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發展“文化”軟實力

來源:巧巧簡歷站 2.25W

  鄉村振興發展“文化”軟實力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在育民、惠民、富民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為鄉村振興鑲入文化底色,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發展的軟實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鄉村振興發展“文化”軟實力資料,歡迎參閲。

鄉村振興發展“文化”軟實力

“喜事節儉辦,反對奢靡風。黨員做榜樣,領導當先鋒。大家齊努力,山村處處新……”端午臨近,又到了農村人情宴請的高發期,沅江市楊梅山農民詩社社長黃敬吾賦詩勸告村民革除陋習,樹立文明新風。

67歲的黃敬吾創辦的楊梅山農民詩社已成立13年,先後吸納了336名詩歌、書畫愛好者。“我們中大部分是農民,都沒啥文化,詩歌創作大都靠在田間地頭、生活場景中汲取靈感。”黃敬吾説,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通過詩歌謳歌美好生活,弘揚正能量,感染、影響身邊的人。

鄉村振興的靈魂是文化振興。益陽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漢傳佛教的策源地、著名三國古戰場,竹文化、茶文化、梅山文化、湖鄉文化、三國文化等源遠流長。近年來,我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在育民、惠民、富民三個方面的重要作用,着力為鄉村振興鑲入文化底色,不斷提升鄉村振興發展的軟實力。

文化育民“參與感”讓振興合力不斷凝聚

羣眾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只有羣眾發動起來了,鄉村振興才擁有不竭的動力。我市着力在提振羣眾信心上下功夫,通過文化的力量激發羣眾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凝聚起加快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在這次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快速、及時、科學、高效的大動員、大集結、大作戰中得到了充分展現。”6月11日,南縣縣委黨校講師伍玉霞以“疫情防控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為題,給農村基層黨員上微黨課,生動接地氣、通俗易懂的演講贏得近百名農村黨員的陣陣掌聲。

我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羣眾,讓理論宣講走進田間地頭,先後組織開展了十九大精神村村講、鄉鄉演活動,十九大精神微宣講百千萬工程(百名微宣講隊員、深入千個村、開展萬堂微宣講)等活動。每年組織開展政策理論微宣講萬餘場,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在農村廣播“村村響”開通了《黨建先鋒》《三農直通車》等欄目,每天早晚各廣播半小時,宣傳黨的理論方針、時事新聞、惠農政策等,“村村響”成為傳達政令、凝聚思想的重要宣傳陣地。

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我市着力以文明評比活動為依託,積極引導羣眾參與支持鄉村建設。結合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中心工作,全面推動鄉村基礎設施、鄉風文明、文化生活建設,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評選活動,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鄉鎮49個、文明村359個;全市所有村(社區)都建立了紅白理事會,以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村規民約實現了全覆蓋;推行鄉村文化牆、善行義舉榜、名人鄉賢榜等載體建設,大力開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振興。

緊扣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主題,我市還組織市直主流媒體與各縣(區、市)融媒體中心開展了“決勝脱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在行動”“鄉村振興看益陽”等系列主題宣傳報道,深入一線“接地氣”,生動報道“三農”動態,宣傳新農村建設、脱貧攻堅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取得的成就,在全市營造了加快鄉村振興的濃厚氛圍。組織拍攝的91集微黨課《赤子初心》,號召基層黨員羣眾向先進看齊,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有力激發了廣大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文化惠民“獲得感”讓振興活力不斷噴發

每當夜幕降臨,沅江市瓊湖街道萬子湖村的文化廣場上就變得格外熱鬧,村民們合着動感的節拍跳起了廣場舞、練起了太極拳、抽起了陀螺,孩子們在旁邊開心地嬉戲玩耍……“以前大家閒的時候不是看電視就是打麻將,現在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可以到廣場跳舞、健身,也可以到農家書屋看書閲報……”村支書邊建輝高興地介紹村裏的變化。

全面小康不僅是物質和經濟的小康,也是精神和文化的小康。為了加快補齊鄉村文化建設這塊短板,我市制定出台了《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工作實施方案》《益陽市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實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進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在全市建成8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159個行政村全部建成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實現行政村覆蓋率xx0%,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基層網點1664個。2019年底,全市公共文化設施人均面積1.29平方米,公共體育設施人均面積1.70平方米,均超過全省平均水平。

我市還加大了引導基層羣眾組建文化隊伍的力度,全市廣場舞隊伍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每個村至少有一支以上的廣場舞隊伍,部分村、社區還組建了秧歌隊、腰鼓隊、舞龍舞獅隊、花鼓戲協會、書法美術攝影協會等文化隊伍,並依託各級文化館開辦了廣場舞、歌唱、書法、美術、攝影等培訓班,免費對基層文化隊伍帶頭人進行培訓,這些隊伍成為基層文化活動的“領頭雁”,輻射帶動30多萬羣眾參與到日常文化活動中來。益陽是“花鼓戲窩子”,花鼓戲是益陽羣眾最喜愛的戲曲。我市每年財政投入200多萬元,從優秀劇團採購300場花鼓戲精品劇目送到鄉村社區,連續舉辦了8屆花鼓戲匯演,受惠羣眾xx0萬人以上,讓羣眾在家門口就能到享受文化大餐。

我市還精心組織文化工作者緊扣脱貧攻堅奔小康、鄉村振興等農村主題,深入基層一線,用文藝的形式展示了鄉村振興和脱貧攻堅成果,引發廣大羣眾共鳴,電影《我要回桃花江》、歌曲《夢在飛》《月照洞庭》《每當我唱起國歌》等近20個優秀作品榮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戲劇《接來鄉里爹和娘》在第四屆湖南藝術節上獲得“田漢大獎”和13個單項獎。原創花鼓戲《鄉長打工》獲得省第五屆藝術節金獎。《一曲新歌唱梅山》榮獲2016全國羣眾創作歌曲展評金獎。微電影《直播吧,支書!》獲得第三屆全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微電影優秀作品三等獎。扶貧歌曲MV《一個扶貧隊長的日記》自今年5月12日發佈以來,在學習強國平台、新華網等媒體上點擊率已超過480萬,獲得了廣泛好評。

文化富民“幸福感”讓振興動力不斷強勁

“朝迎曙色夕辭霞,霧嶺雲峯處處家。笑伴薰風消塊壘,常沾靈氣孕精華。憨名亦得真龍寵,特效贏來遠客誇。養性怡神隨俗雅,好憑曠逸賞奇葩。”一首《七律·詠安化黑茶》,不僅優雅地講述了安化黑茶的奇妙,還道明瞭神韻安化的處處美景。今年4月28日至5月5日,一場以“錦繡瀟湘·遇見安化”為主題的湖南省鄉村文化旅遊節暨文旅促消費助扶貧行動舉辦地選定安化縣,進一步刺激了安化“茶旅文康”四大產業的發展,也讓外地遊客與梅山文化來了一次深度擁抱。

文化既是一種精神資源,也是一種經濟資源。我市充分挖掘文化的經濟特性,以節慶活動為切入點,大力推動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文化的力量助推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更好地幫助羣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動力。近年來,我市先後舉辦了生態農業智慧鄉村互聯網大會、洞庭湖生態文化旅遊暨水上運動節、紀念週立波誕辰1xx週年、南縣國際塗鴉藝術節、安化黑茶文化節等重大節慶活動,促進了全市鄉村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

南縣“塗鴉村莊”羅文村無中生有,憑藉田園風光和“塗鴉”創意成為鄉村旅遊的“網紅”,實現年旅遊綜合收入5000多萬元,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安化縣渠江鎮大安村、資陽區長春鎮紫薇村、桃江縣大慄港鎮劉家村入選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名錄;安化縣扶王山萬畝杜鵑花海、資陽區新橋河鎮千畝梨園、桃江老木棚萬畝野櫻花等鄉村旅遊景點,通過微信公眾號進行裂變式推廣,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突出文化提煉,賦予農產品文化內涵,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以文化的力量幫助農民脱貧致富,是我市文化富民的一支“妙筆”。通過文化包裝營銷,推動了益陽黑茶從初級的農產品向高端文化藝術品邁進,益陽黑茶產值從20xx年的20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20億元,帶動40萬農民就業、增收,成為益陽市的一大支柱產業;沅江蘆筍通過文化增值,實現產值20億元;還有桃江竹筍、大通湖大閘蟹、南縣小龍蝦、南縣稻蝦米等產品,通過文化包裝,都有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鄉村振興的強大推動力量。

我市文化資源豐富,文化遺產較多。近年來,我市積極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認定、申報工作,安化千兩茶工藝、小鬱竹藝等4項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梅山剪紙、明油紙傘、麻香糕手工技藝、益陽水竹涼蓆製作技藝等13項成功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加強非遺產品開發,近年來,我市持續組織安化黑茶、明油紙傘、梅山剪紙、小鬱竹藝等“非遺”產品參加上海滬洽周、深圳文博會、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創意展、意大利米蘭世博會、“湖南文化走進聯合國”大型文化展等重要節會參展。非遺產品明油紙傘暢銷美日韓,2019年產值達1700萬元;小鬱竹藝在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傳承人應邀到埃塞俄比亞進行竹藝教學。桃江縣修山鎮組織對該鎮118户280名貧困户進行市級非遺項目“洗耳溪印子粑粑”製作技藝培訓,製作的印子粑粑統一收購銷售,成為當地脱貧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