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讀後感7篇 "堅韌與信仰:《等待》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2W

《等待》是法國作家薩特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兩個人在一間咖啡館等待一個名為“神”的人的故事。小説中探討了人的存在意義與孤獨、自由的主題,被譽為“存在主義文學”的經典之作。讀後讓人深思。

《等待》讀後感7篇

第1篇

這本書講述了西奧多的營銷生涯即將結束,因此西奧多為他的職業生涯做了告別演講。

有許多人在聽演講。演講開始了。舞台上有兩根柱子,中間掛着一個大鐵球。西奧多把兩把大錘子放在柱子旁邊,讓年輕人上來用大錘子敲鐘,直到鐘擺動。人們不知道西奧多的“葫蘆裏賣的是什麼藥”,但其他人走上前來打碎了鍾。他們把鍾砸了幾分鐘,但鍾仍然一動不動。這是西奧多拿出一把小錘子,不停地敲鐘。大約半小時後,人們開始虐待他,但他不聽。慢慢地,每個人都走了,只有幾個人。這是一個男人在喊:“振作起來!”時鐘開始慢慢搖擺,越來越高。

這個故事告訴我,你做事必須有耐心。如果你有耐心,你就能成功!

《等待》讀後感7篇

第2篇

我從我的角度只能片面的説一方面,一個人的性格足以決定他一生。

拋開過往,尋求新的生活一直是我們嚮往的,拋棄了過去,我們以為會得到自己以為的幸福,而事實並非就是這樣。

可是你一直忍受着現在也未必就一定幸福,我身邊有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我親舅舅和我舅媽就是包辦婚姻,我舅舅一直不喜歡我舅媽,特別是在我舅舅成為正式職工之後就想離婚了,是我姥姥認為做人不能不義,我姥姥之前實際上很討厭我舅媽,但是做人要有責任,無關喜惡。所以我舅舅聽了姥姥的話,最終並沒離婚,陪伴我舅媽此生終了,沒有愛情,只剩下親情和責任,實際上也是有一點點可悲,因為日常生活中我舅舅總是和我舅媽唱反調,這就是不喜歡。但我沒有勇氣去問我舅舅他是否後悔過。

我想,不論做什麼決定,都乾脆一些,我沒其他想法,只有這一個目的,墨菲定律,所有的事情好壞都不一定。我想唯一正確的,就是堅持你的選擇。

不然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幸福,因為所有事情的發展都在變化之中,從來不是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而你只需做你認為對的事情,堅持到底。

第3篇

人在對象中無法獲得安全感卻又欲罷不能,遂構成了這個荒誕而又實在的世界。弗拉基米爾和愛斯特拉剛都想通過交流派遣空虛,又始終得不到對方誠懇的響應,在隔閡中又沒人敢做出離去的行動,當愛提出“咱們要是分手了,也許會好一些”後,只留下長時間的沉默,之後又是重複的、破碎的對話,彷彿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對於波卓和幸運兒的病態依戀關係,弗洛姆指出:受虐狂通過被壓抑來獲得安全感,而虐待狂則通過壓抑別人來獲得安全。

在這種依戀狀態下,人想從對象那裏獲取安全感,可悲的是,人不但一無所獲,反而深陷於病態的依戀關係中而渾然不覺,仍幻想着只要與對方在一起,就能降低荒誕世界中的壓抑感。這樣,人便受着病態依戀關係的支配而走向精神荒漠。他人變成了可以隨意傾瀉感情、甚至訴諸暴力的木偶,自我越來越不想理解與傾聽,最終在極度的孤獨中喪失時間感,將誕生等同於死亡。

從這個角度出發,等待戈多,就是等待人靈魂深處的相接,也就是等待真正的人生。

第4篇

我剛邁入國中,進入快節奏的生涯,時間匆匆,讓我不知所措,是的,我在等待,等待八年級,九年級會考。這些徘徊,使我厭倦,想淋漓盡致的狂放,想自由的休息一會兒。

我真感到有些疲憊,每天學習到晚上九點半多,每天六點半起早“值班”,這樣的起早貪黑猶如地獄般黑暗,有時一段話半小時都無法完成,我感到自己是那樣的無力。我真的害怕自己會喪失最後的一絲勇氣和信心。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幫可以結束?

我一次次看到作者對大學的渴望,一遍遍聽到作者對這“苦海”無力的呻吟,似乎也體會到自己的無知,但我肯吃苦,肯用功,知道黑暗過後,會有一片明亮,知道期待與彷徨的心情過後,就能抵達我所要去的地方。

有人説等待是辛酸的,但我會坦然地面對,會努力的學習,“學海無涯苦作舟”。或許天上能掉餡餅,或許不可能如願以償,但我依然堅信:只要着眼於最初的一小步,化整為零,就能如願以償,我等待着這個結果的到來,為了這個理想,我一直在努力着,等待着——

第5篇

等待戈多——這是多麼具有誘惑力的字眼,但在閲讀之前內心遲遲不知道“戈多”到底是什麼?(其實,現在我也不知道“戈多”具體代表着什麼,只是模糊的認為那是一種生存狀態,是無休止的等待不知道等待何物的等待)當我懷着n個“?”讀完這個劇本後,我感到沉悶、寂寥、無奈、彷徨。等待是亢奮的、感性的、思想的,在等待中,我們無疑是堅定的。我們要用心中的信仰,來實現一個艱辛的過程,秉持着前人的旗幟,走出一條屬於我們的道路!

在兩個流浪漢無助的等待和無聊的對話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寂,前所未有的無聊,雖然這孤寂與無聊出自戲劇本身,可同時又與我們心中不可鳴狀的情感相撞擊。

在此其間我們尋找着思想和情感的支點,希望從牢籠中衝破出去,也許會遍體鱗傷,但只要是一息尚存,我們就會頑強地站起來,為了實現我們心中的願望而努力,而且讓我體味到人生中的甘與苦。

第6篇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有一個心理學家為了測試孩子們的自制能力對他們人生的影響,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把一些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掉軟糖就只能吃1顆;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將獎勵1顆軟糖,也就是説,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

在這20分鐘裏,有些孩子急不可耐,馬上把軟糖吃掉了。有些孩子則能耐心等待,暫時不吃軟糖。他們為了使自己耐得住性子,或閉上眼睛不看軟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最終,這些孩子吃到了兩顆糖。

實驗結束後,心理學家繼續跟蹤研究這個實驗的孩子,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

跟蹤的結果顯示:吃到兩顆糖的孩子在青年時期,仍能等待機遇而不急於成求,他們具有一種為了更大更遠的目標而暫時犧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換句話説,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小就讓自己學會自制,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樣我們的人生道路才會寬闊、明亮。

第7篇

一棵突兀的樹,一塊堅硬的石頭,兩個極度渴望的人,還有四顧無際的充滿光亮與空氣的大地和柔軟的天空。

這就是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的全部維度。另一個世界僅僅屬於幻想的迷夢,那裏一切都是被允許的,生命在這裏找到了理想的天國。但它終於厭棄了它,沒有痛苦的幸福好比沒有幸福的痛苦一樣不可忍受。幸福與痛苦,就象一塊硬幣的兩個面,同等的佔有和分享生命的乳汁。

戈多,某種意義上僅僅是希望的變體而已。希望什麼,無關緊要。失敗是必然的,因為希望是沒有的。這個世界沒有希望的預席。如果有,那也只可能存在於永恆的語言誘惑或者時間綿延無窮的晦澀自殺中罷了。

對於一個荒謬者來説,所有看似神祕的事物,包括這個世界,最終都只能是歸於零。

作者很巧妙而又最平淡不過地踩住了剎車,在距離絕望僅一步之遙的地方。沒有扼殺希望,卻把它的幻影徹底地吹散了,從此便永不能聚合。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