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兩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2W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兩篇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兩篇


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如何應對。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調查報告文章。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篇一

針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附近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xx%。調查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xx%、xx%、xx%。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xx%,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
        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
        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
        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
        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因素。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xx%、xx%。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xx%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xx%、xx%、xx%。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學生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説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指導與學生的需求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xx%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xx%);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説,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篇二

根據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可以知道在過去,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數畢業生在就業時都傾向於去大城市、好單位,而本次調查中選擇去欠發達地區學生卻佔有相當一部分。這一方面與有些學生提到的“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觀念有關,也與當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現實有關。這表明已有更多的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實際與社會現實,為自己的將來做較為恰當的定位。

從學生對選擇理由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同樣的選擇卻可能源於不同的動機,而不同的選擇也可能是出自相同的動機。比如同樣是選擇比較低的工作待遇,人次百分比排在第一位的動機因素是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佔總人數的31、8%,典型的表述有:在相對差的單位能擁有一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自己有用武之地,更能實現人生的價值、可為落後地區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與其在舒適環境中平凡地過一輩子,不如在艱苦環境中幹一番大事業。

而同樣是選擇寧願作為普通人員去發達地區的人其動機也是多種多樣,有的動機是與選擇去欠發達地區的同學殊途同歸。如其中人次百分比居首位的就是為了發展,佔總人數的37、6%,典型的表述有:“一個好的環境能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發展的空間”、“人會隨着對手的強大而不斷強大”、“一個人只有把自己放在高手如林的地方,才能不斷提高自己”、“只有面對強手才會激起奮進的激情”、“在大城市發展機會比較多”等。

這樣的人是樂於挑戰自我,佔xx%,典型的表述有:“我喜歡有挑戰性的生活”、“巨大的壓力,激烈的競爭,會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彩”、“在競爭激烈的地方磨鍊自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大城市的環境會增加人的壓力和動力,有助於發揮人的創造性”。

以我對大學生工作問題的理解,談幾點認識:

       問題

大學生就業問題首先是社會性的問題,其次才是個體問題;

還沒有就業的我們,承受着很大的經濟和心理壓力,甚至是人格的壓力,他們最希望得到的是機會、關懷和指導。如果我們大學生有觀念或能力問題,作為老師首先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想家長也應該這樣去面對問題,而不是事後的責備或教訓。

如果我們的學校,當初能夠使我們更懂得面對社會現實的不易,更懂得承擔公民責任、獨立承受壓力的不易,更懂得在現實中保持理想的不易,更懂得依法維護自己權利的不易,更懂得先生活再發展的道理,他們或許不會等待,而是已經工作,並在不理想的工作中保持積極追求的願望。因為我們知道人生的發展比具體的工作重要得多,而獨立生存是發展的基礎;我們雖然還沒有工作,但內心的支撐仍然堅固,並在可以自控的程度下尋找更合適的工作。因為我們知道順利自然可喜,能夠經受壓力更是能力。有滿意的工作自然可喜,但工作以後還有失去的風險,人總要有抗壓能力的;我們或許不會埋怨家長,抱怨社會,因為我們知道家長是最無私的,而人生的道路本該自己開拓,沒有人可以給自己安排一生,即便可以,那也是表面的,真正的幸福是不依賴他人的。

單就就業而言,學校固然可以做一些更切合實際的調整,包括規模、結構、特色、師資和教學方式等,坦率地想,大學生就業困難,也是大學的壓力,所以,每所高校都要有憂患意識,要提高自我調節和推動發展的能力。

但最重要的是,教育應該給予學生什麼專業技能是要的,但職業界需求發生變化了,又怎麼辦?職業界的需求變化永遠比學校培養的快,什麼才是對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呢?那是本質的、永恆的東西,是無論成功或失敗時都必然需要的東西,那就是生命和人格的良知,其次才是謀生之技能。?

面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我作為一個學生,既不能創造就業機會,也拿不出一貼良藥,提出的建議,也未必能行。但希望大家都以人為本,關照我們大學生,更希望我們未就業的大學生們,珍視自己的心靈,別讓它受污受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