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業調研報告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W

撰寫調研報告是為了更好的記錄我們開展調研工作的情況,對於調研報告,每個人務必要遵循上級的命令,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調研計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農產業調研報告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農產業調研報告5篇

農產業調研報告篇1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並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於 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 10月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於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餘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羣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託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藴,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通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 “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為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户14户、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羣眾文化業餘骨幹1200餘人,文藝演出隊、文化室、文化户工作開展情況良好,在不斷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也開闢了文化經費給養的新途徑。

一是加大彝壯鄉民間文化的蒐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力度。把挖掘彝壯族原生態小調演唱形式作為民間文化蒐集的重點,使原生態小調大放異彩,走出民間,走上舞台。

二是推進廣場文化的發展。建設集文化、體育、休閒為一體的娛樂陣地,搭建展示文化風情的平台,為全鄉人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豐富羣眾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決加大對網吧、圖書市場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淨化文化事業,為鄉文化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雖然我鄉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於受自身環境、場地簡陋、經費緊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工作開展難度大,特別是以文補文方面,沒有固定資金收入,給今後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農村文化建設仍然面臨着諸多突出問題,具體情況是:

我鄉文化站編制為6人,但在編的僅3人,由於缺乏專業文化人員的指導,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户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對於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為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藉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於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户,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羣眾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羣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餘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羣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羣眾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紮紮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農產業調研報告篇2

xx縣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隨着近幾年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也不斷加快,已初步形成了優質稻米、優質水果、優質茶葉、優質苧麻和養殖業等幾大支柱產業。去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62。6億元,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4405元,比上年增長11。6%。可以説xx農業經濟與10年前相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xx在總體上的小規模、高成本、低效益的傳統生產方式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得到有效建立,城鄉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得到真正地縮小。在此,我們對**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方面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調查和摸底。

一、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

(一)農業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全面統計,20xx年全縣糧食產量75。3萬噸,比上年增加4。2萬噸,增長5。9%;油菜籽產量8。7萬噸,比上年增加0。5萬噸,增長5。1%;棉花產量13290噸,比上年增加2274噸,增長20。7%;茶葉產量4350噸,比上年增加68噸,增長1。6%;柑桔產量98500噸,比上年增加8217噸,增長9。1%。牲豬出欄115。79萬頭,比上年增加1。2萬頭,增長1。0%;水產品產量4。3萬噸,比去年增加0。02噸,增長0。5%。

(二)特色農業發展呈區域化。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全縣農林牧漁各業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了優質稻米、特色水果、優質苧麻、畜禽養殖、大葉茶四大高效特色農業產業。盤塘、馬鬃嶺、漆河、黃甲鋪的優質柑桔、黃甲鋪、理公港、太平橋的優質苧麻,楓樹、青林、漳江、深水港的畜禽養殖、太平鋪、茶庵鋪的大葉茶,牛車河、瓦爾崗的不上火辣椒等均達到一定的規模。xx縣已成為中南五省最大的蛋雞養殖基地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中國優質果品基地重點縣等。

(三)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20xx年,xx縣有古洞春、騰瓊2家企業的4個名牌產品茶葉通過國家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全縣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個數分別達13個和18個;陬福牌大米、三尖牌雞蛋通過國家無公害產品認證,認證總個數達9個;義哥牛肉、佳奇桂花糖、蜀中情特色食品獲第十屆省農博會金獎;“康多利”茶油和菜油,獲得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消費者信得過產品等稱號。

(四)農業產業化經營大發展。全縣初步形成以優勢產業為依託和以民間資本為主體的發展格局,並呈現出規模化迅速擴張趨勢。20xx年,新培育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5家,產值過千萬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21家,總數居全市第一。湘魯萬福、三尖農牧兩家龍頭企業成為全省農業產業化現場會全市唯一的縣級參觀點。全縣共有傑新紡織、明月油脂、四喜養殖、躍宇竹業、金果果蔬等8家規模出口企業,出口基地12萬畝,年出口創匯2723萬元,比上年增長9%。主要出口品種有棉布、桔片罐頭、竹地板等,遠銷美國、歐盟、新加坡、南非等國家和地區。引資新建了總投資為4000萬元的騰瓊野茶神粉廠,項目投產後,茶農從茶葉中獲得的收入將由以前的每畝不足20xx元提高到5000元以上。新引進了xx市文源林業開發有限公司,積極對接國家油茶產業開發政策,發展壯大xx縣油茶產業。

(五)農業合作組織不斷壯大。20xx年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4個,使全縣農民專業組織總數達104個,合作社成員達3。1萬人,帶動農户15。6萬户,户平年純收入4。5萬元。三江禽業養殖專業合作社輻射範圍擴展到周邊地市及湖北、重慶、江西等省市,被列為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經驗交流參觀點,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百個合作組織示範單位之一,得到了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讚揚。

(六)農業基礎設施逐步改善。積極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結合新農村建設,20xx年共向上爭取農村安全飲水、農村電網改造、農村沼氣等農業投資項目33個,到位資金16400萬元,比上年增加3800萬元,增長30%,有效地擴大了資金投入,加快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瓶頸

(一)資源制約。xx農業資源是有限的。xx縣農用耕地128。1萬畝,82。23萬農業人口中有勞動力47。95萬,人平耕地1。56畝,開發潛力十分有限。隨着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的落實,土地資源日趨減少,形勢比較嚴峻。在農業資源緊缺的同時,部分地方土地掠奪性經營,粗放式耕種仍然存在、農業生態比較脆弱、環境對農業發展的制約日漸突出。

(二)市場制約。多年來政府培育的優質水稻、優秀水果、優質茶葉、優質油菜、優質苧麻、名優生豬等特色產業,隨着全國農產品質量的普遍提高,大中城市紛紛抬高市場準入門檻,對xx農產品質量和營銷提出了更高要求,再加上缺乏市場經驗,科技及信息知識相對比較匱乏,對生產、流通、銷售中遇到的問題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和科學的選擇。

(三)科技制約。近年來,由於多種原因,部分農業生產服務部門人員很難做到有充足的精力主動為農服務。儘管農業部門多次組織農技人員開展了農業科技攻關、生產技術服務等,但輻射帶動和應用推廣效益並不十分明顯。

(四)素質制約。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統計,20xx年底,全縣47。95萬農村勞動力中約22。9萬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轉移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致使農村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在年齡和文化知識結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人口和户數比例在逐步增大,這種低素質、弱體力的農村勞動力,導致了傳統農業、粗放經營的惡性循環,必然會對推廣普及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帶來很大影響,延緩了現代農業的推進步伐。

(五)投入制約。由於目前生產資料價格偏高、農產品價格回落,對農業的投入有所減少。縣鄉財政困難難以投入更多的資金來發展現代農業;其次是農民收入水平差距較大,收入低者缺錢投入,收入高者不願投入,而把有限的資金轉移到城鎮購房或伴君(子女)讀書等方面。這些因素致使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塘、堰、庫、堤等維修受阻。

三、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

(一)穩定糧食生產,鞏固傳統農業。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首位,抓住當前國家扶持力度大的機遇,加強宣傳,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確保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10萬畝以上,雙季稻複種面積增加到150萬畝以上,力爭更多投入,多爭單產、多爭總產。

(二)抓住市場前景,壯大特色農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加強技術指導和示範基地建設,抓好市場對接工作,按照“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壯大蛋雞養殖、生豬養殖、紡織、糖業、果業、竹業、油脂、茶葉、苧麻、富硒柑桔、魯鬍子辣椒、現代煙草、康多利茶油菜油、豬鬃加工等特色產業,並充分利用冬閒田,扶持發展油菜種植等冬季農業。重點扶持發展古洞春、滕瓊茶葉有限公司,發揮特色,合理擴建銷售點,將太平鋪、茶庵鋪兩地建成全省茶葉重點鄉鎮;大力扶持發展湘魯萬福有限公司,擴大品牌效應,構建產、銷一體化,促進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

(三)依託本地優勢,創精品牌農業。以全面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核心,鞏固、培育、做大、做強、做優一批特色農產品。充分利用展示展銷會等各類平台,大力開展品牌創建活動,依託xx綠色生態、革命老區等特色優勢,創古洞春大葉茶、騰瓊野茶王、金信竹業、躍宇竹業、富硒柑桔、康多利茶油菜油、魯鬍子辣椒、xx土雞等農業品牌,提高xxx縣優質農產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成全省、全國有影響力的名牌產品。

(四)加大監管力度,構建綠色農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嚴格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產品加工、流通環節全程監控,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收購、儲運、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杜絕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同時加強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積極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及物理防治技術,大力推行無公害的生態農業模式,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重點將優質稻、富硒柑桔等農產品發展成為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五)健全協會組織,提升合作農業。積極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民專業協會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以提升水平為重點,加大科技、管理、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服務力度,進一步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依法、規範發展。圍繞**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批管理規範、帶動能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使之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

(六)結合旅遊開發,發展觀光農業。堅持因地制宜、樹立特色、科學發展的原則,發展與旅遊相結合的新型產業——觀光農業。抓住**“武陵漁川”沅水風光帶開發、桃花源旅遊開發的契機,以特色基地、特色農產品為依託,突破一、二、三產業界限,在縣城郊區、桃花源旅遊區、特色產業區等地採取農業園區型、休閒體驗型、科普教育型、資源景觀型、特色農產品型、“農家樂”型等模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讓廣大羣眾不僅可以觀光、採果、採茶、體驗農作和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還可以住宿、度假和遊樂。茶庵鋪鎮松陽坪可利用茶園基地被確定為國家級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先決條件,藉助“**野茶王地理標誌品牌保護”的東風,弘揚茶文化、提升茶品味、創“茶葉生態園、觀光休閒園”的觀光農業。

(七)提高執法水平,加強法治農業。加大對《農業法》、《種子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和貫徹力度,進一步強化農業部門行政執法的主體地位。整合資源,積極推進種子、農藥、肥料和農業環境、基本農田保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植物新品種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動植物檢疫和農產品檢驗檢測等執法,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護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從而切實提高執法效率和執法水平,樹立農業部門依法行政的良好形象。

(八)建立流通體系,形成市場農業。圍繞城鄉一體化做文章,培育發展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扶持農民中介流通組織,培育農村經紀人,完善市場機制。着眼於消費需求,城鄉兩個市場互動,通過在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在銷售區建立配送中心和網絡化連鎖超市,構建農户、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緊密結合的生產加工銷售網絡,形成完整的流通鏈條。

(九)加強農民培訓,創高科技農業。農民是現代農業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綜合素質特別是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現代農業的興衰成敗。因此,我們應把全面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為發展xx現代農業的一個核心任務來抓。一要強化農民實用技術培訓。重點抓好科技專業大户、農村致富帶頭人、科技示範户的培訓,切實增強農民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的本領。二要強化新型農民培訓。着重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和流通等方面培訓,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目前,**縣計劃並正在培訓1800名耕整機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機械化進程。

農產業調研報告篇3

為找準掛鈎聯繫點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促進思想解放,更加有力地推進農業增長、農民增收,按照局學習實踐活動實施方案,根據縣委的要求,4月28日,安監局一行10人在局長、書記的帶領下,到掛鈎聯繫點xxxxx鎮xxxxx村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xxx村基本情況:

xxxxx村隸屬於xxxxx鎮管轄,位於xxxxx縣城西部,xxxxx村委會有20個小組,有1199户共4585人,其中:拉祜族4037人佔總人口的88%,漢族533人,哈尼族11人,傣族4人。年內實有勞力2791人。20個小組中,已實現通水7個小組、通電15個小組、通路19個小組。全年糧食總產量1036210公斤、人均有糧226公斤,其中谷物面積11396畝、產量991333公斤,豆類作物面積2846畝、產量44877公斤,經濟作物面積7146畝(含甘蔗面積);全年經濟總收入3796380元、人均收入828元。現有學校兩所(村完小、南迴校點),在校學生共有341人,其中住校生230人,教師4人。xxxxx村作為xxxxx鎮西部一個以農業為主、二三產業尚未發展、人口相對聚居的農村,要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從本村域實際出發,堅持科學發展觀,統籌兼顧,調整經濟結構,打造主導產業,突出區域特色。

二、存在的問題

主要是面對突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我縣的現有基礎,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壓力較大;農業招商引資中規模項目、外資項目和高水平項目較少,發展高效有機農業在土地流轉、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制約因素較多,設施農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園區建設水平不高;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農業產業化缺乏“旗艦”式龍頭企業,且規模不大,組織程度不高,拉動力不足,發展水平亟待進一步提升;集體經濟基礎仍很薄弱等等。

三、今後一個時期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增加農民收入。近幾年來,隨着惠農政策的全面落實、支農力度的加大、瀾西公路建設步伐的加快,xxxxx村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實力得到了提升,但橫向比差距仍然很大,經濟總量小、財政實力弱、人均收入不高、羣眾生活還不富裕,農民人均純收入20xx年為828元,是全縣平均人均水平的60%。必須把抓經濟發展放在首位。結合本地區情實際,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着力從三個方面做文章。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扶持,動員組織羣眾投資投勞,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通過土地整理項目、扶貧項目的實施和拉動,使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有一個較大的改善,生產能力有一個較大的提高。二是立足優勢,圍繞效益搞調整,發展特色種養業。利用土地優勢,在雜交玉米種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富民興村主導產業,力爭用三年的時間種植面積達到5000畝以上,儘快使每畝經濟效益達到750元以上。另外,還要立足“綠色金三角”旅遊開發、毗鄰縣城的區位優勢,搞好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牛羊短期育肥和豬禽養殖,加快週轉,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三是通過引進企業帶動基地擴張規模,優化產業佈局,逐步建成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生豬養殖基地,達到村村有產業,户户有項目;鼓勵企業開展特色農產品的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產業綜合效益;支持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建立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形成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工藝的新載體,逐步實現特色產業規模化生產、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管理、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

(二)以村容建設為切入點,着力改善村貌。村容面貌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改變村鎮面貌是廣大人民羣眾的迫切願望。結合xxxxx的實際情況,以改善鎮容村貌為切入點,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讓農民羣眾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打開工作新局面。從目前情況看,相對城鎮而言,農村生產生活環境較差,基礎設施比較落後,村莊建設浪費大,水平低。因此,新農村建設應當從改善農民最需要的生產生活設施着手,從“治缺、治亂、治髒、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礎設施。抓住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村投入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加快農村道路、電力、通訊、廣播電視以及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電話進程。治亂,就是要穩步實施村莊改造。按照節約用地、適度集中的原則,採取村民自願、政府扶持、分批推進的辦法,對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村組,實行整治改造;對茅草房集中連片、生活環境差、絕大多數羣眾有要求和改建能力的,實施村莊整體拆舊建新,建設新村莊。通過村莊整治,基本消滅高山獨居户和特困危房户,每個村形成幾個相對集中的居民小區。治髒,就是要改善生態和生活環境。全面開展“一建五改”(建沼氣池、改廁、改圈、改灶、改欄、改省柴火爐),突出抓好房前屋後、河溝池塘、豬圈牛欄、廁所糞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對村組內排灌溝渠進行生態治理。大力推廣“豬一沼一果”、“豬一沼一菜”等生態農業模式,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相協調。治空, 就是要充實服務功能。以建立農村服務中心為主要形式,按照便民利民、實用有效的原則,整合社會力量,建設衞生醫療、村民購物、農資供應、農技服務、文體活動等服務點和公益設施,為農民提供公共服務。通過“四治”,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使農村逐步達到佈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美化、村貌整潔。

(三)着力塑造農村文明新風尚。立足於提高廣大農民羣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立足於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堅持重在建設、注重實際、多辦實事,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改變農村面貌,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積極開展“榮辱觀”教育,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鎮、創評“十星級”文明户、農民致富競賽等多種活動,大力倡導文明新風,革除陋習,抵制迷信,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形成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風尚。在實踐中注重引導幹部羣眾弘揚誠信守諾精神,褒揚誠信典型、營造誠信風氣,使重信、守信正在成為幹部羣眾的自覺行動。在加強和完善農村黨的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上,以促進村民自我管理為目標,成立農村紅白理事會、計劃生育協會、種植養殖協會、經紀人協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組織,制定和完善村民公約,增強農民羣眾的法律意識,逐步建立農民羣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長效機制,構建和諧平安新農村。結合創建“平安xxxxx”活動,加強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把維護社會穩定納入村兩委重要工作日程,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教育農民樹立“崇尚科學、關愛家庭、珍惜生命、反對邪教”的新風尚,維護安定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為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三要注重培育農村文化的內生機制。以民間文藝團體培育和農村文化資源開發為核心,加大對民間文藝團體的支持力度,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農閒時間和農村集市,積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羣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促進民間文藝團體的發展;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對豐富的農村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讓農村“土生土長”的文化發展壯大起來,滿足農民羣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農產業調研報告篇4

為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園區規劃佈局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使入園企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8月6日,縣工商聯圍繞調結構促發展調研工業園區建設。主席、副主席,祕書長和常委參加。副縣長何健升、縣發改局、規劃局、國土局、環保局、林業局、住建局、工商局、財政局、經貿局、交通局、水務局、統計局、安監局、國税局、電力公司、鎮、營鄉的主要領導和部分政協委員、企業代表應邀參加調研。

一、基本情況

(一)園區規劃修編

按照“工業城鎮上山、保護壩區農田”的發展思路,《工業園區總體規劃(20xx——20xx》的編制工作已完成,並於20xx年6月12日通過省、市專家評審,修編後園區規劃面積為57.7平方公里。

(二)園區產業佈局

1.冶金建材片區(建成區):位於北鎮,涉及兩個村委會、2個村小組,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優質水泥、建材產業,優質水泥產能計劃達到1000萬噸,產值50億元,利税3-5億元,建成雲南省最大水泥建材示範基地。現已入駐企業21家,投產15家。

2.飼料產業基地片區(建成區):位於鎮,涉及兩個村委會、4個村小組,規劃面積1.6平方公里。集中建設打造雲南省最大的飼料生產加工基地,年生產各類飼料200萬噸,產值100億元。已入駐飼料企業22家(其中全國50強12家、上市公司8家、外資企業2家),投產1家。

3.農特產品加工片區(建成區):位於鎮,涉及兩個村委會、3個村小組,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核桃、板栗、鴨子、乳製品、飲料、蔬菜等農特產品深加工產業,已建成投產企業9家。

4.板材加工片區(在建區):位於鎮、鄉,涉及兩個村委會、3個村小組,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傢俱板材加工及實木板、夾板、裝飾面板、細木工板等裝飾配套產業。現有意向投資企業15家。

5.箱板包裝片區(在建區):位於鎮,涉及1個村委會、1個村小組,規劃面積2平方公里。重點引進軟包裝、紙包裝、塑料包裝、玻璃包裝、金屬包裝、鋁箔包裝、木質包裝等包裝行業。現有意向投資企業8家。

6.機械裝備製造片區(擬建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重點引進機械、電子、裝備製造工業。

7.五金加工片區(擬建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重點引進廚衞、水暖器材、量具、電動工具、不鏽鋼製品、禮品五金等特色產業。

8.木龍萬畝特色產業園區(擬建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重點引進大型工業項目。

9.市級特色產業園(擬建區):位於營村委會,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承接昆明市“退二進三”企業和老東山片區企業搬遷,集中建設標準化廠房,引進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

10.物流片區(擬建區):重點引進運輸、倉儲、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行業。

11.綜合服務區(擬建區):在工業園區新建一個園區配套服務區,規劃面積3000畝。包括管委會辦公大樓,一個五星級酒店及5000套商住房、保障性住房。

(三)園區徵地情況

按照“工業園區化、園區城鎮化、城鎮山地化、山地生態化”發展原則,園區密切配合縣國土局做好土地調規工作,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園區總體規劃無縫對接。今年園區完成土地預收儲6340畝。

(四)園區發展成果

園區於20xx年3月31日掛牌成立,20xx年2月25日經省工信委批准,正式納入省級工業園區管理。20xx年以來,園區投資7.4億元,不斷完善 “五通一平”基礎設施配套,新增建成區面積5.6平方公里。新宜九公路全線通車,進一步優化了園區投資環境。截止20xx年12月,園區累計引進項目58個,協議投資金額77.2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3.99億元。園區現有企業7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8家。主要

有建材、化工、冶金、造紙、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其中主導產業為建材、化工、冶金,主導產業gdp佔比81.2%。

園區實施“工業上山、保護壩區農田”的舉措成為省國土廳推廣的10種山地綜合開發利用類型之一。被列為省國土廳工業城鎮上山試點縣、國土資源部低丘緩坡土地綜合利用開發試點縣。

今年1—6月,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6100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27408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税總額完成7662萬元,工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3017萬元。規模以上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7.54,完成目標任務的329.8%。

二、存在問題

1.園區工業總量不大,規模以上企業少;缺乏新型工業和科技含量較高的大中型企業。

2.工業產業弱,導致税源不足,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太慢,財政缺乏支撐力。

3.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4. 資金投入不足,影響園區的開發建設。

三、工作建議

調研組實地查看飼料園區、紅獅水泥和板材包裝片區,聽取工業園區負責人的彙報後,對園區建設提出工作建議:

(一)調結構保增長要處理好6方面的關係:一是處理好重經濟增長與結構優化的關係。要瞄準綠色經濟、低碳經

濟、新型產業,推動污染增量向綠色增量轉化,產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轉型。通過存量轉型拓展增長空間。二是處理好局部突破與整體推進的關係。要選擇科學方法,向重點部位率先突破。不能只追求重點突破而忽視整體提高,既要抓重點,也要顧一般。三是處理好近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係。既要鼓勵企業擴大投資,增加產能,又要支持企業轉換機制,研發技術。把近期利益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四是處理好重經濟效益與重民生改善的關係。發展經濟是為了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發展經濟的終級目標,在發展經濟時一定要考慮就業容量和提高農民收入兩個問題。五是處理好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的關係。在調結構中,市場是基礎,企業是主體,要保證調結構不偏離方向、不脱離正軌、不陷入低效。政府部門的任務是找準角色位置,有所為,有所不為,讓企業自身在競爭中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市場淘汰落後企業和過剩產能。六是處理好工業發展與配套服務的關係。

(二)重點發展六個產業集羣:一是發展建材產業集羣。從水泥、管樁、複合牆板、裝飾材料、新型管材產品等方面發展。二是發展通用設備製造產業集羣。力爭把雲南cy集團引個分廠到,加上現有的化工鑄造升級換代,逐步向高精尖數控機牀以及築路、礦山、冶金、建築、金屬加工等專用設備方向發展。三是發展新材料產業集羣。逐步引進金屬新材料、光電子材料、化工新材料、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四大領域企業。四是發展新能源產業集羣。發展以太陽能集熱、太陽能光伏、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風能發電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五是發展包裝產業。六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

(三)調整好三大產業。現在一、二、三產業的比重分別為28.3 : 27.8 : 43.9,三個產業的結構不盡合理,需要加大調整力度。一是調優一產。發展現代農業,走公司+基地+農户的發展路子,在特色產業、優質品種等方面下功夫。二是調強二產。做強做大傳統產業,重視培育新興產業,大力招商引資,強化跟蹤服務。三是調活三產。大力發展旅遊業,全面帶動第三產業,統籌規劃,構建高起點的物流平台。

(四)妥善解決好民營企業發展中的.幾個問題。一是市場準入民營企業不能與國有企業同視。二是社會保障民營企業不能與國有企業同等。三是資源配置民營企業不能與國有企業同享。四是配套服務民營企業不能與國有企業同樣。

(五)堅持四個不變。一是把工業作為發展首位的意識不能變。二是縣政府每年向園區投入一個億的決心不能變。三是支持發展工業的政策不能變。四是舉全縣之力解決工業問題的魄力不能變。

(六)進一步加強六方面的工作。一是打基礎。加強園區水、電、路、土地收儲、供氣、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重招商。加大產業招商的宣傳策劃力度,引進能夠支撐發展的龍頭企業。三是調結構。選擇引進投資強度大、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利税高的大項目、大集團、大企業入園發展,突出抓好產業定位,功能分區,合理佈局,提升園區產業層次。四是求支持。抓住園區工業上山被列為國家、省級示範點的機遇,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省、市政策、項目、資金支持。五是建實體。進一步完善園區實體化管理實施方案,做到“小政府、大服務,小機構、大服務”,實現“封閉管理、獨立運行。”做好部分縣級審批權限下放園區的相關工作。六是強服務。相關部門要增強服務企業的大局意識,做好每個項目的協調服務,提高辦事效益,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農產業調研報告篇5

為落實《湖北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xx)》,科學謀劃“十一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與省文化廳組成聯合調研組,於6月中旬至7月上旬分別對武漢、黃石、鄂州、黃岡、襄樊、荊門、荊州、宜昌等市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實地學習考察了湖南省長沙、岳陽兩市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現將省內調研及省外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武漢、黃石、宜昌等八市文化系統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九十年代以來,武漢等八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近幾年,隨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人民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文化消費日趨活躍,八市的文化產業成長迅速,產業羣體不斷擴,對經濟發展貢獻逐年上升,發展勢頭良好,已進入一個發展時期。同時,在迅猛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和亟需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對文化產業發展產生較影響。

(一)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產業發展意識滯後

調研中,這個問題的映比較普遍。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其一是有些地方主要領導尚未充分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對文化的認識還停留在詩益事業、是包袱上,對文化產業發展少重視、少關心、少支持;其二是文化系統內部發展意識滯後,認為文化是事業,靠政府、靠財政的思想尚未從根本上轉變,有的單位擁有幾百萬的固定資產,還埋怨政府投入少,而不是利用現有資源,想方設法創造價值,喪失了很多機遇,還有的認為文化產業是小打小鬧,找幾個小錢養幾個人,成不了氣候。

2、文化資源整合和綜合開發不夠

各地現有文化產業普遍規模較小,佔當地經濟總量比重偏低,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不明顯,這些現象與文化資源整合不夠、經營分散直接相關。現有文化資源分散在文化文物、旅遊、園林、等數個部門管理,各部門單打鬥、各自為政,相互之間溝通協調不夠,對文化資源綜合開發十分不利。

3、投融資渠道單??

長期以來,文化事業主要由財政供養,其發展主要靠政府投入。隨着形勢的發展,這種單一的體制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部分的文化企業單位屬國有性質,民營或私人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外資或合資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投融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已經嚴重製約了我省文化事業的發展。

4、管理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形勢

一方面是有的地方依然存在政府包攬的宏觀管理體制,還習慣於用計劃經濟的手段管文化、辦文化,把經營性文化產業混同於公益性文化事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辦不分的管理體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另一方面,一些已經進行了文化體制的地方,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不到位,體制依然不活,文化產業缺乏活力和競爭力,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尚未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距離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還有較距離。

5、政策扶持落實不夠

這是調研中映最為強烈的一個問題。家普遍映,開放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如1996年出台的《國務院扶持文化產業若干政策》,因為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沒有得到很好落實。此外,地方性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尚未制定,如國有文化事業單位體制的配套政策、部門管理費用減免政策等,鼓勵、引導和支持民營或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的政策也沒出台,這些都直接導致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不佳,不利於發揮各方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

6、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

調研中映比較強烈的還有人才問題,尤其是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十分匱乏。文化系統內文化產業人才培訓滯後,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也難以在系統內安家落户,各地普遍缺乏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缺乏開拓文化市場的人才。

(二)各地發展文化產業的有益探索

此次調研,在瞭解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儘管發展文化產業遇到了很多困難,外部環境尚不寬鬆,但廣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不懈氣、不氣餒,始終“咬定發展不放鬆”,膽創新,放手實踐,各地就發展文化產業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這對我們下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全省宏觀指導政策及具體扶持政策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1、完善發展規劃,明確工作思路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省內文化產業發展較好的城市已經先行啟動文化產業規劃,對全市文化產業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武漢市於20xx年正式公佈《武漢市文化發展規劃》,確立了武漢市20xx-20xx年文化發展目標,明確了這期間武漢市文化產業發展遵循“政府推動、企業運作、規範管理”的發展原則,同時各城區以此為主線,分別拿出體現各自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全市已初步形成由點帶面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體系。宜昌市也制訂了較為完善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xx-20xx年),其他各地也都在文化事業規劃中加重了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筆墨,相應增加了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措施,這些措施,對各地下一步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加轉制力度,深化體制

針對文化體制滯後的現狀,谷城縣文化局於20xx年、20xx年對內部運行機制進行了兩次有益的嘗試。一是用人制度,將縣直文化系統44%的人員從機關和事業單位中分離出來,興辦實體,從事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同時實行“用人五制”,即全員聘任制、人員進出靈活制、競爭上崗機制、嚴格的考核機制以及末位淘汰制;二是分配製度,打破檔案工作制,工資與崗位、效益掛鈎,拉開工資檔次。通過實行這種以崗定責、以責定酬、競爭上崗的制度,極地激發了幹部職工的工作熱情,目前,全縣文化系統債務由之初的800萬元降到不足130萬元,文化產業形成10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經營項目,年創利潤150萬元,是財政撥款的1.5倍,走出了一條縣市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子。

3、盤活存量資產,加快資本營運

文化系統由於歷史原因,多佔有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升值潛力的固定資產。如何盤活這些存量資產?武漢市江漢區在這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績。他們認為關鍵是對現有存量資產進行開發,通過對自身資源進行再組合、再投入、再產出,為產業發展夯實物質基礎。他們抓住城市改造和開發機遇,將處於城市中心地段的用地使用權轉讓,同時購買具有升值潛力的土地儲備,併成立營運實體,統一經營國有固定資產,保證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直接帶動了區內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4、強化項目載體,推動招商引資

要解決長期存在的文化企業規模小、發展緩慢的問題,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必須按照產業發展的思路,以項目為載體,力推進招商引資。襄樊市就十分重視以加強項目建設推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帶動了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一是重視項目資源開發,項目數量較多,20xx年僅文物旅遊類就組織了11個建設項目;二是項目實施形式靈活務實,在不違國家有關規定前提下,可採用合資、資、租賃、合作等多種形式;三是拓寬項目領域,將優秀文藝作品、文化基礎設施做成項目推介;四是膽創新,首次嘗試引入市場機制,將優秀劇目的冠名權、演出權包裝為項目進行招商。20xx年上半年招商引資成果豐碩,4個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達820萬元。

5、突出資源特色,培育精汽牌

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發展特色經濟,培育精汽牌,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黃石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比較重視突出自身資源優勢,努力塑造地方文化品牌。黃石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豐富,尤其是以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為代表的青銅文化,由此黃石文化發展在思路上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趕超戰略,而梳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競爭戰略,突出資源優勢,重點抓住青銅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實施精汽牌戰略,形成具黃石特色的青銅文化旅遊業、工藝製造業、博物展覽業、演藝業等文化產業。

二、湖南文化產業取得的成績及基本經驗

(一)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

1、湖南文化產業對湖南經濟增長貢獻逐步增加

開放以來,湖南的文化產業有了較的發展,為湖南經濟的增長作出了較貢獻,有的產業功能已初步顯現。以長沙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九五”以來,長沙的文化產業保持了年均15%的高速增長。全市湧現出了一批實力較強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其中產值過10000萬元的企業58家,過5000萬元的企業28家,過億元的企業12家,過10億元的企業2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11.2萬人。

2、主體產業發展較快

當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文化旅遊、娛樂四主體產業為重點的文化產業企業羣體,形成了在全國有很影響的“電視湘”、“出版湘”、“電影湘”、“文藝湘”,成為湖南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20xx年湖南全省4家文化產業集團總產值達到120億元,過10億元的企業2家、過億元的12家。湖南出版集團20xx年實現銷售收入52億元,實現利潤2.34億元,資產總值達52億元。湖南廣電集團總資產達68億元,20xx年媒體廣告收入9.47億元。

湖南新聞出版業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始終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初步在全國確立了“出版湘”的形象,享有“湖南人能吃辣椒會出書”美謄。

廣電業發展迅速。1993年來,湖南省廣電局在全國同行業中較早提出和實踐“廣播、電視、宣傳、產業”的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在節目生產能力、經營創收、固定資產等3個方面實現了“超十倍”的跨越式發展。產業實力的增強,使廣播電視節目覆蓋不斷擴。湖南衞視已覆蓋全國27個省會城市,在全國1億有線電視用户中擁有9000多萬用户,覆蓋人口3.24億,贏得了電視湘的美稱。其控股的電廣傳媒公司上市,到20xx年又增發5300萬新股,募集資金15.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湖南廣電行業的產業化進程。

旅遊業成績令人矚目。湖南有得天厚的旅遊資源條件。開放以來,湖南旅遊業發展迅速。“九五”期間,全省累計接待海外旅遊者169.4萬人次,比“八五”期間增長141.2%,年均增長18%。“九五”期間累計旅遊創匯8.01億美元,比“八五”期間增長353%,年均增長22.9%,高出全國同期年均增長率11.5%。“九五”期間,國內旅遊人數年均增長8%,國內旅遊收入年增長20%。20002年全省旅遊業收入246億元,佔全省gdp的5.7%。

文化娛樂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以湖南劇院、田漢劇院為龍頭的演出市場持續火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長沙已成為僅次於北京、上海、廣州的全國四個重點演出城市。長沙的歌廳演出盛極一時,一無二的長沙歌廳現象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同行的極關注,20xx年上半年,文化部首次在長沙召開了全國娛樂節目交流會。

3、產業和相關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基礎設施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依託,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力投入下,湖南已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體系。近五年來,湖南文化產業投資額近300億元。廣電系統在廣電中心一帶2300畝土地上進行了七建設,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金鷹文化城。新聞出版系統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湖南新聞出版廈、湖南圖書城、湖南電子出版廈、湖南新聞廈、長沙晚報報業中心。印刷業購置了目前最先進的激光照排、高速彩印及全自動書刊無線膠裝聯動線等最先進設備。信息網絡建設也有卓有成效。投資5億元、佔地100畝、總建築面積達11.5萬平方米的“長沙出版物交易中心”正在積極籌建中。目前,湖南全省縣以上圖書館有116所,藏書1300多萬冊,其中有95個上等級圖書館,數量居全國第一,包括一級館13個,二級館47個,三級館35個。湖南還創辦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娛樂業方面,湖南劇院、田漢劇院、長沙電影城提供了廣闊的舞台。以全國第六屆城運全為契機,一批氣勢宏偉,造型新穎,設備先進的運動場館和先進設施投入使用,為湖南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設施建設也有相當發展。

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賓館、餐飲、禮品、廣告、會展、商貿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湖南特別在省會長沙取得了眾所公認的成績,為文化產業的迅猛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撐。第六屆城運會在湖南舉辦,金鷹電視藝術節落户長沙,全國農博會、糖酒交易會順利召開,説明了湖南特別是長沙外部環境和基礎建設為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硬件保證。

(二)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1、力發展歌廳文化

湖南歌廳文化很火爆,其經驗:一是湖南人喜歡熱鬧,消費觀念超前。近幾年培養了一批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演員、歌星、笑星;二是文化企業找到了一個好的`藝術形式。在以湖南文化為底藴的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將放鬆和文化消費相結合,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形式。湖南的文化現象是後現代娛樂文化的映,後現代娛樂文化的特點是由去中心化、邊緣化、等級化向平面化發展,講究演員和觀眾的互動關係,融為一體。綜藝性沒有明確主題,開心放鬆心情是主要內容。演出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形成了流行文化和湖南地方文化相結合的眾娛樂形式。三是企業找到了好的經營模式。按照市場規律利用國有資產搞短平快,激活了國有資源;四是政府引導,以繁榮為主,引導規範,弘揚先進的,提倡健康有益的,規範落後的,堅決對有害的。

2、用全新思路發展文化產業

岳陽市文化局提出了“勇氣比什麼都重要”的口號,憑着一股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無畏勇氣,自20xx年10月,開發了第一個文化產業項目,匯澤文化廣場,安置就業人員1400多人,上交利潤810萬元,上繳税收870萬元。岳陽市文化產業是在極度困境中艱難起步的,到20xx年,市直文化部門負債5000多萬元,市直800多名職工有400多人下崗。他們在深思20多年開放的春風為何不度“文化關”,嚴峻的現實逼着他們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殺出一條生路。文化突圍,首先售念突破,他們在市直單位進行了全員競爭上崗,還向社會招聘了50多名開發經營人才。其次是勇於用堅忍不拔的意志攻堅克難。作為弱勢羣體的地市文化部門,在實施較規模產業開發的起步階段,其難度超乎想象。匯澤文化廣場建設先後拆遷了18萬平方米的建築,拆遷補償資金高達1.5億元,他們還度過了建設資金難關。第三是勇於在市場競爭中搶佔制高點。他們在匯澤文化廣場的產業經營中,堅持由市場來定位,由競爭來選擇,尋找戰略合作伙伴,打造文化一流品牌,搶佔市場經濟的制高點。第四是勇於從戰略全局謀求更發展。目前,他們啟動開發的5個項目,都是從處着眼,靠創意出奇,得到市市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支持。

3、加強人才環境建設

近年來,湖南在文化領域積極穩妥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制度,在構建一整套能充分激發人的潛力、充滿競爭意識的人才環境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在用人制度方面,普遍實行聘用制。在培養人才方面,在近20萬文化從業人員中,中級職稱以上就達4萬人,佔23%。湖南建立了有力的人才集聚機制,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知名藝術家、經紀人、企業家、高級管理人才,充實了湖南的文化產業隊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勵競爭機制,運用競爭機制,實現優勝劣汰;引進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實行重獎。在分配製度上逐步形成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設立了“論功行賞、分鍋吃飯、獎優罰劣、獎勤罰懶”的利益分配機制。

三、幾點思考

1、強化產業意識,營造環境

必須按照文化的屬性和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進一步提高文化管理部門、文化從業者和全社會發展文化產業的積極性,營造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要制定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立法,使文化產業有法可依。要加強政策扶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創新體制,強化,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進一步理順行政主管部門與文化事業單位的管理關係,推進文化事業型體制向產業型體制的根本轉變。

3、整合資源,組建型文化產業集團

採取市場選擇、政府推動的辦法,徹底打破地域分割和部門圍牆,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加吸引外資力度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的兼併和重組、資本運作等方法,使強者更強,在全省範圍內組建一批跨地區的、一業為主,兼營相關產業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