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徵》譯文6篇 《闖蕩征途十五載》:《十五從軍徵》譯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2W

《十五從軍徵》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之一,通過娓娓道來的敍述,描繪了十五歲少年離家從軍,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歸來的故事,表達了對忠誠、勇氣和家國情懷的讚揚。詩歌樸素而深刻,流傳至今廣受誦讀。

《十五從軍徵》譯文6篇 《闖蕩征途十五載》:《十五從軍徵》譯文

第1篇

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

①阿誰:誰。阿,語氣助詞。②旅:通穭,不經播種而野生曰穭。

解析:從詩歌中人物的經歷和語言看,主人公是一個八十歲才回來的征夫。據此,可以概括詩歌的主旨。

參考答案:這首古詩反映了兵連禍接的社會現實,控訴了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解析:詩歌的主題和戰爭有關,但詩歌中卻沒有一個字直接控訴戰爭,據此,可以判斷詩歌的手法。

參考答案:整首詩並沒正面描寫戰爭的殘酷,而是從老兵回鄉後所見所感落筆,將典型情緒與典型環境融為一體,強烈的對比,表現出民生的悲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感情真摯,悲愴動人。

《十五從軍徵》譯文6篇 《闖蕩征途十五載》:《十五從軍徵》譯文 第2張

第2篇

?古詩二首》做為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第7單元“戰爭”的起始課,它以詩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性質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並讓學生認識了由此產生的“兵役制”等殘酷的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瞭解戰爭。《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全詩既含藴簡潔,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憤,催人淚下。而它後面的《出塞》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之情.同時,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有關戰爭題材的詩歌和文章,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從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進一步加強對戰爭的深刻認識。

學生在經過了5年的語文學習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通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瞭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着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着力培養學生聯繫上下文、的詩歌賞析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們在《十五從軍徵》的教學設計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其中,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而目標的達成必須要運用語文的手段和方法。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力圖做到:加強學段之間、教材之間的前後聯繫,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整理回顧與戰爭相關的詩歌、文章,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深入學習詩歌時,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詩中的細節描寫,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建構起詩中生動的情境畫面,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力求體現將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並貫穿到我們每一處的教學設計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

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學難點: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所查閲的資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

學生:讀通詩句,對難字注音,標註自己不理解的詞句,瞭解樂府詩的相關資料。

1、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和詩歌,導入本課這首有關戰爭主題的詩歌,《十五從軍徵》。

2、交流樂府詩,瞭解《十五從軍徵》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

1、初讀,正音,瞭解詞語意思; 2、全班齊聲誦讀; 3、嘗試交流詩歌大意。

2、深入學習3—6行,體會老人的悲傷之情,並用個性化的朗讀表達。

3、學習7—10行,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結合老人家裏今昔的強烈對比,體會其悲涼場景!

4、學習11---14行,聯繫前文“松柏冢累類”,體味老人生活的艱苦,以及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裏的痛苦,並用多種方式朗讀。

5、學習15,16行,感受老人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的悲泣之情。

2、小結,讓學生從這首詩的角度深刻體會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激發對和平生活的珍惜和熱愛之情,鼓勵學生繼續蒐集閲讀有關戰爭題材的詩歌和文章。

第3篇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閲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着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 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淒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麼,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在想象的基礎上對學生又進行了拓展訓練,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對比想象加深對市局的理解。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覆讀,體會情感。最後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 教師範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據學生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麼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鑑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學生交流聯想時,預設用第一人稱講述,在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刪掉這一環節,有點可惜。當堂應達到背誦全詩的任務沒有落實,課堂環節不太緊湊是我最大的弱點,以後還需不斷研究。

我執教的《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參考教師教學用書,本首詩我預設用一課時完成如下教學目標:

3、邊讀邊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閲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着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 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淒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麼,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為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覆讀,體會情感。最後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範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參加“課改百縣行”活動一路走來,根據縣上孩子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為什麼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鑑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十五從軍徵》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7單元《戰爭》中課文《古詩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着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學生理解了“冢”就是“墳墓”的意思;“竇”是“洞”的意思;“貽”是“贈送”的意思。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詩的意思,但對古代戰爭的殘酷體會得不夠深刻,怎樣解決這個難點呢?我教學時讓學生思考:詩中哪些地方可補充內容?學生的學習勁頭一下上來了:在“十五從軍徵”前面可想象是什麼原因或在怎樣的情況下從軍的;“八十始得歸”後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兔從狗竇入,稚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這些詩句只描寫了家外面的殘破不堪,我引導學生想象老兵走進“家”裏邊所看到的慘不忍睹的畫面;“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學生想象了老兵小時一家雖窮,但一家人相親相愛的場面;“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這兒學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動作、神情,以及對戰爭的控訴;“出門東向看,淚落粘滿衣。”想象了兩種結局。一種是(跳井、上吊。撞牆……)解決性命;另一種是度日如年的憂傷死去。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體會到了古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第4篇

知道我們同學都積累了很多的古詩,今天在這兒能展示一下嗎?誰願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歡的、最拿手的古詩?

你們背誦的大多是唐詩,那同學們有沒有聽説過樂府詩?咱們以前學過樂府詩嗎?(長歌行)知道什麼是樂府詩嗎?

“樂府”是指古代一種帶音樂性的詩體名稱,可以和着音樂而唱。今天老師就給大家帶來了一首和樂而唱的詩。

師:從軍是參軍,徵是什麼意思?“由國家召集或收用”這裏是被徵入伍,有被迫的感覺。

師:十五歲被徵從軍離開家鄉,當他回家時會看到什麼樣的情景呢?

請同學們自由讀讀這首詩,注意讀準生字的音。多讀幾遍,直到讀順為止。

師:現在請同學們藉助註釋,看看這首詩大概講的是什麼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記號。(學生自學)

師:在理解詩意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同桌交流一下。

師:瞭解了詞語的意思,請大家結合剛才的交流,嘗試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生自己試着説一説)同桌之間互相説説。

師:詩讀了好幾遍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詩的感覺,你會用哪個詞?(悲傷……)

師:詩中的主人公十五歲從軍什麼時候才得以回家?(板書:八十始得歸)他當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兩萬三千七百二十五個日日夜夜啊,這是人生絕大部分的歲月。這樣漫長的歲月,他是怎樣度過的呢?

師:在這長長的65年裏,他是孤獨的生活在血雨腥風中。多年來他從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卻又無時無刻不思念着親人。今天他終於踏上了回鄉的路程,體會一下:此時的他心情怎樣?(彙報)他走在回家的路上會想些什麼?

但是你們卻從詩中讀出是悲涼 …… 是哪些地方,哪些詞語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感覺呢?請同學們再靜靜地讀詩,劃出如下相關的詩句:老兵回到家鄉,他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

師:他聽到了什麼?(生讀)“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話説説。

師:同學們,那是墳墓嗎?那不僅僅是墳墓啊,那裏是他的親人啊,那裏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師:假如你就是老人,聽到鄉里人的話,這時候的你會是什麼反應,什麼心情?生……

師:鄉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冰天雪地裏當頭澆下一盆冰涼的水。滿心的期盼滿心的希望化為烏有,又怎能不心涼呢?

心中設想的種種和家人團聚的場景,可誰知道卻是這樣的消息,這讓人怎能不悲傷呢?

六十五年的風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這讓人怎能不心碎呢?

師:這是怎樣的畫面啊!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展開你們的想象。

你們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把你的感受寫在臉上,把你的體會融進聲音裏。

師:這就是他現在的家,就是他幾十年魂牽夢繞的故園呀?在他的記憶裏,在65年前他離家時,他的家,可能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請同學們猜一猜?

師:他家中親人可能有—— 他家的院子裏可能有——

師:他家的屋子裏可能有—— 他們在一起怎樣的生活——

曾經是炊火融融、庭園整潔;如今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讀

師:人去屋空,人亡園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讀詩句)

師:苦苦思盼的親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熱鬧的家園是一片荒涼破敗,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讀)

4、師:這樣的家園,這樣的場景,老人做了什麼?(指名讀: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師:離家幾十年,終於回來了,他會想做什麼?他本想做一頓熱騰騰飯菜來孝敬父母,如今卻是——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指名讀

師:他本想在家裏和兄弟姐妹歡聚一堂,如今卻是——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師:他想有一個温暖舒適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 (齊讀)

師:白髮蒼蒼的母親,年邁多病的父親,親愛的兄弟姐妹,他們在哪裏?

這樣的一頓飯,吃起來是什麼味兒呀?讓我們讀出他心裏的苦吧!

5、師: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六十五年的思念,聽到的是令人悲傷的消息;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卻是荒涼破敗的家園;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六十五年的艱辛,卻依然過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對這一切,老人又能怎麼樣呢?他只能是:(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師:這滴滴流淌的是怎樣的淚啊!他為誰而哭呢?他會想些什麼呢?(這是無奈的淚、痛苦的淚、悲傷的淚)

師:漢代連年征戰,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這樣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老兵的遭遇僅僅是他一個人、僅僅是他一個家庭嗎?

(背景音樂響起)師:用你們動情地誦讀展現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嗎?

他急切地往家趕,心中設想着和家人團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見——

聽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學們一定會有很多的感觸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淚的老人,你想對他説什麼?你對戰爭有什麼看法?

師:無論是怎樣的戰爭,帶給百姓的只能是無盡的苦難,因此,渴望和平,是從古至今,咱們每一個老百姓共同的心願。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煙不斷,依然有無數的家庭因戰爭流離失所、妻離子散。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諧而又温暖的大家庭裏,能為這些飽受戰爭殘害的人們做些什麼呢?

第5篇

1、根據新的教學理念,本着讓全體同學積極參與的原則,能過多種形式的誦讀,在整體上初步感知詩篇的思想、內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2、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六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在思維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教學設計在導入上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國際形勢,創設情景,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運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完成本課教學的重點時,採用了小組討論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課文內容,瞭解課文主旨,互相取長補短,效果很好。

4、注重讀寫結合,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教學設計就設計了寫作的片斷練習,同時也結合了課文內容,加深了對詩的理解,達到了一箭雙鵰的目的。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借朗讀、想象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領會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戰爭的殘酷,增強和平意識。

教學難點:從文章樸實的語言中體會詩中藴含的深刻主題。

同學們,全球關注的伊拉克戰爭已告一段落,但戰爭給伊拉克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從古到今,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説戰爭不計其數,有人曾做過這樣的統計,在人類五千年文明史裏,和平年只有392年,打個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話,一天中有23個小時在打仗。我國古代戰爭的頻繁,同樣給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十五歲從軍到頭髮蒼白才拖着傷殘的身軀回到故鄉,這又是怎樣的悲劇,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戰爭題材的古詩《十五從軍徵》。

2、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內容?用自己的話講成故事。

3、“松柏冢壘壘”説明了什麼?“兔從狗竇入------井上生旅葵”幾句詩,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

3、從“松柏冢壘壘,兔從狗竇入------井上生旅葵”説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為荒涼之地,這一切是殘酷的戰爭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詩中的老翁實在太可憐了,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悲慘,由此引導學生領悟出此詩主題,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殘酷,戰爭的殘酷。

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寫一段話描寫老翁回家後的心理活動(字數不限)。

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對人類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壞,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們要反對戰爭,呼籲和平與發展,創造人類共同的進步。

俗話説詩畫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筆,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幅畫。

1、對新課程理念,對新教材的編寫意圖的理解和把握都很到位。

2、教態親切,教學民主,從而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情趣,課堂上洋溢着和諧、民主、快樂的氣氛。

3、啟發學生合作學習,仔細品味,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學生學得主動積極。

第6篇

教材分析:《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樂府詩,描述的是一位少年從軍65年後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襤褸、鬢髮斑白、手拄枴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經是那麼熟悉,而今卻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絕望的望着東方,這首詩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任命造成的苦難。

1、知識與能力:引導學生借朗讀、想象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領會意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戰爭的殘酷,增強和平意識。

教學難點:從文章樸實的語言中體會詩中藴含的深刻主題。

1、導入:我國古典詩詞源遠流長,浩若繁星。在這筆豐厚的歷史遺產中,反映戰爭的作品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你都知道哪些與戰爭有關的詩詞呢?

3、質疑:學習這首古詩,你認為應該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預設: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4、初讀感知:自由讀古詩,要讀通順,讀正確。想想:這首古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6、出示自學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試着用自己的話説説每句詩的意思,;讀後想一想:自己從詩句中體會到什麼?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體會到的?隨時做以批註;你認為這首詩該怎樣讀才合適?自己試着讀一讀,要讀出原詩的味道。

1、指名讀古詩。思考:通過自學你明白了那些詞語、詩句的意思?

2、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指名説一説———議一議———再説説。

3、讀詩句,想畫面:邊輕聲讀邊展開想象,把你腦海中所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話描繪下來。

1、同桌交流自己的體會,相互説一説,讀一讀,評一評。

2、談談你從詩句中體會到的,引導學生抓關鍵字詞體會詩人的情感。

(1)假如你是鄉里人,會帶着怎樣的心情告訴老兵這個消息呢?

(2)假如你是這位老兵,聽了鄉里人的話,你會是什麼反映?什麼心情?

3、朗誦:帶着自己的體會朗讀古詩並評議或表演式朗誦古詩。

2、古詩讀到這裏,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嗎?詩人的思想感情弄明白了嗎?還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3、老師總結:同樣是寫戰爭的詩歌,可是表達的方法卻不相同。一個選取從軍65年老兵重回故里的場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任命造成的苦難。一個從另外的角度表達了詩人渴望平定消除邊患的感情。

(1)有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關於戰爭的詩篇。請大家課後收集描寫戰爭的詩詞,選擇最喜愛的一首背下來。

(3)把《十五從軍徵》改編成一個故事,並講給別人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