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裏的我》教案3篇 "自我探索:《鏡中自我》教案"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6W

《鏡子裏的我》是一部優秀的兒童讀物,講述了小女孩以及她的家庭成員在不同場景下的反映及變化。教案中將結合本書內容,引導孩子們深入思考自我認識和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鏡子裏的我》教案3篇

第1篇

1、老師今天帶來兩隻小貓,陪你們一起玩好不好?我們來看看這兩隻小貓?

2、小朋友們這兩隻小貓是什麼樣子的啊?一隻小貓是不是很乾淨啊?另一隻小貓好髒,臉都變成小花貓了。

3、那老師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喜歡跟哪隻小貓玩啊?為什麼啊?

1、老師這有一面大鏡子,小朋友們也一個個的出來照照鏡子吧!

2、鏡子裏的你們小臉乾淨嗎?有沒有像小花貓的啊?

3、洗臉的步驟:打開水龍頭——毛巾搓一搓——關上水龍頭——擰乾小毛巾——先擦眼睛——再擦鼻子——再擦嘴巴——別忘了擦耳朵——再把小臉全部擦一遍。瞧!我的小臉真乾淨。

4、小朋友們以後洗臉就按剛才所學的自己去洗臉好不?

《鏡子裏的我》教案3篇

第2篇

1、初步瞭解鏡子的用途,知道鏡子能照出人或物體。

2、通過照鏡子和參與照鏡子游戲,感知鏡子中的我,瞭解鏡子的基本特徵。

3、樂意照鏡子,積極參與照鏡子游戲活動,對用鏡子觀察周圍的事物感興趣。

讓幼兒自主玩一玩,説一説: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摸一摸、看一看、説一説,自己對鏡子的認識。

教師:鏡子裏有什麼?動一動鏡子,你還看見了什麼?

讓幼兒照鏡子做各種表情和動作。啟發幼兒説説:照鏡子時,你發現什麼?

6、想幼兒介紹“照鏡子”遊戲的玩法,啟發幼兒想一想:老師做照鏡子的人,小朋友做鏡子裏的人,老師做什麼,小朋友應該什麼?

鼓勵幼兒模仿老師的動作,跟着老師的動作而變化,感知鏡子裏的人和照鏡子人的動作的一致性,體驗照鏡子的快樂。

小百科:鏡子是一種表面光滑,最初古人以打磨光滑的青銅為鏡並且具有反射光線能力的物品。

第3篇

1.發現“1”和“許多”,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即若干個1個合起來是許多個,許多個可以分成若干個1個。

2.知道班裏除了有1個我,還有許多個我的好朋友,體驗與小朋友在一起時的快樂。

給每人提供一面小鏡子,引導幼兒:“快看看小鏡子裏,有誰在裏面?有幾個你自己?”並告訴幼兒:“小鏡子裏還有你的好朋友。”讓幼兒試一試,能不能從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看到了就大聲説:“×××,你是我的好朋友。”然後比一比,看誰看到的好朋友多。

將幼兒集中到大鏡子前,提問:大鏡子裏有誰?(引導幼兒説一説有許多小朋友)邀請全體小朋友當小貓,和老師一起做“老貓睡覺醒不了”的遊戲。

遊戲開始時,主班老師面朝鏡子背對幼兒做睡覺狀。當主班老師(老貓)嘴裏唸到:“老貓睡覺醒不了,小貓悄悄往外跑”時,配班老師悄悄請一個幼兒起身躲到屏風或布簾後面去(不能被鏡子照到),主班老師睜開眼睛問:“幾隻小貓跑了?”幼兒回答:“1只。”遊戲重新開始,如此反覆直至所有幼兒都躲到屏風後面時,老師問大鏡子:“每次只有1只小貓跑掉,怎麼我的許多小貓都沒有了?”(讓幼兒發現許多隻被分成了若干個1只)這時,配班老師逐一請幼兒回到大鏡子前,主班老師問:“幾隻小貓回來了?”該幼兒答:“1只。”如此反覆直至所有幼兒都回到大鏡子前,主班老師再問:“每次只回來1只小貓,我這裏怎麼會有許多隻小貓呢?”(讓幼兒再次發現若干個1只合起來就有了許多隻)

教師還可結合平時的各種生活、遊戲活動,讓幼兒反覆感知“1”和“許多”(元素與集合)的關係,例如分餐具、發點心等。

認識“1”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比較適合於3歲左右的孩子。根據他們年齡小、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只學習“1”和“許多”相對低年齡段孩子而言較抽象和枯燥。但伴隨着遊戲活動,就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和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了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通過遊戲教學法、情景設置等手段開展了此次活動。在活動中始終圍繞目標開展活動,幫助幼兒初步理解“l”和“許多”之間的關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