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6W

教案在書寫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注意邏輯思路清晰,制定教案是我們開展教學工作前的首要任務。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5篇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1

【課程標準】:

瞭解西周的更替,説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周武王滅商、西周的建立與結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能力與方法:培養學生文史結合學習歷史的方法與能力,以及分析比較的能力,提高學生閲讀分析歷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的結果,客觀歷史地認識分封制的作用,認識到正確根據變化了的形勢,調整統治正確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而分封制實行的必要與其得以維繫的緣由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註

一、導入新課:大家看過電視《封神榜》嗎?誰來説説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而導入。

注意引導學生神話作品與歷史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用學生熟悉的內容,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文藝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發展:簡要講述。

2、周滅商:抽學生來講周滅商的牧野之戰,並要求學生概括出一個相關的成語來。並談一談這一戰的勝敗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3、西周的建立:學生一起説西周的建立時間與建立者。教師運用書上的地圖説明西周的來歷。

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

讓學生通過分析認識人心的向背是戰爭勝敗的最關鍵性的因素。

觀察地圖、識讀地圖

三、分封制

1、學生一起閲讀教材以後,抽一學生來主持:對其餘的學生進行提問。

由學生來主持,熱情很高

參與積極

可能的問題: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麼人?主要有哪些諸候國?分別在哪條大河流域?諸候與周王之間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起了什麼作用?你認為分封制能長期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嗎?

2、學生或教師進行歸納整理。有關分封制利與弊的分析,為以後春秋的學習打下基礎。

培養、提高歸納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結束

點出西周末年,由於各種矛盾交織,決定了西周滅亡的必然命運。最終在周幽王在位時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鎬京而統治結束。

要求學生閲讀書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時滅亡的主、客觀原因有哪些?

學生閲讀教材,找出原因,訓練概括能力

五、小結全課:學生來小結全課的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與探究:學習測評,閲讀“史海拾貝“。

佈置作業:心得與疑問。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2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女真族的崛起

1.(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況。(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從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體出示問題: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讀教材,總結金太祖採取鞏固統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軍政體制,頒行女真文字,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目標導學二 金滅遼及北宋

(一)滅遼

1.圖片展示(多媒體展示宋金對峙形勢圖)

2.提出問題:圖中金滅遼的基本概況?

教師指出:女真崛起之時,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勢力收復被遼佔領的失地,遣使與金相約夾攻遼朝。1125年,遼被金滅亡。

(二)滅北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

2.(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背景)教師鼓勵學生講述為什麼金會在滅遼之後對北宋動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敗和軍事上的無能,在滅遼後發動了對宋的戰爭。 3.(多媒出示問題: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敍述金滅北宋的基本情況?

答案提示:宋徽宗、宋欽宗無心抵抗,只想着妥協求和。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北宋滅亡。

目標導學三 南宋的偏安

1.(多媒體出示問題:南宋的建立情況)教師講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況。(北宋滅亡後,趙構登上皇位,趙構就是宋高宗,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2.(多媒體出示岳飛圖像)根據課本知識回答岳飛抗金的成果

答案提示:

①收復失地: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

②郾城大捷: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教師講述:工業革命使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成為強大的工業國,這些國家加緊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掠奪原料,傾銷商品,加深了當地的貧窮落後。以印度為例,英國對印度的棉紗輸出造成印度棉紗工業衰敗。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局面。

3.(多媒體出示宋金對峙圖和問題: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分組討論宋金議和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和議的內容是什麼?

答案提示:背景: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權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內容: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河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3. (多媒體出示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教師總結:宋金議和的最終結果 (後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於現狀,偏安江南一隅。)

活動目的

1)瞭解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和發展水平。

2)初步培養觀察歷史文物圖,蒐集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歷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遠古祖先的勤勞智慧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貢獻。

活動準備

1)學生預習課文。

2)教師與學生共同蒐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產生活的圖片及文字資料。並將所蒐集的資料在牆報“歷史園地”中展示,資源共享。

活動步驟

1)通過複習山頂洞人北京人的有關知識引出人類生存問題。

2)學生自由發言,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為例,模擬遠古居民,展示原始人類生產生活風貌。

活動過程

(小遊戲)

1)教師指定兩名學生手舉北京人代表隊、山頂洞人代表隊的牌子入場。

2)將寫有北京人、山頂洞人有關生產和生活內容的卡片分發給14名學生。

3)14名學生根據卡片所給內容,在1分鐘內找到自己的隊伍並亮出卡片。

4)學生評判正誤並找出兩個代表隊中卡片內容相近的隊員。(兩隊中相近的內容有采集和捕獵)其餘隊員退場。

(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

師: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進步。但是這個進步經過了幾十萬年的演變。遠古人類前進的腳步是多麼艱難啊,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從採集到採集,從捕獵還是到捕獵。幾十萬年無限的採集和捕獵有可能帶來什麼問題?

學生討論:(生態破壞、資源短缺、沒有食物來源、人們居無定所、引發戰爭等)

師:如果真的像同學們所想象的那樣,那是多麼悲慘的情景啊!

師:人類的這種悲劇可以避免嗎?

學生討論:(人類學會自己種植和飼養。)

師:同學們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二課,原始的農耕生活。學習了這一課,同學們看一看,遠古的先民們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見略同?

課文的導讀部分是個美麗的傳説。傳説中有沒有科學的東西?

學生討論:(人類發現植物的種子落地、發芽、生長、成熟、從而人工種植。)

師: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我國早在8000-7000年前,人們就學會了種植,有了原始的農耕。

師:第二課給我們推出了約7000-5000年前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三個典型的代表。黃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長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

下面我們搞一個小活動,活動的主題是──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板書)我們從三個典型的原始農耕遺址中選出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根據大量的考古發現,想像這些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現在大家分成三組,一組扮演半坡人,一組扮演河姆渡人。第三組當評委。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並且把你想象中的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的圖景用語言,動作,圖片等方式展示出來。希望每一組都有精彩的表現。準備15分鐘。

(學生分組準備)

師:好,時間到,大家準備好了嗎?現在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遠古家園。

掌聲有請河姆渡居民表演。(掌聲)

(河姆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河姆渡村坐落在美麗的東海之濱,氣候温和,有充足的水分,很適合種植水稻。我們大量的種植水稻。同世界其他種植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3000-5000年。

學生B:我們還發明瞭蒸飯的蒸籠。(展示圖片)蒸籠是陶土燒製的。蒸籠有三層,最底下一層燒火,中間一次裝水,最上一層是陶盆,盆底有很多小孔,利用蒸汽把飯飯蒸熟。這樣做出的飯又香,又軟,有營養,好消化。(掌聲)

學生C:我們用木頭和茅草蓋房子,(展示圖片)我們的房子有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養牲畜。幹欄式的結構,又通風又防潮,算得上是小洋樓了。(掌聲)聽説六七千年後,江南有些地方還有類似我們這樣的幹欄式吊樓呢!(掌聲)

學生D:請看我們耕地的工具──耒耜。耜有石頭磨製的。也有骨制的,是用動物的肩胛骨裝上木柄做成的,骨制的很輕便,再裝上腳踏(耒)就更輕便了。(做手握骨耜腳踏耒的動作)用輕便的工具耕地,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糧食產量。

學生E:我們會挖掘水井,解決用水問題。我們為水井也蓋了一個了遮雨棚,不讓雨水落到井裏。我為我們自己的聰明感到自豪!(掌聲)

學生F:由於有了打井的技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河邊。可以搬到離河邊更遠的地方居住。就算河水氾濫也淹沒不了我們的家。(掌聲)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讚揚。)

師:現在請半坡居民展示自己的風采。

(半坡居民相繼發言和表演)

學生A:我們半坡人比河姆渡人年輕1000多歲。社會是向前發展的。我們過着比河姆渡人更進步的生活。就説我們的食物吧,除了主食粟(小米飯)以外,副食還有魚,肉,白菜,芥菜等等。有這樣的美味大餐,有誰不愛這個可愛的家園呢?(掌聲)

學生B:我們普遍用磨光的石器開墾土地和收割莊稼,這種工具更加鋒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

學生C:我們把野生的狗尾巴草經過人工培植而變成粟。這是我們半坡人的重大發明。遺憾的是當時不可能申請專利。(掌聲)

學生D:我們追求生活的美和藝術。(出示圖片)請看這些生活用具:陶盆,陶罐,陶瓶,紅色的底色上畫着人或者各種動物的圖案,色彩豔麗,被稱做彩陶。

學生E:我們會紡線,織布,製衣裳。我們正在告別矇昧,走進文明的時代。

學生F:我們的房子很大,全家族的人都在裏面生活,可熱鬧了。房子裏還有許多小間,是家族成員的住處。房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裏面有灶坑,既可做飯又可取暖,冬暖夏涼。

……

師:(對學生的表現給予鼓勵)

請評委點評。

學生A: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雖然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但是他們都能夠從採集,捕獵,無限的向大自然索取,走到合理利用自然,學會種植莊稼,飼養家畜,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學生B: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適應環境,建築自己特色的房屋過着定居的生活。

學生C:河姆渡人種水稻,半坡人種植粟也是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來選擇的,這既是利用自然也是順應大自然。做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掌聲)

學生D:兩地原始居民都普遍的製作和使用磨製的石器,陶器。河姆渡人更是利用南方土壤鬆軟的特點使用更輕便的骨耜。半坡人制作的陶器更具有藝術的魅力。(掌聲)

……

師:今天的活動搞得很好,每個小組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同學的想象力和表演的能力真的令老師驚歎不已。數千年前的地質地貌和自然環境也許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人們是怎樣生活的,沒有史書的記載。但是大量的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原始的種植給人們帶來了定居的生活。磨製的石器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糧食就生產多了。家畜的飼養豐富了人們的食物來源,動物蛋白質改善了人們的身體素質。貯存糧食需要陶罐,煮食物需要炊具,陶器誕生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才有條件去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原始的農耕文化也伴隨着原始的農業出現了。同學們的想象既合理又豐富。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展現在我們面前的無論是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的農耕文明,都是一幅幅美麗的、智慧的畫卷。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和雙手編織的。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3

課題

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和閉關政策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a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C資本主義萌芽

2.能力培養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情感教育康乾盛世B閉關政策導致中國落後

重難點

1.重點 清朝前期的閉關政策和資本主義的緩慢發展

2.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障礙

教學過程

訓練引導及反饋調整

指導啟導疏導

一、導入新課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經濟的發展〔板書〕

1、康熙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a、獎勵墾荒屯田〔板書〕

b、重視興修水利

c、多次減免租税

d、提倡勤儉節約

小結 這些措施的實行鞏固清朝的統治

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雍正帝繼承父業,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到乾隆時期社會經濟呈現出繁榮景象

2、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情況

a、耕地面積的擴大與人口的增長

b、 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擴大

農業的發展是手工業的前提

問 清朝前期的手工業比明朝更加發達,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鼓勵商人開礦

②、南京、廣州的絲織業後來居上,超過蘇州

③、景德鎮制瓷業的規模比過去大

④、邊疆少數民族手工業也發展起來

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基礎上商業業繁榮起來

3、商業發展和商業城市的出現

北京、蘇州、揚州都是繁華的城鎮

4、讓學生思考,集體討論

清朝前期的經濟,為何能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啟導

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什麼?〔康乾盛世〕

疏導

人民的反抗鬥爭

清朝政府調整政策

人民羣眾辛勤勞動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4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閲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係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複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上冊歷史第一課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瞭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瞭解屈原和編鐘。

(2)通過分析史料和蒐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列表歸納本課基本知識,以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課基本知識。

(2)引導學生探索和研究。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成方法,探究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瞭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甲骨文、商朝曆法和詩人屈原。

難點: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曆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教學過程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直觀法、比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2.學法選擇:觀察法、對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歸納法、討論法等。

3.課堂組織形式:分組討論。

4.教具媒體組合應用:多媒體展示。

5.課程資料開發利用:教材插圖和史料、網上下載的部分資料等。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板書設計

一、文字的演變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出現了大篆

二、天文、曆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記錄

2.曆法產生於夏朝,完善於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3.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説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説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教學過程]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於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麼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 (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4.金文: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結:隨着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瞭解)。可見,隨着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着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並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着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天文、曆法和醫學的成就

1.天文:

讓學生找出我國先秦時期在天文學方面的成就。

歸納:古書記載,夏朝時期的某天發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裏有關於日食、月食的記載,經現代科學家驗證,都很可靠;周朝有關於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的確切記載;等等。

2.曆法:

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曆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 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曆法和24節氣,並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蒐集24節氣的諺語。

3.醫學:名醫扁鵲

(1)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2)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三、屈原和“鐘鼓之樂”

1.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並從中受到啟迪。

(説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後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敍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閲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鬥的精神。)

2.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整合知識:

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總結認識:

(總結出今天的收穫,並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瞭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於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