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42K

我們將靈活運用教案來滿足教學的不同需求,在教案中融入互動能激發學生興趣,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通用6篇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本單元有着承上啟下的作用:(1)它是在二年級的表內乘、除法及三年級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除法豎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

學生學習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也是按照“先口算──再估算──再筆算”的順序進行編排的。因此,本單元分兩個小節:先學口算除法(含估算),再學筆算除法(也含估算)。這樣編排,和三年級上學期“多位數乘一位數”的結構是一致的,體現本套教材在邏輯結構上的一種對稱美,易於廣大師生從橫向上把握乘除法之間的聯繫,以及學習方法上的遷移。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一位數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數,一位數除幾百幾十(或幾千幾百)。

2.使學生經歷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一般的.筆算方法,會用乘法驗算除法。

3.使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除法估算,會表達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習慣。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2

教材簡析:

簡單的小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學過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和初步認識一位小數含義的基礎上教學的。教材創設了學生十分熟悉的購物情境,學生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學生運用口算方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豎式進行計算,並結合口算方法和過去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幫助學生理解小數加減法豎式計算算理。鞏固一位小數的加、減法,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讓學生學會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小數加減法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通過解決有關小數的實際問題,掌握小數加減法的基本方法,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豎式對小數進行加、減法的計算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豎式計算小數的退位減法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導入新課。

師:孩子們,你們逛過商場嗎?你們在逛商場的時候遇到過什麼問題沒有?

師:老師在逛商場時可遇到一大堆的問題呢,你們願意和老師一起解決嗎?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1.老師逛商場買體育用品,籃球234元,足球:187元,,請同學們幫老師算算老師買這兩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錢?籃球比足球貴多少元?請大家用豎式計算。

指名一孩子上台板演,其餘學生在練習本上計算。做完集體訂正。

師:這是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加減法,請孩子們回憶一下剛才的計算過程,説説整數加減法豎式計算時要注意什麼?

讓學生説出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板書)

2.老師還要買一個圓規和一瓶墨水,圓規:2.3元,墨水:1.8元,還是請同學們幫老師算算買這兩件商品一共要付多少錢?

3.探究算理以及方法

同學們,你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把你的想法告訴大家好嗎?

學生討論後彙報。

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1)2.3元等於2元3角,1.8元等於1元8角;2元+1元=3元;3角+8角=11角,也就是1元1角;3元+1元1角=4元1角,4元1角等於4.1元。

(2)直接用小數計算的,

指導學生列豎式並説説想法,教師板書

教師在豎式上寫上“元”“角”藉此機會再出示問題:一個圓規和一瓶墨水一共多少錢?

請同學們列豎式計算此題,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4.這兩件商品相差多少元?

師:誰想起來説一説你的方法?

教師根據學生的敍述板書列豎式計算小數減法的過程。

5.觀察比較總結小數加減法計算方法: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有什麼不同之處?有什麼相同之處?

小數加減法同整數加減法一樣,相同數位對齊,也就是要將小數點對齊,從低位算起,先計算小數部分,再計算整數部分。哪一位相加滿十就向前一位進一,哪一位不夠減就從前一位借一再減,計算結果的數位要與加(減)數的數位對齊,在得數裏點上小數點,使它與加(減)數的小數點對齊。得數的末尾有0,一般把0去掉。

三、鞏固練習

同學們是不是都學會了小數的豎式加減法呢?下面就檢驗一下。

(嘗試用豎式計算,課件出示)

3.5+4.8 6.7+2.3 4.2-1.8 4.1-3.3

教師巡迴檢查,並請四位學生演板後講解。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高。

今天同學們表現真不錯,我們今天學習了什麼?

在計算小數的加減法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要求

①使學生認識分組整理和編制統計表的意義;

②初步學會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③學會填寫簡單的統計表。

教學重點

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教學用具

放大例2的兩張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我們複習一下已學過的簡單數據整理和一些統計表的知識。

2.下面是某班數學興趣小組中女同學測量身高的統計表。

姓名:

平均:

身高:(釐米)

獨立之後思考回答問題:

①如何求出這組女同學的平均身高?

②這組女同學的身高有什麼特點?

③最高的女同學比最矮的女同學高多少釐米?

④如果這張表上的女同學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們身高的分佈狀況,怎麼辦?這節課我們學習把原始數據按照數量的大小劃分成幾組,再製成統計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組整理原始數據的方法。

(1)教師出示記錄單,學生獨立思考

①誰最高?身高多少?

②誰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麼範圍?(很難看出,要分組整理一下)

(2)小組討論:

怎樣分組整理?説説你的設想。

(3)分組整理的具體做法(對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數據的範圍(學生找出記錄單中原始數據的範圍)。130~154釐米。

②把數據的範圍劃分成幾組並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製成表。(按5釐米一組可分為五組,再分成“身高”和“人數”兩欄制好表並出示例2的統計表)

③統計各組中的數目,填寫統計表(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並讓學生填好統計表)。

(4)看書回答問題:

①看教材第3頁,回答下面的三個問題。

②看教材第4頁,“想一想”該怎麼辦?(説明記錄單上的原始數據的重要性,不能隨便丟掉)

三、課堂實踐

1.調查本班學號1~32的學生的體重,並將調查結果按分組的方法進行整理。

2.課堂作業

做練習一的第4、5題。

課後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現代化社會對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個人必備的技能之一。而讓學生感受體驗到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意義,是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內的最好方法。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活動、認識對稱圖形,體會對稱圖形的特徵。

2.逐步培養主動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結合圖案、物體的欣賞,培養審美情趣,培養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對於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對稱是現實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一課時的內容是認識對稱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動手操作,瞭解“對稱”“對稱軸”等概念,並且初步體會對稱圖形的性質。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我校地處市中心,學生大多數來自於各方面條件相對優越的家庭,家庭給孩子創造的學習機會也比較多。學生的知識背景良好,具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我校1年加入課改試驗,三年級學生是我校第一批參與課改實驗的學生。他們年齡小,好動,好奇,思維活躍,感性認識強於理性認識;形象而直觀的教學容易被他們所接受。

教學設計

(一)激趣引入:猜圖遊戲

師:我這兒有幾張漂亮的圖片想要作為禮物送,待會兒我們玩一個猜圖遊戲。我出示圖片的一半,誰先猜出完整的圖片是什麼,我們就把圖片送給他,好嗎?

(將一幅完整的對稱圖形對摺後出示給學生,讓學生觀察到原圖形的一半,並結合生活經驗猜完整的圖是什麼。)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圖

1.出其不意

最後一次猜圖遊戲,出示教材第12頁花瓶圖的一半,讓學生猜。

師:這是什麼?(學生能夠回答出這是一個花瓶。)

師:是不是花瓶呢?我們一一看。(圖展開後就只是半個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維,學生很詫異。)

2.提出問題

師: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狀、大小應該是什麼樣呢?你們能想辦法把這個完整的花瓶剪出來嗎?

3.探索發現

(1)師:先想一想該怎樣剪,想好了再動手。

(每人一份學具:半個花瓶圖。讓學生動手嘗試剪出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花瓶。)

(2)小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較各種剪花瓶的方法。

(4)發現:通過各種方法的比較,發現用對摺剪的方法,就能剪出兩邊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圖形。

4.實踐認識

(1)實踐――嘗試對摺剪法。

師:我們都用對摺的方法剪一剪圖2,看看是什麼好嗎?

(2)認識――觀察比較揭示概念:“對稱圖形”“對稱軸”。

師:同學們觀察一下看,剛才我們用對摺的方法剪出來的這些圖形都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觀察,發現摺痕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對稱圖形”;而這條摺痕就叫“對稱軸”,對稱軸用虛線表示。(教師示範畫出對稱軸。)

(3)畫出前面剪好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5.歸納鞏固

師:大家再觀察一下我們前面猜圖遊戲中的這些圖形,你發現了什麼?(它們對摺後兩邊都是一樣的。)

師:因此,我們説這些圖形也都屬於“對稱圖形”。(揭示課題)

(三)應用拓展

1.判斷對稱圖形。

2.根據給出的對稱軸將對稱圖形補充完整,體會:對稱軸的位置不同,畫出來的對稱圖形可能就不一樣。

3.尋找生活中的對稱現象。

師:請同學們説説生活中還有什麼是對稱的?

(欣賞錄像,發現生活中的對稱,體會對稱在生活中的作用;觀察雪花圖,小組討論其是否對稱。)

師:在不對稱中藴含着對稱,其實也是一種美。生活中還有很多不對稱的圖形,它們也是很美的。

(四)課外延伸――尋找五角星有幾條對稱軸

師:老師給每一位同學都送一份禮物。這份禮物,藴藏着一些小祕密,課後大家仔細觀察,看看這顆聰明星有多少條對稱軸呢?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

(五)全課

1.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對稱的知識在生活中應用十分廣泛,只要大家留心觀察,一定會有更多的發現。

教學反思

很多學生在幼兒園和國小二年級的剪紙課上,就已經會用對摺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於學生來説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並建立 “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在猜圖遊戲中出現半個花瓶,激發學生想辦法剪出一個完整的花瓶”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徵,讓學生對“對稱” 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方法。

案例點評

本課教學活動有以下特點。

1.通過遊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

開課伊始開展猜圖遊戲,用精美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引起學生的好奇。整個遊戲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戰性,尤其是最後出現的半個花瓶,激發了學生探究的熱情。

2.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中,數學交流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教師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在愉快、生動活潑的氛圍中認識對稱圖形,課堂上開展了觀察發現、操作探索、欣賞運用等一系列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例如:先獨立嘗試探究對稱圖形的剪法,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方法,最後又在觀察討論中揭示對稱的概念,整個過程將觀察、思考、操作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感知對稱圖形的性質,樹立學習的信心,獲得成功的體驗。

3.聯繫生活實際,創造欣賞數學美的條件,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師抓住對稱圖形特有的美感,設計了師生共同欣賞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的活動,在優美的音樂聲中,課件動態演示生活中的對稱圖形,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同時,由一幅特殊的工藝品圖,讓學生髮現不對稱中又藴含着對稱,其實也是一種美。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學會欣賞數學美,體驗數學的價值。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5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熟悉面積單位的大小。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

3、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掌握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會進行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改寫。

2、面積單位間進率的`推導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師: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師:每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師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釐米)

師:每相鄰兩個常用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下面我們就來動手動腦研究一下.

(師邊説邊板書課題:面積單位間的進率)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推導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師:課件出示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誰來説説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如果這個正方形的面積用平方釐米做單位,是多少平方釐米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開動腦筋,四人一小組動手操作一下。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小組彙報操作結果。

生1:我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在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橫排每排擺10個,豎排每排擺10個,一共可以擺100個,所以這個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釐米做單位是100平方釐米。

(教師出示一面畫有100個1平方釐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們是用直尺去量

師:還有想法嗎?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換算成10釐米,那麼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0×10=100(平方釐米)

師:總結並板書: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學生齊讀。

2、知識遷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師:仿照剛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於多少平方分米嗎?小組在一起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師巡視,生彙報。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為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書)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學生讀。

師:現在,誰來告訴我每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師在黑板上貼字條) 去掉“相鄰”行嗎?為什麼?平方米和平方釐米相鄰嗎?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師板書:1平方米=10000平方釐米

師領讀生跟讀(正讀反讀這三個關係式)

3、根據進率,進行換算

師:應用這些關係,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釐米嗎?你是怎麼想的?(引導學生説出因為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2平方分米就是2個100平方釐米,也就是200平方釐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呢?

反過來800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麼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學着老師的樣子舉幾個例子嗎?(生舉例)

三、深化新知,鞏固練習

(一)、火眼金睛(下列説法對嗎?)

1米=10分米=100釐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100( )

我們學校教室的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釐米( )

(二)、神機妙算(你能很快説出答案嗎?)

6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3600平方釐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釐米

(三)、大顯身手

一個正方形桌面的周長是360釐米,邊長是多少釐米?這個正方形桌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釐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顧整理、總結生成

1、回顧一下我們今天所學內容,並把例題補充完整。

2、誰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穫呢?(生暢所欲言。)

3、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共同解決。

五、佈置作業

1、83頁做一做

2、練習二十第四題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闖關)

小紅家用邊長5分米的方磚鋪地,客廳正好用了96塊方磚,小紅家客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國小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篇6

一、教材和教學目標

1、教材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並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而編排的。“面積”的編排,突出的變化是加強了探索性,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材首先讓學生理解引進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設計了一系列“矛盾衝突”:兩個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靠觀察很難看出哪個大一些,用重疊的方法也很難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從而使學生產生認識衝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通過親身體驗與討論交流,學生髮現“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接着教材進一步啟發學生探索“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發現“選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進而自然地引出面積單位的教學。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初步建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學生認識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教學目標

本節課教學目標有以下三點:

(1)理解面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這些單位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3)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他們具體形象思維也正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我以學生自己已有的空間知覺為基礎,在教學中安排大量的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真正落實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目標。

4、時間安排

基於對教材的以上認識,按照大綱要求,本節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教學: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用時5分鐘。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用時10分鐘。

(3)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並在活動中獲得關於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表象。用時15分鐘。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用時10分鐘。

5、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個。兩個大小不一的長方形。

學具:兩張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紙片和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的實物。

二、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我採取教學方法是觀察、實驗探究法,將情景引入、直觀演示等方法貫穿於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比如:上課開始通過情景引入創設塗色比賽情境,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積的意義,我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在運用學具、動手操作與合作探究中真實地感受什麼是面積,獲得實實在在的直接經驗。為了讓學生形成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正確表象,我採用活動教學法,目的是直觀體驗活動為主線,結合生活實例,創設數學情景,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建立正確的表象,並運用這些表象解決相關的問題。學生認識了面積和建立面積單位的表象後,我把探究的主權讓給學生,引導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通過自學,學生能迅速理解面積單位含義,學習選用觀察,重疊,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

三、教學程序和教學策略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

1、激趣導入新課

根據三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易從情景中引發學習興趣,因此我首先由在兩張大小不同的白紙上進行塗色比賽引入,當學生完成後,我提出問題:誰輸?誰贏?原因是什麼?讓學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個面,有大小之分的,為學生學習面積概念做好鋪墊。

這一環節設計目的有二:一是讓學生在遊戲的參與中體驗,感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自然引出新知,為新知的學習做好鋪墊;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起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積的含義。這一環節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學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通過讓學生指一指身邊物體(如:黑板,課桌,書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麼感覺;比一比這些物體的表面誰大誰小,讓學生通過實物感知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礎上小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第二步:教學封閉圖形的大小。

通過質疑:假設我們把練習本的封面畫到黑板上是什麼形狀?引出封閉圖形,並出示一組封閉圖形,讓學生認一認有哪些是封閉圖形,指一指封閉圖形的面積,比一比哪個封閉圖形面積大一些,讓學生感知到封閉圖形的大小也叫做它們的面積。

第三步:概括出面積的含義。

由學生概括説出面積的含義,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這一環節設計,通過學生親身經歷,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面”是什麼?説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麼。

3、創設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面積有大有小,那麼怎樣比較它們的大小呢?

(1)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請學生思考:用什麼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小一些?學生通過觀察、重疊,無法直接比較,這就造成了學生認知上的衝突,促使學生嘗試用間接比較方法,即用其他圖形作標準來比較。

(2)提供學具,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標準進行比較。

(3)彙報展示。學生在選擇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標準:有的選擇形狀不同,大小不同的圖形,既長方形和正方形混合來擺;有的選擇大小相同的圖形(如同一種正方形或同一種長方形),通過親身體驗讓學生髮現:要得到一致的測量結果,作為比較標準的圖形,形狀、大小不同不行,從而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來測量”。進一步讓學生思考,用什麼樣的圖形表示面積單位比較合適?因為前面學生已經拼擺、測量,所以學生自然而然的選擇正方形。

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採用了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激發認知衝突後,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體現了活動化的數學學習過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4、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分三步來完成。

第一步:讓學生自學課本並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示。

第二步:分層次來學習三個常用面積單位。學習“1平方釐米”的教學以“教“為主,具體環節如下:拿,讓學生從學具中拿出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圖形並把它印到腦子裏;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個指甲面積大約是1平方釐米;畫,畫一個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約是多少平方釐米?學習“1平方分米”的教學以“扶”為主;學習“1平方米”的教學以“放”為主。以上利用多種方法的教學,促使學生鞏固面積單位,發展其空間觀念。

第三步:用面積單位測量物體表面的面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解決問題,促進理論同實踐的結合。為此,在教學中都進行了操作練習讓學生量一量橡皮、書本封面、課桌,並讓學生學會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積。

這一環節,我採用自學輔導方式,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學,進而在彙報拿、畫、找、量等環節中,充分感知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和身邊的某個面建立聯繫,從而起到幫助表象記憶的作用。

5、練習內化,鞏固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三個練習。第一題目的是強化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第二題使學生學會區分長度單位和麪積單位,為下節課做好鋪墊,並且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創造思維的空間;第三題進一步在學生腦海中加深面積單位的表象。

①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2)邊長是( )的正方形,面積是( )。

②填上適當的單位。

一枚郵票的面積約是4( )

教室的地面約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數學課本長大約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積是16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和長方形。

(2)面積是8平方釐米的圖形。

6、全課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讓學生來談談收穫,不但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從中瞭解學生這節課學到了什麼。

四、教學體會

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1、立足面向全體,重視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始終把學生的體驗、探索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説、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無論是時間的安排還是教學策略上都結合學生提供大量的主動探索、體驗、領悟與創造學習的時間與空間,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2、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到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鼓勵學生拿、想、比、畫、量等策略讓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整節課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有效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研究面積是什麼,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