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92W

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按照雲扶貧搬遷辦發〔20xx〕13號文件精神,我街道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精準扶貧調研。本站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三篇,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三篇

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一

槐樹灣鄉位於金寨縣中心地帶,轄10個行政村,215個村民組,29432人;其中農業人口7226户,28184人。總面積126平方公里,現有可耕田地8369畝,人均 0.31畝;山場12.2萬畝,人均4.5畝;可養水面2.1萬畝,庫區羣眾人均1.1畝。XX年全鄉國內生產總值2664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99元。尚有貧困人口户2426户、7596人,屬於庫區一線鄉鎮、重點貧困鄉鎮。

一、貧困原因

(一)長期戰爭影響對槐樹灣鄉生產生活資料造成了很大破壞。槐樹灣鄉是革命老區,境內是皖西北根據地中心。在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小組、支部、特支。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立煌縣委、中共立煌市委、中共立煌中心縣委、新四軍立煌辦事處駐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有萬餘名英雄兒女參加革命,成為紅四方面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六十年代受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軍中,槐樹灣鄉就走出了七位,皮定均為中將,丁世方、馬宗璜、陳宏、胡鵬飛、詹大南、康烈功為少將,XX年皮定均之子皮國湧被授予少將軍銜;陳紹禹(王明)為槐樹灣籍人,是我黨早期領導人;桂伯炎為近代民主文化人士;國民黨將軍中槐樹灣籍的也有6位:桂丹墀、桂振遠、桂超、陳鋼、陳鐵、吳滄洲。抗戰時期位於槐樹灣鄉的國民黨省政府金家寨受到日軍的多次轟炸,槐樹灣境內也是國共兩黨長期拉鋸戰的戰場,百年林木基本被焚燬殆盡。長期戰爭影響,使槐樹灣內工農業生產資料蒙受重大損失,元氣大傷,難以恢復。

(二)修建梅山水庫,使槐樹灣變成了庫區一線鄉鎮。50年代修建梅山水庫,淹沒了曾是鄂豫皖結合部最繁華的金家寨。金家寨,無論是作為一個地名,還是一個行政單位,今天已然從中國的現實版圖上消失了,這無疑是一種損失,且這種損失不僅僅侷限於金寨,消失的是皖西及大別山厚重的歷史積澱和久遠的商旅繁華。槐樹灣鄉也從昔日的城郊變成了庫區一線和偏遠山區。建庫槐樹灣人民無私奉獻了2萬餘畝良田、數萬畝經濟林,佔兩庫淹沒土地的五分之一,1萬餘移民就地安置,一線羣眾13077人,佔總人口的46.4%。僅槐樹灣一個鄉的移民就超過梅山水庫庫區移民總數的四分之一,現在槐樹灣的十個村全是庫區一線村。山下羣眾上移到了山邊,肥田沃土變成了貧田瘠地,“山是山尖子、田是地邊子,衝是衝坳子”,庫區一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人均耕地只有三分,其中碼頭村街後村民組總共只有可耕地0.5畝,人均不到0.5分,連吃菜都困難。而當時户賠償大多隻有幾百塊錢,一間瓦房只賠150元,牛欄豬圈一概不賠。庫區農民長期缺糧。那時的槐樹灣鄉庫區移民,只獲得極少的補償但卻義無反顧地支持水庫建設,如今一部分靠庫區養殖剛剛富裕起來的農民,又為了生態功能區建設和庫區水環境保護,將已形成產業併成為庫區羣眾主要收入來源的庫灣養殖業壓縮直至關停,為了保護青山綠水,庫區人民又一次作出了巨大貢獻。興修梅山水庫使槐樹灣鄉人均耕地減少了近一畝肥田沃土,成為全縣人均耕地最少的鄉鎮,這是造成槐樹灣長期貧困的主因。

(三)貧困户主要致貧原因。為詳細瞭解貧困户貧困現狀,XX年我們結合貧困户建檔立卡工作,對建檔立卡貧困户2426户、7596人的主要貧困原進行了調查摸底,為下一步精準扶貧做好做準備。調查顯示,貧困户主要致貧原因為:因病致貧。2426户貧困户中,有850户因家中有人患病致貧,佔比35.04 %。心腦血管、腫瘤、哮喘等已成為農户致貧的三大疾病,佔因病致貧農户總數的61%(519户)。儘管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給予一定比例的報銷,但由於鄉鎮衞生院醫療水平所限,當農户特別是家庭主要勞動力遭遇重大疾病時,多數家庭均選擇到縣級、市級甚至省級醫院就醫,致使醫療費用總額增加而報銷比例降低,還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一部分農户家庭因病支出大幅攀升、收入大幅減少,從而陷入貧困境地。因學致貧。有291户因學致貧,佔比12%。農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讀高中或升入大學,或有多名子女同時上學,難以承受連續多年費用高昂的教育支出,部分家庭為供子女讀書傾盡所有積蓄,缺口部分只能四處借款。“三缺”致貧型。有610户因缺少勞力、資金或技能等發展要素致貧,佔比25.14%,發展缺勞力,或者勞動能力差,表現在家中沒有男性勞動力,或者男性勞動力因故不能就業,而女性勞動力主要精力要用在照顧家庭、孩子、老人,既難就業、又就業難;就業缺技能,表現在文化程度不高、市場意識淡薄,出門務工沒有職能技能,只能“土裏刨食”;項目缺資金,表現在村、户兩個層級經濟基礎薄弱、很少或沒有資金積累,缺乏項目發展必需資金。如老灣組諸多貧困户想發展香菇種植,有勞力、有技術,但無資金。有一部分貧困人口因勞動缺勞動技能,務工和發展生產均很困難。因殘致貧。有254户因家中有殘疾人致貧,佔調查總户數的 10.47%。有先天殘疾的,有後天致殘的,主要是由於打工或勞務中發生工傷事故、交通意外車禍等。有的殘疾人雖不屬於重度殘疾,但由於勞動能力受到了一定限制,工廠企業招工大多不選擇這部分羣體,他們只能打零工,收入較低且不穩定。因老致貧。有131户因年齡大體質弱,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致貧,佔比 5.40%。此類農户,大多年事已高、子女成家,本人不能務工務農,基本上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子女大多自身收入較低,只能給予少量贍養費,提供一些維持其基本生存的農副產品。其它致貧型。有290户屬其他類型致貧,佔比11.95%。

從走訪摸底情況來看,儘管絕大部分貧困農户基本上解決了温飽,但總體生活還比較貧困,離生活寬裕、全面小康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部分特因户依靠自身發展已難以走出困境,必須給予相應的扶持。

二、扶貧開發工作開展情況

(一)危房改造拉開了槐樹灣鄉扶貧攻堅的序幕。各級黨委政府對老區庫區人民親切關懷。早在20世紀90年代,時任六安地委書記的朱成林同志懷着對老區和庫區人民的一片深情,先後19次來到庫區一線,經他多方奔走,籌資320萬元,大面積改造了槐樹灣鄉的危房,槐樹灣羣眾的住房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羣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二)道路建設改寫了閉塞的歷史。 XX年8月17日 ,原國家副主席xx來到槐樹灣鄉板堰村,與幹羣親切座談。xx副主席到金寨,開啟了金寨“兩路”建設的新篇章。槐樹灣的交通現狀也得到了根本性改觀,兩路在槐樹灣凌空飛架,縮短了與外界的時空距離,閉塞成為歷史,到合肥、武漢等省會城市的時間大大縮短。村村通工程的實施,村道全面硬化,現在正在向自然村莊延伸,“毛細血管”變得更加通暢,縱橫交錯的路網,使羣眾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三)整村推進使貧困村落後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實施了15個村次的整村推進工程,共投入扶貧資金650餘萬元,整合資金1000餘萬元,興修村級水泥路 42公里 ,通組機耕路30餘公里,修建橋樑28座,興修渠、塘、堰、壩54處,新建改建村級文化室8處,修築河堤XX餘米,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變了貧困村的貧窮落後面貌。

(四)產業扶貧到户使精準扶貧落到了實處。創新扶貧方式,精準細化到户,變大水漫灌為滴灌,從XX年開始實施產業扶貧“到村、到户、到人、到產業”,扶持農户發展種養業,響山寺村發展連片茶葉335畝、苗木基地50畝,養豬40頭,養魚40畝,其中80%為貧困户,通過產業扶貧到户工程的實施,延伸了產業鏈條,幫助貧困農户增加了收入。

(五)光伏扶貧使“失能”貧困羣眾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20xx年,我們進一步將產業扶貧工作向縱深延伸,兩期共扶持103户貧困户,在實施光伏扶貧,特別是第二批光伏扶貧到户項目時,重點扶持因病、因殘、無勞力的“失能”特困家庭,選户做到“四看”:看家庭人員構成情況,瞭解勞動力狀況;看住房情況,瞭解生活現狀;看生產條件,瞭解農户收入情況;看家庭成員是否健康,瞭解家庭貧困狀況,進行精準選户,堅持不符合條件的堅決調整,確保了扶持户是特別困難户。  (六)旅遊扶貧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鄉境內有豐富的紅、綠、藍旅遊資源。作為梅山湖旅遊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青山、碧水、古寺、名人等元素形成山地—水體—自然環境—歷史影響組合優勢,打造“湖光山色槐樹灣,將星璀燦金家寨”名片。以響山寺和上碼頭為中心,打造楊橋—響山寺—槐樹灣—上碼頭旅遊觀光軸,形成四大旅遊、休閒、觀光、垂釣、養生目的地。

楊橋處於合武高速古碑下道口,結合美好鄉村建設和“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美好鄉村走廊。

將響山古寺、廖磊墓、李開文故居、王明祖墳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深度開發,形成宗教文化和名人文化為特色的綜合旅遊區。整理革命古蹟和抗戰古蹟,彰顯紅色旅遊元素;依託響山古寺,打造宗教朝拜和古色旅遊景點;以開文美食紅燒肉、響山素齋、水產河鮮、山珍野菜系列菜為主,打造美食小集鎮。

開發上碼頭旅遊觀光區。通過對上碼頭柯家灣—碾子灣周邊環境的整治和低密度開發,恢復金家寨老鎮的歷史風貌,形成開文飲食街、綠色農林休閒園、上碼頭濱水遊憩帶、張公山宗教文化點,形成以休閒度假為特色的中高檔度假村。

以梅古路沿線集鎮為軸,以槐樹灣集鎮為軸心,結合“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形成 25公里 板栗帶、農業產業和美好鄉村觀光帶,打造槐樹灣沿路旅遊觀光長廊。

(七)美好鄉村建設打造宜居宜遊新農村。以構建農村生態經濟體系、生態人居體系、生態文化體系和生態環境體系為主線,大力建設“科學規劃佈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業、宜人的“美好鄉村”中心村莊。楊橋美好鄉村建設已初具規模,下一步將着力建設響山寺、槐樹灣、上碼頭等美好鄉村。

槐樹灣鄉經過多年的扶貧開發,貧困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羣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提高,貧困人口進一步減少。XX年減少貧困人口1566 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750元,下一步我們將繃緊扶貧開發這根主線,以產業扶貧到村到户到人到產業為抓手,精準細化扶貧到户,全面改善貧困鄉村落後面貌,建設美好新農村。

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二

扶貧移民局黨組書記、局長

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項重大部署。開展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密切聯繫羣眾、改進幹部作風、匯聚羣眾智慧力量的現實需要。按照縣委的部署和要求,我作為班子一把手,帶頭學習,帶頭轉變作風,帶頭查找問題和整改問題,帶頭下基層調研、指導工作,進一步密切黨羣幹羣關係。自我局3月18日召開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以來,我帶領局相關幹部多次深入**鄉開展了羣眾路線教育實踐調研活動。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鄉基本情況

**鄉地處**西南,距縣城喬莊鎮86公里,幅員面積63.6平方公里,轄4村24個村民小組,445户,1203人。20xx年未有建卡貧困人口460人,貧困發生率38.8%,目前有建卡貧困人口110户,286人,其中農村低保人口122人,五保户25人。XX年末農民人均純收入4770元,是全縣最偏遠的貧困鄉之一。

**縣委、縣政府把扶貧開發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堅持瞄準貧困區域,以連片扶貧開發和特困村建設為重點,創新機制,整合資源,精準扶貧,20xx年把**鄉的朝陽村、先鋒村,鍋壇村、三台村4村納入**縣第一輪“10+4”特困村扶貧攻堅,制定了整鄉推進全域扶貧攻堅規劃,着力打造山區綜合治貧示範鄉,落實了1名縣委常委任幫鄉工作組長,2名副縣級領導任副組長,縣級8個部門幫扶到村,縣級85名幹部及鄉村幹部幫扶到户,村村有幫扶部門,户户有聯繫幹部、有發展規劃、有幫扶措施、有增收減貧目標,通過兩年多的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全面改善,人居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主導產業不斷壯大,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貧困人口減少170名,貧困發生率降低15個百分點。

二、工作成效

鄉黨委政府結合鄉情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重點建設“六大”工程成效顯著。

(一)以助農增收為核心,大力實施產業富民工程。

1、種植業:新建銀杏示範片1000畝,栽植銀杏20萬株,全鄉人均150株。20xx年規範化種植柴胡1000畝,XX種植柴胡達到20xx畝,銀杏樹下套種中藥材20xx年達到(林藥模式)3000畝。

2、養殖業:建標準化雞舍3000平方米,養殖土雞年出欄6萬隻。生豬午養殖達到1000頭,户平出欄2頭。養羊20xx年達到3000只。

3、勞務產業:加強務工技能培訓,加速農村人才資源開發,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做到每户有一名 “明白人”,有組織的轉移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200人/年。

4、培育專合經濟組織:新成立柴胡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帶動農户420户,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一個,帶動農户180户。

通過實施產業富民工程成功探索出了“銀杏、核桃+藥材、魔芋、土雞”的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形成鄉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的,大力實施基礎強農工程

1、路網體系基本形成。新建改建通社道路25公里(覆蓋4個村),硬化社道15公里。

2、安全飲水基本解決。新建蓄水池15處,架設管道19000米,新建河堤2處300米(三台村、朝陽村各一處)。

3、農村電網全面改造。全面改造了村內高壓、低壓線路,切實保障了農户生產生活用電。

4、清潔能源有效推廣。大力推廣沼氣池、太陽能、節能灶等新型能源,農户推廣面75%。

(三)以改善農户生活環境為重點,大力實施農居改善工程

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政府補助、農户主體”的原則,大力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實施農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設,對現有貧困户的房屋、院壩、圈道進行改造,完成房屋立面改造8000平方米,改圈廁4000平方米,舊房屋拆除3000平方米,院壩硬化5000平方米,入户路硬化15000平方米,建設沼氣池350口,庭院綠化15000平方米,新建公共衞生廁所4個。全鄉四個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鮮明,設施完善,庭院整潔的新農村雛形。

(四)以改善公共服務體系為抓手,大力實施民生保障工程

1、完善了公共服務體系。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農民參合率達到98%以上;提升村級文化活動室,規範管理好村級活動陣地,方便羣眾辦事,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提升羣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2、提高了社會保障水平。大力宣傳和認真落實“十大救助制度”,推行好農村養老保險,農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户,做到應保盡保。

3、建成了平安鄉村。建立“十二户”聯潔聯防制度,完善矛盾糾紛調解機制,社會治安羣眾滿意率98%以上。

(五)以培養新型農民為目標,大力實施素質提升工程

培養文明型農民,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培養技能型農民,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率達85%以上;培養守法型農民,增強農民依法辦事意識;培養創業型農民,落實農民創業扶持政策,引進、開發適合農民創業增收的項目。

(六)以增強基層組織戰鬥力為着力點,大力實施組織創新工程

1、強化村級班子建設。堅持公推公選和公推直選,加強村“兩委”班子建設,尤其選好配強村支部書記,發揮好大學生村官的作用,羣眾對“兩委”班子滿意率98%以上。提升黨員致富帶動能力,組織農村黨員開展“一幫一”活動,全鄉78名黨員幫扶特困户78户。

2、堅持民主管理。進一步堅持並完善“一事一議”制度,羣眾對村務公開滿意率達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一是建強領導機構,縣上成立了縣委常委、總工會主席強海英為組長,相關縣級部門為成員的**鄉扶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領導和指導工作,**鄉及各村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縣委公選了1名專職扶貧副鄉長,具體負責扶貧攻堅工作。廣元市委常委、縣委書記向此德每年到**鄉調研指導達4次,及時解決羣眾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二是落實部門責任,要求縣級幫扶部門每年到村、到户開展工作2-3次落實一個幫扶項目;三是建立考核體系,縣委縣政府將此項工作納入了對**鄉和縣級相關部門的年度目標考核,要求幫扶的縣級部門“全鄉不脱貧,工作不脱釣”。

(二)統一貧困標準,準確識別對象。**鄉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傳統農業方式根深蒂固,特別是20xx年“5.12”地震中**是極重災鄉,全鄉農户整鄉外遷,半年後回原址重建,加之連年頻發的地質災害、洪災、泥石流影響,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生產環境惡劣,農民增收緩慢,如何整鄉推進全域扶貧攻堅,實現脱貧致富目標,鄉黨委政府按照“基礎先行,產業支撐、民生為本、黨建保證”的思路,依據鄉情準確識別貧困對象,科學制定了發展目標,20xx年3月對全鄉貧困户進行了重新精準識別。按照“五步兩公示”的方法找準貧困對象及困難原因。第一步:民主推薦。由村支部主持召開村社幹部、黨員大會,初步提名推薦貧困對象;第二步:羣眾評議。以村民小組召開社員大會,按推薦名單逐户評定;第三步:社會監督。評定後的名單以村彙總公示7天,徵求村民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第四步:集體審核。各村公示後的名單報鄉黨委政府集體審核後全鄉公示7天;第五步:縣級審定。以村公示無異議後鄉鎮集體審核報縣扶貧開發和移民工作局審定。鄉紀委、村廉勤委全程監督,確保公開、公平、公正,最終確定全鄉有貧困對象110户,286人。

在準確識別對象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針對每一個貧困户制定了“五個一”建設目標,即每户建一個生態庭院,發展一個增收項目,轉移輸出一個勞動力,培訓一個致富“明白人”,户均年增收一萬元以上。

(三)創新工作機制,精準扶貧到户。

為實現貧困户“五個一”脱貧目標,户户落實“五到户”措施,把真扶貧,扶真貧,精準扶貧落到實處。

1、項目規劃到户。一是鄉成立規劃組進村入户與羣眾面對面調查瞭解各户經濟收入現狀和發展意願;二是按照各户的家庭成員年齡結構、勞動力結構、地理條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規劃;三是將發展規劃“明白卡”到户上牆。

2、幹部聯繫到户。一是縣級幫扶單位、鄉駐村領導、駐村幹部、村社幹部、大學生村官實行駐村包户到人頭、到項目;二是幫扶幹部要掌握幫扶對象的經濟狀況、貧困原因、發展項目;三是把各項扶貧政策宣傳到户,措施落實到户;四是縣級幫扶部門每年上門幫扶不少於三次,鄉村社幹部每星期上門幫扶不少於一次。

3、資金補助到户。一是項目建設資金補助標準經鄉黨委會議研究制定後全鄉統一以村全面公開。二是建設項目經驗收合格後及時直補到户;三是鄉紀委加強對補助資金的監督,聘請義務監督員各5名,加強社會監督。

4、技術培訓到户。一是培訓方式採取上門培訓、現場培訓、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二是圍繞銀杏、核桃、柴胡、魔芋等種養殖業專題培訓;三是對貧困户全覆蓋培訓,每户至少有1—2名產業致富“明白人”。

5、檢查驗收到户。一是成立驗收組對幫扶農户發展的產業和建設的項目完成一項驗收一項,每月驗收督查;二是驗收組人員中要有村廉勤委成員參加,確保驗收準確、公正、真實;三是鄉上成立督導組負責督促檢查,對村工作組每季度述職通報;四是縣上半年進行一次檢查評估,年度驗收考核,確保貧困户當年增收脱貧目標實現。

全鄉共填制上牆“明白卡”445户,佔總户100%,其中,建卡貧困户112户。縣級8個部門85名幹部共幫扶貧困户85户,幫扶一般户212户,鄉村幹部共幫扶貧困户27户,幫扶一般户121户。

(四)整合項目資金,保障投入到位。一是縣級財政投入。縣財政每村每年投入45萬元,4村計180萬元,連續投入3年共計540萬元;二是加大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力度。XX年先鋒村整村推進扶貧項目投入100萬元/年,對農户產業發展給予小額貸款貼息,對建卡貧困户整合資金全覆蓋培訓;三是部門幫扶投入。縣級幫扶部門每年每個部門幫扶一個項目,重點解決通村社道路、飲水、貧困户房屋改造、產業發展和農户能力提升,縣長羅雲3次到該鄉現場辦公落實縣級部門整合項目資金實施硬化通村社道路和解決貧困農户安全飲水問題;四是整合政策投入。堅持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對特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應保盡保;認真落實縣委縣政府制定的“十大救助制度”,及時救助特困羣眾,切實解決困難羣眾就醫和子女入學難的問題;五是吸納社會資金投入。根據鄉內主導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實際,引進2家省級農業扶貧龍頭企業幫村幫户,扶持專合社2家帶動農户發展產業增收;六是對建卡貧困户差異化扶持。幹部重點幫扶,項目資金重點投入,配套政策重點扶持。規劃20xx年整合各類資金及業主、農户自籌總投入20xx萬元。

(五)堅持羣眾路線,突出農户主體。以村制定完善了“一事一議”,以獎代補工作程度,項目建設以村為單位實行“四議兩公開一監管”(即村支部提議,村支部、村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大會決議;事項公開;結果公開;村廉委領導監督),規劃到户的項目建設以農户為主體,充分調動廣大羣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建設生態新村,幸福家園的熱情。

扶貧調研報告範文三

一、基本情況

青龍街道位於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城鄉結合的街道,屬城市建設規劃區域。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1.12萬人,建卡貧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20xx年,街道農村村級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積8796.9畝,其中撂荒土地787畝。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養殖牛羊兔魚等第一產業為主。

二、貧困户貧困成因

通過開展貧困户相關信息調查。我們發現貧困户之所以難脱貧、易返貧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

調查發現部分偏遠貧困户往返一趟集鎮需要步行3個小時以上。居住環境惡劣、資源貧乏,生產生活資料嚴重匱乏,即使有資源也多因交通閉塞、信息不暢,難以得到有效開發。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貧意識低,缺乏發展技能。

農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生活上往往靠幫靠救濟,脱貧意識極其薄弱。幾乎沒有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三、產業附加值不高,缺乏勞動力,收入水平低。

多數貧困户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户,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日常生活比較艱難。加之第一產業要有產出,主要依靠人工勞力,且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費力不討好,兩相對比之下青壯勞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即便想要發展產業也是“有心無力”。

四、教育負擔重,抗風險能力低,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再窮不能窮教育。文化知識的培養是貧困户最終改變貧困命運的關鍵。目前國家已免去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費用。但就讀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仍然相當重。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萬元左右,有些貧困户家庭往往為了孩子上學負債累累。二是在貧困户收入來源中農業收入所佔比重過大,缺乏抗風險能力。一旦遇到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貧。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勞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額醫療費用,又減少了家庭收入,這一增一減,對於貧困户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三、思路和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靈活運用搬遷政策。

一是針對貧困户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户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對於確實過於偏遠的農户,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户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三是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户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衞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並積極為搬遷户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户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

二、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產業技能。

一是認真組織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培訓堅持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為使學習勞動兩不誤,儘量安排農閒時間組織招生,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實行隨到隨學,只要達到要求和學習目的就行,在課程安排上以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為主,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同時對當地懂技術、有經驗、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要鼓勵他們積極幫扶貧困農户並給以適當的獎勵。

三、優化產業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勞動力回巢。

一是引進產業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安排扶貧對象勞動力就業和輻射帶動周邊扶貧對象發展生產,吸引勞動力回鄉就業。二是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以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為依託,擴規模,提檔次,集中力量整合產業項目,打造地區產業品牌。改變農户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户收入。

四、加強各項保障政策,減輕農户負擔,提高抗風險能力。

對於貧困户教育負擔重的現狀。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計劃”等貧困户學生讀書優惠政策。建議加大對高級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的補助,同時積極與教育部門銜接,合理組織安排貧困學生在校勤工儉學,大力推進貧困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減輕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二是制定相關災害救助政策,着力減小農户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損失。同時積極借鑑合作醫療、保險等較成熟的措施,與社保、保險公司等有關部門聯合推出農業生產保險,以幫助農户規避自然災害的風險。同時利用專業合作社、集體與企業協議生產等形式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三是積極整合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等醫療政策。同時加大貧困户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户看的起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