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狼圖騰觀後感3篇 野性與人性的對抗:《狼圖騰》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7.76K

電影《狼圖騰》觀後感:《狼圖騰》是一部根據席慕蓉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個普通少年馬克,在內蒙古大草原過上了與狼共存的生活。電影以動人的情節、精彩的特效與深刻的人性思考,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依存與和諧共生關係,展現了狼的智慧與勇敢,引發觀眾對生態環境保護與人類命運的思考。

電影狼圖騰觀後感3篇 野性與人性的對抗:《狼圖騰》觀後感

第1篇

今天沒有出去的計劃,我要求在家看一部電影,媽媽幫我挑了狼圖騰。

電影中講了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一直與狼互相制約,但漢人來了以後,發起了的滅狼運動讓狼與人之間的關係陷入緊張的狀態、其中的片段讓我感觸很深,甚至潸然淚下、

漢人把狼辛苦凍死的黃羊全帶走了,與此同時,生產隊又接到命令,掏小狼,把小狼全部殺死、狼羣失去了來年的食物和幼崽,就開始瘋狂地圍剿軍馬,襲擊羊羣、最後,馬羣被逼入冰層凍死,狼也全被殺死、這是一個大大的悲劇,看着讓我揪心不已、

大自然的生態是一個嚴密的食物鏈,缺一不可、其中一環中斷,勢必影響另一環的生存、動物與人,自然與人的相處不應該是兩敗俱傷啊、當草原不再碧綠,天空不再湛藍,河水不再清澈,人類會不會為往日的破壞悔恨不已呢?

狼,有人認為它是一種貪婪、自私、兇狠的壞蛋。卻也有人視狼為神,嚮往狼的自由,尊敬它的智慧、頑強和尊嚴。在看完這部電影以後,我對狼有了不同的看法。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北京知青陳陣和朋友楊克去內蒙古邊境插隊。在狼對陳陣的吸引下,與狼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鑽過掏過狼崽、養過小狼,與狼戰鬥過,也與狼纏綿過。並與他親愛的小狼共同經歷了很多事。

在觀看中,我發現,狼是智慧的。這一點在草原狼捕殺獵物的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它們的每一次進攻都堪稱經典.它們不打無準備之仗,踩點、埋伏、攻擊、打圍、堵截,組織嚴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實踐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在狼與人的爭鬥中,這種智慧也隨處可見.為了不使狼羣暴露,獨處而被人發現的狼,往往逃向與狼羣相反的方向.犧牲自己,保全羣體.這絕非聰明,而是智慧。

狼是勇敢的。狼從來都不畏懼死亡.它們為了沖垮馬羣,不惜犧牲老弱的狼去撕扯馬肚皮,與馬同歸於盡.與羣狗的爭鬥中狼也是前赴後繼,即便是戰鬥到最後一條也毫不畏懼.在那片草原上它們是實實在在的王者,誰與爭風。

狼是團結的。它們很少各自為戰,所有的行動都是在狼王的統一調度下進行.只要狼王一聲令下,羣狼便會排山倒海,勇不可擋.即使是它們被牧民和獵狗圍困,四面楚歌,它們依然鎮定自若,陣形不亂。

在草原上,人成為了狼的學生,從他們那學來了智慧、團結和勇敢。

電影狼圖騰觀後感3篇 野性與人性的對抗:《狼圖騰》觀後感 第2張

第2篇

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看電影《狼圖騰》。電影講了一個人與狼的故事,一個叫陳陣的書生下鄉去蒙古教書,在大草原上逐步喜歡上了狼,後來他養了一隻小狼,結果在訓養過程中,被他的狼咬了一口,但還是每天給它喂肉。

有一次他要去值班,就臨時讓蒙古族的一個小朋友給他管狼,住在蒙古包裏的小朋友們很好奇,都想來逗狼玩,結果狼把小朋友咬了。

後來,他的領導覺得他是當地的狼專家,對狼的.習性很瞭解,他被帶到草原上去打狼,在打最後一隻狼的時候他不忍心殺它,讓那隻狼走,但那隻狼因為奔跑過度而死了。

最後,他養的小狼長大了,小狼被放回了草原,他望着小狼遠去的背影,發現天上出現了一朵很象狼的雲,原來草原狼一直在他心中。

故事講述的是1967年北京知青陣陣和楊克在上山下鄉期間來到了內蒙古額侖大草原插隊。在大草原上,他們結識了內蒙古族牧民畢利格一家,他見識到了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動物:狼。在與狠羣的接觸過程中,陣陣對這一物種有了強烈的興趣,甚至有了自己想養一頭小狼的念頭。但就是此時,一羣外來人貪婪地掠奪了狼羣貯存過冬的黃羊,打破了狼羣與牧民之間的生態平衡。而以場部主任包順貴為首的生產隊員更是發起了一場滅狼運動,讓狼羣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看完電影,感慨良多。法國大導演讓·雅克·阿諾不愧是“世界上最會拍動物”的導演,他完全脱離了小説《狼圖騰》的固有框架的束縛,精心編織故事情節,使這部影片更加豐滿,更具現實意義。

有價值的作品往往是關注人的生存和命運的,但偉大的作品則往往是貫注了人的生命燃燒,情感表達,是關注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共存的。這也是中國道家哲學的最高境界:齊物我,泯主客,一生死。它體現人類的最大悲憫和人文關懷,有着超越意識形態的普世價值。《狼圖騰》在某種意義上就具有這樣的特質。

在荒野生態哲學的視界之內,人、動物、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子民,他們生而平等。這讓我想到了一個詞:尊嚴!在我們的大多“官方意識”(這是深具批判意義的文學理論家巴赫金提出的重要理論)的敍事中,小人物的尊嚴往往被忽略。而在這裏,我要強調的是,這個尊嚴不單是人的,同樣也是動物們的。動物可否談尊嚴?大自然是否有尊嚴?在主客對立的二元世界,在人類中心主義的邏輯思維中,肯定不存在這一疑問,但在荒野哲學的視界內,包括動物、植物、大自然均有尊嚴。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要去尊重它、呵護它、愛惜它,相互共生,和平共處。

我認為《狼圖騰》的電影改編是成功的,它超越了小説的某種侷限,特別是它突破了小説對狼性的的極度張揚和崇拜。他在緬懷早期人類的圖騰(自由、獨立、頑強、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的同時,着眼於人類精神家園的命題,把人類的生存與狼的生存並置於生態大草原的背景之下,着力表現人類自以為是的傲慢與偏見,為所欲為的強權與霸道,自私與冷漠。影片具有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和反思意義,具有強烈的悲憫情懷。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生態問題已然成為全球性問題,環境破壞和污染已經成為地球這個“村落”里人人感同身受而又無法迴避的生存危機問題。我特別感動於讓·雅克·阿諾,他是一位深具人類情懷的導演,他有着世界一流藝術家的藝術水準和人文情懷,因此,他的鏡頭下,就不會像中國導演那樣,只會誇張地展示狼性,只會把狼性作為賣點進行肆意渲染,進行娛樂化、商業化放大,從而使人類意識與自然意識完全被遮蔽,張揚狼性成了這部電影的價值賣點,那就會使這部本來有意義的作品流於平庸,且會誤導觀眾。

生態文學古已有之,回溯中國幾千年的文學書寫就會發現,對自然環境、對生態的書寫不但在詩詞歌賦之中均有佳作,但那時的生態文學,是建構於農耕文明的基礎之上,大多是歌詠贊美寄懷之作,而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學,或者説文學中對生態環境的觀照和書寫,是現代工業化迅猛發展之後,人類對自身生存危機體認和反思的結果。在他們的作品中,一反傳統文學中“自然”被借用的狀態(要麼是文人騷客抒情言志、感時傷懷的工具,要麼是詠史懷古、氣氛渲染的“用物”),而是確立了自然生態的主體性地位,以自然生態的“在場”,去展示工業化之後,人類中心主義和工具理性時代,技術“座架”一切,人與自然生態的尖鋭對立所導致的人類深刻的生態危機,從而呼喚生態倫理。

第3篇

電影版《狼圖騰》正在院線火熱上映,出於大家對原小説的喜愛,律所於正月十五組織了大家觀影。通過此次觀影獲益良多,也有了些自己的心得體會。

未看影片時,讀到過評論家白燁對於小説《狼圖騰》的評價:“姜戎筆下的草原狼,是生物的狼,也是人文的狼;是現實的狼,也是歷史的狼。因之,這是一部狼的讚歌,也是一部狼的輓歌。”足見這部膾炙人口小説的魅力。

然而,小説與電影還是有很大差距,就其改編為電影難度之大令很多導演望而卻步。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在拜讀法文版《狼圖騰》一半後即表示願意接拍,併為此前後花費五年時間。

一部優秀的作品,才能成就一位優秀的導演,才能成就一位優秀的演員。

作為一部破6億票房的電影,雖不能完全證明電影本生但足以説明大眾對影片的認可。法國導演以其獨特的攝製技巧,成功的將蒙古草原狼化身為出色的演員,狼羣合圍獵物的機智勇猛,面對被人類步步緊逼絕地復仇的人馬大戰,最終受人類剿殺滅亡的桀驁不馴,其對狼與狼性多角度立體性淋漓盡致的呈現,令那僅存文字的人狼傳奇,在光影間有了近乎真實的體驗。而演員馮紹峯在影片中也把陳陣這個角色詮釋的淋漓盡致,“一個理性和戰鬥結合到一起,擁有思想魅力的熱血青年戰士。”並通過陳陣對小狼情感的脈絡,貫穿電影全局,彰顯影片主題。正是導演和演員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今天《狼圖騰》輝煌的電影票房和口碑。該影片在技術上讓我們大呼過癮的同時,在內容上同樣引起我們的反思。

廣闊的草原危機四伏,狼羣如果沒有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和講求策略的進攻方法,是不會在草原上得以傲立千年。同樣,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要講求“抱團競爭”樹立狼性團隊。而作為一個團隊要齊心協力,伺機而動,只有像狼一樣機敏、勇敢,才能在市場競爭的大潮中勇上灘頭,傲然挺立。

論及電影本身,我認為影片的主題是生態平衡。草原上黃羊吃草,狼吃黃羊,動物死後都化作草原的養料。本是草原的生態圈,三者相互平衡,不管哪部分多了或少了都會給草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影片詳細描述了由於人類偷光了狼儲存的食物“黃羊”,狼開始瘋狂的反撲,合圍軍馬,捕食羊圈裏的羊。人們在遭受損失後才開始反思“我們不該偷光狼的黃羊”、“這是騰格里在報復我們”。確實,現實中我們也是在嚐到苦果之後才發現我們做錯了。近些年來的霧霾處處瀰漫,不正是我們多年來對於環境的掠奪式開發模式下積累的產物嗎?柴靜的《蒼穹之下》,之所以引得網友們的熱議,正是在於她準確掌握了環境惡化的癥結——人類的肆無忌憚。我們在以工業發展程度衡量國家發展水平的同時忽略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導致如今極端天氣頻發,各種癌症疾病朝着低齡人羣蔓延,曾經享受在人定勝天世界裏的我們,漸漸感到生存的危機。當影片描述“從東邊來的蒙古人,開發盡了蒙古最後一片草原”,這一情節時,相信大家都會唏噓不已。影片中,草原文明和現代文明相互碰撞,面對日漸脆弱的草原生態,竟感覺如此無力。我們不由得反思在擁有發達的科技之後卻保護不了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不過,這也正折射出轉型期中國一系列社會矛盾的根源:盲目追求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我想,是時候放慢腳步反思一下,我們的環境還能否承擔起高速增長gdp的折騰。

本片中,狼圖騰僅僅是一個代表,其展現的恰好是進入現代社會後,人類在社會性和自然性之間的選擇,或者説,圖騰已然成為這兩者分裂的見證。影片中將狼羣和人羣的活動對立,激發矛盾的同時,讓人更容易看清野性與文明的碰撞。草原上的狼,懂得遵循着大自然的平衡法則,只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去幹擾另外的組羣。而作為萬物靈長,人類總是自詡文明,是進步的,認為眼中的萬物都應為自己所驅使,而這恰恰反映出另一種落後的意識——貪婪。當那個蒙古族小夥因為想得到收音機,將大雪湖的位置透露的時候,他的內心流露的是慾望;當公社的人將湖中所有的黃羊都拉走的時候,他們眼中的激動,是貪婪;當一片本不適宜被耕種的土地被搶佔的時候,他們心中的欣喜,是霸佔……這一切,看似是所謂的文明,實則是赤裸的野性。人類在用卑劣的方式滿足自己的欲求而毫無顧忌。發動機的轟鳴響徹草原,在人們歡欣鼓舞時,可曾聽見草原那撕心裂肺的嚎叫?不能因為草原文明古老、難以理解,而貼上落後的標籤;也不能因為現代文明的興盛,而不留餘地處處烙上現代文明的印記。草原中的信仰和圖騰崇拜遠比我們想象中深奧的多,所以請還草原以自由,給心靈以慰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