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讀後感7篇 深度閲讀:心靈的交匯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8W

本文將圍繞“交流讀後感”展開討論,探討通過書籍閲讀與他人交流的重要性。閲讀不僅令我們獲得新知識,豐富思維,更為重要的是,與他人分享閲讀經歷可以促進彼此的文化交流,拓寬視野。本文旨在鼓勵大家積極參與閲讀交流,從而更好地發展個人素質與人際關係。

交流讀後感7篇 深度閲讀:心靈的交匯

第1篇

童年,一個離我很近的詞藻,對我來説,那或許是美好的或許是煩惱的。但讀了《童年》這本書後我就能確定出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幸運的。

阿廖沙是《童年》的主人公,一個和樂觀開朗、善良正直的男孩。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母親帶着他到了外祖母家。但阿廖沙的外祖父和他的兩個舅舅卻非常自私蠻橫,經常毒打孩子,這對阿廖沙來説就是給他的童年買下了陰影。但令人慶幸的是,阿廖沙的外祖母給他的童年增添了不少色彩。讀了這本書後,我不由得喜歡上了這位慈祥善良、淳樸的外祖母。記得書中有一個片段是這麼説的,在去尼日尼的路上,外祖母時常給阿廖沙講故事,還不停地安慰這阿廖沙,關心這他,每當外祖父要打阿廖沙時,外祖母總是馬上衝過去保護他。雖然阿廖沙的童年有很多痛楚但因為有了外祖母這樣天使般的任務,才給了他一些童年的美好回憶。告訴了他人間其實還是有温暖的。

當我看到外祖父用鞭子抽打阿廖沙時,便想起來我的童年。“吃些蝦子,它可以讓你的小腦袋瓜變聰明哦!”外祖父對我説道。

“魚也好,吃這塊兒!這塊兒沒刺”外祖母也附和着。“嗯,多吃點。”媽媽撫摸着我的頭笑道……一句又一句關心我的話,迴響在耳邊。比起阿廖沙,我可幸福多了!

是呀,每個人都會得到温暖的,它或多或少,但我們需要的就是知足。要相信,只要以樂觀、知足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總會發現一些亮點。

交流讀後感7篇 深度閲讀:心靈的交匯 第2張

第2篇

前些天讀了《童年》,印象頗深,時值幾年之後,我再一次重温這本高爾基所著的《童年》,感觸更深了。

故事生動地再現了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高爾基的童年,是在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度過的: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着他。幼小的他過早地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和醜惡,小小的心靈因而受到許多打擊。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樣的人,保護和支持了高爾基。故事生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愚昧、污穢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沙皇專制制度的腐敗、醜惡,體會到老百姓身處黑暗而不知的奴性與麻木,以及年輕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難歷程。

和高爾基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鬥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最讓我久久難忘的是高爾基從小就善良的內心,特別是在外祖母的哺育下,生成了一顆善惡分明、是非分明、能愛能恨的靈魂。他勤於學習,刻苦耐勞,嚴峻的生活使他鍛鍊成長為一個意志剛強、有理想有作為的新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東西是: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

高爾基悲慘、令人憐憫的童年故事,讓我心裏久久不能平靜。但是卻鼓舞着我不停的前進,不斷地拼搏和進步!

第3篇

最近,我閲讀了世界文豪高爾基寫的一部長篇小説——《童年》。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基礎創作的自傳體小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兩部分別為《在人間》和《我的大學》)。它講述的是阿廖沙(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的暱稱)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就是作者高爾基的真實寫照。 小荷作文網

主人公阿廖沙悲慘的童年生活打動着我: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隨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開了一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得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阿廖沙的兩個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整日為了爭奪家產而爭吵鬥毆,瘋狂虐待自己的妻子。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可怕的環境裏也不乏温暖與光明。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她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還經常講一些憐憫窮人和弱智、歌頌正義和光明的民間故事給阿廖沙聽。外祖母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阿廖沙,使阿廖沙充滿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這種存在現實生活中的愛與恨以及善與惡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裏”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與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生活是沒有煩惱和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許多小孩子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從來沒有經歷過被人用鞭子抽打的滋味。那一定是一種無法想象的痛苦吧!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生活和阿廖沙的童年生活真是天壤之別啊!

我細細品讀完《童年》後,感受頗深: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因此,我們應該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第4篇

有一次,我在陽光明媚的天氣下讀了一本十分有趣而又十分有教意義的書。它使我深有感觸。

當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看上面清晰地寫着:人鴉。這一眼使我十分驚訝也十分好奇。這本書竟然叫人鴉,會不會是他又是人又是烏鴉呢?會不會他既可以變成人也可以變成烏鴉呢?他是烏鴉與人雙重靈魂的化身嗎?他一生下來就既長的像烏鴉又長得像人嗎?成千上萬的問號頓時一起湧向的大腦。接着,我就帶着這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進入了這本書的黃金屋,希望在這裏能尋找到我所需要的答案。

一開始,它就告訴了我所需要的答案,也用那一個答案解開了我腦海中所有的謎團。原來是因為有一隻名叫朗多爾乎的烏鴉對這本書的主人公一位德國的男孩瑞夏德説了一段奇怪的咒語,之後小男孩瑞夏德就變成了一隻會飛的烏鴉。原來,他們兩個換了身份。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很普通的日子,德國男孩瑞夏德獨自坐在榛子樹樹叢旁的草地上胡思亂想,一隻叫朗多爾夫的烏鴉飛落在他身旁,呱呱地對他説:“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然後它豎起羽毛,原地轉了三圈,唸了一段詩一般的咒語:“飛上高空,箭一般俯衝,天地之間任從容。用你的翅膀負擔起黑夜吧,你去做烏鴉,我來當兒童!”呵呵,瑞夏德竟然就此變成了一隻烏鴉,他的羽毛閃爍着黑色金屬般動人的光澤。作為鴉中的人、人中的鴉,人鴉不斷變換視角觀察世界,在經歷無數次的冒險之後,他又走上了一條迴歸自我的道路。

這本書使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主人公的勇敢與堅強,永不磨滅的精神!

第5篇

書,陶冶了我的性情;書,豐富了我的知識;書,開闊了我的視野;書,給予了我人生的啟迪。以書相伴,人生就會有大不同。生活可以清貧,但不可以無書。博覽全書的人,往往知識豐富,能集眾家之所長於其身,因此能使人喜歡讀書,將使他終身受益。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多讀書,讀好書。可仍然有一些人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對讀書產生興趣,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讀書不僅可以讓孩子獲取廣泛的知識,陶冶情操,還能使孩子得到放鬆休閒,緩解焦慮,調節情緒,與孩子一起讀書,既能留出一些時間與孩子共處,又能要求自己也養成讀書的習慣,一舉兩得。

經常讀書的人會思考,知道怎麼才能想出辦法。他們智商比較高,能夠把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抓住根本和要害,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讀書的人不會亂説話,言必有據,每一個結論會通過合理的推導得出,而不會人云亦云、信口雌黃。

讀書的最終目的當然是為了提高對人性的認識,鍛鍊心胸,逐步訓練感受幸福的能力,培養自信心,形成實踐能力。有道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養成閲讀習慣將受用終生。閲讀習慣是在心靈深處裝了一部發動機,一個人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寂寞,養不成讀書的習慣,一輩子不知所措。

第6篇

?格列佛遊記》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説,據説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着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着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着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遊記》--愛屋及烏。可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能夠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樣看,來顯示自我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

打個比方,讀《圍城》是一種愉悦的享受,就像是用地道戰地雷戰打鬼子,越打越過癮,正打在關頭上,錢鍾書先生將大筆一擱,鬼子投降了;讀《駱駝祥子》也挺爽,應當屬於三大戰役的那種,共軍三下五除二地把蔣介石趕到了台灣,我也三下五除二地幹掉了老金;但讀《格列佛遊記》就大不一樣了,是一種受罪,就像血戰台兒莊一樣,拉鋸戰,特艱苦卓絕,不但要跟斯威特作鬥爭,還要與瞌睡蟲作鬥爭,可是'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我還是取得了'格列佛大捷',但損失慘重,至今想起來還餘悸不已。

所以,此後,看到魯迅拿着煙斗一副正氣凜然的樣貌,總會口不自禁地唱道:'都是你的錯,是你騙了我,還讓我不知不覺滿足被騙的虛榮'……可是,儘管受了騙,並未影響魯迅在我心的地位,我依然固執地認為:斯威夫特是不能與魯迅同日而語的。

魯迅,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斯威夫特何許人也?英國十八世紀罪惡腐朽的資產階級中的一員。他們的階級屬性有着本質區別(如果趕上'_'就好了,分清敵我很重要啊)。其二,魯迅是國產的,斯威夫特是洋貨(這好像是廢話)。至於第三點,我認為是最最重要的,魯迅的文章雖艱深生澀但我依稀可辨,斯威夫特的譯本雖然都是大白話,但我就是不知所言,所言何干。

經過一番換位思考,我作出如下推測:大不列顛的可愛青年們也必然不明白魯迅在説些什麼,要表達些什麼,以及'可能吧--那簡直就是必須的'那種魯迅特色的矛盾句式。

究其原因,彼此在不一樣的國度,承着不一樣的文化,對於過去,對於歷史,自我的從小就瞭解,別人的很少去觸及。而沒有必須的知識墊底,去讀這種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下的指桑罵槐的作品,看不懂是不足為奇的。

我不明白十八世紀美國的輝格、託利兩黨纏綿悱惻、曖昧的關係,當然也就無從體會斯威夫特筆下的爭論吃雞蛋應先敲哪頭、鞋跟之高低等'原則'問題的'高跟黨'與'低跟黨'的妙處。

我錯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而之後的斯威夫特也漸漸變得能夠理解了,給我的感覺是他很正義。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髒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yahoo,不是'雅虎')。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遊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我,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話,我認為評論得很經典:以誇張渲染時代的生氣,藉荒唐痛斥時代的弊端;在厭恨和悲觀背後,應是一種苦澀的憂世情懷。

沒有想到在那些樸實得如同流水賬的大白話遊記中竟藴含着這麼深邃的內涵。

我明白,《格列佛遊記》還需要再讀上一遍,抑或是更多遍。這應當是以後的事。

第7篇

在經歷了“小人國”的一番奇遇後,格列佛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了,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掛到布羅卜丁奈格(巨人國)。格列佛躲在一塊巨型麥地裏,但最終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將他帶回家交給九歲的女兒照管。之後,農民把格列佛裝在一個箱子裏,帶着他到全國各地展覽,最之後到首都將其獻給了國王。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十分受寵。格列夫沾沾自喜地向國王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景和一些歷史事件,但都被國王一一否定並受到了批評。之後,在巨人國的第三年,格列佛陪同國王去邊疆巡行,不料卻被一隻老鷹將裝有格列佛的箱子錯當成了烏龜叼了起來,幾隻鷹在空中爭奪,結果箱子掉入海里,被一艘經過的英國海輪搭救,於1706年,格列佛回到了倫敦。

最初撿到格列佛的那個農民由於發財心切,要求格列佛每一天表演10場,把格列佛累得奄奄一息。而當這個農民認為再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后。活脱脱的一副商人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圖的醜惡嘴臉。讓人在享受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之餘多了一份對善惡的思考,尤其是對惡毒商人的鄙夷、唾棄以及對“善行”的呼喚和渴望。

而巨人國國王拒絕了格列佛幫他製造槍炮、火藥以加強國防的請求,認為這過於殘暴,期望憑藉自我的理智和仁愛和治理國家。作者借“巨人國”在內心裏塑造出一個禮貌的、有教化的、夢想的君主政治和社會制度。國王充滿正義和智慧,他對英國現狀的看法、批評和自我提出的意見無不反襯了英國社會制度的缺陷,並藉由國王的拒絕槍炮的製造,表達了對當時英國好戰的不滿。

通篇故事,雖然荒誕離奇,但卻處處切中時弊、抑惡揚善。真是發人深省,不忍釋卷。

這樣的父母這“愛”無疑是失敗的,那麼如何才算是正確的教育之法?如何才能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呢?本書所要告訴我們的正是這一點。

一、要放下權威的架子,蹲下身子平等地與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權利。

二、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適當時放棄那雙充滿“愛”的手,讓孩子健康自由的成長。三、父母要以身作則,要知道單純的“言傳”往往很難讓子女發自內心地完全地接受你

的教育,只有父母做出了榜樣,孩子才能真正的`信服。

四、要能疏導孩子的情緒,尤其是對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要積極耐心地幫助其疏導不良情緒。

五、教會孩子溝通的本領,讓孩子主動説話並能正確的表達,讀後感《讀《蹲下來和孩子交流》讀後感》。這其中,教會孩子自信是最為關鍵也是首要的一步。

六、常識孩子,告訴孩子:“你真棒”,賞識只要掌握了尺度和方法,那就是最能激發孩子潛能,最有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方法。

七、掌握批語和懲罰的方法,批語和懲罰固然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用得好,也是非常具有效果的。

八、給孩子一個寬容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充分體會你的愛,這是家庭教育最為根本的一點蹲下來,對孩子來説是一種極大的關心與理解;是我們關心兒童世界的一種方式;也營造出一種明主、和諧的相互尊重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放下家長權威的架子,和你的孩子做朋友,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