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反思案例3篇 "數學教學的轉變與反思:探究案例中的改進策略"

來源:巧巧簡歷站 5.86K

本篇文章收集了多個數學教學反思案例,以探究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為出發點,分析教學中的問題,提出有效改進方法。這些案例涵蓋了教師與學生交互、教學內容與方式等方面,可供數學教師參考借鑑。

數學教學反思案例3篇

第1篇

1、本節課是課本中的一個《測量旗杆的高度》課題,首先在設計之初就立足於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完成。所以此課題的學習安排在了學生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並且能夠綜合應用的基礎之上。

2、這節課有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測量旗杆的高度這個課題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原因之二是提前給學生分好了小組,佈置了預習內容,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原因之三,對本班的學生狀況熟悉,上課時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節課還可以引導學生測量樹高;影子在牆上,影子在斜坡上,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是學生感興趣且覺得有用的內容,他們易於接受。通過身邊的實例,及他們測量旗杆時的剪影,讓他們覺得新穎性及重要性。

(1)通過測量旗杆的高度,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和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數學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認識。

(2)學生在分組合作活動以及全班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1)本節課,課前準備工作較長,如果學期的教學進度允許還可以,如果學習任務重,時間緊,還能進行嗎?那麼如何協調好數學課題學習與普通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係呢?

(2)交流合作與動手操作的協調不夠。本節課注重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前提下展開交流與合作。但是從具體實施情況看,對於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動手操作”階段的個別引導有所欠缺,因此這些學生感到無從下手而顯得無所事事。

(3)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之中,廣泛瞭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體操作活動中,教師應隨時把握學生情況,及時指導鼓勵學生。

三、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後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拓寬教學思路,更努力的讓數學生活化。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教學反思案例3篇

第2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通過各種數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數感,課標上每一個學段都有這樣的要求。認識比較小的數,容易幫助學生建立數感,比方説:100以內的數,畢竟這些數學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較大的數,如1000以內數的認識,數感的建立就比較困難,基於這一點認識,我將培養學生的數感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圍繞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大數的存在,並能相應的感受到一些大數的相對數量。

初數1000以內的數,教師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不同數量的種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組的具體數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動碰到了不少障礙,引起學生的數數_,怎麼數呢?有一個一個數地,也有十個十個數地,最多的就是十個十個數地,因為數量比較多,如何處理這些數出來的種子,讓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難題,處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難點。可真理畢竟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上,但比較後,學生還是比較願意接受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數1000以內的數,這一環節是想突破重、難點,但由於有了基礎,學生認識10個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時,這裏還滲透着一種數學思想。

三數1000以內的數,數數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讓學生知道十個一百是一千,還要讓學生數出一些具體的數來,特別是一些轉折點,尤其重要,處理不好,數數這一關可能學生就過不了,如何引出這一內容,如果隨意讓學生從多少數到多少,學生的數數興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課堂生成的資源,進行數數接力,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數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數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整節課,學生的活動時間最起碼是在25分鐘以上,且參與面非常廣,就拿數數活動來説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種子的數數任務,沒有小組成員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時間是完不成的,同樣,在各種猜一猜活動中,學生也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真可謂:小手直舉,小口常開,是問:學生不想參與,會這樣嗎?課堂氣氛的熱烈,一方面説明教師所設計的活動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另一方面也為這節課增添了活力。

地處農村的國小,教學條件簡陋,學校無法為教師提供教具,更不要説學生了,從哪兒尋找資源呢?我們自己身邊,同時結合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種子是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特別是與現在的時令特別吻合:正值清明時節,農村裏有句俗語: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於是在課中我將種子搬到了課堂,另外,這裏也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穫。課中,不少教師為我的創意所感動,課後,紛紛尋問:哪來那麼多種,農村的家庭怎麼會沒有種子,一個人幾十粒,很容易就湊齊了我所要的數目。教師驚訝於我的創意,更何況孩子們呢?

1、數感的建立需要過程,需要不斷培養教學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動:第一次是在數數之前,第二次是想一個一個地數出1000,第三次是在鞏固階段。但多數學生都沒猜中,為什麼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數,學生難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們腦海中缺少這方面的意識,即數感。如何培養,關靠一節課是不行的,需要立足於平時。

2、以百作單位的突破教學中,這一內容花了不少時間,但始終有學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為一個計數單位計數,他們總認為10個一堆已經夠簡單的,如何突破,課後我一直在思索這一問題,如果把“初數一千以內的數”這一環節拆分成兩部分,先放手讓學生數出具體的數量,然後討論怎麼擺最容易看出來,最後重新處理數出來的具體數量,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第3篇

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小數乘法,教材安排了複習積變化的規律。通過例1,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之後安排了一些練習鞏固。所以,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安排

在教材中積變化的規律是複習,在教學中卻將它當新知,引導學生髮現規律,體驗發現的樂趣。充分理解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以(除以)多少,積就會乘以(除以)相同的數這樣一個變化規律,引導學生直接運用這個規律計算出1.5×5,同時運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進行驗證,感受規律的正確性。

有了前面對算理的理解,當遇到用豎式計算0.72×5時,學生不會感到困難,但要他們説出為什麼,一些孩子還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數點為什麼不對齊來引導學生思考,推導出應根據整數乘法的計算方法計算,最後還有將積縮小相應的倍數。

小數位數的變化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因此安排了兩個練習,一個是推算小數的位數,另一個是判斷小數的位數,通過用兩道練習來讓學生認識到並不是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都是一樣的。

在課的結尾還安排了頭腦風暴,填寫( )×( )=3.6,讓學生體會積的小數位數和因數的小數位數之間的關係,擴散學生思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主動思考,激勵探究。

教材中並沒有安排小數乘整數的口算,而在實際學習中,口算由於數目比較小,計算結果可以比較快速地反饋,易於檢驗學生計算的正確與否,同時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計算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思路,所以在計算中增加了口算練習,讓學生主動説出自己的想法,同時用小數乘整數的意義檢驗方法的正確性。

學生開始對學習充滿興趣,積極地思考,運用發現發現的規律去解決問題,能正確計算小數乘整數,而讓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學習過程中都很流暢,順利的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學生掌握情況也良好,但並沒有化的去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並沒有意識去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沒有讓學生在質疑,討論,交流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再去解決問題,真正去經歷探究的過程,所以到後面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略顯疲態,所以這節課讓我意識到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是學生學,師生合作探究,發現的過程。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質疑的過程,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