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美術教學反思6篇 "探究國小美術教學:反思與提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4K

本文將探討國小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在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國小美術課程更加有效地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是當前教師和學生們都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國小美術教學反思6篇

第1篇

上學期低年級的美術是以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為主。主要方式是塗色、添畫。整個學期下來,孩子們的繪畫水平都有了一定的進步。本學期我是在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以指導為主,強調創造的過程,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並與其他教師在交流中要多瞭解孩子,主動觀察、分析孩子的各種情況準確把握,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式教給孩子技能技巧,讓孩子畫出心中的畫,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孩子從小就喜歡亂塗亂畫,他們把亂塗亂畫作為一種自由的遊戲活動。學生藉助畫畫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想象力,發揮自己的創造才能,但低年級孩子年齡小、控制力差,繪畫水平低,正處於塗鴉期,我覺得正確的觀念和適當的方式引導是激發學生美術活動興趣的關鍵。

春天,它藴藏着無窮的奧祕和想象的空間。因此在開展美術教學中,我儘可能捕捉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讓孩子運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玩一玩,並在教學過程中,多給孩子觀察、欣賞的時間,引導他們進行細緻的觀察,使孩子的腦海中留下清晰豐富的印象,幫助孩子們積累豐富具體的、直接的生活經驗,從而激發孩子們想畫、愛畫的慾望。如:在進行繪畫“小蝸牛”前,我們通過讓家長先帶孩子們一起去觀察小蝸牛,先對蝸牛有個初步的瞭解,從它的形態、形狀,身體上的紋路。不但引起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從中獲得了許多關於蝸牛的感性認識,為繪畫“小蝸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而更好地把它表現在畫面中。

孩子對事物的美感、形象思維還處在啟蒙階段,缺乏相應的表現能力,若任憑孩子自由發揮,而沒有正確的示範、引導,那麼就會出現空有過程而沒有結果的局面,從而使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不利於孩子美術表現力的發展。為了避免學生對範例的機械模仿,因此我在向孩子示範時,並不要求他們模仿,而是通過把所要表現的事物進行分析,然後示範其主要的外形輪廓。在這過程中,我結合本班孩子的年齡特點,用自編的小兒歌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表現事物。

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坐不住,繪畫活動中總喜歡自言自語,任我多次提醒、控制,但還是鬧哄哄、始終難以安靜下來,他們的繪畫水平也較低,不能自如的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因而,在作畫時,我總是鼓勵孩子邊説邊畫,盡情地釋放孩子自己的情感,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為此我改變以前的這種做法,相反地在繪畫活動中引導學生放心地邊畫邊説,如:在繪畫在畫小朋友的身體時。學生邊畫邊説:“一條線是媽媽,一條線是爸爸,再畫一條線手拉手,”邊畫邊説,孩子們既掌握了繪畫的技能,他們自己的感受又能得到釋放,乍一看,活動室有點亂哄哄,仔細瞧,孩子們十分投入,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畫完成了。所以説,在指導學生作畫時引導學生“説”比較可行,每一次美術活動,我都允許他們繪畫的結束後與同伴交流、提問。如:請小朋友悄悄地告訴旁邊的好朋友,“你畫的是什麼?它們在幹些什麼事情?他們在什麼地方呢?”孩子通過説,掌握了繪畫的技能,在與同伴的交流中起到了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的作用,從而促使孩子大膽用色、大膽表現及想象創造力的發展,提高他們的繪畫水平,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其次,在指導學生畫毛毛蟲的不同動態時,我嘗試使用“基本形”不變的方法,引導孩子讓自己的毛毛蟲從不同的方向爬過過來。通過多次的示範、指導、練習,孩子們對此有了初步認識,孩子們都能從不同的方位變出自己想象中的毛毛蟲。因此在繪畫中對孩子們要求要高一點,這樣才能讓孩子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之,在今後的美術教學活動中,還有許多的地方值得我們去探究,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將努力探索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在積極愉快的情緒中,獲得經驗和知識,使每個學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下學期我將讓孩子們嘗試了其他不同的畫法,如滾畫,吹畫,染紙畫、刮畫等,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創造力。以學生為本,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要充分理解孩子、信任孩子、欣賞孩子,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呵護他們的創造潛能。

國小美術教學反思6篇

第2篇

在我從事教育行業的幾年時間裏,最經常聽到的就是:“當一名美術老師真好!上課不用從頭講到尾,輕鬆又愉快,輕鬆的收穫教學成果,還可以得到全校學生的愛戴……” 我聽了,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讓每一節美術課輕鬆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這個美術老師的造詣可不一般了。要美術課上好,還真不是那麼簡單,課前要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在我任教的幾年裏,學習了很多美術教學成功案例,觀摩過許多優秀美術老師精彩授課,同時我也在思考: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把自己總結的教學理念搬到課堂裏,在一次次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

目前,“為畫而學”的教育觀已經越來越受到美術教育者的非議。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中絕大多數人,目前不可能將主要精力放在美術學習上,將來也不一定以美術專業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所以,我們對學生實施的不是專業美術教育,我們尋找的途徑,必須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認識美術課程。現代兒童教育基質中,無不體現着“寓教於樂,寓教於玩”的基本特點。

然而,兒童的美術教學中,並不是以通常意義上的“輕鬆遊戲、淺嘗輒止”,它的“遊戲”內容更為豐富,規劃更為寬鬆,過程更為複雜,結局更多變化。它要求學生真正做到一個親身體驗的參與者,眼、腦、手並用,充分運用各種知識,充分展示各種能力,充分挖掘各種潛能。而我們教師就是這項“遊戲”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應該精心組織,合理安排,循循善誘,耐心引導,以充分啟迪學生的心智,發散學生的思維。在低年級美術教學中引入遊戲性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真正進行最自主的美術活動。

第3篇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而美術課堂就好比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單單是教具的準備那麼簡單,它還需要有更為廣泛的內容。如在,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民族味較濃的曲子,這些曲子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充分的課堂資源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在講課之前我自身就必須先要明白剪紙是怎樣的一種民間藝術,有什麼樣的特點,剪紙都分為那些類型等等。這些不光是靠臨時抱佛腳得來的,還要靠老師長期的一些積累,才能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為自身的一種文化素養。

課堂的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師都知道,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保證,這也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一個原則。可往往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卻不需要孩子們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也學需要幾個學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幾個同學湊在一起共同創作難免會各抒己見。而且他們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就會造成紀律的不好。就比如,不僅要剪的像樣,還要分清楚陽刻與陰刻的區別,這樣勢必就給此課增加了難度,授課教師就會考慮小組分工合作,相應的課堂紀律也會混亂。還有一些課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無章”,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卻並非無效。我曾看過一片文章説,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時不需要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創作,學生甚至還可以畫在桌子上,還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經説過:“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的是課堂必須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安靜,往往會抹殺孩子的自由發展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可怎樣才能使兩樣兼顧呢?那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縱,不壓制。例如:,可以嘗試採用比較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外界的媒體,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一些剪紙作品展;有同學説他(她)的奶奶(姥姥)很會剪紙,還可以把這些老人請來當成他們的課外輔導員。而作為教師的我也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更多關於剪紙的一些知識。能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學到知識。而且我認為,有時候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一些環境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反而獲取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感覺是那樣的貼近自己,其實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更何況這種學習方式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的能力。我覺得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那一課之後的一些感想,一些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其實不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我們上美術課的目的就只有一個,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於生活

第4篇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而美術課堂就好比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新課改倡導的美術教學,既要重視學生對藝術的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還要注重美術更多地與文化、歷史、生活相聯繫,創建多維互動的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在寬鬆的氛圍中感受美,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玩中學,讓學生圍繞目標自主選擇內容、材料和方法,讓學生在知識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級的《色彩的情感聯想》一課,雖然學生對顏色並不陌生,但對色彩的調配和變化規律卻不瞭解,而且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水粉顏料,可以説對每一種物品和色彩都充滿了好奇,於是我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自主實踐,探索發現。我首先讓學生觀察教室裏都有哪些顏色?你喜歡哪些顏色?教室裏掛了很多漂亮的裝飾物,有綠色的葉子,紅色的國旗,黃色、紫色、粉色等各色

的花瓣,還有各種顏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學們驚喜地發現,

原來我們的教室裏竟然有這麼多美麗的顏色,我又讓學生觀察外面自然界中還有哪些顏色,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繽紛,也激發了學習色彩的興趣。我又適時提出問題:這些美麗的顏色能不能用顏料調出來呢?學生齊聲回答:能。我沒有急於出示答案,而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調配顏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不斷地向同伴和老師展示自己的新發現,學生在自主實踐中體驗着學習的樂趣,並久久回味。看到學生這樣快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要讓我們所謂權威的説教代替了學生的直觀體驗,扼殺了學生探索的自由,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教學中我們還要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關注學生的情感,改進教學和組織形式,才能實現教學目標,創設教學的新境界。

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開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真正落實“有效教學、主動參與”,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

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此成為推進教學進程的依據。所有的預設都是為了不曾預約的精彩。由原來固定單一線路變為現在的多元設計。二、要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放開對學生的

制約,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更豐富的答案。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瞭解學生,給他們活動的機會、思考的空間。三、要學會真正有效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都知道即時評價,但到底什麼樣的評價才是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呢?為了鼓勵而鼓勵,為了評定而評定,將最終失去的學生對評價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啟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使評價確實評而有價。

在與教師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在教學行為上卻又無法充分體現出來。最關鍵的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脱節。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變單純的理論學習為“解決問題”的教研形式。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不針對問題的研究是沒有實效的教研活動,因此提高問題的針對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實效的前提。進行科學的課堂觀察,以“案例”為載體,找出問題的癥結,表達活動實施中的困惑與成功、活動中的疑難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藉此來引發更多的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反思、探討與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提升教師將新理念融於教學行為的能力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智慧。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認識。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我們看到教師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尋找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教學行為,通過反思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閃光點,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學行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生的?背後支撐它的教學理念是什麼?提供的教學策略是什麼?成功行為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二,負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或缺失,並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歸因分析。可以這樣思考: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原因是什麼?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這個問題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三,對比反思,根據前後兩次教學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學前後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行對比反思,可從中受到很多啟示。教師通過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步伐。 國小生學美術,很多人認為只要學會畫幾個人,畫幾隻動物,塗塗顏色就行了,其實不然。如果學生不喜歡學或學得很累,就會以致於一見上美術課就頭痛,甚至在美術課無聊地打發着時間,美術教學就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在課前和課後,我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既能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繪畫創作能力,下面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國小美術教科書上,每一課都只有幾張插圖,其他的內容就比較少,所以我們上一堂課就需要很多的準備。在備課中,我力爭以充實的內容來吸引學生,通過聽聽、説説、玩玩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比如,一年級“紙工飾物”這一課中,我結合現在的實物情況,説説樹是什麼樣子的,它會長哪些葉子,你想把你的名字掛在上面嗎,怎麼掛?學生觀察,思考,動手製做好了以後,我讓學生思考葉子應掛在什麼地方,請他們發揮想像力想想樹的結構。問他們如何畫出來美麗的大樹?他們爭先恐後地發言,並且將好幾種方案都列了出來,然後我再讓他們將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案製作出來。樹做好後,我們又可以做各種各樣的樹葉了。這些作業,所花的時間不多,但都是跟現實有關的事物,在學習的同時也幫他們解開了心中的迷霧,所以學生很感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最後,我叫他們都把自己名字掛上去,有童趣一點的語言,原來以為相互認識會很麻煩,但我的顧慮卻是多餘的了,一堂課,既輕鬆快樂又嚴謹地完成了,同學們很快教到了新朋友。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單單是教具的準備那麼簡單,它還需要有更為廣泛的內容。如在,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民族味較濃的曲子,這些曲子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充分的課堂資源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在講課之前我自身就必須先要明白剪紙是怎樣的一種民間

第5篇

在聽課學習中我看到: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轉變。同時,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師問生答”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蜕變,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我還看到,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總能走下講台,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着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不少教師的課,“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權威性”,教學氛圍更加愉悦、和諧了,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師注意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開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真正落實“有效教學、主動參與”,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反思。

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此成為推進教學進程的依據。所有的預設都是為了不曾預約的精彩。由原來固定單一線路變為現在的多元設計。二、要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放開對學生的制約,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更豐富的答案。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瞭解學生,給他們活動的機會、思考的空間。三、要學會真正有效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都知道即時評價,但到底什麼樣的評價才是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呢?為了鼓勵而鼓勵,為了評定而評定,將最終失去的學生對評價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啟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使評價確實評而有價。

在與教師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在教學行為上卻又無法充分體現出來。最關鍵的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脱節。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變單純的理論學習為“解決問題”的教研形式。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不針對問題的研究是沒有實效的教研活動,因此提高問題的針對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實效的前提。進行科學的課堂觀察,以“案例”為載體,找出問題的癥結,表達活動實施中的困惑與成功、活動中的疑難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藉此來引發更多的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反思、探討與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提升教師將新理念融於教學行為的能力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智慧。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認識。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我們看到教師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尋找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教學行為,通過反思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閃光點,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學行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生的?背後支撐它的教學理念是什麼?提供的教學策略是什麼?成功行為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二,負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或缺失,並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歸因分析。可以這樣思考: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原因是什麼?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這個問

題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三,對比反思,根據前後兩次教學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學前後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行對比反思,可從中受到很多啟示。教師通過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步伐。

反思之一: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要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裏完成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一節課只有40分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在觀摩課上,高手老師們似乎完全沒有這個難題,但對我們這些平民老師來説,確是一個難題。我想,這就要求我們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在能夠引發學生思維處一定要放,讓學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盡情地享受馳騁思維的樂趣;但當學生的已完成了這個思維過程後,就要及時收,像上面的討論,當學生的描述處於不斷重複時,就要及時進行下一個環節,用新的信息再次激發學生新的思維。這樣開闔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注重了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體驗過程。

學生開放、多樣的思維與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時間能力,而創新性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基石。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很注意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火花,創設適合創新性思維的情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學生的思維呈現出開放、多樣的特徵。這樣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生思維的怪異、獨特,甚至不符合實際情況。這些可能對訓練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有好處,但在學生幼小時,老師還應該注意他們的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有些問題老師有責任引導其向正確的思維方向邁進,除此之外,在新課程教學中還出現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在新理念下如何體現學科的特點,課堂的實踐活動如何開展才有效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課程講授時理論聯繫實際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講授理論,最多再輔助一些模型示範教學,這樣雖然也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但總是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調動不起來,理論和實踐是兩張皮,聯繫不起來。學了理論在實際中用不上。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在上課時教師在自然環境中講解速寫,在實踐中教學,為學生設立情景,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給人帶來的視覺的藝術美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感受娛樂之中的快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感。與學生一起互動,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對風景的講解中,使學生學到了運用速寫的方法繪畫風景畫,學會了如何取景進行繪畫。抓住了事物的結構特徵進行描繪。本課,教師通過運用在真實景中繪畫,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如今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節日的裝飾》這一課裏,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手工裝飾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試着準備了一些《快樂的節日》等一些有節日氣憤的歌曲,這些歌曲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藴。這得靠老師長期的積累。

課堂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孩子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例如:可以採用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手工製作課不妨帶領學生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製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繪畫課,可自辦一個課堂小畫展,組織學生參觀發言,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有時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畫時,往往搖頭説:“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 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以上所述,為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在聽課學習中我看到: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的教學觀念進一步得到轉變。同時,觀念的轉變還帶動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往“師問生答”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正在蜕變,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我還看到,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師總能走下講台,走向學生、貼近學生,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使自己的“教”真正為學生的“學”服務,使教學向着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展”靠攏。不少教師的課,“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權威性”,教學氛圍更加愉悦、和諧了,師生關係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師注意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方法自主學習了。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開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真正落實“有效教學、主動參與”,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要關注學生的需求,以此成為推進教學進程的依據。所有的預設都是為了不曾預約的精彩。由原來固定單一線路變為現在的多元設計。二、要減少對學生的控制、放開對學生的制約,我們會發現孩子其實非常聰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有更豐富的答案。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是更多的瞭解學生,給他們活動的機會、思考的空間。三、要學會真正有效地評價學生。在課堂上,教師都知道即時評價,但到底什麼樣的評價才是真正能促進學生髮展的評價呢?為了鼓勵而鼓勵,為了評定而評定,將最終失去的學生對評價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啟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語言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使評價確實評而有價。

在與教師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是在教學行為上卻又無法充分體現出來。最關鍵的原因是理論與實踐的脱節。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研形式,變單純的理論學習為“解決問題”的教研形式。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不針對問題的研究是沒有實效的教研活動,因此提高問題的針對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實效的前提。進行科學的課堂觀察,以“案例”為載體,找出問題的癥結,表達活動實施中的困惑與成功、活動中的疑難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藉此來引發更多的教師相互學習、分享經驗、反思、探討與教育實踐有關的問題,提升教師將新理念融於教學行為的能力和教育教學的實踐智慧。

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是膚淺的認識。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通過與教師的互動交流,我們看到教師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可以從三方面進行,第

一,正面反思,即尋找具科學性又具藝術性的教學行為,通過反思將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閃光點,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學行為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發生的?背後支撐它的教學理念是什麼?提供的教學策略是什麼?成功行為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二,負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不足或缺失,並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歸因分析。可以這樣思考:教學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原因是什麼?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這個問

題給我的啟示是什麼?第三,對比反思,根據前後兩次教學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學前後理念和教學行為的變化進行對比反思,可從中受到很多啟示。教師通過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專業化成長的步伐。

反思之一: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時間和要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裏完成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一節課只有40分鐘,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是需要不斷合作、探究、交流的,而這個過程往往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這個時間如何調控和把握?在觀摩課上,高手老師們似乎完全沒有這個難題,但對我們這些平民老師來説,確是一個難題。我想,這就要求我們引導者應該懂得調控藝術,做到收放自如,開闔有度,在能夠引發學生思維處一定要放,讓學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盡情地享受馳騁思維的樂趣;但當學生的已完成了這個思維過程後,就要及時收,像上面的討論,當學生的描述處於不斷重複時,就要及時進行下一個環節,用新的信息再次激發學生新的思維。這樣開闔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節課的學習任務,又注重了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的體驗過程。

學生開放、多樣的思維與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新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時間能力,而創新性思維是學生創新的基石。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們都很注意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火花,創設適合創新性思維的情境,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發散思維,學生的思維呈現出開放、多樣的特徵。這樣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生思維的怪異、獨特,甚至不符合實際情況。這些可能對訓練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能力有好處,但在學生幼小時,老師還應該注意他們的思維的準確性、完整性,有些問題老師有責任引導其向正確的思維方向邁進,除此之外,在新課程教學中還出現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在新理念下如何體現學科的特點,課堂的實踐活動如何開展才有效等,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認識,及時總結反思,再到實踐中去完善提高。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課程講授時理論聯繫實際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講授理論,最多再輔助一些模型示範教學,這樣雖然也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學生也可以學到一些知識,但總是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調動不起來,理論和實踐是兩張皮,聯繫不起來。學了理論在實際中用不上。針對這樣的問題,我在上課時教師在自然環境中講解速寫,在實踐中教學,為學生設立情景,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給人帶來的視覺的藝術美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感受娛樂之中的快樂,陶冶了學生的情感。與學生一起互動,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

在對風景的講解中,使學生學到了運用速寫的方法繪畫風景畫,學會了如何取景進行繪畫。抓住了事物的結構特徵進行描繪。本課,教師通過運用在真實景中繪畫,提高學生的繪畫興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美術是一門特別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如今的美術課不再是以前那樣,教師在上面畫,學生在下面畫;素質教育已進入美術教學,在課堂中以發展學生為本,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美術課堂就好像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還真不是那麼容易,課前的精心準備,課堂的情景創設、環節安排、個性輔導、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老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僅僅是教具的準備,它要有更廣泛的內容。比如在《節日的裝飾》這一課裏,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手工裝飾品,為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試着準備了一些《快樂的節日》等一些有節日氣憤的歌曲,這些歌曲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課堂資源的準備之外,更要準備的是老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

課堂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值得深入探討。這裏我想談我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兒童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課的保證,這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原則。但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往往不需要孩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需要幾個兒童合作完成,小朋友湊在一起難免會各抒己見,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造成紀律不好。還有一些繪畫課為了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並非無效。國外的老師在上美術課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創作,可以畫在桌子上,可以“亂塗亂畫”。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曾説,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可以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己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課堂必須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往往會抹殺孩子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怎樣兼顧呢?那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縱,也不壓制。例如:可以採用開放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如手工製作課不妨帶領學生去放飛風箏,去迎風玩一玩小風車,用製作的彩練、掛飾。窗花美化周圍的環境;結合繪畫課,可自辦一個課堂小畫展,組織學生參觀發言,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能力。

有時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畫時,往往搖頭説:“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 殊不知,兒童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於兒童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於發現兒童畫中閃光的東西。

以上所述,為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 通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構圖能力和辨別、調色能力的同時,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才是真正適合學生髮展的呢?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一次次試圖在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藝術教育有不同於科學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所採用的方法要有別於其他學科。藝術更為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那又如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到這種情感教育呢?

學校安排我擔任一、四、六年級的美術課教學。然而,又正逢一年級是新教材,我如覓知音,便傾注了較多的精力,各種各樣的教學思路也充分地得到實踐。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實戰實施,我大致地整理了以下幾點: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滿美感體驗的學習活動是培養興趣的關

鍵。每個人都會對其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關注和積極探索,並表現出心馳神往的狀態。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項工作有興趣,就有可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80%-90%,並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相反,只能發揮出20%-30%,也容易精力疲勞。興趣還可以開發智力,是成才的起點。後來,我嘗試把課本以外的內容滲透到教材中。借鑑課標的理念,我幾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題目改成學生所感興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題,讓他們進行自由大膽地創作。有時還甚至先創作再引題,也就是説根據學生的作品自由取名。這樣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學生的歡迎,效果也不錯,也可讓學生從中樹立自信,發展個性!

二、關注時間、地域以及個性差異。由於班級不同,學生性格各異,同樣的教學手段所顯現出來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第6篇

畫得像不像,而在於畫的過程以及閃光的點子。每個孩子對待同一個主題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他們都有創造的慾望。如果教師要把他個人的(成人化)想法硬是塞給學生,或者拿着一些“範作”讓孩子去借鑑甚至是臨摹,那孩子的思維一定會被侷限與“範作”或教師的思維中,從而哪來的想象和創造?現代教育中有一個教育觀點:“不教而教”。“不教”,就是不把成人的技法模式過早地灌輸給孩子;“教”,就是創造一個有問題的情景,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尤其是自主的創造精神。教師應該改變“灌輸——接受”式教法,在教學的時候通過正確的引導,激發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自信地去畫,孩子們才能創作出意想不到的優秀作品。即使這些作品“不像”,那也是兒童個性的體現。只要畫面中有兒童自己的想法,就應該適當地表揚。這樣的教學,對提高兒童的自信心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傳統的兒童畫教學總是按照先勾線,再塗色的方法進行。這樣畫面是工整了,但也從另一方面侷限了一部分孩子們的思維。在作畫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鼓勵一些膽子比較大,喜歡創新的孩子敢於突破繪畫程式,大膽嘗試、實踐,不斷髮現、尋找到適合自己個性的創作形式,最大限度地發掘孩子們的思維潛能;教師也可以適時地介紹一些國內、外兒童運用的比較優秀的創作形式來讓一些喜歡思考的孩子進行選擇,如:在背景的處理上突破傳統的用油畫棒平塗的形式,而用點、曲線、小色塊來取代,處理完的背景活潑、生動;對於主體物的處理可以用漸變或點、線、面結合的方法塗色,這樣,兒童的作品才不會出現“千人一面”的結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