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3教案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7W

為了能給孩子們呈現精彩的課堂,一定要以認真的態度準備適合自己的教案,為了讓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提升,都要制定教案,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生物必修3教案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生物必修3教案6篇

生物必修3教案篇1

1、細胞週期的概念。

2、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以及有絲分裂的特點

3、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的規律性變化。

4、細胞分裂的意義

5、製作臨時裝片觀察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

教學難點:1、細胞週期的概念。

2、細胞有絲分裂的特點及意義

3、有絲分裂過程中dna、染色單體和染色體的數量變化規律及其相互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討論:生物體是如何長大的?

1、從物質轉化角度分析:同化作用強於異化作用

同化作用主要發生在細胞的那些結構上?這使細胞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引導學生簡要複習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從細胞變化角度分析:細胞分裂——細胞數目增多

細胞生長——細胞體積增大

細胞的體積一般都是很小的,細胞生長到一定大小後就會通過細胞分裂使其體積減小。為什麼細胞要進行細胞分裂呢?指導學生展開討論。(請參考“細胞有絲分裂.ppt”)

學生總結:細胞分裂的生物學意義。

對於單細胞生物體,細胞分裂意味着生物個體數的增加。多細胞生物體的生殖活動也是通過細胞分裂完成的。對於多細胞生物體,細胞分裂則是生物體生長髮育的基礎。細胞分裂保證了細胞有足夠大的表面積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從而保證了新陳代謝對物質更新的需求。因此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

根據對細胞分裂過程的觀察,細胞分裂主要分為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三種不同的方式。

學生觀察並討論:認真觀察39頁青蛙紅細胞細胞分裂圖、37頁植物分生組織細胞分裂圖和107頁產生精子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圖,簡要説出他們的主要區別特點。

歸納總結:提出三種細胞分裂方式並比較主要不同。

三種細胞分裂方式中,無絲分裂通常是已經分化的細胞所採取的細胞分裂方式,如青蛙血液中紅細胞的細胞分裂。(見擴展資料)減數分裂只發生於有性生殖過程中,多是用於產生有性生殖細胞如卵細胞或精子細胞等;而有絲分裂則是最常見的方式,如生長髮育過程中體細胞的產生以及無性生殖過程中新個體或生殖細胞——孢子的形成……。人體就是經過連續的有絲分裂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生長髮育成的。

有絲分裂可以連續發生,具有明顯的週期性——細胞週期。

學生閲讀並討論:

1、學生分析有關文字描述找出關鍵詞語(什麼樣的細胞?起、止的標誌?為何這樣劃分?)

2、根據圖解描述什麼是細胞週期。

3、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哪兩個階段?它們在時間分配上的特點是什麼?如果觀察一個正在進行有絲分裂的組織,處於哪個階段的細胞會更多些?

(一個細胞從它產生開始直到它又通過細胞分裂變成兩個相同的子代新細胞這就是一個週期。它包括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兩個階段。)

細胞週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上一次分裂結束開始,到下一次分裂結束時為止。包括兩次分裂間期的遺傳物質複製,和分裂期的遺傳物質的均分兩個過程。

設問:為什麼有絲分裂可以連續進行?

一般情況下,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全部細胞都具有相同的遺傳性。克隆技術就是利用的這一原理。為什麼有絲分裂能夠產生相同的細胞呢?在一個細胞週期中分裂間期和分裂期這兩個階段各自完成了那些生命活動?

配合課件進行討論學習,並且作筆記:

根據課本給出的數據等資料可以知道,在一個細胞週期中分裂間期佔有極大的比例。分裂間期是一個新生的細胞進行物質積累生長成熟的階段,與此同時這個細胞還要為新一代細胞的產生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因此看似靜止的分裂間期其實是細胞最繁忙的階段。

根據給出的圖形和照片比較並描述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具有哪些特點?是否發生了什麼變化?分析造成這些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分裂間期:為細胞分裂做物質準備。(佔時90~95%)

細胞變化:細胞核大核仁明顯,染色加深。核內漸出現染色體纖絲。

分子變化:dna複製加倍,有關蛋白質大量合成。

總結:

1、細胞變化:細胞由扁變方,細胞核佔有極大的比例。細胞核染色均勻,顏色漸深,核仁不止一個,非常顯著。

2、物質變化(原因):細胞核內完成了dna分子的複製,細胞核內dna分子數量增加了一倍。核酸容易被鹼性染料染色,因此細胞核顏色明顯變深。細胞內有大量的蛋白質被合成,其中有一部分與dna分子一同構成染色體。根據書中圖示可以知道複製的兩個dna分子是靠一個着絲點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核仁部分見擴展資料。可以給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講解。)

一切準備就緒後,細胞分裂就可以開始了。細胞分裂是一個相對較快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完成遺傳物質的均分和細胞質等結構的分離。分裂間期複製的dna要完整地分離,使新形成的兩個子代細胞分別獲得完全相同的一整套dna。如何保證複製的兩套dna分子能準確無誤地分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呢?

根據課件引導學生討論:

學習細胞分裂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看圖説話,學會抓重點、要點,學會比較、分析……。

細胞分裂是一個連續發展變化的過程,沒有嚴格的階段界限。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細胞核的變化以及核內dna、染色體的變化是觀察的重點,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是主線。要引導學生從中體會生命精密合理的美感。

為了研究方便,將有絲分裂的全過程被人為地分成前期、中期、後期和末期四個階段。

細胞分裂期:細胞一分為二。主要是完成細胞核遺傳物質的均分。(佔時5~10%)

1、前期:

進入分裂期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細胞核內的dna散出來,只有這樣才可能實現遺傳物質的均分。觀察前期細胞模式圖及其變化過程,描述分裂前期細胞的主要變化特點。染色質轉變成染色體的生物學意義?

根據對動畫、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前期細胞的變化過程及細胞特徵。

染色質→染色體。

每個染色體含2條姐妹染色單體,複製的兩個dna分子分別位於兩條姐妹染色單體上。

核膜、核仁消失,細胞核解體。紡錘體形成。

總結:

1、完成了dna的複製及其相關蛋白質的合成後,核仁逐漸解體消失。阻礙dna分離的核膜也隨着解體消失。

2、dna分子很大,數目也較多,遺傳物質以染色質形式高密度地聚集在細胞核內。在細胞分裂初期染色質高度螺旋化變成染色體,可以使dna分子在分離過程中不損壞,保證了遺傳信息的完整性。

3、簡要介紹紡錘絲的來源和紡錘絲體的形成。

4、關於染色體與染色單體、染色體與dna的關係,可以通過照片及動畫進行講解。

重點講解染色體的結構。讓學生明確:染色單體形成於細胞分裂間期,在有絲分裂前期才能通過顯微鏡觀察到。

通過複習染色體與遺傳物質dna的關係——染色體是轉載遺傳物質dna細胞結構,讓學生清楚地知道dna分子與染色體、dna分子與染色單體間的數量對應關係。dna分子的行蹤是通過觀察細胞結構——染色體的行為了解到的。

2、中期:

根據對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中期細胞的特徵。

dna高度螺旋化。短粗的染色體清晰可見。

所有染色體的着絲點集中在“赤道板”上。

總結:

1、突出在紡錘絲的牽引下,染色體的着絲點集中到細胞中央的道板上。

2、強調赤道板是位於細胞中央部位的一個座標面,不存在任何物質性結構。

3、由於染色體高度集中,造成紡錘體清晰可見。

4、強調繪圖要點……。

3、後期:

根據對動畫片段、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後期細胞的變化過程及特徵。

染色體的着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染色體數目增加一倍。

紡錘絲牽引染色體移向細胞兩極。核遺傳物質dna均分。

總結:

1、在紡錘絲的牽拉下,每個染色體的着絲點分裂成兩個。原來在一起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用詞要準確。重點強調染色體數目增加的原因。

2、移向細胞兩極的染色體上着絲點是受力點,染色體臂應該是順向細胞中央的赤道板。

3、由同一條染色體上的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兩條染色體,由於是複製品,因此形態、大小等特徵應該完全相同。

4、末期:

遺傳物質已經完成了均分過程,接下來就是細胞質的分離等收尾工作了。根據對圖解和照片的觀察,描述有絲分裂末期細胞的變化過程及特徵。

dna解螺旋,染色體→染色質。

新的核膜出現,細胞核重新形成。紡錘體消失。

赤道板中央位置出現細胞板,並向外圍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細胞質分離成兩部分。

1個親代細胞→2個核遺傳物質完全相同的子代細胞。

總結:

1、收尾工作與分裂前期正好相反。

2、由於細胞壁的物理特性,導致了植物細胞在分裂結束時只能是細胞板向外擴展形成新的細胞壁。

3、有絲分裂有效地保持了細胞內遺傳物質的恆定性。對生物的遺傳意義重大。

討論:

1、為什麼細胞只有在進行分裂的過程中出現染色體,其他階段都以染色體形式存在呢?

2、同時出現或消失的結構都有哪些?其中細胞核結構與染色質幾乎是同步存在的意義?

3、dna是如何實現平均分配的?

4、簡要説明有絲分裂的特點?其生物學意義是什麼?

5、回味有絲分裂過程中精巧的程序設計,你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示?

6、在一個細胞週期中,遺傳物質的規律性變化設怎樣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表示?

用表格形式如何表現?表格的優點是?

用曲線如何描述?優點是什麼?

根據表格中的內容,用曲線描述一個細胞週期中dna、染色體、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根據這一圖表可以清楚地讀出一個細胞週期中各個不同階段內dna、染色體和染色單體的數量變化。

複習:(課件素材資料:可以選用網上下載的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動畫、自制課件中的動畫或下載的錄像片斷)

播放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動畫

看有絲分裂過程中的“絲”,回憶遺傳物質的均分過程。

展示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圖片和動畫片段,對比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討論二者的異同。

講解有關中心體的產生時間及組裝過程(後者選講)。

課堂練習:嘗試用表格形式表示動物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異同。

討論:

1、有絲分裂的特徵和意義。

2、通過有絲分裂進行繁殖所產生的下一代個體有什麼特點?

3、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成的兩個雙胞胎個體應該具有什麼特色?

4、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成果是利用生物有絲分裂的特點實現的?

5、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一樣,在細胞進入分裂期以前也進行過一次遺傳物質的複製過程。但是緊接着卻連續發生了兩次細胞的分裂——遺傳物質兩次被平均分配。你認為減數分裂產生的子代細胞中的遺傳物質與親代細胞相比還會相同嗎?應該有什麼特點?(這就是減數分裂名稱的由來)

6、無絲分裂過程產生的子代細胞能否用於培養新一代個體?為什麼?

7、分析比較三種細胞分裂方式的異同。他們各自適用於那些過程?為什麼?(選作)

生物必修3教案篇2

一、教材與學情分析

?酶的作用和本質》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節《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內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着——蛋白質》這一節關於蛋白質的功能中提到:“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這為過渡到本節內容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細胞中每時每刻都進行着許多化學反應,統稱為細胞代謝,它離不開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質》是第一課時的內容,它將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識的基礎。本節從細胞代謝的概念入手,通過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引出酶在細胞代謝中通過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發揮催化作用,並以此實驗為依託,進行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的學習。學習控制變量法,不僅有方法論意義,而且在科學研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通過科學家對發酵現象和酶研究的相關資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質。這些資料告訴我們,酶的研究經歷了近70年的漫長過程,經過眾多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質。這不只是向人們講述了一段科學發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學家的獻身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給我們,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

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與酶有關的生活必須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學生對酶的認識有限,不知道為什麼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強;為什麼多酶片可以促進消化……所以我們應該讓學生更多的瞭解酶,瞭解酶的作用和本質,使酶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酶的作用和本質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酶的作用和本質是本節的核心內容,因此確定為教學重點。教材以“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實驗為依託,介紹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如對照原則、單一變量原則。這一科學方法將貫穿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部分的始終,因此將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確定為本節的第二教學重點,同時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2.教學難點

(1)酶的作用機理是顯著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2)控制變量法的科學應用

確立依據:活化能是本節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學生在理解了該概念以後,就要用這一概念理解酶的作用原理,這部分內容陌生而抽象,所以把它確立為另一個教學難點。

三、教學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對本節提出的具體要求是Ⅱ級要求,即“理解所列知識和其他相關知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並能在較複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其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和評價”。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説出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和酶的化學本質; (2)瞭解科學家研究酶的化學本質的歷程;

(3)根據本節內容的學習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相關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 2.過程與方法目標

根據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通過學習設計實驗和親自進行實驗,使學生學會設置自變量,觀察因變量的變化,來設計對照組和實驗組。進而初步學會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學

會操作,觀察現象、分析現象,經過推理得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程的學習,認識科學是在不斷地探索與爭論中前進的,感受科學的嚴謹性,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獻身精神;

(2)認識科學實驗的價值,養成科學猜測的習慣。 四、教學方法

這一節我採用的是探究式教學法,酶的本質放手讓學生閲讀“資料分析”,小組討論歸納總結出酶的較完整定義,以此促進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提供給學生實驗基本流程,分組探究分析“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的實驗,並找出變量學會控制變量,同時引入活化能的概念,再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探討,引導學生自己得出酶的作用及作用機理;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生物必修3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瞭解細胞學説的發展過程

理解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細胞形態多樣性與功能多樣性的關係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技能】: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

製作臨時裝片

觀察不同細胞的差異

?情感態度】:認同科學探索是一個曲折漸進的過程

認識水華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禁採髮菜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顯微鏡高倍鏡的使用;細胞的多樣性,特別是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是本課的重點。而瞭解細胞學説的建立過程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用具:實驗材料、顯微鏡、ppt幻燈片。

課前準備:準備好實驗的材料(選取多少種細胞?)。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使用顯微鏡的高倍鏡觀察集中細胞

(二)第一課時的課後練習

教師活動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彩圖,回憶4種細胞的來源以及複習在國中階段所瞭解的細胞的結構。

簡單複習一下顯微鏡的使用。用幻燈片指導學生製作臨時裝片並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並以問題作為引導:你觀察的是什麼細胞;從低倍鏡轉換到高倍鏡後,視野發生了怎麼樣的變化?為什麼要先用低倍鏡找到目標並將其移動到視野中央,再轉換高倍鏡?嘗試用簡圖來描述一下你觀察的細胞;你認為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同種生物之間和不同種生物之間比較)

小結,造成細胞形態結構差異的原因由於功能上的差異。

課後聯繫第1、2題

第一題:答案是b

第二題:(1)上皮組織細胞、角質保護層細胞、皮下結締組織細胞;表皮細胞、保衞細胞、葉肉細胞、導管細胞、篩管細胞。(2)共同點: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相異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液泡和葉綠體。(3)因為兩者都有多種組織有機結合,並有一定生理功能。

學生活動

思考並回答問題

製作臨時裝片並觀察。思考討論老師的問題,並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練習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第二課時)

(三)細胞學説及其建立過程

課後練習

科學前沿

本章小結

自我測試

引導學生比較上一節實驗課所繪製的細胞圖與大腸桿菌相片、模式圖的差異。提出問題:兩種細胞之間的主要區別在哪裏?

導出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概念、以及兩者之間的代表生物。(真核細胞如動物、植物、真菌;原核細胞如細菌、藍藻)

以藍藻作為例子介紹原核細胞的生活習性。

1.什麼是藍藻,身邊熟悉的藍藻有那些代表生物?(髮菜、水華)水華對環境的影響和禁採髮菜的環保意義。

2. 形態:比較小,營養方式。細菌主要以寄生、腐生為主,而藍藻可以進行光合作用。

3.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擬核

4.用幻燈片比較一下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不同點。然後比較兩者的相同點,突出細胞核與擬核物質組成的共同性。

設問:被譽為現代生物學三大基石是什麼?(達爾文的進化論、孟德爾遺傳理論、細胞學説)

簡單地解釋細胞學説的三個要點:第一個要點描述了生物是由細胞組成;第二要點描述了細胞的生命活動;第三要點描述細胞的繁殖。(可以以設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講)

以討論題引導學生閲讀“細胞學説建立過程”的資料。

課後練習3:根本區別是有無成形的細胞核;共性是細胞核的組成物質。

生物必修3教案篇4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方面

闡明孟德爾的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及分離定律。

⑵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體驗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和創新思維。

⑶能力方面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子解孟德爾遺傳規律,以及各種不同形狀的組合所產生的子代所表達的相關性狀。本課還安排有一個學生實驗,一是觀察與思考,二是分組討論。鑑於本實驗比較繁雜難懂,所以必須督促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三、學情分析:

實驗課是對原有知識的實際應用,學生操作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需要教師藉助於多媒體課件以及實際操作等手段把整個實驗流程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之前學生已經結合實驗參考書進行了自學,自學過程中一定產生了疑問和困惑,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展示實際操作的成果,提出並解決疑惑,在瞭解學生實際運用和操作的基礎上,敏鋭地發現生成性問題,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課前自學獲得的知識結構完整化、邏輯化、系統化,並能在一定範圍內遷移應用。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闡明分離定律。

(2)以孟德爾的遺傳實驗為素材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3)運用分離定律解釋一些遺傳現象。

2.教學難點

(1)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2)假説—-演繹法。

五、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六

生物必修3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理解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減數_的概念;能説明精子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能模擬出精子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

2.通過觀察圖片、動畫,提高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發生一系列規律性變化,瞭解生命是運動的、有規律的。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減數_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過程。

難點:模擬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温故知新,導入新課

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回憶有絲_各時期的特點並播放有絲_多媒體課件,教師總結出有絲_重要的特點是遺傳物質複製後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_的結果是子細胞中染色體數與親代細胞一樣。

ppt展示三口之家的圖片,圖示有性生殖的過程。設疑:正常人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有46條(23對),由學生嘗試把圖中受精卵、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情況標出。

學生思考後回答,教師歸納:生物體是保證前後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精子和卵細胞中染色體必須減少一半,即通過減數_而非有絲_。

(二)動畫演示,共同探究

學生帶着問題閲讀教材,初步瞭解減數_的相關信息(以精子的生成為例)。

問題:減數_的概念,場所和結果;產生精子的原始細胞即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之後繼續設疑:精原細胞在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是怎樣減少一半的?又是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根據有絲_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猜想。

教師肯定學生的猜想,動畫演示精子形成的全過程。

設疑:減數_是怎樣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是如何減少的呢?減數_過程中,染色體發生了哪些行為變化呢?

1.動畫演示: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

學生觀察分析減數次_間期精原細胞變為初級精母細胞時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瞭解染色體數量和dna含量變化情況。

2.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聯會時的動態變化和四分體形成過程。

提問:減數次_前期初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最顯著的變化是什麼?配對的是怎樣的染色體,圖中有幾個四分體?點拔學生總結出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的特點。

3.動畫演示:減中期四分體排列在赤道板上,減後期同源體分離。

提問:減中期和後期染色體發生了怎樣的行為變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分離情況?學生總結歸納表述。

4.動畫演示: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教師點拔:一個精原細胞_只能發生其中的一種形成二種類型的精子,多個精原細胞_,各種情形都能發生因而產生的精子具有多樣性

5.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形成過程。

提問: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減少了怎樣的一半?學生分析次級精母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點(無同源染色體,有染色單體)。

提問:次級精細胞會以怎樣的方式進行減數第二次_?染色體數還會再減半嗎?學生預測減數第二次_。

6.動畫演示:次級精母細胞到精子的過程。

提問:精細胞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染色體特徵與精原細胞相比有什麼變化?為什麼精子壽命很短?精子還能再_嗎?

總結:精子形成需要經過變形,丟棄大量細胞質,僅保留了細胞核和極少量細胞質,所以精子壽命短,精子不再_,因此減數_無細胞週期。

7.再完整播放一遍減數_全過程,引導學生總結減數_過程:提問:減數兩次_各時期細胞名稱是什麼?染色體有哪些行為變化?

(三)動手體驗,形成概念

引導學生用橡皮泥模擬減數_全過程,加深對減數_過程的理解。

之後提問:什麼是減數_?學生分析進行減數_的生物、細胞、時期、過程、結果,從而總結出減數_的概念。

(四)小結作業,課外延伸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所學。課下請學生歸納形成配子的細胞_(減數_)的過程與特點。

生物必修3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理解atp的分子簡式及其結構特點

2、理解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中能量代謝中的意義

3、理解atp的形成途徑

4、掌握atp是新陳代謝的直接能源,並理解atp作為"能量通用貨幣"的含義

能力方面

學生通過分析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對細胞內供能的意義,初步訓練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讓學生在分析自己身體內發生的atp-adp循環及其重要意義過程中,體驗到生物學原理在生產實踐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身邊的科學(rls)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1、對於atp的分子結構,教材首先介紹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簡式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個,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鍵,然後從比較高能磷酸化合物釋放能量的標準數值和atp釋放能量的數值入手,使學生很信服地認識到atp的確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2、對於atp與adp的相互轉化,教材中首先介紹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過程:atp與adp的轉化中,atp的第二個和第三個磷酸之間的高能磷酸鍵對於細胞中能量的捕獲、貯存和釋放都是很重要的。第二個高能磷酸鍵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斷裂,於是atp轉換為adp,能量隨之釋放出來以用於各項生命活動;同樣,在提供能量的條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個磷酸,使adp又轉化為atp。在atp與adp的轉化過程中都需要酶的參與,活細胞內這個過程是永無休止地循環進行的。

同時還介紹了atp與adp的這種相互轉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細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細胞中的atp只能維持肌肉收縮2鈔鐘左右。從而易於引發學生討論adp-adp循環的意義,同時可使學生加強atp是生物體維持各項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的觀點。

3、對於atp的形成途徑,教材是在介紹了adp-atp循環的基礎上,從動物(包括人體)和綠色植物兩方面進行了闡述。對動物而言,產生atp途徑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對植物而言,產生atp的過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4、對於atp的生理功能,教材先分析了生物體內糖類、脂肪等物質具有儲存能量的特點,指出新陳代謝不僅需要酶,還需要能量,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之一,脂肪是生物體內重要的儲能物質,但這些有機物中的能量都不能直接被生物利用,它們的能量只有在細胞中隨着有機物的逐步分解而釋放出來,且儲存到atp中才能被生物體利用,從而使學生易於理解為什麼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在本節的最後,教材還用atp是流通着的"能量貨幣"這一形象的比喻,以加深學生對atp的生理功能以及adp-atp相互轉化的認識,即伴隨着atp的水解與合成的過程,發生着能量的釋放與儲存,從而推動新陳代謝順利進行。

教法建議

本節教學內容中,atp的分子簡式、atp的生理功能是重點,atp與adp的相互轉變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1.引入本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以下事實,即生物體的生存不僅僅要依靠物質上的支持,同時還必須有能量的維持,在生物體內發生物質變化的同時,必定伴隨着能量的獲取、儲存、釋放、利用和散失。這樣,引入atp這一生物體直接能源就順理成章了。

2.引出atp這一高能化合物時,還是先從學生較為熟悉的能量形式入手比較容易被學生接受。比如,可先從宏觀上引導學生分析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過程把光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在糖類、脂肪等有機物中;動植物又通過呼吸作用分解體內的有機物而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出:光能只有轉化成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被綠色植物利用;同樣,動、植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出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或維持體温外,其餘的都要轉化成一種活躍的化學能,才能用於各項生命活動。那麼這種活躍的、隨時可以利用的化學能是什麼呢?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引出atp這一生物體的直接能源物質。

的分子結構不宜講授得過於深入。學生只要瞭解atp中具有不穩定的高能磷酸鍵,atp水解時釋放其能量,形成atp時需要能量就可以了,應把學生討論的重點放在atp釋放出的能量用於哪些生理過程,及形成atp的高能磷酸鍵時,能量來自哪些生理過程,以便使學生易於理解atp和adp的相互轉變在細胞中能量的儲存、轉移和利用中的作用。

與adp的相互轉化及這種轉化在能量的儲存、轉移和利用中的作用,是本節學習的難點。為使學生的討論順利進行,教師應適時給學生以下提示:

其一,細胞內atp的含量是相對穩定的;

其二,atp在細胞內的含量是極少的,

其三,細胞內的糖類、脂類等能源物質不能被細胞直接利用,atp的水解後釋放的能量才是細胞內各種生命活動的直接能量來源;其四,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不能為生物體直接利用,只有這些能量轉移給atp,且atp水解後釋放的能量才可被細胞利用。最終應使學生認識到atp與adp之間高效、迅速的轉化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的,atp是生物體的直接能源,是細胞能量代謝的"通用貨幣"。

的形成途徑也不宜太深入,因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具體過程還沒學到。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出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成atp中的化學能,並將atp中的化學能最終儲存在糖類等有機物中,即光合作用過程中固定的光能是綠色植物、動物和人形成的atp的能量源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