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8W

教案在擬訂的時候,老師務必要考慮聯繫實際,老師們在上課之前寫好教案之後是會讓自己上課的時候更輕鬆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6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6篇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篇1

?如何突出中心》

1.通過訓練,學會“寫人記事”的記敍文的寫法

2.藉助課文,認識文章中心對於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3.學會在文章中設置線索,恰當安排內容的主次詳略,進而突出中心。

學會在文章中設置線索,恰當安排內容的主次詳略,進而突出中心。

2課時

一、導入

清代王夫之有一句名言:“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之眾。”這句話告訴我們,文章立意非常重要。寫作時要想説清楚使自己感動的人或事,在敍説時就必須有明確的敍事中心。

二、請同學們閲讀寫作指導,交流感受。

1.設置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圍繞這條線來寫。

2.要注意安排好內容的主次和詳略。越是能強化中心的內容,就越需要詳細敍述、細緻描寫甚至反覆加以強調;相反,與中心關係較遠的或不太典型的內容則要簡略敍述。

3.巧用技法,突出中心。從表達方式上看,有抒情點題、議論點題、敍述點題、描寫點題;從修辭的角度看,有反覆點題、設問點題、排比點題、引用點題、比喻點題;從點題的位置看,有標題點題、開頭點題、結尾點題。

4.還有開門見山、畫龍點睛、渲染烘托、抑揚對比等技巧,也可突出中心。

一、寫作實踐(一)

1.導語:書包是每位同學必備的學習用品,你的書包是什麼樣子的,你的書包裏面藏着怎樣的故事,説説你的書包或者關於書包的故事,分享給大家。

2.學生交流分享。

3.文題妙解

(1)“我的書包”側重於從書包的功能、外觀設計、對“我”的重要意義等方面確立中心。

(2)“我是書包”則要求以“書包”的口吻表露自己的心聲。

(3)“我和書包”,着眼於“我”和書包的關係,寫兩者之間的故事。

範文:

書包裏的故事

童年像一杯美酒,醇香令人回味;童年像一朵梔子花,温馨沁人心脾;童年更像一把吉他,動聽勾人心絃。

記得那是我三年級的時候了,當時的作業在小小的我面前顯得很多,我做作業,也有些吃力,加上我性格本身有些毛躁,便顧不得書本的整齊了。因此,我的書本經常被壓折起來,我也無暇顧及。好多新發下來的書本放到我這兒,幾天後就會卷邊摺頁,變成了一本“舊書”。可是讓我不解的是,原本有毛邊的書本在第二天我從書包裏拿出來的時候,竟整齊地排列着,一點毛邊毛腳都沒有。讓我很是詫異。當時的我還是個懵懂的孩子,沒心思考慮那書本是怎樣變“新”的。只是知道第二天早晨,書本就如被施了魔法般,整齊地放在我的書包裏。

終於有一天,我心中出現了這個疑惑。於是,晚上我便悄悄從牀上爬起來,躡手躡腳地走到房間門口--那裏可以清楚地看見客廳。客廳的中央散發着微弱的光芒,那光芒是柔和的,温暖的。媽媽在淡淡的光芒的籠罩下,正把我的書本一個個從書包裏拿出來,把毛邊毛角挨個仔細壓平,把折角向反方向一折,書本變整齊了許多。最後,媽媽還小心翼翼地把書本放回我的書包裏,生怕驚醒了正在“熟睡”的我。我只知曉我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似乎被輕輕觸動了,一股暖流流入了我的心田.我踮着腳回到牀上,卻是一夜無眠……

之後的每天,我都會在睡覺前把自己的書本弄平,像當時我看到的媽媽一樣.儘管我的動作很是笨拙……今天,當我翻開書本看到久違的一個細小的摺痕時,心中的回憶被慢慢勾起,記憶那麼深,就好似在昨天發生的一樣。因為我清楚,媽媽的愛,就藏在那不起眼的摺痕裏……

二、寫作實踐(二)

1.導語:一方餐桌,承載了家庭的温馨,無論是餐桌上的歡娛,還是餐桌前的分歧,愛永遠是向心力。

2.寫作導引:

題目已經給定了本次作文中的地點是“餐桌前”,事情是“談話”,那麼時間、人物等其他的要素需自己定。動筆前要考慮,這是什麼樣的一次談話,所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然後確定一箇中心開始選材、組材。

範文:

餐桌前的談話

生活如同一張餐桌,餐桌上佈滿了各式各樣的菜,坐在餐桌前偶然夾起一道名為愛的美食,那滋味令人回味無窮……

爆竹一聲聲響起,除夕夜處處洋溢着喜慶。“來嘍!”隨着媽媽的聲音,兩盤水靈靈的元寶餃子上了餐桌。奶奶發話了:“大孫子,你媽為了家裏忙裏忙外,真辛苦。這第一個餃子就給她,好嗎?”我點點頭,奶奶麻利地夾起餃子送到媽媽碗裏。我看了看,那個餃子好特別啊!半圓的餃子邊上細細地捏了花邊。這裏面一定是奶奶做了手腳!正當我思索的時候,媽媽也發現了端倪,説:“這第一個餃子應該長輩吃啊!媽,給你!”但在奶奶的堅持下,餃子還是進入了碗中,但她卻沒捨得吃。我猜到了,那一定是奶奶視為福音的“錢餃子”!電視裏春節晚會開始了,全家人都看得喜笑顏開,餐桌上一片祥和的歡樂。突然,一個餃子飛了過來,滑進我的碗裏。這不正是那個花邊餃子嗎?我瞧向媽媽,媽媽悄悄指着奶奶,對我使了個眼神。我明白了!這是讓我把餃子給奶奶呀!

怎麼才能讓她老人家接受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有了好主意:奶奶歷來喜歡節儉,我就好好利用她這個習慣吧。

我不動聲色。在奶奶看向我的時候,我就飛快地往自己碗裏夾了一個又一個餃子。奶奶急了,説:“能吃的了嗎?吃一個夾一個吧,別剩!”我大聲説:“好吃!好吃!一定能吃完!”奶奶心疼地望着滿碗的餃子,生怕我吃剩了扔掉。我心裏可樂開了花--我的計劃完成一半啦!我開始細細品嚐着餃子,還不時與家人品評着節目,故意放慢了吃的速度。

只剩下三個了!我偷偷瞧了瞧奶奶,便把手放在肚子上,大叫道:“吃不了了!我快成皮球啦!”奶奶習慣地板起臉:“叫你少夾,你偏不!這回咋辦?”我可憐兮兮地對奶奶説:“奶奶,我錯啦!要不您吃了吧?”--果不其然,奶奶馬上夾走了全部餃子,好像剛開飯似的,吃得津津有味。我得意地看着媽媽,媽媽笑了,用眼神鼓勵我,好似在説:“你真棒!”“嘣!”一聲清脆的硬幣聲響起,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看向奶奶,我大笑着説:“奶奶吃到錢啦!來年定有好運囉!”奶奶笑得更是燦爛,臉上的道道皺紋也舒展開來,像一朵幸福綻放菊花。她笑着吐出硬幣,説:“來年大家都會有好運氣的。”全家人都看着硬幣,互相對視着,心領神會地笑了。

家,永遠是温馨的避風港。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都會眷戀着那餐桌旁的幸福。

三、寫作實踐(三)

1.導語:親愛的同學,久在校園中,是否有些枯燥?讓我們把目光投向校園外的斑斕的世界。哪一件事,哪一個場景,哪一個人物令人久久不能忘懷呢?拾取記憶的片段,寫下你的真情實感。

2.寫作導航:

(1)校外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寫作時,可從小處着眼,抓住一件事、一個場景或一個人物去寫。

(2)“觸動過你的內心,引發過你的思考”是這件事、這幕場景或這件物品等的寫作價值所在,也是確立本次作文中心的立足點。

(3)對這個場景或物品做點兒細緻的描寫,對這段對話中的某些語句做些強調,或者拿這首民謠與其他歌曲做點兒對比,都會使讀者目光聚焦,文章就會顯得中心突出,條理清晰。

範文:

那一幕,觸動了我的心靈

冬日了,風肆虐地呼嘯,大地也為之而動搖。

我走出去,被風吹得站不住腳跟,踉蹌着躲到一個角落,一個温暖的避風港,不無擔憂地看向外面。

還要繼續走嗎?

猛然間,我看到了一棵梧桐--幾片黃葉依舊頑強地掛在上面,搖搖欲墜,它紋路錯綜的樹皮寫滿了滄桑。有一陣強風!它的枝幹晃動了幾下,依舊挺立。在這場戰鬥中,唯有它孤獨堅守。

我要去挑戰那風嗎?

我的心靈狠狠地觸動了一下,只因他而讚歎。

風,又猛了。

它,仍在搏鬥着。

哦,那一陣風捲起了地上的一堆葉子,它們恣情飛舞,鋪排了整個天空,就像一個個快樂的精靈,不,那是對梧桐的讚歌,寫滿了它的驕傲。

落葉輕,飛到了我的心靈深處,撞擊着,雀躍着,我為之震撼。

在這風中,它們卻可以勇敢起舞!

梧桐的樹枝彎了,又彎了。“啪”,它的枝椏斷了。風沒有停,舞還在繼續。戰鬥,他還沒有放棄。

風又一次把它吹彎,卻迎風而上,它不怕!萬物蕭索,只有他苦苦鬥爭。

一步,兩步,三步……我如梧桐一樣挺直腰,勇敢搏鬥!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篇2

?孫權勸學》

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孫權勸學》它選自《資治通鑑》,同學們先看一下《資治通鑑》的相關知識。 關於司馬光,同學們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瞭解一下。

二、感知課文

1.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讀。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讀出感情。下面老師讀一下,同學們要聽準字音、停頓。

2.好,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看看這幾個字怎麼讀。

3同學們,該你們來朗讀了!千萬要注意讀準字音,還要把握好節奏。

4.好,下面誰願意給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才能啊?

5.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文章裏的人物!

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孫策死後,他18歲便繼承了孫氏政權,據守江東。208年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222年夷陵戰役,吳軍大敗蜀漢軍隊。229年稱帝於武昌,後遷都建鄴 。230年派將軍衞温到達夷州(台灣),加強了與夷州的聯繫。

呂蒙(178-219),字子命,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阜南人,少依孫策部將鄧當。鄧當死代領其軍。後從孫權攻佔各地。曾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他接受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長進甚快。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關羽,佔領荊洲。不久病故。

魯肅(172-217),三國時吳國名將、政治家。字子敬,臨淮東城人。出身士族,為孫權所敬重。主張聯劉抗曹,助周瑜大破曹軍於赤壁。周瑜死後,代領其軍,繼續與劉備維持和好關係

6.理清了人物關係,下面我們來疏通文意。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書下注釋,來疏通課文,有問題儘量在小組內解決,若組內有疑難,則提出來全班解決。

有哪個詞哪句話不理解,提出來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還有兩個成語出自本課,看大屏幕;吳 下 阿 蒙:泛指缺少學識,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希望同學們能把它們積累下來,並熟練運用。 刮目相待(刮

三、研讀賞析

理解課文要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進行,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這幾個問題再讀一遍課文。 讀完了,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這幾個問題。

1、孫權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2、呂蒙讀書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在塑造三個人物時,主要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好,現在我們來解決這幾個問題:

1. 孫權勸學,先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説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不可推辭.孫權勸學可謂善勸.

2. 文武雙全,有勇又有謀.

3. 運用了對話的描寫方法

本文的亮點就是對話描寫,我們再仔細揣摩一下:

1.找出孫權勸學“勸”的內容,並揣摩他説話時的語氣

(1)“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他怎樣的心理?(此處板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反問語氣。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告的不悦,有責備的意味

(3)“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 大有所益。”這樣説有什麼作用? 現身説法,言辭懇切

2.接下來還有一個人物出場,那就是魯肅,請二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準説話時的語氣,語調。

(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心理?説明了什麼? 十分驚訝。這句話從側面反映呂蒙的驚人變化。

(2)“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自得、自豪。

3.我們剛才對人物的語言進行了揣摩,下面請同學們在此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我相信,這一次,同學們一定會讀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組討論這樣幾個問題:

1、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2、呂蒙由不願學,到學,再到學有所成,這個變化過程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3、學了課文,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明確: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讀書學習能使人聰明,更有力量。 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增長知識,陶冶情操,讓自己成為 全面的人。

勸人要講究策略

要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要愛才但不能忌才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最能説明本文的故事);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不能總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藉口輕言放棄……

五、背誦課文

同學們對課文把握的不錯。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提示背背課文,看誰背得又快又準1

六、課堂練習

請看大屏幕,誰能回答這些問題?

七、總結

同學們掌握的真不錯。我們來小結一下。

八、佈置作業

古今中外有許多勸人讀書的名言、格言,請蒐集這些名言。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篇3

學習目標:

1、通過自讀欣賞、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領悟藝術與生活的關係。

3、瞭解一些有關印度文化、藝術方面的知識。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許多同學喜愛繪畫,喜歡唱歌;也有些同學有樂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長,具有一定的藝術鑑賞力。在上課之前,我們先欣賞一段舞蹈,請同學們説説這是哪一個國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樂的片段)。

不同國家和地域的音樂、舞蹈能夠反映不同的文化風情。比如説我們的鄰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獨具特色的歌舞聞名於世。下面,二、初讀,整體感知:

(教師範讀全文,語速稍慢)

想一想,描繪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來描繪印度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優美,也有一些生字詞,請同學們參考

註釋自讀全文,讀的時候用直線勾畫出不懂的詞句,可以查找字典、詞典;用波浪線勾畫出你認為用的好的詞語、句子和段落。

三、研讀課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寫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語句或語段表現了舞蹈的美?

體會這些語段從服飾、姿態、神情、動作等多方面來表現卡拉瑪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閲讀探析:

(找出精彩語句或語段,認真思考)

1、思考題一:

請你從修辭手法、和表現方法等方面思考,簡單地説説這些語句好在哪? ——生動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態,以及作者的讚歎之情。

——正面描寫結合側面描寫,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發讀者的想象和聯想。

2、考題二:

能否引用文中語句,並加上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是舞蹈?或説説印度舞蹈主要表現些什麼內容?

——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也可以表現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樂伴奏。

17、18節)

3

問題一:

為什麼第17 自己”?

能達到美的境界。

問題二:

第19為什麼看了她們的舞蹈會體會到她們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麼特點?

(朗讀第19小節)

首先,藝術上的交流,能增強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瞭解和溝通,所以,“看了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體會到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 其次,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料,卡拉瑪姐妹也是一樣,“吸收着大地母親給予它的食糧的供養”。沒有印度悠久文化的薰陶,沒有印度文化歷史的,卡拉瑪姐妹的舞蹈就不會這樣優美動人。

4、多媒體介紹印度宗教及文化概況。

——雖然現在印度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宗教勢力極大,所以也有人説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印度幾乎所有的文化藝術形式、內容也都受此影響,多以表現

宗教為主題。卡拉瑪姐妹的舞蹈也同樣如此,例如第18小節中提到的蓮花、鹿、孔雀、蛇等動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徵意義。所以

五、練習: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説説,為什麼卡拉瑪姐妹的舞蹈能那麼樣地打動人心?

——第19、20小節原文:“印度的優美悠久的文化藝術:舞蹈、音樂、雕刻、圖畫都如同一條條的大榕樹上的樹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還會不斷地給她們以滋潤培養的。”

延伸思考二:

這篇文章的文字很優美,值得我們一讀再讀。能否結合自己的感受或學習生活體驗,説説為什麼冰心奶奶能寫出這樣一篇優美的文章,像卡拉瑪姐妹的舞蹈那樣打動人心?

——我個人認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學以及其他方面堅持不懈的學習,許多寶貴的養料。

三是由於她的勤奮。一直筆耕不輟,堅。

六、比較閲讀:美。

七、結束語:無論我們將來要從事什麼職業,即使是與也應當時時刻刻注意觀察和學習。我們的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樣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一世紀的青年,應當珍惜、熱愛、學習、弘揚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篇4

?月亮上的足跡》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結合信息技術,理清文章思路,瞭解人類登月的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敍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2.訓練學生快速閲讀、並能準確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的能力。

德育目標

1.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藴涵在字裏行間的喜悦之情。

2.培養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對登月技術的理解;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教學內容:這是一篇紀實報道。作者用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通過閲讀,讀者定能體會到那登月全過程的驚心動魄、登月成功後的喜悦以及作者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美。文章所記敍的準備、升空、登月、返航四個部分清晰流暢,結尾阿姆斯特朗的話“這一步,對一個人來説,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説,是巨大的飛躍”,留給讀者以無窮的回味,可以從中悟出人類登月的偉大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播放嫦娥奔月視頻,表明古人對神祕月球的無限嚮往。展示圖片重温登月時刻,開始神祕的登月之旅!

二、新授課。

1、搶答熱身篇:跳讀課文,獲取重要信息。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自主學習篇: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瞭解登月的事件進展。同時明確為什麼作者將時間精確到秒。展示並播放登月軌跡圖,瞭解登月的科學知識。登月過程的四個階段。展示圖片。宇航員登月後做的幾件事?播放登月視頻。

3、重點研讀篇:人類登月的意義。

4、美點尋蹤篇:選文本中的兩三美句,結合恰當的圖片進行賞析,進而從中瞭解本文清楚明白地敍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特點。

例:“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

“‘土星5號’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着„„”

5、拓展延伸篇:通過圖片、動畫展示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情況,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三、課外探討篇:創設情境,佈置作業——你對月球知多少?

四、結語。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篇5

?鄧稼先》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生字新詞。

2、瞭解楊振寧、鄧稼先兩位科學家的有關情況及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3、學習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祖國,不計較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

一、作者,楊振寧,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共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整體感知課文

(一)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1、想一想,哪些句段讓你最感動?反覆細讀後,再想想這些內容是否最能體現全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現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兩人不同個性、品質的詞語及細節,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進行對比,通過對比得出了怎樣的結論。(把奧本海默與鄧稼先對比着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性格和為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卻忠厚平實,從不驕傲。)

三、精讀課文

(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五部分,想一想:這部分開頭引用《弔古戰場文》,有什麼作用?結尾處又引用兒時學到的“‘五四’時代的一首歌”,表達了怎樣的情感?(第五部分開頭引用《弔古戰場文》,借古詩文來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並由此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鬥犧牲時的心情,從而突出他的堅強意志,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結尾處引用兒時學到的“‘五四’時代的一首歌”,説明了鄧稼先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男兒,他有着為祖國而獻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質。)

(二)課文最後一段寫道:“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結合課文,説説你對這段話的理解。(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

(三)本文分段較多,有時一兩句就是一段,簡潔精煉,鏗鏘有力。試找一些例子,反覆誦讀,體會這些語言的表現力。(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句式多變,長句與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運用服從於感情表達的需要。例如,在“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作者用了四個短句分段列舉了1898年中華民族”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表現力強。)

(四)作者説:”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係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有自己的氣質和品格。)

(五)小組合作,蒐集並整理我國”兩彈一星“科學家的資料。任選其中一位科學家,由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

國中語文七年級下教案篇6

?秋天的懷念》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以親情為主題,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學習本單元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為敍事性散文作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秋天的懷念》選自《史鐵生作品集》,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癱瘓時,身患絕症的母親忍受着病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護他、照顧他的事情,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升入國中的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尤其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他們樂於發言,課堂上能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同學積極合作、共同學習。但是也存在情緒不穩、浮躁等問題。鑑於他們的生活經驗所限,對於特殊境遇下如何體會深沉無私的母愛會有所困難。可能會遇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不夠深刻,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等問題。這都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給予合適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及存在的問題,我確定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通過母親的“好好兒活”,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教學重點:通過對母親的語言神態等描寫的品味,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教學難點: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運用: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閲讀感知法:遵循閲讀的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反覆閲讀文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2、問題引導法: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文本,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3、啟發式教學:以啟發、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同時利用小組合作,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

(二)學法的滲透:教是為了不教,本節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滲透學法。

1、品評賞析法:學習過程中,對文中精彩的語句、段落進行品評、賞析、積累。

2、討論交流法: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3、小組合作法:隨着自主、合作、探究成為語文學習的新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了一種新的學習組織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交流學習體會,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

在對教材和學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原則,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配樂朗誦《我與地壇》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愛,進入主題,這篇書寫着母親對兒子愛的《秋天的懷念》。呈現片段: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設計意圖:聯繫本單元的內容,喚起學生曾有的情感體驗,通過朗讀,為下文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情感鋪墊。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閲讀文章,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

2、為什麼會在秋天懷念?

要求:邊讀邊在文中劃出相關的語段,瞭解文章的情節。

設計意圖: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閲讀,主動學習,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簡潔準確表達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

通過熟讀、品讀文章,理解文章所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人物。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母親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分析母親的形象。

2、母親是怎樣教導我要“好好兒活”的,理解母愛的內涵。

要求:品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母親動作,語言和神態的詞句,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並圈出重點詞,仔細品味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然後小組一起交流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讀、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補充背景,增進學生對寫作背景的瞭解,進而討論交流、分析鑑賞文中母親的形象,母愛的內涵,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積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愛,突出教學的重點問題。

(四)再讀課文,引發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知識,讓學生再讀文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引發思考。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

2、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段落,帶着感情誦讀,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把握文中“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思考當下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好好兒活”,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問題。

(五)重讀課文,知識拓展

通過學生再讀文章,瞭解文章在敍述方式上的特點,從而拓展知識。

本環節設計的問題是:

1、瞭解敍述方法——“插敍”

2、文中插敍的內容和作用

要求: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插敍的內容,思考其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敍事性散文常用的敍述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日常寫作中掌握插敍這種方法技巧。

(六)佈置作業,讀寫結合

1、閲讀史鐵生的名篇《我與地壇》。

2、學了這篇文章,你對母愛有什麼新的認識?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母愛的理解。(200字左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