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精彩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3篇 "探究未來校園公德心態:2023大學生社會責任調查報告"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9W

根據一項針對2023年大學生的社會公德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大學生認為尊重他人、誠實守信、愛護環境是自己的義務;同時,也存在一些羣體和個體仍然存在道德失範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教育和引導。

2023年精彩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3篇

第1篇

社會公德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社會公德是指:反映階級、民族或社會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會、一定國家特別提倡和實行的道德要求,甚至還以法律規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視和推行。狹義的社會公德是特指人類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為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它一般指影響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禮貌、清潔衞生以及其他影響社會生活的行為規範。社會公德是人類社會生活最基本、最廣泛、最一般關係的反映。在階級社會中,儘管存在各種不同階級的劃分,存在着各種不同的分工,但處於同一時代的同一社會環境裏的全體社會成員,為了彼此的交往,為了維持社會的起碼比活秩序,郡必須遵守為這個時代和這個社會所必需的起碼的簡單生活規則。

社會公德是指在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社會公德“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舉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愛護公物、維護公共秩序;在人與自然的關係層面上,社會公德主要體現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報告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03年南京某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在這裏,希望我們所有太原理工大現代科技學院的全體學生一起遵守社會公德。

2023年精彩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調查報告3篇

第2篇

目前,由於大學生公德問題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而我們缺少這方面的具體數據。所以我們這次的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學校和社會的重視,以豐富和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積極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這次社會調查。

1、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在近期我們舉辦的一期“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大學生社會公德現狀調查問卷”中顯示,在“在一些建築上塗鴉你認為好嗎”這一問題的回答上,有63%的同學認為“不好, 它破壞了公物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在“若你的朋友要去做違背公德的事情,你的行為是?”有79%的同學選擇了“會,並且多次提醒他不要做”.但在“你在公共場所排隊有人插隊時,你會怎麼做?”,卻有34%的同學選擇了“心存抱怨”.這就表明,在公德意識方面,大學生們普遍表現得比較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行為表現方面還需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2、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待提高。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在公共汽車上見到老弱病殘幼,您是否會主動讓座?”這一問題,有86%的同學選擇了“主動讓座”;3%的同學選擇了“別人不讓我也不讓”;7%的同學選擇了“漠不關心”.樂於助人,尊老愛幼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這樣一種結果我們認為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還有待提高。

3、大學生逐漸認識到愛護公物的重要性。 校園的優美環境與完整的公共設施對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無疑有着積極的影響。然而,大學生是否會時時處處維護這種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東西呢?當問及“你如何看待在學校圖書上批註勾畫這些行為”時,有68% %的大學生選擇“強烈譴責”,只有2%的大學生會無所謂,這個問題,學生的表現還是比較好的。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問道“你是否關注每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時,只有10%的人會非常關注,而有20%的人偶爾會關注,其餘70%的則從來沒有關注過。

4、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守校紀校規狀況並不是很好,佔座現象時有發生,上課接電話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如何看待圖書館或自習室的佔座問題”的調查中,竟有41%的同學説出自己偶爾也有這種行為。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行為道德問題,同時也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規則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但對於“如果上課你有電話打進來你會接嗎?”這一問題,有60%的同學選擇了“不接,下課再回電話”,這同時表明了很多同學仍會嚴格遵守校紀校規,嚴格要求自我。

5.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的提問中也涉及了關於同學們對社會現存道德意識的看法。有31%的同學認為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仍存在於大多數人身上,並且有51%的同學表示道德對公民的制約作用在逐漸弱化。當問到“決定公民社會公德意識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時,“社會環境”、“家庭陶冶”這兩個原因位列榜首。同時,有42%的同學指出社會上存在的違反社會公德的不文明現象,最主要原因是整個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並結合與部分學生的座談,基本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公德狀況呈現出如下特點: 1、道德觀、多元化與複雜化 .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遵守起來並不困難,對於常年受正規教育的大學生而言,應該是道德的底限。雖然多數大學生能按照公德的要求去行事,但落實到每一項,有很多同學達不到公德要求的。可以想象,完全符合這幾個方面的學生的數量會更少一些。也就是説,社會主義道德觀雖然依然佔據一定的優勢,但已非一統天下了,其它的道德觀、價值觀已經對社會主義道德觀形成了一定的衝擊。道德觀的多元化與複雜化與其家庭背景、學校背景與社會背景緊密相關。 1)首先是家庭成員的道德水平參差不齊。 2)高校教師本身的道德觀具有多元化特點。 3)社會正處於轉型期,非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在社會上大量存在。總的來説,大學生道德觀的多元化、複雜化不是某一因素造成的,是學校、社會包括家庭環境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2、道德“知”、“行”脱節,道德標準的雙重化 .“知”、“行”脱節問題早已引起很多教育工作者關注,而本次調查數據則很好的為這個結論提供支持。換句話,道德對於多數學生而言,僅是停留在“知”的層面,而已無法去“行”了。 道德“知”、“行”脱節原因多由以下引起:1)社會道德環境不佳、學校德育不力、互聯網負面信息毒害等。2)個人心理尚未成熟。大學生剛成年,其心理尚未成熟,知識雖然豐富,可是閲歷淺、生活經驗太少,對事情的認識容易限於表面。

3、國家儘快完善經濟市場體系,嚴懲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

1、學校積極舉辦公德素質宣傳,進行道德素質演講。

2、進行公德素質大評比同學生年終考核結合起來,這樣更具有約束力。

3、學校應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加強規章制度的管理。

1、不斷加強學習,不斷豐富頭腦,增強修養,樹立浩然正氣。

綜上所述,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但仍有不足之處。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營造互相幫助、互相關懷的温暖氛圍,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須再接再厲,要爭當道德模範。

第3篇

作為一名當今社會的在校大學生,我們是當代中國的優秀青年,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21世紀振興中華的主力軍,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時代要求下,我們更應爭當道德模範。

在思想道德中,社會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它在第一時間體現一個人的素質涵養,同時又無處不在地伴隨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針對當今大學生的社會公德狀況,我們做了一次社會調查。

調查顯示,現在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整體上比較強。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院長武東生説:“今天的大學生是值得肯定的,與八九十年代相比,社會的進步在大學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有49.2%的人對當代大學生的總體評價是“思想先進,有知識,有文化,但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差”。只有17.79%的人認為當代大學生“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和社會實踐能力強,有社會責任感。”這就表明,在公德認識方面,大學生普遍表現得好。對基本的公德行為和範疇,他們都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在具體表現的方面還有待提高,而且這種“知行脱節”現象隨着年齡的增長愈趨明顯。

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和問題,總有需要他人幫助和關心的時候。因此,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倡導的助人為樂精神,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和原則在公共生活領域的體現,也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助人為樂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 等廣為流傳的格言。人有三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助人為樂。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最快樂的事情,是博愛的表現,也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殷切期盼。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大學生應當“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力所能及地關心和幫助他人。

在本次調查當中,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有57.75%的人選擇“經常參加”,有37.97%的人選擇“沒興趣,出於任務,偶爾應付”,另外有4.28% 的人選擇“不參加”。參加公益活動是大學生社會公德的良好表現,它體現了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於不太喜歡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同學,社會也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與引導。

當代大學生中,大部分同學很少接觸社會,很少涉及世事紛爭,也因此保存着那顆原始的善良的感恩之心。在我們的一個關於無償獻血的個人訪談中,接受採訪者回答每個問題都乾脆利落,毫不猶豫。獻血時她自主爭先,她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當我們問到:“有人説獻血很危險,甚至有可能感染疾病,你想過嗎?”她回答很乾脆:“沒有,沒想過。我只覺得我自己身體很好,抽點血沒關係,何況還有很多人掙扎在死亡邊緣,正等着我們獻血來搶救呢!”從我們的調查數據中也顯示,對於無償獻血,有58.63%的同學積極參與,還有36.31%的同學想去,但沒時間,只有10.06%的同學認為這是醫院在掙錢,不去獻。

文明禮貌是社會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調整和規範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尊重師長,主動讓座等。在我們的調查中,84.54%的被調查者在路上見到老師都會主動問好。這説明當代大學生對尊師重教的認知程度較高,且能付諸行動。而在公交車上見到老弱病殘時只有 49.47%的被調查者會積極讓座,48.47%的人會視情況而定,偶爾讓座。這説明廣大大學生對讓座這一行為都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二者之和佔了 97.94%,但能始終如一,堅持將道德認知轉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卻只有半數。這説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在文明禮貌這一點上的素質還需提高一個新的檔次。

環境保護也是社會公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隨着我們周邊環境的日益改善,大學生逐漸意識到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根據調查瞭解,當外出製造了垃圾卻暫時找不到垃圾箱時,有87.05%的同學會“找到垃圾箱後再丟”,有6.22%的人選擇“隨手丟掉”,另外有6.74%的人可能礙於面子,會“找個角落再丟”。在不破壞環境衞生這方面,大部分同學還做得不錯,即能“獨善其身”。然而對於真正以主人翁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保護時,我們大學生做得還遠不夠,即不能“兼濟天下”。比如,當看到地上有垃圾時,只有5.73%的人會馬上弄乾淨,而有80.21%的人想弄乾淨但最終沒做,其餘14.06%的人乾脆不理它。分析其原因,我們發現現在的大學生愛面子,覺得那些俗規矩太死板了,大家都不去做而我一個人做很彆扭,所以在可以選擇逃避的時候儘量逃避。對於以上這些現象,我們每一位有責任感的大學生都應該行動起來,不要以為是丟面子的事情,其實往往是那些最要面子的人最沒面子。21世紀需要的是“彎腰精神”,多彎一次腰就給世界多一份潔淨。另外,對於校園盛行的“課桌文化”,我們應持堅決反對的態度。在我們做任何事情前應想想它可能造成的後果與影響,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遵紀守法的實踐是提高人們社會公德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中,人員構成複雜,素質參差不齊,正常生活秩序可能受到影響,這就需要用紀律與法規來維持。大學生應當全面瞭解各項法律法規,熟知校紀校規,牢固法制觀念,“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自覺遵守相關紀律和法規。然而,當代大學生遵紀守法狀況並不是很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考試作弊更是屢見不鮮。在我們關於考試舞弊的調查中,竟有93.2%的同學認為舞弊不足為怪,能夠泰然處之。在2003年南京某

高校的一次調查中,居然有56.7%的人根本不相信有從未作弊的大學生的存在!這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學術道德問題,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強。許多大學生過早的有了世故圓滑、投機取巧的意識。誠然,要改變這一現狀不僅要靠社會的正確引導,更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增強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自覺自主地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