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調研報告模板範文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3W

調研報告是調研任務的書面表達,是落實一項計劃的文件説明,對於調研報告,大家必須要根據任務的需求,擬定出可以執行的調研計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企業調研報告模板範文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企業調研報告模板範文5篇

企業調研報告模板1

根據市商務局、統計局《關於開展限上商貿企業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為貫徹執行全市商務工作調度會精神,加快推進當前限上商貿企業發展,現就我局會同縣統計局聯合開展限上商貿企業專題調研彙報如下:

一、限上企業總體情況

2016年止,我縣納入統計限上商貿服務企業31家,其中大個體3家(批零企業17家、住宿餐飲企業11家),15年度退出企業3家;16年完成新增企業6家,淨增3家。

二、限上商貿企業退出的原因

2016年度我縣退出限上企業共3家:

1、縣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退出主要原因是經營不善,受拆遷影響停業時間過長,最終導致停業。

2、縣好又多商貿有限公司退出主要原因是原股東撤資,場地被收購,單位註銷。

3、大別山西莊温泉度假村退出主要原因是生意低迷,場地轉讓,單位註銷。

三、限上商貿企業負增長的原因

2016年元至二月份我縣限上商貿企業社零增速總體比較平穩,限上企業經營狀況負增長的主要3家(批零1家,餐飲住宿2家):

1、縣度假山莊負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旅遊接待淡季,營業收入較少,營業額有波動,顯示負增長率高。一是11月開始放假,只留有10人值班,整體接待水平下降;二是離景區較遠,主要接待旅行團團隊遊客,自駕遊遊客較少;三是今年雨雪天氣多,大雪封路,路面濕滑結冰較長,導致遊客減少。

2、縣三個農民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增長原因是年終接集團訂單多,該項收入計入批發額,零售相對減少,造成下降。

3、縣名優茶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經營瓜片高檔茶,禮品精裝茶系列,受市場環境低迷和競爭壓力過大影響,企業銷售不佳。

四、限上商貿企業完成情況

通過這次調研,查閲工商登記註冊企業數、到鄉鎮走訪、瞭解企業規模,初步摸底到3家新增限額企業。

五、措施和建議

一是建議加強政策扶持。我縣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數量少,沒有一家規模大、實力強的示範性企業,培育工作難以推動,建議繼續加大對我縣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政策扶持,給予企業報送人員每年適當補貼,並形成長效機制。

二是進一步開拓農村市場潛力。目前,我縣限上企業大多集中於城區,農村缺乏具有一定規模的批發零售企業。僅僅只是依靠鄉鎮當地消費,難以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開拓農村市場一方面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規範農村市場化環境,拓展銷路。

三是進一步做好社零總額統計基礎工作,對限額以上企業做到應統盡統,做好數據審核評估;加大社零工作統計人員培訓力度,提高業務水平;會同統計部門加大統計工作執法力度,對隱匿不報的企業予以懲處,督促限上企業如實填報。

企業調研報告模板2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蓬勃發展,作為**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的民營企業已有了迅猛的發展。XX年,全市民營企業共實現總產值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毫無疑問,民營企業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在這些民營企業中,一部分民營企業已不滿足於本地及國內市場,而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通過出口和對外投資等各種形式開展跨國經營,成績斐然。截止目前,全市累計批准各類境外投資企業324户,其中181個境外項目投資主體是民營企業,佔境外投資的56%。

**市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對於促進**市經濟發展及提升核心競爭力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為**市擴大出口貿易起到了疏通渠道的作用,同時還有利於增加外匯收入,拓寬了利用外資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有利於吸收和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的具有最新技術的企業合作或合資.就有利於打破國際封鎖,直接學習和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瞭解和掌握國際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動向與趨勢,建立和發展**市自己的尖端部門和拳頭產品。

一、**市民營企業“走出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海外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已有了初步的發展,但與世界發達國家及地區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的差距,經營總體上仍帶有發展中國家企業國際化初級階段的明顯特徵,整個發展還處於學步階段。具體表現在:

1、企業海外投資技術水平和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較低。

走出國門後,企業由過去僅承擔生產經營風險轉變為承擔複雜的國際競爭風險。這些風險包括東道國的政策法規改變風險、與企業母國的外交關係經貿關係變化風險、國際市場的行情變動風險及匯率和融資風險等。對這些風險我國一些企業往往認識不足,對東道國的經營管理總體環境背景瞭解不夠。此外,“走出去”的企業還因為常常碰到一些由於與合作伙伴經營理念和文化差異而妨礙公司正常運營和發展的情況,甚至導致最終無法生存。一些企業由於國際化經營的水平較低,無法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和市場,進入海外市場的經營領域集中在以產品輸出為主的貿易領域,並且許多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在程度上還由中間商控制,使企業的贏利空間大幅縮水。

2、政府及企業在管理和服務體系上尚未健全。

在管理層面上,政府的相關立法還比較滯後,支持和保障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還不完善,便利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出口信貸保險與涉外融資體系以及信息服務體系尚未建全。如在融資方面除了短期信貸以外其他融資渠道對民營經濟的開放度很低。許多融資方式並沒有對民營經濟開放,更不用説通過海外資本市場渠道進行融資了。此外,從企業自身來講,決策機制和內部管理機制還不夠健全,國際競爭力不強,“走出去”的運營渠道及融資方式還不夠靈活,缺乏相應資金和人才。上述這些極大地制約了“走出去”的進一步發展。

3、缺乏具有國際化經營運作並有豐富經驗的高素質人才。

這是目前**市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最主要障礙。發展跨國經營不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財務人才、技術人才、廣告人才,更需要有戰略頭腦,懂現代企業管理、懂國際營銷的一批跨國經理階層。而我市企業中的多數管理人員不具備跨國經營應具有的素質,缺乏國際經貿知識,不懂國際貿易慣例與法律法規,使得企業在“走出去”中常常不能迅速準確地瞭解國際市場,不能去根據市場變化作出相應的決策.因而在經營中往往處在被動地位。

4、跨國併購實施難度較大。

對企業而言,主要面臨着以下幾方面的外部制約和挑戰:一是國內缺少併購的法律保障和服務體系。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國內市場也缺乏相應的諮詢、擔保等中介機構和融資手段。而西方國家已基本形成了相對健全的對外投資法律體系,對外國企業併購本國企業可能引發的壟斷等問題也有明確的規定,同時具備高效運行的資本市場、成熟健全的中介組織。二是併購後的整合是企業面臨的一個難點。由於中外雙方在文化理念、市場體制、法律體系尤其是勞工法上存在很多差異,這將對併購產生重要影響。尤其是歐美、韓國和拉美等地的工會勢力很強,對解僱限制較嚴,國內企業往往低估了這方面的力量。因為國外企業懷疑中國企業兼併後的整合管理能力,往往在招投標或拍賣過程中對中國企業更為苛刻,而偏向於鄰近文化歷史等較相近的國家。如張家港澳洋集團和江蘇格瑪斯有限公司擬聯合出資325萬歐元收購德國格瑪斯、捷克sametex兩家生產經營企業。該收購計劃如果成功,澳洋集團和江蘇格瑪斯有限公司的產品可通過德國百年老店的品牌和全球的銷售網絡進入歐美市場,可大幅度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和產量,同時可以引進國際先進生產技術,提高研發能力。但是最後反而被意大利公司以320萬歐元競拍成功。三是輿論環境不利於中國企業發展。一直以來,低價格、低效率,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上的形象,導致有些被併購企業所在國的工會組織、媒體、投資者等對中國企業持懷疑態度和偏見,一些國家的輿論界也經常做出過激的言論或反應。四是一些政治因素摻雜其中。近年來,隨着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使境外同行產生了較強的戒心和牴觸情緒,甚至在政治上招致了更多的猜忌。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資源和高端技術類併購尤其敏感,由此導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受阻或失敗的例子並不鮮見。如沙鋼集團只能通過在香港設立合資公司,才能間接收購澳大利亞abm項目。

二、**市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建議

企業是“走出去”的微觀主體,政府是“走出去”戰略的倡導者、推動力和服務者,企業“走出去”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為此,我們建議:

1、制定鼓勵企業海外投資發展的傾斜政策。

為促進**市的跨國經營,除了加強經濟體制、市場體系和經營機制方面的建設外,急需解決的是企業海外投資發展的政策問題。因為政府的政策是鼓勵還是限制,對海外投資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的傾斜政策應包括資金扶持政策、税收減免政策、信息服務政策、諮詢服務政策、人員培訓等。其中最主要的資金扶持政策。應當完善對外投資方面的宏觀金融政策,在外匯資金的融通上進行統一籌劃以保證對外投資必不可少的外匯額度。政府應對海外投資企業提供長期優惠貸款,對海外企業從外國銀行借款提供必要的擔保,併為企業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籌措資金給予一定的幫助。

2、大力加強信息與諮詢服務,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

**市民營企業的跨國經營尚處於初級階段,不僅需要政府的指導,更需要政府提供各種服務,特別是信息與諮詢服務。税務部門等各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企業提供準確、全面和及時的信息與諮詢服務,並應該逐步形成一套健全的企業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幫助企業進行海外項目評估、可行性研究等,形成政府與企業的網上交流平台。同時,應該建立全球信息資料中心.系統收集國際市場行情和世界各地的投資環境信息,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活動提供信息參考。

3、加強人力資源管理,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

民營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需要足夠的高素質人才的支撐。這裏所説的高素質人才,主要是指國際化人才,其基本標準是:具有全球眼光和全球經營意識;通曉專業領域中的國際“遊戲規則”;熟練掌握一門或數門外語;能與不同文化背景者溝通融合;有較強的開發國際市場的能力。

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直接從國外或海外引進;二是選送人員(主要是高層人員)去國外、海外學習;三是吸收初步具備國際化人才標準,有在跨國公司工作經驗的優秀人才加盟;四是組織高、中層骨幹參加在國內的相關教育。從我國民營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看,採用後兩種方式可能更現實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要通過建設國際化人才隊伍和這支隊伍的傳帶,激活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升所有員工的業務素質,使員工不僅能勝任眼前的工作,而且具有滿足企業長遠發展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4、適應市場競爭,努力創造品牌優勢。

當今時代,市場競爭已經分化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產品的競爭,表現於成千上萬的產品擠在有限的市場空間你爭我奪,這是一種殘酷慘烈的低層次的競爭;另一個層面是品牌的競爭,它有一定的遊戲規則,是一種良性健康的高層次的競爭。因此,真正持久的競爭優勢往往來自於強勢品牌,民營企業只有掌握了品牌,才能真正“走出去”,並在市場競爭中成為贏家。**民營企業可以與國際上一些大的名牌企業合作,利用它們的品牌優勢及營銷網絡優勢等,使自己更快更順利地“走出去”,降低進入國際市場的成本,同時提升自己企業的品位及檔次。其元集團、沙鋼集團、“波司登”集團等一批成功“走出去”企業的經驗表明,企業要成功實施跨國經營,必須具有全球戰略眼光,一切按國際慣例和規範辦事。這樣才能為產品走向世界、佔領國際市場掃除障礙。

企業調研報告模板3

一、我國小企業的現狀特點

(一)數量種類多樣化

我國小企業數量眾多,截止到20xx年11月底,國家工商總局登記的企業數量是1788萬户,中小型企業佔99.7%,小微企業佔97.3%。小企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堅實基礎。同時,我國小企業種類複雜多樣:按照所有權劃分,小企業性質涵蓋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股份公司、外資企業等多種類型,95%以上是非公有經濟;按照行業劃分,小企業幾乎分佈於所有的行業類型,而傳統工業製造業仍是主導性的行業;按照上市與否劃分,小企業以非上市為主,上市企業佔比不到1%。小企業數量和種類的多樣性直接導致其內控差異化程度高,也相應加大了監管難度。

(二)治理水平差異化

我國小企業所有權屬性存在諸多差異,既有所有權和經營權高度統一、所有權結構單一的非上市民營企業,也有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或所有權結構多元化的上市企業、股份企業、國有企業、外資企業,這種所有權性質的差異化直接造成我國小企業公司治理水平的兩極分化。

1、非上市民營企業。調查問卷統計數據發現,作為小企業中佔比最大的民營企業,由於其所有權、經營權和監督權高度統一,有超過78%的民營企業的重大決策是由企業所有者作出的。企業所有者親自管理企業,有利於對經營活動進行直接控制,實現快速反應和決策,有效降低經營成本。但將決策權委任於一人具有很高的風險性,企業因決策失誤而遭受損失的機率相對比較大。隨着企業的發展,科技含量提升、資本規模變大、業務多元化、地域分佈擴大,企業整體必然會超越原有企業所有者能力、經驗和知識所能掌控的範疇,客觀上就要求企業所有權與管理權適當分離,引入專業化的管理人才或團隊,但這一點往往是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忽視的。在所有權和經營合一的民營企業中,企業文化往往是所有者文化,所有者對內控的認識與想法至關重要。

2、上市股份企業。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有89%的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企業的上市股份公司中,其重大決策是由董事會和專業委員會作出的,未上市的股份公司比例雖然略低只有67%,但是仍比其他所有性質類別企業的比例要高,這説明股權多元化能明顯促進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但是,根據《20xx中國中小上市公司公司治理50強》的統計顯示:85.2%的中小板企業和80.6%的創業板企業,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單一自然人和家族,90%中小上市公司的“出身”還是民營企業,因此上市中小板和創業板企業,其公司治理的一大特點就是實際控制人起關鍵作用,實際控制人的行為決定了公司的決策模式和治理風格。

因此,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上市公司亟待從形式上的治理結構合規轉變成實質上治理機制有效。在現場調研期間,我們也發現,當企業實際控制人在遭遇實際管理挫折或其他外部原因打擊後,往往通過增加外部獨立董事等方式強化自身治理水平,從而為企業帶來有利變化。同非上市民營企業一樣,當實際控制人能對企業產生重大影響時,其對內部控制的態度就決定了內部控制的成效。

3、國有企業。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在小型國有和集體企業中,其重大決策由董事會及專業委員會作出的佔38%的,由總經理辦公會作出的佔42%,由董事長或總經理作出的佔10%。其中,集體決策總體比例高,這説明地方國有企業對“三重一大”要求的遵循度很高。但是董事會和總經理辦公室決策方式的比例持平,又説明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兩者概念在這些企業中的區分度不高,公司治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開展內部控制往往源於其所有權人代表(國資委)的要求,並且相對別的企業類別而言,其開展內部控制工作的正式程度普遍較高。

4、外資企業。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超過62%的外資企業,其重大決策是由董事會及專業委員會作出的,其中外商獨資企業雖然由於其股權集中而造成比例略低於平均水平(58%),但仍高於民營企業的整體水平,這可能與治理意識比較強的外方有關。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通常外方投資人的管理水平相對較高,因而在其影響下,外資企業的整體管理和內控意識普遍較好。比如,江蘇萬新光學有限公司在與法方合資後,雖然企業決策主導權屬於中方,但是法方會定期通過管理評審方式對企業的經營管理施加影響。中方股東認為這些建議事實上對企業有用,自然就聽從並採納。因此,在合資期間,法方通過管理理念的傳遞,有效地推動了企業管理水平的整體提升。

(三)管理非正式化

小企業往往處於初創期和成長期。初創期的主要目標是開拓市場,利潤是生命線,企業最關注生存問題。成長期的主要目標是擴大市場,不進則退,企業最關注發展問題。在這些階段中,一方面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要求企業的管理模式能實現快速轉化,以靈活配合客户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由於小企業資源有限,企業對不能直接與所要達成目標掛鈎的管理投入都不太熱衷,對管理成本降低的意願強烈。因此,與大型企業相比,小企業的管理具有“非正式化”的特徵。

1、機構簡單。由於規模相對小、業務處理相對簡單,小企業整體機構設置簡單、管理層級少、決策集中。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超過50%小型企業主要以口頭或其他非正式溝通方式來傳遞管理要求。機構簡單使得企業扁平化程度高,內部溝通方便靈活,決策者能迅速全面地掌握信息。對於大型企業,則需要更正式的溝通方式(如大型企業中有超過70%的業務管理事項均通過完善的制度政策進行約束)來傳送信息,才能保持信息質量不在傳輸過程中損耗。相比之下,小型企業的快速溝通優勢就體現出來。比如,魚躍醫療管理層將辦公桌搬到生產一線,這樣使得管理者能隨時發現問題、瞭解問題並解決問題。小企業機構設置簡單還與人手不足相關,人員兼崗情況普遍,尤其是後台支持職能(財務、行政、管理等)。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監督不力,職責未分離就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風險。

2、制度文檔少。企業管理的文檔化水平明顯與企業規模水平正相關。在小型企業中,有49%的企業已建立實施了內部管理制度體系,而在大型企業中,這一比例上升到了72%。同時,有21%的小型企業認為現有管理制度對實際的指導性不高,而在大型企業中,持這個觀點的比例僅有8%。主要原因是小企業發展變化快,經營內容、業務方式和人員相對不固定,工作程序和管理標準也無法完全固化,即使記錄下來也可能時效較差。同時,由於需要快速反應,內部溝通通常以非正式的方法,無法留下完整的文檔記錄。

3、信息化程度低。調查問卷數據顯示,有25%的小型企業未建立運行任何業務信息管理系統(大型企業的比例是3%),小型企業信息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在建立信息系統的小型企業中,覆蓋部分業務的企業數與覆蓋全部業務的企業數相比,比例是1.41:1(在大型企業中是0.75:1),並且信息化應用度最高的仍然是財務管理軟件。這是因為小型企業資源有限,更多着眼於解決眼前急迫的管理問題,希望藉助信息化建設及時掌握企業核心業務信息。

同時,通過現場調研我們發現,達到一定規模的企業往往會考慮自主開發符合企業需要的系統,而更多的小企業則採用直接購買成熟套裝軟件或外包簡單開發的模式。此外,許多小企業普遍沒有關注到信息系統所帶而來的風險。如富安娜在建立了覆蓋產供銷全過程的信息系統後,才開始關注信息系統的不相容崗位分離風險。

(四)監督機制相對缺失

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只有31%的小企業設置了內部審計部門,還不到大型企業的一半。數據統計發現,隨着企業規模上升,內審監督機構在企業中設置的比例也隨之上升。雖然在上市企業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的比例高達94%,但一些上市企業反映他們設置內審機構只是為了遵循監管法規的強制要求,是不得已進行的形式上配置,實際上內部審計的職能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這主要是由於小型企業中存在着大量“三權”統一,當企業所有者或實際控制人認為自己有能力洞悉企業所有的情況時,就不會願意為額外監督成本而買單。

(五)激勵機制不夠完善

小型企業激勵機制的作用在於從根本上解決核心管理和技術人員與企業的利益衝突,激發各級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促使其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調查問卷數據顯示,約50%的企業採用了績效考評機制,這與我們在現場調研時所瞭解的情況是一致的。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小型企業對於核心技術人員,主要採用的還是傳統的現金激勵方式,而很少採用股權激勵之類長期激勵機制。

(六)信息披露流於形式

對於上市的小企業,其信息披露屬於法定要求,並且相關法規對披露的內容和形式有明確規定,企業普遍執行程度較高。但目前內控報告披露出現了千篇一律、流於形式的情況,市場投資人對這些內容關注度越來越低。對非上市小企業,其信息披露的需求主要來自於外部投資者或者債權人。因為企業信息主要掌握在公司內部人手中,高度不透明,使得外部利益相關方會因信息不對稱風險,而不願向小企業提供融資等服務,影響了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在現場調研中發現,目前小企業和其利益相關方雙方都在通過各種方法,為提升信息的透明度而努力。比如中信銀行介紹其通過建設企業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幫助小企業提供管理支持、強化內控、提升信息披露質量,另一方面也確保了銀行能高質量地獲取企業信息。這樣,債權債務雙方在基本信息上趨於對稱後,能建立兩方長久的“雙贏”合作。

二、小企業內控體系建設的基本情況

調查問卷統計數據顯示:開展內部控制建設的比例,小型企業(42%)小於大型企業(70%);未上市企業(46%)小於上市企業(90%);非國有企業(48%)小於國有企業(55%);存續時間短的企業小於存續時間長的企業(3年以下企業38%,3-10年42%,10年以上57%)。總體來説,小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

(一)對內部控制的需求

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小企業既是其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國家對小企業提供了有力的扶持政策。小企業在求生存、求創新、創效益的同時,也應注重合理合法合規,適時出台小企業內部控制規範是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宏觀環境背景下以協助幫扶小企業發展為目的的政策需求。

同時,許多小企業經營混亂,職責不清,經營管理效率低下,企業資產管理、資金管理等重點領域問題頻發,甚至在財務報表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計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等等情況,因此適時出台相關內部控制規範將有力促進小企業查漏補缺,解決小型企業管理中的諸多困惑成為一種必然。

此外,對未來發展預期越好的小企業,一些小型企業,在經歷了創業、發展的階段後,所面臨的管理提升問題就更為緊迫,對內控的需求程度越高,部分企業甚至已經自行開展內部控制建設並持續實施內部控制完善。現場調研發現,企業認為內部控制是企業經營管理的有用工具,對企業而言是必要的。開展內部控制給企業帶來的實際效果包括:釐清了授權責任、明晰了跨部門職責、增加了其投資者對企業的信心、降低了經營成本。

(二)風險識別

小型企業的高成長性特徵常伴隨着高風險水平,尤其是較為優秀的企業一般都是自主創新型、高科技含量的公司,在將科技成果轉換為商品的過程中面臨着較大不確定性,使得小型企業的風險特徵、風險水平都異於大型企業。因此,風險識別能力對小型企業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小型企業管理者對風險的態度是趨於保守的,他們普遍很在意風險,願意花錢管理他們所識別出的風險,並持續關注成效。以園林工程為主業的普邦園林在發展多區域經營後,管理者無法及時掌握各地項目執行狀態,企業面臨着重大的項目成本控制風險。因此,董事長作出決策,投入大額資金自主開發信息系統,實現了對每個項目從立項到施工完成的全過程成本跟蹤和監控,有效控制了項目成本超支風險。

小型企業的風險評估方法相對非正式,較少採用定期(佔14%)和系統組織(佔18%)的方式,更多地採用不定期(佔42%)和業務部門自行評估(佔47%)的方式。在實地調研中,我們發現由於缺少風險評估方法指引,小型企業對風險的識別主要依賴管理者個人的判斷,而許多時候這些基於個人知識和能力的判斷是非系統的、帶有明顯的個人經驗特徵,常常只關注與“錢”直接相關的傳統型風險,而會忽視因企業發展、外部環境變化、技術更新而產生的新風險。比如在採用新技術與新方法時,只評估成本與現時效果,而不考慮新技術的伴生風險。魚躍集團覺得微信信息溝通成本低廉、實時高效,於是就馬上在包括核心技術團隊在內的企業範圍內推廣應用,完全沒有考慮可能存在的核心研發技術泄密的問題。

(三)內控建設與推進方式

小型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往往不是系統和全面的,許多是從局部重要業務領域開始起步,等經驗相對成熟後,再複製推廣到其他領域。比如,科瑞技術在建立了ISO9000,ISO1400質量管理體系幾年後,才引入美國卓越績效模式,並逐步將這一管理理念推廣到公司整體範圍內。在這種方式下,內部控制成果往往會更多以業務流程體系形式體現,而非正式的內部控制手冊或政策。這個結果在問卷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

小型企業在不同領域開展內控時,會應用到不同的管理工具。調研問卷統計數據表明,72%的企業採用了質量管理體系,37%的企業採用了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體系,33%的企業採用了環境管理體系,21%的企業採用了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還有一些行業特有的管理體系也被相關行業普遍運用,如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汽車工業質量管理體系等。超過半數的企業在不同領域採用了2種及以上的管理工具。

(四)內控主責部門

調查問卷數據統計顯示,小型企業的內控主責部門主要設在辦公室、財務部和由多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同時,62%的企業表示藉助了外部專家的力量開展內控建設。在現場調研中發現,在多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的模式下,內控建設成果推進相對容易。比如,科陸電子內控建設秉承“從業務中來,到業務中去”的理念,組建了由各業務層面骨幹人員組成的聯合工作組,共同參與內控建設,各組員會將在此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內控知識以及管控要求帶回到業務層面,真正做到內控思想與管理實踐相結合。同時,這種方式也提升了公司基層人員對內控的感性認識,他們在工作中會主動思考如何提升效率、管住風險,於是內控就從意識逐漸變成了習慣。

(五)企業高管的作用

調研問卷的數據顯示,84%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內部控制體系發揮效果的關鍵在於管理層重視,這與現場調研中獲得受訪者百分之百認同“內控是一把手工程”的説法是一致的。但是,我們注意到,企業執行層以及高管層對這種説法其實仍存在認識上的差異。企業執行層認為,如果老闆內控建設的意願強烈,那麼他們的工作就變得容易得多,否則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合規。比如,冰川網絡的老闆很重視資金管理,因此公司在資金管理領域的內部控制成效很顯著。

而被調研的企業高管層認為一把手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具體執行部門也要工作得力,否則什麼事都要讓老闆拍板,內控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上述觀點的差異主要由於雙方立場不同。從系統的角度看內控工作,高層給予的支持力和內控部門的執行能力是內控工作的“最佳拍檔”,不能偏廢。在現場調研中,我們確實也發現了將這兩方面結合得很好的企業典型。比如,歐普照明在高度包容性的領導支持下,強有力的內控部門通過“的內控部門通工程主動創造價值,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增值服務,贏得了同事、上級的尊重和認同,內控工作彙報成為公司管理會議的固定議題。

三、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內控的認識不準確

在本次調研問卷中預設了兩道測試題,試圖瞭解企業對內控理念的認知情況。調研結果發現,只有不到34%的企業全部答對,這説明許多問卷填報人對內控基礎概念的認識還不到位。這種情況會直接影響企業開展內部控制的效果,包括直接導致內部控制工作流於形式,造成企業資源浪費。事實上,企業受訪者們對此也有充分的認識,在問卷中,有62%的企業同意要使企業的內部控制體系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現場調研,我們進一步瞭解到企業對內部控制存在的普遍誤解,主要包括:

1、內控等同於合規。部分企業以為內控工作就是合規工作,不是出於企業自身管理的需要,而是為了應對監管機構、債權人和投資者的要求。因此,在開展內控工作時,通常會採用被動應付而非主動執行的方式。

2、內控是區別於現有管理的一套新體系。許多企業以為內控和企業管理是各自獨立的體系,因此,普遍認為內控建設是從無到有地去形成一套新體系的過程。在對調研問卷數據進一步分析後我們發現,2197家聲稱自已未曾開展內控體系建設的小企業中,實際僅有68家企業未實施過其他管理工具和標準,而其餘的企業或多或少在經營管理中應用了各種管理體系、認證標準或管理工具和方法,但是他們不認為這些與內控有關。

眾所周知,企業不可能同時依照兩套標準來實施管理,如果在同一領域內出現一套以上的管理體系,那麼必然有一些體系是用來滿足形式要求的,並不會真正被用於管理中。因此,如果企業不能正確認識內控與管理的關係,而是將內控定位為一個形式上的管理體系,那麼任何為此發生的成本都將是額外負擔,關於內控體系建設的成本效益的討論都將毫無意義。

3、內控建設、評價和審計概念混淆。調研問卷結果表明,41%企業已經開展了內控建設,32%企業已經開展了內控評價,36%企業已經開展了內控審計。內控評價和內控審計數據倒掛,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許多企業不清楚內控建設、評價、審計的區別與聯繫,現場調研的結果也充分印證了這點,企業要麼將內控建設和評價割裂開展,要麼將內控評價與內控審計混為一談。

(二)管理者的內在驅動不足

小型企業由於規模小、流程簡單、人員關係緊密,內控的效果往往不是立竿見影,再加上對內部控制的誤解,企業的管理者容易對內控形成認識上的牴觸,將內控置於經營盈利與企業增長的對立面。內控實施的成功經驗是,先驅動企業管理者啟動內控工作,然後在執行過程中讓其理解內部控制對企業管理的意義,使其能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因此,如何找到讓小型企業管理者啟動內控工作的驅動力是很重要的起點。根據調研問卷和現場調研結果分析,企業管理者開展內控建設的驅動力主要來自於以下兩方面:

1、法規紅線。包括各類強制性監管要求、上市合規要求、税務要求、籌融資評價標準等,雖然不見得能讓他們正確理解內控,但至少可以推動企業開始啟動內控體系建設。但是,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如果相關監管機構對這些內控監管要求缺少有效的監管和處罰措施,那麼這個因素的驅動力就會消失。

2、實質性受益。小型企業表現出對實施內部控制的顧慮。究其原因,主要是擔心效益與成本不匹配。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如果能讓企業所有者瞭解到通過內控可以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升收益、贏得市場這些這些效果,那麼其開展內控的意願會極大的提升。

比如,騰邦國際的財務部門在一開始推行預算控制時,老闆並不重視和認同,只是勉強同意先對費用實施預算控制。但是,當老闆看到費用控制實施所產生的顯著效果後,就開始主動介入,要求在企業內全面推進預算控制工作。同時小企業所有者希望未來在內部控制方面要強調實質重於形式,充分考慮投入產出比。

(三)內控經驗不足

在調查問卷中,有62%的企業提到了人員經驗不足是開展內控工作遇到的主要困難。內控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了解企業實際情況的人,以及掌握內控技術的人共同參與。大型企業通常可以通過招聘專業人才或者外包的方式,去解決內控經驗和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但小型企業因資源有限而很難做到,並進而影響了內控在小型企業內的實施面。因此,如何幫助小型企業解決內部人員經驗不足的問題,是未來小型企業內控規範推廣的重要任務。

(四)方法不正確

在現場調研的座談會上,有些小企業表示“企業內控做了太多沒必要的內容”、“有些領域缺少政策指導”、“做出來這套東西就是擺着看的”。在進一步瞭解這些企業的做法後,我們發現這些企業往往採用的是國內流行的“對標法”來開展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即按照內控規範和指引的條款逐條對照實施,工作成果往往就是對標後的一套內控手冊。

這種方法將內控工作變成了可以快速完成的任務,建設過程純粹按圖索驥、沒有對政策的融會貫通、缺少因地制宜,不能將控制要求落實於執行,加之沒有建立後續的完善更新機制,這樣的內控建設不可能對企業管理提供幫助,工作成果勢必被企業束之高閣。這些錯誤做法中,其實藴含了對內部控制的另一些普遍性誤解,包括:將內控建設視為一次性的項目,做完就一勞永逸;內控建設就是編一套制度或手冊,建設過程往往不考慮執行效果;內控建設就是保證對政策條款的全部符合,無偏差,等等。

(五)現有內控規範對小企業的適用性差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的制定是以大中型企業為對象,沒有考慮小型企業的管理特點。因此,對小型企業而言,要全面遵循確實存在較大難度,比如公司治理的相關條款要求公司建立規範的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這對治理水平相對不高的小型企業來説適用性就不高。

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內控規範對大型企業的適用度較高,51%的企業認為完全適用,3%的企業認為成本高而不適用。但對小型企業而言,只有31%的企業認為完全適用,11%的企業認為成本高而不適用,3%的企業認為完全不適用。此外,現有的內控規範體系沒有對開展內控工作的方法進行系統説明,直接導致實務中正確和錯誤內控工作方法並存,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企業內控工作的實施效果,企業也會因錯誤的工作方法而加深對內控的誤解。根據調查問卷數據統計顯示,小企業認為以下環節的工作方法有必要進一步規範:整體控制環境如何梳理與加強;如何將控制活動體系化;如何規範風險評估的程序;如何實現控制活動執行的持續性以及如何評價控制活動的有效性。

四、相關政策建議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小企業的發展,國務院於20xx年10月發佈了《國務院關於扶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我國促進小微型企業發展的政策方向;20xx年5月8日,國務院又發佈了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xx》,為小企業集聚的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專精特新”,提供了戰略性的政策保障。為了進一步提升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建議有關部門聚焦我國小企業實際需求,以幫助小企業提升整體管理水平、保障企業持續運營、培育企業不斷髮展壯大為目標,儘快制定出台一套為中國小企業量身定製的內控規範,並指導小企業有效開展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工作。

(一)以“幫助小型企業實現管理提升”為制定內控規範的首要目的

內控規範的制定目的決定了其內容範圍和效用性質。如果以實現小型企業合規為目的,那麼應以財務報告控制為主線制定規範。但合規目的下制定出來的規範,對超過99%以上沒有上市合規需求的小型企業來説,就沒有很大吸引力和實質性幫助。

如果以幫助小型企業實現管理提升為目的,那麼應以管理全過程為主線制定規範,但為保證規範的操作性,有可能需要根據合規要求,對合規範圍內的內控補充一些特別的説明。無論對於哪種性質、處於哪個行業的小型企業,要成長髮展、要做大做強,都會對管理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因此,我們建議,在充分考慮小型企業特性的基礎上,將幫助企業實現管理提升作為規範制定的首要目標,核心內容上以全面內控為基礎,強化“小企業”特點。

(二)以“強化實施效果和工作方法、弱化控制手段”為構建內控規範的主旨

小企業內控規範應重點解決內控是什麼(即內控的效果)、內控要做什麼(即內控的內容)和怎麼做內控(即內控的方法)。專家調研的結果表明,93%的專家支持在規範中闡述內控效果;36%的專家認為應在規範中涵蓋具體領域的控制內容;64%的專家認為應考慮在規範中闡述內控工作方法。我們認為,內控的效果可用來端正對內控的認識,內控的方法可為企業提供有利於企業管理的工具,這兩部分是必須的。在內控效果部分可以參照COSO框架(20xx)的表述方式,分要素用概括化的原則來闡明內容,同時特別要補充明確內控的侷限性、內控與管理的關係、有效的內控五要素需具備的特徵;在內控的方法部分應秉承“功能達成、操作簡化”的設計原則,重點考量功能實現方法的經濟性,強調建設與執行的關係、建設與完善的關係以及長效保障機制等。

而內控的具體控制手段由於存在跨行業差異較大、管理內容太過具體等問題,無法保證規範制定的完整性和普遍適用性。同時,由於管理方法日新月異,很容易造成規範內容的過時。因此,我們建議不在規範中明確內控的具體控制手段,而將其放在配套的解讀或指引中,以案例方式介紹小型企業在典型領域中的管控方法。

(三)以“賦予企業更多選擇權”為引導內控規範實施的根本

工信部對小型企業的劃分標準,主要涉及定量指標,雖操作簡單,但缺乏靈活性,且在經濟環境不斷髮生變化的情況下缺乏穩定性。與定量指標相比,定性指標雖缺乏直觀性,但卻可從小型企業的經營和管理特點、發展趨勢等方面認定小型企業與大中型企業的界限,彌補定量指標的不足。國際上基於不同的目的(如政府監管、信息披露等)對中小企業的劃型應用不同類別的指標,這其中既包含了量化指標又兼顧了定性指標。我們建議規範應以引導為主,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選擇權。

在內控規範中僅明確定性標準,而在推廣實施時,根據不同的披露要求去設定不同的定量劃型標準。這樣企業可以結合行業發展特點、差異化的經營模式、業務發展階段、業務事項的複雜程度,對照定性標準自行衡量選擇其適用的規範,自主建設完善內控機制。

對管理基礎好的企業,可以鼓勵其參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自主全面開展內控建設;而對管理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企業,可以參照《小型企業內部控制規範》開展內控工作,實現企業戰略風險重點防範,把控重點業務事項和關鍵領域的風險,適應不同發展階段對企業內控的實際需求變化。

(四)以“實質重於形式”作為內控信息披露模式的核心

上市公司自願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能夠向資本市場傳遞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運行有效和財務信息真實可靠的積極信號。因此,我們建議,小企業內控信息披露應強調實質重於形式,改變現有以整體有效性為中心的披露方法,鼓勵差異化、有信息含量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同時,參考香港等地內控信息披露的做法,將有關內控信息分為強制披露和建議披露兩部分,相應降低內控實施成本。

(五)以“全方位、多舉措”的宣傳和培訓作為推廣和應用小型企業內控規範的手段

通過加強宣傳,普及教育推廣,強化內控建設和責任意識,為小型企業全面建設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營造良好的環境基礎。對於企業,主要以案例方式宣傳內控與管理的關係以及對企業管理的益處,增加企業開展內控的驅動力,加強管理層對內控工作的重視程度;對於監管部門,主要宣傳內控的實質內涵,使之更好地而非教條式地對企業進行監管;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主要宣傳企業內控有效帶來的益處(比如降低貸款壞帳風險等),促使其主動加入到驅動企業開展內控的行列中來。小型企業內部控制的建設和實施能否成功,關鍵因素之一是內控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

一是要充分發揮各級財政部和地方小型企業協會、內審協會等行業機構的作用,為小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內控專業人員提供更多的內控業務培訓,切實提升人員的技能素質,提升企業內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定期組織經驗交流研討會,請內部控制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分享經驗、介紹實踐成果,並鼓勵各企業的內控專業人員互相交流心得、探討成功模式;三是將小企業內控規範培訓納入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加快小企業內控規範的推廣與普及。

企業調研報告模板4

為貫徹縣黨政聯席會關於手套行業發展問題的有關精神,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我鎮及時組織經貿委人員對全鎮手套生產企業進行調查摸底,摸清了手套生產企業的個數、經營情況、市場情況及發展趨勢。現報告如下:

一、手套生產企業現狀

全鎮手套生產企業可以説只有濟寧三園工貿有限公司一家,其餘均為作坊式加工,不能稱之為企業,為此,只能以這家公司為例進行分析。

通過調查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

1、思想不夠解放。在全縣上下“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下,特別是縣委、縣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給全縣經濟注入了活力,激發了企業內部潛力。作為三園公貿內部,還存在着發展定位不高、怕擔市場風險的錯誤認識,沒能把握住機遇,導致企業發展不快。

2、產品科技含量底。三園公貿屬於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需要的是技術熟練的年輕工人。但隨着近幾年青島、膠東等地的快速發展,工人報酬高,大部分工人都遠赴外地打工,導致我們當地勞動力市場人員不足,使現有的設備不能全部正常運轉,影響了企業的高速度發展。

3、缺乏高素質的管理人才。現在的私營企業的管理大多還是家族式的粗放管理,企業內高素質、經營理念先進的管理人才較少,加上企業疏於對人才的培訓,導致企業不能形成一支高效的管理人才隊伍,使企業負責人大事小事一肩挑,抽不出較多的時間研究市場、充電學習,管理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

二、下步工作的打算

1、發展思路是:用足用好縣委、縣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加強企業的內部管理,促進生產機制的高效運轉,提高產品數量,提升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佔有率,利用自主出口權的優勢,使產品迅速打入國際市場。全力推進外貿出口,擴大出口創匯額,使三園工貿成為疃裏鎮的知名龍頭企業,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

工作目標是:按照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的總體要求,預計年產品數量達到15萬打,產值突破500萬元,實現利税80萬元,出口創匯突破20萬美元。

2、具體工作措施:

(1)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搶機遇、大發展的意識。縣委、縣政府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對企業制定的政策越來越優惠。各級領導對企業發展越來越關心,為企業出謀劃策,增強了我們幹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給我們企業的發展、招商引資提供了一個較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的大發展,增強壓力感和緊迫感,堅定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2)加大企業投入,增加企業效益,帶動經濟發展。充分利用我縣全力推動招商引資的優勢,與韓國客商積極洽談、合作,投資150萬元新上一條牛仔褲服裝生產線,把企業發展成集手套加工,服裝生產多個品種共存,互助互補的企業集團。

(3)積極推進外貿出口。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實現了外貿出口10萬美元,但其餘的多為代理出口。明年,將充分利用已有的自主出口權積極向國外市場進軍,打出產品品牌,使代理出口變為自主出口,增加企業效益。

(4)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向發達地區、縣內的先進企業學習,努力探索先進的管理經驗,建立現代化的管理模式。培訓提高現有人才,引進科技人才,向管理要質量,向先進機制要產量,向科技、人才要效益。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員工的積極性,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幹事創業的激情。

企業調研報告模板5

一、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兩年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迅猛,截止到20xx年底達3.5萬家,比20xx年增加2.2萬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發展質量還不夠高,特別是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通過對部分企業的調研,對於科技型中小企業特別是處於初創期的企業而言,制約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瓶頸不是資金問題,而是企業內部管理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直接關係到科技型中小企業未來在市場上能夠走多遠。

許多企業沒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是企業的導航燈,對於企業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某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負責人直言,“我們對於外來的資金有着強烈的恐懼心理”,這種恐懼心理的根源就是企業沒有系統化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規劃,有了外部投資以後企業怎麼發展,反而心裏沒底。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辦人大多是科技人員,管理團隊主要是由同學、師生等人員構成,裙帶關係明顯,職業經理人缺位,有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甚至都是清一色的科技人員,這種人員結構在公司文化上具有較高的認同感,但是嚴重製約了企業科學管理水平的提高。

就企業內部管理而言,組織架構設計不合理是其主要問題之一。有的企業部門職能重疊,有的企業崗位職責模糊,有的企業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職能部門,沒有研發部。沒有專門的營銷隊伍,甚至有的企業老總就是公司唯一的銷售人員,公司80%訂單都由總經理獲得。

缺乏有效的的薪酬激勵機制是當前科技型中小企業管理中又一重要問題。科技型中小企業與一般的加工製造企業有所不同,員工大多屬於知識型崗位,必須設計出符合企業特點的員工考核評價機制,才能調動每個人的積極性,才能留住人才,招來高端人才。

二、市場機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通過兩年的建設與發展,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明顯改善,去年市政府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津政發[XX]22 號),全方位、多渠道鼓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立與發展,各級政府紛紛加大資金的投入,全市上下已經形成鼓勵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但是,從企業發展的長期來看,市場化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兩年來,通過市區縣財政投入直接為企業融資200餘億元,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投融資保障體系月應該成為今後努力的方向,努力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積極推動全市各商業銀行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金融專營機構;積極引進各類商業性創業投資基,從根本上探索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模式,同時也能倒逼科技型中小企業科學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科技人力資源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最重要的資源,兩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高校科研院所先後派出千名科技人員到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科技特派員”,對於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建立企業、科技人員及其所在單位三者之間責、權、利的統一,從而充分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特別是科技人員及其所在單位的積極性,要按照市場的規律,保證科技人員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所獲的收益。必須充分實現產學研的結合,加大協同創新的力度,才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殺手鐗”產品,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行業內居於領導地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