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9W

我們在寫教案時,都要明確自己的思路,這樣才能確保工作順利,對於教師來説,將教案寫優秀是最基本的技能,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篇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通過外貌、語言等手法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理解誇張、對比手法的巧妙運用。

3.比較孔乙己與范進的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難點

誇張、對比手法的運用及瞭解孔乙己、范進的不同遭遇,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準備

錄音材料、多媒體和小黑板。

設計思路

從整體上把握結構,比較范進中舉前後的經濟與社會地位,合作探究文章的諷刺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對小説情節及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人:孔乙已是熱衷功名的知識分子,孔乙己的傲氣、偷竊、懶惰,讓我們同情、可歎,而范進中舉的情形又是如何的呢?(板書課題及作者。)

2.學生讀註釋①。

(出示課件l。)

師補充:《儒林外史》成書於作者50歲以前,這部長篇諷刺小説共55回,刻畫了100多個人物,但並無一中心人物作主幹,是連綴很多故事而成的長篇小説。可是全書卻有一箇中心思想,這就是通過對科舉制度的弊害和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墮落的描繪,深刻地揭露和強烈地抨擊了封建社會道德風俗的敗壞和政治的黑暗。它確實是一幅刻畫人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會儒林羣醜圖。

要求:記住作者。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聽錄音,熟讀課文完成以下題目。

1.自讀課文畫出字詞。

2.范進中舉前後的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3.試分析人物的語言,理解人物的形象。

三、合作學習

1.找出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語句,小組或同位、前後位之間交流。

2.分角色朗讀課文,進入各自的角色,體會胡屠户、范進這些人物的形象。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本課中的“積累運用”部分。)

(讓一同學回答,其他同學訂正。)

2.范進中舉前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問:范進中舉前,家境貧寒,社會地位卑微,文中如何體現的?中舉後其經濟與社會地位有了怎樣的變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本文通過什麼表現手法,諷刺了當時怎樣的人情世態及科舉制度的罪惡?

明確:(本文主要抓住吃、用、住等方面來寫范進的經濟狀況,通過旁人對范進的態度來寫其社會地位。中舉後的范進經濟與社會地位迅速提高。本文主要通過對比、誇張等手法諷刺了當時趨炎附勢的人情世態,諷刺了科舉制把讀書人毒害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把一般人的靈魂扭曲得不成樣子的罪惡。)

(以比較作為深入理解文章的突破口。)

3.分析人物語言,體會人物形象。

明確:(胡屠户説的話佔了很大的篇幅,通過他自己的語言把這位典型的市儈形象栩栩如生地勾畫了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范進的語言也隨着身份地位的變化而不同,表現其迂腐無能、狡詐虛偽的性格。)

五、研讀賞析

(出示課件4。)

學生閲讀文章第5段,完成下列題目。

提問:

1.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什麼?范進喜瘋的過程可分為幾個層次?

討論後明確:(本段描寫的中心內容是范進的瘋態。)

瘋態分四層描寫:(昏厥——瘋跑——跌倒——瘋跑上集)

2.本段描寫哪些屬於正面描寫?哪些屬於側面描寫?這些側面描寫的內容分別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寫范進的文字屬於正面描寫。寫其他人的文字屬於側面描寫,對范進的瘋態起烘托作用。)

(1)老太太的慌:(烘托范進昏厥的怕人。)

(2)報錄人和眾鄰居都嚇了一跳:(烘托范進飛跑的瘋狂。)

(3)眾人拉不住:(烘托范進瘋勁之大。)

(強調,細節描寫及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細節描寫是對人物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緻特徵所做的具體細緻的描繪,這種描寫有利於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題思想。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以強化藝術形象,加深讀者的印象。)

六、梳理鞏固

學生談本節課收穫。(不必按教師的思路面面俱到,學生只要能回答出一兩方面即可。)七、拓展延伸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完成。)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閲讀理解”的第二部分。

八、佈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2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文章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體會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現的思鄉這一主旨。

過程與方法:

以激發學生生活經驗,創設閲讀氛圍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閲讀,領悟文章意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深深的思鄉情懷,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品味文章的關鍵詞語和句子。

2、體會琦君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流暢的特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門檻(kan3) 過癮(yin3)湊(cou4)齊

酬(chou2)謝 煨燉(wei1 dun4)兩頰(jja2) 家醅(pei1)

2、解釋下列詞語。

家醅:自家釀的酒。醅,這裏泛指酒。

一馬當先:作戰時策馬衝鋒在前。形容;帶頭。

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

如法炮製:依照成法炮製藥劑,泛指照現成的方法辦事。

興高采烈:興致高,情緒熱烈。

落幕:閉幕。

過癮:滿足某種特別深的癖好,泛指滿足愛好。

挑剔:過分嚴格地在細節上指責。

二、導入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在這杯甘醇的“春酒”中盡情地陶醉吧!

作者簡介:

琦君。1918年出生,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畢業於杭州三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而她現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總是與台灣散文連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説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包括、(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以及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想一想,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四、學習課文

學生自主閲讀體會文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課文中有許多細節寫得很有情趣,表現出作者對童年、對母親、對

家鄉濃濃的感情。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時,腳都不許擱在灶孔邊,吃東西不許隨便抓,因為許多都是要先供佛與祖先的。

②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④抱着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⑥母親得意地説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是滴酒不沾脣的。

五、拓展訓練

(一)積累有關“思鄉”的古詩名句。

歷經坎坷的詩人,憂國憂民的詩人,多愁善感的詩人,將他們漂泊異地的惆悵和思念家鄉、親人的愁苦寄寓於月。於是,他們的詩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撥動着後人的心絃。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建)

這兩句寫的是羈旅之思。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更是道出了蘇軾對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給了天下人最誠摯的祝福。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

“月是故鄉明,露從今夜白。”(杜甫)

(二)推薦閲讀表現海外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

琦君

瓊瑤

蕭乾

(三)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

六、小結

本文體現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點。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童年、故鄉、親人、師友佔據了她創作題材的絕大部分,她以中國傳統温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温婉的筆致,將這些營造成了一個藝術世界。

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都令人神思飄飛。琦君的散文結構嚴謹,寫人傳神,文筆如行雲流水。

七、佈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教材簡析

本文體現了琦君散文的主要特點。琦君的散文,多寫童年記憶,母女之情,友伴之誼。她以中國傳統温柔敦厚的情懷,以細膩温婉的筆致,將童年、故鄉、親人、師友營造成了一個美好的藝術世界,為讀者營構了一方心靈的“理想國”。

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氲起來,瀰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聲傳情,體會作者思鄉的情感。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文中精彩的細節描寫,感受作品中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3、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發現並領略生活中的美。

(⑴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正確、流利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注重朗讀時的情感體驗,加強積累,培養出良好的語感,對整體把握全文有重要意義,故從知識與能力這個緯度出發設計第一個教學目標;

⑵ 語文課的性質特殊,它需要學生去研讀、去理解、去體會;小組合作探究能讓學生將自己的意見互相交流,達到知識的互補和提高,有助於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課堂氣氛,故從過程與方法的緯度出發設計第二個教學目標;

⑶ 語文課標中提到學生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並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故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個緯度來設計第三個教學目標。)

三、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作者通過敍述家鄉的風土人情來表達濃濃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研讀,品味文中細節和關鍵詞句,感受作品中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有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這篇課文而言,它充滿童趣而略帶淡淡的鄉愁,有很高的品位價值,可以提高學生的內涵與素質)

四、課前準備

學生:

1、預習“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2、想一想自己過年的故事和體會,向父母長輩請教過年的習俗。

教師:

蒐集有關資料製作成多媒體課件。

五、教法與學法

教法:

1、讀書指導法:學生在朗讀前,老師先提出要求。按照文意和其他具體情況去處理閲讀效果,或輕,或重,或強,或弱……並同時指導學生掃清閲讀文字障礙。

(本文的朗讀為學習的重點,只有保障了順暢的閲讀,才使學生能更輕鬆、更深入地掌握課文。)

2、美點尋蹤法:首先讓學生朗讀,在把握全文概要後,讓學生自己選擇優美的語句進行賞析,老師再點撥、指導。

(這樣不但在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使教學的實際意義更大。)

學法:

1、自主學習法: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要自主、獨立地預習,並收集有關民俗的資料,鍛鍊收集信息的能力,為上課作好準備。

2、合作學習法:此環節安排在賞析探究中。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意見進行交流、比較,並提高學習積極性。

(新課標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強調學法指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1、設置情境導入課文:

⑴ 我們一起來看一首詩(幻燈片1出示),是誰寫的什麼詩?(王安石 元日)

⑵ 讀一遍,説説描繪了怎樣的情景?(宋代人的春節一定要喝屠蘇酒,因為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二要及時在門兩旁貼上新桃符,以驅鬼辟邪,可見人們對新的一年都寄於了美好的願望)

⑶ 同學們記得過年有哪些習俗嗎?

(生説)看來同學們應該都很喜歡過年吧,過年時總是很熱鬧,各種風俗也都體現出人們對新的一年寄於了美好的願望。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台灣女作家琦君去看看她小時候過年的情景吧!

(出示課題幻燈片2)一起把課題讀一遍,我們剛剛説過的“屠蘇”也是一種春酒。

(用古詩詞、過年習俗導入新課,讓學生調動本身的經驗和知識儲備,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了學習本文的氛圍。)

2、作者簡介:

首先來認識一下作者琦君(幻燈片3作者簡介)。

(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增加文學常識,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3、整體感知:

請大家打開課本,用小組隔節朗讀法,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並思考以下問題:(幻燈片4整體感知)

⑴ 本文主要記敍了哪幾件事?(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如今自泡八寶酒)(本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鞏固剛才的朗讀效果,並理清全文脈絡,幫助理解課文。)

⑵ 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寫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這道題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再加以引導,使學生從中找出除了寫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這兩題一前一後提出,可讓學生有淺入深地把握文意。)

4、品讀賞析:

⑴ 作者曾經説過這樣一句話:“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幻燈片5)

⑵ 請同學們細細地品讀課文,找出你最喜歡的,你認為寫得最有情趣的,或最能表現出作者對童年、母親、家鄉濃濃的感情的句子或詞語,把它推薦給同學們,並説説理由。(幻燈片6學生閲讀,小組討論交流)

⑶ 教師小結: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善於運用細節描寫,細節是文章鮮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過這些富有情趣的細節描寫,抒發了她對童年、對母親、對家鄉的濃濃的情思,同學們今後閲讀文學作品,也要細細品味文中的細節,這樣才能充分體會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本環節是本文的重難點。此題的設計實質上是精讀和研討課文,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語句,將學習主動性放在學生的身上,由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行探討。由於本題的普及性較大,所以應事先設想學生將會提出細節問題,作好充分準備,如:課文最後一句“可是叫我到哪裏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義,以及關於當地特定俗語 “十二碟”、“分歲酒”的理解等等。)

5、拓展延伸:

關於思鄉的話題歷來在文人筆下屢見不鮮,同學們知道哪些表現鄉愁的詩篇嗎?(學生自由發言後出示幻燈片7、8思鄉詩句)

歷經坎坷的詩人,憂國憂民的詩人,多愁善感的詩人,將他們漂泊異地的惆悵和思念家鄉、親人的愁苦寄寓於月。於是,他們的詩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古,撥動着後人的心絃。

(本環節的設計可以鞏固以往知識,並擴大知識面,養成比較鑑賞的習慣與能力)

6、課後作業(幻燈片9):

⑴ 必做題:讀寫訓練:回想一下,曾有什麼美食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請以“我最愛吃 ”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寫出細節,寫出請趣,300字以上。

⑵ 選做題:

① 蒐集有關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

② 閲讀琦君的其他作品,如《故鄉的桂花雨》《讀書與生活》《琴心》等。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積累“家醅、炮製、挑剔、薏仁”等詞語。

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反覆誦讀中感悟語言,體會情感。

2、引導學生運用圈點勾畫的方法,品味文章清新質樸的語言和極富情趣的細節描寫。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獲得思想啟迪。

二、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學會感悟,即通過作者對故鄉過年時春酒、會酒的懷念來感悟作者真摯、熱烈、深厚的思鄉情。

教學難點之一是學生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與體會,難以理解如此之濃的思鄉情,其二是要透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與解析來體悟情感。

三、教法

多種教學法相結合,以讀為主,在讀的基礎上突破悟這一難關。朗讀法,它是指通過朗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意藴。在朗讀中想象文中優美的生活畫卷,有情趣的生活細節。品讀法,它是指對重點詞句的反覆誦讀體會它的深層內涵、表達作用和作者感情,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和審美感悟能力。

四、學法

1、“動筆讀文”法。發現關鍵詞,作出標記,找出關鍵詞在文中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學課時: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或玩過最好玩的遊戲是什麼?還記得那個味兒麼,吃/玩的時候是什麼感覺?現在懷念那個味兒麼?懷念那段時光麼?能不能用文字把你那段難忘的時光記錄下來呢?不能?沒關係,我請了一位作家來教大家(ppt展示作者名)大聲念出來----琦君。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品味琦君手中的那杯《春酒》(ppt)。

(二)聽讀課文,初步感知

1、標出段落序號

2、師生合作朗讀全文:現在請同學們微微閉上眼,用你最舒服的姿勢,帶上耳朵,聆聽。(背景音樂起,教師朗讀第1-2自然段)好,請同學睜開眼,翻開課本,同學們接着讀。(師生各一段交錯讀)

(三)瀏覽課文,整體感知

1、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板書: “我”

2、作者寫了哪些人?那些事?(ppt)

板書:人---母親、鄉鄰

事---喝春酒、喝會酒

(四)細讀課文,深入感知

1、“我“喜歡喝春酒麼?從哪裏看出來?

第一段: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shì)的(de),手裏還捧一大包回家。

“一馬當先“”不請自到 “表現出”我“十分樂意去喝春酒,形象寫出當時的興高采烈。

“鼓鼓的“表現出當時喝完春酒後的滿足和快樂。”蜜蜂“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當時吃飽喝足的狀態,蜜蜂腹中採了蜜才變鼓,和我喝了春酒腹中甜甜的一樣。蜜蜂的形態小更能體現出我的可愛。

第二段:其實我沒等她説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裏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讀到這句話時,能想象出當時的畫面嗎?你是通過哪些描述來想象當時畫面的?“偷偷“”伸“”舔“,動詞的作用:形象、生動、活潑

第三段:我端着、聞着,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裏,酒卻全灑在衣襟上了。

“我“對”春酒“的喜愛和珍惜

第四段:我呢,就在每個人懷裏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表現出“我“的機靈活潑,對春酒的喜愛,也看出鄰里之間關係融洽

2、“我“喜歡喝會酒麼?從哪裏看出來?

第五段:因此,我每年正月裏,喝完左(zuǒ)鄰(lín)右(yòu)舍(shè)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廳裏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眼巴巴“看出對喝會酒的急切期待

第六段: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

“我“能享受”坐在會首旁邊“的待遇,”得吃得喝“,體現出鄉鄰間的關係融洽和諧。

第七段: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

“我“還能得雙份的禮物

3、兒子的話讓我想起了什麼?

過渡:在“我“去”喝春酒“”喝會酒“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人陪伴着我,她是誰?(母親。)多年後,”我”也成了母親,“我”也像母親一樣釀製了童年最愛喝的“八寶酒”,但是兒子卻説了一句話(第9段最後一句),兒子的這句話讓我想到了什麼?

第十段: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五)探究主旨

ppt展示:“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琦君

1、琦君曾經深情地説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齊讀一讀

2、從這句話裏,你感受到了什麼?

濃濃的鄉愁

3、探究主旨

是的,作者寫這篇春酒就是為了懷念童年那段難忘的歲月,寄託自己的鄉愁。

(六)我思故我寫

有些事,註定會被時間淡去,但是文字不會,請你把故鄉難忘的回憶轉換成文字,寫一寫故鄉里,那人、那景、那事……(字數不限)

(七)欣賞配樂朗誦《鄉愁》---余光中

深情齊讀: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3

1、知識目標:識讀字詞,並發現其特點;瞭解詞語的含義並正確表達。

2、能力目標:通過讀、背積累知識,瞭解生活經驗。

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主動識字、詞興趣;培養學生正確閲讀的興趣。

教學重點:識讀字詞,並發現其特點;瞭解詞語的含義並正確表達。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主動識字、詞興趣;培養學生正確閲讀的興趣。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識讀字詞,並發現其特點;瞭解詞語的含義並正確表達。

2、激發學生主動識字、詞興趣。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趣味識字。

1、學生自由讀生字。(教師正音)

2、教師範讀詞語。你們發現什麼了?(這些詞語都是生活用品)

3、集體齊讀詞語。

二、我的發現。

1、學生讀字詞,教師正音。

2、同學們有什麼發現?

(反犬旁的字都和動物有關,鳥字旁的字和鳥類有關,蟲字旁的字都和蟲子有關)。

3、學生分小組讀字詞。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書寫且瞭解半包圍結構的筆順規則。通過讀、背積累知識。

2、培養學生閲讀興趣。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字詞句運用。

1、學生讀代表心情或情緒的詞語。

2、學生表演不同詞語。

3、集體讀詞語。

4、讀詞語,用詞語説句子。(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指導)

二、日積月累。

1、學生自由讀句子。

2、學生試説句子含義。(教師提示、補充)

3、集體齊讀,學生背誦。

三、佈置作業。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閲讀《三隻白鵝》。

四、課堂總結。

學了這一課,你懂得了什麼?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學設想

1.這篇文章語言十分簡練。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紹了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更具體地説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蘇軾、佛印、魯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態,核舟上的船艙、窗户、對聯……,歷歷可見;層次分明,先概括介紹,然後具體加以説明,在具體説明中,先言船艙,再依次言船頭,船尾,船頂,最後歸納小結;重點明確,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文章以寫蘇東坡等三人坐在“船頭”的情景的第三段為重點,這段用了131字,佔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讀懂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詞句的含意。教學中可逐句逐段講解,搞清文意,最後歸納小結。

3.用兩個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字音、句讀念準確,讀通文章。

2.講解文章1、2段。

教學過程

一、學生各自閲讀課文。

要求:一、藉助註釋、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寫什麼。三、閲讀中有不懂之處可隨時舉手發問。

二、學生朗讀課文。

叫三個學生各朗讀一部分。朗讀中出現的問題,可當即解決,也可留待串講時解決,如何為好,酌情定奪。

三、講解課文1、2段。

第1段

講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裏指雕刻。“木石”,“木”,樹。“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wǎng,沒有;“因”,根據;“具”,具有。”嘗貽餘核舟一”,本句謂語“貽”(yí,贈)後的賓語是“餘核舟一”,是個雙賓語。“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説,可譯為“是”;“泛”,泛舟,“泛”作飄浮講;“雲”,語氣詞,無義。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提問二;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講解:從兩個方面説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一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第2段

講解:“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jī,零數,餘數。“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望”,通“方”,比,這裏的意思是正對着。“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説明的?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篛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户,這八扇小窗户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杆左右相對,關上後那就能看見右邊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户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户(能開能關)、左右欄杆(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提問二: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説明方法?

講解: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説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讓學生背下來。

2.閲讀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講解3—6段

2.總觀全文,瞭解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高超。

3.本文簡練精緻。先分説後總説。學習文言詞語、句式。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

先叫學生朗讀3—6段;再叫學生回答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畢,酌情講評。

二、講解3—6段。

第3段

講解:“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峨”,é,高聳;“為”,是。“佛印居右”,“居”,位於。“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執”,拿着;“端”,頭;“撫”,按,搭在上面。“魯直左手執卷末”,“末”,尾部。“其兩膝相比者”,“比”,緊靠;“者”,表定語後置,定語還原即為“相比之兩膝”。“各隱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隱”後省略“於”。“佛印絕類彌勒”,“絕”,極度;“類”,相似。“左臂掛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歷歷數也”,“歷歷”,分明可數。

提問一: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小小核舟的船頭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麼。船頭坐着蘇東坡、黃魯直、佛印,三友聚會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氣質不同而情態各異。“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蘇東坡坐在中間,他正與緊靠左首而坐的黃魯直“共閲”。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賞玩品評,神情專注。“佛印極似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一幅超凡脱塵的神態,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豎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還掛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數。

提問二:這段文章在描寫方面有哪些特點?

講解:有三個特點:一、以形顯神。蘇東坡“峨冠而多髯”,飽經世事而所好執着,“左手撫魯直背”,與之“共閲一手卷”,多情的蘇東坡鍾情詩畫,篤於情誼;黃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與友同讀,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豎左膝”,“掛念珠”,現出超塵脱世的神情,宛然彌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氣質各呈其態。二、對照鮮明。蘇東坡和佛印,一為才高情篤的詩傑,一為超塵脱世的名僧,情態迥異,鮮明的對照更顯出雕刻之工。三、筆觸細微。“卷底衣褶”之縐紋都可見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歷歷數也”。微細之處都如此清晰明白,顯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問三:這段為何寫得比較多?

講解:這段的內容緊扣核舟刻的是“大蘇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這段當作全文的一個重點來寫,寫得比較多些。

第4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這句的主語是“左右”,不是“楫”,謂語是主謂結構“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於。“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攀”,抓着,拉着;“狀”,情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蒲葵”,也叫扇葉葵,棕櫚科常綠喬木;“撫”,摸着。“其人視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問:從這段文章看,這條船是在行進呢,還是已經停下了呢?從何見之?

講解:這條船已經停下了。這從兩個方面可以見到:一是“舟尾橫卧一楫”,船槳已經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兩個“舟子”之所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橫木上,右手扳弄着腳趾頭,口中還在隨情嘯叫,他沒有操槳駛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個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沒有操槳駛船。

第5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説明核舟船頂部位的雕制。“則題名其上”,“則”,就;“題”,書寫,這裏解為刻上;“名”,字。“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啟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蘇軾《前赤壁賦》作於“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見,王叔遠在核舟頂端刻上這個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蘇軾作《前赤壁賦》後540年的“秋日”有感而為之以作紀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鈎畫了了”,“鈎畫”,字的一鈎一畫。

第6段

講解:這段的主要內容是小結總計核舟上都刻了些什麼,最後作者直抒對王叔遠雕刻技藝之“奇巧”的讚歎以結束全文。“通計一舟,為人五”,“通”,全部,整個;“為”,有。“為篛篷,為楫……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單是念珠。“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選擇;“為”,製作。“嘻,技亦靈怪矣哉”,“嘻,xī,讚歎聲;“靈”,善,好;“怪”,奇異,罕見。

小結:

1.提問: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好在什麼地方?有哪些優點?

講解:這篇文章有四大優點:簡練精緻,形象逼真,層次分明,重點明確。(詳見“教學設想”)

2.一詞多義

為:①制,做。“為宮室、器皿”,“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②是。“中軒敞者為艙”,“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③有。“通計一舟,為人五”。

木:①木頭,木材。“能以徑寸之木”。

②樹。“以至鳥獸、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異。“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數,餘數。“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①動詞,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爐上有壺”。

②yòu,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八分有奇”,“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開頭一邊。“東坡右手執卷端”。

②直,正。“其人視端容寂”。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隱卷底衣褶中”,“隱”後省略“於”。“則題名其上”,“名”後省略“於”。

定語後置 “其兩膝相比者”,定語“相比”在中心詞“兩膝”之後,“者”,標誌定語後置。

此外,文中有一個帶雙賓語的句子:“嘗貽餘核舟一。”雙賓語是“餘、核舟一”。

佈置作業

1.熟讀全文,背誦第三段。能背誦全文者背誦全文。

2.作課文後面的練習。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領會文章寓意。

?教學重、難點】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詞義;

2、瞭解文章託物寓意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請學生説説有關“馬”的成語。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説,有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它用力掙扎,汗水淋漓,還是拉不上車去。伯樂見了,就趕緊挽住千里馬,淚流滿面,並脱下自己的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又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馬説》是通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議論文體。“説”是“談論”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

2、字詞學習:祗(zhǐ) 駢(pián)

3、學生齊讀課文。

三、翻譯理解

1、學生自學,劃出疑難點;

2、全班交流:

⑴重點詞: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駢:並列,一同。

是:這。

能:才能。

見:通“現”,表現。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麼能

臨:面對。

⑵一詞多義:

雖: a、故雖有名馬: 即使。 b、雖有千里之能:雖然。

以: a、不以千里稱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通“飼”,喂。 b、食不飽: 吃。

其: a、其真無馬邪: 難道。 b、其真不知馬也:指代他們。

c、食之不能盡其材: 指代千里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執策而臨之: 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夠。 b、雖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課堂小結

翻譯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實,做到“信、達、雅”這三字訣。而且,必須大聲朗讀,投入感情地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誦下來,並且領會文章的要旨,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語文作業本》基礎部分;

3、課外查找有關韓愈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指名背誦課文;

2、翻譯重點字、詞(見前一課時)。

二、探討質疑

1、千里馬指什麼?伯樂又指什麼?

“千里馬”比喻人才。“伯樂”比喻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馬的,但有的千里馬能被發現,原因是什麼?而有的千里馬卻被埋沒、被摧殘,原因又是什麼?

前者因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後者因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寄託了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諷刺、控訴。

三、拓展探究

1、文章為何提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一問題?

如果沒有伯樂,即使有千里馬,也不可避免終身被埋沒、被摧殘的命運,其價值就無從體現。這樣闡述,突出了伯樂的重要性,即突出了發現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貫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麼?

“其真不知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樂”的出現,被人發掘了才真正成為人才,那麼,我們當今社會又應該具有怎樣的人才觀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樣等待別人去發現,抑或是怎樣呢?

(學生自主發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總結全文

本文運用託物寓意的寫作手法,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練習。

3、閲讀《驥伏鹽車》,回答文後題目:

夫驥之齒至矣,服鹽車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潰,漉汁灑地,白汗交流,中阪遷延,負轅不能上。伯樂遭之,下車攀而哭之,解紵衣以冪之。驥於是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何也?彼見伯樂之知己也。

(節選自《戰國策、楚策四》)

⑴千里馬受到怎樣的不公對待?

⑵千里馬為什麼“俛而噴,仰而鳴,聲達於天,若出金石聲者”?

⑶文中表現出伯樂怎樣的思想性格?

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

(2)瞭解作者及文體特徵。

(3)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領悟作者的情懷,認識這種情懷產生的社會背景。

(4)背誦並默寫這篇文章。

2、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督促學生疏通詞句,翻譯課文,提高文言文閲讀能力。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標:

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使自己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教學難重點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體會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理解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3、引導學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4、體會本文簡練、含蓄的語言特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九年級,明年便要迎來會考。在此,老師準備了幾句祝福語贈送給大家:“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能馬馬虎虎,心猿意馬,走馬觀花,更不能指鹿為馬,溜鬚拍馬,成為害羣之馬。路遙知馬力,説話要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有缺點趕快懸崖勒馬,馬上改正。只要我們發揚龍馬精神,馬不停蹄,快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為千里馬,前途一馬平川,事事馬到成功!”

同學們可能注意到了剛才老師一口氣説了十多個含有馬字的成語,馬是人類的朋友,是

一種吉祥、神聖的動物,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古往今來,無數文人曾寫過許多關於馬的文章,而韓愈的《馬説》被公認為。今天這堂課,我們便來學習這篇文章。(板書課題)

二、作者及文體簡介

1、關於作者:(多媒體顯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詩人,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並稱“韓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又稱韓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

2、關於文體:(多媒體顯示)

(1)“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常常運用託物寓意的手法。

(2) 釋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本文是作者《雜説四首》中的第四

首,“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

“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 《馬説》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

3、關於伯樂:(多媒體顯示)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傷心流淚,並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低下頭吐氣,仰頭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在感激伯樂體貼它啊。

伯樂的典故曾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韓愈對伯樂能識別千里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三、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節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

教師抽查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生字、通假字。(多媒體顯示)

(1)下列字注音。

祗zhĭ 槽櫪cáo lì 石dàn 駢pián 策câ

食: 一食(shí)或盡粟 (sù)一石 食(sì )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飼”,喂,讀“sì”。

食之不能盡其材 材:通“才”,才能,讀“cái”。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表現,讀“xiàn”。

其真無馬邪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讀yã。

2、學生齊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句中停頓。(多媒體顯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教師點撥:文言句子朗讀節奏以不破讀為標準。

四、自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教師出示討論題,學生分組選擇題目討論。(要求用原句回答)(多媒體顯示)

(1)全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形象?

(2) 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的”

(3) 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怎樣?

(4) 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5)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6)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7) 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2、討論明確:

(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

(2)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3)只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4)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且欲與常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

(7)其真不知馬也。

3、讀出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默讀課文,通過理解各段內容揣摩文章情感。

討論歸納:

(1) 第一段:寫沒有伯樂,千里馬被埋沒的不幸遭遇。(痛惜之情)

教師範讀,讀出痛惜之情。

(2) 第二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憤慨之情)

指名一男學生讀,讀出憤慨之情。

(3) 第三段:辛辣嘲諷“食馬者”的愚妄無知。(嘲諷之情)

指名一女學生讀,讀出嘲諷之情。

五、重點研讀,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1)同學們,韓愈全文説馬,議馬,就真的就馬説馬嗎?下面,請聽我將第一段改讀一下,藉以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多媒體顯示)

世有伯樂一樣的人,然後才有千里馬一樣的人才發現。千里馬一樣的人才常有,而伯樂一樣的人不常有。故雖有名馬一樣的人,祗辱於不識名馬的奴隸之手,像馬一樣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稱也。

由此同學們是否體悟到作者是在借馬説人,由此及彼,以馬喻人。

(2)介紹作者寫作背景,藉以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多媒體顯示)

韓愈初登仕途時,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門被守門人擋在門外。儘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節度使董晉和張建幕下,鬱郁不得志,所以作《馬説》,發出“伯樂不常有”的感歎。

千里馬不受禮待,不見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馬者不知馬造成的。所以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是因為“伯樂不常有”,我們的千里馬才被食馬者摧殘、埋沒、忽略。韓愈從小刻苦讀書,二十五歲中進士,長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書宰相,四十餘日無迴音,自己親自上門詢問,卻被看門人擋於門外,你説讓人氣憤不氣憤?所以,憂憤之下,韓愈寫下了這篇奇文,表達了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馬説》教學設計的無比憤慨之情。 由此可見,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

(3)、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明確:在瞭解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理解: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封建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4)明確作者寫作意圖及情感。

本文通過千里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摧殘的原因,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和懷才不遇的思想。

2、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1)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託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

(2)託物寓意的寫法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寓深刻的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論萬里之勢。

六、拓展探究

話題1:假如你是“千里馬”,但是沒有“伯樂”賞識你,你會怎麼做?

話題2:假如你是“伯樂”,你怎麼樣發現“千里馬”?

話題3:當今社會,“千里馬”一定要遇上“伯樂”嗎?

七、小結

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