元,從業人數638人,總資產為604.78萬元,實現增加值2396.66萬元,分別比20xx年增加27.7%、2.6%、 8.0%、29.7%。

  (三)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效。

  近年來舟山文化產業發展呈上升趨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別是在發展中突出海洋特色,有力地促進了我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體表現在:

  1、海洋文化旅遊業的主導地位日益突出,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產品製造業和批零貿易業也開始起步,舟山海洋特色的文化產業初具雛形。

  全市依託海洋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着力建設具有海島特徵、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項目和實施,大力發展海洋文化旅遊業,舟山國際沙雕節、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海洋美食文化節、金庸武俠文化節等一批海島度假旅遊、節慶旅遊迅速崛起,已成為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同時,以海洋、佛教為特徵的工藝美術品製造、銷售初露倪端,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2、文化產業發展擴展了海洋經濟外延,豐富了海洋經濟文化內涵,提升了海洋經濟的品質,增強了海洋經濟綜合競爭力。

  文化產業是一個跨行業產業,範圍廣泛,具有較強的產業輻射性和滲透力,與其他產業的關聯度較強,如文化旅遊業、文化產品製造業就同時涉及旅遊業和製造業,其發展也就為舟山經濟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此外,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對全市第三產業的增長及其比重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使我市產業結構更趨合理,促進了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税收達7844萬元,比20xx年增長37.4%,佔財政總收入比重為2.1%,佔地方財政一般收入比重為3.2%。

  3、文化產業發展豐富、拓展了海洋文化內涵,提升了海洋文化品質,為海洋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文化實現其社會價值提供了有效途徑,拓展了海洋文化的生存發展空間,提升了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近年來舟山依託海洋文化資源,成功舉辦了“中國舟山國際沙雕節”、“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促使舟山旅遊業從主推佛教文化逐漸轉向海洋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在促進舟山旅遊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進一步挖掘了海洋文化的內涵;依託民間民俗資源,舉辦了“中國沈家門漁港民間民俗大會”,將原本散落於民間的民俗文化藝術進行加工提煉和集中展示,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在吸引大量市民、外地遊客觀摩欣賞的同時,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亦提升了傳統民俗文化的品味,拓展了文化的空間,為文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文化產業發展在滿足羣眾精神文化需求、推動社會就業結構轉型、促進社會協調發展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變,人們已不再滿足於過去單一的文化消費。文化產業的興起一方面提供了更多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了人民羣眾多元化的文化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的不斷髮展也有效推動了人民羣眾的文化消費進一步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改善人民的消費結構,提高羣眾文化消費品味、個人素質及其整體生活質量。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在為人們提供豐富精神食糧的同時,也提升了人的精神文化素質,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舟山社會和諧發展。

  5、發展文化產業成為建設海洋文化名城的重要突破口。

  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如鳥之兩翼共同構成了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名城既要有繁榮的文化事業,又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只有兩者比翼齊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才是名副其實的海洋文化名城。發展文化產業是繁榮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發展文化產業,有效地推進文化企業單位在用人機制、分配製度以及工作方式、運作思路方面的變革,使文化事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生機與活力。同時,可以有效吸引社會力量辦文化,使部分文化經營單位從公益性單位中剝離出來,緩解政府財力不足的壓力,使政府集中力量辦好公益性文化事業,實現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共同發展進步,共同促進海洋文化名城建設。

  三、XX市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觀念落後,重文化事業而輕文化產業,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關係上,過去一直存在二元對立的思維誤區,過分強調文化經營單位的事業性質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產業性質,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思想障礙。後來“事業單位,企業管理”的雙重定位,也存在着難以克服的矛盾,難於完全做到規範的企業化管理和運作。正是由於過去一直迴避文化產業化的提法,認為跟市場聯繫起來,就會削弱文化的宣傳功能,背棄社會屬性,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消極被動,成長速度慢,創新力度小,被搶佔了市場先機。

  重文化事業而輕文化產業,忽視了文化的產業性質,抑制了文化產業的市場發育,影響了產業經營管理人才的自我成長,致使文化產業整體發展不充分。

  (二)文化產業發展機制不活,體制不順,阻礙了文化產業按市場化要求實現自我發展。

  文化管理機制不活,體制不順,傳統的文化單位尚在事業管理體制中運營,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互膠着,難以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真正分離,阻礙了文化產業按市場化要求實現自我發展。一是文化管理部門的文化產業促進職能不明確,兼有文化行業管理、發展文化事業和促進文化產業的三重職能,是典型的政資、政事、政企不分。二是社會文化市場主體還沒有完全納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視野,對市、縣(區)的文化企業缺乏資源整合,對社會文化產業單位更是底數不清。

  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是相互關聯的兩個範疇,都以文化為內容,然而性質、目標、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膠着與混淆的結果是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產業化、企業化進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中可以通過產業方式運作的部分,必然是經營性文化,這是由文化產業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屬性,偏重於滿足社會公眾需要,不以盈利為目標,不能被納入產業軌道,應由非產業化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常常膠着在一起,既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也使文化事業發展跟不上社會和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儘快理順文化管理體制,對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採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當務之急。

  (三)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主體較弱,內部發展不平衡。

  文化產業內部層級發展不平衡,“核心層”及“相關層”所佔比重較小,特別是“核心層”,作為文化產業主體部分,其增加值所佔比重明顯偏低。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外圍層”(包括網絡文化服務、文化休閒娛樂服務及其他文化服務)的增加值佔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58.39%,從業人員佔21.33%,資產佔41.25%,而文化產業“核心層”增加值僅佔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12.97%,從業人員僅佔13.16%,資產僅佔 39.90%。文化產業“相關層”的增加值也只佔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的28.64%,從業人員只佔65.51%,資產只佔18.85%。

  從外圍層內部行業來看,風景名勝區管理業佔絕大部分份額,佔外圍層的78.4%,外圍層除此之外的其他文化產業所佔比重則相對偏低,文化產業外圍層內部同樣存在發展不均衡問題。

  (四)文化產業的經濟總量較小,人均經濟效能較低。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總產出30.64億元,從業人數2.66萬人,資產總規模18.54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13.00億元,僅佔gdp的 3.88%。其中,“核心層”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僅為1.69億元,“外圍層”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只有7.59億元,而且主要是旅遊景點管理的收入,若扣除旅遊門票部分,“外圍層”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也僅有1.64億元。

  20xx年,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只有4.89萬元,低於全市6.00萬元的平均水平。其中文化產業核心層的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為 4.83萬元,而文化產業相關層則僅有2.14萬元。總體上説,我市文化產業人均創造經濟效益的能力還比較弱,其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

  (五)文化產業經營單位規模較小,人才匱乏,缺乏大規模產業集團。

  XX市文化產業單位的規模偏小、人員偏少。據統計,20xx年,平均每個文化產業單位僅有從業人員7.80人,年增加值上千萬元的單位寥寥無幾,年增加值在百萬元以上的也是屈指可數。從單位性質來看,個體經營户所佔25.2%,到20xx年也還佔24.5%,經營單位的綜合競爭能力、創新能力不強。

  XX市文化產業人才匱乏。根據20xx年全市人才資源調查資料顯示,文化產業就業人員中人才比重為43.66%,略高於全市平均水平5.61個百分點。但同年教育行業的人才比重為91.21%,衞生行業的人才比重為86.30%,分別高於文化產業人才比重47.55、42.64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的高層次人才更是奇缺,20xx年全市從事文化產業的高級人才只有59人,佔全市高級人才的比重僅為2.3%,與教育、衞生等人才密集度高的行業相比有很大差距,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極不對稱。

  XX市文化產業單位的規模偏小,人才匱乏,尚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大規模文化產業基地和產業園區,缺少有示範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

  (六)文化產業缺乏長期發展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

  目前,我市發展文化產業的思路和對策缺乏明晰性。尚未形成文化產業發展長期規劃和明確的發展目標。在產業發展目標上,沒有根據自身文化優勢確立重點扶植和發展的產業。如文化旅遊業、節慶會展業、文化娛樂業等都有較好的發展基礎和實力,應給予重點培育和扶植。在產業發展形態上,由於文化產業沒有形成明晰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步驟,導致了社會投資文化產業的不穩定性,出現了社會力量搶灘文化產業市場的盲目性、無序性和不規範性。如在社會文化產業中,羣眾通俗文化發展迅速,一些經營者急功近利,違規操作,致使守法經營者遭受影響,其投資積極性和發展的穩定性減弱,嚴重影響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七)羣眾文化消費力弱,水平較低,制約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0xx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分別僅佔消費性支出的14.1%和16.2%(由於統計中無法將教育消費剔除,因此僅能用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支出進行表述),若將教育消費剔除,估計城鎮居民純文化娛樂消費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不足6%。人們沒有主動花錢消費文化的觀念,文化娛樂消費仍處於彈性較大的次要位置。

  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人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會迅速增長。20xx年我市人均gdp達到4320美元,文化消費潛力很大,潛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喚醒並急需將其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目前,羣眾多元性文化消費需求沒有得到全面啟動,文化市場也還存在供需缺口,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定位及功能單一,與居民多維文化消費預期之間存在較大落差。

  (八)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不完善,體系尚未形成。

  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引導。目前,我市雖然從市場準入、財政支持、税收優惠、工商管理等方面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從總體上看,文化產業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投融資、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明顯不足。有些文化產業政策過於原則,缺乏實施細則,沒有及時出台相關配套政策,沒有提供保障措施,在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難以貫徹落實。

  四、XX市文化產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

  (一)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上升,作用日益突出。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文化產業作為知識經濟的核心產業之一,對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綜合國力和區域競爭力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據有關方面預測,中國的文化產業市場年均產值可達4800億元,目前僅有1800億元,尚有3000億元發展空間。《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中提出的優化文化產業結構佈局的設想是: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羣;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加快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1999年浙江省委正式提出“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目標,突破了原來單一地看到文化產品意識形態屬性和經濟價值。20xx年,浙江省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826.93億元,佔全省gdp的7.4%。目前,杭州、寧波、紹興等地紛紛開始制定和實施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十七大報告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目標和方向,可以預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迎來一個新的春天。

  (二)舟山經濟迅速崛起,實現全面跨越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20xx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3億元,年均增長16.3%,增長速度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達到34475元,全省排名從第8位躍居第5位。20xx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219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25元,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8333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隨之高漲。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又增強了消費者潛在的購買能力,潛在的文化消費市場正逐步擴大。這預示着,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文化產品與服務需求的收入彈性將會高起,文化產業的發展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

  (三)大橋經濟時代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舟山大陸連島工程將於20xx年完成,20xx年正式通車。大橋的建成通車直接加強了舟山與滬、杭、甬長三角經濟圈的緊密聯繫,使舟山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相對孤立、封閉、島域分割、資源共享程度低的傳統島嶼向更為開放的現代海洋經濟轉型。大橋突破了地域限制,延伸了發展空間,提升了海島城市發展定位,能夠加快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大橋加速了資源要素的整合和優化配置,大大降低了我市企業投資和生產的成本,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五、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轉變觀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長期以來,將文化事業職能和文化產業功能相混淆的體制性障礙,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打破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增強文化單位自身發展活力,根本就在於改革。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之源。

  從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破除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逐步建立有利於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有利於推動文化創新,有利於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將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區分開來,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根本任務是為人民羣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滿足人民羣眾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應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限度地發揮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社會效益。經營性文化產業的主要任務則是繁榮文化市場,滿足人民羣眾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應堅持面向市場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着力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二)立足現實,發揮資源優勢,推進文化產業不斷髮展。

  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藴,是我市發展文化產業最直接的資源優勢。

  舟山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和長江出海口的交匯處,背靠滬、杭、甬,面向太平洋,踞中國大陸海岸線中心,是長江流域對外開放的主要門户和通道。這裏“得漁獨豐”----是我國第一大漁場“舟山漁場”的中心,人稱“東海魚倉”;“得*優”----港域水深廣闊,航道順暢、良港天成;“得景獨秀”----擁有兩個風景名勝區和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舟山“漁、港、景”等海洋資源聞名遐邇,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深水港口物流基地、水產品加工貿易基地和海洋旅遊勝地。20xx年,實現港口貨物吞吐量11414萬噸,水產加工業產值150.3億元,接待國內外遊客1152.8萬人次,創旅遊收入73.0億元。豐富的漁港景自然資源和迅猛發展的產業經濟,為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撐和動力。

  獨特的地域特點孕育了舟山獨特、燦爛的海洋文化,形成了諸如海洋佛教文化、海洋歷史文化、海洋景觀文化、海洋名人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海洋文化資源是人類海洋生活的遺蹟和結晶,它不僅與人類的海洋經濟生產活動密不可分,也是構成海洋文化自然環境的內容和實現海洋文化開發、利用的基礎。應進一步挖掘、整合、發揮海洋文化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推動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抓住機遇,解放思想,制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和目標。

  大橋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要利用大橋溝通吸納功能,為產業發展所必需的要素提供更有力的支撐,並加強與上海及周邊地區在經濟、科技、信息等方面的聯繫和交流,使上海的科技研發能力、資金、信息等要素條件為我市文化產業服務。要藉助大橋的溝通,把舟山海洋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海洋經濟優勢,培育海洋文化產業競爭新高地,形成海洋文化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將舟山本地企業生產的產品在更大範圍內銷售,提高舟山在長三角經濟圈中的地位,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面對大橋經濟時代的發展機遇,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文化產業發展的長遠規劃,從而為文化產業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有效調動各種資源實現產業目標,克服產業發展中的盲目性與隨意性。要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組織、管理、協調、引導等功能,儘快制定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定重點發展的行業門類項目,完成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整體設計。緊緊圍繞產業化生產方式這個核心問題,按照產業化運作規律,制定具有前瞻性、戰略指導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促進文化產業形成新的佈局結構、新的管理體制和新的運作機制。

  文化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尚有待制定,這裏我們僅根據舟山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發展現狀,初步提出“十一五”期間XX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即“十一五” 期末實現海洋文化產業的各項指標顯著提高,產業比重不斷增加,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逐漸加強,文化產業整體水平、綜合實力和佔gdp的比重居全省前列;產業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建立起覆蓋全市、結構合理、機制靈活、技術先進、優勢明顯的文化產業體系,產業佈局和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形成3-4個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主導產業,培育並建立2-3個特色鮮明、規模較大、核心競爭力突出的文化產業園區,一批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龍頭企業嶄露頭角,海洋文化產品對外輸出的力度不斷加大;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快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升至6%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佔總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10%左右。海洋文化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第三產業業的支柱產業。

  (四)發展文化產業重點行業,推動形成品牌產業和主導產業。

  文化產業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發展文化產業需突出重點,分明主次。我市文化產業發展需根據海洋文化的特點及優勢,精心選擇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實行政策傾斜,重點突破,做大做強,使其成為展示我市城市風采和綜合競爭力的“城市名片”,以此帶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分析,這些文化產業主要有:

  1、文化旅遊業

  編排具有濃郁舟山地方特色的一台海洋文化大戲和一批精緻的小戲,充實旅遊景區文藝表演的內容,進一步蒐集整理民間民俗文化,編撰舟山文化旅遊系列叢書,加強宣介力度;開發文化主題旅遊島,如“沙島”、“俠島”、“泥島”等;挖掘整理並推出“漁歌”、“軍歌”、“佛歌”等系列產品;建立海洋民俗村展示我市漁業博物館,包括漁村生活習俗、漁業生產習俗、漁鄉信仰習俗、漁鄉禮儀習俗、漁船發展史(漁具、船模)、漁業文化與藝術史等內容;精心策劃組織特色文物及藝術展覽,突出精品陳列,加強文物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啟動以文物與旅遊結合拉動文化旅遊業發展的戰略;利用上海世博會、杭州休博會、北京奧運會舉辦的有利時機,主攻濱海休閒度假旅遊,把舟山建設成為長三角洲影響力的海洋休閒度假基地和國際知名的海洋文化旅遊目的地。

  2、節慶會展業

  採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模式,把節慶活動納入市場經濟的軌道,遵循市場規律,建立“投資—回報”機制,吸引大企業、大財團和媒體參與,通過市場化運作,形成節慶會展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整合資源,統一包裝、統一宣傳。在實行這一模式中,各方明確己任,各負其責,如政府負責協調、宣傳、安全、制定政策等,真正使各項工作按部就班地進行,確保節慶會展活動順利進行並取得圓滿成果。

  我市國際沙雕節,從第4屆起,引入市場運作機制,成立了舟山國際沙雕公司,該公司策劃、組織、實施沙雕節及相關經營業務,使節慶活動越辦越好。要進一步將舟山國際沙雕節的成功經驗推介到其他節慶會展活動中,加強對“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海洋美食文化”以及定海的雙擁文化節、普陀的民俗民間大會、岱山的中國海洋文化節和嵊泗的貽貝節等節慶會展活動的組織策劃,進一步提高其舉辦水平和影響力。

  3、文化娛樂業

  進一步運用法律、行政、輿論的手段引導文化娛樂業健康穩定地發展,着力加強和改進歌舞娛樂場所管理,切實解決娛樂場所散、小、亂、差問題。積極推廣自助消費的量販式歌舞娛樂場所,鼓勵娛樂企業走超市化、規模化、品牌化和連鎖經營之路。引導歌舞娛樂場所向商業區和旅遊區發展,嚴格歌舞娛樂場所申辦程序,實行審核公示制度等。

  加快新城海洋文化中心及其他相關文化設施的規劃和建設進程,優先建設圖書館、博物館等城市標誌性建築。大型、綜合性的文化娛樂設施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及早規劃、及早立項、及早開工建設。

  4、演藝業

  依託華東演出協作機制,進一步優化組合,合理配置資源,形成集創作、演出、經營、場所、設計、製作、中介等產、供、銷於一體的文化藝術產業集團,努力開發挖掘演出市場潛力,不僅與省內各演出團體合作,並且與省外甚至國外的演出團體合作,建立統一的營銷機制,降低經營演出成本,以求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積極發揮市演出公司龍頭中介機構的作用,加強在引進、外聯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把具有鮮明海洋文化特色和海島民俗風情的劇目帶出舟山,將大陸文化的優秀經典作品引入海島,形成海洋文化與大陸文化交流融合的良好機制。

  5、藝術培訓業

  藝術培訓業是兩個效益並收的產業,也是最能體現和發揮文化優勢和特長的潛在資源,市場潛力極大。要把藝術培訓作為一項產業來做,積極發揮羣藝館、文化館人才資源等各方面的優勢,提高藝術培訓社會化程度。優化藝術培訓資源配置,形成國家辦與社會辦相結合,藝術表演、藝術欣賞與藝術教育相結合的藝術培訓市場,使藝術培訓成為人民羣眾的日常文化消費之一。

  6、文博業

  在做好文物保護、文物搶救工作的前提下,加快全市文物資源的整合、開發、改造和利用工作。以各級文物館、博物館、名人故居為依託,建立以文物複製品生產銷售、文化展覽和文化景點旅遊開發相結合的文博產業體系。努力開發、利用各個歷史文化遺產,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點,以展示全市歷史文化、佛教文化、軍事文化、海洋文化的魅力。充分利用現有和潛在的文物藏品和資源以及場館設備,在做好藏品巡展之外,廣泛引進國內外珍貴文物和藝術品展覽。

  7、影視業

  近年來,舟山通過廣泛吸收民營資本,投資興建了全國第一座海島拍攝基地----桃花島射鵰影視城,目前已成為集影視拍攝、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風景點。下一步要依託桃花影視城及其成功經驗,積極探索海洋、海島影視業發展的新模式,進一步改善影視拍攝的軟、硬環境,大力引進影視製片人到舟山拍攝影視劇,提高海島影視拍攝基地的知名度,並帶動朱家尖等地影視業的發展。

  8、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包含廣告、建築、設計、工藝品、影視、音樂、表演、出版、遊戲等,舟山豐富的海洋文化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觀音故事、海洋動物故事等都是動漫、設計、影視、音樂、遊戲等創意產業直接靈感的源泉。應通過進一步優化軟、硬環境,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積極引進文化創意企業落户舟山海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三】

  一、XX市文化產業發展整體工作情況

  鄒城是“鄒魯文明”的發源地,文化底藴豐厚,生態資源豐富。近年來,XX市委、市政府緊緊抓住“文化經濟特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發揮作為南部主戰場的重要作用,以實施“文化突圍”戰略為統領,以推進城鄉文化一體發展為目標,以實施重點文化旅遊項目為抓手,以研究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以完善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為基礎,努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爭創儒家文化保護傳承的創新區、全國文化經濟融合發展的示範區。

  目前,我市城鄉文化產業已形成古玩書畫、網吧經營、圖書音像、歌舞娛樂、文藝演出、藝術培訓、出版印刷等10餘條文化產業鏈,共有文化產業項目99個,專業文化市場4處,其中3個省級文化產業項目(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XX市嶧山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XX市聖城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省級文化產業經營單位鐵山書畫市場);XX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1家(鄒城萬佳文化產業園、博美廣告裝飾有限公司、XX市飛鴻傳媒文化有限公司、鄒城在線、鋼山劇院藝培中心、鐵山公園書畫市場、兩孟管理處、嶧山管委會、文化館羣星藝術服務中心、動感地帶娛樂商務會所、北關科技文化苑);XX市級文化產業文明經營單位 3家(新華書店、鋼山劇院、大世界娛樂有限公司);現有院線電影2家,電子游藝廳12家。

  經初步統計,目前註冊和掌握的我市文化產業重點經營單位為838家。XX市文化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為34256人,其中人才數為13600人。從行業分佈上看,文化人才相對集中在文化休閒娛樂服務業、廣告業等行業,圖書、音像製品銷售及出租、工藝及收藏品業及會議及展覽服務業等行業人才則相對缺乏。

  分析近年來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市場構成逐步擴大。上個世紀80年代,XX市文化產業經營項目還比較單調,當時的經營主體是電影以及少量的舞廳,經營單位數量不超過10家。90年代隨着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文化市場迅速發展。到目前為止,全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形成了歌舞娛樂、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演出、印刷、音像、圖書等十餘個門類,初步形成了綜合性的市場體系。二是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我市文化產業經營主體正由過去國有、集體經營為主向個體、私營、股份制經營為主轉變,形成了個體、私營、股份制、國有、集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多元化格局。其中非公有制比重逐步提高,發展勢頭迅猛。全市文化經營單位中非公有制經濟成分佔85% 以上。三是文化產業發展呈現迅猛發展勢頭。自去年我市被列入曲阜文化經濟特區,尤其是去年七月份,市委市政府召開了高規格“文化突圍”工作會議之後,全市上下思想高度統一,工作目標十分清晰,各鎮街結合各自實際,規劃明確了各自重點,文化項目,文化企業有了大幅度增長。文化產業發展為我市的科學協調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二、XX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我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規模偏小,缺乏亮點,對gdp的貢獻不足。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比重較低。XX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較小。與周邊縣市區相比,差距較大,處於落後地位。全市文化產業經營單位數量雖然不少,但是總體規模小、發展慢、效益低,沒有在地方經濟中起帶動作用的文化龍頭企業,整體實力不強,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比重較低。

  二是文化產業規模效應不夠,沒有形成支柱型產業。目前,我市文化產業經營單位的規模偏小,尚缺乏有核心競爭力的大規模文化產業基地和園區,缺少有示範帶頭作用的文化產業龍頭企業。支柱性產業的增加值要求佔gdp的5%以上,我市的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還達不到2%,整體發展比較緩慢,文化產業發展沒有形成聚集效應,文化產業發展載體不成熟,文化產業成為支柱型產業的差距太大。

  三是文化產業發展沒有形成品牌效應。我市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有着獨特的區位優勢,“孟子故里,儒風鄒城”已成為我市獨有的“城市名片”。但是我市的文化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開發利用,缺乏叫得響的文化產業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態尚未形成。現有的文化產品多處於粗放型經營,缺乏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和後續配套經營。大多數文化產品缺乏創意和創新,缺少能夠體現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風情的文化亮點。

  四是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度不高,對gdp的貢獻率不大。目前我市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高科技產業乃至製造業的融合度不深,造成文化產業的服務性功能也不是很突出,溢出效應沒有受到重視,並由此制約了文化企業的升級改造和集約化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緩慢,對全市gdp的貢獻不足,文化輻射力更是有限。

  五是文化產業發展專業運作人才緊缺。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的支撐,尤其是高素質的領導和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具體而言,一是數量少,既懂文化藝術又懂經營管理,抑或擅長項目策劃、文化經紀、市場營銷、資本運作的複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高層次、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二是專業化程度低,部分經營管理人員不熟悉相關政策、法規,不瞭解文化產業的發展動態,不擅長市場化運作和產業化經營;三是結構不合理,包括從業人員的行業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年齡結構、學歷結構等。文化產業人才隊伍的嚴重缺失,造成了文化產業創造力和競爭力的不足,制約了我市文化產業的後續發展,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營養不良。

  三、XX市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建議

  推動文化產業城鄉一體化跨越發展,是一項緊迫而艱鉅的硬任務,必須想實招、求實效,抓重點、求突破,切實把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

  一是研究出台文化產業發展扶持政策。今年以來,國家、省、市陸續出台《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進一步支持文化企業發展的規定》(國辦發〔2014〕 15號)、《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魯政發〔2014〕15號)等一系列推動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經濟政策,為新一輪的文化體制改革提供有力支撐。我們要牢牢把握中央、省、市文化產業發展政策規定,從我市實際出發,儘快研究和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加快完善財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措施,努力做到結構好、佈局好、效益好、可持續,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大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推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為文化企業提供技術、人才、融資、產品交易等方面的高效服務,吸引社會資金和人才向文化產業流動。優化文化產業佈局,積極推進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數字出版、數字舞美等新興文化業態為支撐的文化產業園區的規劃編制、專家論證等工作。

  二是科學制定文化產業中短期發展規劃。目前,我市尚沒有制定出台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要立足我市發展實際,充分結合全市的整體規劃,儘快制定出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具有科學性、可行性的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劃建設文化產業園區,把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數字產品生產加工、出版印刷等新興文化業態納入園區發展,努力打造成為魯西南地區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推動文化與旅遊、科技、創意等產業的融合,積極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發展特色文化產業,逐步形成富有特色、又有一定競爭力的文化產業集聚區域。以舊城改造為契機,規劃編制特色文化街區,以廣告策劃、文化科技、娛樂遊戲、網吧影城、藝術培訓、花鳥書畫等特色街區為重點,引導傳統文化產業集中集聚聯片經營,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

  三是加快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大項目帶來的是大投入、大產出,有沒有大項目,有多少大項目、好項目,決定着文化產業發展的後勁、質量和潛力。利用好現有政策和陣地,尤其是青島保税區鄒城功能區文化板塊,實施對外合作戰略,通過文化專題招商,用好的政策吸引和鼓勵國內外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在鄒城進行文化產業項目投資,使其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引領和帶動全市文化產業整體發展,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加速推進嶧山整體開發,將規劃中“山城園”逐一落實實施,打響“儒家文化第一山”品牌;通過對“兩孟”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和建設,帶動“三孟”景區項目;精心打造鄒東生態休閒遊、鄒西濕地遊,推進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同時,打造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文化企業品牌、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新興文化產業品牌。

  四是要努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是支撐。我們要像發展工業、農業、城市建設一樣,抓好文化產業的招商引資工作,爭取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上一批好項目、大項目。要積極制定文化產業投融資實施辦法,建立和完善文化產業招商引資項目庫和指導目錄,把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納入考核體系,逐步加大文化產業項目招商引資的比重。要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文化產業,降低文化產業准入門檻,形成國有、民營、內資、外資共同發展文化產業的格局。要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主動為文化企業排憂解難,探索建立文化產業審批、管理、扶持、獎勵服務體系,營造全社會關係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五是要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融合發展是文化產業的一個顯着特性,是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第一要推動文化與金融融合。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尤其是在宏觀調控的形勢下,爭取金融支持更顯重要。第二要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文化與旅遊的聯繫非常緊密,要加強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遊項目,開發文化旅遊產品,打造旅遊演藝品牌。第三要推動文化與現代工業、農業以及體育、交通、房地產等其他產業融合,不斷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