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後感4篇 紅與黑:見證愛與權力的衝突

來源:巧巧簡歷站 2.99W

《紅與黑》是法國文學大師斯特恩德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19世紀最傑出的小説之一。小説以年輕的貧困青年朱利安為主人公,通過其愛恨情仇與自我奮鬥的歷程,描繪了19世紀法國社會的階級鬥爭和政治風雲,是一部思想深刻、內涵豐富的文學鉅著。

《紅與黑》讀後感4篇 紅與黑:見證愛與權力的衝突

第1篇

年幼時,便在家中發現了那本書,厚重,陳舊,紙章已泛黃,封面上一男一女相擁着。父親説,我還沒到能讀懂它的年齡,不服氣的自己抱起那本重重的書,翻開閲讀,的確,對於才五年級的我而言,語言枯燥乏味,生奧難懂,但憑着一口氣我還是堅持的讀完了一半。

?紅與黑》,這本世界級的名著,一開始我以為只是講述一個家教和市長夫人的禁忌之戀,為他們那份執着的愛而感動。讀到一半便索然無味。直到不久前整理書籍再次發現它,想起父親的話,重新翻閲,我才漸漸明白,父親所説的,沒到讀懂它的年齡是什麼意思。書的男主人公只有一個:於連,一個農夫的小兒子,有着兩個如同巨人般健碩的哥哥,對於他的父親索雷爾而言,這個只會讀書從不幹活的兒子,從沒稱他心過。於連進入市長家中,擔任市長兒子們的家庭教師,和僕人們一同用餐,對於於連而言,這是對他的侮辱。對於書中女主人公之一的德?雷納爾夫人而言,這個長相清秀的家教,卻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對自己那個如同莽夫一般的丈夫毫無感情,只在乎自己的那三個孩子,但於連的出現讓她那課沉寂已久的心又一次跳動。她愛上了他,不顧禁忌,不顧一切,但她的愛對於於連來説,不過是一場利用,沒錯,利用,在六年後重新閲讀這本書的我終於明白了,當年在我看來那偉大的愛情,不過是一場欺騙。抱着複雜的心情,我繼續閲讀下去。這份愛情,終究紙包不住火,市長大人知道了自己妻子的背叛,但在看在遺產的份上饒過了她,而於連,則被神父保住,送去了貝尚鬆神學院進修,市長夫人對於連的思念,使她憔悴不堪,但對於於連卻並沒有什麼影響,他依舊想着如何往上爬,沒有了市長夫人,他需要更加努力,卑微,他野心勃勃,悄悄對自己説:“在拿破崙統治下,我會是個軍曹,在未來的神父當中,我將是個主教。”因他驚人的記憶力,神學院長推薦他成為木爾侯爵的祕書並得到了侯爵的.賞識。在貴族社會的薰陶下,他很快躋身為優秀,有着花花公子氣質的青年。同樣,她進入了木爾侯爵的女兒,瑪特兒的眼中,這是一個美麗優秀的姑娘,她對於愛情的執着濃烈而深沉,。她讀過家族史,自己的祖先木爾是皇后瑪嘉瑞特的情夫,被國王處死後,皇后向劊子手買下了他的頭,在深夜裏親自把它埋葬在蒙馬特山腳下。她為皇后那份愛情感動。也同樣希望自己能得到這份愛情。

於連並不愛這位高傲的貴族小姐,但她的身份給自己的收穫是巨大的,於是他開始熱烈追求這位木爾小姐,哪怕她要求自己在月夜下爬梯到她房間也照做。瑪特兒被他的“深情”所感動,委身於他,並且有了身孕。木爾侯爵看看愛女,看看自己的得力手下,也認同了這門婚事。故事發展到這裏,於連的人生都幾乎是一帆風順。但就在這個時候,市長夫人的一封信,使木爾侯爵震怒,不顧愛女的哀求將於連趕出。於連痛恨市長夫人,拿着槍來到教堂,朝着禱告的市長夫人射殺。自己以殺人罪進入監獄。槍殺處置。最後的最後,瑪特兒進入監獄,將已死的於連的頭顱取下,深夜親自把它埋在山腳下,而市長夫人也在於連死後的第三天,長眠於世。

讀完整本書,內心無疑是壓抑的,不管是市長夫人那份深沉禁忌的愛,還是瑪特兒濃烈執着的愛,在我看來,她們都是那樣的可憐,她們的愛沒有錯,只是愛錯了人。於連,這個野心勃勃的男人,若是沒有利用這些女人,是否就不會英年早逝,不利用這些女人,他難道就不能走到人生的巔峯了嗎?不一定,但他還是做了,口口聲聲説着要成為偉大的主教的男人,事實上他一直自卑着,因為他農夫之子的身份,他卑微,所以叫囂,他不相信自己,所以依靠女人,依靠一切他能依靠的,這才是真正,讓他走向死亡的原因,可悲而又可笑。

《紅與黑》讀後感4篇 紅與黑:見證愛與權力的衝突 第2張

第2篇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富有才華又身懷野心的年輕人於連,從窮苦的木匠兒子,一步步踏近貴族階層的故事,故事裏有兩個女性人物,是於連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前者是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年長於連近十歲的美麗婦人,後者是侯爵的小女兒,瑪蒂爾德小姐,一個十八歲的巴黎名媛。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拿破崙戰敗,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之後,社會等級依舊分明,第三等級的人懷念偉大的法蘭西皇帝,貴族重掌權利,與第三階級的矛盾更加尖鋭。於連擁有驚人的記憶力,能背誦整部拉丁文的聖經,不論是書籍還是對話,他都能過目(耳)不忘,憑着這個技能,年邁的謝蘭神父把他送到市長德瑞那先生家做家庭教師,這是於連改變一生的開始。

於連負有天生的才華,也有天生的敏感和驕傲,他內心狂熱地崇拜拿破崙,那是一個憑着能力可以建功立業的時代,如今已經一去不返。所以他像其他年輕人一樣,開始尋求宗教的'庇佑,着黑袍成為教士和神父,這是跨越階級的唯一之選。然而,優秀的才能,姣好的面容,內心的抱負,都註定他無法寂寂無名地過一生。

於連的兩段愛情都是被動的,德瑞那夫人是一個善良單純的人,於連的出現讓她第一次感受到異性的吸引力,青春的少年,區別於丈夫的柔情,她不顧一切想守護他。瑪蒂爾德小姐身邊圍繞的總是貴族的紈絝貴公子,於連在這些人中間顯得尤為特別,因為他從不逢迎自己,甚至非常冷漠,這種反差讓她愛上於連。

我試着理解這兩段愛情的降臨,德瑞那夫人對於連而言,是平等的戀人,即使身份看來並非如此,兩個人在心靈上是平等的,他們彼此依賴,當這份感情敗露,於連不得不離開貝藏鬆,前往修道院學習,之後去了巴黎,遇見第二份愛情。而瑪蒂爾德小姐,一開始兩個人毫無交集,是美麗的侯爵女兒跨出了第一步,於連從這份感情中獲得的認同感超乎想象,來自貴族的垂青,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也讓他患得患失,因為一旦失去,就開始懷疑自己。

這兩份愛情都是外界的爭議越大,當事人反而越堅定,好像這才是真正的愛情。不被人拆散,不經歷抗爭,順遂地進入婚姻是索然無味的,德瑞那夫人認定這是她心靈的歸宿,瑪蒂爾德小姐以為這是跨越階級的偉大愛情,所以不顧一切地營救於連。

我們都是皮相的奴隸,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裏,一個擁有美麗面容的異性總是讓人心馳神往,在市長家裏擔任家庭教師的於連,在侯爵府擔任祕書的於連,都是在這樣的環境裏俘獲芳心。我們都對異性的好感非常敏鋭,尤其是來自那些我們自己也有好感的人,一旦發現幸運降臨就迫不及待的接收這份好運,究竟這是不是於連真正的愛情,我不知道,因為沒有機會證明。有時候我們是別無選擇,有時候我們是放棄選擇,名著裏的故事並不讓人驚歎,這個年代的愛情也並不容易,然而從不見得有何偉大之處。

於連為什麼要殺德瑞那夫人呢,可能他看到那封毀謗的信,對昔日的愛人產生了強烈的憤怒,所以策馬前往維裏埃爾,買了槍並裝上了子彈,直到真的見到德瑞那夫人的時候,於連已經開始後悔了,作者説於連在行刑前才發現最愛的只有德瑞那夫人,我猜是摻雜了作者的主觀意志,明明前幾章都在説於連如何為瑪蒂爾德小姐憂思難忘,已經漸漸忘了曾經的那段不道德的戀情。

故事的結局,於連被處以死刑,一個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生命終結在22歲,死於兩場戀愛,也死於對那個年代的絕望,即使於連最終能活下來,也只能更名換姓,去一個遙遠的城市終其一生,他的抱負他的理想永遠沒有機會實現,等級制度森嚴下的法國,允許有才能的年輕人出現,但不會允許他擠入貴族階層,破壞既定的等級秩序。

當然,這個故事最主要想傳達的意思,我想應該是:姐弟戀是沒有好下場的。

第3篇

於連·索萊爾的命運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綜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複雜。對此,人們可以 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説於連 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説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 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 惑着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着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 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脱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 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 致。但他畢竟是個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我們不難發現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質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 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緊接着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 僅是表象而已,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 解脱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麪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本質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 死亡。

對於於連的愛情,我們同樣懷着強烈的興趣。因為於連的成功幸福既而毀滅都與他的愛情緊密聯繫着的。他的兩個戀人——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伴着短暫而奮鬥 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別來看看於連與兩個戀人的戀情。於連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始於於連對她的誘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謂的“責任”,這是一種對貴族老爺 的報復,一種虛榮的滿足。但是德。萊納夫人的善良、淳樸、温柔深深地打動了於連。一段時間,他瘋狂地愛上了德。萊納夫人。可惜這顆愛心又很快被種種野心佔 有了,直至最後才又復燃,爆發。而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愛情更多的是一種征服和反征服的關係,誰征服了對方,就會讓對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瑪蒂爾德出身豪門貴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才思 敏捷。所有這些都吸引着於連。而瑪蒂爾德對於於連的愛情更多地緣于于連在她驕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顧。(自然也包括於連的英俊、才學)。這在於連接受科拉 索夫親王的建議這一段有趣的>故事中表現得猶為突出。可以説是嫉妒和寂寞使瑪蒂爾德瘋狂地愛上了於連。

最終於連還是投入了德。萊納夫人的懷抱而拒絕了瑪蒂爾德。這多少讓人要為後者鳴不平,畢竟她置自己的名譽而不顧,畢竟他不顧一切地為於連的獲釋而奔走。但 這種愛卻不是自然的流露。而於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卻是自然地。同她在一起,於連會感到自由平等和獨立。這也是司湯達本人所説的“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 愛情”之別吧。於連的取捨正是司湯達本人的取捨。

同曹雪芹寫《紅樓夢》一樣,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他盼望着讀者能解其中味,並聲稱他的作品是獻給少數幸福的人的。在寫完了這點小體會後,回過頭來,我不禁又問自己,我是那少數幸福的人嗎?

第4篇

帶着十分複雜的情緒我終於把這本《紅與黑》看完了,因為時間不多,僅400多頁的小説竟拖延了10幾天才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彷彿百感交集,但如果真的想把這些感受理清頭緒,還要落實在紙上,我發覺是這樣的難,但是我仍要盡最大的努力。

首先,最令我感受強烈的是於連自始至終的一種情緒和姿態:貧窮而且地位低賤,卻有不甘這樣的命運;抵抗蔑視的眼光,又向對他投以蔑視眼光的人報以更加蔑視的眼光;他憎惡上流社會的黑暗,虛偽和醜惡,但是又壞着極大的野心,一心發跡,渴望飛黃騰達,以至於親手為自己帶上偽善的面具。他的一切經歷,幾乎可以用忍辱負重來形容,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觀察,自勵和忍受,一日得道,而一切又毀於一旦。這樣的於連令我讚歎,對他的結局感到惋惜卻又充滿敬佩。

從於連身上,每個人似乎都能找到一點自己的影子,只是或多或少的問題。在一個人的生活經歷中,也許我們就在某一個時期,或在某一個方面面臨着與他相同或相似的處境。或是貧窮,或是卑賤,有滿腹的理想和滿腔的熱情,卻在腐化的壓制,強權的左右,種種陰暗的伎倆中沉淪。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中與於連獲得一種共鳴,則就説明,我們也和他一樣,那顆心仍在跳動,那份熱情並沒有枯竭,絕對不能服從這樣的命運,讓蔑視我們的人遲早自慚形穢。也許我們是白手起家,所以正因為一無所有,我們可以不顧一切,讓它叫做野心吧,策馬奔騰。

書中給予於連的描寫常常是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讀着這些話的時候,我常常覺得在我自己的心裏也在響着同樣的聲音。為了他的,是的,野心,他幾乎可以説是步步為營,但是我想他的心地終究是善良的,所以又時而呈現柔軟的一面。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在得到侯爵贈予的十字勛章的後,他想道:“為了成功,我會做出更多不公平的事。”是的,終於知道,這世上總有着許多的不公平,想事事都達到哪怕只是80%的公平都不可能,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以一種不公平去對抗另一種不公平吧。

這裏不得不提及於連與德.雷納夫人,和他與瑪蒂爾德之間的愛情。初讀的時候我就在想,他對她們,或者是其中的某一個是否有真正的愛情呢?他對她們,難道只是為了尋求一種挑戰,或者一種對抗蔑視的報復的手段?到了最後,我想,在兩份感情最開始的時候,他多少帶着一些挑戰的心理,用他自己的話説,他覺得那是他的責任。但是,愛情是真真實實地產生了,也存在了。但他與德.雷納夫人和瑪蒂爾德的愛情卻是不一樣的,用小白的話説是,一種是心靈上的,一種是頭腦上的。當然,前者更震撼人心,但當看到瑪蒂爾德親吻他的前額,親手埋葬情人的.頭顱的時候,後者也同樣另我動容了。這時候,愛情,彷彿讓人升騰出了一種信仰。於連自小到大都缺少愛的關懷,而正如他所説,德.雷納夫人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如脈脈暖流滋潤了他的心田。瑪蒂爾德青春年少,有着優雅的高貴和輕快的朝氣,注入到於連心中的是愛情的激動和熱情,是如他這樣的年齡的愛情的方式。雖然我們總覺得更傾向於前一份愛情,但我也實在不能説孰輕孰重。於連最終在心裏做出的那樣的選擇給他的是永恆的温暖。但他也知道,兩個愛他的女人誰也沒有錯,所以選擇讓她們兩個一起在馬車的顛簸中暫時忘記失去他的痛苦。於連~~~我想説的是,我想這兩份愛情報以同樣的敬意。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的這些看法也會受到許多的反對,但這是我心中實實在在的感受。能體味到什麼,能學到什麼,都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的。這本書在我心中將是一個永恆的經典,永遠的激勵。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