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2W

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調研報告是整個調查工作,包括計劃、實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過程的總結,是調查研究人員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書面結果之一。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閲讀!

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

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一

一、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情況

近三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宣城經濟融入蘇浙滬經濟圈戰略決策以來,招商引資成為各級政府工作的音,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被擺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位置,各地都加大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建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體制創新快,規範高效經濟運行和管理體制開始凸現

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雖然普遍起步較晚,但通過參照周邊發達地區開發區管理體制,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積極進行行政管理、投融資、土地使用制度等方面的率先改革。

從行政管理體制上,各管委會均實行“小政府,大服務”,“一幢樓辦公,一站式服務”的新型運行機制,改變了計劃體制下的政府機構垂直對口、機構人員臃腫的局面;在投資管理方面,以優質服務,創造了較好的投資環境;在土地使用上,實行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轉讓制度。因為發揮了體制創新功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試驗區”。

滾動發展好,推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規模擴大功能完善

我市開發區、工業園區自設立伊始,就從市政建設、項目引進、資金運籌等方面提出構想和目標。立足實際可能的條件,紮紮實實,小塊起步,以項目帶開發,基本做了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收效一片,滾動發展,有效地保證了建區初期的有限財力的集中使用,為後期的滾動發展打下較好的基礎。

開發熱度高,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拉動作用漸成現實

各地在發展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進程中,絞盡腦汁,多管齊下,積極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實現與蘇浙滬等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等優勢的對接和互補,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對全市的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較為明顯。

區域分佈廣,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各具特色

目前,開發區和各類工業園區由市及縣、區輻射到部分中心集鎮,種類較多,從綜合開發區到民營工業區,從專業園區到企業科技園區,各具特色,已成為全市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快速發展的“領頭羊”。

二、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儘管近幾年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數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低。

由於我市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區時間短,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招商引資規模小,項目檔次低,缺少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牽動性強的“錨項目”。

(二)政策多,無序競爭加劇。

全市範圍內開發區、園區數量較多,“僧多粥少”,開發區和工業園區都拿出了各種優惠政策,但無外乎提供廉價土地、延長税收優惠期限,無序競爭不僅使國家税費流失,還造成本地企業與外來投資者的不平等競爭。

(三)資金少,園區建設速度慢。

雖然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但前期投入普遍較少,加之開發區、工業園區起步之初,融資能力軟弱,導致開發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園區投入不夠,基本框架未能拉開,對外招商引資形象不好,很多外地投資商實地察看後信心不足,影響了開發區和園區招商引資效果。

(四)政府好,部門權力難下放。

各地開發區、工業園區創辦伊始,當地黨委政府都對管委會“高授權”,明確管委會為同級政府的派出機構。

但在實際工作中,管委會各部門都不具備獨立法人資格,相應的證書、審批權被政府有關部門牢牢握在手中,大量的精力耗費在無謂的協調和遊説中,管委會的職能無法落實,造成了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管理不順。管委會不能行使同級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形成不了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影響了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發展。

三、關於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意見

(一)進一步做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佈局

1、要以推進工業化為重點,調整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結構

我市經濟發展尚處於工業化中的初始階段,繼續推進工業化是我市“十五”期間首要任務,我市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一方面要按照調優、調高、調大、調強的要求,改造傳統產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扶持發展支柱產業、拳頭產品和優勢企業。

另一方面要通過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選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裝備企業,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省級宣城、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必須充分發揮對母城的帶動、輻射作用。各類工業園區要因地制宜,辦出特色,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發揮自己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

2、要以推進城鎮化為重點,加快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新城區戰略的實現

各類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積極實施新城區戰略,這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我市城市化發展的重要組織部分。

通過突出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產業建設,努力打造新興的工業城區,並探索工業旅遊的路子,積極構築區域經濟中的一個旅遊景觀。通過完善城鎮道路、供水、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立服務體系,搞好社區建設,強化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功能。

通過加強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和城鎮管理,改善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城鎮環境。

3、要以推進我市經濟一體化為重點,做大做強

我市宣城、寧國、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以318國道為主線,突出建設好宣城、廣德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宣州民營經濟園區。努力把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成寧國優勢項目的"孵化器"、"研發中心"。

其他縣要因地制宜,建設一至二個具有特色、高起點規劃、投資省、生態環境優、高效益的工業園區。

4、要以促進非國有制經濟發展為重點,大力發展民營

企業。非國有制經濟企業快速發展在我市寧國、廣德已顯現。怎樣把非國有經濟企業引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讓他們加快發展。

首先要切實搞好服務,依法保護個體、私營和三資企業的合法權益,為各類企業創造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

其次要積極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攀大靠強,加快體制和技術創新步伐,不斷做大做強,促進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擴大規模。

(二)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1、樹立招商引資是開發區、工業園區工作"生命線"的理念。

全市各級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管理委員會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切實把招商引資工作作為開發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要加強與蘇浙滬等地的溝通與聯繫,抓住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資本輸出的機遇,主動出擊迎接輻射和轉移。

同時,要立足本地資源和開發區已具備的產業基礎優勢,鼓勵區內大企業與國際大公司、大集團聯姻嫁接,以個引企,以大引大,同時鼓勵大企業引進配套企業落户開發區和工業園區。

2、按照產業化要求,創新招商引資的工作機制。

招商引資工作已成為當今發展區域經濟的"靈丹妙藥",各地招商工作奇招迭出,創造了許多經驗。就我市目前招商引資工作的現狀而言,欲在全省乃至全國的招商引資工作分得一杯羹,必須實行體制創新,通過體制創新帶動招商引資。

當前要在開發區和工業園區推行招商引資工作“公司化體制、職業化隊伍、專業化招商、市場化運作",即招商體制由政府推動轉入公司化運作;招商隊伍通過職業培訓,樹立職業精神,形成職業化的隊伍;招商活動漸成體系,招商措施形成專業知識;通過市場化運作,為招商人員提供佣金和經費,在需求和市場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進一步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思路

1、開發區和工業園區要拓展思路,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融資思路。

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必須理清思路,盤活存量,搞活“預期”,首先取得各級金融部門的支持,使其明確對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的投入政策和投入規模,取得金融信度,為貸款建設打下基礎。其次是爭取各級財政收入按一定比例投入開發區和園區建設。第三是盤活土地存量,採取BOT等利用外資形式,籌資建設。第四是爭取國債指標搞建設。

2、各級政府探索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新模式。

當前,我市工業園區的開發仍是由政府主導,政府專門設立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參與了從規劃、徵用土地、基礎設施建設到廠房設施建設等過程。政府在扮演開發商角色的同時,由於地方財力所限,也承擔了過多投資風險,給開發區和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可考慮逐步引入公司制開發模式,從開發到管理都運用市場手段,減少行政行為,逐步將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建設由政府行為轉化為企業行為,由開發企業將土地生產力、設施使用率以及地產的租賃和銷售作為業務,以投資土地開發和設施建設並通過其產品和服務的銷售末獲得收入,使政府降低投資風險,轉移投資成本,並由此獲得税收收入。

(四)進一步加大體制創新力度

1、進一步明確開發區管理權限。

從職能配備角度看,不能賦予開發區應有的行政權力,在招商的過程中,仍出現多個環節,要花費很多精力去協調,造成不應有的負面影響。《安徽省省級開發區條例》明確規定開發區管委會“代表所在地人民政府對開發區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但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得到落實。

為在開發區內建立高效、統一的管理機制,建議省政府在出台有關政策時,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市縣政府在哪些方面給開發區管委會授權行使市縣級管理權限,以便開發區管委會對區內行政、經濟和社會事務實行統一領導和管理。

2、建立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統一的運行機制。

為克服開發區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不相統一的矛盾,做到管事與管人相統一,使開發區管委會更好地做好開發區的社區管理以及計生、創建、防洪等工作,必須要將開發區座落的辦事處、鄉鎮劃歸開發區管理,實行行政管理範圍與規劃管理範圍相統一,這樣才能使開發區真正實現開放式運行與封閉式管理。

3、建立統一、協調的監管機制。

市有關職能部門要從全局出發,增強服務意識,積極支持、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工作,開發區管委會要正確處理“責、權、利”的關係,加強隊伍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開發區管委會職能部門積極主動接受市有關職能部門的為務監督和指導,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綜合業務素質,依法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4、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

開發區管委會需發放的各類證書,由市有關職能部門向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提供足夠文本,由省直有關部門發放的各項證書,市有關職能部門應積極幫助開發區管委會申報取得。開發區紀工委、監察室負責開發區內的紀律檢查、行政監察工作(含對垂直機構的派出機構),對發現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按照有關規範行政行為改善投資環境的處分規定,追究部門領導、直接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總之,在開發區管理體制上,一方面要理順開發區管理,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開發區內部運行機制,強化新機制。堅持“小政府、強中介、小機構、高效率、大服務”的精簡高效的管理運作體系,走宏觀導向和微觀服務相結合,“一站式”服務與全過程服務相結合,努力實現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的改革創新之路。

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二

農業機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物質保障。加快推進農機產業發展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現實需要。我縣從XX年初啟動農機產業園項目建設,到XX年底獲市政府“重慶市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授牌,一步一腳印造就了一個農機產業園。目前,正值產業園區建設關鍵期,或為鼓勁吶喊,或為拋磚引玉,本文將試論其發展之路。

一、粗略看前景,抉擇之路樂觀

(一)較大的市場蛋糕。近年來,隨着農機購置補貼逐年增加,以及市場內在需求的拉動,農機行業行情持續看漲。XX年全國農機工業總產值達3382.4億元,是XX年的3倍;據預測,XX年將達4000億元以上。我市正在申報“中國微耕機之都”,現有相關生產企業100家左右,年產量100餘萬台,XX年實現產值50億元;按規劃,XX年產值將突破500億元。武陵山區農機化程度普遍較低(如我縣雖為國家農業機械化示範縣,但XX年底農機綜合水平也僅為44.01%)。經調查,我縣周邊27個市縣(重慶市6個、貴州省10個、湖南省8個、湖北省3個)XX年有農業機械約70萬台,初步估計5年內市場需求將達100萬台以上,市場空白至少在30萬台、60億元以上。此外,本地區規模性農機生產企業、銷售企業都較少,區域外企業也尚未有效滲透,XX年地區農機工業產值為10.9億元,僅佔全國的0.38%,可謂一塊“處 女地”,為本地企業發展留足了成長空間和時間。

(二)難得的發展機遇。隨着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持續向非農產業轉移(每年外出務工人次全國約1.5億人、我市約700萬人、我縣約20萬人),農村勞動力短缺越演愈烈,農機的大規模使用有其強大的內生動力。同時,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業發展道路已成必然,提升機械化普及率從而提升勞動生產率成為國家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家出台相關扶持政策,對農機具生產、購置、更新等方面的政策補貼和税收減免力度空前,一般情況為每台機器補貼總價的30%(總補貼額不超過5萬元)。重慶市作為老工業基地,由摩托車行業拓展而來的農機企業特別是微耕機企業發展較好,明確提出打造全國的小型農機裝備製造基地和小型農機產品集散中心,極大地刺激了農機市場,也為我縣農機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三)可貴的區域優勢。僅就小範圍特別是武陵山區而言,我縣在農機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從交通區位方面看:我縣地處渝、鄂、湘、黔4省市邊區武陵山中心腹地,500公里半徑內有4個省會城市、10多個地級城市和200餘個縣市;渝懷鐵路、渝湘高速及國道319線、326線貫穿縣境,是我市東南門户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從政策支持方面看:武陵山扶貧攻堅和我市關於五大功能分區的戰略中,都將機械工業列為區域重點支持產業,農機發展契合政策。同時,我縣農機產業園被定位為“重慶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其發展得到市政府的認可和大力支持,就縣級層面來説這在周邊區縣是的。另外,我市體制機制優勢突出,比如對農機的補貼方面,對相同農機,我市的補貼標準為35%左右、湖南為17%左右、貴州僅為15%左右。從產業基礎方面看:我縣農機產業在規劃、招商引資等方面已順利起步:就產業規劃而言,按“園中園”思路將農機產業園佈局於縣工業園區內,規劃佔地1500畝,為武陵山區規模、規格;就招商引資而言,已正式入駐企業7家、意向入駐企業10餘家,其中富福鍛壓公司將投資20億元;就基礎建設而言,年內將累計完成投入1.25億元。目前,已投產徐州宋氏車業有限公司電動三輪車等項目12個,農機具交易中心入駐農機經銷企業21家、農機品牌22個。

二、冷靜析現狀,發展之路漫漫

(一)看外部,競爭激烈。表現有二:其一,行業霸主根基已穩,不會輕易割捨一城一池。在優惠政策和市場需求趨動下,國外知名企業都已經進入了我國市場,且其產品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如佔據北美50%市場的迪爾公司,已在津、京、豫等地紮根;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打捆機等銷量名列世界前茅的凱斯紐荷蘭公司,已在黑、滬等地立足;產品暢銷世界140餘個國家的愛科公司,已在疆、黑、桂等地站穩。同時,國內大型農機企業加速膨脹發展,魯、浙等地的農機氣候已成。如濰坊被譽為“中國農機城”,現有農機生產企業近500餘家、XX年產值達1500億元,佔全國“半壁江山”。其二,行業新軍羣起奪食,免不了一番激烈競爭。從宏觀上看,各省市在國家大政策和產業市場的引導下,紛紛各顯神通,積極搶奪農機市場蛋糕;從微觀上説,周邊湘潭的“湖南農機產業園”、武漢的“中國武漢國際農業裝備交易中心”、成都的“四川現代農機產業園”都是各自省份的戰略性農機產業基地,我市梁平的農機產業園也風頭正勁。這些園區或在技術、物流、投入等支撐,或在區位、交通等條件,較我縣有優勢,決定了我縣農機產業的崛起之路免不了激烈競爭,註定一路荊棘。

(二)看內部,支撐尚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才問題。農機產品更新換代速度較快,對農機產品性能、質量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的技術創新要求很高。為此,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業人才、產業工人等支撐是重中之重,而這方面恰是我們的短板。二是物流問題。物流事關生產資料的“進”和生產產品的“出”。目前,我縣正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園區且初顯成效,但總體來説仍處於“物聚而不流、物流而不暢”的初始階段,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等方面的支撐作用仍然較小。三是配套問題。農機產業涉及到產品研發、零部件生產、機械組裝、調試檢測、產品展銷、售後服務等方面,需要集羣式招商或是引進整條產業鏈方能支撐其發展。但目前,整機生產大企業對落地我縣興趣不夠,零散的小企業也持有疑慮,導致我縣在項目引進上比較困難,整個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三、沉着謀發展,崛起之路可待

(一)抓規劃定位,進一步理清思路。簡單隨意的“無頭蒼蠅”式發展和反反覆覆的“折騰”式發展是產業發展的大忌,易浪費資源、耽誤時機和挫傷信心。為此,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一是建立目標體系。按照短期、中期、長期分別對產業產值規模、發展定位等方面予以明確和細化,到XX年,園區建設形象初顯;到,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基本實現產業產值100億元發展目標;到2020年,基本站穩武陵山區區域市場,初步打開南方丘陵片區市場。二是確立功能分區。按照“功能完善、集約發展、分區佈局”的原則,重點打造“一個基地、四個中心”功能分區,即農機產品製造基地和農機展銷交易中心、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中心、實用人才培養中心、農機售後服務與區域維修中心。三是樹立主打產品。農機產品有幾千種,就短期而言,應圍繞“能適應本區域地形地貌條件、能滿足本區域主要經濟作物農機化需求”的原則,着重發展小型農機,重點打造中小型微耕機、水稻烘乾機、小型農用三輪車等“拳頭產品”,拓展金銀花烘乾、植物油料榨取、蔬菜脱水保存等內銷性強的農機產品。

(二)抓項目建設,進一步活躍園區。沒有企業生產、毫無活力的園區頂多只是一片廠房。XX年10月,時任副市長童小平在我縣《關於建設“重慶市現代農業裝備產業基地”的請示》上就指出農機產業基地的關鍵是“抓到重大項目”。對此,可從三方面着手。一是積極“築巢”。巢好鳳自棲,要迅速完成徵地拆遷、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加快完善園區水、電、氣、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廠房、公用設施等配套建設,完善園區發展條件,使企業能夠“拎包入住”。二是全力“引鳳”。以產業化、集羣化為目標,大力引進技術先進、競爭實力較強的農機企業。要做好產業轉移承接,主動接受農機產業輻射;要真正地“走出去,請進來”,創新項目跟蹤落實和服務機制,為重大項目報批、落地、建設、投產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優質服務,力爭大項目、大企業入駐,打造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三是加速“集羣”。生產要素配套是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規模再大、實力再強的企業也需要互助合作。要積極發展協作配套企業,聚集和培育發展關聯度高、配套性強、互補性好、產業鏈長的中小配套企業,加快形成園藝植保、農業機械等優勢產業集羣,降低物流成本,夯實產業基礎。

(三)抓配套完善,進一步強化支撐。產業配套往往決定着產業成敗。市上指出我縣農機產業到“整個產業要形成100億級的生產能力,本地零部件配套率超60%”、“全市行業佔比達20%以上”。為此,要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強化人才支撐。整合培訓資源,加大新型農機具、農藝種植、經營管理技能知識培訓。積極創造條件,引進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類高端技術人才。充分發揮縣職教中心的作用,為園區發展培養專業性技術人才和“藍領”工人,實現園區、學校的良性互動和共贏。二是升級服務能力。按照“提高效率、提升質量、降低成本”的要求,以“一個基地、四個中心”為平台,大力培育發展金融、物流、中介等服務業,加快構建農機大市場、大服務、大品牌。以參加品牌展會等方式展示、推薦園區,到XX年,初步形成規模較大、影響較好的區域性農機產業園形象。三是突出技術創新。要加快建成農機產業自主創新平台,推進新產品開發及技術成果轉化。創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初步形成科研開發、主機制造、成套裝備供應、技術服務等一體化產業體系。

(四)抓保障強化,進一步增強後勁。政策是產業發展的保障,要從組織領導、税費扶持等方面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圍繞把農業製造打造成百億級支柱產業,咬定青山不放鬆,組建農機產業園議事協調機構,落實人員,負責園區規劃建設的統籌協調、重大問題和重大事項的研究決策。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協調解決園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二是強化政策扶持。從信貸、資金幫扶、税費減免返還等方面入手,進一步打造投資政策“窪地”,吸引更多“外商”前來投資。創新思路,探索採取“工業地產”模式平衡產業園區資金瓶頸。完善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銀企對接合作平台建設。研究組建主要開展農機融資服務的金融租賃公司。制定農機產品輸出物流補貼政策,全力爭取將生產的農機納入國家、市級農機補貼目錄。三是抓好向上銜接。我縣的農機產業園是得到市級層面認可的,已明確由市經信委、市農委對該基地進行動態管理並評估驗收。要主動向上級部門銜接彙報,積極爭取政策資金、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搭上我市“500億元農機產業”規劃和發展的東風,真正把我縣產業園打造成“市級基地”。

實事求是地講,我縣的農機產業是“憑空”造就的陌生產業,此前毫無相關產業基礎和工作經驗,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凡事都需摸着石頭過河,加之各種主客觀因素影響,其發展壯大之路註定艱辛而漫長。但目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將是其發展的機遇期、黃金期,需要全縣上下咬定目標不放鬆,共同努力,培育其發展壯大,最終實現“崛起武陵、走向全國”。

2021主導產業調研報告範文三

20××年度,工業園區管委會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目標,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強縣戰略,不斷壯大工業總量,加速產業集聚,夯實發展平台,創優發展環境,園區工業經濟運行總體保持了平穩發展態勢。

一、主要經濟指標運行情況

1、工業生產情況

20××年1-12月份,園區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96.9億元,同比增長9.35%。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6.3億元,同比增長5.3%。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22.3億元,可比增長7.01%。累計完成出口 交貨值2.4億元,同比增長23.13%。安排勞動就業人員7430人。

2、經濟效益情況

1-12月份,園區企業實現利潤累計6.66億元,同比下降3.26%。企業實際上交税金1.65億元,同比增長18%。利税總額達14.48億元,同比增長42.89%。

二、主導產業發展情況

工業園區圍繞生物醫藥、金屬製造、新型紙業和綠色食品四大主導產業,積極推進集羣發展,加快產業升級。20××年度,四大主導產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88.2億元,佔園區比重87.84%。

1、生物醫藥產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6.8億元,佔園區比重17%,同比增長16.8%。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6億元,佔園區主營業務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長16.9%;實際上交税收3104萬元,同比增長24%。

2、金屬製造產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3.1億元,佔園區比重62.8%。實際上交税收1.1億元,同比增長19.25%。

3、新型紙業產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5.9億元,佔園區比重5.9%。實際上交税收353萬元,同比增長50%。由於市場行情低迷,新型紙業一直處於谷底徘徊,尚未有復甦跡象。

4、綠色食品產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3億元,佔園區比重2.3%。實際上交税收50萬元,同比增長77.5%。其中贛花油脂實際上交税收26.39萬元,增長較為明顯,同比增長146.6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