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上科學教學計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85K

既然決定製定一份教學計劃,相信大家一定都十分上心,在當今社會生活中,老師對於教學計劃一定都不陌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4上科學教學計劃7篇,感謝您的參閲。

4上科學教學計劃7篇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解決問題的探究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含內容分析、主要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內容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

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温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我班共有學生28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17人。本班學生學習努力,進取心強。本學期我班的基本目標是:建立一支有進取心、能力較強的班幹部隊伍,全體同學都能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範,弘揚正氣,逐步形成守紀、進取、勤奮的班風。五年級本人是新接手五年級科學的教學,通過第一學期的觀察和了解,發現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學習態勢較好,這對科學教學的實施有很好的基礎,學習也比較認真,但科學課堂常規、科學探究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強化。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在教學過程中,不急於求成,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要儘量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培優補差具體措施

1、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差教案,努力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2、加強交流,瞭解潛能生、優異生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3、搞好家訪工作,及時瞭解學生家庭情況,交流、聽取建議意見。

4、溝通思想,切實解決潛能生在學習上的困難。

5、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安排不同的作業。

6.採用一優生帶一差生的一幫一行動。

7.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

8.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

9.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並安排課訓練,不斷提高思維靈活性和能力。

10.採用激勵機制,對差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2

一、指導思想

“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學習的方式”,科學教學不僅是為兒童儲備日後的現成知識,更應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培養學生自行獲取知識,技能的愛好和智慧才能。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兒童的探索動機,善於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探索情境,善於啟迪誘導學生的集體研討,集中集體的智慧,使他們對自然的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做出自己對問題的假設答案。而科學實驗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在教學中就必須堅持,才能真正體現科學課的目的。在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教學時,藉助課程目標中的“活動建議”,在內容、形式、程序上,把目標融入其中,以科研指導教學,以探究為中心,指導學習活動的開展。

二、教學要求

1、認真閲讀《科學課程標準》,在實驗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

2、實驗課做到開齊、上足、教好,更要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機會。

3、要及時整理實驗使用後的器材,發現損壞及時記錄。

三、具體措施

1、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並認真貫徹執行。搞好實驗室安全與日常清潔衞生工作。

2、加強科學教學的常規管理,促使教師上好實驗課,在實驗課上大力提倡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法,以此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3、加強請示彙報,及時向領導彙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疑難問題,取得領導支持。

4、加強現有人員的業務學習,注重自身的提高。明確科學課程的要求,重視科學的重要性,上好自然科學課。充分利用儀器設備,充分利用電教設備和電教材料(如多媒體、光盤資料等),開足、開全實驗課。

5、鼓勵教師自制教具,豐富教學材料,充實實驗設施。

四、實驗安排表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3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繼續深入探究三、四、五年級的《科學》課。教研組成員將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確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新的教學理念,並以此指導教學、教改和教研工作,繼續以“同研一節課”為契機,把課堂教學改革做為重點,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科學教學的突破口,讓科學的課堂充滿陽光,走出一條具有古小特色的科學“陽光教育”之路。

二、工作要點:

1、確立改革目標。

按《課程標準》要求,從知識、技能、情感三大領域建構科學教學的目標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要按照《科學》學科特點既強化基礎、培養個性,又重視實踐、發展特長,引導學生手腦並用,提高素質。

2、加強課題研究。

結合《科學》教改特點,重點放在研究教師角色轉換的如何實現,研究教學設計的如何實施,研究課堂教學的調控和延伸,研究現代信息技術與科學教學應如何優化整合等等。要加強學習、勇於探索,大膽實踐,注意積累和總結經驗。學期結束前,每人至少寫好一篇有一定質量的教學論文、教學心得體會、教學案例,同時每人至少製作1-2件精品課件。並及時上傳給教研員領導。

3、開展教研活動。

本學期,結合教研組新老教師交替的特點,重點組織教師圍繞《科學》教材加強教研活動,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有關《科學》教改方面的文章。深鑽教材,學期初,每位老師要執教一堂教研課,作一次《科學》集體備課的中心發言或案例分析,組內的聽課活動要人人蔘加,按要求作好聽課筆記,作好評課發言,以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4、重視實驗教學。

實驗是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學生只有通過觀察與實驗,才能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校花大氣力和財力改造了實驗室,每位教師都把實驗室當做主陣地,都要制定好學期實驗計劃,每次實驗課都要精心準備,上課時要精心組織和安排,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動手能力,引導學生在互動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迎接區實驗教學的專項測試工作。

5、其它工作:

(1)認真備課上課,結合《科學》新課程標準,準備好九十月份區科學優質課評比活動。

(2)繼續抓好航模小組、科技競賽小組等二課堂活動,組隊參加十一月份舉行的科技比賽,力爭取得好成績。

(3)搞好科學專用教室的使用和維護工作,教育學生愛護實驗室的儀器和桌椅,搞好清潔衞生。

(4)加強儀器管理,做好維護、保養和必要的添置工作。

(5)積累和整理好教研組各類資料,為爭創校級先進教研組做好必要的準備。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4

一、教學指導思想:

以教育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為指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瞭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套教材是青島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 教材中設有一些固定欄目。[閲讀與思考]欄目是給學生提供了與知識、技能、情感和價值觀相關的問題情境,引發大家進行思考,進而引出個性化的問題,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鋪墊。 [學習目標]明確了本單元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習與探究]本欄目設置了範例精講、加油站等是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習的主要環節。 [實踐與創新]學生可在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基本知識與技能、進行自我評價。[我的收穫]本欄目是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總結。教材注重培養學生探究信息技術的興趣,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問題、語言表達、與人協作等方面的能力。

三、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七年級共八個班,據瞭解,個別學生的家裏有電腦,而且大部分學生在國小學過計算機,對計算機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也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學生對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比較感興趣。但從學生上課情況看來,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各人接受水平不一,所以今後要做好培優輔差工作。同時,學生都還是小孩子,心態好玩,自我控制能力比較低,所以在上課時,還要注意各班的上課紀律,讓他們養成良好的上機習慣,保證上課順利進行。

四、教學目標及要求: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及其應用對人們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擬定本學期教學目標: 教學強調基礎知識,重視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注重教學生動形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課堂中注重小組互助合作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學生上機實踐操作管理和引導教育加強學生上機紀律管理,完善機房管理條例,約束學生不良行為、組織優勢生輔導後進生上機實踐操作,實現小組互助合作學習與教學。

五、教學內容及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信息與信息技術

第1課:信息的特徵 1 課時

第2課:現代信息技術與生活 1 課時

第3課:計算機探祕 1 課時

第4課:使用計算機管理文件 2 課時

第5 課:信息安全信息道德 1 課時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5

一、指導思想

科技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以培養國小生科技活動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它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課程。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改變教學方式,為學生表現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動教材包含了實驗探索、科技製作、科技應用、專題研究和創新發明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科學研究、科技發明、製作科技作品的方法,瞭解科技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瞭解科學技術發展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每方面的內容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分別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選擇。教材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突出科學性、創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於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一些反應現代科技成果與人們生活、生產緊密聯繫,操作性強的內容,讓學生親自參與社會調查、開展科學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和製作,從而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教學目標:

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展的責任感。

3.發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態度和習慣。

4.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並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並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他們探究和創新的慾望,培養創新能力。

6.養成合作意識、民主意識、科學意識、環境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善於交往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四、學情分析

作為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講,學科認識尚沒有形成,更無從談起科技活動興趣和科學的思維方式、方法,故此對學生的知識教育應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科技活動興趣的培養,簡單實用的科學思維方式的灌輸。要培養學生課堂上的科學的思考習慣,逐步養成預見、測量、分析、探究、記錄數據等一系列的科學習慣,以及小組探究的活動方式。五、實施措施:

有的活動就是要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有目的的研究,進行科學探索,嘗試研究性學習。要學生勇於探索,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不怕説錯,錯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師的答案,不是背書本上的結論。六、課時安排與實施策略:

每週一課時,便於師生都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便於開展活動時進行資源共享。

第一週準備活動

第二週第一單元1荒島生存

第三週第一單元2我們的小船

第四周第一單元3我們的家園

第五週第六週第七週第八週第九周第十週第十一週第十二週第十三週第十四周第十五週第十六週第十七週第十八週拓展活動

第二單元1我們來造紙第二單元2裝訂我的小書第二單元3科技產品體驗會複習

第三單元1春夏秋冬

第三單元2四季與動物

第三單元3四季與植物

複習

第四單元1推力和拉力第四單元2形狀變了第四單元3製作小弓箭反思單元牛津大辯論的啟示覆習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6

中班孩子對周圍事物好奇,有必定的求知慾,喜歡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在操作活動之中能積極動手,能及時跟夥伴溝通探索實踐過程及結果。喜歡傾聽動植物故事,願意親近和關心動植物,大多數孩子能通過實物進行點數,認識基本圖形,但是孩子年紀反差大,有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按老師要求進行操作活動,不能用完全和精確的語言溝通觀看到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本學期咱們將重要進行幼兒操作習慣、溝通習慣的培養。

一、目標

1、幫助幼兒獲取有關自然環境之中動、植物及沙石、水等無生命物質及其與人類關係的具體經驗,瞭解不同環境之中個別動、植物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2、幫助幼兒瞭解四季的特徵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觀察常見的自然現象,獲取感性經驗。

3、引導幼兒獲取周圍生活之中常見科技產品的具體知識和經驗,初步瞭解它們在生活之中的運用。

4、幫助幼兒學會綜合運用多種感知事物特徵,發展觀察力。

5、幫助幼兒學會按照指定的標準,對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

6、幫助幼兒學習運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測量的方法。

7、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並與同伴、教師交流。

8、指導幼兒學習使用常見科技產品的方法,運用簡單工具進行製作活動。

9、發展幼兒的好奇心,引導幼兒探究周圍生活之中常見的自然現象、自然物和人造物,願意參加製作活動。

10、培養幼兒關心、愛動物、植物和周圍環境的情感和行為。

二、內容

1、能自動參加科學活動,喜歡探索周圍世界,關心、愛護周圍的動植物和自然環境,願意進行探索、嘗試。

2、懂得四季的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獲取簡單的自然現象知識。

3、綜合應用多種感官感知事物特點,並進行物體的簡單分類;學習應用簡單的工具進行測量,並能與他人溝通觀看結果。

4、懂得生活之中一些科技產品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5、觀看、比較、判斷10以內的數量關係,逐步建立等量觀念;並能嘗試解決生活之中的艱難,促進推理和遷移才能的發展。

6、能自動、專心地進行科學操作活動,並在老師指引下,關注周圍生活之中物體量、形狀、地位的改變,能依據物體的特點分類。

三、具體方法

1、通過親子活動讓幼兒親身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看、操作、發現問題、追求答案的探索活動,應用合適的指引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2、在指引幼兒認識五官時,首先讓幼兒體會感官的作用,體驗感官的協調才能。通過用眼睛觀看事物,能應用視覺感受顏色的改變,提升幼兒的觀看力,體會視覺暫留現象。並能應用視。

3、本學期,咱們將指引幼兒認識空氣、陽光、水等,通過看故事等懂得人類、動物、植物的關係,通過觀看社會環境、湘江水源等懂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覺以外的感到途徑探索事物如:觸覺、味覺、嗅覺。

4、在數學地區之中及時投放操作材料,指引幼兒在地區之中練習數與量關係,圖形與空間的關係。應用各種各樣的操作材料指引幼兒認識數1~10,精確感知10以內的數量,知道它們能表示相應數量的物體;應用“一一對應”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會用“多”、“少”、“一樣多”的詞語;能按物品的屬性分類,學習比較物體的遠近、深淺、高矮、厚薄等。

5、在日常生活之中指引幼兒感知時間的概念,認識不同面額的貨幣及幣值;通過遊戲活動和生活經驗學會估算,逐步建立等量的觀念。

4上科學教學計劃篇7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二、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三、教學計劃進度表:

2.20——2.22:杯子變熱了

2.25——3.1:水變熱了誰熱得快

3.4——3.8:它們會生熱嗎

3.11——1.5:温度計的祕密

3.18——3.22:自行車胎為什麼爆裂

3.25——3.29:春季星空夏季星空

4.1——4.5:認識光玩鏡子

4.8——4.12:潛望鏡的祕密

4.15——4.19:彩虹的祕密

4.22——4.26:凸透鏡照相機和眼睛

4.29——5.3:蚯蚓找家

5.6——5.10:變色龍

5.13——5.17:植物向哪裏長

5.20——5.24:生物與信息密切聯繫的生物界

5.27——5.31:珍稀動植物

6.3——6.7:白天與黑夜晝夜與生物

6.10——6.14:四季更替

6.17——6.21:彎彎的月亮登上月球

6.24——6.28:期末複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