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花園》教師説課稿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7W

  《巨人的花園》教師説課稿

《巨人的花園》教師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四年級語文老師xxx。我説課的題目是《巨人的花園》,下面我將從教學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篇課文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學設計理念

細細品讀課文,發現當陰冷的自私盤踞在巨人心頭,孩子們遠離巨人時,他的花園雪花飛舞;當温暖的陽光照徹巨人心房的時候,孩子們親近他,他的花園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王爾德以藝術的形象告訴我們,自私、封閉、狹隘的人不僅不能長久地擁有美好的事物,更不可能擁有人生的春天,甚至會扼殺一切的美與希望。

所以我打算以“巨人的變化”為中心,輻射全文,展開教學。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我把朗讀作為體驗文本的手段和歸宿,讓學生在反覆觸摸文本語言的過程中,獲得言語智慧的滋養,享受學習語文所帶來的愉悦。

二、教材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對中年級閲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巨人的花園》選自人教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組課文。本組教材導語明確指出“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瞭解童話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感受童話語言魅力”。因此學好本組課文有利於學生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童話,並從中發揮想象,豐富情感,提高寫作能力。

這篇課文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意藴深刻的童話,主要講述了一個自私的巨人在孩子們的幫助下,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和孩子們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故事,告訴我們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

根據以上的分析和四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方面:認識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過程與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明白不要自私,要學會愛,快樂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會真正快樂。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讀過《小壁虎借尾巴》、《烏鴉喝水》等童話,對童話有較濃厚的興趣,而且初步掌握了默讀、理解課文大意的能力,也基本具備獨立閲讀的能力。

四、教法學法:

基於以上學情以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我準備圍繞“對比”展開教學,以情導讀,以讀促悟。通過朗讀法法、想象情境教學法來實施教學。

在學法上,我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通過自主朗讀、合作交流、探究討論的方式展開。

五、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激趣入境。

我設計的導入語是:同學們今天可真精神,老師問你們一個有趣的問題:你們有翅膀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節課老師就和大家一起張開想象的翅膀再一次飛進王爾德筆下的《巨人的花園》。教師順勢板書課題,生齊讀,並引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我們學習的巨人的花園是什麼樣子的呢?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並積極的回憶上節課所學,提高課堂效率。

環節二,細讀探究。

進入這一環節,我會創設情境:正當孩子們沉浸在這美麗而又快樂的花園時,巨人回來了,花園裏發生了神奇的事。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花園裏發生了什麼神奇的事情?這件神奇的事情引起了你的哪些思考?在同學們朗讀完之後,我會請幾名同學回答問題並提煉出大家都關注的兩個話題:

春天為什麼會離開巨人的花園?

春天為什麼又會回到花園裏呢?

然後我會鼓勵學生們帶着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想,並在小組內合作探究,最後形成自己小組的意見,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的意見最全面,最有説服力。

小組代表彙報後教師小結:是巨人的自私、任性、冷酷使春天離開了花園,巨人趕走了孩子,春天也走了。接着讓學生們找出巨人趕走孩子的句子,聯繫上下文想象並表演巨人的樣子。

最後我會以朗讀法、想象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們找出描寫巨人醒悟後言行的語句,並想象醒悟後的巨人的變化,思考春天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園的原因。

這一環節既有學生的獨立思考,也有小組間的合作學習,既鍛鍊了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也鍛鍊了學生想象的能力,有利於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環節三,交流感悟。

通過第一課時和前兩個教學環節的學習,學生們對課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在這裏我會讓學生們思考:從這篇童話中,你懂得了一個什麼道理?學生們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們對課文有更深層次的理解,懂得快樂要大家分享的道理。

環節四:課後作業。

在這裏,我會請同學們收集王爾德的其他童話故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

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們多讀童話故事的興趣,而且能夠鍛鍊學生提煉故事精華的能力。

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通過列提綱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教學重難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