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5篇 "探究四年級垂直與平行教學的反思與提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四年級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是對教學實踐中的一次回顧和總結。通過介紹教師在課堂中應用垂直和平行教學的經驗和挑戰,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瞭解如何提高教學效果並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四年級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5篇

第1篇

這幾天我連續聽了四位老師執教的《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她們有的是引用競賽機制導入新課,有的是以複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作為教學的起點,為學生運用知識遷移作好鋪墊。然後在講授新課內容時,都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重點,而在認識這個重點的過程中,又把重點放在經歷探索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上。先是進行一些有特點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50×2等,為學習簡算作鋪墊,再出示例題讓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合作交流討論後,舉例驗證,進而建立模型,不知不覺地完成了發現問題、提出猜想和舉例驗證的過程,歸納總結用字母表示乘法結合律,最後應用規律,由學生獨立嘗試練習,集體交流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運算。

對於乘法結合律的教學,四位老師不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上,重要的是她們引導學生經歷了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驗證聯想,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教師給了足夠的思考空間,通過驗證進而概括,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悦。從而積極愉快的進入到運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幫助學生在乘法與加法進行建構,使學生獲得了真正的發展。同時在學習中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樣的設計,緊密圍繞並運用好問題情境,師生之間積極互動,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並學會用多種方法表示,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然後引導學生運用前面的研究方法開展研究,由扶到放,培養了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的組織能力。

四年級垂直與平行教學反思5篇

第2篇

作為我校語文組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實驗課,我講授了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課後結合董主任的講評,反思如下:

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着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的學習,欣賞頤和園的美,感受頤和園的美,培養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與此同時學會默讀課文,學習遣詞造句的準確,體會語句的具體形象,領悟課文的寫作順序,學習並體會課文抓住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同時我又抓住仰望——俯視——東眺這一寫作順序,使學生對於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思路清晰。

根據合作教學整體構建的教學模式,這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1、明確目標,導入新課;2、初讀課文,整體掃描;3、自學合作,層層推進;4、總結全文,激發情感;5、交流資料,拓展延伸。

在這一課時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單元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再展示本課的知識樹,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然後由複習導入,讓學生回顧課文內容。出示自學提綱一,在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理清課文的寫作順序,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再出示自學提綱二,指導學生用讀一讀、議一議的方法分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在分組自學過程中,分別出示相應的自學提綱引領學習。細讀課文時,注重引導學生領悟語句,品味語言美。本文用詞準確,語句優美,從重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引導學生探究,使學生體會到,長廊、佛香閣、昆明湖等景物的特點不同,作者描寫的方法也不同。教學過程中安排的兩個拓展練習,旨在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描寫順序,激發學生無盡的想象力,積累優美詞語。在教師總結全文後,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優美語言與寫作順序時,運用配樂朗讀的形式,讀出欣賞、讚美、陶醉的情調,形成情感共鳴。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比較符合整體構建所提倡的整體性原則。

不足之處是對於本節課知識樹的展示僅限於初讀課文後的整體感知,而不是課上根據學生對文本的層層理解動態生成的。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每一位學生都學有所獲,通過小組自學、探究、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交流討論,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在多種觀點的碰撞與交流的體驗中,獲得了閲讀的樂趣,使語文課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內容,還使學生領悟文本的語言藝術和表達方法,同時還讓學生懂得怎樣運用這些方法去寫作,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一節課下來,留給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願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在專家的引領下,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第3篇

1、開課首先解決本課的難點之一:“平面和在同一平面內”的感知與理解。

2、以分類為主線,通過學生自主探索,體會同一平面內兩直線間的位置關係

通過想象、動手畫線,圖形反饋,分類、觀察、辨析、討論、驗證、歸納等活動,幫助學生從這些複雜多樣的情況中逐步認識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只有相交和不相交兩種情況,“不相交”引出互相平行,同時加深對“互相”的理解,後來再演示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兩種情況,得出“互相垂直”的概念。通過兩次分類、分層理解,我想可能會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研究意識。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以黑板為平面想象以及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想象,然後畫在紙上。想象平面上出現兩條直線時,不是讓學生直接想象兩條直線,而是一條一條地出現,有利於學生想象出更多的兩條直線間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②對看似兩條直線沒有相交而實際卻相交的情況先讓學生進行想象,在畫圖驗證;③對於教師所舉例子(不同平面兩條內兩條直線是否相交)的想象與操作驗證;④拓展練習中擺小棒的操作與有無數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或垂直的想象。引導學生做這組題時,採取分層處理的方式。都是讓學生擺放與已知紅色小棒平行或垂直的兩條黃色小棒,然後再想象第二、三根小棒與已知小棒平行或垂直。最後觀察這些小棒的位置關係是怎樣的,並想象其他小棒的位置關係。這樣做有利於學生得出規律並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找一找教室裏互相平行和互相垂直的想象,注意所具備的條件,我這裏就做到突破“在同一平面內”這個難點,當時學生説天花板上的兩個根燈管平行的現象,但是兩個燈管不在同一平面內,我就及時給學生指出要在同一平面才能互相平行。設計的練習中就有:在字母中或自己的名字裏找找互相平行與垂直的現象

在這節課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在第一個環節把同一個平面這個知識點講的太多,又籠統,使學生認為前後是同一個面,後來我想可以直接告訴學生數學書,它有六個平面,我們現在摸一摸前面這個平面,它的左面又是另一個平面,前後是不相同的平面,出示一張白紙在張白紙的前面這個平面內畫一條直線,後來又出現了一條該怎麼畫?(2)忘記板上課題(3)時間掌握得不夠好(4)語言還不夠生動。

第4篇

?母雞》是在學了精讀課文老舍先生的《貓》後安排的一篇略讀課文。課前的學習提示是這樣寫的:在老舍的筆下,那隻既古怪又可愛的貓躍然紙上。下面這篇課文也是老舍寫的。認真讀一讀,看看他寫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再比較一下,兩篇文章的寫法各有哪些特點。

?母雞》描寫了作者對母雞的看法的變化,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之情。課文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隻淺薄、媚俗的母雞;後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為“尊敬”。

本文的語言風格比較口語化,直白自然,發着濃郁的生活氣息,讀起來令人感到親切舒服。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母愛的偉大,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言實踐。四年級的學生雖已初步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學生很容易理解課文內容,要求在一課時內學完。但在體會作者情感和寫作方法時需要教師加以適當點撥、引導。因此,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略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我將教學的重難點落實為指導學生學習略讀課文的閲讀方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英雄母親的形象,而將課文安排為兩個課時來完成。

根據略讀教學的目標,對《母雞》這一課,我緊抓情感變化這條主線,找出關鍵的句子:“我一向討厭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針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提出問題,經過歸納總結成兩大問題:1、為什麼一向討厭母雞呢?2、後來為什麼又不敢再討厭母雞呢?根據問題,找讀相關語句,簡單地品讀,而不是逐字逐詞進行追問研讀講解。

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體會老舍對母雞的感情變化,感受母愛的偉大;(第一課時)2、並通過比較老舍兩篇文章的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加強語文實踐。(第二課時)

教學中,我力爭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及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雖然課堂流程順利,表面上看是完成了教學任務。然而,仔細反思一下,卻存有很多的不足之處需改進:

1、由於我忽視了語文意識,因此學生對老舍先生語言的口語化、直白化的感悟和體驗就不到位,教學還是在平面上推移,沒有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導致整堂課的朗讀始終沒有一個提升。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安排不同方式、不同要求地讀課文。但由於預習檢查工作不及時,學生在讀課文時出現了朗讀不流利,甚至不敢大聲朗讀等現象。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要在平時花功夫加以落實。因此,在平時的朗讀教學中就該多種形式朗讀,重視朗讀的方法。

2、整堂課,舉手回答的學生就集中在那麼幾個人,其他的都是沉默的。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略讀課文教學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略讀課文是學生獨立閲讀的實踐機會,個體自讀和合作交流是略讀課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可是在學生的理解遭遇瓶頸的時候,我的分析就過多地參與引導了,使得課堂中教師的主導明顯化。

3、本文的語言十分生活化,使得文章是那樣的生動鮮明又通俗易懂。都説語文課堂應該充滿了朝氣與樂趣,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教學情境等是靠教師的語言的。但是在教學時由於讓學生回答問題時過於猶豫,延誤了時間顯得有點拖拉,致使課堂缺乏活力。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應該注意訓練學生要善於發言,要注重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5篇

此次遠程研修磨課,我選定了四年級上冊語文21課《搭石》,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這篇課文在設計時我是讓學生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讓學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擺搭石來體悟,但磨課完成後,我感覺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點水,

通過這次上課,各位老師的指導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語文的方法,如: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讀是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課堂上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這一出一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學生髮展語言的方法,就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手段。

所以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

如在教學一行人走搭石這塊內容時,我主要是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藴涵的情景。指導朗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後面的緊跟上,踏踏的聲音,像輕快地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將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改變顏色引導學生讀一讀,。相機學習生字綽,課件出示字典的三種解釋,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應該是姿態柔美,然後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通過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師生合作着讀一讀,真切體驗協調有序。

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在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協調有序的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3、挖掘的語文因素較多,覺得哪一個也很重要,哪一個也不想扔,結果整堂課走馬觀花一般完成了,對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語文因素的運用少之又少。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