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8W

童年是橋,接着未來的路,童年的事讓我開心,讓我回味無窮,那麼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範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一篇閲讀課文。參加學校舉行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中它,一是內容簡單,二是沒有誰以此講過公開課,備課時可以不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曾為這個初衷竊喜過。

眼看講課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曾寫下最初的教學思路,感覺沒新意,再寫,有些細節仍不滿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畢才長出一口氣。

講課那天,課前仍一遍一遍準備着,自我感覺,萬無一失。可真到了課堂上,前二十分鐘學習作者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按計劃如期實施。學習最後一部分時承接上文:作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僅發現了問題,而且還想辦法解決了問題。請大家默讀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會發現些什麼?可以是一些問題,可以是讀書的收穫。學生讀、劃、寫,一會兒便有小手紛紛舉起。第一個同學就抓住了重點,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在此本該對此問題肯定後,讓大家劃下這句話,暫且記住繼續提問或談發現,最後再讓大家像作者那樣自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後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情急之下既沒給學生充分談發現的機會,又沒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直接讓同學們交流課外蒐集的與此相關的資料理解這句話的普遍意義,直到下一個問題的提出才意識到這一嚴重的失誤,為時以晚。

由於我的失誤使文章後一部分的學習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則,出現了本末倒置,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

痛定思痛,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備課時沒把文本爛熟於心,沒把教案爛熟於心,致使虎頭蛇尾,當牢記沉痛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童年的發現》,備這節課我是費了一番功夫的!為了瞭解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的每一個問題,我都問了也上五年級的兒子一遍,看看他比較容易接受哪一種説法。修改了幾遍後,又將教案順了又順,但是真正上課時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幾個地方真該好好反思一下。

“夢中飛行”一段,本來想作為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可沒想到第一個叫起來的同學讀得那麼好,重點的詞語突出,語調優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而是又叫了一個學生,結果讀得不及第一個學生好。後來想想真該直接讓同學們跟着這位學生練一練,用學生教學生,這不是很好地契機嗎?

“他可能還觀察過什麼?”這個問題,的確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想的也比較精彩,比如:還可能翻來覆去地觀察青蛙、猴子怎樣上樹吃食……但是,老師只顧趕時間,沒有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説具體。同時,這裏也可以引導學生練習説話:你有沒有痴迷地想過一個問題或者觀察過一種事物?怎樣觀察的?説一説。這樣可能課堂教學的容量更大一些,學生的語言訓練也比較及時有效。

課文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往往會遭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學生用結合課文內容和舉例兩種方法來理解,但是在語言表達上還是不夠完整,再則,老師當時也沒有及時總結費奧多羅夫樂觀的性格特點,老師的教學也顯得不夠完整。

總之,遠遠沒有理想的效果,看來,教學設計既需要找到關鍵點,還需要注意一路風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教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教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樣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經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終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當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資料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主角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資料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到達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教師所談,本節課能夠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能夠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能夠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我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僅整合了課堂資料,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本事,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教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僅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當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當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我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進取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到達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我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我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僅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