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交往禮儀集合3篇 "日常社交必備:高效禮儀指南大集合!"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1W

日常交往禮儀集合,旨在介紹各類場合下的小細節禮儀,力求提升個人素養、增強社交能力,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信從容。本文將覆蓋商務場合、社交場合、家庭場合等多個方面,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參考指南。

日常交往禮儀集合3篇

第1篇

遵守時間、不得失約這是國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貌。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因準備未畢而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儘早通知主人,並以適當方式表示歉意。失約是很失禮的行為。尊重老人和婦女這是一種美德。在很多國家的社交場合,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上下樓梯、車輛,進出電梯,讓老人婦女先行,主動予以照顧。對同行的老人婦女,男子幫助提拿較重物品。進出大門主動幫助老人婦女開門、關門,幫助他們穿脱大衣外套。

同桌用餐,兩旁若是老人或婦女,男子應主動照顧,幫助他們入離座位等。尊重各國風俗習慣不同的國家、民族,由於不同的歷史、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風俗習慣和禮節,均應予以尊重。例如,在齋月裏日出之後、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不吃葷;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某些國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亞、馬裏、阿拉伯國家等,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在佛教國家不能隨便摸小孩頭頂;天主教徒忌諱“十三”這個數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這種日子,一般不舉行宴請活動;使用筷子進食的東方國家,用餐時不可用一雙筷子來回傳遞,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飯碗中間;東南亞一些國家忌諱坐着蹺大腿;伊朗稱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亞、尼泊爾等一些國家,搖頭表示讚賞,點頭表示不同意,等等。這些風俗習慣若不注意,會使人誤以為對他們不尊重或鬧出笑話。

新到一個國家或初次參加活動,應多瞭解,多觀察,不懂或不會做的事,可仿效別人。舉止舉止落落大方,端莊穩重,表情自然誠懇,藹然可親。站立,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半坐在桌子或椅子背上。坐時,腿不搖,腳不蹺。坐在沙發上不要擺出懶散的姿態。在公共場所不要趴在桌子上,躺在沙發上。走路腳步要輕,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張奔跑。談話時,手勢不要過多,不要放聲大笑或高聲喊人。在圖書館、博物館、醫院、教堂等公共場所,都應保持安靜。在隆重的場合,如舉行儀式,聽講演,看演出等,要保持肅靜。

吸煙在一些地方、場合,是不允許吸煙的'。例如在劇場、商店、教堂、博物館、會議廳等地不得吸煙。在火車、輪船、飛機上往往分吸煙與不吸煙的座位、車廂等。在工作、參觀、談判和進餐中,一般不吸煙或很少吸煙。不要邊走邊吸煙。進入會客室或是私人住宅、辦公室等,不知道是否允許吸煙時,可詢問一下主人。如有婦女在座,應徵得她的同意。主人不吸煙,又未請吸煙,則最好不吸煙。在場人多或同座身份高的人士都不吸煙時,則一般不吸煙。來源:網易

日常交往禮儀集合3篇

第2篇

第一,從思想上重視人際關係。有人説,頭幾年的工作是為事業成功打基礎的階段,這個基礎就是建立自己的信譽和良好的人際關係,做到工作認真負責,能拿得起,能放得下,獲得上司的信賴和羣眾的認可。人際關係在東方文化環境中表現得十分重要和突出,搞好了就大大有助於事業的成功。

第二,關心自己周圍的人。包括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要主動關心、主動幫助,有些還需要主動體貼關照。這樣就可以形成良好人際關係的氛圍,使你周圍的人時刻在關懷着你,指導着你,這就會使你感到前進有方向,工作有勁頭。

第三,時刻牢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典。我們常説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在人際關係中,這一點要大力提倡,在禮儀修養中也是要必須遵守的。人生活在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時刻處在人際關係的包圍之中,人們相互間以德報德,以恩報恩,關係必然是融洽的;如果人們相互間總是以怨報怨,以牙還牙,必然弄得人心四散,雞犬不寧,還哪有心思搞工作,搞事業!

第四,求人幫忙時,要選好時機。當別人心情好、方便、閒暇時提出要求,如實説明情況,態度要謙和、禮貌,語言要恰當、周全,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更不能使別人冒什麼風險。如果條件不具備,沒能幫上忙,也要理解別人,説些理解的'話,禮貌的話,化解別人的失落感,等以後條件具備時再幫忙。

第五,當別人求助時,要熱情對待。在具體做法上,應該瞭解清楚有關的情況以後再做決定,不要大包大攬,更不能違法亂紀,損公肥私,毀壞自己的形象。如果真實情況瞭解以後,有條件幫助,也不一定能幫成,所以説話時要留有餘地,以免萬一幫不成時,失了自己的面子,也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如果條件不具備,就要如實説明白,只要是有誠實的心情和符合事實的言詞,會取得別人的諒解和理解的,當然也需要表示出自己的歉意。

第六,對於較熟悉的人和交往較頻繁的人要十分注意自己的信譽,説話算數,辦事可靠,答應了的事情就要認真辦好,辦不好的事情要核實説明情況。好友幫的忙要時刻記在心上,並表示感謝,以後有機會時再圖回報。經常溝通感情,節假日互送紀念卡、賀卡等。

第七,每個人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所以,再親密的朋友也要相對保持一定的距離。這裏所説的保持距離,不是説思想感情、理論認識、對某些事物的態度等,而是説在個人生活方面。事實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不論是個人愛好、秉性、品格、情操,還是家庭教育、為人處事等差異的存在總是絕對的,所以,從一定的意義上來説,能在某些方面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相互影響,友好關係才能長久維持。

第八,與什麼人相好,與什麼人交朋友,要進行十分認真的選擇,尤其是年紀輕、閲歷淺的人更要十分注意。古語説: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農村還有一句更通俗易懂的話是説:跟上好人學好人,跟上巫婆跳家神。孔子也曾經説過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的道理。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什麼樣的環境,什麼樣的社會氛圍,造成什麼樣的人。所以,俗話説:學好三年,學壞三天。當然這是針對教育小孩子説的,但是也適合於用在重視人際交往和選擇朋友的問題上。

第九,好友之間要真誠讚美優點,欣賞特長,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對於缺點要相互容忍,主動克服,求大同存小異。

第十,不論是對什麼人,初次認識,既要熱情、真誠,也要謹慎。人總是需要有個相互瞭解的過程,相互瞭解的過程也就是建立感情的過程,瞭解得越深,基礎就越好。要真正瞭解一個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較長的時間,切不可輕信花言巧語。不是有一句古話叫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嗎,這是千真萬確的。瞭解一個人除了需要較長時間之外,還要看他的行動。看行動不是看一兩次行動,而是要看一貫的行動和實際表現,一貫的言行是否一致。歷史和實踐歸根到底是檢驗事物的試金石。

總之,對待好友要真誠、熱情,我們不是有個成語叫“倒履相迎”嗎,説的是東漢時期的大學問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親,文史、辭賦、音樂、天文無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將。人稱“人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座”。但他從不擺架子,從不傲慢,很善於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來拜訪,正逢蔡邕睡午覺。家人告訴他王粲來到門外,蔡邕聽到後,迅速起身跳下牀,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門外跑,由於太慌忙,把右腳的鞋子踏到了左腳上,把左腳的鞋子踏到了右腳上,而且兩隻鞋都倒踏着。當王粲看到蔡先生是這麼個模樣,便抿着嘴笑起來。倒履相迎這個典故就是這麼來的,説明對待朋友的熱情和一片誠意。

第3篇

尊重父母的隱私,進入父母的卧室要先敲門,得到允許後方可進入。

不要讓父母擔心,外出一定要徵得父母的.同意,並在規定時間及時返家。

打電話要選擇適當的時間,應注意避開吃飯或睡覺時間,對方接電話後應首先説“您好,”然後通報自己的姓名。通話完畢時應道“再見”,然後輕輕放下電話。

接電話時,鈴聲一響,應儘快去接,拿起電話先自報家門,“您好,這裏是 xx 家 xx 人”,“請問您找誰?”。詢問時應注意用委婉語氣詢問。一定不能用很生硬的口氣説:“他不在”、“不知道”等語言。電話用語應文明、禮貌,態度應熱情、謙和、誠懇,語調應平和、音量要適中。

請長輩和主客先入座。就餐時,不搶在客人和長者之前先動筷,不在菜盤中翻揀,等長輩先拿碗筷後,自己再拿碗筷。吃東西或喝湯時小口吞嚥,閉嘴咀嚼,儘量不發出響聲。主動給長輩添飯加菜,當別人給自己添飯菜時,説“謝謝”。安靜、文明進餐,飯、菜、湯要吃淨;不要偏食、挑食。碗、碟輕拿輕放,擺放整齊。

不能衝着別人咳嗽、打噴嚏、吐痰需要用手絹或衞生紙掩住口鼻。

客人來訪,要事先有準備,把房間收拾整潔。熱情接待,幫助父母排座、遞茶後可告辭離開,待父母送客時應向客人説“再見”。如父母不在家,要以主人身份接待客人。

自己的同學、朋友來訪,應熱情迎接。初次來訪,應給父母逐個介紹,然後把最佳座位讓給客人,用茶水、糖果、玩具、圖書等招待。

父母的朋友帶小孩子來訪,應主動陪同小孩玩耍,或給他們講故事,和他們一起聽音樂或看電視等。

吃飯時,同學、朋友來訪,應主動邀其一起用餐,如果客人申明吃過,先安排朋友就坐,找些書報或雜誌給客人看後再接着吃飯。

到親友家做客要儀表整潔,儘可能帶些小禮品,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

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裏的東西,即便至親好友也應先打招呼,徵得主人同意後才能動用。

如果在主人家用餐,要注意用餐禮儀,不能搶先入座,不能先動食物。

告別時,説感謝的話,如“今天真高興”,“歡迎到我家去做客”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