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5.21K
《華爾街》觀後感

  今天看了美國經典商戰片《華爾街》,突然想到了和片子沒關係的詞眼:獨立人格。獨立人格,説起來好像很大很空的詞,百度一了把,都是和知識分子聯繫起來的,我自覺不是知識分子,似乎沒有資格討論。 
  但我不這麼看這個詞。 
  前幾天去面試,考官是個小年青大概比我多不了三四歲,説實話走在大街上都不會瞟一眼,但是突然兩個人身處在這種環境下,以考官和應聘者的身份對席而坐,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我自然有些緊張,進門之前還要故作鎮定,因為是在一個大房間裏一對一面試,我特地環顧四周,發覺其他幾組應聘的人都有些誇張僵硬地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是這麼微妙。電影《華爾街》裏,剛大學畢業的證券公司小職員巴德非常希望通過努力成就一番事業,當他絞盡腦汁和崇拜已久的金融巨頭戈登搭上邊時,巴德小心翼翼地整理頭髮,並對自己説,這是決定命運的五分鐘。然而辦公室裏的戈登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態度,和僵坐在老闆桌對面,努力證明自己的巴德恰好構成了同一世界的一對人。 
  什麼是一對人?呵呵,前兩天坐汽車回家,而偶看到一個很有個性的店名:”人從眾”(好像也不算太個性,似乎很多地方都用)。大家看看“從”字甲骨文的寫法: 
  是不是很形象?右邊的那位正跟着左邊的這位呢,這就是“一對人”,我和考官,巴德和戈登。右邊的那位可以頤指氣使、悠遊自在,左邊的那位則低聲下氣、呆若木雞。因為有所求,因為我想讓考官通過面試,巴德則希望戈登能給他個好前程。 
  戈登非常瞭解像巴德這樣,初出茅廬,又渴望賺快錢的毛頭小夥的心理,他從感情、物質和心理幾方面同時誘惑、引導巴德,讓巴德不惜一切,搞內幕消息炒作股票。巴德為戈登工作,不僅僅是為了錢,也是由於戈登無時無刻不在製造一種氛圍,讓巴德盲目地去崇拜他,欣賞他,自然而然地按照戈登的行為方式辦事,戈登永遠處於“從”字左邊,而巴德則在右邊。 
  相比之下,藍星航空管理層和戈登、巴德一起討論收購股權那場戲,在大家都很熱烈地討論新方案的情況下,巴德的父親一眼看穿戈登無心重組藍星航空,只是想利用這個不景氣的小公司來套利的把戲。他歪坐在沙發上,手抵着下巴,説了一句“我活得太長,什麼鳥都見過。這就是我的觀點。”巴德的父親才是一個真正的“人”,而不是“從”字的一半,他人的附庸。 
  康德認為,美是美(優美)和崇高(壯美)。人和人的交往之中也存在着這種關係,優美的關係你希望去佔有,而在壯美的關係面前你渴望被佔有。對巴德而言,戈登是令人崇拜的金融前輩,是壯美,與同事、老同學相處時,巴德表現的精明能幹、目光犀利,而在戈登面前,巴德像個孩子,總是矮他一等。 
  這種感覺並不是金錢利益能道明的,就好比**,讓人覺得有利可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團伙建立的所謂“家庭”,早會晚會,都讓人處於一種氣氛,在這種氣氛中,**就是合法的天經地義的事,誰不做就是不入流被人瞧不起。這樣的氛圍隨處存在,拿我舉例子,穿梭於學校和社會這兩個某些方面截然不同的世界,能夠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學間討論《浮士德》譯本問題那叫時尚,但放到了同事間就成了無聊;
同事間討論信用卡刷了多少錢積了多少分那叫潮流,放到了同學間就變成了庸俗。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道不同不相為謀,都是從側面形容這種氛圍的。只可惜,我既沒看過《浮士德》又沒辦過信用卡。 
  影片的結尾頗有意思,巴德對戈登説:“我非常想成為你,但我最終才發現巴德福克斯就是巴德福克斯,戈登蓋克只是戈登蓋克。”最後在父母的陪同下,巴德前往法庭等候牢獄之災。父親對巴德説:“你先進去,我把車停一下和你母親隨後就來。”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巴德一個人走上了法庭的台階。試想這是一部中國電影,父母一定會哭哭啼啼地責怪巴德(恰好也是個中國名字)不孝,但是我的兒巴德本質一定善良只不過跟着壞人誤入歧途,然後無論如何也要陪同兒子一起走入法庭,同艱辛共患難(插一句,前幾個月看報紙,一位母親不遠千里以修鞋為生,陪兒子坐牢10年,兒子知道真相後感動得稀里嘩啦)。可以説小青年巴德的經歷不僅僅折射出華爾街唯利是圖的本性,也展示出巴德本人從人格依賴,到最後獨立走向法庭,為自己錯誤的選擇承擔責任,終於構成獨立人格的成長過程。也許這部片子的思想精髓就在此:貪婪是蒼蠅,而人格缺陷就是雞蛋上的縫。 
  引用一句名人名言:要想過得好,首先自己要強大。 
  再引用一句俗話:生活需要一副熱心腸,一雙冷眼睛。

 

《華爾街》觀後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