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調研報告兩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58K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兩篇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兩篇

 

下面本站的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下關於鄉村振興調研報告,歡迎閲讀!

鄉村振興之路調研報告 篇一

一、引言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精神, 瞭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現狀, 2018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組織全國省 (區、市) 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各調查總隊開展了“鄉村振興之路”調研活動。全國共調研了1103個村1、填報11979份有效調查問卷2, 對廣大農民意願、農村產業發展情況、生態宜居情況、鄉風文明情況、鄉村治理情況、民生保障情況等進行調查瞭解, 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為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決策參考。

二、農民對鄉村振興的意願

(一) “鄉村振興戰略”知曉度高, 深得百姓擁護

調研顯示, 知道“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民佔全部受訪農民的比重達到82.8%, 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廣大農村居民的積極擁護。

(二) 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產業興旺”

農民對鄉村振興5個方面的總要求充滿美好向往, 受訪農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 佔40.0%;其次是“產業興旺”, 佔22.7%;對“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別佔17.6%、13.8%和5.4%。

(三) 農民最急需的是資金、技術和人才

調研顯示, 資金、技術和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最關鍵因素, 受訪農民認為鄉村振興最急需的是資金, 佔64.6%, 其次是人才, 佔52.3%, 再次是技術, 佔50.8%3。資金緊張、技術水平落後、人才匱乏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大瓶頸。

(四) 農民最希望培訓的項目是農業生產管理技術

調研發現, 目前農業新品種數量多、種類繁, 農機更新快, 農民急需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培訓, 在問及最想接受的培訓項目時, 58.4%的受訪農民選擇了“農業生產管理技術”。

(五) 農民家庭最大的負擔是醫療、生產投入和教育費用

認為“醫療”是家庭最重負擔的農民最多, 佔全部受訪農民的26.5%, 其次是“農業生產投入”和“教育費用”, 分別佔22.9%和20.0%。農村因留守人員中老人、兒童所佔比重大, 對醫保、教育和生活生產扶持有較高的期待。

(六) 農民認可鄉村振興取得初步成效

受訪農民最認可“道路變寬”, 佔66.1%;其次是“醫療更方便”, 佔49.8%;認可“房子變大”、“上學更容易”和“工作機會變多”的分別佔29.4%、28.8%、21.9%。

三、各地值得總結推廣的做法

(一)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推進產業振興

1. 突出地域特色。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發佈以來, 各地結合本地實情和特色, 積極制定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見, 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湖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 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和精準滅荒。福建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森林生態旅遊, 提升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黑龍江、江蘇等地實施農業質量提升工程、農業綠色發展工程、農村脱貧攻堅工程、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及農村基層黨建工程等“振興工程”, 全面破解振興鄉村難的問題。

2.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調研顯示, 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農產品是各地共同抓手, 已形成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黑龍江發展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打造東寧縣“中國黑木耳第一縣”, 大幅度提高了農業附加值, 形成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和銷售市場。江蘇培育“產業特色小鎮”, 完善農產品品牌培育體系, 實現了從單一農產品生產向多元化經營轉型。海南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綠色支柱產業, 發展“互聯網+農業”拓寬農户增收途徑, 推進“旅遊+農業”優化鄉村產業結構。重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 創建“三品一標”基地, 做好山區村民搬遷安置工作, 促進貧困户貧困村脱貧摘帽。甘肅發展戈壁設施農業,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建設、項目支撐、市場運作”的運行機制, 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户”的經營模式, 積極開展農牧產品加工、戈壁生態休閒觀光等,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3. 發揮典型示範區引領帶動作用。

浙江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 省財政設立專項資金, 對列入整治工程建設計劃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等項目進行扶持, 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江蘇徐州市全面建設縣 (區) 級鄉村振興試驗區, 打造鄉村振興先導鎮, 培育鄉村振興示範村。陝西建設“美麗鵲山”文化創意園示範項目, 解決村民勞動就業, 帶動鄉鎮基礎設施建設。

(二) 加強宣傳, 全面整治, 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

1. 加強宣傳,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江蘇98%的受訪村已在公共場所張貼環保宣傳標識標語, 提高農民環保意識。湖南華容縣成立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和環保基金, 制定了完善的環保規章制度。農民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有助於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2. 美化整治, 提升鄉村村容村貌。

浙江嘉興市以美在“全域”為要求, 實施“示範提質擴面”“人居環境提升”“特色文化保護”“創業富民強村”全面提升行動, 美麗鄉村逐步邁向“面上美”“持久美”“內涵美”和“興旺美”。江西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質工程、農民安居工程、環境整治工程、宜居示範工程, 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黑龍江開展綠化香化、實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廣場、建立管護隊伍行動, 有效推動了農村環境整治由點向面拓展、由表及裏延伸, 實現了農村環境管護長效化。雲南西疇縣實施大規模的石漠化綜合治理, 採取“公司+基地+農户”模式實施深度產業開發, 逐步讓生態劣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3. 綠色低碳, 推進污染綜合治理。

從調研情況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民心。浙江嘉興等地 (市) 打造現代化網絡型田園城市, 大力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 着力構建“一户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線一風光”的鄉村格局。江西規範廢物排放, 開展“一控兩減三基本”集中治理, 解決農業面源污染, 推廣綠色循環經濟模式。湖南開展“清潔家園, 清潔田園, 清潔水源, 清潔能源”農村環境治理工程, 湧現出長沙縣、攸縣等一批農村環境治理先進典型。江蘇大力推廣以“減量化、精準化”為核心內容的生態施肥技術, 不斷加大有機肥料推廣使用力度, 避免化肥農藥對農村生態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的污染和影響。

(三) 弘揚傳統, 完善治理, 推進文化振興

1. 植根優秀傳統文化。

安徽黃新莊村先後興建了農民文化禮堂、文化長廊、村民活動廣場, 傳承了傳統的獅子旱船和腰鼓表演, 開展羣眾性的文體娛樂和聯歡會, 形成人人蔘與、共建共享的濃厚文化氛圍。浙江先後評選公佈了兩批55個傳統節日保護基地、26個春節文化特色地區、65個省級民俗文化村、32個省級非遺主題小鎮、70個傳統戲劇之鄉, 這些保護基地和特色地區帶動了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播, 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路徑。

2. 樹立鄉村新風貌。

江西銅鼓縣通過開設道德講堂、民心講堂以及制定村規民約等方式, 推動農村移風易俗, 樹立了尊老愛幼、鄰里互助、喪事簡辦、熱心公益等文明新風。北京仙人洞村開展“五好家庭”評選等活動, 積極倡導遵守社會公德。農村不良風氣和陳規陋習有很大改善, 新時代的新農民正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風貌。

3.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環境, 要堅持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引領、以自治為核心的差異化治理。安徽蕭縣費村堅持法治、自治相結合, 積極落實民主管理, 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程序開展工作, 維護村民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鄉村治理。江蘇揚州市利民村“三治”融合着力打造農村網格化管理模式, 形成村幹部、民情信息員、村民齊抓共管、廣泛參與的社會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 促進增收, 改善民生, 實現“生活富裕”

1.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調研顯示, 各地多措並舉, 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四川成都市楠柳村通過拆園並園和土地流轉, 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賃、外出務工和自營收入等農民收入渠道。廣東在市場化模式下, 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參與文旅公司的合作經營, 公司優先招聘村民, 並對村民進行職業培訓, 實現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 切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調研顯示, 各地將民生工程視為政府與羣眾的溝通紐帶, 從農民最迫切的醫療和養老需求着手, 推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提升。山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及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人數都達到應參保人數的90%以上, 努力實現應保盡保。江蘇徐州市推進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 建成省級示範鄉鎮衞生院69個、示範村衞生室168個。新疆調查的180個行政村全部配備有醫療診所和衞生防疫人員, 新農合投保率在80%以上。

四、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

(一)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任重道遠

1. 鄉村垃圾、污水處理能力仍嚴重不足。

調研顯示, 鄉鎮和行政村層面的集中供水、供氣設施和垃圾集中處理只能覆蓋部分住户。農村改廁和污水處理的任務更重, 部分農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溝。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 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沒有進行集中處理, 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沒有進行集中處理。

2. 農村改廁任務艱鉅。

調研顯示, 農村新一輪改廁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改廁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和農户, 由政府投資配套污水處理體系設備, 農户投資完成本户廁所改造。

3. 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條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產設施方面, 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問題, 水利系統不健全, 灌溉成本高, 制約了農村產業發展。在生活設施方面, 農村的水、電、氣、路、教育、文化和網絡依然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 特別是在欠發達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偏遠的農村地區。

(二) 脱貧攻堅出現新問題需高度關注

1. 部分貧困户缺乏內生動力。

調研顯示, 貧困户脱貧致富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少數貧困户吃慣了“救濟糧”, 花慣了“便宜錢”, 失去了脱貧致富的主觀能動性, 不想着主動脱貧致富奔小康, 而是將脱貧希望寄託於各級政府、幫扶部門和結對幹部給錢給物。

2. 部分非貧困户羣體對扶貧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見。

貧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讀書、生產”等基本不花錢的幫扶措施, 而處於貧困邊緣的其他農户則享受不到政策的幫扶, 越來越多的非貧困户羣體對扶貧政策和工作產生不滿, 為基層幹部推進脱貧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增加了難度, 也不利於貧困户和非貧困户羣體自食其力脱貧致富。

3. 傳統孝道文化受到衝擊。

部分農户把老人分出去單獨立户, 且不贍養, 找政府要求解決其“貧困户待遇”。這種狀況呈現蔓延趨勢, 衝擊中華民族傳統敬老、愛老、孝老文化, 開始成為基層政府抓“鄉風文明”的難點。

(三) 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支撐力不足

1. 資金不足。

鄉村振興千頭萬緒, 基層反映的共性問題就是資金不足。如安徽淮北市百善鎮有200多個自然村, 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鋪設排水管網, 資金投入巨大, 百善鎮財政無力承擔。

2. 人才匱乏。

調研顯示, 農村產業的發展提升與需要匹配的專業技術型人才已經形成剪刀差, 年輕人不願意來, 來了也留不住人, 基層農技隊伍知識嚴重老化, 年齡結構、專業結構、梯次結構不合理現象普遍, 推廣新技術的人才尤其缺乏。

3. 貸款難辦。

調研中不少省份反映, 金融機構存在融資手續繁雜, 時間長、可抵押擔保物少、貸款數額小、週期短等問題。為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安徽宿州市與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合作探索創新“政、銀、擔”金融支農服務機制, 在全市推廣“勸耕貸”模式, 但宿州市種植户仍反映, “勸耕貸”存在不到位的情況。

(四) 基層組織建設和帶動力弱

1. 農村基層組織力量薄弱。

調研顯示,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落後村, 其村“兩委”班子能力薄弱, “無人管事、無人幹事、無錢辦事”現象突出。農村“兩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已經嚴重製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脱貧致富。

2. 缺乏對村幹部和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機制。

目前村幹部收入較低, 普遍在1000~3000元/月, 遠低於外出打工收入。此外, 村幹部政治和榮譽方面的待遇少, 缺乏激勵機制, 年輕人普遍不願意留在村裏做村幹部, 影響了村幹部隊伍的穩定性, 制約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

(五) 部分領域融合發展不夠

1. 一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不深。

調研顯示, 目前“農業+”發展的廣度深度不足, 與工業、旅遊業、文化產業以及物流業融合不緊密。同時, 農業產業鏈過短, 農業研發能力弱, 加工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低端環節, 倉儲、冷鏈物流體系不健全, 多數地區沒有形成科研、生產、加工和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2. 傳統農業生產與現代農業對接難。

調研顯示, 大多數貧困村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從事分散的傳統農業生產, 傳統農業未能與大市場進行有效對接, 農產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這些落後地區都存在農業龍頭企業培育不足, 品牌建設力度不夠, 產業佈局較為分散, 缺少農產品電商銷售平台等問題。

3. 城鄉互聯互通不順暢。

目前, 部分發達省份通過建立新型農村電商綜合服務平台, 為城市與農村的雙向互通打造綠色通道, 推動着城鄉產業經濟圈發展。但當前城市優質資源下鄉仍缺乏有效聯結渠道和承接平台, 支持鼓勵資本下鄉、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機制還不夠健全, 不利於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共贏”、城鄉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 以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1. 加快推進特色小鎮建設。

小城鎮介於城市和農村之間, 是城鄉基礎設施和產業互聯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鎮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為原則, 推動小城鎮發展與現代農業、特色產品、特色經濟發展相結合;建設休閒旅遊、商貿物流、信息產業、民俗文化傳承等特色小鎮;以小城鎮為中心加強村莊規劃, 引導適當集中居住, 制定農村遺棄房屋處置政策, 帶動農民就近城鎮化。

2. 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以縣級行政區為基礎, 以建制鎮為支點, 搭建多層次、寬領域、廣覆蓋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服務平台, 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 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 大力發展農業新業態。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基礎作用, 支持龍頭企業引領示範,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培育多元化農業產業經營主體。

(二) 以基層黨組織和領頭人為抓手, 推進鄉村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

1. 提高基層組織能力。

建議開展基層黨組織“星級化”創建工作, 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政策, 深入推進黨務村務政務公開;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 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綜合服務平台;在村莊普遍建立網上服務站點, 逐步形成完善的鄉村便民服務體系;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 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

2. 強化基層黨組織隊伍建設。

實施農村基層幹部素質提升工程和後備幹部培養工程, 健全從優秀村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幹部、考錄鄉鎮機關公務員、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制度;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中發展黨員力度, 建立農村黨員定期培訓制度。建立健全鄉村致富帶頭人的激勵機制, 考慮鄉村致富帶頭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 發揮好以村黨支部書記為代表的農村發展“領頭羊”的作用, 打造穩定一支政治過硬、年富力強、紮根基層、羣眾擁護的農村幹部隊伍。

3. 發揮鄉賢作用。

產業項目的投資要按市場化運作, 鼓勵引導民間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 每個鄉每個村都有鄉賢, 通過鄉賢們的人脈、資源, 對接產業項目, 吸引產業資金迴歸鄉村。

4. 培養和引進人才。

將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培育成新型農民。財政設立專門的青年農民創業基金。加強對青年農民的技術培訓, 每年在農閒季節選拔青年農民到農業院校進行相關專業的專門培訓。鼓勵農業院校、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回鄉務農。出台技術人員離崗或在崗返鄉創業、工商業者返鄉投身鄉村振興的鼓勵扶持政策。

(三) 以精準脱貧為抓手, 全面提升鄉村自我發展能力

1.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方略。

從調研情況看, 扶貧的根本還是在於扶志和扶產業, 沒有產業支撐的貧困户即使脱貧也難以持續。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並重, 以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特色產業培育、安全住房建設為抓手, 因人施策落實幫扶措施, 鞏固提升脱貧成果, 確保穩定增收不返貧。

2. 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扶貧能力。

調研顯示, 村集體經濟強的村, 貧困問題相對較少, 村集體組織的強大能夠彌補貧困户個人能力的不足。抓住農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度以及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機遇, 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改革,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發展旅遊業, 建立合作社、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 促進集體經濟發展。

3. 強化脱貧攻堅責任監督。

強化扶貧資金監管, 提高使用效益。對弄虛作假、搞數字脱貧的嚴肅查處。完善扶貧督查巡查、考核評估辦法, 嚴格控制各地開展增加一線扶貧幹部負擔的各類檢查考評, 切實給基層減輕工作負擔。

註釋

1 本報告中村是指行政村。

2 填報問卷的人員構成比較廣泛, 其中普通村民佔81.0%, 村幹部佔13.0%, 鄉鎮幹部佔4.4%, 其他佔1.6%。

3 問卷中“影響鄉村振興的因素”、“家鄉變化最大體現在哪些方面”、“對鄉村振興的期盼是什麼”等問題為多選, 各選項佔比之和不等於1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調研報告 篇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進一步加強農村建設,發展農村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實現鄉村生態振興,加強農村環境治理,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美麗宜居生活家園。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儘管在一系列強農、富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但很多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是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之後對農村發展戰略的再提升。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求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等各項涉農經濟制度,而且注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有效推動鄉村發展、農民致富。經過對相關政策學習梳理,並採取實地調查、問卷調查等方式,結合南城區實際,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南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現狀

南城區地處縣城南部,所在轄區共8個行政村:北沙河、胡家莊、南楊家莊、孟家莊、楊家莊、申奉,2個農村社區:太紡二社區、天利達二社區。南城區把農村基礎建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差距逐步縮小。

(一)發展農業產業

目前,農業產業調整成效明顯,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省果樹所種植技術為支撐,依託玉露香梨、早黑寶葡萄等產品,發展休閒觀光農業,以海宏牧業為養殖龍頭,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銀行+農户”的肉羊生產模式。南城區現有耕地6105畝,農業人口8362人,年出欄育肥羊達到20000只,生豬出欄量9360餘頭,能繁殖母豬148餘頭,年產肉雞65000餘隻。在堅持以農户為主體的基礎上,大力培育專業大户、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積極與山西農業大學、省果樹所對接,在產業結構調整、新品種引進、產業技能培訓上下功夫。申奉村在農綜開發的基礎上與農業大學合作,並簽訂合同共建140畝試驗田,更好的促進科技成果面向實際應用和需求轉化,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雖然目前南城區產業調整成效明顯,但還存在很多問題:1、種植結構單一,農民基本還是以種植玉米等農作物生產生活;2、種植技術不發達,缺少專業農技人員的培訓指導,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還需加強;3、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不夠,幫扶方式方法還需改進。

(二)改善生態環境,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要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走農業綠色發展道路,才能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建設生態宜居鄉村。

自“拆違治亂提質”城鄉環境大整治攻堅行動開展以來,各村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100%,形成了源於自然,用之於田,綠色環保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體系,農民收入增加了,農村秸稈焚燒現象也沒有了,農村大氣環境得到了大大改善。畜禽養殖採取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的的模式,以就地就近種養還田和農用有機肥為方向,加強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得到集中處理。各村積極響應上級指示,清理本村建築垃圾以及生活垃圾,進行牆壁美化,大力改善村容村貌。雖初步建立了生態系統保護的長效機制,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很多村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差甚至缺乏,今後還需採取設立環境課堂、加強輿論宣傳等方式逐步提高村民環保意識;優質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農業面臨污染加重等問題凸顯,農業生態環境成為短板,還需加強建設高標準、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

(三)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鄉村發展離不開穩定的村級環境,這就需要進一步加強鄉村治理,通過完善村規民約、社會誠信體系等,不斷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達到改進村風民風的實效,切實營造和諧的鄉村發展環境。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確領導下,經過長期的不斷努力,各村文化機制體制不斷健全,文化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逐漸豐富。

1、農民業餘文化組織建設不斷完善,文化活動具有廣泛的羣眾參與性,羣眾自發組織各種文娛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養和幸福指數的同時,也有助於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2、各個基礎設施建立健全,體育健身場所和圖書館等進一步完善,建立長效運行機制,免費對羣眾開放。3、目前,各村基本實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且完善夕陽紅養老院基礎設施建設,為老年人養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會心理的影響,制約鄉村發展也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社會心理和教育有關。千百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致使無論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是圍繞“遠離農村、遠離農業”展開的,“不好好學習,就當農民”,是鄉村家長、教師激勵孩子學習動機的最有效口號。人們骨子裏潛移默化的滲透着一種觀念,農民不是一個體面的職業,甚至只要和農業、農村有關的人與事都會“低人一等”,這樣的説法雖然略顯極端,但卻是當前社會上的一種普遍觀念。

(四)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在攻堅脱貧方面,南城區將扶貧開發建檔立卡系統內的低保貧困户7户9人,五保貧困户23户24人,全面強化包村幹部責任到人,統籌推進,結對幫扶,政策兜底。為認真落實扶貧工作提供製度保障,確保貧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貧。但在在脱貧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維的培養和運用,針對不同的貧困類型採取相對的形式對貧困對象進行幫扶,並且要加強扶志的力度,從真正意義上做到的幫扶,真脱貧、不返貧。

二、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思考

實現鄉村振興,首要的要明確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思路:進一步加強扶持政策落實,推進中小企業創業創新發展,加強平台載體建設,加強集羣發展和特色產業建設。依據戰略思路,找準戰略重點,結合推進情況,全面規劃,合理確定區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態定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進土地合理流轉,促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地”是農民生產生活、農村發展的載體。長期以來,農民缺乏新動力、新途徑。特別是農村耕地“碎片化”,無法大面積進行創新型生產發展。土地流轉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給農民吃了定心丸,要進一步引導他們合理合法地將手中閒置土地流轉出去,盤活土地利用價值。

(二)當前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中小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蓬勃興起,要繼續鼓勵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並重點扶持解決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在發展中面臨的融資難、擔保難、融資貴等難題。

(三)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民們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力度,實行長效保護機制,改變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態度,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問題。有效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全面推進鄉村綠色發展。

(四)傳承發展鄉土文化,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保障,要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因地制宜,採取符合本鄉村特點的有效方式,傳承發展農村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完善農村基本陣地建設,建立更加長久的運行機制,挖掘本土人才,從思想上振興農村。

(五)打好精準脱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擺脱貧困是鄉村振興的前提,更加精準脱貧,強化脱貧質量是我們的目的。採取更加有效、創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將扶貧與扶智、扶志將結合,鼓勵推動貧困羣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脱貧致富,力爭做到全部脱貧不返貧。

(六)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實行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額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地位,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1、完善農村工作領導機制,建立實施鄉村戰略領導責任制,確保鄉村振興戰略有效實施;2、強化幹部服務意識,提高幹部隊伍對新思想、新任務的認識,緊抓落實,提高辦事效率;3、根據黨的領導,開展工作,制定適合本村的工作條例、機制。

總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改革創新、攻堅破難,要着力構建“多規合一、全域覆蓋”的城鄉規劃機制,要着力構建“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的改革創新機制,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努力,貫徹落實各項制度,匯聚社會各界的力量,堅決把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朝着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