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4W

很多老師在上課之前都是會進行教案的寫作的,教案是我們針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所制定出的書面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支海軍的建立;我國自行研製的導彈驅逐艦;我國自己製造的核潛艇;現代化海軍的多兵種;人民空軍的誕生;飛機的國產化;空軍的現代化;導彈部隊的組建;導彈部隊的裝備;導彈的戰鬥力。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教材中的圖片資料、收集課外資料、觀看影像資料等,説明人民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過程的歷史,培養學生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分析國防現代化即鋼鐵長城的形成原因,認識科技強軍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比較能力。

通過對海軍、空軍和導彈部隊發展歷史的比較,感受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威、國威,體會國防力量的日益增強;認識到國防鋼鐵長城的形成,反映了國家與民族的日益強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認識到堅固的國防鋼鐵長城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加強國防教育,增強學生國防觀念,從而使學生樹立起為中國的國防建設貢獻力量的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

本課主要介紹了國防建設的巨大成就,即鋼鐵長城的形成。講述了人民海軍的建立和發展,人民空軍的建立和發展,導彈部隊的建立和發展。

本課重點是現代化海軍、空軍的建立。新中國成立後,加強了國防建設,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走科技強軍之路,成效顯著。人民海軍已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等多兵種組成,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空軍的現代化建設也有了新的飛躍,成為保衞祖國領空的鋼鐵衞士。

本課難點是國防力量的強大與國家綜合國力增強的聯繫,理解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關係。明確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同時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把國防現代化建設放在中國改革開放這一特定歷史環境與歷史背景中理解,有一定難度。

教學工具

圖片、PPT

教學過程

【導入】:

視頻:閲兵式,從新中國成立到抗戰勝利70週年。共同之處:三軍,海陸空。作用:築起“鋼鐵長城”。

——【出示課題】

【課題解析】:

鋼鐵:強大;長城:軍隊。如何實現科技強軍。【本課主題】:科技強軍。

【探究過程】:

一、海軍

1、發展歷程

1949年建立:華東軍區海軍

20世紀50-70年代發展:北海、東海、南海海軍

20世紀90年代:現代化水平提高

2、武器裝備:

1971年,導彈驅逐艦;核潛艇。

3、兵種:

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

[教學方法]生閲讀課文歸納概括、提煉。師補充講解。提問:武器裝備與兵種的分化,體現出海軍發展的什麼特點?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不斷髮展。

材料補充:對比甲午中日戰爭時期與新中國海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意識到軍隊強大對國防建設的重要性。

二、空軍

1、概括:建國初(20世紀50年代)3000多架,朝鮮戰場。

2、新型飛機及機型:

1956年仿製殲5型殲擊機

分類:殲擊機、轟炸機、強擊機

3、技術改進

仿製→自行研製

[教學方法]生閲讀課文歸納概括、提煉。師補充講解。總結:空軍的發展,説明科技水平提高,現代化水平提高。

三、導彈部隊

1、任務:核反擊

2、建立:1966年

3、武器裝備: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

[教學方法]生閲讀課文歸納概括、提煉。師補充講解。總結:導彈部隊的建立與發展,説明科技水平提高,現代化水平提高。

【小結】

一、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發展的意義:

1、是軍隊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於加強國防。

3、有利於保衞祖國的安全。

二、軍隊現代化在海軍、空軍、導彈部隊方面的表現,各舉一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1、表現:

海軍:1971年,導彈驅逐艦;核潛艇。

空軍:1956年仿製殲5型殲擊機

導彈部隊:1966年建立導彈部隊,逐步裝備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

2、啟示:

要加強國防,實現軍隊現代化,必須走科技強軍之路。

課後小結

【小結】

一、海軍、空軍、導彈部隊發展的意義:

1、是軍隊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於加強國防。

3、有利於保衞祖國的安全。

二、軍隊現代化在海軍、空軍、導彈部隊方面的表現,各舉一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

1、表現:

海軍:1971年,導彈驅逐艦;核潛艇。

空軍:1956年仿製殲5型殲擊機

導彈部隊:1966年建立導彈部隊,逐步裝備中程、遠程、洲際導彈核武器。

2、啟示:

要加強國防,實現軍隊現代化,必須走科技強軍之路。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和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方針。

(3)瞭解周恩來在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等基本史實。

(4)培養學生讀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

(5)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對新舊中國外交進行對比。

(2)實施師生互動、小組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誌着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認為是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2)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我國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萬隆會議的成功,贏得了廣大亞非國家的理解與尊重。

(3)瞭解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難點]

1、正確分析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國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國內外複雜形勢。

2、對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關係的基本準則的正確理解。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導入:

毛澤東接受羅馬尼亞大使遞交國書儀式小故事

[講授新課]

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我國建國初期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

[説一説]

面對我們所處的國際國內環境,你認為我們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爭政策。

(材料二)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①從這兩則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國建立後我們採取了什麼樣的外交政策?

②在這個外交政策下,我國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績?

[比一比]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國建交的是哪個國家嗎?

②到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17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得到25個國家的公開承認,你能説出這17個與中國正式建交的國家嗎?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國由於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統計,中國近代同法外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100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處。賠償白銀13億兩、割地僅俄 國一家竟達150多萬平方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説:中國已經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一個怎樣的歷史現實?

②新舊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什麼不同?導致了怎樣不同的後果?

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不同?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比一比]

①什麼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它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兩位同學分別代表兩個國家,能用幾個動作表示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每組選兩名)

[補充]

關於中印邊界爭端問題的由來

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

放錄相《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創設歷史情境

(動腦筋)

①萬隆會議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②中國代表團此去會遇到哪些困難?

③你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④假設

a、中國代表團對一些國家的指責加以反駁

b、中國代表對一些國家的指責不予理睬

這樣做分別會出現什麼情況?

⑤中國代表團是怎樣因勢利導扭轉局面的?

⑥這次會議的召開具有什麼樣的歷史意義?

(故事會)

同學們講有關周恩來總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萬隆會議現場報道

採訪周恩來總理

(動腦筋)書74頁

(補充資料)“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並且現在仍然受着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瞭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裏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願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課後小結

[小結]

(談一談)

1、今天我們共同瞭解了新中國建立後我國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談談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麼是“萬隆精神”嗎?“萬隆精神”在今天的社會中依然適用嗎?(請舉例説明)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3

知識與能力

1.瞭解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係的背景、出現轉機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語言説出中美關係改善過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時間。

4.掌握上海APEC會議的時間、屆次、主題及意義。能列舉上海APEC會議的內容。

5.通過學習新中國外交事業的成就,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及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大量運用歷史圖片,注意體驗式學習,讓學生通過直觀、感性的材料近距離地觸摸歷史。

2.讓學生查閲資料,利用補充材料,設計開放性試題,引入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上海APEC會議的主題“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樹立樂於合作、團結互助的人生態度。

2.認識到外交事業的成就來源於祖國的強大,生髮熱愛祖國、立志學習、使祖國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中美關係正常化。

2.難點:中國外交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通過比較舊中國與新中國的外交地位的不同,認識原因。利用課堂小結的討論,多方位理解原因。

教學工具

電子白板

教學過程

複習

我們已學習了第15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誰能做今天的複習小導師,帶領大家複習一下?

導入新課

剛才同學們一起回顧了新中國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哪位同學願意為大家開啟新課的大門?

教授新課

在中國外交事業發展的歷程中,20世紀70年代可謂好戲連台,其中,對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的事件是“中美關係正常化”。哪位同學能説説新中國成立初期20年的中美關係?

1.由課前提示“1971年7月15日,北京、華盛頓同時發表公告”導入。

2.由上一節課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導入。

3.由本世紀“唐裝盛行”導入。

學生依據舊知識,回憶、總結或自學課本76頁第一段。

學生髮言:“敵對”“敵視”。

運用多媒體:

1.圖片《美國總統尼克松》《中國乒乓球隊員與美國乒乓球隊員在一起》。

2.與圖片相配的影音資料: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一份對外報告中説:“如果沒有(中國)這個擁有七億多人民的國家出力,要建立穩定和持久的國際秩序是不可設想的。”此時,美國再也不能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和在國際事務中

的作用了。中國對美國改善中美關係的表示,做出積極的反應。1971年4月,毛澤東親自批准中國乒乓球隊邀請美國乒乓球隊正式訪問中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美國代表團訪問中國。“以小球影響大球”的“乒乓外交”轟動了世界。

同學們,聽了上面的資料,你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有何看法?説出你的理由。

有誰能説説中美關係改善的原因是什麼呢?

在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的歷程中,經歷了哪些不平凡的事件?哪位同學能分階段來説説?

學生髮言:

中美關係將不斷走向改善。因為雙方都在為此而積極努力。

學生思考、回答

1.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2.國際形勢的變化

學生髮言:

1.1971年7月,基辛格訪華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學生看大屏幕。

學生們互相交流,每組推薦一人發言,同組或異組補充。

請同學們來看一段影音資料:“尼克松走下舷梯”,這是1972年2月的一個歷史瞬間,請同學們想一想,從杜勒斯拒絕與周恩來握手,到尼克松主動與周恩來握手,這僅僅是禮貌問題嗎?

剛才同學們説得很好,下面再請看幾段材料:a.《中美建交公報》b.圖片:2001年10月,江澤民在上海科技館迎接美國總統布什

c.①1979年4月,美國總統簽署由美眾、參兩院通過的《與台灣關係法》。

②1992年9月,美總統以國內因素為由,不顧歷屆政府做出的,宣佈售予台灣150架F?16戰鬥機的決定。

③2001年3月,美國在日內瓦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提出反華人權議案。

討論如下問題:

①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材料a發表於哪一年?

②中美關係中的關鍵問題是什麼?

③結合以上三組材料,談談你對中美關係的認識和展望。

學生髮言要點如下:

①1979年。

②台灣問題。

③觀點一:認為中美關係的前景是美好的,現在的確存在一些摩擦,但隨着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進一步強大,這些摩擦必然會越來越少。

觀點二:認為中美之間存在着根本上的差異,如美國希望謀求世界霸權,而中國反對任何國家稱霸,現階段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但不同的目標將使雙方分道揚鑣。

對於中美關係發展的前景,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今天的討論就到這兒。下面就讓我們繼續學習本課內容。

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外交,還有兩件舉足輕重的大事。請同學們看大屏幕。顯示圖片:

①《五星紅旗在聯合國大廈前飄揚》

②《中日建交》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向同學們介紹這兩幅圖片所展現的歷史事件?

讓我們一起再來欣賞一場由20位政府首腦表演的“時裝秀”。大屏幕顯示圖片:《身着中國民族服裝的各經濟體領導人在上海科技館前》

學生髮言要點:

①1971年,第2xx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學生競相發言:

①2001年上海APEC會議。

②圖中人物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各經濟體領導人。

③此照片拍攝於2001年10月。APEC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及相關會議在上海召開。

同學們,這幅圖使你想到了什麼?

大屏幕顯示《世界政區圖》。

教師對照地圖指出APEC成員的區域位置。

並説明:APEC是亞太經合組織的簡稱,它是亞洲太平洋地區最重要的政府間經濟合作組織。

APEC會議每年舉行一次,有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本次APEC會議的主題嗎?

本次會議的主題告訴我們:面對新的挑戰,APEC成員國將採取什麼樣的對策?這對你有什麼啟發?

上海APEC會議的內容有哪些?意義如何?有誰能來介紹一下?

學生髮言:

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

學生討論,強調:“參與”“合作”“共同繁榮”

啟發:在生活與學習中,也要多一些合作,團結互助,共同進步。

學生依據自學介紹會議內容:

a.江澤民發表講話。

b.討論了全球和地區經濟形勢面向新世紀的APEC政策框架等問題,通過了《上海共識》。

c.會議結束時,江澤民宣讀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

意義:

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規格的多邊外交活動。

課前曾佈置同學們查閲有關亞太經合組織的資料,有誰能將你從報刊、互聯網上了解的知識講給大家聽聽嗎?

至此,我們已經學完了本課內容,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本課所學知識,準備練習。

課後小結

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源是國家的貧窮落後。而新中國外交事業的輝煌成就也折射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新中國外交事業的成就和國家領導人的正確決策密不可分。遵循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一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4

一、指導思想

執行《歷史課程標準》,以提高歷史學科教學質量為中心,堅持教育創新。積極參與課程改革,探索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着眼於學生的發展。

二、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

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學任務,爭取平均分、優秀率、合格率都超過漳河鎮平均水平。

三、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階段,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大部分學生還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也不紮實。學生對歷史較感興趣,但學習的自覺性較差。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現代史部分。教科書由單元和課組成。每一個單元為一個學習主題,每一個學習主題下分若干課。本冊共七個單元,共二十一課。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每課一得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五、教學措施

1、認真鑽研新課程教學目標和要求,認真備好每節課,明確重點、難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養。

2、廣泛應用多媒體資源進行教學,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講究教學技能和教學藝術,加強課堂教學的設計,增強趣味,幽默感。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歷史地理、圖畫、圖表,積極創造條件,以教學的直觀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興趣。

3、增加課堂容量,精講精練,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將課堂內的四十分鐘分成三份:前五到八分鐘複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導入新課;中間二十分鐘教學新課;後十分鐘練習鞏固。

4、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本學期要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散學生的思維,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思維的嚴謹性及邏輯性,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維素質。

5、積極參加教研室歷史組、學校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將教學中的點滴進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6、認真完成學校佈置的各項工作。

7、成立歷史學習小組,互出測試題,切實提高歷史學業成績。

8、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八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

八年級歷史教學計劃下冊新的學期又開始了,為了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配合好學校的各項工作,進一步落實貫徹好教育教學方針,特制定教學計劃如下:

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歷史這門學科,在學生的觀念中處於“二流學科”的境遇,課堂時間有限,課後更沒時間顧暇及此,要想比較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需要在課堂上全心投入,惜時如金。經過一學年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基本上都被調動起來,但學習方法還有所欠缺。所任教四個班在上課時的情況有所不同:二(1)班同學比較聽話,上課時的整體紀律較好,但學生的思維不夠靈活,課堂氣氛有點沉悶;二(2)、二(3)班學生的思維很靈活,課堂氣氛活躍,且掌握知識的水平較高;二(4)班的課堂氣氛較好,但極個別的學生講小話。

教材簡析

本學期講授第三冊中國歷史,主要以課為單位,敍述我國近代史,共24課,每課課文由提示、正文、閲讀課文、圖、表、資料、註釋以及課文中思考題和課後練習,活動建議等組成。其中正文緊扣教學大綱目標要求,可作為課堂教學應完成的基本任務。其餘內容,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與要求。

教學目標

繼續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同時訓練學生動手製作能力。

重點工作及措施

重點工作:

1、繼續抓好常規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深化對《歷史教學大綱》及現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3、積極參與教研活動,提高教學水平

措施:

1、認真備課,潛心鑽研教材教參,吃透《課程標準》,精心設計教案,經常聽有經驗老師的課,從中吸取經驗。

2、上課時,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精講精練,認真落實《課堂教學十六條》,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貫徹“全面性、系統性、準確性、綜合性、科學性、鞏固性”的原則。要做到精講精練,概念清楚明白,條理清楚,重點突出,難點講清,切實做到落實“三基”,打好基礎,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

3、課後及時反思,針對課堂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陷進行分析,查找原因,做到節節反思,週週反思,從反思中找到不足,促進自己成長。4、加強學習業務,多讀書,充實自己,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5、寬容對待學生,多於學生談心,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材施教,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教學進度

八年級歷史第三冊共有24課每週兩課時,按學校教學進度進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