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八年級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7W

通過教案的制定可以避免在教學中出錯,豐富的課堂離不開教師和同學的良好互動,趕緊寫份詳細的教案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國中八年級教案5篇,感謝您的參閲。

國中八年級教案5篇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1

?禮記二則》

教學目標

第1課時雖有嘉餚

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朗讀並背誦課文。

2.學習類比説理的方法。

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

一、導入新課

“四書五經”是國學之瑰寶,是智慧之源泉。“四書五經”分別是哪幾部典籍?“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幀《禮記》譽千秋。或許同學們對《禮記》不甚瞭解,但《禮記》中的名言卻常常在我們的耳畔迴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要勤於鑽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啟迪我們要做好規劃,有的放矢;“苟利國家,不求富貴”教育我們要有為國為民的情懷……可見,《禮記》影響之深廣。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禮記》,領悟為學之道。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掌握背景,疏通課文文意

1.背景介紹。

本文節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戰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彙編。

2.分類積累,疏通文意。

(1)正讀音

嘉餚(jiāyáo)自強(qiǎng)兑命(yuè)學學半(xiào)

(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雖有嘉餚(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後能自強也(自我勉勵)

⑤雖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學相長(增長,促進)

⑦是故學然後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後知困(困惑)

⑨然後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異義詞

①雖有嘉餚(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義:味美。今義:意義,用意,目的。)

③教然後知困(古義:困惑。今義:困難。)

(4)翻譯下列句子

①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明確: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親自品嚐,就不會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

②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明確:因此只有學習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明確:知道不足,然後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後才能自我勉勵。

目標導學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主旨

1.開頭“雖有嘉餚”一句有什麼作用?

明確:從反面設喻類比,為引出下文觀點做鋪墊。

2.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麼論述的?(論證思路)

明確:本文主要論述了教學相長的道理。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繼而引入“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説明,最後歸結到“教學相長”這個結論。

3.從學習的角度,“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只有學習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學以後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4.“教學相長”與“學學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明確: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

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説明教和學的關係: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説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後者則只從教的角度來説明,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説得含蓄委婉,是對前者的補充論證。

二者關係:前者是全文的觀點,後者是引用論據來補充強調觀點的,二者並非並列關係,而是主從關係。

第2課時大道之行也

1.積累文言詞彙,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古人敢於衝破現實羈絆、大膽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樹立遠大的理想,為人類造福,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人。

一、導入新課

儒家學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對社會進行了美妙的設想,從孔子的天下歸仁、近悦遠來、四海之內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樂、百姓“親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協調、羣居和一、四海之內若一家等等,無不勾畫出一幅社會穩定和諧的美妙藍圖。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道之行也》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所勾勒的理想社會。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學生初讀課文,認識字詞。

選賢與能(jǔ)講信修睦(mù)幼有所長(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謀閉而不興(xīng)貨惡其棄於地也(wù)

2.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停頓和語氣。

3.學生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詞句,粗知文義。

4.教師點撥。

(1)通假字

①選賢與能(“與”同“舉”,推舉,選舉)

②矜、寡、孤、獨、廢疾者(“矜”同“鰥”,老而無妻)

(2)古今異義詞

①大道之行也(古義: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今義:寬闊的道路。)

②女有歸(古義:女子出嫁。今義:返回,迴歸。)

③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古義:興起。今義:做某事,從事某種活動。)

④是謂大同(古義:代詞“這”。今義:常用作判斷詞,或與“非”相對。)

(3)一詞多義

①閉:a.是故謀閉而不興(閉塞)

b.故外户而不閉(用門閂插門,關閉)

②謂:a.是謂大同(動詞,叫作)

b.予謂菊(動詞,認為)

目標導學二:研讀課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據文義,全文可以分為幾層?

明確: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説明(根本特徵),是總説,以下幾句是分述。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詳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徵。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總結全文。

2.“大道”指什麼?“大同”指什麼?“大道之行”指什麼?

明確:“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會的準則,指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階段。“大道之行”,是指執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3.大同社會的根本特徵是什麼?請找出相關語句,並做解釋。

明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天下為公”是説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屬於任何個人;“選賢與能”是説選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擔任社會職務;“講信修睦”説的是社會成員間應當建立良好的關係,講求誠信,遠離欺詐,崇尚和睦,防止爭鬥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2

第五節 寒潮 颱風和水旱災害

一、水旱災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颱風

1.颱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颱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探究活動

活動??

活動目的: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方式:

安排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結合課文分組討論三種氣象災害形成的原因及基本規律;接着三組再作為北京、廣州及烏魯木齊的政府部門,結合剛才總結的規律提出相應的預防方案,最終以建議書的形式呈交給教師。

活動二

活動目的:加強學生對前後知識緊密聯繫,樹立學生辯證、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

活動方式:

在整個學習完成之後,安排學生再次客觀的評價季風和颱風,並寫成小論文。參考題目:“我眼中的季風”、“颱風真的很可怕嗎”

提示:前一節主要側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而通過這一節的學習,學生進一步瞭解了季風給我國帶來的不利方面,所以應該能夠更全面地評價季風的影響。颱風是作為災害性天氣來介紹的,但它也確實給安徽、湖南、江西等距離海洋較遠的地區帶來了豐沛的降水。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講述張謇辦實業的故事,説出張謇辦實業的背景、影響和結局。

2、能概括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幾個階段、發展特徵;能分析出不同時期發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張謇辦實業的瞭解和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曲折發展原因的探究,使學生掌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律和思維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艱難歷程,感受中國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形成振興祖國、自強自立的民族認同感。被張謇等施己所長、報效國家的愛國操行所感染,樹立勤奮學習、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

重點: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難點:

正確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

教法:

以導學式為主

學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聽説過老年人把鐵釘、火柴分別叫什麼嗎?為什麼那時的中國人要在這些日用品前加一個“洋”字?這表明了什麼?今天我國的民族工業品牌已走向國際市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又説明了什麼?

生:老年人叫鐵釘為洋釘,叫火柴為洋火。説明近代中國技術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場的民族工業品牌有海爾、康佳、tcl等。這説明我國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工業品出口大大增加。

師:民族工業的過去和現在形成強烈反差,這其中的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回味!本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板書題目)

體驗新知:

師: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近代民族工業”(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又是怎樣起步的呢?(展示課件)

生:讀出課件內容

師:張謇為什麼要捨本逐末創辦實業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狀元實業家張謇”一目,並圈點你所獲得的信息,稍後我們一起來交流。

生:閲讀教材,自主學習。

生:交流信息:

1、張謇是江蘇南通人,清末狀元。

2、《馬關條約》簽訂後,外國人紛紛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利用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直接剝削中國人民。

3、張謇提出“實業救國”的口號,並創辦了大生紗廠。

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華民族資本的壓迫,張謇的大生紗廠等企業獲得了進一步發展。

5、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又一次在中國大量傾銷棉花和棉織品,紗廠的產品被迫削價銷售,收不抵支,負債累累,最後被吞併。

師:張謇創辦了哪些實業呢?(展示課件)

生:講述狀元實業家張謇的事蹟。

師:由張謇創辦實業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每4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稍後由小組中心發言人發表本小組的討論意見。

生:討論。

生:答案1、外國人在中國開辦工廠,開採礦山,對中國人民剝削很嚴重。

答案2、張謇非常愛國,希望通過辦實業抵禦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

答案3、張謇捨本逐末,具有非凡的勇氣。

答案4、張謇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才能。

答案5、張謇非常有遠見。

答案6、張謇有不屈不撓的精神。

師:大生紗廠的結局説明了什麼?

生:答案1、民族工業的發展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

答案2、帝國主義國家對中華民族工業的壓迫迫使它無生存空間,勢必倒閉。

答案3、封建勢力對民族工業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進行壓制。

師: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榨下,民族工業的最終歸宿註定是悲慘的。那麼,民族工業究竟有怎樣曲折的發展過程呢?請同學們閲讀教材,完成下面的表格。(展示表格)

生:閲讀教材,完成表格。

師: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生:三個階段:洋務運動到清末、“一戰”期間、“一戰”後到解放前夕。

師:洋務運動到清末,民族工業的發展特徵是什麼?

生:民族工業出現了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的成功促進了實業集團的紛紛出現。

師:民族工業出現萌芽的原因是什麼?

生:洋務運動和辛亥革命的促進作用。

師:“一戰”期間,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展示課件)

(出示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麪粉出口增長説明什麼?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會出現“黃金時代”?“一戰”後到解放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情況怎樣呢?

生:講述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

師:這一時期為什麼民族工業又呈現萎靡不振的狀態呢?

師:以上通過表格,我們瞭解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過程,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徵是什麼?

生:學生討論,交流。

師:老師將你們的討論總結如下:發展階段艱難曲折,發展程度極不平衡,發展水平整體落後。

師: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沒能完成救國的願望,除了受到客觀原因影響外,還有主觀原因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舊中華民族工業儘管發展艱難曲折,但對於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哪些影響呢?

明確:給中國帶來了重大的經濟、政治變化,也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生活。

暢談收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展示課件)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我國的民族構成狀況,瞭解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理解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和民族分佈特點。

2、過程與方法:課上通過小組合作,課下通過多種渠道收集有關少數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和文化的圖文資料,然後進行整理,開拓視野,瞭解我們祖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樹立各少數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維護祖國統一的正確觀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我國的民族構成和分佈特點及民族政策。

難點:主要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引入(視頻內容為多民族舞蹈《大地春暉》),請大家看一段錄。

(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我國人口數量、人口分佈的特點,剛才大家也看了視頻,我們知道在我國遼闊的國土上,不僅生活着漢族同胞,還有不少兄弟民族和我們漢族一起生活在這個大家庭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多民族的大家庭

板書:第三節 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民族構成與數量

?承轉】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到底有多少個民族呢?生(56個)請同學們閲讀課文第一段內容回答屏幕上的問題.請生回答。出示答案教師總結:相對於漢族而言,其他的55個民族在人口數量上處於少數,因此,稱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少數民族。

3人口超過四百萬的少數民族有哪些?4人口數量最多的少數民族是?(珞巴族)

出示圖片歸納知識。

三、民族文化

?承轉】師:同學們請你觀察一下手上的人民幣,除了漢字,還有其他文字嗎?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對照一下屏幕上的各族文字,看看人民幣上是哪些民族的文字。

學生活動:對照文字。蒙古 維吾爾 藏族 壯族。

?承轉】由於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節日風俗等生產和生活方面獨具特色。讓我走進民族村去領略他們的風采。

播放圖片

思考:為什麼有的民族喜愛_,有的喜歡賽龍舟?師:出示答案。騎馬是北方草原牧區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當地具有良好的_條件,同時,通過_活動能鍛鍊提高騎馬的技能因此盛行_。南方地區氣候暖濕,多河湖海灣水域,舟船是當地重要的傳統交通工具,因而人們喜歡賽龍舟。

四、民族分佈

?承轉】瞭解完我國56個民族的人口構成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國民族的分佈情況又如何呢?

請大家讀課本19頁中國民族分佈示意圖.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我國各民族的地區分佈狀況是:漢族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在這些地區,漢族與各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我國幾乎沒有一個縣或市的居民是單一民族的。這充分印證了我國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板書)

五、中國的民族政策

?承轉】我國的少數民族多分佈在邊疆地區,那麼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我國是如何管理的呢?這就涉及到民族政策問題。請學生讀課本,回答我的民族政策。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個民族構成,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總人口的92%,另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被稱為少數民族。,他們雖然人數較少,但同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祖國的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56個民族,猶如56枝花盛開在祖國大地上, 平等互助,親密團結,為祖國的強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不斷努力,奮發進取。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裏。

國中八年級教案篇5

?白楊禮讚》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依循抒情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象徵手法,認識託物言志。

3.體會烘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1.依循文章的抒情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烘托、對比、欲揚先抑等寫作技巧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學習象徵手法,理解象徵意義,認識託物言志。

教學創意:

以讀識文、以讀悟情、以讀會意。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導入,鋪禮讚之情

(一)解題,定情感基調。

茅盾曾經寫過一篇關於白楊的文章,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14課《白楊禮讚》(板書)。看文章題目,大家認為作者對白楊樹的情感是怎樣的?你是從哪個詞知道的?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明確:充滿敬意的讚美。禮讚。崇敬和讚美。

(二)掠句,證情感深厚。

除了文題,文章中還有沒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現了這種讚美之情?

明確:

第1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第4段: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段: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第8段: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

第9段:……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三)誦讀,展情感濃郁。

第1段、第9段齊讀,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讀。指導學生通過調整語速、重音、停連,用誦讀展現作者對白楊樹的讚美之情。

(四)問疑,理情感層次。

引導學生注意關鍵詞,提問:從“那”到“這”,從第1段的“讚美”到第9段的“高聲讚美”,説明什麼?

明確:説明對白楊樹的觀察是從遠到近,感情是由淺入深。同時,更進一步説明作者對白楊樹的感情不僅僅是讚美,還有崇敬。

(設計意圖:通過解説文題中“禮讚”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讚美;由此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直接表達讚美之情的文句,並在誦讀中進一步體會讚美之情;再抓住關鍵詞設疑,引導學生髮現作者讚美白楊樹時由淺入深感情遞進的層次,既創意解讀文本,又水到渠成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由淺入深,徜禮讚之線

(一)通讀全文,梳理線索。

文章圍繞讚美白楊樹的什麼特點展開?請用簡潔的語言梳理作者對白楊樹由遠及近、由淺入深的情感層次。

(設計意圖:通讀全文,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抒情線索和情感層次。)

(二)研讀文本,感知讚美

1.初見白楊,昂揚情緒

(1)在哪裏初見白楊樹?環境有什麼特點?從哪些文句看出來?

明確:高原;遼闊平坦、色彩鮮豔的高原圖景,為全文開拓了一個廣闊的背景;“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綠的是麥田”,而且“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等(誦讀)。

(2)這樣的高原圖景給了作者怎樣的感想?

明確:先是“雄壯”“偉大”,而後滋長出“單調”。

(3)“單調”的感受是怎樣改變的?變成了怎樣的情緒?“單調”有什麼作用?

明確:看見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誦讀);變成了驚奇、昂揚(誦讀);欲揚先抑。

2.凝視白楊,傾心形貌

(1)過渡:既然白楊樹讓人在“驚奇”中叫出聲來,那麼作者當然會走近凝視、細細觀察。

(2)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觀察白楊樹?它的形貌有什麼特點?

明確:開頭一句用“筆直”點出白楊樹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這是總括;接下來的四句,依次描寫白楊樹的幹、枝、葉、皮,分別用“絕無旁枝”“絕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詞語來襯托白楊樹的形象美,這是第二層;最後兩句概括白楊樹的氣質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堅強、倔強和不折不撓。接下來,作者用擬人和對比的手法,進一步給白楊樹的氣質以高度的評價。(誦讀)

3.聯想白楊,禮讚精神

(1)過渡:這樣力爭上游、不折不撓的白楊樹自然讓人浮想聯翩……

(2)品讀第7段四個排比反問句,説説這四個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聯想有什麼變化?意思是怎樣逐層加深的?

明確:由樹聯想到人;由白楊樹的樸質、嚴肅、堅強,聯想到有相同特點的北方農民;由白楊樹的堅強不屈聯想到傲然挺立、守衞家鄉的抗日軍民;由白楊樹枝枝葉葉緊靠團結,力爭上游的精神,聯想到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精神和意志。四個反問句連貫緊湊,思想逐步昇華,讚美之情逐漸達到高潮。

(設計意圖:依循作者對白楊樹由淺入深的情感層次,按“初見”—“凝望”—“聯想”三個情感層次研讀文本,解讀白楊樹生長環境、外在形貌、內在精神的不平凡,文本內容和教學重點得以在徐徐呈現中逐一落實,循序漸進而又拾級通幽,別有趣味。)

(三)回望文本,小結脈絡

小結文本內容:本文題為《白楊禮讚》,開頭、中間、結尾又不斷點題,直接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形成一以貫之的感情線索,統領全文。而且,這條感情線索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表現白楊樹生長環境、外在形象、內在精神的不平凡,將對白楊樹的崇敬、讚美之情推向了極致,情也濃濃,意也濃濃,令人回味無窮。

三、板書設計(略)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節課內容導入

“禮讚”是帶着敬意讚美之意。文章第1段、第4段、第6段、第8段、第9段,都是直接抒發讚美之情的段落,形成本文的抒情線索,並與標題形成呼應。而且,文章從生長環境、外在形象、內在精神三個方面,表現白楊樹的不平凡,沿着由遠及近、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感情線索,將對白楊樹的崇敬、讚美之情推向了極致。

(設計意圖: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既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更能通過縱觀文本,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準備、做出鋪墊。)

二、託物言志,品禮讚之意

(一)設疑過渡

作者為什麼要讚美白楊樹?

(二)背景助學

這篇託物抒情的散文,寫於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個時期之後,到延安講學。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他親眼目睹了北方軍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抗戰的情形,從解放區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寫下了這篇熱情洋溢的散文。

(設計意圖:引入文章的背景資料,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主旨。)

(三)精讀探珠

1.文章中哪些文句讓你感受到“從解放區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

明確:第7段、第8段(誦讀)。

2.這種“對解放區人民”的讚美,作者並不是正面表達的,而是通過什麼事物表達的?這是什麼方法?

明確:託物言志、象徵。通過揭示白楊樹的象徵意義,表達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的北方勞動人民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精神的讚美,以及對抗日軍民的崇敬之情。

3.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是怎樣揭示出來的?

明確:第7段,作者連用四個反問句:第一句是由樹及人的過渡,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那麼,應該覺得它是什麼呢?後面三個“難道”,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徵意義;“不想到”、“不聯想到”、“不更遠一點想到”等詞語反映了一層比一層深的含義;第二句從白楊樹的性格出發,點明白楊樹“至少”象徵着“樸質、嚴肅、堅強不屈”的北方農民;第三句從白楊樹“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徵為在敵後堅強不屈守衞家鄉的哨兵;第四句從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徵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段則通過主旨句“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直接點明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4.要賦予白楊樹這樣的象徵意義,文章需要做怎樣的鋪墊?

明確:象徵是文學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它藉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的特點是利用象徵物與被象徵物之間的某種類似,使被象徵物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象徵手法是“託義於物”,也就是“藉此言彼”。

作者以審美的眼光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觀,在展示白楊樹的生存環境(西北高原獨特的景象)、描寫白楊樹外在形貌及內在氣質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賦予白楊樹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象徵意義。

5.你對託物言志和象徵手法有了怎樣的認識?

明確:首先形神兼備地描繪這一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徵;同時使用象徵手法,賦予這一事物某種象徵意義,藉此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設計意圖:以抽絲剝繭的一系列問題為導引,結合文本的句段內容,帶領學生學習託物言志和象徵手法,既加強了對白楊樹象徵意義的理解,又把握了託物言志和象徵手法的核心要義,可謂撥雲見日、步步為營。)

(四)演讀小結

1.小結:作者之所以讚美白楊樹,是運用託物言志和象徵手法讚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抗戰的北方勞動人民和他們所具備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精神。

2.師生表演讀,體會並演繹作者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的北方勞動人民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精神的讚美之情、對抗日軍民的讚美之情。其中,師讀第一個反問句,女生齊讀第二個反問句,男生齊讀第三個反問句,全班齊讀第四個反問句,三名學生代表讀第8段前兩句,全班齊讀第8段最後一句。

(設計意圖:在朗讀中品味情感;在朗讀中體會方法;在朗讀中昇華主旨。)

三、品讀語言,學禮讚之法

(一)欲揚先抑

1.品讀兩個句子,體會其表達效果。

(1)這時你湧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2)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説它不美。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

2.明確:兩處都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使文章波瀾起伏、富於變化,給讀者製造出閲讀的“驚喜”;同時,第(1)句牽引着讀者,第(2)句突出了白楊樹的精神風貌。

(二)烘托蓄勢

1.品讀下面句子,體會其妙處。

當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奔馳,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毯子。……黃與綠主宰着,無邊無垠,坦蕩如砥……

2.明確:描寫白楊樹生長的環境,渲染一種不平凡的環境氣氛,暗示在此生長的白楊樹也一定是不平凡的。為白楊樹的出場蓄勢,為下文描寫白楊樹的外形起正面烘托的作用。

(三)對比突出

1.品讀下面句子,説説為什麼要寫楠木。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2.明確:寫楠木,主要是與白楊樹形成對比:兩種樹的品格不同,一是普通當中藴含着“不平凡”,一是貴族化;所代表的人不同,一是在北方堅持抗戰的廣大民眾,一是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們。兩相對比,突出讚美了白楊樹及其所代表的精神和品格。

(設計意圖:結合文本句段進行品讀賞析,引導學生了解抑揚、烘托、對比等寫作技巧及其作用,體會這些技巧的表達效果。)

四、總結梳理,得禮讚之旨

師生共同梳理總結本篇所學:(一)全文以讚美白楊樹的“不平凡”為線索串起整篇文章;(二)在描繪白楊樹形貌氣質的基礎上,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和象徵手法,讚美北方農民和他們身上所具有的樸質、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三)文章運用抑揚、烘托、對比等寫作技巧,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