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三峽》教學設計4篇 《揭祕巴東三峽:一場身歷其境的教學之旅》

來源:巧巧簡歷站 3.08W

《巴東三峽》教學設計是一份專為學生開展地理課教學而設計的教學資源。通過深入解析巴東三峽地區的自然風光、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情況,激發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興趣,並加深對中國地理多樣性的瞭解。這份教學設計旨在提供全面且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培養對巴東三峽的獨特情感和理解。

《巴東三峽》教學設計4篇 《揭祕巴東三峽:一場身歷其境的教學之旅》

第1篇

本課是學生所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所以學習本文要了解一些遊記文體的知識,要弄清作者的遊蹤,把握三峽各段景物特點和兩岸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特點,是很關鍵的。

劉大傑先生的《巴東三峽》讓我們真正領略到三峽的雄壯與秀麗,感受到它的雄險,三峽是一座中國千年文化的山水畫廊,所以本課的教學目標即把握作者的遊蹤,抓住景物描寫的特點,這也是教學的重點。將景和情融為一體、寓情於景的寫作寓意,這是本課的難點。

主要運用網絡平台資源、電子白板應用和分組教學相結合,採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並結合展台,網絡、電子白板多種功能的應用教學,充分展示了師生的信息素養。既形象直觀地演示三峽特點,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他們的視野。

首先在導入中瀏覽網頁“三峽的歷史”,巨大的視覺衝擊和聲響效果讓學生感歎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預習檢測部分讓小組代表來到白板前講解批註,用放大鏡、聚光燈展示生僻字,用書寫窗口板書易錯字。這樣形象新穎,學生印象深刻。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

蹤,在屏幕上(學案上)展示三峽地圖,讓學生在地圖中找到文中所提到的地理位置。請學生到白板前用閃爍筆勾出作者船行路線,然後讓學生用聚光燈沿着船行路線邊照出邊語言描述作者所經過的地方和景點。這樣作者的遊蹤就一目瞭然,順利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在口語訓練環節,在小組推薦導遊展示的同時,用一大組的幻燈超鏈接功能,出示三峽的景觀,同步學生的導遊詞,聲像結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

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作者感受時,主要利用表格,以合作探究方式完成,利用展台的對比教學功能以拍照形式同時展示各個小組給出的答案,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和教育資源以及小組教學讓課堂鮮活起來,不僅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而且充分調動學生的所有感官和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鬆愉快之中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弄清了作者的遊蹤,把握了三峽各段景物特點和兩岸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特點,進而體會遊記文體的特點,促進了教學過程整體優化。

《巴東三峽》教學設計4篇 《揭祕巴東三峽:一場身歷其境的教學之旅》 第2張

第2篇

本文是一篇遊記,《巴東三峽》教學設計。記敍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奇麗的景色。教學時,首先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掌握作者遊蹤順序;然後分析作者對三峽不同景物所採用的不同的描寫方法,品味語言。並通過開展“小導遊”活動,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千里江陵一日還,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巴東三峽》教學設計》。

3、掛出立體地理教學掛圖,請地理科代表指出“三峽”的位置。

4、以前我們學過一篇文言文——酈道元寫的《三峽》,文中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話?

5、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巴東三峽”的現代遊記,讓作者劉大傑帶着大家逆流而上,遊覽三峽。

1、將課文快速讀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經過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組討論,談談這些卡片該怎樣排列?

2、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峽”中的一位小導遊,請你選擇其中一段準備向遊客解説介紹。佈置學生分組討論,互相解説。

第3篇

1、本單元四篇課文皆為遊記,旨在讓學生了解遊記的特點。

2、四篇遊記的寫作方法各有特點,有的寫旅行的全過程,有的寫多次重遊同一景點,有的寫同一景點的不同側面。

4、四篇遊記語言風格各不相同。有的語言質樸,有的語言華麗;有的節奏舒緩,有的節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語言風格。

本文記敍了作者經過長江三峽時沿途所見到的無比雄偉奇麗的景色,是一篇內容翔實的遊記。

本文按作者的遊蹤,依次記敍、描寫景物,層次分明。文中開始先總述,然後逆江而上,分別記敍、描寫西陵峽、巫峽、瞿塘峽。記敍最長的西陵峽時,分四段介紹,條理清楚。本文介紹三峽時能抓住特色,詳略得當。如介紹西陵峽中的四段,山勢之高低、水勢之急緩各不相同,介紹時簡明扼要,抓住了要領。記敍最有名的巫峽,則着重描寫其山水的奇險、美麗,同時寫聞名遐邇的巫山雲雨。記敍瞿塘峽,不僅介紹了山勢與水勢,而且側重記敍了兩岸的人文景觀,豐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內涵。

1、弄清楚遊蹤:本文以作者遊覽三峽的順序為遊蹤。按照三峽:西陵峽——巫峽——瞿塘峽的順序記敍和描寫。具體為:船從宜昌上駛,首先經過西陵峽(第一段黃貓峽;第二段燈影峽,其間有黃陵廟;第三段崆嶺峽,其中有牛肝馬肺峽,崆嶺灘等處;第四段是米倉峽,出峽處有香溪。船過姊歸和巴東,進入巫峽。過巫山進入瞿塘峽。過瞿塘峽,到白帝城(有孫夫人廟,八陣圖遺蹟),最後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2、找出文中的景物,分析其特點:文章記敍和描寫的景物分別為:

燈影峽:黃陵廟:(樹木、花、竹子、青煙)——優美秀麗

白帝城、孫夫人廟、八陣圖遺蹟———三峽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1)文中引用了一些詩、民諺、典故,渲染氣氛,收畫龍點睛之效。

文中開頭引用民諺“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渲染了三峽一帶險惡、悲涼的氛圍,為全文定下基調。民諺“青灘葉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表現了崆嶺灘的險惡。可怕。前句運用對比手法,突出顯現崆嶺灘,後句中用“鬼門關”形容崆嶺灘,其險惡可見,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詩句“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突出讚賞詩中“赴”字運用之妙,從而進一步表現了沿江兩岸如羣馬奔馳的山勢。作者的即景詩句“黃陵廟下江南味,也有垂楊也有花”,用“江南味”“垂楊”“花”形象生動地描繪出黃陵廟一帶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寫白帝城,引用劉皇叔託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峽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耐人尋味。

(2)作者寫巫峽的江水,突出一個“險”字,抓住江水“窄”“急”“曲折”“多灘”等特點。寫巫峽的山,突出其山峯之“高”,抓住其“筆直、整齊、險峻”的特點。作者並未親見巫山之雲,文中描寫乃根據道聽途説,發揮想象,抓住了巫山雲霧奇妙多變的特點。

(3)作者運用大量的修辭方法來寫作這篇遊記,是文章語言的一大特點。

比喻:“兩眼凝望着那些刀劍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擬人:“你圍着我,我圍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反覆:“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

反問:“萬一那山頂上崩下一塊石頭來,或是船觸着石灘,那不就完了嗎?”

1、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這句話我們曾在七年級接觸過,你還記得是哪篇嗎?作者是誰?你還能默寫其中的幾句話嗎?

2、 “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是杜甫的名詩,請查閲相關資料找出組詩的其他幾首。

1、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是一句,用在《巴東三峽》一文開頭,作用是。

2、 “船過了秭歸和巴東,便進入了最後最有名的巫峽,這是一段最奇險最美麗的山水。江水的險,險在窄,險在急,險在曲折,險在多灘。山的妙處,在不單調。這個峯很高,那個峯還要高,前面有一排,後面還有一排……一層一層的,你圍着我,我圍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兩旁的高山,筆直聳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麼整齊,那麼險峻。”

①選段寫巫峽江水突出“ ”字,抓住。.。.。.等特點。寫山突出“ ”,抓住、 、的特點。(9分)

四、 1、民諺渲染三峽悲涼、險惡的氣氛,為全文定下基調。

2、 ①險,窄、急、曲折、多灘;高,筆直、整齊、險峻。

第4篇

本文內容淺顯,語言流暢,簡潔明快,適合誦讀。因此,教學中不必作過多的分析,以誦讀、欣賞為主。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朗讀上加以指導,組織學生採用合作的方式自主學習,體會新課標的精神,初步學會運用“研究性”方式學習文章,培養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

抓住文中描寫景物特徵的語句,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品味文章精巧的構思、精煉的語言、精美的畫面。

本文確定為“文學鑑賞課”。課前向學生下發譯文,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師生交流,探究本文景物描寫及其他方面的特色。

1、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展現三峽優美風光的記錄片,並配以簡潔的文字進行説明。

2、欣賞完後教師指出:如今,高峽出平湖,這二十多年前的三峽美景正在漸漸散去,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只能在或在模糊的記憶中捕捉它曾經的險峻和美麗。今天,讓我們跟隨酈道元的腳步,領略一下千年以前的三峽風光。

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結合課文註釋,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讀懂文意。

1、本文文字優美,描繪傳神,作者是如何抓住三峽的風景特點進行描寫的?

2、三峽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四季各異,追溯過去,分析現狀,展望未來,你想到了什麼?

話題一:《三峽》先寫山後寫水。寫山,抓住了什麼特徵?寫水,哪個季節具體寫?為什麼?

明確:文章先總寫山:山高嶺連,綿綿不斷;再寫水的四季不同,重點寫夏水:夏水最迅猛、急遽,有代表性。

話題二:《三峽》寫四季的景色中運用了許多精彩的詞語,試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作簡要的分析。

明確:春冬之景:“素”“綠”“清”“影”數字;寫秋之景:“寒”“肅”“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其中“素”“綠”“清”着重寫水的色彩,而“寒”“肅”“悽”“哀”則藴涵着作者的一種思想感情,屬於“借景抒情”一類的典型詞語。

話題一:《三峽》語言凝練,只有一百五十五字,卻包容了四季景色,羅列了山水草木,清影猿嘯,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明確:(1)文章取材先大後小,先總後分,層次清晰;(2)作者善於抓住景物特色,選擇有代表性的景物,進行冼煉地描繪。

話題二:課文第三自然段“素湍綠潭,迴清倒影”,譯文為“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試想:雪白的急流奔騰洶湧,可以迴旋清波,卻怎麼可以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呢?這個譯文是否有問題?

明確:這個翻譯的確存在問題。原句運用了文言文“並提”(也稱為“合敍”)的修辭,也就是古人為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事並在一個句子中表述,翻譯時不能逐字進行,要從文意出發,找出詞語或詞組之間的相互搭配關係,如“耳目聰明”應是“耳聰目明”。據此這句的譯文應為:雪白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

話題一:課文第二自然段“或王命急宣”似乎不屬於自然景物的描寫,用在這裏有何作用?

話題二:文章開頭突出三峽山高嶺連,隱天蔽日的特點,下文哪些文字可以印證這一特點?

明確:“絕巘”“峻”“林寒澗肅”“空谷”這些詞語都能印證。

話題一:酈道元寫三峽風光,大部分筆墨放在寫水,水是課文的重點,那麼能否調整寫山寫水的順序?

明確:這體現了文章佈局的巧妙。先山後水是有科學依據的,有了山高嶺連的特定地形才能產生江流湍急的水勢,山是因,水是果。因決定了果,山是總寫,水是分寫,順序不能調換。

話題二:本文雖只有一百五十五字,但描繪景物卻盡傳其神,筆法令人稱奇,現在我們用欣賞的眼光來審視評説課文的美。(可以從語言、結構、描寫等角度入手)

(1)正面描寫:“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壘嶂,隱天蔽日”形象概括地描繪出三峽的地貌特徵;

(2)側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烘托出三峽峯連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1、摹擬《三峽》第二段的寫法,寫出春風拂拂之景。

3、課外閲讀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等寫景優美的文言文,試與本文寫景進行比較。

4、課外收集有關三峽的資料,展開一場有關保護三峽景觀的討論,題目可設計為:

(1)是保護三峽的自然風光,還是不斷地開發和利用三峽的水資源?

(2)在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如何保持和延續三峽獨特的魅力?

?三峽》是人教版八年級新教材內的一篇課文。這兩節課我們着重探索的是:如何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自主探究文言文寫景的特徵和寫作特色。先讓學生從描述三峽風光的記錄片中獲得感性認識,產生積極而美好的情感,形成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而後激發他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且有發現、創新的強烈。

教材的適當“處理”,是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的起點。我們重點選了“三峽的景色欣賞”和“三峽全文的寫作特色”兩個部分,讓學生進行鑑賞和討論,感受文章的藝術美,成功地引發了學生對課外寫景文言文的探究興趣。

第一環節:導入課文。通過播放用多媒體制作的三峽風光的輯錄片,使學生產生興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歎之情。

第二環節:朗讀課文。這個環節既是對學生課前自學課文的一個檢測,也是通過圖文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朗讀,加強學生對散文的節奏美、語言美、意境美的領悟。

第三環節:研究課文。這個環節是重點。我們是從“問題情境”人手,運用“話題式”教學設計模式,對全文的寫作特色進行不同對象的四次對話。對文章的景物特徵、重點詞語、選材效果、語句翻譯、寫作手法進行了探究。

運用多媒體導入課文(激發興趣)——→朗讀課文(感受內容)——→研究課文(學會鑑賞)

熱門標籤