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9W

調研報告是調研工作的文字載體,是推行一項項目的書面借鑑,不同種類的調研報告,其報告構成跟寫法總體上大體一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6篇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1

為了研究解決我市國有企業拖欠職工債務問題,有效化解社會不安定因素,維護我市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市維穩辦會同市國資委等有關部門,於11月初,對我市東北無線電廠和遼寧電子設備廠拖欠職工債務的情況進行專題調查,現報告如下:

一、企業現狀

東北無線電廠、遼寧電子設備廠是國有企業,處於破產狀況。其中東北無線電廠始建於1960年,是原電子工業部直屬生產移動通訊設備的大二型軍工企業,1986年下放到地方管理,1996年破產。企業原有職工1836人,解除勞動關係1218人,離退休職工599人,並軌職工13人。資產總額4879.6萬元,其中房屋建築折款2213.1萬元,機械設備271.5萬元,土地2395萬元。企業負債總額5603萬元,企業欠繳職工各類保險金131.4萬元,拖欠職工債務2809萬元,合計2940.4萬元。

遼寧電子設備廠,始建於1959年,是電子工業部直屬生產高中頻感應加熱設備的骨幹企業,1996年企業破產,被遼寧電力電子集團整體接收,1999年遼寧電力電子集團解體,企業劃歸鐵嶺市管理。企業原有職工1652人,並軌人員939人,離退休457人,在冊職工83人。企業資產總額3298萬元,其中流動資產1145萬元,固定資產2153萬元。企業負債總額5075萬元,欠繳職工各類保險金542.8萬元,拖欠職工債務2637.3萬元,合計3129.9萬元。

二、債務的成因

1、經營管理性原因。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由於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企業不能適應市場形勢變化的需要,對市場需求往往缺乏應變能力,盲目生產,有限資金沒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在銷售和定價方面還沒有利用現代促銷手段和價格政策,企業對生產經營,缺乏嚴格的管理,資金、設備、人力的利用率低下,浪費嚴重,勞動、物耗無定額,質量無檢驗,獎懲不嚴明,分配不合理等,造成企業在競爭中失利,效益下降,債務增多。

2、制度性原因。我國的國有企業在實施撥款改為貸款後,因缺乏宏觀制度的科學規範、保障和監督,又缺乏自身的更新。從財政方面考慮,因向企業的層層讓利導致財力日益分散,而將對企業的撥款改為貸款,從主觀上講,是將無償投入,改為有償借貸,從而迫使企業走向市場,在客觀效果上,銀行貸款成為國有企業資金的唯一來源,因而也必然使企業走上負債的道路。

3、政策性原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按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方式,理應在改革初始階段讓相當部分的國有企業逐步退出競爭隊伍,但在具有意識形態色彩的"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政策性口號下,硬要讓相當部分不能適應市場方式的國有企業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也只能是主管要求當地銀行向虧損的國有企業貸款,而有些貸款是根本無望歸還的,使得國有企業有債難還。

4、財會制度漏洞原因。部分企業的領導不是想如何把企業搞好,把企業搞活,而是為了樹立個人"政績",不顧企業長期發展需要,在任職期間,一方面虛擬各項收入,隱瞞各項成本費用,企業多頭開户,私設"小金庫",以截留資金用於非正常開支;另一方面,把企業的收益過多地向職工傾斜,為職工發獎金、實物,搞福利,把大量應當用於生產經營的資產轉變為各種形式的消費資金,從而不良債務加劇。

究其上述原因,根本在於經濟管理體制轉軌過程中缺少過渡環節,構成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斷層"和"真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產、供、銷完全由國家各級和部門安排,企業的生產經營也納入國家計劃,物資積累也由國家全部調撥,企業不對經營的資產負責,因此就無需考慮企業生存和發展。在市場經濟情況下,企業要對其經營負責,要考慮今後的發展,因而在傳統體制下形成的諸多問題,沒有成功地解決辦法,只有摸着石頭過河,邊探索、邊實踐,企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就在所難免了。

三、思路和建議

一是推動企業改制,解決職工債務。通過企業進行產權制度改革,變職工債權為股權,解決職工債務。

二是搞好企業房改,利用政策償債。協調地方房產部門,給予寬鬆政策,儘快推動廠房房改後續工作和債務測算,解決職工債務。

三是進行資產保全,償還債務。東北無線電廠和遼寧電子設備廠通過出售資產、出售土地,獲得資金,用於償還債務。

四是分類指導,一廠一策。根據各企業債務總額、債務構成和困難程度的不同,本着一廠一策的原則,研究具體的辦法,為職工解決債務。

五是相互協作,統籌解決。積極做好銀行、法院等有關部門工作,為企業解開債務鏈,對停產多年,虧損嚴重,存量資產大部分被銀行抵押或被法院查封,償債能力較弱的企業,要在指導下,主動爭取有關部門的幫助和支持,償還債務。

國有企業嚴重的債務危機,確實有着嚴重的不良後果,沉重的債務嚴重地阻礙了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亦失去了企業轉軌改制的物資基礎,也使企業員工情緒低落,精神受到壓抑,導致大量大職工生活缺乏保障,易引起社會動亂或出現一些無序的現象。所以,對國有企業引發的債務危機的嚴重後果決不能低估,也不可以等閒視之。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要改變這種局面,絕非小打小鬧的辦法可以奏效,而需是全方位、大刀闊斧的深入變革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2

為加快蘇南現代化示範區建設,及時、準確掌握區內企業未來三年人力資源需求情況,20xx年6月1日至6月15日,新區在全區範圍內開展了規模和新建企業人力資源狀況調查,調查內容主要是未來三年企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情況。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表206份,回收162份,其中有效樣本151份。

一、企業人力資源基本情況

在本次調查中,151家調查企業現有員工27849人,總數偏小,主要是一方面由於樣本覆蓋的原因,另一方面,由於51%調查企業是剛起步新興產業企業,多數企業尚處在籌建或新建期,員工人數還在擴招中。

(一)行業分佈

151家調查企業中,裝備製造業企業員工數9071人,佔比33%;綠色化工企業員工數5004人,佔比18%;新能源企業員工數3659人,佔比13%;新材料企業員工數1291人,佔比7%,這與新區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吻合。

(二)年齡結構

151家調查企業中,員工年齡30歲以下的10025人,佔總人數的36%,31-40歲的11436人,佔總人數的41%,41-50歲的4734人,佔總人數的17%,51歲以上的1654人,佔總人數的6%,現有人員的年輕化是新區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學歷層次

151家調查企業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數只佔人員總量的2%;本科學歷有4144人,占人員總量的15.0%;專科生有7869人,占人員總量的28%;中專生9937萬人,佔36%。

(四)員工來源

151家調查企業中,鎮江市區人口13311人,佔企業現有員工48%,主要集中在丁卯片區企業和退二進三搬遷企業,如大東紙業市區人口達到90%以上。大港本地人口8384人,佔企業現有人員30%,主要集中在原有大港的民營企業中,如東方電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本地人口達到86%;丹陽、揚中人口1949人,佔企業現有人員7%,主要集中在丹陽、揚中的搬遷企業中,如江蘇正丹化學有限公司丹陽人口達到90%;而其它外來人口4205人,只佔現有員工的15%,主要集中在外省市搬遷企業,如東泰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外省市人員佔比達到75%以上。

(五)企業性質

151家調查企業中,民營企業現有員工12532人,佔比45%;外商企業現有員工8076人,佔比29%;港澳台企業現有員工2228人,佔8%;而國有性質企業現有員工5012人,只佔18%,民營企業的和諧務工環境日益完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員就業。

(六)員工住宿

151家調查企業中,65家企業提供員工住宿,佔比43%;66家企業暫無法提供住宿需要員工自行解決,佔比44%;20家企業提供班車接送員工,佔比13%。

二、未來三年人力資源需求分析

調查顯示,未來三年區內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總體呈現出數量大、質量高、專業化強的特點。有73.3%的被調查企業具有明確的人力資源引進規劃。從抽樣調查結果來看,其中9%為高層次才,15%為高校畢業生,30%為技術工人,46%為一線員工。預計需求量比較大的崗位工種有普工、焊工、電工、車工、叉車工和設備維修工等。

(一)專業技術人才需求比重加大。未來3年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為3580人,佔需求總量的54.3%,與現有人才情況相比,提高了將近30%。有一半以上的崗位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比現有狀況提升了21%。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需求達到832人,是現有的5.8倍,本科生的需求達到2922人,是現有狀況的2.3倍。

(二)製造業仍是一線人員需求的重點領域。151調查企業中,未來3年製造業人力資源需求7547人,佔需求總數的 59.9%,其中普通一線員工需求5569人,比現有狀況提高了45%。

(三)新興產業人力資源需求成為新的熱點。未來3年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人員需求6655人,佔需求總數的52.8%,與現有人員情況相比提高了80%。有48.5%以上崗位需求是普通人員,比現有狀況提升了61%。

(四)非公有制企業人力資源需求旺盛。未來3年非公有制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最為迫切,人員需求數9636人,佔到了需求總數的79.3%,45%是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五)人員需求年齡趨於年輕化。151家調查企業中,20-30歲人員需求6006人,佔需求總數的49.42%,其中有4130人需求分佈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製造等新興產業中,佔60%以上。30-45歲以上需求5028人,其中有3156人需求分佈在化工、造紙等傳統產業中,佔55.1%。

三、調查分析結論

根據企業人力資源現狀和未來三年人才需求的調查,得出如下結論:

(一)企業對人力資源需求穩步增長。隨着新區投資環境的改善,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企業數量越來越多,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調查顯示未來三年區內企業需求人員12593人,總體增長45.2%。其中:需求專業技術人員3580人,增長30%。專業技術人員中的製造業企業需求1053人,增長35%;新能源企業需求1001人,增長33%;新材料企業需求862人,增長31%;其他行業企業需求664人,增長28%。

(二)人才隊伍的素質和結構不合理。企業人力資源素質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現在高,精、尖技術人才和複合型人才緊缺,如戰略規劃、技術負責人、高級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高技能人才等;結構方面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缺少經營、金融、法律、外貿、營銷等方面的人才。主要原因是企業經營戰略不明晰;薪酬不具競爭優勢、工作氛圍欠佳,不能為相關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平台,難以留住人才。

(三)人力資源需求方式發生轉變。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逐步由管理型向技術型轉變。企業對管理人員與專業技術人員的需求正在逐步發生着變化,由管理型佔主導,向管理與技術並重,並快速向技術型為主過渡。調查顯示:企業目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佔比低於管理人員6個百分點,但未來幾年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需求比管理人員高5.5個百分點,提高了11.5個百分點。同時,企業對管理人員的需求,也體現出了以技術型為主,要求55.6%的管理人員具備高級、中級職稱,説明企業對管理、技術複合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具有大幅度增長的趨勢。

(四)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向高層次發展。企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變化,帶來人才結構變化。調查顯示,企業在人才需求數量增長的同時,又明顯地體現出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的特點,對職稱和學歷的層次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也反映出,當前企業存在着產業結構與人才結構的錯位問題,人才結構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對高層次人才需求增長迅速,説明企業越來越注重人才的專業素質、技術素質和文化素質,這既是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的現實需要,也是促進人才結構不斷調整和優化提升的需要。

(五)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引進難流失快。雖然近年來我區企業數量倍增,但是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區內大部分企業仍為中小型企業。知名度和實力都不佔優勢,在企業人力資源開發過程中,面臨着引進難與流失快的困境。不少企業反映,許多關鍵技術崗位、管理崗位人才、特殊工種的高級技工以及一些先進設備的維護人員,大都要從外地引進,難度非常大,而花費心血培養出來的人才,也時常面臨被挖走的風險。

四、滯約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因素

(一)企業對人力資源開發重視不高。區內大部分企業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均未列入工作考核範圍,缺乏對人力資源開發的整體規劃,在人力資源的引進和教育培訓、人才的管理和成長平台搭建、人才的人文關懷和薪酬體系的構建以及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處於空白狀態,如在培訓方面,未將之作為提升業績的基礎,培訓機制空白。部分企業缺乏人才儲備與培養意識,沒有把目光放遠,引進高層次、高技術管理方面人才,也沒有對現有人才進行挖掘和培養。

(二)企業對職業技能培訓認識不足。由於企業規模小,培訓場所、培訓時間和培訓經費難以保證,培訓內容多以企業的應急需求為主。為了避免培訓後員工流失而造成的培訓投資風險,多數中小企業寧肯從市場上現招相關專業人才也不願花錢自行培養。部分用人單位為減少人員成本,仍繼續招聘無職業資格證書人員就業上崗。這種重一般使用,輕挖掘、培養人才,專業人才依靠外部引進的人力計劃,不僅增加了企業的成本,又打擊了原有人才的積極性,也是造成中小企業人才流動頻繁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展滯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才資源合理配置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區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發展滯後,具體表現在:一是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人員配置不足,人員業務技能水平不高。二是民營人力資源中介機構層次不高。目前新區民營人力資源中介機構數量相對太少,服務形式不能充分滿足需求,現有的公開登記的機構中既缺少私營的獵頭公司,也缺少中外合資性質的人力資源中介組織。就服務形式而言,最多的是提供人才信息,提供檔案保管等服務。高端的人力資源服務外包、獵頭、管理、諮詢等業務開展較少。

(四)政策的制定和落實缺乏銜接。政策制定和落實的銜接問題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有的政策與職能部門的工作之間缺乏銜接。有的政策在制定過程中沒有充分聽取政策執行部門的意見,在具體政策執行時遇到了障礙或困難。二是有的政策與現有人才的培養使用之間缺乏銜接。部分制定的優惠政策重在引進人才,忽視了現有人才的培養使用,挫傷了現有人才的工作積極性,造成人才的非正常流失。比如引進的碩士以上人才享受薪酬和購房補貼,現有人才沒有相應補貼,產生待遇上的不平衡。三是現有人才政策申報流程繁瑣,資金落實週期太長。

五、相關建議

面對企業旺盛的人力資源需求,建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快新區企業人才引進與培養步伐。

(一)加強企業人才供需情況的研究。企業競爭,人才是關鍵。因此,要加強對企業人力資源現狀和需求情況的研究,及時掌握企業人才總量、結構和分佈現狀,把握企業人才需求的發展趨勢,並對人才需求提供準確預測,為企業人力資源建設提出科學性指導意見。建立企業人力資源供需預測預警系統,監測就業環境變化和人力資源需求狀況,及時收集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信息,編制緊缺人才目錄,建立區內企業人力資源需求預測信息交流機制和定期發佈制度。

(二)建立健全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網絡。通過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網絡的建設,全面瞭解掌握我區企業的人力資源基本情況,建立企業人才資源信息庫,及時跟蹤企業人力資源供需和流動情況,逐步建立完善的動態管理機制;通過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網絡,加強與企業的溝通,指導企業人力資源的日常管理,並及時將國家、省、市的有關法律、法規及相關政策傳遞給企業;通過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網絡的建設,瞭解掌握我區招商引資動態以及企業發展變化狀況,積極主動為企業做好人力資源引進、管理、服務等保障工作。

(三)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根據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需要,制訂和實施緊缺人才引進計劃,做好人才引進工作,重點引進支柱產業、基礎產業、新興產業和重點項目所急需的各類緊缺的專業人才和高層次人才。通過實行人才柔性流動政策、人才引進零門檻准入制度等措施,完善有利於吸引人才的優惠配套政策。在落户安家、工資福利、生活補貼、社會保險、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方面提供優惠,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四)加快構築新區高技能人才高地。高技能人才在加快新區產業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新區高技能人才隊伍依然是一個薄弱的羣體,在抓好一般勞動力培訓的同時,更要着力加強高層次技能人才的培養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快實訓基地建設,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建好載體。要充分利用現有培訓機構,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進新區企業與本地職業培訓機構的對接,有針對性開展培訓,為技能人才訂單式培養暢通渠道。

(五)積極營造吸引人才的軟硬環境。人才總是在流動中不斷地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空間。要圍繞工作環境、生活環境改善,進一步優化新區的居住、購物、休閒、娛樂、電信、交通以及入學就醫等條件,進一步營造人文氛圍,真正把新區建成適合各類人才聚居的新型城區。要積極籌建人才公寓、藍領公寓,通過政府補貼、優惠價供應等形式,提供給企業引進的優秀人才購買。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3

已在中國有30多家合作婚禮會場的日本華德培婚禮有限公司,是世界上惟一一家上市的婚慶公司。從今年年初開始,該公司將把其在中國的婚禮會場增加到50家左右,同時,該公司旗下已有50多年曆史的,以定做手工婚紗為主的高級品牌——“薇蒔”近日也在上海開出其全球第88家分店,完善了該公司在中國主要市場上的婚禮系統。

無獨有偶,日本的另一家婚慶策劃大品牌“摩可”也在去年佔領了上海婚慶市場10%的份額。據公司相關人士介紹,該公司在今後的5年中將繼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在20xx年實現在華銷售額佔公司總銷售額兩成的目標。

此外,據業內消息稱,日本BestBridal和WorldBridal兩家著名婚禮服務公司也對中國婚慶服務市場躍躍欲試。

“幸福”產業商機巨大

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慶行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婚委會”)是中國民政部批准成立的國內婚慶行業的管理和指導機構。在談到眾多日資婚慶公司扎堆進入中國內地婚慶市場時,婚委會總幹事史康寧説:“雖然有因為日本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登記結婚的新人鋭減等導致的婚慶市場萎縮的原因,但是吸引他們來華的關鍵因素還是近4年來中國婚慶市場的快速增長。”

據中國求全婚慶市場及婚委會資料顯示,目前全國每年結婚新人近1000萬對,僅北京市20xx年就有14萬-15萬對新人註冊結婚。新婚人羣願意把積蓄的31%用於婚慶有關的消費。全國每年因婚禮當日而產生的消費接近3000億元。北京市去年僅婚禮當日消費就超過40億元,對GDP總量的貢獻在1.9%。。每對城市新人用於結婚的消費平均為8萬-20萬元。

“它已成為帶動包括婚慶婚典用品及服務、家居用品、蜜月旅遊、新人保險及樓盤、汽車等60多個行業的‘幸福’產業。”史康寧如是説。現代新人對新婚的物質和文化追求的變革是這條“幸福”產業鏈快速發展的基礎。北京羅威婚紗攝影婚慶部杜經理介紹道,在上世紀90年代,新人們多數還以拍婚紗照和在家操辦婚禮兩項為主。然而近幾年,隨着城市化節奏加快,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新人中,已有88.40%需要拍攝婚紗照;49.14%計劃請婚慶公司為他們舉辦婚禮;78.74%準備到酒樓舉辦婚宴;36.83%要為新娘購買婚紗;67.66%將安排蜜月旅遊。

同時,婚慶文化也在不斷創新。據瞭解,在20xx年左右,北京已有婚慶機構率先推出在包裝盒上印上新人結婚照的婚宴喜糖,當年8月開門營業至今,這個點子創意讓其賺了80萬元。杜經理表示,酒店門前結婚用的“喜”字樣式幾十年沒有變化,若有人設計出一種新穎別緻的“喜”字產品,一元錢一個,這個市場將不小。

“雖然目前中國的婚慶消費已高達3000億元,但婚慶行業將迎來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生育高峯期出生人羣的婚姻,據預測,婚慶消費額有望在此基礎上再翻一番。未來5年才是婚慶產業的豐收年,婚慶機構應該做好準備,對婚慶經濟進行深度的發掘。”史康寧分析指出。

標準缺失發展乏力

與巨大的商機和需求相比,婚慶行業無論在產業規模、服務水平還是品牌的號召力上,還遠遠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調查顯示,對婚慶公司表示基本滿意的僅佔10%左右。這與婚慶市場的無序發展與巨大的產業鏈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據北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介紹,北京市場現在註冊的婚慶公司有276家,而有執照並且能夠提供婚慶服務的機構大約有60家左右,但實際上能保證長期正規經營的婚慶服務機構只有約30家,這其中真正有品牌、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大型婚慶服務機構僅有10家左右。多數經營婚慶業務的公司還處在“小打小鬧”階段,加上目前還沒有一個規範的行業標準,造成了婚慶市場問題不少。

更為嚴重的是,婚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北京的李先生在20xx年參加一位朋友的婚禮時,由於綵帶噴射時引出了火星,現場將新郎新娘燒傷。由於綵帶生產缺乏統一的管理標準,再加上彩紙是“三無”產品,因此事故發生後居然找不到相關責任人。

史康寧指出,儘管中國婚慶服務走上市場化已有15年,但發展一直十分緩慢。除上海、杭州等沿海發達城市和北京、重慶等中心城市外,全國大部分城市還沒有形成上規模的、能提供全方位婚慶服務的專業婚慶公司,婚慶服務依然停留在攝影、攝像、花車、新娘化粧、婚紗出租等初級階段,由不同的企業提供,價格相差很大,基本沒有標準。由於婚慶行業上下游企業間缺少交流和整合,各自為戰,而且服務品種單一,服務不規範,嚴重製約了婚慶服務業的發展。

另外,由於缺乏系統性、規範化管理,中國的婚慶服務業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相當部分婚慶公司都是無證經營,並且大部分婚慶主持人未經資質認證,其中相當數量都是業餘兼職,還存在漫天要價、“温柔”宰你一刀等現象。

除了缺乏標準和管理外,缺少創新也是制約正規婚慶公司發展的瓶頸。正是由於整個行業缺少創新的理念和服務,才導致了低價低質的惡性競爭。有業內,婚慶行業未來將呈現職業化發展趨勢,多種體制結構並存將導致競爭更加激烈。

史康寧認為,從總體上看,國內婚慶服務雖然市場旺盛,但整個行業仍舊處於起步階段,公司很多但標準混亂,區域性強,缺乏上規模的專業婚慶服務公司和有市場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很難與強大的市場需求相匹配,這也給高素質的外資婚慶服務機構提供了大展拳腳的空間。

未來之路是強強聯合

“‘行業規範、強強聯合’基本是國內婚慶行業面對龐大市場和外資壓力的發展主流。”史康寧表示:“目前婚委會已接受了國家民政部的委託,正在制定一個規範,這涉及到婚慶行業的方方面面,包括標準、考核、安全等許多方面。我想這個標準的制定和推出、實行將推動我們整個行業的發展,有利於行業健康發展。”

而近兩年來,“強強聯合”也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發展起來。福建興福禮儀婚慶公司市場負責人朱賀介紹説:“目前我們正通過當地協會,與婚慶相關的幾十家行業協會聯絡協商,爭取用自身機構的優勢形成一個鏈條,把這些行業貫穿起來,形成一個婚慶平台。”

他還介紹,福州市街頭陸續出現了專門經營婚慶用“喜糖”的專賣店。這樣的“喜糖專營”就是首先嚐試了將婚慶服務與糖酒業聯盟、共同開發市場的形式。目前這種形式的運作比較順利,已經被市場接受。

“所有企業部分或完全圍繞新婚消費主題,以產品、服務為紐帶結成一種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戰略關係網鏈,它屬於以產品與服務結合的需求拉動型產業鏈,而且有多種產品與服務。這種各項服務之間形成一個鏈條,商家共享資源,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史康寧對此給予了肯定。

“而對於部分資本實力不足的商家,走特色化經營道路才是立足之本。”史康寧解釋道:“如婚前心理諮詢,為結婚前的新人提供一個全面的心理輔導,幫新人建立起‘美好生活從美好婚禮開始’的理念。另外通過網絡,為新人打造‘網絡愛巢’,可以使新人看到婚禮攝像過程和婚禮照片,重温自己婚禮的場面,同時也能讓不能參加婚禮的親戚朋友通過網絡觀看到新人結婚的場面等等。”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4

按照教學工作安排,我於5月中旬對我縣部分重點個體私營企業就當前民營企業發展基本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二、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着大量的問題。

從客觀方面講:一是目前的土地政策,制約了企業規模的擴張,企業即使有好的項目,由於土地手續辦不下來,不得不放棄;二是資金緊張一直是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貸款難、擔保難始終是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頭痛的事情。三是人才少,職工素質低也是影響企業發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有的企業規模上去了,但面臨着一方面人才引不進來,專業人才不願到民營企業,甚至大學畢業生不願來;另一方面現有人才留不住(易被其他企業挖走)的局面仍然存在,致使企業工作效率提高不上去,工作質量差,競爭力低。四是由於中小企業規模小,經濟勢力小,有些該辦的事情無力辦到,如某化工設備廠需辦生產許可證,但各種費用得上百萬,企業無力支付嚴重影響產品銷售。

三、幾點建議

1、利用盤活閒置資產或租賃經營解決企業用地問題。在目前形式下,想靠徵用土地上項目,上規模難度非常大,而通過盤活閒置的土地、廠房或租賃土地(除耕地)則是解決用地問題一條有效途徑。同時,要減少辦公場所,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更大的作用。

2、加快發展壯大信用擔保商會,建議縣裏在財政允許的情況下,不斷注入信用擔保基金,擴大貸款規模,逐步解決貸款難、擔保難問題。

3、建議縣裏出台政策規定,凡到企業收費部門,必須經過縣政府批准,並出具收費依據和收費標準讓企業明白哪些該收,哪些不該收,該收多少。

4、建設督促電力部門按全市統一價格收取電費,為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降低企業成本,提高企業效益。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5

信用擔保機構是促進市全民創業和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引導和融通民間資金的重要載體,是增強中小企業信用、降低融資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於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條件下緩解市中小企業和個人融資難、擔保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引導、規範、促進擔保機構的發展,筆者最近對市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

一、市信用擔保體系發展情況及意義

近年來,市擔保機構數量快速增長,信用擔保行業發展迅速。據統計目前市共有20家中小企業擔保公司,實收資本141172萬元,累計擔保户數2339户,累計擔保額***萬元。其中09年擔保户數676户,累計擔保額509713萬元。信用擔保行業發展迅速對促進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一)推動經濟增長,增強地方財力。市信用擔保公司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通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除給地方帶來了税收收入、外匯收入,還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僅20xx年,通過開展擔保業務,受保企業新增銷售額億元,新增利税億元。

(二)擴大就業崗位,緩解社會矛盾。統計調查顯示,市範圍內,社會中企業總數的90%以上是中小企業。與此同時,我市全部勞動力在微型和中小企業中就業的比例在80%左右。由於信用擔保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市新增的就業崗位,中小企業佔75%以上,有力的降低了社會的就業壓力,對緩解社會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通過擔保貸款的發放還可以鼓勵自主創業,緩解政府就業壓力,截止20xx年底通過信用擔保公司發放小額擔保貸款,解決了市上萬人的就業問題。

(三)促進市中小企業的發展。由於信用擔保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有效促進市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緩解,進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20xx年市工業總產值的60%、銷售收入的70%、利税的40%、就業機會的75%、以及出口的60%均來自中小企業,中小企業,各項指標比上年都有較大的提高,對市國民經濟的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市擔保體系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於市擔保業還處於發展的初始階段,擔保運作規則缺乏,擔保公司管理粗放,擔保機構發展中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業務空置率較高。20xx年末,市已領取工商營業執照的20家擔保公司中,只有接近半數的擔保機構與金融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一些擔保公司未開展信用擔保業務。有少數擔保公司註冊後轉移資本金,涉嫌虛假注資。個別擔保公司將資本金和從社會籌集的擔保資金用於房地產等項目投資。

(二)銀保合作不充分。一是缺乏風險比例分擔機制。大多數銀行把貸款風險全部轉嫁給擔保機構,很多擔保機構承擔了100%的信貸風險,一旦貸款發生風險,銀行一般先從擔保公司存在銀行的擔保基金中扣收貸款本息。二是單筆擔保額度太小。部分金融機構核定了擔保公司擔保的單筆貸款限額,如某農村合作銀行規定擔保公司擔保的貸款單筆不得超過20萬元,限制了規模較大、資本充足的擔保公司的健康發展。

(三)超範圍經營現象嚴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屬《擔保法》規定的保證行為,各類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均屬非金融機構,一律不得從事財政信用業務和金融業務。由於市金融機構擔保貸款業務增長不快,擔保業務利潤率較低,部分擔保公司轉而經營利潤率較高的融資業務,進入民間借貸領域,加大了中小企業和社會公眾對擔保公司的誤解。

(四)擔保機構管理粗放。市擔保公司一般規模較小,獲取申保企業和個人信息難度較大,擔保決策依賴性較強,容易出現“行政指令擔保、人情擔保、拍腦袋擔保”現象,加大經營風險。市部分擔保公司擔保費率過高,向客户收取的綜合費率平均在年%左右,最高的達年%,增加了受保企業融資成本,加大了擔保業務風險。部分擔保公司在採取反擔保措施後,向受保企業和個人收取貸款金額鉅額無利息的風險保證金,加重受保企業和個人的負擔,限制擔保業務發展空間。部分擔保公司不向擔保業監管部門披露經營信息,資金流量與流向比較隱蔽,業務透明度較低,甚至有擔保公司以未開辦擔保業務為由,故意隱瞞財務資料,逃避監管。

(五)擔保行業風險較大。一是擔保業務集中度較高。個別擔保公司擔保責任餘額超過其註冊資本金的5倍以上,少數擔保公司對單個受保企業、個人提供的擔保等各項責任金總額超過其註冊資本金的10%,風險未得到有效分散。二是自融自貸容易引發社會問題。擔保公司的信用基礎比較薄弱,一旦無法償還所藉資金,或攜款潛逃,勢必引發其它社會案件。

(六)環境制約擔保業發展。一方面,中小企業亟需通過信用擔保,克服信用等級低、抵押物少對融資的影響。另一方面,企業普遍未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整體信用意識淡漠,信用約束機制弱化,信用活動不夠規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用擔保業的發展。

三、當前影響擔保體系發展的因素分析

近年來,市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新興的擔保業,擠壓了擔保公司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加劇了擔保市場競爭激烈程度,導致擔保行業風險加大。

(一)設立門檻較低,機構數量驟增。目前市擔保行業還沒有統一的准入標準,僅對註冊資本在1億元以上或跨地區開展擔保業務的擔保公司要求有關部門審批。民營擔保公司的設立,適用《公司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由工商部門核發營業執照。

(二)法律法規滯後,監督管理乏力。一是擔保法律法規不健全。我國1995年頒佈了《擔保法》,但是該法只規範擔保行為,而對擔保機構設立與退出完善的規範。尤其是對民營擔保公司的市場準入和退出還沒有統一適用的標準,對擔保監管的標準和程序沒有具體的規定,對擔保機構從業人員也沒有明確的要求,擔保機構運作規則缺乏。二是對擔保公司監管乏力。目前擔保業監管涉及幾個政府職能部門,對擔保公司的監管處於軟弱無力狀態,擔保公司基本上是誰出資誰管理,自行設計制度,業務透明度低。

(三)經營基礎薄弱,業務運作不規範。一是客户資源質量不高。隨着銀行業務創新力度的日益加大,貸款門檻大幅降低,申請擔保公司擔保的企業和個人信用水平相對較低,擔保公司承擔的信用風險較大。部分擔保公司受利益驅動,往往選擇提高擔保費率、收取風險保證金規避風險;熱衷於大項目和高盈利、高回報的投資項目,逐步轉向利潤率較高的非擔保業務。二是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近年來許多缺乏擔保及相關業務知識和經驗的人員進入擔保行業,擔保工作人員在知識結構、專業結構和業務能力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部分擔保機構業務運作不規範。據調查發現,市擔保業從業人員中,有3年以上從業經驗的人員、本科以上學歷人員比例不高。

四、引導擔保體系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從中小企業和個人對融資的需求看,發展擔保業對增強地方經濟發展後勁、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應從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建立社會信用體系、緩解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實際出發,加強擔保體系建設。

(一)審慎規劃擔保體系建設方向。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應以緩解中小企業、個人擔保難為核心,實行市場化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堅持法制化、市場化、規模化、規範化的發展方向,形成以中小企業、“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以擔保服務為主業的信用擔保體系。

(二)加強對擔保機構的監督管理。應儘快完善擔保機構法律制度,對擔保機構設立與退出、擔保從業資格、擔保資金來源、擔保資金使用、監管職責、制裁措施等給予具體和明確規定,使各種類型的擔保公司的運作有法可依,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有章可循。各級政府與擔保行業協會應督促各類擔保機構規範業務經營範圍,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嚴禁擔保機構向社會集資、經營或變相經營金融業務,防止部分擔保公司向非法金融組織脱變。健全對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制度,防範擔保風險引發系統性信貸風險,擔保機構信用評級要作為政府政策扶持和監控擔保機構風險的依據。各級政府應督促發生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在履行代償行為時無法足額償付到期債務的擔保機構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清償有關債務,退出擔保市場。

(三)創造良好的擔保體系建設環境。應促使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在平等、自願、公平及等價有償的基礎上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關係,積極為擔保機構提供金融服務。應加快再擔保機構建設,開展再擔保業務分散擔保行業風險,提高擔保公司公信力,擴大整個擔保業的放大倍數。應明確從事擔保的工作人員必須取得擔保從業資格證書。各級政府要開展多層次,多類別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導、社會支持和企業自主相結合的擔保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加快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設,使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成為擔保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條件,對重大誠信事件進行定期發佈,用信息化手段對擔保業開展社會監督。大力宣傳、推廣先進的信用管理模式和科學、規範的信用管理制度,制裁企業財務會計信息虛假和逃廢債務行為,幫助企業和個人提高信用水平。

企業調研報告最佳範文6

石家莊市是國務院批准的我國重要的醫藥工業生產基地。目前全市規模以上醫藥企業58家,佔全國醫藥工業總量的80%,是全國最大的原料藥基地。石家莊醫藥產業已成為全市第一優勢產業,其生產規模,經濟實力,固定資產,出口創匯,全員勞動生產率產業關聯帶動能力均居全市各行業第一。

石家莊醫藥連鎖企業經營現狀:

據石家莊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統計,全市共有零售藥店2191家,其中連鎖門店共179家,其中市轄6區共有178家,市轄區以外僅1家連鎖門店,全市藥店連鎖率僅為8%。全市179家連鎖門店基本被幾家本土連鎖企業所佔據,其中新興藥房以68家門店排名第一,神威大藥房則有53家門店,樂仁堂集團旗下有41家門店(不含9家藥粧店中店),石家莊益康藥房則有10家左右的門店。外來連鎖企業在石家莊發展速度不快,老百姓大藥房在石家莊市目前僅有8家門店。 據業內人士的保守估計,目前石家莊市的藥品零售市場規模大概在10億元左右。雖然整個市場單體藥店數量佔絕對優勢,但是從銷售額上來看,連鎖藥店佔有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樂仁堂集團石家莊醫藥連鎖和石家莊新興藥房XX年的銷售額均達到2.1億元,河北神威大藥房為1.8億元,這三家企業就瓜分了60%的市場份額,而外來連鎖企業的老百姓大藥房,以6000多萬的銷售額排名第四。

截至XX年底,石家莊市共有獨立核算的醫藥製造企業51家,擁有資產總額292.3億元,從業人數51003人,實現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增加值、利潤和利税總額分別為142.6億元、135.9億元、45.7億元、20.1億元和26.9億元,醫藥製造業的固定資產、從業人數、工業總產值、銷售產值、增加值和利潤分別佔到當年全市全部工業的14.2%、11.9%、11.5%、12.4%、22.6%和10%。

石家莊醫藥連鎖企業存在的問題:

但在調查中也發現石家莊醫藥連鎖企業也存在許多不樂觀的現狀。

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缺乏,醫藥企業技術創新不足,專利申請數量少,水平低,專利與研發不夠密切,企業專利人才整體素質偏低,專利信息利用水平低下等許多問題普遍存在。

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

1: 優化企業創新機制,促進企業專利創造質量的提高。企業要加強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醫學研究結合的集成技術,增強市場競爭意識,優化創新機制,提高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實現科技與專利協調發展。

2:增強企業知識戰略實施過程中產權戰略意識,加快醫藥企業專利戰略實施。必須以觀念創新為先導,強化企業知識產權意識,切實認識醫藥企業實施專利戰略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市場強制性。在推進醫藥企業專利,應加強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協作互動。要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以觀念創新為前提,以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環境創新為保障,實行技術專家,經濟分析專家和法律專家相結合。採取“市場導向,產業聚集,企業互動”為主要特徵的虛擬化艦隊推進模式。

3: 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作用,努力營造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發揮政府資金的槓桿作用,支持和激勵企業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引導企業逐步提高研發投入比重。重點培育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抓好專利創新示範企業和專利技術參與試點。科技部門要加大知識產權導向,提高政府科技創新成果取得的專利數量和質量。市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儘快落實和促進醫藥行業技術創新提供有力保障。

21世紀將是我國流通業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發展特許連鎖是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為使特許連鎖儘快駛入發展的快車道,還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積極培養連鎖事業的專門人才。連鎖是一種商業知識產權的許可,它涉及到商業、工業、科技、法律、管理,有時甚至包括農業等諸多領域,亟需連鎖 的專門人才。

2加快連鎖管理規範化、制度手冊化建設,提高經營組織化程度。連鎖科學發展的關鍵在於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商流和物流系統實行規範化管理和標準化服務, 特別是在特許企業內部形成規範化管理,是連鎖發展的基礎,離開規範,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連鎖經營,不可能產生規模優勢和規模效益。因此,特許連鎖 企業在擴大組織規模,發展加盟店,開展日常經營活動當中,無論是企業的決策層、管理層,還是一般的業務操作人員,都要堅持規範化管理。

總之:石家莊醫藥連鎖企業的發展有很好的前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