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9W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鄉村建設用實踐説話,沒有實踐的理論與思想風險極大。鄉村,安居樂業是鄉村振興最高標準]

農耕文明5000年,工業化才100年,用100年文化來引領5000年文明,自然困惑重重,盲人摸象。城鄉如何融入,傳統如何與現代互補,自然如何與城市聯姻,城市如何反哺鄉村,這對中國來説又面臨着一次革命。革命已經來了,我們何去何從?

打開鄉村振興之門

01

農與中國

“農”,一生農,二生城,三生中國,沒有了鄉村,我們什麼都不會有。什麼是城市?“城”是郡縣,工商與手工業。“市”是集市,農產品,農民,生態。這是城市的概念,這二個字本身就有“城與鄉”結合為城市之意,沒有“市”就不存在城,今天棄農棄市,作死,註定“死城”。鄉村振興當中, 安居才能樂業,不能安居,特色小鎮、家庭農莊、康養旅居、民宿農家樂、農業現代化都不存在,目前不正是這樣嗎?

近100年,中國幾乎是精英治農,城市治村,以法律村本末倒置。來自西方的工業化與民主形式,以及城市思維來思考鄉村,在此前提下,我們會出現許多誤解。比如農耕文明,小農經濟,循環經濟,傳統文化,有機農業,一二三產關係等,都出現了錯誤的定位與解讀,因為錯誤的解讀,我們再多的文件與政策也很難實現我們的夢想。

鄉村建設,是舶來品,是辛亥革命之後帶入中國,他助推了中國的崛起,也改變了中國的基因。

02

何為主體?

中國農民以家為單位,包含姓氏文化、血緣關係,是建立在以家與國之間的社會關係,這些都是家的概念。大國小農,田人合一是國家性格也是文化。

中國農業的特點是人多地少,一人多勞,24小時工作制,沒有退休、沒有下崗、沒有考勤。這與城市完全相反。

城市,陌生社會產生法律,同時出現競爭、創新、獨立、剩餘價值、自私、民選、污染。

鄉村,熟人社會產生道德,也滋生温度、道德、孝義、自治、宗祠、慢生活、低效率。

03

農耕文明的特徵

農耕文明的特點就是不產生污染,和天地融合。

糞便不能回田一定是革農業的命。廁所的形式,它的形式根據年降水量、温度和濕度制定,也確定了農業的生產與生活形式。根據國家農業部數據,目前全國98%以上的農業經營主體仍是小農户,小農户從業人員佔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户經營的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的70%。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小農經濟依然是我國農業經濟的主體。

“大國小農”,中國80%到90%是大國小農的狀態,土地的面積和人口決定了國家的性格和農業的生產形式,也界定了我們的生活狀態。中國的性格也因為農耕文明鑄成了我們這個國家的社會形式。

04

農業要揚長避短

 

傳統農業一直處在改良與發展之中,如果不進行改良傳統不可能走了5000年。今天,農民養的菜再好,不符合論證標準,他們沒有包裝、品牌、商標等,進不了超市與城市。農耕文明就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被邊緣化。而大棚裏寸草不生,棚裏沒有蚯蚓與蜜蜂,生態系統完全斷掉,但符合論證標準,不僅能進入超市,還能得到國家項目資金。

有機與原種農業是城市人最高標準,卻是農民的最低標準。農業一定要揚農民之長,避農民之短,這是我們要反思的。

05

鄉村成功之路

勤勞和勇敢的精神是鄉村振興的正道,精神高於物質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特點。

湖北省谷城縣堰河村,2003年做的一個村裏,全村80歲的人和8歲的人都處在一個崗位上,生活與生產完美融合,如果現代科技助力鄉村,幫忙不添亂,這是我們嚮往的農村模式。

今天,鄉村振興反哺鄉村,各路人才湧入鄉村,濟源“531老兵工”、三瓜公社、堰河村、嶺南·中國新村民計劃、周家莊、月壩村、郝堂村、袁家村等,都有了不少探索。其中袁家村與堰河村作為很成功的模式之一,就是在鄉村治理下本土化、東道主的鄉村振興,把市場化擺在後端,鄉村治理和農民精神擺在前端,這叫農道。

06

鄉村大集

未來鄉村,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特點是:投資少,風險小,收穫穩定,這是農業的特徵。這個市場是建立在小農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其中宗祠、家譜、民俗、信仰、國小教育、祖墳等作為管理基礎,城市經濟負責後端,這是鄉村市場化的基本概念,其中鄉村治理是最重要的基礎性工程。沒有鄉村治理為基礎,鄉村市場就是“投資大,風險高,回報零”的行業。

07

農道,復興之道 

所有的項目我們堅持幾點:第一是農民主體,還權於村兩委。第二是農民就要有農田,是田就要種糧食,像農村了,民宿、農旅與康養就自然完成,而且是成本維護最低的農旅與投資。第三條是鄉賢鄉紳,學堂宗祠,小農經濟,適度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等。幾千年的中國,歷朝歷代首推“鄉賢鄉紳治理之路”,推動此法,鄉村振興會事半功倍。

這些年,北京綠十字引導着一批鄉村建設的實踐者,傳播者,也是推廣者,期待能復興鄉村,城鄉融合,開啟民智,城鄉共享。

今天能有這個機會和大家談這個話題,就是打開中國鄉村振興之門。鄉村,眾妙之門,萬物至始。希望這樣一個講課給我們這個時代大家有所覺悟。

2019年10月23日,於中國扶貧基金會《百村百宿》會議演講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