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案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5W

我們寫好教案之後,在上課過程中也是會提高自信的,教案在完成的時候,我們肯定要強調與時俱進,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浙江教案7篇,感謝您的參閲。

浙江教案7篇

浙江教案篇1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新課標要求

(一)知識目標

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及國際競爭的實質,認識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二)能力目標

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判斷國際社會政治現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關心祖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命運的民族責任感,以及熱愛和平,維護本國利益和維護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理念。

2、認識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增強憂患意識和勇於挑戰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 教學方法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教學建議

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聯繫有關實例,讓學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以及國際競爭的實質,體會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隨着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國際格局相應的發生重大變化。各國之間將呈現怎樣的關係呢?下面就學習這方面的問題。

(二)進行新課

十七、 透視世界若干力量中心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閲讀教材104頁,思考幾個探究性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並回答問題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經濟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這與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對峙兩極格局有明顯不同。這種局面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當今國際事務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1、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了以美蘇對峙為標誌的世界兩極格局。

(2)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種力量在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中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係經歷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國際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105-106頁內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積極討論,踴躍發??

教師點評:歐盟成員國的增加,有力的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使歐盟成為多極化力量中頭等實力單位,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羅斯當今的實力雖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經濟科技潛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其大國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強國,目前正在保持經濟大國基礎上謀求政治大國地位。

(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美國、歐盟、俄羅斯、中國、日本等大國和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廣大發展中國家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力軍,是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同盟軍。

(4)世界多極化的形成將是一個漫長曲折的充滿複雜鬥爭的演變過程。

2、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國際競爭

(1)伴隨着世界多極化進程,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

面對急劇變化的世界,許多國家都在調整目標,力圖為自己確立有利態勢。美國極力維護其世界超級大國地位;日本和德國正努力躋身政治大國行列;中國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競爭的意義:世界走向多極化,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由於世界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因而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

總之,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長期存在,這是影響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一個基本因素。單極與多極的矛盾、稱霸與反霸的鬥爭,將成為21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國際鬥爭的焦點。

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1、國際競爭及其實質

世界格局的變化,各國目標的調整,形成了國家間既合作又競爭的局面。要對話與合作,不要對抗與衝突,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的共識。各國人民要求友好相處的呼聲日益高漲。國家間在加強合作的同時,競爭也在加劇。

國際競爭表現在各個領域,有經濟競爭、文化競爭、軍備競爭、人才競爭、科技競爭等。

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6頁“專家點評”內容,瞭解什麼是綜合國力?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

教師點評: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即物質力和精神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這些物質力量是基礎。其中,經濟力和科技力已經成為決定性的因素。文化、經濟、政治實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6頁“相關鏈接”內容,瞭解各國是如何展開競爭的?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

教師點評:當今世界,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是世界大多數國家關心的問題,各國之間的競爭也越來越多地轉向經濟和科技領域。世界多數國家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制定發展戰略,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世界格局中佔據有利地位。

2、加快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教師活動:閲讀教材第107頁圖表,並思考所提出的問題。

學生活動:認真思考並踴躍發??

教師點評:發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強國家實力,這是我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當前,我們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跨越式發展,尤其要着力於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

(三)課堂總結、點評

本節學習了世界多極化趨勢,以及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通過學習深刻領會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國際機遇和挑戰,對於維護和實現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等,有重要意義。

(四)實例探究

[例1]當今國際形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 ( )

cc. 兩極格局,兩強爭霸 b. 美國一極獨霸世界

c. 多極化格局已經形成 d. 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答案:d

[例2] 當今世界恐怖主義活動猖獗,危害上升,世界各國紛紛譴責並攜手打擊各種恐怖活動。這表明 ( )

① 和平問題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② 恐怖主義是和平的主要障礙 ③ 國際社會在反恐上存在共同利益 ④貧困國家的經濟發展日趨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 ③④

答案 a

[例3]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 和 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

① 經濟實力 ② 國防實力 ③ 科技實力 ④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 ①③

答案 d

★課餘作業

分析討論,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應該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浙江教案篇2

第四課 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發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傳統文化的含義

(2)傳統文化繼承性的表現

(3)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理解:

(1)傳統文化的特點

(2)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的重要意義

(3)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4)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

(5)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

(1)分析現實生活中傳統文化繼承性的表現

(2)聯繫實際,分析傳統文化的特點

(3)聯繫具體事例,説明應如何正確繼承、發展傳統文化

(4)結合自身體會,談談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1)提高歸納與分析能力。例如:分析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

(2)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初步探究學習的能力

(3)學會辯證地觀察問題、認識問題。例如: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繼承傳統文化

3、情感、態度、值觀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內容,我們要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做自覺的文化傳承者

二、【課程標準】:

2.4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2.5 彙集實例,説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和發展的重要根源,闡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2.8列舉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評估它們各自的特點;理解傳媒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文化傳承具有深刻的影響。

三、【整體感知】: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同學們會了解到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特點及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明確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處理好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的關係,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和享用者。

四、【相關知識】:

(1)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

(3)文教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競爭包括文化競爭。

五、【方法點津】:

(1)根據教材中提供的事實材料及設問把握教材內容。例如,“傳統文化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部分,設問問我們: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從而引出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積極作用的正確態度。

(2)閲讀教材,把握知識框架,理清教材編寫思路。具體思路是:什麼是傳統文化—’文化具有繼承性—一傳統文化繼承的表現—一傳統文化的特點—,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一文化在繼承中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3)廣泛蒐集相關材料,深人體驗,領會所學理論。例如,蒐集口常生活中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的事例,深入體會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六、【課文導語】:

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也是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積累下來的。認識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才能成為自覺的文化傳承者。

七:【新課教學】:

第一框題 傳統文化的繼承

一、【課程標準】:

2.4解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闡述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道理。

二、【新課教學】: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課堂探究:(1)你知道它們的由來嗎?如果知道,請説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2)結合自己的經驗,你還能列舉出傳統文化的哪些特點?可略舉一兩個事例加以説明?

◇探究提示:(1)①鍼灸起源於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針剌法萌發於新石器時代,當人們發生某些病痛或不適時,用尖鋭的石器按壓疼痛不適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狀減輕或消失。最早的針具是砭石,後來逐漸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到現在用的不鏽鋼針。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和使用有着密切關係,當身體有不適時,用火烘烤得以減輕,繼而用各種樹枝作為施灸工具,逐漸發展到鍼灸。鍼灸早在公元6世紀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現在隨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已傳到世界各地。

②京劇,清朝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同治、光緒年間皮簧班中陸續出現了一批演員,他們善於吸取其他地方戲的各種優點,並在藝術形式方面敢於革新嘗試,迅速促進了皮簧戲的發展,終於形成一個嶄新的劇種----京劇。近百年來,這個劇種遍及全國,已成為中國影響,有代表性的一個劇種。

③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 000~6 000年左右的黃河中游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2)傳統文化還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的地域性等特點。例如:我國傳統文化崇它的形成與發展和人們的認知、信仰等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

生活產生持久的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③我國的傳統習俗豐富多彩,保存有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精華,在維繫中華民族成員間相互理解與信任、促進民族聚合力,以及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都曾起過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課堂探究:(1)你知道上述習俗的由來和演變嗎?

(2)在你看來,這些習俗能夠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麼?

◇探究提示:(1)①一般認為元宵節以漢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為其開端,大約從公元3世紀開始,慢慢形成的一種節日;元宵節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一固定的節日。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始於漢朝,隋唐時發展成盛大的燈市;吃元宵的習俗始於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②端午節的起源據説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詩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國的大夫,熱愛祖國,後因小人誣陷離間而被流放。楚國被秦國攻陷後,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羅江自盡。人們划船在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後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魚吃屈原的屍體,後來演變為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③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還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少數民族的風俗,可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讓學生自己查閲、收集資料來回答。

(2)這些習俗能夠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傳統習俗具有繼承性,在日常生活中,傳統習俗總是無聲地感染和薰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傳統習俗也都經歷了一個不斷自我篩選和棄粗存精的過程。

(2)傳統建築的繼承:

①我國的建築分為宮廷建築、民用建築、宗教建築、橋樑建築、園林建築和城市建築幾大部分,這些建築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演變,都表現出自身的特色或特點,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建築是立體的文化,凝固的藝術,一個民族的建築無不體現其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色彩。中國古代建築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屹立於世界之林,在世界建築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併成為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經過長期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傳統民居的主要代表類型。四合院以南北方向為主軸線,坐北朝南的北方成為正房或者上房,在正房前面東西兩側建有東西廂房。與正房相比,廂房的進深和高度都小,以強調正房的中心地位;坐南朝北稱南房;大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或西南角,大門裏面都建有山牆影壁,以遮擋視線。四合院房院比例合適,室內室外活動都有足夠的空間,而封閉的圍牆又保障了院內的安靜與生活的隱祕和安全。正是因為這些優點,四合院成為我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數量多,分佈廣,為漢、滿、白等許多民族所使用,遍佈全國城鎮鄉村,又因各地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課堂探究:(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麼樣的傳統民居?你能指出這些民居所展現的傳統文化內涵嗎?

(2)有人説,傳統民居佔用了太多的土地資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們應該將其徹底拋棄。你贊同這種觀點嗎?

◇探究提示:(1)同學們可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來回答。

(2)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薩族、藏族使用的氈房,易建易拆,是移動的,使用非常方便,不佔用土地資源;有些傳統民居確實佔地過多,但傳統建築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予以適度保留,不可全部拋棄。

(3)傳統文藝的繼承:

①文學藝術,被稱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國傳統文藝,以古代文學、傳統戲曲、傳統繪畫等為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藴藏着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我國古代文學創作種類繁多,作品浩如煙海,留下了許多聞名中外的名著;剛勁有力的書法,絢麗多彩的繪畫,旋律優美的音樂,威武雄壯的雕塑,輕盈飄逸的舞蹈,無不給我們以美感、以力量、以心靈的震撼、以感情的昇華;中國傳統文藝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有自己獨特的光輝,是東方文藝的代表。

◇點撥:教材“相關鏈接”欄目介紹了我國傳統文藝的情況,説明我國傳統文藝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幫助我們加深對這一知識點的理解。

(4)傳統思想的繼承

①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理淪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中國傳統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和整個中華民族血脈相連,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説,這足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核心。

◇課堂探究:毛澤東説:“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探究提示:毛澤東重視對傳統思想的繼承,提倡要對中國優秀傳統思想進行吸收、消化、總結,做中國優秀傳統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

◇課堂練習:

1.下面不屬於漢族傳統習俗的是( )

①中秋節賞月 ②潑水節③那達慕大會④元宵節看花燈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屬於漢族傳統習俗,可排除;②是傣族傳統習俗,③是蒙古族傳統習俗。故選c。

2.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説法,正確的是( )

①結構體系獨特②藝術造型優美 ③藝術裝飾豐富 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標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不難選出d。

3.傳統思想,包括在長期歷史積澱中形成的( )

①理論觀點 ②學術思想 ③道德觀念 ④文學藝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傳統思想的含義,④不符合題意,故選a。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特點

(1)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傳統文化經過不同的時代仍然會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徵,當然,隨着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會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但傳流文化的核心內容是不容易改變的,這説明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

(2)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

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存在差異,表現出鮮明的民族特點。各民族傳統文化存在差別是因為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受到自然環境、經濟方式、社會狀況、文化特點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對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維繫本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點撥:教材“相關鏈接”説明台灣同胞的各種文化活動,都鮮明地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徵,説明了兩岸文化同根同祖,是維繫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是推動祖國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

◇課堂練習:

我國傳統文化崇尚“浩然正氣”,今天我們強調領導幹部要“講正氣”,同時賦予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內涵,這説明傳統文化具有( )

a.相對穩定性 b.鮮明民族性 c.較強融合性 d.明顯滲透性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根據教材,不難選出a。

2.傳統文化的內容應與時俱進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

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課堂練習:

我國古代婚禮分六個階段,稱為“六禮”,依次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與現在的婚禮有巨大的差別。關於這種變化,説法不正確的是( )

①這種變化與生產力的發展無關②傳統文化的內容應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③這種變化對社會發展起着積極作用 ④這種變化對人的發展起着消極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①説法錯誤,與生產力的發展有關;④説法錯誤,對人的發展應起着積極作用;②③説法正確。

(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

(1)從民族、國家、社會的角度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

(2)從個人角度來看,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課堂探究:你認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你能夠用事例説明你的觀點嗎?

◇探究提示: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是財富還是包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忠”是我國古代倫理道德的原則,《左傳》中的“臨患不忘國,忠也”,要人們儘自己努力,為維護國家利益而獻身,是積極的,對現實生活來説就是財富,應該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對現實生活來説是包袱,應該拋棄。

◇課堂練習:

對於傳統文化,不管是贊成還是反對,誰也不能不面對它的影響。下面受傳;統文化影響的有( )

①民族②國家③社會④個人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傳統文化的影響,由教材不難選出d。

2.繼承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呢?正確的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屯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例如,古代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圖”。“二十四孝圖”講述了24個古人非同尋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為的舉動。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應該提倡;但“二十四孝圖”中的“刻木事親”“埋兒奉母”的故事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這些具體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對待傳統文化一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課堂練習:

繼承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正確的態度是( )

①取其精華②去其糟粕③批判繼承④古為今用

a.① &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由教材不難選出d。

第二框題 文化在繼承中發展

一、【課程標準】:

2.8列舉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方式,評估它們各自的特點;理解傳媒技術的進步,以及教育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對文化傳承具有深刻的影響。

二、【新課教學】:

(一)、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課堂探究:我們今天常常針對什麼問題使用“實事求是”這個詞?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提示:我們今天所説的“實事求是”是指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無論做什麼

事情,都要從容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規律,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

(1)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該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是該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個民族文化的發

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離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文化發展就是無

源之水、無本之木。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不能原封不動地承襲傳統,必須要把握

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有所淘汰,有所發揚,從而使文化得到發展。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汲取養分,在創造中繼承,在推陳中出新,創造出既具有時代精神,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課堂探究:你是如何看待這兩種觀點的?請説出理由。

◇探究提示:(1)觀點一是片面的。認為我國古代教育思想有消極方面,應予以擺脱這些消極方面的影響是正確的。但我國古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學思結合”的正確思想,對此我們應予以借鑑吸收,不能全部拋棄。

(2)觀點二也是片面的。我國古代教育思想有許多合理成分,但也有不少消極成分,正確的做法是批判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面迴歸古代教育思想。

◇課堂練習:

關於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説法正確的是( )

①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②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 ③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④發展是繼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化繼承和文化發展關係的理解,④説法錯誤,故b、c、d項

可排除。

(二)、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社會制度的更替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文化在本質上屬於社會意識的範疇,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而社會存在最根本的就是人們的經濟、政治活動及其社會關係,因此,文化又是經濟和政治的產物。社會制度的更替,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推動的,每當社會制度發生新舊更替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就會發生巨大變化,文化也會經歷一個新的文化形態取代舊的文化形態的過程。代表新的政治、經濟力量的新文化,通過反對代表舊的政治、經濟力量的舊文化的鬥爭,有力地促進文化的進步。

◇點撥:教材“相關鏈接”列舉了社會制度的更替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

2.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來,科學技術中每一項重大發現和發明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例如,中國佔代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使之成為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的強有力工具.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點撥:教材“相關鏈接”説明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科學技術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課堂探究:從超越時空侷限的意義看,現代信息技術對傳承民族文化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探究提示:現代信息技術運用聲音、圖像、文字、活動影像等多種方式,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收集、選擇、傳遞、儲存,--h-~了時間、地域的限制,極大地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傳播、繼承、交流與發展。

3.思想運動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不同思想在思想運動中相互激盪,不但催生着社會變革,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例如,新文化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一批進步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來觀察和探討中國的社會和歷史。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歷史研究的對象和史料的運用等方面發生重大變化,史學的編纂方法出現了突破,唯物史觀得到廣泛傳播,中國歷史進入新的蓬勃發展時期。

◇課堂探究:你能否根據現有的歷史知識,談談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學説的見解。

◇探究提示:(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孔子提出“仁”的學説,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提倡廣泛地理解、體貼他人,以此調整人際關係,穩定社會秩序。孔子講的“克己復禮”,是説做人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要求。

(2)老子認為“道”是凌駕於天之上的天地萬物的本原,他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從“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出發,倡導政治上“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老子哲學中包含着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他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相互轉化。

(3)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兼愛”就是無等差的愛,無論任何人,都不分輕重厚薄;“非攻”就是反對不義的兼併戰爭,主張各國和平相處。

(4)韓非子崇尚法,強調法的重要性,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要求人人必須遵守法;韓非子還認為社會不斷髮展變化,歷史永遠不會倒退,主張變法革新。

◇課堂練習:

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有( )

①自然環境②社會制度③科學技術④思想運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不難選出b。

(三)、教育在文化傳承中

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過對受教育者的“傳道、授業、解惑”,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教育能夠以濃縮的形式重演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走過的認識世界的過程,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事文化創造。

(3)隨着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課堂探究:在你看來,上述教育方式各有什麼特點?不同的教育方式對文化傳承具有哪些影響?

◇探究提示:(1)①私塾是一種個別化教學,老師逐個向學生傳授知識,一個教師只能教幾個至多十幾個學生;無固定、統一教材,教育質量主要取決於教師個人水平。②課堂教學是按學生的年齡和知識水平編班,以班為單位實施教學,每班人數固定,教師按課程表上課;課堂教學有統一和固定的教學內容,按規定的教學計劃、大綱和教科書進行教學,有固定的教師,課堂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③網絡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將整個學習活動,從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學資源的使用,實現真正的共享和社會化,打破了時空界限,擴大了教育規模;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學習計劃,通過人機交互等眾多途徑及時尋求教師的指導與幫助,實現個別化學習。

(2)私塾這種教育方式依靠老師對學生的教授,將自身知識傳給學生,對文化傳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規模小,影響有限。課堂教學這種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使學校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途徑。網絡學習這種教育方式,使文化傳承的方式和手段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繼承與發展。

◇課堂練習:

關於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説法不正確的是( )

a.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

b.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們在有限的學習生涯中獲得既有的文化財富

d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小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學生對教育在文化傳承中作用的理解。a、b、c項從不同角度

説明了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d項説法錯誤,教育在人類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故選d。

◇本課小結:

1.本課宏觀把握捷徑。

本課講述的是文化的繼承性與文化的發展,我們先要明確傳統文化的含義,知道傳統文化的特點,知道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掌握傳統文化繼承性的表現,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在繼承中發展文化。本課以傳統文化的繼承性為切人點,分析了正確對待傳統文化,要處理好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我們今天所享有的文化,是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積累下來的,理解繼承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才能成為自覺地做文化的傳承者與創造者。

2.運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

如文化繼承與文化發展的關係,它們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一方面存在區別,相互對立;一方面相互統一,不可分離。

浙江教案篇3

教材簡析:

“際天而來”、“吞天沃日”,這該有多麼雄偉、氣勢磅礴啊,這就是被稱為天下奇觀的“浙江潮”。課文帶領學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氣勢,通過感受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的生字新詞,正確美觀書寫本課生字6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好古文的讀法。

3、運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展開想象,※通過古今文字的對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4、通過感受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對比,感悟祖國語言的魅力,增強語感和對祖國語言的由衷熱愛。

教學難點: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結合課文理解“橫貫”、“天下奇觀”、“人聲鼎沸”、“風號浪吼”、“漲”等詞語及比喻句。

學情分析:本班有學生60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3人,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不夠,個別學生閲讀能力很差,成績不穩定,好差生兩極分化嚴重。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 今天我們將首次接觸到文言文,齊讀課題。(生齊讀課題。)

2. 課前已經預習了課文,能説説第一次讀古文的感覺嗎?

3. 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困難嗎?

二、初讀課文,質疑解疑

1. 各小組分兩步來解決問題:第一,認真讀課文,先把課文的大概意思讀明白;第二,在瞭解大意的基礎上,把課文讀通順。時間暫定五分鐘。(生合作學習。教師很認真地逐組巡視輔導。)

2. 能用自己的話,説説你讀懂了什麼?(評價,糾錯)

3. 指讀課文:課文讀通順了嗎?誰來試一下?(評價)

4. 教師範讀,學生跟讀,把握古文的韻律讀法

三、細讀課文,感悟理解

1. 圍繞着“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來感受浙江潮的偉大。

從哪裏能看出浙江潮是偉觀呢?請你默讀課文,畫出有關的句子,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形:僅如銀線等色:玉城雪嶺等

聲:如雷霆勢:震撼激射

2. 指名回答:遠——近——氣勢—詩歌評價

3. 指導美讀: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你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4. 教師配樂範讀,學生練讀,指讀。(古箏曲)

5. 再讀古文,説説為什麼稱浙江潮為“天下之偉觀也”?學生結合課文內容以及自己的理解進行交流。

6. 指導朗讀:將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讀出來,注意讀出氣勢讀出古文特有的韻律。

四、拓展運用

1. 其實描寫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師又給你帶來一篇。出示《錢塘江大潮》,請你讀讀,感受一下這兩篇課文有什麼不同?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2. 指名讀,説感受。

五、課堂小結:

雖然本課只有短短四句話,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觀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讀出來吧!

六、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寫的浙江潮,簡潔、傳神。今天我們再來感受一下現代散文。

板書課題:觀潮

看看兩者有哪些不同?

二、檢查預習:

1、通過預習,你認為哪些生字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學生進行交流,糾正讀音

2、指名朗讀本課生字新詞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

4、學生質疑

三、學習課文:

1、理清課文脈絡:快速瀏覽課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

2、學習潮來前課文1—3自然段

學生齊讀課文第一節,點撥學生理解“觀潮”與“天下奇觀”中的“觀”字。“觀潮”中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中的觀是景象的意思,在這裏是指大潮來時的景象。進而理解課題《觀潮》即觀天下奇觀。

找出寫大潮來之前江面景象及人們心情的句子,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麼?(江面平靜人們急切)

3、精學“潮來時”,學習課文4—5節。

如果你們就在觀潮的人中,你們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師找來了大潮到來時的錄像帶你們想不想看呢?播放錄像思考:潮來時有哪兩點給你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聲大,浪高)教師指導學生自己讀4—5節,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寫潮來時的聲音”和“寫潮的樣子”的句子。

知潮聲:聲像什麼?響聲怎麼樣?千百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的響聲像什麼?在學生回答出來之後,讓回答最確切的學生將“悶雷”,“越來越大”,“山崩地裂”寫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讓概括面又準確的學生將“一條白線”“拉長變粗”、“白色城牆”,“白色戰馬”,書寫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過板書,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觀察順序嗎?

從課文中找出相關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

訓其説:根據板書敍述潮來時的經過。先讓全體學生按板書內容練習説,再讓學生加上表示觀察順序的詞練習説。

解其情:如果你們就在觀潮的人之中,此時此刻你們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呢?學生理解觀潮人的“喜”、“驚”之情。

小結:錢塘大潮聲巨大、浪罕見令人又驚又喜,使人驚心動魄。讓我們一起有感情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

4、自學“潮過後”學習課文第六節。

潮過江面景象會是什麼樣?帶着這一問題自學第六自然段,自學後交流。

從潮頭“奔騰而去”、“餘波還在漫天卷地湧來”分析中理解了潮頭洶湧,餘威猶在。“霎時”一詞的分析中,理解了潮頭一眨眼就過,進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漲六米”的分析中進一步理解錢塘大潮之奇。

5、再憶“潮來前”,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天下奇觀”。

四、本課小結:

這正是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你認為這裏所引用的天下指什麼?學生理解“天下”可以認為是中國,也可以泛指全世界。學生理解“天下無”為中國之最,也可以理解為“世界皆無,唯中國獨有”,這説明錢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1、齊讀:浙江潮

2、齊讀:觀潮

二、學習寫作方法:

1、從“思路線”的歸納中教給學生解詞的方法,“天下奇觀”中的“奇”是指特殊,聲形巨大,海水倒灌異於一般。

2、從潮的“形、聲、線”的歸納中讓學生理解“靜——動——靜”的寫法以及以靜襯動的描寫手法。

3、請三個同學有感情朗讀“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其他同學聽讀中再次觀錄像。讓學生的心情與作者同“急”、同“喜”、同“驚”,同“贊”。作者讚美錢塘大潮天下奇觀、熱愛祖國山河的筆下之情,為學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寫中作者運用那些修辭方法?

5、文章開頭與結尾一句之間有什麼聯繫?

三、對比賞析:

浙江潮和觀潮兩篇課文的不同之處?

語言文字方面朗讀感受方面內容結構方面

四、全文總結:

同學們還曾記得,那神奇美麗的五彩池;雄偉壯麗的瀑布;四季如畫的小興安嶺;還有這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這就是我們可愛祖國的山山水水,我們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這種熱愛與自豪之情藴含在文章的字裏行間。

板書: 浙江潮 觀潮 天下奇觀 潮來前 平靜 聲 形 色 遠 悶雷 一條 白線 稍遠 長 粗 橫貫 潮來時 再近 白色城牆 更近 千萬坦克 千萬匹白色戰馬 潮來後 平靜

浙江教案篇4

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瞭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閲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係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係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後,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税,獲得離開莊園、擺脱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説:“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餘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係,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係和契約關係。”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説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後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僱傭與被僱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麼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脱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税,農民在家裏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麼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後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於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脱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佔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係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麼?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麼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麼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着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後,隨着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並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後期,王權興起、-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僱傭關係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浙江教案篇5

?世界近現代史》

一、教科書對於學生髮展的功用

(一)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係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鬥爭,爭奪世界霸權鬥爭)

3、民族解放鬥爭

美國獨立戰爭、拉美獨立戰爭——亞洲革命風暴——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係,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

(二)能力培養功能

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設置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閲覽室,上網查找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閲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萬象。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展的曲折反覆,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穫,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鬥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後勇,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鬥。

二、教科書的課程價值達成度

(一)從內容選取上看課程價值達成度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集中敍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展到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體的體例敍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衝突。主幹知識與支幹知識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築成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二)從內容組織上看課程達成度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徵看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1)新教材課型多樣,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閲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並茂。可讀性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於學生從宏觀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展的特點。(4)每節課後的練習題增設了《閲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着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5)書後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彙對照表》,對書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文件、歷史事件稱謂進行中英文對照,便於學生查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善於組織教學,有效的利用書中的資源、資料、練習題,上好閲讀課和實踐課,搭建學生思維的平台,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一定會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本冊書總體編排設計精當合理,符合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結合。

(一)加工改造的視角

1、根據歷史知識特點。歷史知識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散,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一些歷史線索難免顯得支離破碎。

2、根據高二文科班學生的特點。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基本能夠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練的學科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闡述自己的見解。

3、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能力,成為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膽取捨,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1、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增補了一些內容。如:在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時,向學生介紹了富爾頓和他的汽船,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介紹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利於對於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課程資源。譬如:學習第四章第一節時,我注意將兩次工業革命對比來講授;第三節《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我請同學總結世界歷的三次殖民高潮。通過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對比法、聯繫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如:在學習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後,比較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學習了殖民侵略過程後,對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時間、特點,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在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節時,設置了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工業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後,安排了活動課“如何評價拿破崙”。通過這些措施,培養了學生學史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將世界史和中國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學習工業革命時,請學生分析“鴉片戰爭與工業革命的關係”;在學習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時,分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有無關係”等,增加學生橫向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5、加強各學科的綜合。歷史展示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全貌,包羅萬象,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通過改革和革命,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從而,印證一個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分析歷史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形勢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更高,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有較高的教學理論,還要有崇高的師德修養。在教學中,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好教材,才能適應今天的教學。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載體,教師要能正確的駕馭它、使用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今天素質教育的需要。

浙江教案篇6

教材分析

?浙江潮》這篇課文的編排形式比較新穎,它的主體課文《浙江潮》是南宋文學家周密創作的《觀潮》節選,不足80字。在這短短80字的文章中描寫了潮來之時的形、色、聲、勢四個層次,文章生動傳神、一氣呵成,貼切的比喻(僅如銀線、玉城雪嶺……)、傳神的誇張(際天而來、如雷霆、吞天沃日……)、精當的用詞(震撼激射、勢極雄豪……),由遠及近地寫出了潮的特點,刻畫了浙江潮的雄奇壯觀,傳情之處只用一兩個字就表達出強烈的感情色彩。在它後面附了我們大家熟悉的那篇現代散文《觀潮》。文言文對於國小五年級的學生是陌生的、晦澀的,其中的語法和每一個虛詞實詞的字義並不是國小階段必須掌握的內容。怎樣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到文言文的精煉之美、嚴謹之美、音律之美以及怎樣處理文言文和現代文之間的關係成為這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國小五年級學生是第一批參加教改實驗的學生,一直在學習北京師大新世紀(版)小語教材。學生的特點是理解、表達、想象能力很強,但是基礎不是很牢固。學生之間差別也比較大。

教學目標

1.認識並正確、規範書寫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錢塘江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詞語句子的精確美妙,感悟到恰當地運用語言和修辭方法所帶來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3.學習文中精彩生動的語言描寫。認識古今語言的異同,增強語感,感悟祖國語言的魅力。

教學重點

認識並正確、規範書寫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錢塘江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感受文章中詞語句子的精確美妙,感悟到恰當地運用語言和修辭方法所帶來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教學難點

學習文中精彩生動的語言描寫。認識古今語言的異同,增強語感,感悟祖國語言的魅力。

教具準備

自制幻燈片課件,浙江潮視頻。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剛剛度過了中秋節,相信在這一天你感受到了閤家團圓的天倫之樂。你知道嗎?每年從中秋節後的第二天起,一浪浪海水受到了月亮的召喚聚集到了浙江江口,它們的“團圓”造就了一個聞名天下的自然奇觀——浙江潮。你對此感興趣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孩子們還陶醉在中秋節快樂的回憶裏,老師的話讓他們立刻提起了精神,饒有興趣的拿起了書。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創設特定的情境,渲染特定的背景,可以牽動學生的情感積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進入美的境界,深入體驗文章的美感。)

二、初談感受

觀看浙江潮視頻。你想用什麼詞語來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設計思考:由於國小生受生活閲歷和審美經驗的限制,要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就要儘量創造機會讓學生能看得到、聽得見、摸得着,使學生在圖、聲、樂的共同作用下感受其中之美,產生和作者同樣熾熱的愛和心理共鳴。因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適當採用直觀手段,如圖片、聲音、影像等,可以增強課文中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把學生領到美境中去,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薰陶,養成良好的愛美情趣。)

學生用詞:雄偉、神氣、很有氣勢、氣勢磅礴……(對學生的概括給以適當評價,不適合、不優美的給予建議,規範提高學生的語言。)

三、初讀課文

讓我們看一看宋朝着名的文學家周密是怎樣來描寫他眼中的浙江潮吧。再看視頻,自己放聲讀課文,劃出不懂的字、詞、句,質疑提問。

老師範讀,指導學生斷句抑揚。

(設計思考:因為這篇課文是文言文,學生在剛開始接觸時不知道該怎樣去讀,這時候老師的範讀讓學生知道了該如何斷句,什麼時候抑什麼時候揚,為下面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在下面的學習過程中有的時候找幾個學生讀不好的地方由老師範讀,如描寫江潮由遠及近的這個過程的時候聲調也應該是由弱到強的,在“繼而漸進”這個詞上也要表現出這個變化,學生沒有體悟到,經老師的範讀點撥學生較好的把握了這種氣勢的變化。)

四、瀏覽課文

哪一句是概括寫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

抓住“天下之偉觀也”中的“偉”字讓學生體會作者用字之妙。“偉”,罕見的、奇特的、壯觀的、有氣勢的。

五、再讀課文

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偉觀”?拿“信號筆”作批註。

(設計思考:作批註的過程是學生思考的過程,對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很有好處。五年級的學生應該開始此項訓練。但是批註的形式和方法並不。)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你從這句話體會到了什麼?能讀出來嗎?

(自讀,指讀,談體會,再讀,老師範讀,齊讀,老師引讀……)

在讀遠觀大潮時,老師輕聲而喜悦地説:“盼望着、盼望着,遠遠的,潮來了……”學生會意輕柔跟讀“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師(漸強,振奮):“大潮越來越近了!”生(大聲,振奮):“繼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師(短促有力):“那聲音……”生:“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師:“那氣勢……”生(充滿激情):“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設計思考:這句話是課文的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領會文章的描寫之妙。“勢極雄豪”中的“極”字讓學生體會作者用字之妙。“極”,極致的、的、不可比擬和超越的。體會之後再回到誦讀中,通過重讀表現出作者用意,同時也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並讀出了“浙江潮”之奇。為了讓學生通過不斷地誦讀體會文章意境,老師的語言穿針引線,一波接一波地造勢,老師幾個字的引導使學生讀得激情四射,把孩子的情緒推向高潮,如大潮洶湧於眼前。)

六、體會寫法

形:銀線、玉城雪嶺。

色:銀、雪。

聲:大聲如雷霆。

勢: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通過朗讀反覆體會古漢語的凝鍊、精當,積累詞語。在下面和現代文的比較閲讀上體會中國語言文字的繁簡之妙。

文章結尾運用了楊誠齋的詩“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體會作者以此作為結尾的用意。

1.體會詩句對浙江潮的高度概括。體會語言和韻律美。

2.浙江潮的偉觀被廣為稱頌。

(第一點作用是老師在教案中設計好的,第二點卻是學生自己在思考後提出的,很出老師意料。可見學生是學進去了,動腦筋了,而且有着良好的分析、思考和想象力。)

七、瀏覽現代文

找出和古文相對應的句子。和古文中的句子對照着讀一讀,體會二者的不同(從語言文字、內容結構、朗讀感受上體會)促進對課文的朗讀。

1.過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2.“那條白線很快地向前移動,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層樓高的白色城牆。”

“繼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

3.“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令人驚心動魄。”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設計思考:使學生在比較閲讀後從語言文字、內容結構、朗讀感受上體會出了兩篇文章的不同,對古今語言的異同產生了感性的認識,感悟到祖國語言的魅力,增強了語感,反饋到誦讀上就更加充滿激情。)

八、再看視頻

再看一次浙江潮視頻。假如你就是周密,站在浙江邊觀看氣勢磅礴的浙江潮,通過朗讀,抒發出你的感慨吧。

(這段視頻在課上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導入時,學生在觀看時不斷髮出唏噓讚歎之聲,馬上有興趣走進課文。第二次是在理解語言文字之時讓學生通過觀看體會,學生對“銀線”、“玉城雪嶺”、“大聲如雷霆”有了形象的體會,轉化到讀的時候就更加到位。第三次是在學習完課文內容之後,學生這時通過反覆讀書已經基本做到了熟讀成誦,並且對大潮的整個過程有了到位的理解,在讀的時候學生有的手指錄像畫面,有的搖頭晃腦誦得有滋有味。

當然,這種資源在語文課上的作用只能是輔助的,所以在考慮運用時一定要明確用的目的,避免搞花哨走形式。

浙江教案篇7

第1課 生活在信息中

教學目的和要求:

1.瞭解什麼是信息;

2.知道各種類型的信息;

3.瞭解各種信息的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信息的各種形態及其本質含義

教學方法:

1.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啟發學生對問題深入思考。

2.電腦動畫課件教學。

教學準備:

多媒體平台播放自制的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導入新課

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世紀。

問:什麼是信息?(結合生活體驗來回答)

信息通過……傳遍世界。

問:什麼是信息技術?(舉製作一則新聞的例子)

人們可通過因特網進行網上購物.瀏覽信息.達成商業交易.進行遠程學習……(“因特網”區別於其它信息技術的特徵是什麼?)

2.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舉例啟發後,請學生自己舉例)

只要我們留意一下週圍世界,就會發現信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十字路口的信號燈…… 教室裏的板書,掛圖…… 圖書館裏的書報…… 春節聯歡晚會的現場直播……大自然也無時無刻不在向我們傳發出各種各樣的信息……

[可用幻燈片展示以上圖片]

二、新課教學

科學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經過計算機技術處理的資料和數據,如文字、圖形、影像、聲音等;二是經過科學採集、存儲、複製、分類、檢測、查找等處理後的信息產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運動的狀態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須藉助某種符號才能表現出來,而這些符號通常人們用數據來記錄它。

(一)我們身邊的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許多變化,你們能舉出些例子嗎?

用2分鐘的時間看哪個小組的例子舉得多些。(遊戲形式:全班分成兩個大組,利用電腦自動計時,教師計數)

(二)信息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

信息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信息。信息已經是一種對人類有用的資源,人類充分獲取和利用信息改變生活。舉例:人們依據對食物營養成分的信息和人體對人體需要營養信息的分析確定飲食結構;根據對氣象雲圖的分析來預測未來的天氣情況。

(三)信息在社會存在領域:

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在教育中的應用

在醫學中的應用

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

在生活中的應用

在其他方面的應用

(四)學習信息技術的意義

信息技術是當今社會的文化基礎。如果不懂得信息技術,就將成為新的文盲。

傳統的讀、寫、算基礎能力的要求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素養已經成為衡量一個人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小結

我們越發現身邊的信息技術在生活中應用,就會越感受到信息時代對生活方式的衝激。

★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生活在深處

★ 2012大學聯考作文——我想生活在唐朝

★ 生活在温馨之家作文

★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 美文欣賞——生活在深處

★ 2022年浙江卷大學聯考作文

★ 我生活在快樂之中作文

★ 浙江語文大學聯考作文範文 脈脈鄉情

★ 我生活在温室中作文600字

★ 大學聯考作文素材:活在多種可能中

文檔為doc格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