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扶貧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8W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我鄉脱貧攻堅工作,按照縣委《關於在全鄉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鄉脱貧辦和貧困村駐村工作隊組成調研組,分赴相關貧困村開展專題調研,現將開展脱貧攻堅“大調研”相關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扶貧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地理位置、面積、人口】我鄉位於縣域東南(方向),距縣城55公里,毗鄰鎮、鄉、市區鎮、縣鎮、鎮。全鄉幅員面積38.02平方公里,年末耕地面積1071頃,其中田602公頃。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98個村民小組,2個居民小組,總户數6288户,總人口21002人,非農業人口684人。

【自然環境】地處深丘、山區,海拔在230m~~508m之間;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年無霜期300天,年平均氣温17.3℃,年總降雨量800毫米。

森林覆蓋率為43%,茲竹資源遍及全鄉各社,有珍稀林木——楠木樹約100畝。國有森林4處:。

【主導產業及優勢產品】以農業生產為主。2017年糧食總產量種植優良雜交水稻525公頃,玉米310公頃,優質水果112.6公頃,綠色蔬菜202.5公頃,優質高產小麥181公頃,檸檬148.3公頃;稻田養魚65.8公頃,養殖小家禽19.3萬羽,出欄生豬2.12萬頭,山羊0.35萬隻。

二、脱貧攻堅現狀分析

(一)產業發展方面。2016年,發展優質糧油生產基地60畝、蔬菜生產基地20畝、水果生產基地60畝、中藥材等其他生產基地30畝,發展養殖業1.3萬頭,發展水產養殖123畝,森林覆蓋率達42.9%。2017年,鞏固發展糧油50畝,經果林12畝,蔬菜25畝,中藥材19畝,森林覆蓋率增加0.2個百分點、覆蓋率達到43.1%;年出欄生豬2500頭,牛、羊出欄量約220頭(只),小家禽出欄量約0.8萬隻;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00畝。重點打造了3個產業扶貧基地,建成產業脱貧示範村1個,培育新型經營主體2個,科技示範户5户,1360人依靠農業產業脱貧。貧困村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農業主導產業進一步優化,“一村一品”佈局基本形成,農業產業扶貧增效效果顯著。一是着力產業優化佈局。堅持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綜合考慮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需要等因素,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差異化、特色化培植貧困村主導產業,着力抓好以蜂糖李、生豬、水產和小家禽為主的特色種養業,確保每個貧困村至少有一項致富主導產業,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根據貧困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優先集中發展以蜂糖李為主的特色產業,再根據各村實際情況發展優質水果、糧油、蔬菜、中藥材、畜牧業、水產等,基本實現了種養結合、長短結合、糧經結合。二是着力生產能力提升。通過農業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穩步推進貧困村生產能力提升,已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業產業基地130畝,全鄉貧困村蜂糖李種植面積達到300畝,其它經果林12畝,中藥材19畝,蔬菜160畝,出欄豬牛羊禽類1000只(頭),水產養殖200畝,以蜂糖李為主的產業佈局初步顯現。三是着力基礎設施改善。圍繞貧困村農業生產薄弱環節,全鄉已建成了2000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定高產的高標準農田。修建農機化道路10公里,產業便道(小板路)15公里,維修整治山坪塘3000立方米,新建維修蓄水池2000立方米,提灌站1座,完善了田間渠網配套,進一步提升農田排灌能力。通過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測土配方施肥、地力培肥等措施,不斷提高貧困村耕地質量,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着力產業組織發展。圍繞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基地建設、品牌打造、三品一標、裝備升級、產業化經營等方面,借力扶貧優惠政策,佈局農林項目,扶強扶大本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脱貧致富留下“燎原”之火。截至5月底,在貧困村培育專業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1個,種養大户5户,實現所有貧困村有新型經營主體全覆蓋。

(二)就業扶持方面。積極引導企業吸納貧困羣眾就業,優先為貧困家庭勞動力安排公益性崗位,確保有勞動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先後舉辦就業扶貧專項招聘會,發放各類就業創業宣傳資料800餘份,提供就業崗位15個,吸引150餘人次入場應聘,20人與用人單位達成就業意向。依託縣內各定點培訓機構,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參訓的人全部合格,合格率100%,就業率70%。開發一批農村公路養護、治安巡邏等公益性崗位,用於扶持貧困人口就業,目前已開發公益性崗位15個。4月,通過公益性崗位新增5名貧困勞動力就業,累計使10名貧困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

(三)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依據各鄉鎮、各貧困村資源、地理條件、發展環境等因素,突出固本強筋,培育造血功能,採取盤活存量資產、開展服務創收、資本運作等方式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一是走服務創收型路子。鼓勵村集體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互聯網+模式,通過勞務輸出、保潔服務、農產品深加工、產品銷售等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二是走資源開發型路子。依託城鎮及園區興辦標準廠房、倉儲、市場等二、三產業載體發展集體經濟;鼓勵公路沿線村開發專業市場,由村集體統一經營或租賃經營增收;鼓勵集鎮所在地的村,利用村級組織活動陣地,增加集體積累;鼓勵有石場和竹木資源的村,通過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拓寬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鼓勵邊遠村村集體統管或農户承包的荒山、荒水、荒地、荒灘等“四荒”資源;鼓勵經營管理能手、種養大户進行規模經營。三是走資本運作型路子。對於村集體閒置貨幣資金數額較大的村,嚴格按程序民主決策後,投資或入股企業或項目獲取盈利。四是走鄉村旅遊型路子。鼓勵村集體依託山水、石刻、寺廟、紅色文化、特色水果等旅遊資源優勢,發展“農家樂”休閒旅遊業和生態觀光農業,實現旅遊增收。五是走能人創收路子。重點從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帶頭人中選配村幹部,提高村級班子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出台激勵政策,鼓勵能人蔘與村集體經濟。六是走成熟項目路子。根據市場需求,借鑑成功案例,以集體經濟資金拉動社會資金,發展蜂糖李種植、温氏現代化養豬等項目,確保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截至5月底,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共投入資金60萬元,其中財政補助專項發展資金40萬元,產業扶持基金借用17.44萬元。2個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其中資產租賃收入2萬元,入股分紅收入3萬元。

(七)貧困羣眾內生動力方面。一是深入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活動。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開辦農民夜校等提升貧困户的能力素養,提高貧困户對扶貧工作的認知度和知曉率,提振廣大貧困羣眾的精氣神,切實增強貧困羣眾感恩意識和主動脱貧意識。二是深入開展幸福美麗家園建設活動。以建設幸福美麗新村為契機,結合“七順七乾淨”要求,紮實開展建設幸福美麗家園活動,美化貧困羣眾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帶動和輻射廣大農村破陋習、樹新風、促和諧。三是深入開展“文明家庭”評比活動。緊緊圍繞最美家庭、星級文明户、亮家風、評家訓等評選活動,評選出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文明家庭。重點開展以孝道文化教育為基礎,以贍養老人為具體內容的“敬老愛老示範户”評選活動,提高廣大獨居老人的幸福指數。四是深入開展特困户幫扶活動。根據各鄉鎮、掛聯部門的摸底調查結果,各相關單位部門積極廣泛開展關心關愛幫扶特困户活動,增強特困户生活信心,激發內生動力。五是深入開展文化體育活動。結合貧困羣眾喜好,大力開展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努力營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生產生活環境,使廣大貧困羣眾在活動中體驗快樂,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陶冶情操。截至5月底,全鄉共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活動24次,參與羣眾達到260人次;開展幸福美麗家園活動2次,參與羣眾達到80人次;開展文明家庭評比活動2次,參與羣眾達到80人次,累積評出文明家庭22個;開展特困户幫扶活動10餘次;開展文化體育活動2次,參與羣眾達到80人次。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產業發展方面

1.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主導產業不夠突出。有的貧困村主導產業、產業特色和比較優勢不突出,仍以傳統種養殖業為主;有的村產業發展種類太多,未突出重點;多數貧困村主導產業還未形成規模優勢、產業優勢,產業特色還不明顯、商品優勢還不突出,沒有形成集中連片、規模效應,還不能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決定性帶動作用。二是貧困户發展產業積極性不高。貧困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多勞動力不足,發展農業生產、開拓市場的能力較弱,對新型產業發展形式認識不足,缺乏信心。對先進的生產經營方式和新鮮事物不接受、不實踐,甚至牴觸,積極性不高。三是產業發展後勁不足。目前我鄉絕大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返鄉創業的青年農民只是極少數,不少留守農民僅滿足於在家帶孩子、種糧保自足,收入主要依靠在外打工的青壯年,基本沒有指望靠發展特色產業脱貧致富,致使產業發展缺乏後勁,給產業扶貧工作帶來很大難度。四是規避市場風險不夠。貧困村長效產業,主要以經果林為主,種植週期長,至少需要三年左右才有收益。且前期在產業選擇上,論證不充分,沒有堅持市場導向,存在跟風現象,多侷限於眼前效益高的品種,未準確分析市場和產業發展規律,未充分考慮市場風險。

2.下步工作建議。一是加大資金扶持,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探索財政性投入,形成資產民用、民管、民受益的管理運行機制,優先安排符合實施條件的經營主體承擔農業生產、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裝備能力建設等方面項目;積極探索建立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證、農業政策性補貼等方式,解決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利用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及壯大農業產業扶持基金,將資金投入到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產業,讓資源變資金,讓資金變股金,讓農民變股民,確保貧困村、貧困户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二是推動項目建設,產業集羣發展。以現代農業示範區為依託,逐步向貧困村輻射,充分利用各鄉鎮、村自然條件,建設集農業生產、農耕文化、採摘體驗、鄉村旅遊相結合的休閒農業體驗觀光園,打造“生態農業+休閒公園”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實現農業發展“接二連三”,為我鄉現代農業發展樹立標杆。三是拓展產業鏈條,創建知名品牌。加大農產品深加工研發力度,進一步拉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地理、生態和區位等比較優勢,調整優化農業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調減低端、劣質產品,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積極佈局和打造農產品出口基地,創建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標準化綠色化生產。積極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和農超對接,推進農產品觸網和向超市轉變,提升貧困村特色農產品銷售能力,讓貧困村生產的綠色農產品走出去,擺上消費者的餐桌。四是強化科技服務,加大示範推廣。加強扶貧技術服務隊伍,大力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培育農技推廣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水平。繼續發揮好駐村農技人員,專家服務團的技術優勢,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

(二)就業扶持方面

1.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貧困家庭勞動力與就業需求不相匹配。隨着我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勞動力供給結構的變化以及企業的升級改造,企業從之前的普遍缺少普工轉變為技術性人才的短缺。而貧困家庭勞動力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難以勝任技術崗位,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二是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創業積極性不高。個別貧困家庭勞動力由於客觀上要贍養老人、照顧子女或者是自身的因病、因殘、因技等原因,離開家鄉外出務工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顧慮,寧願守着自家三畝地,也不願從事二三產業。三是貧困家庭勞動力培訓意識不強。貧困家庭勞動力在培訓方面只顧眼前利益,認為參加培訓耗時耗力,又沒有培訓生活補貼,加之培訓後效果沒有立竿見影,導致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培訓的熱情不高。

2.下步工作建議。一是優化就業服務,幫助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依託基層就業服務平台,組織專人進村入户,實施定點服務和上門服務,免費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崗位信息、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落實好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廣泛蒐集供求信息,開展面向貧困勞動力的專場招聘會,促進貧困勞動力與當地用人單位實現供需對接。二是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以就業為導向,圍繞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羣眾掌握一門就業技能,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脱貧。三是扶持企業發展,鼓勵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進一步完善就業政策,對吸納貧困勞動力的用人單位,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用工成本壓力,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吸納貧困勞動力。

(三)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

1.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發展資金使用不夠規範。全鄉各貧困村都安排了20-30萬元的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但使用率僅為40%,在借用產業扶持基金髮展集體經濟方面,借用手續不齊,資料不完備。二是發展項目啟動推進遲緩。受去冬今春乾旱天氣的影響,規劃的產業和發展項目有的至今未落實,只做了前期建設工程,如水產養殖、蜂糖李、中藥材種植等項目。三是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大部分的村“兩委”幹部只能應付日常工作,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缺乏信心和辦法,工作推進乏力。此外,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户基本都外出務工去了,留守人員多為老弱婦幼,無法適應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

2.下步工作建議。一是夯實隊伍,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戰鬥力。建設一支優秀的村級幹部隊伍,努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配強村兩委班子,選好帶頭人。通過羣眾選舉、公開競聘、組織委派等方式,選派有口碑,有責任心、懂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拓寬選人渠道,注重從大學生村官、致富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中選配村幹部。同時,強化農村經管幹部的配備和培養。進一步抓好經管幹部隊伍建設,提高指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參謀能力、協調能力和指導能力。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子。依託區位、交通、資源等比較優勢,因情制宜,因村制宜,按照“鎮抓產業、村抓特色”的思路,“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集中發展一批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項目。推行“農業+電商,+旅遊,+文化,+養生”,拉長產業鏈,提升產業鏈,讓集體和農民有更多的收入。圍繞蜂糖李、通賢柚、中藥材等支柱產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壯大一批農業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將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三是強化管理,建立發展壯村大集體經濟的長效機制。建立調控和管理機制,對於真正帶領羣眾致富,走合作化、集體化道路的村級組織,給予充分肯定,並予以資金傾斜扶持,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智慧力量。對經濟薄弱村,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打牢自我發展的根基。部門幫扶,村企結對子,都要把增強集體經營性收入作為着力點,建立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扶上馬送一程,確保幫扶成果不後退,農民收入不減少,集體經濟壯大之路可持續。

(七)貧困羣眾內生動力方面

1.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貧困羣眾脱貧基礎薄弱。我鄉貧困人口大多分佈於自然條件差的偏遠地區,生產性基礎設施落後、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抗貧能力較差。農村空心化嚴重,青壯年多數外出務工謀生,脱貧攻堅工作面臨着“產業發展無資源、擴大生產無人手、投資項目無出路”的窘迫局面。二是貧困羣眾主動脱貧意識不強。個別貧困户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主動參與扶貧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他們不去想“我為什麼貧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脱貧的路子在哪裏”等問題,認為扶貧濟困是政府的責任,等着政府給修房子和發展產業,以致出現“上急下慢、上熱下冷”的現象。尤其是國家惠農政策的實施和兑現,社會各界捐資捐物,部分貧困户產生了“躺着享受國家政策”的依賴思想,有時故意隱瞞實際情況,希望通過“叫窮”獲得更多幫扶。三是貧困羣眾脱貧技能不足。很多貧困户除懂一些基本的耕種、養殖技術以外,其他技能幾乎一無所知,多數貧困羣眾缺乏對現代農業科技的瞭解,缺乏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謀生技能,特別是缺乏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自身發展能力、脱貧能力嚴重不足,致使自身脱貧的內生動力也相對不足。

2.下步工作建議。一是加強思想教育力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貧困是最大的貧困”“脱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要積極深入開展以“感恩奮進教育、幸福美麗家園建設、文明家庭評比、特困户幫扶、文化體育”為載體的“五大活動”,加強向貧困人口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幫助他們分析致貧原因,引導他們牢固樹立自強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樹立“勤勞致富光榮,坐等靠要可恥”的正確理念,提高貧困户對扶貧工作的認知度和滿意率,提振廣大貧困羣眾的精氣神,增強貧困羣眾主動脱貧的意識。二是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根據貧困羣眾的實際需要,堅持“實地、實用、實效”的原則,全方位靶向式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加強科普知識和工農實用技術培訓。培訓要做到與廠企聯合、與就業創業相結合,點對點指導,增強實用性,使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至少掌握一門勞動技能,實現一人就業、脱貧一户。三是建立政策激勵機制。制定相關獎勵政策,發揮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儘可能地激發貧困户的進取動力。對貧困羣眾自主就業、創業和就地發展產業的,按相應獎勵標準,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對貧困羣眾自己動手積極改善住房條件的,針對不同類型,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對貧困羣眾自立自強率先脱貧和按期脱貧的,給予相應的資金獎勵和榮譽獎勵。通過有效的政策獎勵,讓貧困羣眾主動脱貧的幹勁更足、率先脱貧的意識更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