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傳播教案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9W

為完成接下來的教學任務,需要制定一份詳細的教案,教案是教師為了保證上課進度提早起草的教學文書,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光的傳播教案8篇,感謝您的參閲。

光的傳播教案8篇

光的傳播教案篇1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例以及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利用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三、教學難點: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形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線懸掛着的乒乓球,小鬧鐘,帶抽氣機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學生準備:橡皮筋,尺子,紙片,文具盒等。

五、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課前教師用課件播放樂曲,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觀看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圖片,傾聽幾種動物的叫聲。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而產生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就聲現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問題,然後師選出與本節內容有關的幾個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探究性活動??

1.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隨手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②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的特徵?

活動:用隨手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後教師請學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讚賞和鼓勵。並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着自己的聲帶,説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説出感覺。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用小錘輕敲音叉,聽到聲音,卻看不見音叉振動,用懸掛的小球接觸它,現象是什麼?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麼現象發生?為什麼?用握音叉時有什麼感覺?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麼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於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是什麼物體振動產生的?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設: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麼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麼東西做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做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麼條件?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後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讓學生舉例,例如國小裏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問題:那麼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説明。1.聽到鈴聲;2.聽到人的説話聲;3.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境,然後把一個發聲體(例如小鬧錶)放入這樣的環境裏,前後對比。

演示:讓兩個學生上台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後鈴聲的對比(2)抽氣後再放人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對聲音的傳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你會看見什麼?(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那麼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情形呢?讓生自學課本世紀15頁第一自然段。知道聲以波的形式傳播着。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麼做?

學生思考並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係。

説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温度有關。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二、聲音的傳播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發聲停止,聲音仍可以傳播。

三、聲速聲音在每一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聲音在固休、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光的傳播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從而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2.通過學習活動,鍛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三、德育目標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於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

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仔細觀察、認真分析,並能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各種聲音。有優美動聽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聲音使人感到刺耳難聽。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聲打交道,聲音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聲音是我們瞭解周圍事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學們想知道與聲有關的哪些問題呢?

學生討論並提出相關問題,教師列出: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聲音怎樣從發聲體向遠處傳播的?

二、進行新課

1.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播放錄像“二胡”,提出“二胡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你發現了什麼?”

進行全班交流活動。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己進行分析和總結,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演示“隊鼓的振動發聲”錄像)

物體振動發聲的現象真是太多了,同學們能列舉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發聲現象嗎?

(1)吹口琴的聲音,是由於氣流的衝擊,琴內的彈簧片發生振動發出的。

(2)悠揚的薩克斯聲是由於氣流通過管時,使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出的。

(3)吹口哨聲是口腔內空氣振動產生的。

(4)炎熱的夏天,響亮的蟬鳴是蟬的發音肌收縮時,引起發音膜的振動而產生的。

(5)氣球爆炸聲是氣球膜的振動引起周圍空氣的振動而產生的。

(6)聲勢浩大的瀑布聲是水撞擊石頭,引起空氣的振動發出聲音。

(7)笑樹能發出笑聲是果實的外殼上面有許多小孔,經風一吹,殼裏的籽撞擊殼壁發出聲音。

同學們剛才列舉了生活與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那麼關於聲音的發生,同學們還有什麼疑問呢?

?問題】平常聽唱片、錄音是怎麼回事?

同學的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振動可以發聲。如果將發聲體的振動記錄下來,需要時再讓物體按照記錄下來的振動規律去振動,就會產生與原來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下來。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着劃過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瞭用磁帶和激光唱片記錄聲音的方法。

2.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體向遠處傳播?

進行“土電話”遊戲,引入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個課題。

請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學生所舉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氣中傳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體中傳播,關於真空中聲音的,

傳播事例可能沒有。

演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隨着空氣的減少,引入“真空”概念。運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導學生去領悟其中的規律。

師: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我們得出了真空不能傳聲的正確結論。實際上,我們平常能聽到彼此的聲音,就是依靠了空氣這種介質。假想雲層和我們之間是真空,大家就聽不到雷聲了。我們周圍充滿了空氣,空氣為人類、動物傳遞聲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條件。那麼,聲音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呢?

3.探究:聲音在空氣中怎樣傳播呢?

以擊鼓為例:鼓面向左振動時壓縮左側的空氣,使得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右振動時,又會使左側的空氣變稀疏。鼓面不斷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個過程和水波的傳播相似。用一支鉛筆不斷輕點水面,水面就會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斷向遠處傳播。因此,聲音也是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思考】測量聲速的方法

(1)百米賽跑時,測出計時員與發令槍的發令地點之間的距離,再測出計時員從看到發令槍發令時的煙霧到聽到槍聲的時間,利用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2)測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沒在海面下的鐘敲響,測出鐘聲傳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時間,利用就可以算出聲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對着山崖喊話,測出從喊聲發出到聽到回聲所用的時間,再測出喊話者距山崖的距離,利用,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4)利用聲納對着牆壁發出超聲波,它會自動記錄從發出超聲波到接收到被牆壁反射回來的超聲波共用的時間,再測出聲納與牆壁之間的距離,利用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5)兩個同學相距較遠的距離,讓其中的一位同學喊話,並記下開始喊話的時刻,當另一位同學聽到喊聲時,也記下聽到喊聲的時刻,則利用計算出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三、分析應用

通過查閲資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鐵路線距離km,快車的速度km/h,火車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北京到上海的航線距離為km,大型噴氣式客機的速度km/h,則噴氣式客機從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m/s,北京到上海的距離km,聲音傳到上海所用的時間為:h。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在不同介質中的聲速不同。

光的傳播教案篇3

活動目標:

1、發現植物的種子,初步瞭解種子的特殊傳播方式。

2、對種子的傳播方式有繼續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悦。

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參加尋找秋天的遠足活動。和幼兒一起收集農村比較常見的植物。(蒼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窩”、臭草、紅菱、牛膝、薊……)

2、多媒體課件。

3、幼兒有一定播種的經驗。

評析:教師能根據幼兒園所處環境,選取鄉土教材作為活動內容,活動內容來源於幼兒生活,體現了活動生活化的原則。

評析:活動準備既有教具等物質材料的準備,又有知識經驗的準備,活動能考慮讓幼兒在已有經驗上獲得發展,符合維果茲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動,感受好玩。

1、談話導入,那天,我們去田野裏尋找了秋天,你看見些了什麼?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窩……

回來時你帶了些什麼?

幼:蒲公英、麻雀窩、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們藏在哪裏?

幼:田野裏

評析:當幼兒回答田野裏時,(而實際上是在活動室裏)教師沒有作出恰當的反應,可見教師對幼兒回答的傾聽、及應變能力還較弱。

出示蒼耳、蒲公英、麻雀窩。

2、讓幼兒玩蒼耳、蒲公英、麻雀窩。玩過後教師提問:

⑴剛才你玩了什麼?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窩

幼3:蒼耳

⑵它們長什麼樣呀?⑶你是怎麼玩的?

麻雀窩為什麼飛起來,還有什麼也飛起來了?為什麼蒲公英也會飛?

為什麼蒼耳可以粘在頭髮上?

評析:“你看見些了什麼?”“回來時你帶了些什麼?”“剛才你玩了什麼?”這三個問題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語過於羅嗦,應注意提問語的準確性、科學性和精練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動,發現種子。

1、引導幼兒發現種子。蒲公英、蒼耳和麻雀窩的種子在哪裏呀?

2、幼兒發現種子。把它們的種子找出來,每人找一粒種子,找到後放進盤子裏。

3、幼兒互相交流。

⑴剛才你找的是哪種植物的種子?

⑵蒼耳的種子藏(麻雀窩的種子長)在哪裏?它們的種子是什麼樣的?(咖啡色的,橢圓形,扁扁的……)

⑶那他們的種子為什麼長得這麼特別呀?

4、逐步展示課件。

⑴看第一段。誰帶蒲公英去旅行?為什麼風能幫它?它的種子最後怎樣了?

⑵經驗轉移。蒼耳渾身長滿刺,誰會幫它傳播種子?

⑶看第二段。師:蒼耳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教師出示相應(動物)的標誌。

評析:教師原想借助於視頻展示儀幫助幼兒更好地觀察種子的特徵,但視頻儀調的顏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擾了幼兒觀察,給了幼兒認識錯誤的認識。充分的準備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教師能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開展教學活動,但在選擇時應考慮到課件是為了活動服務,該課件製作較粗糙,與活動的配合不夠緊密,並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教學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組探索活動。教師出示另外一些植物。這裏還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們傳播種子需要誰的幫助呢?(……)

活動反思:

如何通過教學學生們瞭解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並找到果實或種子形狀結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規律,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我思考良久的問題。雖然 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學過《植物媽媽有辦法》這篇短文,但學生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很少,對很多種子的傳播方式都不瞭解。合理的利用教學資源對教學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絕佳的效果,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尋找能夠直觀演示植物種子傳播方式的視頻,通過截取整理,蒲公英種子的滿天飛舞,鳳仙花、噴瓜的勁爆彈射,蒼耳種子的勾掛之旅,椰子的隨波逐流以電影的方式清晰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極具代表性植物的種子傳播讓學生興致極高驚歎不已,紛紛感歎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過觀察、討論讓學生了解了植物果實或種子的形狀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有切的關係。

光的傳播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聲音產生的原因及傳播

教學難點:探究真空不能傳聲,利用回聲計算

教學工具

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鈴鐺、梳子、音叉、杯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錄像:電閃雷鳴、江河咆哮、鼓樂齊鳴、放鞭炮、電鋸切割木板、小孩啼哭等畫面

[引語]從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中,可以説人們從呱呱落地時起,就無時無刻不在與聲音打交道,聲音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對我們即熟悉又陌生,那麼,你們想不想和老師一起探討聲音的奧妙呢?學生回答:想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與聲音有關的問題

觀看錄像

由直觀的畫面創設聲音產生的情景,激發學生求知慾望,從而順利的導入新課。

二,合作探究

1)探究聲音的產生

下面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的器材及周圍可利用的物體,如鉛筆盒、書、紙、筆等來做實驗,想辦法讓它們發聲,比比看哪一組的方法多?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什麼不同?物體發聲時有什麼共同特徵?看哪一組最先發現?

師巡視並指導,幫助學生處理可能出現的問題。

利用不同物體進行發聲實驗,在探究中發現並提出問題,學生有的拉長橡皮筋,有的撥動尺子,有的吹口哨,有的搖小鈴鐺等等自己設計的實驗,興趣盎然。

[引語]現在已有不少組同學發現問題了,下面我們共同交流一下

其它小組的同學是否和他們有同樣的發現?還做了哪些實驗?學生交流。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善於動腦,把不同器材結合使用很好,下面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用手按住喉頭部分,大聲説“振動”

生活中聲音產生的現象很多,同學們聯繫生活實際,分析生活中的物體是如何發聲的?

通過小組間的交流加深他們的合作意識同時也為後面發現聲音的產生的原因作好鋪墊學生在交流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通過他們的交流盡可能多的做實驗,通過實驗也就不難得出聲音產生的原因,讓他們真正體驗探究的快樂。

讓學生再一次感受聲音的產生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非常好,有誰知道蟬是怎樣發聲的?

[思考]烈日當空的中午,在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旅行者常常會聽到“砰、砰”神奇的槍聲,這時大家都會驚恐地趴在地上躲避,原來撒哈拉沙漠中午的氣温超過42℃,沙漠中的石灰巖受熱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會炸裂,現在你知道槍聲哪來的嗎?

有時我們需要將聲音記錄下來,怎麼辦呢?學生閲讀課本31頁

(2)聲音的傳播

我站在講台上説話,你們可以聽見,聲是靠什麼傳播的呢?

同學們思考固體能否傳播聲音?並設計實驗驗證你的猜想

氣體、固體可以傳聲,那液體能否傳聲呢?

師:出示裝有小金魚的魚缸,輕敲魚缸,看金魚的反應,説明液體也可以傳聲。

師: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總結歸納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問題]《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地一聲被炸燬,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科學嗎?

師用塑料圈在水平方向上來回推動,可以看到疏密變化從而引出聲波,學生看課本33頁明確聲是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

下雨天,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後聽到雷聲,這是為什麼?

看來聲的傳播也需要一定的時間,聲有一定的速度。同學們通過33頁小資料的表格,可以獲得哪些信息?

(1)一般來説固體傳聲最快,液體次之,氣體最慢

(2)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

(3)在空氣中聲速的大小與温度有關

在教室裏説話比在曠野裏聽起來響亮,為什麼?

學生回答,聲傳播的速度慢

學生仔細分析討論,然後起來交流獲得的信息。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聲速

通過學生分析表格獲得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回聲。

三,整體感知

學生理解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傳播的形式,聲速的大小。 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

四,知識拓展

課本34頁1、2、3、4、5 學生完成練習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對本節課有什麼收穫和不足之處?

學生紛紛發??

六,佈置作業

刻印題一頁

光的傳播教案篇5

活動目標:

1、瞭解種子的不同傳播方式,並根據不同傳播方式進行分類。

2、 能與同伴共同探究,用適當的方式和語言表達自己的認識。

3、培養幼兒喜愛大自然的感情,產生繼續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我請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關於種子的各種圖片和資料帶領幼兒到野外實地觀察體驗,收集種子,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

2、實物準備:蒲公英,蒼耳,蓮蓬等各種種子,幼兒形象直觀的瞭解探究的對象、展板。為下面的分類活動做好準備。

3、課件準備:網上搜集到了《種子的傳播》。

活動過程:

1、通過觀察,引發幼兒對種子外部形態及傳播方式的興趣。

(1)導入談話。

教師:你們見過植物的種子嗎?今天老師和小朋友帶來了一些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我們一會去看一看,這些種子是長什麼樣的,你還能發現哪些關於種子的祕密呢?可以和好朋友講一講。

請幼兒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帶來的種子或關於種子的資料。

(2)觀察後談話。

教師:剛才我們看了種子和關於種子的資料。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是什麼樣子的?關於種子,你還知道它們的哪些事情?

教師小結:這些種子大小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也不同,有的是帶毛的,有的是帶鈎的,還有長刺的呢。種子有什麼用呢?

教師:種子除了可以食用,還可以用來種植,傳播,長出新的植物來。那野地裏的植物,沒有人去種植,它們的種子是怎樣來傳播的呢?

(收集種子的過程為幼兒做好了課前知識準備。而觀察法是科學活動中最常見的方法,在第一環節中老師讓幼兒從感知中激發興趣,從而投入到探索活動中去。幼兒通過觀察瞭解一些種子的特徵,為下一環節中瞭解種子的外部形態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作好了鋪墊。)

2、觀看錄像,瞭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

(1)教師播放錄像,幫助幼兒瞭解幾種種子傳播的方式:①風力傳播(蒲公英);②人和動物的傳播(蒼耳、野葡萄);③水力傳播(蓮蓬);④彈力傳播(鳳仙花)。觀看時教師可以讓幼兒學説一些種子的名稱。

(2)教師通過提問,出示相應的種子圖片和傳播方式字卡,並讓幼兒學做動作。開始的風力傳播可以跟老師做,水力、動物和彈力傳播可以讓幼兒自己創作動作。

教師:剛才你看到了什麼種子?它是靠什麼來傳播的?

教師:我們一起來學一學蒲公英種子傳播的樣子。風來啦,小種子快飛起來吧……(其他種子同上。)

師幼小結:植物的種子一共有幾種傳播方式呢?我們一起來説一説。

(3)瞭解種子形態和傳播方式之間的關係。

教師:為什麼蒲公英的種子會隨着風兒去旅行呢?(因為它的種子長得很輕,並且有絨毛,像一把降落傘,可以藉助風力傳播。)

教師:為什麼蒼耳的種子能靠動物來旅行呢?

教師:為什麼蓮子的種子能靠水來旅行呢?

教師小結:原來種子的傳播方式和它長的樣子有很大關係呢。

(種子的傳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為了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傳播的含義,我從網上下載了現成的錄像。幼兒觀看了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之後提問,根據幼兒回答,教師逐一出示傳播方式圖卡,並進一步追問:為什麼它會用這種方式來旅行呢?從而初步解決了形態與方式之間的關係問題。這是本活動的重點難點所在。在瞭解種子的四種傳播方式時,教師藉助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又起到了動靜交替的作用。)

3、拓展知識,瞭解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

(1)幼兒討論。説説生活中見過的傳播現象。

教師:除了錄像中看到的,生活中你還認識哪些植物的種子?它們靠什麼來傳播的?

(2)拓展介紹。出示幾種典型傳播方式的種子圖片(噴瓜、椰子、無花果種子等)。

教師:你們知道它們的傳播方式嗎?老師進行適當講解。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老師在此環節中提出發散性的問題來聯繫生活:你還知道種子的其他旅行方式嗎?讓幼兒回憶生活經驗,通過討論交流、幼幼互動,説出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為了拓展幼兒知識面,教師還準備了一些比較奇特的種子傳播方式圖片,來激發幼兒對種子傳播現象的興趣。)

4、 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徵進行種子傳播方式的分類。(老師先讓幼兒認識展板上簡筆畫的傳播方式標記圖。)

教師:老師在每一組的桌子上都放了一些圖片,請你看看這些圖片上的種子是怎樣傳播的?可以和好朋友説一説,然後按照它的傳播方式貼到展板上。你不知道的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

教師引導幼兒根據種子的傳播方式,將小圖片在展板上按標記圖分類粘貼,最後師幼共同進行講評糾錯。

(老師在這一環節運用了操作法,讓幼兒與材料互動,讓幼兒拿着圖片説一説、分一分、貼一貼,通過動手動腦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

5、延伸活動。

教師: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種子的傳播方式,可以回去問問爸爸媽媽,還可以和你們的爸爸媽媽一起去大自然中找一找,好嗎?

(最後的提問:你們知道種子為什麼要去旅行嗎?引導幼兒懂得種子的旅行是為了繁殖後代,同時讓幼兒知道很多種子是依靠人類來傳播的,通過這個問題和活動延伸自然銜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及觀察。)

教學反思:

幼兒對此活動很感興趣,尤其喜歡擺弄實物,這樣可以更直觀地來認識這些實物,來親手觸摸、觀察、發現。孩子們興趣大增,有的孩子在活動後還想了解有關這方面的知識,達到了教學目標。

光的傳播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3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知道15℃的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二)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探究物理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體驗目標

1豐富多彩的聲現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於探索物理學原理。

2通過討論交流、實驗探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設想

1重點、難點、疑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振動發出聲音。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聲音的傳播實際是聲波的傳播,聲音要靠氣體、液體、固體物質作為介質傳播出去。

2課型及基本教學思路

課型:新授課。

基本教學思路:本節課實驗較多,採用以直觀為主的綜合啟發式教學,初步滲透探究式學習方法。

三、教具

真空罩實驗儀、鋼尺、吉他、鼓和槌、玻璃缸、音*、白色泡沫塑料球、蠟燭、火柴、錄音機。

四、教學設計

(一)引入新課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在聆聽歌聲中讓學生進入聲音世界,今天我們研究關於聲音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1.整體感知

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而產生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聲音消失,氣體、液體、固體都能振動發聲,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固體均能作傳聲物質。聲音是以聲波的形式向外傳播的,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同種介質當温度發生變化時,聲速也會改變。15℃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

2.教學互動

互動1:觀察物體發聲的特徵。

明確在同學討論基礎上動手做一些活動(如撥動鋼尺,敲擊桌面等),觀察、總結物體發聲的共同特徵: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互動2:體驗哪些物體能發聲。

明確通過拍打水面、吹口哨等活動,體會除了固體能振動發聲,液體、氣體也能振動發聲。開頭歌詞中“空氣、馬的聲帶和黃河水”都是發聲體。

互動3:聲音是怎佯從發聲體傳播出去的。

明確先讓同學們大膽猜想,進而設計實驗研究(如做土電話,把鬧鐘密封好放入水中)聲音的傳播條件是需要介質。一切氣體、液體和固體都能傳播聲音。

互動4:聲音是以什麼方式傳播的。

明確用槌擊鼓,觀察旁邊的燭焰在擺動,引導學生推論空氣傳聲時形成了波動,也就是聲波。

互動5:你知道聲速嗎?為什麼打雷時先看到閃電而後聽見雷聲?

明確打雷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後聽到雷聲,説明聲音傳播需要時間,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由其他知識過渡感知聲速,瞭解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温度有關。15℃時空氣中聲速為340m/s。

3.達標反饋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通常聲音是通過空氣傳播到人耳的,空氣中聲音是不能傳播的。

(2)在生活中常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説明:①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②空氣能傳播聲音。

(3)某人在一根裝滿水的鋼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後,在另一端的人能聽到3次響聲,第一次是由鋼管傳來的。

(4)打雷時一人看到閃電後5s聽到雷聲,則此人到雷擊處的距離為1700m。

光的傳播教案篇7

本節是學生接觸物理的第一節,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後的物理教學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物理學的美,激發出學生學習物

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和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就成為這節課首要解決的問題。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難點,落實新課標的精神,我在教學策略上發生了三個轉變:

1)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2)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3)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興趣是人類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智慧活動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所以,讓“課堂充滿生活活力”就成為設計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三個教學情景:一是通過播放器播放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同時展示與之相一致的聲波圖形,並介紹貝多芬的生平,讓學生感悟到聲音的美好,並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發聲現象、介紹錄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識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振動發聲的特點,並激發他們對自然現象的學習、研究興趣;三是通過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結論——再提問——再猜想——再實驗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其中,從多角度進行細緻研究,並體會到科學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只能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實驗才能真正吸收知識,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變的。因此結合物理學科的特點——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設計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三個學生實驗和一個自學環節。一是通過學生髮音、製作發聲器,在製作中去揣摩、比較得出發聲體在振動這一結論;二是演示真空鈴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三是學生根據問題自主設計實驗並嘗試實驗,最後歸納得結論;四是讓學生自學聲速這一部分知識並相互交流。以上的體驗學習,貫穿於教學始終,力圖使學生自己的輸入成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資源,併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同時,通過以上的體驗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並逐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強調學生的合作學習

一位科學家用了10年時間進行調查,想知道學習哪方面的知識永遠不會被社會淘汰?調查結果是與人相處的能力。因此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在兩個學生實驗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動中,通過同桌互相學習,小組間合作,從而形成全班共同學習的動態組合立體交叉網絡結構,促進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小組之間往復的、多通道、多層次的信息交流,在這種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和方法,而且學會了彼此間的協作,同時也培養了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總之,通過本節課將努力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美的薰陶中學習,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思維和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物理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達到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並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不同的實驗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列舉大自然中發聲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對科學探究過程的體驗,並能體驗中歸納總結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並大膽嘗試來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

[教學結構]

創設情景,導入目標——自主探索,實踐體驗——表達交流,總結歸納。

[教學模式]

“活動——實驗”的探索模式。

[教學儀器]

1)教師演示實驗的全套器材

2)學生實驗的器材

3)多媒體、圖片、模型

光的傳播教案篇8

課程標準:

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

2.知道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瞭解在不同的介質中聲音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發聲現象,能簡單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發聲體的共同特性,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對比和概括能力。

2.通過聲傳播的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初步的在觀察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參與實驗探究,初步學習實驗探究的方法,體會科學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聲的廣袤空間中,聲音可以表達豐富多彩的情感,通過聲音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學生初步領略聲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從而引起對聲音的好奇,激發求知的慾望,逐步養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學態度。

3.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學生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點與難點:

聲音產生的條件、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是這一節的重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是本節的難點。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演示實驗器材:廣口瓶、橡皮塞、抽氣機,電子發聲體,土電話、吉他等。

3.分組實驗器材:音叉、鼓、鑼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一)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播放悠揚的音樂。

欣賞音樂、琴詩,陶冶情操。

創設情境。

(二)導入新課

1.用多媒體展示多種聲音。

觀察畫面與聆聽相關的聲音。

讓學生對耳濡目染的聲現象產生研究的興趣。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麼被我們聽到的?

深入思考,進行猜想。

讓學生知道聲音是傳遞信息的一種形式,觀察圖後讓學生思考、討論一些問題,把學生帶入聲的世界,在討論中切入本節課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三)探究聲音的產生

1.給學生提供“製造”聲音的器材:音叉、鼓、鑼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進行實驗探究:讓音叉、鼓、鑼等發聲,並觀察聲音產生伴隨的現象。

在老師的鼓勵、引導下,學生合作探究,直接觀察和觸摸感受發聲的物體在振動,引導學生討論。

2.讓學生試一試:敲一下鼓(或音叉、鑼),馬上用手按住鼓面會發生什麼現象?想一想,這是為什麼?

學生進行探究,得出結論:發聲體振動停止,聲音消失。

進一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培養歸納能力。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結論。

通過觀察、體驗與對比、概括,建立聲音和振動的關係。

4.介紹絃樂器和管樂器:彈奏吉他、展示自制管樂器,並播放使用自制管樂器演奏視頻。

讓學生在發出聲音的同時,用手捂住自己的聲帶處,再次感受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鞏固和驗證: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指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分析自然現象。

(四)聲音的傳播

1.提出問題:我在這説話,我的聲帶在這振動,聲音怎麼傳到你的耳朵裏了?

學生思考:我們之間有什麼,是什麼把聲音傳過來的?

誘導學生自己得出:聲音在空氣中能夠傳播。

2.設想一下,如果沒有空氣,你還能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嗎?

深入思考和聯想。

讓學生提出猜想,引導他們提出證明猜測正確性的方法。

3.演示:真空不能傳聲的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

通過探究,讓學生初步認識聲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引導學生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通過根據已有的知識對傳聲的原因,進行猜測和討論。

廣口瓶內發生器聲音的變化説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不能在真空傳播。

5.演示實驗並得出結論:聲音可以液體中傳播。欣賞《小兒垂釣》和“水上芭蕾”。

觀察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果,觀察與思考。

提高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

6.學生實驗並得出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學生輕敲桌子一端,耳朵貼近桌面另一端聽聲音。

探究固體傳聲,初步感悟科學探究。

7.試用“土電話”,強化固體可以傳聲。

讓一學生“接聽土電話”並進行課堂討論和小組發言。

初步培養學生髮現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實質的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

8.歸納結論:聲音的傳播是需要介質的,它既可以在氣體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綜合、歸納,舉手發言。

系統總結規律。

9.聽覺的形成:播放視頻:人耳的結構和動畫(聽覺的形成)。

觀察與思考。

瞭解人耳的結構和為什麼能聽到聲音。

(五)聲速

提出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看書。

學生閲讀課文(第38頁),瞭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並總結規律。

啟發學生從閲讀中找出規律。

(六)小結

提出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思考、交流,談收穫、體會等。

通過合作、交流,及時小結,讓知識系統化。

(七)課堂練習

出示練習題

閲讀、思考,舉手答題

應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

(八)佈置作業

延伸興趣

課後第2、3題

當堂完成

鞏固所學知識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氣體、液體、固體)中傳播。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真空不能傳聲。

二、聲音的傳播三、聲音的速度

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在介質空氣中:340m/s(1標準大氣壓、15℃)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