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教學反思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6W

出色的教學反思可以讓老師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及時寫好教學反思,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影子》教學反思8篇,供大家參考。

《影子》教學反思8篇

《影子》教學反思篇1

這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童話,有美的語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學習這篇課文,我是創設情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都有一雙明亮的眼睛,我覺得我們真幸福啊!假設一下,我們這雙明亮的眼睛消失了,由一個正常人變成了一個盲人,我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呢?我們來體驗一下盲人的生活好嗎?

我先把要求講一下,我説閉眼的時候,不要出聲,心要靜,我説結束的時候,你才能睜開雙眼。我還想請一位同學幫幫忙,這位同學要閉着眼,拿一本本子上來給我,再閉着眼睛回到你的座位,誰願意來做這個特別的體驗?(選一名同學)你要注意:等一會兒,我説閉眼的時候,我還有一段話,我説完了,你才能上來。你聽明白了嗎?

好,請同學們靜下心來,請慢慢地閉上你的雙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無止無盡的黑暗。你是一個每天都看不見光亮,看不見色彩的盲人。

好,請慢慢地睜開你的雙眼吧,誰來説説剛才的感受?同學們都非常有興趣,學生認真地扮演了盲人的角色,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拉近了文中盲孩子的距離,讓學生走近作品。

在“深入領悟形象,把握主題”這一環節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句式:(1)“對着作品中的盲孩子,我想説——。”(2)除了對着作品中的形象外,對着自己,對着大家,你又想説些什麼?讓學生與作品中的形象對話,實際上是讓學生對作品中的形象做一番思考,把握形象的意義,進而理解文章的“愛”的主旨。盲孩子的快樂來自影子、螢火蟲的關愛,影子關愛別人,自己也獲得新生。引導學生由作品中的形象,聯繫到自己、大家乃至整個社會,無疑使學生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教育,增加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課結束時,我播放了《愛的奉獻》,打出字幕: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讓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染着學生,薰陶着學生。學生很自然會想到“愛”的主旋律,想到《愛的奉獻》這首主題曲。此時“愛”的分量在學生心中加重了。

《影子》教學反思篇2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童話,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就應該抓住童話的特點進行教學。童話本身就是為兒童創作的,它往往通過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來淨化孩子的心靈。所以在上童話的時候,我們教師不應該以仰視的態度對待學生,我們應該低下身子,和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上去傾聽童話,理解童話。也正是基於這個角度考慮,我在主問題的設計上力求簡煉,讓孩子有話説,讓孩子有想象的空間。童話世界裏一切都是那麼美好,不僅語言很美,故事也很美,情感也很美,如何帶領七年級的學生領略童話的這種美,成了我在教學設計之初遇到的難題,最終我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朗讀,美文需要美讀,通過讀來品味文章的字詞和句子,通過品味文章的字詞和句子來感受其中藴含的思想感情。

二、預設與生成需要教學機智

先前已經按照童話的特點,完成了一系列的教學設計,那麼如何將教學設計付諸真正的課堂實踐?精心準備的課堂預設能夠發揮一定的效用。例如我有一個問題的設計是“你從哪些文字感受到了盲孩子的快樂?”對於這個問題我將課文當中凡是與快樂相關的文字都做了一定的預設,這樣做的目的有二,一是個人的教育機智尚未成熟;二是希望把問題設置於自己能夠掌握的框架之內。課堂實踐證明,這樣的預設有的時候是很有必要的,這讓課堂變得更加流暢。

雖然預設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一些幫助,但課堂面對的畢竟是活生生的學生個體,每個學生的思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這裏我還想説説預設與生成的問題。雖然我對第一個問題“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盲孩子?”作了較為充分的預設,但在課堂一開始,學生的回答就超出了我的預設,我先前想的是學生會説“寂寞、不幸、痛苦、孤獨”,然後我再將他們引到雖然這是一個寂寞的盲孩子,但他仍然熱愛生活,對外面的世界充滿着好奇。可在真正的課堂實踐中,學生卻一下子將熱愛生活説出來了,還沒來得及品味盲孩子的寂寞,如何分析盲孩子熱愛生活呢?我後來採用的方法是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眼中的盲孩子,然後再結合課文內容具體分析盲孩子的寂寞以及在黑暗的世界裏,他仍然熱愛着生活。這是我的處理方式,但現在想來似乎顯得生硬,為什麼不可以先講盲孩子熱愛生活,然後再用一個問題過渡到寂寞呢?這可能還涉及到一個課堂機智的問題,就我目前的狀況來看,教學機智有待提高。課堂教學畢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無論你的預設多麼充分,但還是有許多動態生成的內容,這就需要一個教師用自己的智慧去處理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係。

三、教師的引導能力有待加強

我將這堂課的切入點設在朗讀和品讀詞語上,應該説從整體上來講效果較好,但在一些具體的細節上,教師的引導還有待加強。例如分析第五自然段盲孩子自己聽到的各種聲音時,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區感受,但是第18自然同樣有聲音,我是通過抓疊詞進行品析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這裏我似乎把兩種聲音分割開來分析的,沒有將兩者聯繫起來。前面也是寫聲音,後面也是寫聲音,那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王劍平老師在評課中提到的觀點讓我恍然大悟,她説前面的三種聲音都是一種靜悄悄的聲音,不太能夠引起別人注意的,這正如盲孩子當時的寂寞。而後面寫到的三種聲音,是比較熱鬧的聲音,這亦如盲孩子後來的心情,讓變得快樂了,世界似乎充滿了光明和色彩。如果這個時候作為教師的我能夠引導學生將後面的聲音與前面的聲音照應一下,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盲孩子的心情變化。但可惜的是,我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當然要達到對文本如此細緻的解讀,本身就要求教師有敏鋭的觀察力,這一點王老師的功力真的很深厚,也是我今後努力追求的方向。

《影子》教學反思篇3

閲讀教學要落到實處,就必須在朗讀上多花功夫。教學中要從“讀”出發,把“讀”貫穿教學全過程。一年級小朋友朗讀課文時,總是離不開一個“拖”字,對於朗讀的節奏,詞語連讀等,都不能很好地把握。本文的教學,我還是以朗讀為主,以讀促悟,讓學生在反覆的課文朗讀中,學習朗讀技巧,理解課文內容。

1、教師範讀。通過朗讀,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課文的美,激發他們的朗讀慾望和興趣。

2、學生自由讀課文。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3、競賽讀。採用各種形式的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指導學生朗讀技巧。如男女生比賽讀、學生跟老師的挑戰讀,再加上學生對老師及同學的朗讀評價。使學生對“怎麼樣才算讀得好”有了初步的感知,可以對自己的朗讀做出自我評價,從而不斷提高朗讀水平。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從生活現象入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量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如教學一開始,我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説説:我的左邊是( ),右邊是( ),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

“那麼,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你能找到它嗎?”話音剛落,很多學生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説明了把生活現象引入課堂,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理解“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條小黑狗”這句話時,我説:“為什麼不説影子像只小黑熊?”“哪位小朋友家餵過小狗,小狗是怎麼跟你玩的?”

親切的家常話題,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生很快地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在學完課文之後,我帶學生到操場上做“找影子”的遊戲,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生活中驗證光、物體和影子三者之間的位置關係。這樣的教學,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資源,在課堂中營造了濃厚的生活氛圍,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緊密結合起來,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影子》教學反思篇4

?畫影子》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教學內容。生活中的“影子”能使大自然和我們的生活更美更富有情趣。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捕捉和表現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引導學生觀察、記憶、想象,表現出“影子”富有夢幻般變化的特點,提高學生繪畫的想像力和創造能力。本課教材的意圖是通過欣賞、體會和表現影子的生動多變的形象,體驗到“影子”的存在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於本課的教學設計,我在確定教學方向、組織教學內容時有些困惑、矛盾,先作了一些思考——簡單的理解就是讓學生畫一張影子的畫,學會用色彩表現影子,培養學生觀察感悟能力和繪畫表現能力,但這樣的教學又顯得太直白,缺少點情趣;生活中的影子包含了很多科學的道理,是否要和學生講述影子的形成——複雜、系統的科學道理學生不會感興趣。教學的內容不是簡單的堆砌,選擇的內容是否有效、是否能進一不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提升審美能力,取得較佳的教學效果,對教師有很大的考驗。上完本課有一些感想,特做如下反思:

1、教學內容組織比較合理

教學通過引導學生看影子、説影子、找影子初步瞭解生活中的影子;再通過精美的攝影、繪畫作品欣賞,共同發現美、欣賞美,體驗影子美的魅力;激發學生表現影子——畫影子來創造美和展示美;通過剪影作品欣賞、皮影戲欣賞感受“影子”的無窮魅力。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些小環節:如《撈月亮》動畫欣賞、讓學生在教室裏發現影子、手影遊戲活動、影子藝術品(攝影、繪畫)欣賞、添畫影子、觀看皮影表演等,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了影子,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

2、突破難點重點有策略

二年級的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的掌握比較少,動手和運用工具的能力較低,適當表現出“物”與“影”的虛實關係,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在教學過程中着重引導學生在發現影子、感受影子的美感的基礎上,作業的形式是要求學生繪製背景,用貼紙圖片來添加人物或動物,然後讓學生在水中添畫倒影,減少學生作業負擔,讓學生畫出模糊的影子來。對影子繪畫表現也認識到有困難,塗色時教師做了一些演示,同時指導學生可以用長線條的筆觸來表現水和影子,因此部分基礎較好的同學的作業效果很好。

3、注重美術教學與生活聯繫,關注學生的情感培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美術課程的終極目標,缺少人文情感潤澤的教學不是藝術教學。一方面我通過對教材配套課件進行了修改調整,精選實用的圖片和影像輔助教學,利用精美的攝影圖片和音樂創設充滿情感氣息的課堂教學情境。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談論交流,問你願意生活這樣如畫的環境中嗎?你想和誰住在那裏?你想蓋什麼樣的房子?在這麼美的地方你最想做什麼?你可以為這麼美的地方做些什麼?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來體驗,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更加熱愛生活,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4、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其一是教學細節關注不夠:前兩個班級的教學忽略了作業的具體指導,只是簡單的講述了作業的基本要求,導致影子是正畫的(教師也沒講影子和實物形態上的區別,只是根據教學課件説了説影子比較模糊),影子的顏色也習慣着平塗。特別是影子的塗色最好具體示範,先用什麼顏色,再用什麼顏色,並提示影子邊緣表現可以模糊些。其二是效果突出的學生作品不多:對學生的期望過高,自信的認為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繪畫方法、養成了必要的作業習慣,學生作業練習時沒有即時巡視、輔導。其三是評價方式單一,在評價時更多的關注了學生的作品,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的評價、作業態度的評價——後兩者恰當的評價往往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促進作業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其四是作業速度較慢,兩課時的教學時間,很多學生未能完成,學生作業的不自信,習慣畫了擦,不停的修改,影響了作業的速度(在端正學生作業態度的同時屬性學生信心、仔細思考,大膽落筆)。

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進一步以課改理念為指導,深入挖掘教材,仔細研究學生,合理、多樣的設計教學環節,紮紮實實地推進課堂教學,使學生真正從美術課堂中感受成功和愉悦,發展學生的美術素養、提高美術技能技巧。

《影子》教學反思篇5

這節課的知識技能目標是讓學生學會通過測量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認識到太陽位置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物體影子的長度。 整堂課由於時間的緊湊,只給學生安排了兩次測量的機會,然後通過比較不同時間內影子的長度找到影子變化的規律。在五(2)班上課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小插曲,由於處理這個問題較為成功,使得學生更直接的找到了太陽位置與影子長度的規律。

在測量影長的過程中,第一實驗小組測得竹竿的實際長度是118釐米,第一次測量得到的影長是142釐米。第三實驗小組測得竹竿的實際長度是117釐米,而第一次測量得到的影子長度卻是146釐米。當小組代表彙報完實驗結果時,有許多同學都眉頭緊縮,並爭先恐後地舉手,爭着發表自己的意見。的確,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問題,明明是第一組的竹竿長,同時測量,怎麼可能測得的影子還是第三組的長?指出了這個現象之後,大家都進入了思考,小組討論分析後,大家猜測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

1、可能是讀數時出錯了。

2、可能是竹竿放斜了。

3、可能並沒有同時測量。

經證實,第三實驗小組排除了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可能性,於是大家討論後決定派代表去重測。 三分鐘後,第三組的學生興沖沖地跑回實驗室,喊到:“影子居然有167釐米。”聽完這句話,眾多學生都感到奇怪,反問説怎麼可能。但第三組組長斬釘截鐵地回答到:“肯定沒錯,我們測量了兩次呢!” 是啊,在短短的十幾分鍾內,影子變長了,而且變化居然這麼明顯。

於是,我趁機引出問題“陽光下,某樹高2米,過了一會,樹的影子變短了,分析這種現象應該發生在上午還是下午?”這時就有許多學生説是在上午,依據是“從剛才的測量結果可知,下午的竹竿影子是越來越長的,反之,影子變短應該在上午。”聽後大家都會心的笑了。這時有學生恍然大悟,説:“影子的長度與太陽的位置有關係。”沒錯,太陽的位置決定了影子的長短,正午的時候,太陽在頭頂上時,影子最短,而太陽位置越低,影子就越長。

通過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和處理,學生顯然已經找到了太陽位置與影長的規律,而且也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後的課堂上能把握住這些環節,對教學而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影子》教學反思篇6

傳統語文課堂的模式可以定義為師本語文課堂模式,它使學生難於擺脱教育體系的弊端,難於擺脱教師控制、主宰語文課堂的局面,以至學生潛力難以發揮,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難於投入,興趣自然減退,學習效率下降,師本語文課堂實際上是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教育體系,但由於教師與學生的認識規律和意志不同,所以很多時候又無法被學生所接受。

有別於師本語文課堂的生本能使學生擺脱原有教育體系的桎梏,擺脱完全由教師控制語文課堂的局面,教師作為語文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現,使學生完全發揮自己的學生潛力。生本語文課堂最主要是注重教學的交付,教師儘快地讓學生自己活動起來,去獲得知識和解決問題,把可以託付的教學託付給學生,它是一種依靠學生、為學生設計的教育思路和教學方式;教師“導”的功能是放在設計“先做後學、先會後學”的過程上,而不是師本語文課堂──教師一點點地教,學生一點點地學的過度分析上。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關注每一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等情緒體驗。新課程強調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為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發展,在教學時,我就從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入手,着力營造一種充滿活力的生本語文課堂。以《影子》為例,我是這樣進行的:

一、創設情景,注重體驗

孔子説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悦的情緒和積極情感體驗。《影子》一文是採用兒歌的形式描繪影子與人形影不離的特點。課前,我從學生那兒瞭解到他們除了知道影子是黑的之外不知道有其他什麼特點。如何讓學生形象生動地認識影子其它有趣的現象。我想到了遊戲這種活動方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不同內容的教學有各自的規律,應該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遊戲是他們最喜愛的,也是樂此不疲的活動,他們的情感很容易在遊戲中受到感染。於是,在課間我設計並組織了孩子們玩“踩影子”的遊戲。他們兩人一組,你追我跑,你踩我躲,不知不覺在輕鬆的情景中發現影子有趣的現象。在上課時,當老師問起,“在遊戲中你們發現了什麼有趣的現象”時,學生爭先恐後舉手,有的發現發現影子總跟着自己,自己做什麼,他做什麼;有的發現自己躲在房子的後面,影子就沒有了;還有的發現太陽出來就有影子,陰天、雨天沒有太陽,就沒有影子。能交流發言的學生個個神采飛揚,滿臉喜悦。由於時間關係沒有點到的學生只能遺憾地從鼻腔裏發出一點聲音,收回小手。

二、真情交融,享受快樂

生本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要轉變教師的角色,要讓老師從知識的壟斷者、傳授者釋放為學生的指導者、幫助者和參與者。在語文課堂中的二、三分鐘的課間活動時間,我也針對課文內容設計相關“找影子”的課間遊戲,豐富學生的語文課堂生活,滿足他們情感體驗。在設計這一活動時首先是我與學生共同參與完成,然後再是學生與學生共同完成。這樣設計既使學生感受到教師與他們都是平等的,是他們的朋友,正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抓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來設計活動,贏得學生的歡迎,他們個個興致昂然,教室裏每一寸空間都能感受到學生的快樂。遊戲結束,學生能很快地將飽滿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學習效果明顯。

美好的情感體驗常常來源於師生之間的真情交融。當智能與美好的情感體驗交融時,可以爆發出驅動力,師生關係的和諧正是以情感為紐帶的。真情交融,使師生雙方同時感受到教與學的無窮情趣與自身無法估量的潛力。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總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進去,及時溝通師生之間的情感,營造一種師生之間的平等、親和、融洽的教學氛圍,在師生對話中、交流中、溝通中,從真情交融進入心智交融,形成教與學相互推進。

三、小組協作、教室當學室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行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生本語文課堂強調的小組協作學習法是指合作、夥伴的形式,把幾個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一般為四個),以小組的形式出現,包括小組協作回答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討論問題等等,從而充分培養學生團隊的合作精神品質和協調能力。

即當學生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時,可能一部分學生已通過自學或家人、朋友的幫助掌握了全部或部分內容。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出來,讓他們“當”起同學們的“教師”,尤其是在生字教學這一環節,有些學生很會認生字,而且字音也很準,我就讓他們當“小老師”帶領着小組的同學認讀生字,在“小老師”的帶領下,教讀、開火車讀、聽音找朋友,學習形式豐富多彩,“老師”教得津津有味,同學們學得津津有味。學生教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人。看到這樣濃烈的學習氛圍,我感到語文課堂只有交給學生,才賦有生命。

四、生為本、尊重個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它的“人文性”表現在具有濃郁的人文特色,充盈着作者豐富的情感。因此,語文不僅是一門培養學生分析和運用語言能力的課程,更是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培養學生人格的載體,在新課標的理念指導下,我們的閲讀不僅僅是教會學學生朗讀懂文本、獲取書面知識,更要讓有着鮮活思想,獨特個性、獨立人格的學生在閲讀文本時傾注自己的感情,融情入境,與作者情感共鳴。由此,我深入文本,反覆吟誦,品讀文字的含義和作者的感情。努力尋找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自我感悟。

經過分析我選擇“小黑狗”一詞作為與學生溝通的話題:“你們喜歡小黑狗嗎?為什麼?”小狗是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當選擇這個話題時,我想小狗可愛的形象在孩子們的腦海裏一定鮮活起來,要不怎麼學生紛紛舉手,唯恐老師不點他。由對小狗的喜愛引發到影子與人形影不離的特點和小狗一樣的可愛,在閲讀中自然而然地將喜愛之情通過文中的語言表達出來。由於各自感悟不同,讀出來的語感也不盡相同,有的讀:“影子是,一條,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有的讀:“影子是,一條,小黑狗。我走,它,也走。”我沒有硬性規定他們該怎麼樣讀,反而鼓勵他們讀出是自己獨特的感受。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以一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組織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獨特情感,和已有的認知水平,圍繞學生如何設計教學活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力圖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本語文課堂。

《影子》教學反思篇7

我的課後反思主要是針對授課內容、方式、技能技巧進行的,新的《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教育要“以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讓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課教學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它不僅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還可以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象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良好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

一、 和諧高效的教學追求

一開始我用猜謎的方式進入本課:人人有個好朋友,烏黑身子烏黑頭,太陽光下伴你走,一到黑處就分手。(謎底:影子)

但是,學生反映平淡,緊接着問:關於影子你還知道哪些?結果,學生回答的很凌亂,對直接深入本課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相差很遠。

而改用手影遊戲引題,同時有意識地將影子形成的幾大因素以教師設置障礙——學生產生疑問——獨立進行思考——説出相關知識的形式加以呈現,這樣通過遊戲的突然終止與無疑的遊戲中創設了一個有疑的情景,影子怎麼沒了?影子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有了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慾望,把玩遊戲的無意識活動一下子轉變到問題的思考上,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學習中,並使一個抽象的理論問題,在教師的一開一關的過程中,讓學生茅塞頓開,引起學生心靈上的反應,讓問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的恰到好處。效果較好。

二、腳踏實地的實驗探究

過去在講到這裏時,我是讓學生隨便談自己通過觀察的發現,本來想給學生一個更廣泛空間,把自己觀察到的,有價值的問題,充分交流出來。主觀願望不錯,但是交流的效果很一般。學生説的很散,而且與要探究的內容缺乏關聯性。因此後來經過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漫無目的的交流局面,其關鍵原因是教師引導性的語言不到位所引起的,於是我就從學生要説什麼和怎樣來説進行一步到位的引導,從而提高交流的效率和質量。首先是太陽的位置變化特點和利用位置變化來辨別方向;其次是交流影子的特點,並且做到了學生能自己設計實驗,教師做觀眾會給予喝彩;學生設計實驗有困難,教師是朋友能提出建議;學生無法進行的實驗,教師是幫手給適當援助(如拓展練習課件演示等)。

三、寬鬆祥和的學習氣氛

在這節課中,我始終是學生忠實的朋友,學生有了發現,可以隨時與老師交流;有了困惑,就能得到有效的引導。課件的選用必要、實用,的的確確是在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服務,學生觀察、發現、猜想、實踐、操作、延伸及應用,各環節設置緊湊、合理,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穫。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引導提升,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科學的樂趣,並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我們的生活,實現科學學習的真正目的。

通過創設情境、遊戲導入、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分組實驗、指導觀察、彙報交流等教學組織形式,充分體現了研究專題“學生分組實驗中觀察與表達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活動在和諧、寬鬆、融洽的氛圍中展開,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學生科學探究興趣充分激發,探究能力得到培養,合作交流意識不斷增強。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們來説,太習以為常了。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不陌生,但正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變化,卻往往被學生忽視。一方面,學生對宇宙萬物懷着與生俱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們對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缺乏足夠的重視。在設計本課時,本來應該領着學生到教室外面,或到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親身觀察、體驗、感受這種自然現象,並讓學生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們去探究的科學道理。但是由於要講公開課,又不是在本地講,不能提前更好的引導學生充分的進行觀察,更無法預測講公開課當時的天氣情況,況且現在的天氣又比較冷,不適合在户外上課,所以在課堂設計上,我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學生喜歡的探究活動方式安排瞭如下活動:手影遊戲,在紙上畫影子,用身體模擬情景活動,連續觀察記錄或回憶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同一物體在陽光下的影子變化規律,猜時間遊戲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外觀察或學生生活儲備與課內探究相結合,學生觀測記錄或生活經驗回憶與研討相結合,意在讓學生“建構”一種由生活中淺層次的表性認識,向科學的理性思考轉變的過程。在合作學習中學會自己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並能自己發現科學現象的規律。當然這種課堂設計是在這種公開課背景下的一種有益的嘗試,相信大家會有不同的看點。

三、巧妙有趣的知識鏈接

有意識的設計了畫影子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建構一種由生活中淺層次的感性認識向科學裏較高層次的理性思考轉變的過程,讓枯燥的科學理論知識,融進意趣濃厚的繪畫當中,相得益彰。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引導提升,讓學生體驗到探究科學的樂趣,並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我們的生活,實現科學學習的真正目的。

這是一節以回憶平時觀察和模擬實驗為主的課。

學生一開始對於謎語和遊戲探究影子形成的條件興趣盎然。從回憶太陽位置、温度的變化、影子的變化的回答來看,部分同學們平時不善於觀察。上課時,引導學生提出種種猜想,假設,通過模擬試驗的形式加以驗證。這個模擬實驗最重要、最難的一個環節是確定“太陽”的五個位置和太陽。我為每一組的同學提供了一個模擬天空,先讓學生明確各紙、手電、蠟筆的作用;其次提示了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幾點收穫:

科學來源於生活,又能改善我們的生活。這課中,在理解影子形成的條件時引導回憶生活中的經驗;交流影子和太陽與我們的關係都體現了這一點。

自然界是最準確的實驗室。這節課可以將學生帶到室外做影子游戲,還可以將學生帶到室外去觀察一天中影子的變化。我想這是任何模擬實驗都無法比擬的。

新的《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科學教育要“以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活動的本質在於探究,讓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課教學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科學學

習的方式,又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它不僅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還可以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象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科學教育只有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來發展其良好素質,才能實現科學本質與教育宗旨的內在統一。

一、激發探究的慾望

探究是兒童的天性,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科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兒童在探究過程中會不斷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可以從中獲得巨大的興奮感和自信心,並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但是,課堂上學生不提問,也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才能讓學生的探究的問題意識變強呢?興趣是每一個人做好一件事的主要因素,只要學生對事情感興趣,就能激發他們對事物探究的潛能。由於孩子的好奇心,對於自然現象的許多問題很感興趣。如:蘋果熟了,為什麼掉在地上而不掉在天上?動物有尾巴,為什麼人沒有尾巴?太陽離我們有多遠?為什麼月亮總跟着人走?學生的探究慾望一旦被引出來,那麼整個課堂氣氛就顯得非常活躍,對於接下來的教學就會非常關注,教師無須多説。

二、創設探究的問題

問題是探究的起點,科學的發現始於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並能選擇有價值的,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只有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感興趣的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一個問題的結果做多種預測和假設,然後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活動,在活動中得出結論,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對各種生活現象的演示,引發學生的“舊問”。有了這些他們很早就想了解,但又一直未能如願的問題,學生必然會迸發出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迫不及待的探究熱情。比如,在教學《熱空氣》一課時,我用酒精燈和小紙片的裝置演示了生活中“爐火上方晾曬的手帕不斷飄動”的生活現象,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對生活的回憶。許多學生都急切地發出猶問已久的問題:“為什麼火爐上方的手帕會不斷飄動呢?”“是什麼使手帕不斷飄動的呢?”??同學們帶着自己急於瞭解的問題,一個個積極主動,躍躍欲試,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新的問題,從而促進學生探究的創造性發展。

三、注重探究的方法

“動手做”是科學課的靈魂。強調動手做就是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只有學生親自做了,親自探究了,才能培養他們的能力,學會科學方法,體驗成功的樂趣,理解科學的含義,才能真正做到“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因此,教師要徹底打破舊的教學觀,為學生創造動手做的機會,為學生開發學習資源和器材,給學生儘量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刀實槍地進行科學實驗。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還要去思考,去動手操作,即經過

自己的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聽會忘記,看能記住,做才能會。只有動手做才能調動多種感官協調活動,才能學得投入、紮實,學生的科學素養才能迅速提高。

四、培養探究的能動

良好的參與興趣固然可以激發強烈的求知慾,然而興趣只是探究的動力,要使這種動力持久,關鍵還要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參與方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和投入,才有可能實質地,深刻地參與,學生的探究能動性才能被調動起來,才能更好地體驗科學,理解科學。因此,在科學探究中不僅要儘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參與條件,而且要加強方法的指導。讓全體學生全身心參與,積極運用多種感官,自主地探究,做好收集事實,整理事實和研究事實三件事,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研究問題,獲得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動性。

總之,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與內容,又是科學學習的過程與方式。在開展探究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勇於創新,走進生活,走進廣大的自然界中,去發現科學。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才能使科學課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好陣地。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們來説,太習以為常了。本課的教學是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真切感覺到太陽和影子永無止境地有規律運動和變化,認識到太陽的運動與影子之間的關係,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們探究的科學道理,意識到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師談話導入,引起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聯想,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學生的思維轉移到課堂的同時,我利用畫影子這一活動目的是要讓學生留下影子的痕跡,為再一次觀察影子埋下伏筆,便於比較。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有了感受,經歷了一次趣味性地動手做的活動,有所發現。

觀察並交流討論影子的變化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策略環節,對於科學發現,科學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往往指明着科學探究的方向,為了這個方向而去收集事實,分析整理事實,去驗證它,修正它。學生作出猜想後,無需教師佈置任務,相信他們肯定會再次觀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學生通過再次觀察,有了更深一步的發現。 太陽的運動和影子的變化,對孩子們來説,太習以為常了。即使是一年級的學生也不陌生,但正是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變化,卻往往被學生忽視。一方面,學生對宇宙萬物懷着與生俱有的,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他們對自然界的運動和變化缺乏足夠的重視。因此,美國課件的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讓孩子們真切感覺到太陽和影子永無止境地有規律運動和變化,認識到太陽的(視)運動與影子之間的關係,感悟到司空見慣的現象中往往包含着值得我們探究的科學道理,意識到科學探究,永無止境。

美國課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用學生喜歡的探究活動的方式,如畫物體的影子、踩影子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課內外相結合,課內觀察與中長期觀察相結合,學生觀測記錄與研討相結合,意在讓學生“建構”,自己掌握科學學習的方法,自己發現科學現象的規律。通過這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孩子們有了不少的發現,讓他們用語言把觀察到的敍述出來,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論認識。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交流分享自己同他人的發現,建立對宇宙的情感,從而點燃探究宇宙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探究,注重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本課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發現太陽位置的變化規律;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找到影子的變化規律,並總結出太陽和影子的運動變化關係;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照片啟示及動手操作,一步步地揭示出形

《影子》教學反思篇8

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都是班級授課制,學生坐在教室裏學,老師站在講台上教。這種方式有它的優點──排除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讓學生較認真地學;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有問題能及時作答,有困難能及時點撥。但也有缺點——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對於學習內容,他們只能通過語言文字、錄像、圖片等來了解,缺乏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其實,新教材中有不少課文可以利用校園、大自然的資源來進行教學活動。如:有關植物的、季節的、自然現象的等等。我們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真切地體驗事物,進行觀察、比較、討論,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影子》這篇課文簡單易懂、有趣。上這一課時剛好風和日麗,所以,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帶到運動場上,並給他們佈置了一個任務:觀察自己和同學的影子,看看它們出現在哪,像什麼?學生在運動場上愉快地玩啊,看啊!瞧,他們一會兒蹲下,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做動作,有時幾個小夥伴又在一起討論交流……孩子們是在玩語文呢!最後,我利用一點時間讓學生暢談自己的發現,許多學生都瞭解了不少有關影子的知識,並且在回教室的路上,大部分學生已經把課文背出來了。大自然真是一個大課堂啊!

其實,只要我們的教學方式靈活地改變一下,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讓生命智慧有效生成──《影子》教學反思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和麪向未來的事業,在當代需要應答關乎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兩大問題:一是在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社會形態下,在瞬息萬變的當代社會,人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二是人類面臨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精神家園的失落,教育如何提升人生境界,轉變人的生存方式,引導人去建構一種健康的明智的生活?教育要解答好上述兩個問題,必須從傳授知識走向培養智慧。因為智慧的基本屬性是真、善、美,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人不僅要有知識,更重要的必須有智慧,故而,教育擔當起培養人生命智慧的重任,才是人類解決種種生存危機的根本之策。那麼在平時的教學中如何讓生命智慧有效生成呢?在這堂課中,我是這麼做的。

1、引導自探,感悟智慧。

有效地學習,不是教師把文本中藴含的“知識”告訴學生,或教師向他們進行灌輸,而是學習者的自主建構。通過學生親自感知故事,才能真正理解故事的內容,悟出故事中的哲理、方法及新奇、鮮活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其內化為主體自身的東西。“不通過感悟,外部的東西對主體來説始終是沒有意義的”。據此,在這堂課中,我注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深入感悟。首先,帶領學生到操場上玩踩影子的遊戲,在愉快的環境中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在玩中生疑,在玩中釋懷。二是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除了經常採用讀中悟,還採用聽中悟、玩中悟、做中悟。如: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識記;在朗讀中,選擇喜歡的方式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個性得以張揚。

2、自由對話,啟迪智慧。

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師生、生生展開自由對話,有助於啟迪思維靈性,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為什麼説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學生是眾説紛紜,有的説影子是黑的,狗也是黑的,有的説我家的狗,只要我一回家,它就愛跟着我,有一次還要跟着我來讀書呢,真像我的影子,又有的説我是獨生子女,平時沒有人跟我玩,影子天天跟着我,就象我的好朋友……通過自由對話,學生懂得可見,兒童具有極大的學習潛能,只要採用兒童喜愛的內容和形式,培養其學生素質是可能的,也是現實的。

3、知行結合,生成智慧。

以上的兩條教學策略重在從感知、理解故事和互動對話中體悟、開啟智慧。為了促進智慧的生成,在後面的教學中,我們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發光體,讓學生出來站一站,他們就會發現,只要變化所站位置或者變化發光源的方向,都會造成影子方位的不同。“知”與“行”地緊密結合既有創新意識的培養,也有創新技能的訓練,實踐證明,效果是很顯著的。

形象表演 熟記字詞──《影子》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教材,大多是對生活情境的描述,所以在課堂上,憑藉教材,創設真實的情境,師生之間互動起來,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的記憶,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影子》一課中的兩個詞語“跟”“陪”是重點詞語,教給學生理解、區別意思,如果是教師一味地講,學生肯定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採用表演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創設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演演、記記,使表演者和旁觀者都進入角色。“哪個小朋友上來跟着我走走?”於是,被選中的學生樂滋滋地站在老師的後面, “跟”着老師走了一圈。我適時地邊教給學生:“同學們,像他現在這樣走在老師後面,就叫做‘跟’。” 我又問第二個問題:“哪個小朋友願意陪着老師走走?”上來了一個學生,他也像前一個學生那樣站在了老師的後面,下面的學生馬上糾正:“錯了,錯了,他應該站在老師的旁邊。”於是,這個學生改了過來,興高采烈地陪着老師走了個來回。通過這兩個學生的表演,我想:“跟”和“陪”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學生肯定會記得很牢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