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2W

好的課件可以創造出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及學習的興趣,進而為語文教學創設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迅速的走進預設的教學氛圍境界。一堂成功的課往往得力於一個生動的課件,這是因為學生對每一篇新課文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都懷着新的興趣和期待。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分享的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借鑑。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的

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2,學會新詩的鑑賞方法。

3、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

4、通過教師的分析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

賞析詩歌。

教學重點

詩人獨具特色的意象選擇

《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教學方法:誦讀吟詠法,欣賞法。

媒體設計:播放校園歌曲《再別康橋》。

播放黃磊朗誦帶《再別康橋》。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導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播放歌曲《再別康橋》,附上劍橋的圖片。

(解説: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就極具音樂美。播一首由《再別康橋》改成的歌曲,可以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讓學生由聽覺到視覺都對《再別康橋》有一定的感知。)

三、徐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南湖、詩哲。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播放黃磊朗讀的《再別康橋》,老師指導朗讀。注意詩歌的節奏及飽含的深情。(學生讀,指名個別讀)

五,整體鑑賞《再別康橋》。(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這首詩歌)

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説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麼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些物象(雲彩等)寄託着詩人的感情,這種有着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詩人如何選擇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正是我們要重點賞析的部分。(出示幻燈)(意象)。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提問:

1、本文在意象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別是哪些?

明確:雲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2、學生討論這些意象的選擇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人告別康橋時,避開送行的人,周圍的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等平常物象,而選取雲彩等自然景物,這就避開了人間煙火,造出一種清新感。

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陽中的新娘,這樣就把無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動柳樹倒映在康河裏的情景,浸透了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麗的新娘。這波光裏的豔影,在水中盪漾,也在詩人的心頭盪漾。景中見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選擇也如此。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彷彿在向詩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裏放歌”。詩人寫潭底彩虹似的夢、夜空斑斕的星輝和自己放歌的狂態,營造了一幅鏡花水月、朦朧迷離、似夢非夢的圖畫,營造了讓詩人魂牽夢縈、心迷神醉的意境。

詩人的快樂通過恰當的意象選擇達到了頂點。這正是本詩意象選擇的獨具特色之處。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學生分四人小組討論後回答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築美。)

1,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雲彩,金柳,夕陽,波光,豔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雲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裏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着似乎有話對詩人説……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盪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2,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A,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B,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C,迴環反覆。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覆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它是尾聲,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3,建築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

(解説: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結合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所以作這三方面的點撥。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築美。

4、學生指名用一段話來描繪:你的面前浮現出怎麼樣的一幅圖畫?

師述: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築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説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六、小結本文。

我們從詩歌的意象,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鑑賞新詩的方法。

七、學生再讀詩歌,感受詩的內容和形式的美。(放女聲錄音,學生跟着讀)

八、聯想遷移,拓展詩歌

閲讀鑑賞:《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欣賞徐志摩的另外一首的離別詩,並與《再別康橋》作簡單的比較。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裏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1、學生朗讀全詩。

2、學生獨立欣賞全詩。

3、教師點評:

明確:這首精緻的小詩,描摹了日本女郎那種温柔而禮貌的神態。詩的第一行描寫了日本女郎同客人道別時鞠躬的神態,突出其温柔。接着用嬌羞的水蓮形容女郎的美麗與温柔也流露出詩人對其由衷的讚美。“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依依惜的神情宛在面前,詩人從女郎的道別聲中聽出了”密甜的憂愁”,這正是詩人此時此地的內心感受.而這一切是剎那間襲來的情思.。

詩在外在形式上也是着意追求的,注意詩的音樂美。五行中有四行是字數不一的長句,第三行是兩個短句重複,形成了起伏緩慢的節湊和柔和的旋律,採用的韻腳是“柔、羞、愁”。美的內容和美的形式高度統一。

九、佈置作業:課外讀徐志摩詩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篇二】

再別康橋的語言清新,音韻和諧,神思飄逸,令人神往;離情別緒,離而不傷,別而不愁,令人折服。

一、課文教學內容選擇

(一)從課標對詩歌的要求看,還有以下教學內容

1、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2、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二)從單元目標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鑑賞中國新詩

2、學習詩歌鑑賞的主要方法:

抓住詩歌中的意象;要知人論世;要注意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要品味詩歌凝練、含蓄,富有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等。這個單元的鑑賞重點是情感與意象

3、反覆吟詠,體會聲律之美

4、運用聯想和想像,領悟情景渾然交融的意境

(三)從課後練習看,有以下教學內容

1、讓學生體會這首詩的音樂性、韻律感,積累經典名篇

2、整體感知詩歌思想美、情感美、意象美、語言美和結構美,重點體會詩歌的形式美。

3、通過誦讀達到欣賞、理解、審美的目的

4、瞭解中國現代新詩的“新月派”及其“三美”的美學主張。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的特點,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瞭解徐志摩及詩歌風格

2、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3、學習詩歌鑑賞的一些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合作學xxx行探究,通過反覆誦讀,展開聯想與想象品意象、悟真情。

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教學設計及意圖

課前播放蔡琴深情歌唱的《再別康橋》。

(一)導入新課

1、特級教師於漪説:“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要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能把學生牢牢地吸住。”我這樣導入:歌聲停了,但是我們同學依然還沉浸在剛才的歌聲當中。這首歌是蔡琴深情演繹的,它的歌名叫《再別康橋》。而《再別康橋》最初是一首詩,是一位詩壇名家創作的一首詩。胡適曾經如是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裏,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他的理想是英國式的民主,英國式的政治,他把這種理想寄予到詩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首詩《再別康橋》。

2、作家檔案

由教師簡介作家知識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現代詩人、散文家;中國現代文學傑出詩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讀於英國康橋大學(即劍橋大學)。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在返國大量詩文。1923年與聞一多、胡適、梁實秋等人發起組織新月社,為新月社的代表詩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飛往北平途中因飛機失事遇難。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於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二)初讀詩歌感知詩情

1、聽配樂朗誦,初步感受詩情。

2、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情。

明確:不捨、依戀、傷感、惆悵

(三)誦讀詩歌,吟詠涵韻

1、分七個誦讀組吟詠涵韻各小節。要求從語氣、停頓、重音等方面説説誦讀的體驗。

2、請各誦讀組彙報誦讀體驗,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附誦讀指導:空格表示句中的停頓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低沉,舒緩。前兩句兩頓,後兩句美句三頓。第二句注意三個地方:“我”微微上揚;“輕輕的”語速稍慢;句後略有停頓,以讀出“分號”的作用。)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盪漾。

(語氣上揚;深情地舒緩地甜蜜地;因為情緒的激動,二三句可不停頓,第四句越讀越慢,將“盪漾”二字頓開。)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語氣平緩;深情地陶醉地。因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頓;第二句後略有停頓,以顯現“分號”的作用;“水草”讀出重音。)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語氣平緩;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句中自然停頓;“彩虹似的夢”幾個字語氣不重但字字清晰。)

尋夢?撐一支長篙(gāo),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語氣上揚;語速加快;嚮往地暢想地愉快地;“尋夢?撐一支長篙”句中自然停頓;因為激情的需要二三句不做停頓;第四句語速放慢,“在星輝斑斕裏”後面作稍長時間的停頓;“放歌”應該是清脆,一字一頓。)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語氣下沉;語速放慢;深沉地舒緩地有點惆悵地;用句中的停頓來很好地表達作者心中的略帶傷感的情緒;“康橋”二字要讀得比較沉重。)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語音更低沉一點;語氣更加輕柔一些;寧靜地瀟灑地;“悄悄的來”四個字要讀得很清晰;最後一句越讀越慢;“雲彩”二字,輕音處理。)

總要求:要讀出寧靜感,要讀出節奏感,要讀出起伏感,要讀出惜別感。

朗讀的基調要低沉,語氣的變化要鮮明,節奏的處理要舒緩。

(四)品讀詩歌,體悟詩情

問題1:詩人在離別之時描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歸納:

(1)岸邊金柳。在中國古典詩歌意象中,“柳”與“留”諧音,傳遞出作者留戀不捨的情懷。夕陽西下,落日餘輝打照在樹幹樹梢上呈現金色,同時金色比黃色更顯高貴、燦爛、奪目,寫盡了楊柳的富麗嫵媚。作者用柳樹來喻新娘,年輕貌美的女子,柔滑的肌膚,婀娜的體態,一如隨風擺動風情萬種的枝枝柳條,美麗萬分,姿態。誰能拋開自己貌美的新婚妻子?誰能忍心別離自己摯愛山水花草?然而離別終究還是近在眼前,那就再駐足停留,多看幾眼,讓她的美永駐我心。

(2)水底青荇。河水清澈見底,綠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搖,一切都是那麼的愜意。輕柔的水草好像洞察了我的心思,在水中召喚着我,而我此刻也希望自己能化身為水草,永遠沉浸於康河,依偎着康河,長久地生於斯長於斯。

(3)榆蔭潭水。在康橋求學期間作者常常在康河上白天撐篙,夜色飄蕩。拜倫潭倒映着天上的虹,天上的虹是靜的,水中的虹是動的,給天上虹付予了動態的美。那清泉已然不只是潭水,而是沉澱着彩虹般五彩斑斕的夢境,揉碎了在水波盪漾間遍佈潭中。美好的夢啊,那是作者曾經對學業的進取,對愛情的追求。

問題2:離別在即作者做了什麼事?表現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歸納:尋夢。再回母校,曾有的對事業,對人生,對愛情的諸多美夢,如這一船的星輝一樣繁多、璀璨。撐篙再去尋覓,水波星光交相輝映,流連其中的詩人似乎又回到過去,忘記了要離開的事實。

放歌。詩人快樂的心情達到極至,似乎只有高歌才能把這種難以言表的喜悦心情表達出來。

沉默。可是詩人最終也沒能唱出心底的喜悦,要離別的事實印在心中,拂散不去。美好的過往已是歷史,讓人無法輕鬆,幻想去尋夢不得已又回到現實,情緒也因此而低落。離別時的沉默是人世間最深的感情,悄悄吹起離別的笙簫,空氣中佈滿惆悵,夏蟲好象也體會到了我此刻的離別之情,在本該喧鬧的時節保持了沉默。今晚的康橋寂然無聲,無聲中又藴含着很多無法言表的離情別緒,將作者悵惘的心情推至極至。

詩人熱愛康橋,依戀康橋,可以同她分享快樂,卻不願、不忍讓自己最心愛的同自己一起共同體驗痛苦、體味傷悲,所以滿懷惜別之情帶着理想幻滅後的感傷選擇悄悄離開,連一片雲彩都不帶走。我對你千般柔情、萬種相思,你的一點一滴在我心中都是如此神聖美好,因此我把所有的美都留給你,讓你繼續在美中鮮活的存在,而我打點傷悲獨自離去,這就是我對你的愛。愛不是佔有,是成全。

(五)賞讀詩歌,尋美品美

《再別康橋》是一首音節和諧、意境優美經典傳誦之作,剛才我們通過對文章的意象和意境進行解讀已經強烈感受到了作者對康橋的深情。正所謂“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是如此,現在讓我們再來讀一讀,議一議,説一説,這篇文章都讓你感受到了哪些美或是哪裏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歸納:

1、音樂美,是對音節而言的,琅琅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主要表現在:①韻腳嚴整,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②節奏鮮明,旋律和諧,每行基本由二至三個音步構成,讀來琅琅上口,悦耳動聽。③迴環往復。首節和尾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迴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建築美,表現為詩節和詩行的排列組合上,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行的字數基本為六七個字,間或八個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

3、繪畫美,表現為詩人選用了眾多意象,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使得物與我達到了完善地相融,在我們面前的呈現出柔美、婉約的意境。夕陽、星輝、波光、豔影、榆蔭,或濃或淡的光線帶來了明暗變化;金柳、雲彩、青草、彩虹,色彩的多變帶來了視覺的衝擊;每一節都是一幅色彩絢麗、寧靜秀美的風景畫。

4.語言美。如輕輕、油油、悄悄的疊字用法,讓語言有了起伏變化,有了抑揚頓挫,有了輕快舒緩的音韻美。“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頂真的修辭格式,讓行文有了緊湊與緩慢,有了歡快與哀婉,有了迴環跌宕的旋律美。開頭與結尾處“輕輕的”“悄悄的”在內容上相呼應,形式上相對稱,形成周而復始的和諧美。

5、情感美。徐志摩通曉國文,深諳外語,他的詩文既有中國傳統詩歌含蓄典雅,又有外國詩歌的歡快熱烈。輕輕的、悄悄的、揮揮衣袖、作別雲彩,浪漫而温柔,細膩而多情,若不是江南那獨步天下的才情如何能寫出如此清麗、淡雅的情懷。作者想縱情歌唱,唱出心中對康橋的思,對康橋的戀,對康橋的愛,當分開的愁怨湧上心頭,他揮手離別,這炙熱、濃烈的情感又如交響曲般能融化冰雪,動人心魄。

結語: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顆鑽石,不,鑽石太璀璨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説,《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麼,《再別康橋》像什麼呢?我只能説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麼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高一語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篇三】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

2、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3、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

品味詩歌的語言,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學習難點

理解詩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諦。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背景介紹: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雲中鶴、詩哲等,新月詩派代表詩人。曾留學美、英。“唯愛而生,為愛而死”是他一生的寫照。

代表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集》。

徐志摩生於富商家庭,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並於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就讀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於婚外愛戀林徽因,並於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婚,同年8年離別劍橋起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後隨泰戈爾漫遊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並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於北平和上海之間疲於奔命,但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於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於泰山腳下,時年35歲。

名人評説

梁啟超説:“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

胡適説:“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裏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

他就是為着他單純的信仰而活。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個富有浪漫主義的詩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愛。徐志摩一向將愛情奉若神明,他認為是一切動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經説過“生命之所在,就是為了愛”。

一是美。他的詩歌有三美的追求:音樂美、建築美和繪畫美。

作品簡介

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

小説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

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説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

我敢説,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條水!

康橋情結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遊學於康橋。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離開康橋返國時寫下了《康橋,再會吧!》一詩。1928年,詩人故地重遊,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再別康橋》這首傳世之作。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詩作大意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在詩中,詩人將自已年對母校的感情,濃縮在凝鍊的詩句中,溶化到一個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中

全詩感情線索

第一節:透露難分難捨的離情,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二~五節: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六七節:由幻想回到現實,低落下來;

“一切景語皆情語”

詩人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對康橋對母校的眷戀不捨之情?

明確:雲彩、金柳、青荇、虹、星輝等自然景物。

構成了一幅怎麼樣的畫面?(營造了怎麼的意境?)

寧靜清麗幽美迷人靜謐幽美

詩人第二天就要離校遠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這熟悉的環境中,一股依依不捨之情不禁襲上心頭。

悄悄地,不願驚動母校,不願打破母校的寧靜與和諧。

奠定下難分難捨的感情基調。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在我的心頭盪漾。

詩人把目光投向康河兩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麼的熟悉,火紅的夕陽為它鍍上了一層金色,多象一位秀髮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裏也投影在詩人的心河中,並激起層層的漣漪,面對如此美景,詩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動情?

比喻,將夕陽中的柳樹比作新娘,形象地寫出了河畔柳樹在夕陽籠罩下嫵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現了詩人的極度迷戀。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再看看軟泥上的翠綠的水草,它們似乎揮舞着綠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熱情致意,它們能與這裏的白雲藍天、綠樹黃花、和風柔波、霞光橋影長相廝守,是多麼的幸福,難怪詩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對這裏美景的喜愛之情、願與自然融為一體之意溢於言表。

擬人手法,化無情為有情,青荇似在向詩人招手,表示歡迎。這種移情的手法,寫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與熱烈的愛戀。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着彩虹似的夢。

詩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陰下的河面:浮藻間,盪漾着絢麗的晚霞,波光瀲灩,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夢,怎不讓人心動神搖,如痴如醉!

比喻,寫出了潭水之靜美,表達了對拜倫的仰慕與追懷。

夢:暗喻詩人當時美好的理想與願望。

詩人乘興撐一支長篙,蕩一葉小舟,披着滿天星光,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去追尋過去的歡樂。星漢燦爛,星光點點,詩人忘情在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聲高歌,抒發難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尋夢?撐一支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對過去留學生活的真實寫照,暗含了對過去的康橋生活和無限留戀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比喻:將離別時的沉默比作笙簫,化靜為動,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化無聲為有聲,表現出離別時的低落與抑鬱的情懷。

高潮詩節:此時由夢境拉回現實,別情幽幽,離情重重。

這個高潮以情緒的低落和基調的抑鬱作為標誌。唯其如此,才能表達詩人對母校的離情。

也許是報時的鐘聲驚醒了詩人,猛然間回到了現實中,意識到康河的一切將離他遠去,怎不讓人黯然神傷,那還有閒情逸致唱歌?連往日鳴噪的夏蟲也默然無聲,也似乎感覺到這位昔日常客此時沉重的心情。還有那熟悉的康橋彷彿也沉浸在這濃濃的離愁別緒之中。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形成首尾呼應,通過詞句的變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兩句比開頭更為精妙。運用了誇張的,表露不願打擾母校的赤子情懷。在悄悄與輕輕中將濃得化不開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帶着難以割捨的眷戀,我們的詩人走了!揮一揮衣袖,別了,康橋!別了,雲彩!我們的詩人走了,沒帶走一片雲彩,只帶着傷感的無奈和決絕!

金柳

行蹤:

遊康河

來康橋

尋好夢

別康橋

青荇

潭水

脈絡小結

情感:

依戀

愛慕嚮往

快樂

惆悵

進一步品讀欣賞詩歌之美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築美:

四行一節、錯落排列、字數相近、迴環呼應。

其二美在語言,即音樂美:

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其三美在意境,即繪畫美:

雲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輝等。

比較探異:《再別康橋》與傳統寫離別的詩歌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1、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如: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營造的氣氛輕鬆。一般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着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這樣增加一份飄逸的成分,而少了一份沉重。如: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3、意象的選擇新穎。

詩人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物,這樣就避開了人間煙火,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寫作特色

l1。構思別緻,不流於淺露(情感美)

1。2。色彩鮮明,具有流動感(畫面美)

l3。富有節奏感,旋律迴盪。(音韻美)

l4。詩行有變化,但又相對整齊。(建築美)

1。5。表現了對於個性自由的追求,顯示了“五四”民主精神。

總結

《再別康橋》作為一首離別詩,以其輕靈飄逸的情感和優美的康橋景物以及這首詩的完美的形式,顯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個性,也成了中國20世紀一首最為出色的離別詩。

課後小結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湧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

課後習題

1。填空。

新月社是中國現代文學的新詩團體。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由體詩歌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中取得一定地位後,他們不滿足於新詩的自由散漫,努力追求新的格律。聞一多先生就主張新格律詩要保持整齊的外形,講究音節和押韻,講究詩的辭藻,建立了______________的新格律詩理論,產生了深刻影響。

2。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辭手法。仿寫兩句話。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②.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3。對這首詩的解説,不恰當的一項是(a)

A.開頭一節點明“再別”,連用三個“輕輕的”形成輕柔而優美的旋律,把讀者帶入一種欣喜乃至禮讚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節,詩人用“金柳”“豔影”“青荇”“榆蔭下的一潭”“彩虹似的夢”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意象描繪康河的美景,抒發眷戀之情。

C.第五、六兩節,詩人的情緒由舒緩轉向激昂,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但接着跌落回離別的現實,兩個“沉默”表達了詩人無盡的惆悵。

D.最末一節,以兩個“悄悄”緊承上一節的“悄悄”和“沉默”,而且與首節遙相呼應,但詩人的情緒已由淡淡的憂鬱變得更加惆悵與傷感了。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d)

A.這首詩像一支優美的樂曲,纏綿深婉的詩句隨着輕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來,迴環往復,一唱三歎,餘音裊裊。

B.這首詩像一幅生動的畫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變幻與意象組合形成流動的氣韻,豔麗而又幽雅,飄逸中見靜穆。

C.這首詩具有完美的形式結構,每節詩四句,每個詩句基本上由三頓構成,勻稱,和諧,於清新活潑中求整飭。

D.這首詩極好地體現了新格律詩派獨特的美學追求,但惟美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表達。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