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教案參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03W

教學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教案的寫作,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養成在教學之前提前寫好教案的習慣,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塔教案參考7篇,供大家參考。

塔教案參考7篇

塔教案篇1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觀察及動手能力,知道植物乾枯了要澆水。

2、激發幼兒愛護花草樹木的好品德。

3、促進幼兒手腳和全身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4、商討遊戲規則,體驗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瓶子、水

(一)、談話:通過上一節課。我們知道哪些東西是離不開水的?

(人、動物、花草樹木、小魚等等)

(二)、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來為我們校園裏的花草樹木澆澆水了。

老師帶領幼兒觀察哪些植物需要澆水了(枯黃、焉掉的、泥土裂開的需要澆水)

(三)、教師示範:找一棵需要澆水的植物。澆的時候要注意適量,不要一次讓它喝的太飽,要不然要撐壞的。澆太多,會淹死的。

(四)、幼兒進行澆水活動。

教學反思:

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讓幼兒善於觀察,善於抓住時機進行教育。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着手,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同時要考慮到幼兒創造思維的發展,這樣孩子就能得到創新精神,得到實踐能力。我班幼兒對水非常感興趣,以前他們對水不是很瞭解,只知道水很好玩,通過老師教育他們知道了水是寶貴的,我們要節約用水。不能浪費水資源。通過澆水護花行動,小朋友更加懂得珍惜,愛護花草樹木了。

塔教案篇2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標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ai ei ui》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複韻母教學的第一課,是拼音教學的難點。教材包含四部分內容:複韻母ai ei ui 的讀音和它們的四聲讀法。ai ei ui 的形體和書寫規則。ai ei ui與聲母的拼讀練習。含有複韻母的帶調音節組成的拼音詞。本課配有大圖1幅、小圖3幅和橫幅圖1幅。利用大圖——情境圖,營造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語境,逐層剝離出ai ei ui這三個複韻母來進行認讀,並讓學生接受綠化祖國、愛護樹木的環保薰陶。

三、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共有44人。男生21人,女生23人。多數都比較聰明,活潑。在學前班基本上都已認識了拼音字母,所以對於學生來説,本課所學的ai ei ui並不陌生。但缺少規範。一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他們的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本年級段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會認讀“ai、ei、ui”三個複韻母,滲透發音方法。

(2)、會認讀“ai、ei、ui ”的四聲。

(3)、能在四線三格中正確的書寫韻母ai、ei、ui。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遊戲、活動中,讓孩子們去嘗試、去發現、去合作、去探究,使他們親身經歷整個學習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拼音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學

習精神,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慾望。

五、教學重點:

讀準複韻母ai ei ui的音,認清複韻母的形。會讀ai ei ui的四聲和標調方法。

六、教學難點:

給ui標調

七、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我採用提示、創設情境、遊戲等方法來教學本課。

八、教學用具:

拼音卡片和教學圖片

九、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猜口形遊戲(教師或請幾名學生作單韻母的口形,學生猜,猜對一個往黑板上貼相應的卡片)

2、師:小朋友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韻母家庭中的六個單韻母小朋友,今天,韻母家庭又要添新成員了。看,就是它們。(板書:ai ei ui)它們和我們以前認識的單韻母朋友有什麼不同?看看哪位小朋友的眼睛最亮,觀察的最仔細。

3、指名回答

4、師:對,它們是由兩個單韻母組成的,像這樣,由兩個或三個字母組成的韻母我們叫它複韻母。

5、師領讀兩遍:複韻母

(二)、看圖學習複韻母ai、ei、ui的音形

1、學習複韻母ai的音形

(1)、學習“ai”的音

①、指導看圖,根據學生的口語實踐抽取“挨”字。

②、教師範讀,學生觀察口形。教師結合學生髮音情況進行具體指導:

發“ai”音時,先張大嘴巴發“a”的音,口形由大變小很快滑向“i”,“a”讀得重,“i”讀得輕,中間氣不斷,一口氣讀成“ai”。 學生試讀,同桌互觀察口形。

③、指名讀,讀得好的當“小老師”帶讀

④、採取個別讀,同桌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練習,達到讀準音。

(2)、記住“ai”的形

①、問:你們看複韻母“ai”是由哪兩個字母組成的?

②、再讀,同學讀讀“ai”的讀音。邊讀邊記住“ai”的形。

2、學習複韻母“ei”的音形

(1)、學習“ei”的音

①、圖上的小男孩在砍樹枝,他嘴裏會發出什麼聲音呢?

②、講解:ei的發音方法和ai一樣,要先發e的音,舌尖逐漸向上抬,最後發i的音,就成了ei的音。

③、教師範讀ei,學生練讀。

(2)記住“ei”的形

①、請大家看枯樹和小男孩手裏拿的砍刀,共同構成“ei”的形。②、“ei”是由單韻母“e”和“i”組成的。

3、學習“ui”的音形

(1)、學習“ui”的音。

①、問:誰能自己試着藉助圖畫來學習“ui”的音形?學生自學。 ②、同桌同學互相説説你是怎樣學的?

③、請同學彙報學習結果:(圖上畫的是一個小女孩圍着圍巾,我藉助“圍”的音學習“ui”的讀音。)

④、教師糾正發音方法。發“ui”時,先發“u”的音,接着發“i”,口形由圓到扁,逐步交成“i”的音。最後讀成“ui”。

(2)、記住“ui”的形

①、圖中小女孩脖子上的圍巾與帽子的絨球很像ui的樣子。

②、“ui”是由單韻母“u”和“i”組成的。

4、齊讀“ai ei ui”

(三)、學習複韻母“ai、ei、ui”的四聲

1、師:複韻母來到韻母家庭以後,聽説韻母家庭的寶寶都有聲調帽子,他也想戴。所以你們看,老師也把聲調帽子帶來了,準備給他也戴上。(師拿出聲調模型做出要貼的樣子)

2、師:哎呀壞了,我遇到問題了。雙韻母是由兩個單韻母組成的,這個帽子戴在誰的頭上好呢?哦,我這有一首標調歌,學會了它就知道怎麼戴了。

3、小黑板出示標調歌:(6個兄弟標調號,有a先找a,沒a找oe,iu並列標在後。)

4、學生讀讀兒歌 ,想想什麼意思?

5、結合剛才的小兒歌試着給3個複韻母標調號。

(1)出示

ai ai ai ai

ei ei ei ei

ui ui ui ui

(2)請同學到黑板上把複韻母標上四聲調

6、學生練習讀四聲:

(1)自己讀

(2)同桌讀

(3)齊讀

(4)按順序讀,不按順序讀。

(四)、指導ai ei ui的書寫

1、過渡:小朋友們,三個小夥伴有點累了,想讓你們把他們寫到拼音格里休息一會,讓我們趕快來行動吧!不過,要想讓他們在拼音格里呆得舒服,就要注意:複韻母雖然是由兩個單韻母組成的,可它們是一個整體,

要緊緊挨在一起不能分開。所以要把它們寫得緊湊一些,他們還要呆在拼音格的正中間,兩邊不靠牆,這樣才舒服。

2、師示範寫

3、生描紅練寫,師個別指導

4、表揚寫的好的同學,全班展示

(五)小結迴歸,談談收穫

師:今天我們在拼音王國裏玩得多快樂!能説説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麼?

十、板書設計:

9、ɑi ei ui

ɑieiui

āi ái ǎi ài ēi ?i ěi ai ūi úi ǔi ùi

塔教案篇3

課題:

小青蛙找家

總課時數:

第2節

教學內容:

1、歌曲學唱“小青蛙找家”。

歌曲處置

2、音樂遊戲:小青蛙找家

教學目標:

1、學習用輕快、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小青蛙找家》。

2、學習模仿青蛙蹦跳的動作,並準確的同音樂一起開始與結束。

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

教學難點:

歌曲學唱過程中,容易出現趕拍的現象。

教學手段:

錄音機、磁帶、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發聲練習:

同前節

二、檢查複習:

1、節奏練習:請同學拍一拍上節課學習的節奏。

2、集體排成常有的唱遊隊形,聽音樂跳集體舞《假如幸福的話拍拍手吧》。

三、新授課。

1、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隻可愛的小青蛙,它非常調皮,經常跑到很遠的地方玩,也不跟家裏的媽媽打招呼,這不,今天它又出去玩了,我們來看看今天發生了什麼事。(多媒體展示)

師:同學們,小青蛙遇到什麼困難了?(找不到家了)

今天我們一起來幫它找家。學唱“小青蛙找家”。

2、學唱歌曲:

聽錄音範唱,請同學説一説這首歌有什麼特點?

有節奏地朗讀歌詞,(重點練習12~17小節處節奏)

教唱法學習歌曲,注意最後唸白與最後一樂句的銜接。

3、歌曲處置:

同學們,小青蛙調皮的亂跑,最後找不到家了,它的心情是什麼樣呢?假如你是這隻小青蛙,你找不到家了心情會怎樣?會怎麼想呢?(四人一組討論)

[着急、害怕、最後找到家了喜悦] 依照分析的練唱。

強調:歌曲第一句 輕快。

“跳跳、呱呱” 要唱出急切感。

單字“呱”要唱的輕快有彈性。

結束句要唱的連貫、一氣呵成。

4、反覆練唱。聽音樂練唱。

四、音樂遊戲:

下面我們自身來當小青蛙,找回家的路,看那隻小青蛙可以回到家。

1、講解遊戲規則:

全體同學圍成一個圈,“小青蛙”圈中,音樂響起,同學們一起拍手唱歌。“小青蛙”按節奏蹦跳,音樂結束,“小青蛙”跳到一個同學面前,站到同學的位置,而這個同學繼續扮演“小青蛙”。

跟音樂做遊戲,扮演的好獎勵小紅花。

2、講解遊戲規則:

全體同學排成四組,每組分成兩局部。教師在場地設置一系列障礙,請同學以接力的形式越過障礙在音樂結束前到達對面交換對面同學,在繼續,做完了為止。其他同學,沒到自身時,要唱歌拍手為扮演的同學伴奏。

(注意:不以競賽那組先到為要求,主要鍛鍊同學協調能力)

聽音樂做遊戲。

五、小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明白了什麼?

(不能不跟家裏人打招呼就亂跑;不要跑到離家較遠的地方;找不到家要自身想方法,回到家,不要慌張害怕)

板書設計: 小青蛙找家

找不到家 着急

找到家 高興

課後小記:

塔教案篇4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聯繫上下文理解“骨髓移植、談何容易、突如其來、血脈親情”等詞語。

2、過程與方法目標:讀懂課文,理解“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的含義。

3、情感與態度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體會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在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

教學難點:

瞭解大陸青年小錢的白血病的嚴重程度,骨髓移植迫在眉睫。進一步體會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

教學策略:

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適時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採取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板書課題,追問: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生命橋是什麼意思?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又是什麼意思呢?

課文講了兩個場面,你知道是哪兩個場面嗎?適時板書。

二自主學習,體會人物情感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因為真實,我在讀這個故事時,格外感動,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樣。

下面,讓我們再用心地讀讀課文,看看哪些語句讓你深受感動,或讓你感受最深。把它劃下來。並在句子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默讀。

三小組交流,

和小組的同學交流自己的學習感受。

四全班彙報

(一)第一個場面

預設句子1:“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學生可以體會到:小錢得了嚴重的白血病,很可能呼吸都困難,再也沒力氣下地走路,只能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他才18歲啊,生命才剛剛開始,就像含苞的花朵,可是卻有了這麼嚴重的病,所以説馬上就要凋零了。此時,只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小錢的生命。

師小結:是啊,小錢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一天都不能耽擱,甚至一個小時都不能耽擱。馬上進行骨髓移植,是他活着的唯一的希望。

預設句子2:“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於在台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他生的希望來自海峽的彼岸----台灣的花蓮慈濟醫院。

把你體會到的都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二)第二個場面

預設句子1:“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重點體會“沉着”和“靜靜”,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還這樣沉着?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他的內心一定很不平靜,他的心裏能想什麼呢?

預設句子2:“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動暫停的間隔,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

大地震動可能發生什麼情況?體會艱難。

有感情地朗讀。

(三)體會李博士忙碌的一天

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時間表,在感情朗讀。

(四)感情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五迴歸整體,感情昇華

再看課題,你還認為這是一座普通的橋了嗎?

那還是一座什麼橋?

六課外延伸

小錢的病好了,他一定心存感激,他都會感激誰呢?會説什麼呢?

七全課總結:(教師配樂朗誦)

愛是明媚的陽光,給人以温暖;

愛是盛開的鮮花,給人以芳香;

愛是潺潺的溪流,滋潤萬物的成長;

愛是熊熊的火炬,點燃生命的希望。

因為有愛,世界才更和諧,更温暖;

因為有愛,人們才更快樂,更幸福;

因為有愛,生命才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讓我們人人都獻出一點愛,

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塔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摺紙動物是一節集折、剪、撕、貼、畫為一體的綜合製作課。摺紙動物用兩條紙條分別折壓後粘拼出動物的形態,並通過剪、貼和添畫進一步突出動物的形象特點。國小美術教案一年級下:13課 摺紙動物

學生曾經學習過摺紙,認識基本的摺紙圖示,摺紙動物所以一般都能通過自己識圖來製作。學生通過對一些動物身體比例的瞭解、把握,折出不同的動物形象,教材上的範圖也能給學生一定的啟示。摺紙動物如將馬兒的脖子加長,身子縮短就變成長頸鹿的基形等等。所以啟發幫助學生抓住動物形體比例的特點折出動物,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摺疊粘拼出動物的大形後,動物的嘴、耳可用剪的方法,動物身上的花紋、皮毛既可畫又可以撕貼,可以不受動物本身的花紋、色彩的束縛,自由地選擇色彩、添畫花紋。也可以巧妙地利用掛曆紙、包裝紙上的色彩和花紋來完成作業。

本課製作方法簡單,難度不大,但留給學生的想象和表現空間卻很大。

二、教學目標

掌握摺紙動物的方法,並能運用此方法制作出自己喜愛的動物形象。

學會把握動物的比例及外形特點。

培養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和熱情。

三、教學設計

本課摺紙動物教學設計建立在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從學生自己識圖製作,到發現探究問題的討論,再到尋求解決的方法,創造製作出自己喜愛的動物形象,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不斷地發現、不斷地交流、尋找規律,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為了便於學生討論和活動的開展,可將課桌擺成四個圓圈,學生分四組圍坐在周圍。課前應制作cai,它既能將各種動物的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又能直觀地分析動物身體各部分的比例關係,從而為學生創作成功打下基礎。

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激趣導入——自學方法——觀察分析——指導實踐——創新探索——交流評論——遊戲活動

激趣導入這一過程中,教師快速折出不同的動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學生看書上的摺疊示範圖,自學摺疊方法,試折出馬兒。接着再尋找規律:折動物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頭、脖子、身子、四足的長度、寬度的大致比例關係。

在觀察分析這_階段,利用展示不同的動物形象,師生共同分析它們身體的比例特徵。隨着學生的總結,將動物圖片用陰影的形式把各部分大的形體比例概括出來。接着欣賞教材中通過剪、撕、貼、畫幾種方法裝飾出來的動物,瞭解多種裝飾方法,來指導學生實踐。

接着學生巧妙地利用各種紙張的花紋、色彩,將喜歡的動物折出來,並把問題提出來,小組同學共同討論解決。

評價環節中各組學生把做好的動物擺在桌上,大家自由地走動交流、評價。

遊戲活動時,每組把前一節課做的小樹擺出來,還可以做些小草、石頭等,再把動物放進去,玩一玩“森林王國”的遊戲。教學中還應注意滲透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教育。

作業要求:

每位學生先折出一匹馬,再運用這種摺疊方法自己折出一個動物形象,並且完成其中一個的添畫裝飾。

四、教學建議

本課也可用兩課時。第一課時以學習摺疊方法並創造性地運用,折出不同的動物為主要內容。第二課時以添畫裝飾和遊戲為主要內容。

注意不要選過於軟的紙,以免折出的動物立不起來。

塔教案篇6

一、活動設計思路與原則

(一)活動設計着眼於幼兒發展水平、經驗與需要我班幼兒正處於大班下學期,他們善於探索,喜歡研究新鮮事物,樂於合作,表達能力強,無論在科學活動中還是區域活動中,總是能看到他們鑽研、探索的身影,班級裏的潛水艇、漏斗、飲水機、水壺等便是他們的得意之作。

(二)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生活本次活動是從幼兒生活經歷中引發出來的。教師在幼兒户外活動時,在小山坡的衝上衝下的嬉戲玩耍中觸發靈感,形成了一個在不同坡度上開汽車的實驗設想,並利用簡單的.生活用品,如:搭建斜坡用的木板和磚 塊,幼兒愛不釋手的小汽車和彩條紙等,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的東西,會使幼兒更多體會到科學的真實,為他們剝去科學的神祕外衣。

幼兒生活中的隨機經驗是最自然、最能使幼兒對科學產生一種切身的體會與認識,有益於萌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三)以探索方式進行科學實驗本次實踐活動會有教師與幼兒的互動過程,實際上是幼兒一次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綱要》中提到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在實踐中,幼兒將根據材料的,多次變化坡面高度、反覆實驗比較不同坡度對汽車滑行距離的影響程度。活動中是分組獨立進行的,教師是以引導方式,啟發幼兒解決問題,從而給幼兒自主探索實踐留了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科學活動中,幼兒以探索性方法開展實踐學習,可使幼兒在一種最樸素、原始的實驗過程中,體驗實驗的內涵,真正引發幼兒的探究慾望。

由於探索活動中幼兒所反映出的問題,有很小的預見性,這對教師的教育敏感度與是否瞭解幼兒需要有着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教師的一個探索過程。

二.活動預設目標:

1、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小組探索、討論,以愉快的情緒與他人合作。

2、嘗試記錄法,敢於發表不同意見,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3、探究坡度的大小、坡面的光滑程度與汽車滑行距離間的關係,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磚20塊木板5塊汽車5輛不同材料布若干記錄表若干

活動過程:

(一)探索坡度大小與汽車滑行距離的關係。

1、遊戲:猜猜看。

教師搭建斜坡。重點演示:斜坡末端與起始線對齊。

請小朋友猜猜汽車能開到哪條線,教師記錄實驗結果。

2、小組探索

(1)幼兒自由分組並字,分工取材料。

重點:鼓勵幼兒以積極愉快的情緒與他人合作。

(2)幼兒自由探索並記錄,教師隨時指導或抽離觀察。

3、分享、交流遊戲經驗:你們發現了什麼問題?

(二)探索坡面光滑程度與汽車滑行距離的關係。

1、遊戲:誰滑行的遠

2、幼兒自由探索不同路面的斜坡、汽車滑行距離是否有變化。

3、分享遊戲經驗:你們又有什麼新的發現?

(三)以賽車總決賽遊戲結束活動。

三、活動預測

由於本次活動內容源於幼兒生活,而且遊戲材料是他們愛不釋手的小汽車,孩子們將會以積極、好奇的心態參與到小組探索中去。我班幼兒語言發展較好,在遊戲交流的過程中也會大膽的各抒己見。在本次探索活動中幼兒所反映出問題有很小的預見性這對老師的教育敏感度及是否瞭解幼兒的需要有着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教師的一個探索過程。

四、活動反思

1、活動是否達到預設目標。

2、在活動中孩子們有哪些新的發現及個性化表現,教師是否敏感地察覺孩子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

3、採取的策略、投放的材料是否適宜幼兒,為什麼適宜、為什麼不適宜。

塔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

2.掌握各氣壓帶風帶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的成因與規律。

4.理解大氣環流的作用。

[教學重點]

氣壓帶、風帶的分佈與移動規律。

[教學難點]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

[教學方法]

多媒體交互式演示講解。

大氣環流是產生風雲變幻的天氣現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氣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對世界各地的天氣和氣候有着重大影響,因此在第二單元中起着關鍵作用,是承前啟後的紐帶。

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形成,是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掌握並靈活應用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內容。

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條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環流與氣壓帶、風帶的形成,並在頭腦中形成正確的、立體的、動態的圖像呢?這是一直以來的一個難題。曾有人嘗試過多種教學方式: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將學生分成不同緯度,形體活動演示教學、邊講解邊和學生一起畫圖的方式教學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近地面與高空混為一談,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會靈活自覺地應用大氣環流的知識解決問題。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付考試。

也曾考慮利用學校的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動態演示課件,但是時間、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網上教學資源庫中有這部分內容,且設計精美貼近教學時,便立即進行了教學嘗試,結果是喜人的。學生樂於通過觀察電腦動態演示,經過仔細思考,認真討論後自己總結得出答案。由於結論是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反覆討論得出的,並且頭腦中有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因此學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而嚴謹,應用起來就得心應手。

[教學過程]

課前複習:

讓我們用繪製簡圖的方式來回憶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它是由於局部地區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全球高低緯度之間是否存在熱量差異呢?那麼是否存在熱力因素引起的空氣環流呢?思考。

假設: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運動。思考假設的含義:

無海陸高低之分;大氣運動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

a組導學內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還是下沉?極地垂直方向上空氣的運動狀況又如何呢?

2.赤道與極地之間的近地面,空氣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極地運動,還是由極地向赤道運動?

3.極地和赤道近地面氣壓差異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投影演示,相互間合作學習完成a組導學內容。

過渡:

地球實際上是在不停地運動的,單圈環流是不存在的。

那麼大氣該如何運動呢?

假設: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轉。思考假設的含義:

無海陸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轉。思考地球自轉會對大氣運動產生什麼影響?

b組導學內容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氣最終的運動方向是什麼?為什麼?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

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氣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於北緯30°附近高空偏轉為西風,之後,大氣運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請同學們合作學習,完成b組導學內容中的2~3題。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氣不斷地流到北緯30°附近高空堆積起來,導致北緯30°附近高空的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會如何運動?使得近地面氣壓升高還是降低?

3.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氣分流、偏轉後的風向?學生仔細觀察,合作學習。

講述:

北緯30°附近被稱為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附近~北緯30°附近的近地面

東北風風向常年不變,就好像一個人很守信用,因此,這個緯度帶被命名為東北信風帶。至此形成了低緯環流。而北緯30°附近~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中緯西風帶。

講述:

北緯60°(極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極地東風帶。

4.自北緯30°附近北流的空氣與自極地南流的空氣相比較,熱力性質是否一致?有何差異?相遇後兩種空氣的運動狀況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緯60°附近近地面氣壓較周圍低還是高?思考、討論。

講述:

北緯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為副極地低壓帶。

5.北半球形成了幾圈環流?南半球是否會形成同樣的環流?

c組導學內容

1.全球近地面共分為幾個氣壓帶、幾個風帶?

2.全球近地面氣壓帶風帶的分佈是否有規律可循?思考、討論,從而找出分佈規律:

南北對稱、相間分佈。

過渡:

氣壓帶風帶分佈的緯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變的呢?讓我們把假設情境進一步接近實際情況來設定。

假設:

地表物質均一,地形平坦。

思考假設的含義:

考慮地球的公轉,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間移動。

d組導學內容

總結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的規律。

板書:

二、形成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氣壓帶風帶的分佈、移動規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質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勻的,所以實際上的大氣環流要複雜的多,下節課我們再繼續研究。

[板書設計]

2.4全球性大氣環流

一、定義:

全球性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二、形成

高低緯度間冷熱不均——單圈環流——三圈環流——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附:

對高中地理觀摩課《大氣環流》的--的分析:

?大氣環流》是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的重點合難點,它是氣候類型的原因與分佈、洋流的成因與分佈等地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對大氣環流的學習和掌握關鍵是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動態、立體的空氣運動圖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氣運動和高空空氣運動,又能很好地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更準確地記憶氣壓帶、風帶分佈圖,更好地加以運用。

學生主體參與的互動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師的這節課有兩個突破點:

1.運用素材庫進行探究式課堂教學。

周老師使用素材庫中的《大氣環流》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課件運用動畫的形式把教學中單純用語言不容易表達清楚的內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現了出來,使學生頭腦中形成了清晰、立體直觀的動態圖像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學生主體參與,突出了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式。

周老師根據教材,挖掘內涵,提出了導學內容,再結合課件演示內容,讓學生觀察、動腦、思考、研究、討論,由學生總結、表達得出結論,再由師生共同總結,這種師生交互式的學習方法,效果優於其他形式的教學,它既有利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又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

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特點,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中值得提倡的。

周老師的這節課有以下幾個優點:

1.語言流暢、教態自然、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由簡入繁、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步驟。

2.課前的複習提問設計巧妙。

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用繪製熱力環流的方式來回顧前面學過的知識內容,在繪製的過程中,學生的下筆順序反映了他對熱力環流的認識是否瞭然於胸,下面的學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錯誤同樣反映了他們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

通過大氣環流最簡單的形式--熱力環流來引入大氣環流,由簡入繁,過渡自然,不留痕跡。

3.不直接將大氣環流的概念灌輸給學生,而是在三圈環流、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過程理解清楚之後再由學生總結大氣環流的概念。這種方式使學生接受新知識更自然、更積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