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5篇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培養數字智慧的奇妙旅程"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8W

本文主要介紹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以幫助幼兒園教師更好地開展數學課程教學。教案內容涵蓋幼兒認識數字、簡單加減法運算、幾何圖形等基礎數學知識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通過針對幼兒發展特點設計的活動和教學方法,旨在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和基礎能力的提升。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5篇

第1篇

2、認識時間星期,瞭解其順序性、週期性,初步形成“星期”概念。

3、激發幼兒對時間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1-7的數字娃娃,大寫數字一至七,星期娃娃圖片7張,四個星期轉盤,星期娃娃頭飾每人一個。

1:今天數字娃娃也來到我們班,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同時出示無序的數字1—7),請你們按從小到大的順序給數字娃娃排隊,還要説出排在第一的是哪個數字娃娃。

老師以數字娃娃的口氣問:我是2,我的朋友是幾和幾?請小朋友幫助我,幫我找出好朋友。幼兒回答:二、二、二,你的朋友是一和三,一和三是你的好朋友。

二、 新授:以故事的形式讓幼兒瞭解星期的順序性、週期性。

1:現在我們要和數字娃娃一起來聽一個童話故事,聽的時侯要仔細聽,故事裏講了什麼。

(老師隨幼兒的回答出示星期娃娃圖片,打亂順序。)

強調:星期媽媽的第一個孩子是誰?第二個孩子是誰?請你們幫星期妹妹來排隊,好嗎?(排好隊後讀一讀)

規則:轉動轉盤後,指到星期幾,就請小朋友講出星期幾的兩個鄰居。遊戲反覆進行3—4次。

突出強調:星期日的鄰居是誰?(意在突破星期的週期性這一難點,讓幼兒具有明確的週期意識,即一個星期有七天,一個星期結束下一個星期開始。)

幼兒分成3大組,每組一個星期轉盤,一組幼兒輪流轉動轉盤,同組全體幼兒共同講述指針所指星期幾的兩個鄰居是星期幾和星期幾。

(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進一步感覺星期的順序性、週期性,形成星期這一時間感念。)

引導幼兒與老師一起談談這節課認識了什麼?明白了什麼道理?講講玩星期轉盤遊戲的感受。

七名幼兒一組,分別戴上星期娃娃頭飾,扮演星期一至星期日七個角色形象,手拉手圍成圈,順時針轉動,邊轉邊説: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七個娃娃在一起,快快樂樂做遊戲,遊戲的名字叫“找鄰居”。

接着星期一發問:我是星期一,我有兩個好鄰居,我的鄰居是幾和幾?其餘六個星期娃娃回答:星期一,星期一,你有兩個好鄰居,你的鄰居是星期日和星期二。

接下去由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順次提問,方法同上,遊戲繼續進行。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5篇

第2篇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係。

2、瞭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説説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麼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麼?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麼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麼?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麼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説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範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於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範講解?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採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並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鬆。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麼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並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後,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係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麼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鬆,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第3篇

1、感知輕重,知道要有兩個或者幾個物體才可以比較重量。

2、學習用自然測量比較兩個物體的輕重,用工具測量來比較三個物體的重量,並做好記錄。

2、皮球、桶、紙盒、水瓶、鉛筆盒、杯子、積木、瓶子各兩個。

(1) 今天老師想給xxx小朋友比重量,你們覺得一個人可以比重量麼?那有什麼辦法呢?你們覺得誰重?

(2) 今天老師帶來了蹺蹺板,看看誰重一點?我給重一點那邊貼上箭頭向下的標記。

(3) 小結:原來比重量要兩個或者幾個物品才可以比較,一個物體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1)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兩樣物品,老師請你們來給他們比一比輕重。

(2)我請兩個孩子一組,站在桌子旁邊去找兩樣物品比輕重,給重的那樣東西貼上朝下的箭頭。

2、小結:原來我們用我們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較出物體的輕重。

(1) 剛才我們給兩樣東西比了重量,我這裏有三樣東西,誰願意上來給他們比較輕重。誰跟他有不一樣的意見?

(2) 那到底誰排的對呢?我也不知道。當我們用手也沒辦法分出輕重的時候,那我們就需要一個準確的測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們先將兩個物品進行比較,把輕的那個拿下來,重的那個不動。然後再把第三個物品拿來進行比較。那這個比其他兩個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輕的,中間這個叫什麼呢?他叫不輕也不重。

(4) 因為他最重的要輕,比最輕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輕也不重。一起來説説看。(貼上箭頭)

(1) 請小朋友兩人一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邊,合作一人記錄,一人測量,給三樣物品比輕重。

(4)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東西可以比較輕重,我們一起去找找吧。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以往幼兒學習時,經常會出現機械記憶的情況,有些雖然開始關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論事”地擺弄桌面材料為主,比較單一、乏味。新《綱要》中關於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義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齡球就是孩子們生活中常玩的一個合作體育遊戲,整個活動以保齡球館為遊戲情節線索,以兒童思維發展的理論為依據,設計了三部曲:操作體驗——歸納提升——遷移運用,讓幼兒在操作中體驗快樂,積累經驗;在交流、歸納、提升中發現一些簡單的規律,在遷移運用中提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

1、探索發現將數字10分成兩個部分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並能分出10的所有組數。

2、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和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並能用符號表示,體驗互換、互補關係。

3、在遊戲活動中鞏固10以內數的組成,體驗參與活動的樂趣。

1、引題:樂樂保齡球館今天開業了,你們想不想去嘗試一下?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分表,它能告訴我們什麼?

2、介紹規則:等會三個小朋友一組,請你們商量一下誰先玩,誰記錄,誰撿球,商量好了到老師地方領一張記錄表,請你看清楚記錄表的左上角是數字幾,就到幾號保齡球館玩。

教師提升:10個保齡球可以分成3個站着的和7個倒的。3和7合起來是10。

師:在老師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記錄你們還有嗎?是不是你們打保齡球的所有記錄都在這上面了?

師:現在請你們三個人一組將記錄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讓它有次序、很整齊、也記得牢、不會漏掉、也不會重複。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出示抽獎箱)抽獎時間到了!每個小朋友可以到抽獎箱裏摸一張獎券,請你們看清楚是幾元的獎券,每張獎券只能領兩種獎品,兩種獎品合起來的價格剛好是獎券的面額。

師:你拿的是幾元的獎券?你用這獎券領了哪兩樣獎品?

第4篇

隨着年齡的提高,大班幼兒對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對圖形進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動從幼兒感興趣的幫助老師分綢帶入手,充分激發了幼兒學習探索的慾望,接着圍着圖形層層展開活動。整個活動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原則,並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探索操作,對認識新事物具有積極意義。第一環節提供圓形可學習用對摺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與整體的關係。第二環節提供長方形、正方形,幼兒憑自己地思維能力選擇二等分地方法,在講解中學習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第三環節,使知識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第四環節,要求幼兒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操作,聯繫生活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二等分。

1、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3、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通過嘗試性的操作和判斷,學習將一個物體分成相等的兩份,感知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活動難點:探索物體等分的多種方法,激發幼兒對等分的興趣。

1、材料:綢帶,紙(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分練習紙,各種食物(花片、毛線、吸管、米、水)。

1、出示綢帶問:"小朋友,今天老師的頭髮有什麼變化嗎?(扎兩個辮子)我還想給兩條小辮紮上漂亮的綢帶,現在只有一根綢帶,怎麼辦才能扎兩根小辮呢?請小朋友幫老師想想辦法,怎麼分?"

2、組織幼兒討論,等充分表達意見後,教師邊講解邊演示,讓幼兒注意觀察。

3、教師小結:把綢帶兩頭對摺,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此環節以形象直觀的具體事物――綢帶為材料,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並提出問題,讓幼兒開動腦筋,幫助分綢帶。通過把操作的過程與結果展現給幼兒,使幼兒初步認識"二等分"這一概念)。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一、遊戲:分蛋糕師(展示課件):今天小熊生日,請來了兩位小客人,看看是誰?它想把一塊蛋糕分給兩位好朋友吃,怎麼辦?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

(1)每人兩塊圓形蛋糕,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觀察。

(3)師小結:把圓形蛋糕對摺,然後剪成一樣大小的兩份,叫二等分。(使幼兒進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4)操作驗證二等分:"怎樣讓別人相信你的兩份蛋糕是一樣大的呢?"(疊在一起比較)

①請小朋友把等分後的兩部分與原來的蛋糕作比較,看它們有什麼不同。比一比,等分後的部分是否一樣大,以及原來的圖形和分後的每一部分哪個大?哪個小?

②師小結:二個部分合起來是原來的一份。(此環節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對摺的折法來二等分圓形,得到一樣大小的兩份,然後通過驗證來證實二等分和理解整體和部分的關係,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實際含義)。

1、出示(正方形):引導幼兒思考怎樣把正方形進行二等分。

4、教師小結:向幼兒介紹講清對邊折、對角折的方法。請沒這樣折過的幼兒重新試一次。

6、師:課件展示(此環節提供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操作,探索多種二等分的方法,給幼兒增加了難度,有個別能力強的幼兒能想出對角線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能激發幼兒積極性和獨創精神。教師讓沒有嘗試對角線折和對角折的幼兒一個充分學習的機會,再次鞏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遊戲"看誰説的對"天線寶寶想和你們做遊戲,請你看圖形説説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誰説的又對又快?

過渡語:剛才我們把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用對摺的方法進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像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比如:桌子、椅子等。現在請小朋友看看這些東西,怎樣進行等分。

師:今天老師帶小朋友參觀超市,看看超市裏有什麼?請小朋友動腦筋把這些實物分成相等的二份。

(教師介紹各種材料,請小朋友幫忙把裏面的東西進行二等分。)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指導。(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

(1)提問:(分別出示毛線、吸管、花片、米、水)小朋友你剛才是用什麼方法、什麼工具把毛線分成兩個相同的部分?(對摺、尺子量,剪刀剪、用手撕)

(2)幼兒講述各種分法,教師引導幼兒聯繫生活想想在什麼時候用過目測法、數數法、計量法。

(3)教師小結:小朋友用了目測法、摺疊法、計量法、數數法等對超市裏的東西進行了二等分。不同的物體性質不一樣,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紙一樣又軟又薄的東西可以用摺疊法來分,和蛋糕一樣比較厚的可以用分割法,和水一樣的液體和數量較多的物體可以用等量的方法來。

第5篇

2、通過發現數字信息的過程增加對生活的觀察,感受數字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1、經驗準備:有觀察生活中數字的興趣;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氣象、汽車等方面)。

2、物質準備:演示ppt、電腦;記錄紙、筆;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等(有數字標識)。

★師:今天我帶來了一些數字,請你一邊看一看猜一猜它們表示什麼意思?

★分別出示手機號碼、天氣、温度、門牌號、車牌號等圖片,引導小朋友説一説。

我們可以聯繫別人、知道時間可以方便我們上學、知道温度可以及時的增減衣服、瞭解到車是誰的、朋友的家住在哪裏等,有了這些信息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師:剛才的圖片都出現了一樣共同的東西,是什麼?

★請回憶一下平時你在哪些地方或是東西上看到數字的,上面寫着什麼數字,表示什麼意思?

★小結:數字朋友無處不在,他其實就在我們許多熟悉的東西里,變成了有趣的數字密碼,你能找到它,並且解開密碼嗎?

★今天數字和我們捉迷藏,想考考你們能不能找到他們,他們就躲在你身後的這些物品裏,你們想找嗎?

★先看看你拿是什麼,然後找到數字,把它記下來好嗎?

★出示記錄紙:一邊畫實物,一邊記數字,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記不住可以把東西拿到座位上記錄,實物要畫清楚,數字要記準確,讓人一看就明白。

2、兩兩猜猜密碼:找一個小夥伴兩人一組來猜猜畫的內容。

3、與老師互動猜密碼:與客人老師互動,介紹自己的密碼。

4、小結:數字真有趣,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作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方便,有了數字我們的生活會更美好,我們回家後再找找哪裏還有數字好嗎?(崔威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